XX生态移民补充工程XXX区XXX镇安置区土地整治(一期、二期)项目技术设计书模板_第1页
XX生态移民补充工程XXX区XXX镇安置区土地整治(一期、二期)项目技术设计书模板_第2页
XX生态移民补充工程XXX区XXX镇安置区土地整治(一期、二期)项目技术设计书模板_第3页
XX生态移民补充工程XXX区XXX镇安置区土地整治(一期、二期)项目技术设计书模板_第4页
XX生态移民补充工程XXX区XXX镇安置区土地整治(一期、二期)项目技术设计书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概述 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解决中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等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通过调研,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因此,生态移民工程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区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招标我公司承担了该项目1:2000的地形图测绘任务,通过对测区进行详细的踏勘、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依据设计技术规范,制定出了该项目1:2000地形图测绘的技术设计书。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项目区位于XXX区XXX镇以东35km处,依盐兴公路相居。本项目主要解决生态移民遗留问题,项目区一期涉及XXX镇XXX、XXX;项目区二期涉及XXX镇红星村、周圈村、周新村。总面积1269.89公顷。XXX涉及红三干渠44-45支渠及红四干渠1支渠灌溉范围,XXX涉及红四干渠2支、3支灌溉范围,红星村涉及红四干渠5支渠灌溉范围,周圈村涉及红四干渠6支灌溉范围,周新村涉及红四干渠7、8支灌溉范围。项目区东至烂断头沟,南至红四干渠,西至碱贼沟,北至甜水河、苦水河,买韦公路自项目区中心穿过。项目区地理位置:东经106°21'33"--106°27'28",北纬37°22'55"--37°27'27"。2.2已有资料情况2.2.1大地点资料由XX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XXX项目建设指挥部提供的XXX,XXX、XXX”控制点点位,做为本项目首级控制测量的起算点。2.2.2已有地图资料测区有XX测绘局出版1:50000地形图和部分影像图资料,可做为本项目前期控制和作业设计用图。3.作业技术依据(1)《XX中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勘测技术要求》(2)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3)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4)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5)CH/T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6)CH/T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规定》;(7)GB/T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8)该项目技术设计书。4.成图成果规格和技术指标(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05°。(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成图比例尺1:2000(4)基本等高距1米(5)全野外数字化成图:采集数据为文本格式(*.dat);图形AutoCAD格式(*.dwg);地形图分幅采用50×50正方形分幅。地图图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横线相连。5.设计方案5.1硬件及软件:配备GPSRTK5套、全站仪一套、电脑5台、移动硬盘、打印机、钢卷尺、对讲机、汽车及其它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和装备。配备GPS随机解算软件、CASS地形地籍成图软件。5.2人员配备及组织需要配备技术、作业人员7名,为顺利完成本次工程,先期用GPS进行静态控制测量,之后用GPSRTK进行碎部测量。在项目整个工作中甲方、作业方应密切配合、沟通,及时处理在业务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统一技术标准,加强进度和质量控制的力度,确保按时完成测绘任务。5.3控制测量5.3.1GPS平面控制测量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范围为本次地形图测绘范围,首级控制面积约20平方公里,依据本项目精度要求及测区面积确定,控制网级别应不低于E级,E级控制网的点数为13个,GPS控制点点号统一编为“TY+数字”。5.3.2GPS控制点的选埋点位的选择应符合技术设计要求,并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进行扩展与联测。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有利于安全作业。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塔、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小于50米。并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5.3.3外业观测观测前应先进行星历预报。根据卫星的可见预报,编制观测调度作业计划。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开机仪器工作正常后,作业员应及时按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要求逐项填写测量手簿中各项内容。观测期间不得在天线附近10米以内使用对讲机;不得设置仪器参数和进行有关影响观测的操作。外业观测使用经法定单位检验合格的GPS接收机,接收机的标称精度应高于10mm+5ppm。采用静态作业模式观测其要求见表1:表1E级GPS控制网观测具体技术要求作业方法等级卫星截止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总数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观测时段数时段长度(min)采样间隔(S)静态E级及以下级≥15º≥4≥15≥1.6≥405-10GPS观测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和GPS网平差要求同首级控制网。5.3.4基线处理作业中应及时对观测值进行处理,对重复基线、同步环和异步环进行闭合差检核,其闭合差限差要求见表2:表2基线处理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三边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限差Wx、Wy、Wz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限差Wx、Wy、Wz异步环全长闭合差限差Ws=以上n为闭合环边数,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其平均边长计算)。当用N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独立基线向量取N-1条。