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_第1页
产业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_第2页
产业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_第3页
产业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_第4页
产业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目前最富有的村子—华西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是中国目前最富有的村子)华西村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四十年一瞬间,人间沧海变桑田华西是个江南小村,全村380户,1520人,0.96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千万分之一。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去年,中央党校“三农”研究中心授予华西为全国“三农”实践基地,还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等多项荣誉。四十年一瞬间,人间沧海变桑田。华西人39年的艰辛创业,使华西发生八大变化:一是村民变灵。过去华西没有一个中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盲,读到小学已是“文化人”。现在初中以上的村民占总数的86%。其中大、中专生200余人,还有3名青年曾出国留学。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村领导班子里有大学毕业的18名。还培养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六种语言的翻译人才。二是村庄变新。过去,零零落落十二个小村落,建村后小村并大村,茅房、矮房变新房。现在,户户住上了水、电、气配套的别墅楼。村内娱乐、休闲、体育、购物、旅游设施配套齐全,已是一个万人规模的小城镇。迎来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视察。三是土地变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有偿兼并、开发合作等办法,扩大了6000余亩耕地,3000余亩山地,还在宁夏和黑龙江开垦荒地10000余亩。近几年,我们开发利用的土地,约等于华西本村原有土地面积的6倍。

豪华的别墅四是产品变精。1977年,我村只有小敲小打的手工业,为农业和生活服务的小产品。现在,引进了许多“洋”设备,办大厂高科技,创名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全村58家企业,已形成带管、毛纺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10000多只产品的生产规模,有50多只产品获省、市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华西村”牌系列酒、烟畅销四方,“仁宝”牌、“华西村”牌西服、衬衫等产品已成为“三真”(说真话、售真货、定真价)、“三公认”(用户公认、专家公认、主管部门鉴定公认)产品。五是集体变富。改革开放后,我们发展合资、合作联营、股份、私营等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全村现有固定资产21亿元,一、二、三产总产值人均300万元,比建村初期人均300元,增了一万倍。六是生活变好。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法,确保村民收入年年递增。全村的公共和村民生活设施比较完善,家家达到“八通”。全村做到没有一个暴发户,也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都余钱户。家家有人出国旅游,人人就业,安居乐业。美国客人来华西村访问时说:“像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七是贡献变大。华西富了,我们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20多年来,我们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我们本着扶贫先扶志,扶贫先育人的精神,花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为中西部地区培训干部100多期,累计1万余人。八是环境变美。我们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切实加大新村公共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过去的泥路、小道,已经全部脱胎换骨,变成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田边绿树成荫,河塘黄石驳岸,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人人喜气洋洋,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新家村,成为江南田园风光旅游中心。村内旅游完善,可同时容纳3500人食宿,成这样的共识:要看社会主义,到华西村!要看“三个代表”,到华西村!要看”三农“,到华西村!要看共同富裕,到华西村!要看”双思“教育,到华西村!到底到华西看什么?你看什么,就什么!富而思进不停步,坚持特色再攀登。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双思”教育,用“三个代表”标准检验自己,争取实现“三个第一”(讲信誉第一、共同富裕第一、干部权威第一)和“四句话”(用好信誉“华西村”,创新企业是后盾,有胆有识融资本,优品名牌稗旅游城)的目标,再创华西集体事业的新辉煌!前年投资3亿元的8个技改项目,去年8月8日全面投产,去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可用资金3个亿,创造了条件!去年8月8日我们举办首届“华西特色旅游节”,为今年华西建村40周年,实现40亿,搞好村庆活动,奠定坚实基础!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齐丰收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1.新与旧的结合。塔的形式是旧的,但华西人在旧形式下建造的却是高达98米、7级17层的中国独有的金顶宾馆,它不但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聚宝盆,同时还表达出华西人步步向上、欣欣向荣的豪迈精神。华西村地处华东,数百年来,锡剧、沪剧、评弹、黄梅戏在华西大行其道。华西村艺术团利用这些旧形式改编创作了《华西的桥》、《唱华西》等曲目,歌唱华西的好人好事,赞美艰苦奋斗带来的巨大变化,增添着华西人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2.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

华西村重视对有贡献者的物质鼓励,并以优惠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华西创业。为鼓励华西人养成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美德,华西村对每一户出现老寿星的家庭都给以重奖。2000年,一次性为一家百岁老人户奖励30余万元。华西村还重视从精神上提高村民积极向上的风貌。华西村每周有一次村民大会,每次参加的人都有80%以上,通过村民大会向村民介绍村里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华西村重视利用现代媒体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并反过来以这种影响教育村民。两年前香港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名为《龙情三地》的电视片,介绍了中国台湾、香港、大陆三地的农村状况,华西村在片中被作为大陆的代表。通过比较,使华西人认识到,还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的路是走对了。华西村还把自己的村名和吴仁宝的名字作为产品品牌,其目的是自加压力,鞭策华西人只能搞好,不能搞坏。3.宣教内容与村民水平的结合

针对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华西村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与村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旧话新解,赋予其以全新的意义。比如,团结协作精神的意义不大为村民重视,村里则利用西游记的塑像告诉人们,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克服困难,早成正果。又比如,通过八仙过海的生动场景昭示人们,要积极竞赛,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当今中国农村,许多村口的墙壁上刷着搞好计划生育,禁止偷盗、砍伐山林的标语口号。在华西村,则是巨幅语录牌代替了墙上的标语。华西村的领头人----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语录与总书记江泽民的语录并排矗立。语录告诫干部们既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劝说人们;家有黄金万两,一日不过三餐,住房独占鳌头,也只睡一个人的位置;。这是不是有点个人崇拜的嫌疑呢?曾几何时,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成灾的语录成了个人崇拜的象征。那时的个人崇拜,是崇拜者以被崇拜者的思想为思想,是把语录作为了任何时空均可适用的“锐利武”。应该说,富于哲理、给人启迪的语录是相沿已久的劝诫方式,它符合农民群众非常重视有威望的个人或机构的言论的实际,只要适度,是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日久见功的作用的。