5.3.5平差计算基线满足限差要求后,按照GPS控制设计网图独立基线边组成闭合图形,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查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无约束平差应提供各控制点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式的要求的限差:、、≦3σ。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数据剔除率不大于10﹪,直至符合上式要求。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以三个已知点为起算点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在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符合下式要求限差:、、≦2σ。约束点的已知点坐标、已知距离和已知方位,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平差结果输出二维、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及精度信息。5.3.6平面及高程控制5.3.6.1平面控制及加密在调查区范围内E级GPS控制网以下等级的加密可根据测区实际情况采用GPS定位测量逐级或越级布网加密。其埋石、测量精度和联测要求应满足《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相关条款要求见表3。表3E级GPS网及以下控制网观测要求作业方法等级卫星截止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总数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观测时段数时段长度(min)采样间隔(S)静态E级及以下级≥15º≥4≥15≥1.6≥405-10GPS观测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和GPS网平差要求同首级控制网。图根控制点编号:图根控制点编号为“T+数字”。5.3.6.1高程控制及加密高程控制测量可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控制:(1)用四等水准联测测区所有E级控制点的方式进行高程控制。(2)由于本次测量测区内甲方提供足够多的C级及C级以上控制点资料,正常高委托XX基础测绘院通过大地水准面精化程序计算。并通过高等级控制点进行检验。5.4地形图测绘测区地形图主要采用GPS-RTK测绘。建筑物或影响GPS信号、电台信号的地区采用全站仪测绘。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RTK测量技术要求等级图上点位中误差/㎜高程中误差与基准站的距离/㎞观测次数起算点等级图根点≤±0.1≤1/10等高距≤7≥2平面三级以上、高程等外以上碎部点≤±0.51:2000≤10≥1图根以上注: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RTK测量成果要求输出下列内容:(1)转换参考点的点名、残差、转换参数;(2)基准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3)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4)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5)图根控制点外业检测精度统计表。5.4.1图根控制测量采用RTK测量图根控制点,其技术要求如下(RTK碎部测图亦同)。(1)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铁桩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2)RTK图根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按照以下方式获取:a)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b)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行求解;c)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d)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e)RTK图根点高程的测定,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的方法获取,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3)RTK图根点测量方法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a)基准站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宜架设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用移动通讯进行数据传输时,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讯接收信号的位置。b)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频率、电台类型、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正确设置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c)RTK的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d)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e)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验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f)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g)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07㎜,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基本等高距。h)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i)RTK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1㎜,高程较差应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应取各次测量成果的中数作为最终结果。j)RTK方法施测的图根点要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10﹪的外业检测。检测方法平面主要有:相应等级的全站仪边、角测量,RTK其它基准站的测量等方法;高程检测主要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5、表6的要求。表5 平面检核等级边长校核角度校核坐标校核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图上平面坐标较差/mm图根≤±20≤1/3000≤±2060≤±0.15表6 高程检核等级高程较差图根≤1/7基本等高距5.4.2地形测图采用全站仪和GPSRTK技术施测碎部点(宽度窄、深度较深的部分小型冲沟碎部点需采用全站仪方式实测),依据规范及设计书要求观测和记录。仪器内存自动记录观测数据,现场绘制草图,记录草图编号。RTK和全站仪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采集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记录器内存进行整理。导出的数据在计算机中用南方测绘CASS地形地籍成图软件,结合外业草图进行编绘成图。外业草图与内业编绘由一人完成,成图后绘出图纸到实地查对修改,努力作到完整准确,不遗漏。采用RTK碎部点测量方法参考RTK图根测量,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可按照RTK图根测量中的方法,也可以在测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RTK碎部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0.1㎜,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0基本等高距。RTK碎部点测量观测历元数应大于5个,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时,应进行重新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位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0.5㎜时,方可继续测量。5.4.3地形图的测绘表示、测绘内容及要求各类地物地形如房屋、电力线、道路、冲沟等均按GB/T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绘制。(1)各类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和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2)根据本次项目要求,居民地只按其最外围建筑物外围轮廓测绘,穿越居民地的5m以上宽度的和起村队划分作用的道路要准确测绘,穿越居民地的所有水渠、沟要准确测绘且按要求测量断面数据,并注意其连贯和系统性。居民地等不动工区内的学校、村委会、清真寺、通讯塔、等标志性建筑物要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并做相应注记。(3)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铺装材料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部分等级道路两侧有路肩的要测绘其路肩。图上应每隔15cm~20cm注出公路技术等级代码及其行政代码及编号,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起贯通作用但无需测绘的巷内小路通过居民地时只需接在居民地分隔处,表明其出入关系,用两块居民地的边线代替即可。田间生产路宽度在图上距离小于1mm的只测路中线,用单线小路表示。(4)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应在其坡顶、坡脚适当测注高程。(5)永久性的电力线、电信线及其名称均应准确表示和注记,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穿越居民地的主要贯通线路要准确测绘,进居民地的和附在巷侧的线路只需标明进居民地方向或者只在拐点处打点将其贯通即可。(6)各种线路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均应实测,分别用相应符号表示。并注明传输物质的名称。(7)河流、溪流、湖泊、水库等水涯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当水涯线与陡坎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mm时以陡坎线符号表示。沟渠在图上宽度小于0.5mm的用单线表示。因设计要求用双线表示的沟渠要用复合线将沟渠底中心线从高到低连接起来。除典型农渠按设计要求测绘断面及渠系建筑物外,其他农渠只需测量渠底中心点用单线渠道表示。所有河流沟渠要注记流向。(8)项目区内渠道大致可分为硬化渠道与土渠两种材质,U型和梯型两种形状,在测绘时明确区分,并用文字注记清楚。渠道破损段应标明;部分灌溉土渠已遭破坏或淤积严重,部分堤段可能渠道特征不明显,因此,测量过程中应仔细辨别,同时保证走向连贯。(9)对已有的渠道(土质与硬化渠)要求测出渠道纵坡以及断面尺寸,地形图能够反映出渠道的底宽、上口宽,堤顶高程及宽度,两侧堆土宽度;沟渠两侧的堤顶高度大于50cm时要用坎线表示农渠、农沟选择2—3条为典型测量纵横断面即可。对已有的渠系建筑物要求全部测量,标注设施运行状况,地形图应能反应建筑物平面尺寸,建筑物高度应用文字标注,如:过水涵洞:管径1m、闸门40cm×50cm。(10)所有沟渠上的建筑物在正确反映其位置和规格尺寸的前提下,在其进出口处要测量并标注高程,如涵洞、生产桥、闸门、斗口等。涵洞宽度在图上距离小于0.5mm的用不依比例涵洞绘出。安排专人专测渠道,渠道测量数据单独形成成果,便于渠道断面设计。(11)河、池塘、井等及其它水利设施,均应准确测绘表示,有名称的加注名称。在安全前提下,应尽可能测量水深。(12)重点加密拟规划建设的沟、渠沿线和实地的高程点,以达到计算工程量的需求。(13)境界的测绘,图上应正确反映境界的类别、等级、位置以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县(区、旗)和县以上境界应根据勘界协议、有关文件准确清楚地绘出,界桩、界标应测坐标展绘。乡、镇和乡级以上国营农、林、牧场以及自然保护区界线按需要测绘。各村之间权属界线可通过当地群众现场指界或遵照当地土地主管部门无争议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注明村界执行,并将境界线在地形图上标注。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只绘高一级境界符号。(14)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图上应正确表示其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自然形态的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它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15)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出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对耕地、园地应实测范围,配置相应的符号表示。大面积分布的植被在能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采用注记说明。同一地段生长有多种植物时,可按经济价值和数量适当取舍,符号配制不得超过三种(连同土质符号)。旱地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应加注品种名称。一年分几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应以夏季主要作物为准配置符号表示。(16)要求对各种名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准确注出。图上所有居民地要正确注记村名,主要道路、山岭、沟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应正确注记。(17)对项目区行树及宽幅林带要表示和区分清楚。行树两端的树木按实测表示,线状地物两侧的行树表示时应鳞错排列且尽量不要压盖地物。(18)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水涯线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注记高程点。(19)各种地理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及数字注记等按照图式要求注记。5.4.4地形图的测绘过程中的其他要求(1)测量工作开展前,甲方单位将划定测区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