4.严肃紧张与生动活泼的结合

曾听在华西村做工的外地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两个伙伴从树上偷摘了八个枇杷,被发现后先后被所属工程队和村委会罚款1200元。说到这件往事时,这位工人仍存有不满。巧的是,在村委会介绍情况时,也把这事当作一个案例。他们的看法是,对违反规定的工人而言,痛苦是肯定有的,但效果也是明显的。事实也是这样,在重罚之下,见不到二流子、乞丐这类不三不四的人,华西村展现给人的,是卫生、整洁、安全、有序。但在另一方面,华西村又是轻松的。入夜,华西金塔下音乐悠扬,小吃飘香,许多外地的打工哥、打工妹聚集在这里,说笑,散步,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华西村在提高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在内容上,他们重点抓了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他们采取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步骤。从效果看,他们的经验是较为可行的。这当然不是说华西村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在考察了华西村后说,华西村是;亦土亦洋,亦城亦乡;。这一评价,准确地把握了华西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进化的趋势二,,文贯中:中国还需要一场土改经济学家不能只说民众想听的话2008年07月06日08:26中国经营报【大中小】

【打印】专家称中国还需要一场土改,土地私有化是必经之路,你怎么看待?反对,会加剧贫富分化,政治上也不可能赞成,给农民以完整权利,提高农民收入编者按中国城市化成本急剧上升的原因何在?是土地;亿万农民增收压力日益加大的症结何在?是土地;人口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何在?仍旧是土地。在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的许多根本性问题都已经集中在土地制度上。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农村变革尽管极大地释放出农业发展的力量,但也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那么,面对更广泛的发展压力,现在应该是进一步突破的时候了。不完整的城市化《中国经营报》: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同时也保持了三十年的高增长,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文贯中:从内因来看,我认为中国三十年的增长首先源自对资本、人力和劳动的放松管制;其次民营资本的权利逐渐自主与自由市场逐渐合法化;第三,政府不再着迷于革命,而是积极参与经济发展。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那么高,7%、8%的增长率就差不多了,不一定非要10%以上。今后,政府可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不要再将经济增长当做对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法治的途径,保护社会的安定和公共财政的正当运用。如果没有基于法治的安定和必要的公共财政政策,就很难做到经济的长期发展。从外因来说,中国搞改革开放的环境很好,国际市场的规则是现成的,大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技术也是现成的,连从欧美到东亚的广大而富裕的市场也是现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开放,以较小的代价,就能比较快地发展。《中国经营报》:现在看来,改革的经济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力度越来越大,不少问题也暴露出来,你如何看待转型中的这些问题?文贯中:中国对WTO的承诺让中国变成这一轮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国。因此,中国不会从全球化的路径退回去,但中国不一定能够再像这三十年来那样去利用全球化。世界实在太小了。当年全世界仅仅是吸收一个日本的出口都发生很大的困难,而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最终可能会有15亿到16亿人口。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模式,我并不认为世界永远有能力消化中国的巨大出口。中国应该改变目前的模式,通过增加内需拉动增长,这是唯一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服务业应该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但发展服务业的前提是城市化。城市化要能持续地进行下去,住房成本相对人们的收入必须逐渐下降而不是上升。中国现在发展服务业的制约因素就是高昂的住房造成的城市化成本的急剧上升。可是没有人口的集中,服务业是不可能搞起来的。而发展服务业的好处是,不会导致贸易摩擦,因为服务业的产品主要是非贸易品,大多在国内消费掉了。除了尖端的服务业比如金融服务业以外,服务业可以相对容易地吸收劳动力,能够吸纳大量就业,而且能耗低,不太影响生态。在美国,农业只吸收2%左右的劳动力,制造业的产值尽管还是全世界最大的,但吸引的劳动力是14%,而且还在逐渐下降,服务业却吸收了84%以上的劳动力,而且还在上升。如果中国服务业能够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就能多吸收几千万剩余劳动力。《中国经营报》:中国改革三十年其实也是城市化的三十年,这也许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移民潮,你一直对此保持关注,怎么看城市化对于转型中国的意义呢?文贯中:1960年以后,中国走了一条反城市化、反全球化、反现代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这个错误的方向被纠正,城市化的速度迅速变快,这带有对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失误补课的性质,但仍显著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产生不少问题。首先,农村中18到25岁的人到城市打工,好像只是去城市走了一圈,25岁以后大都又回去了,真正在城市里留下来定居的人不多;第二,虽然东南沿海的很多农民变成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了,但今后的城市化主要吸收对象应该是中西部的农民,由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低,这个过程难度会很高;第三,三十年来,由于中国的土地制度的限制,城市化的成本已经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住房成本。在接下来的三十年,能不能保持同样的城市化速度?我认为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城市化变成完全由政府支配的城市化。任何城市要扩大,新兴城市要崛起,都涉及农田转为非农用地的问题,必须由政府出面征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城市化的土地供应完全由政府垄断起来了。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除了城市化的代价越来越高外,政府也越来越忙。而且这样一来,政府要承担的责任就几乎是无限的。城市化的意义,不在于通过剥夺农村,实现自我现代化。城市化的意义就在于它尽可能多地将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如果城市化做不到这一点,这样的城市化就没有意义。中国问题的症结在土地《中国经营报》:这场城市化背后的主体其实还是农民,有人曾说中国问题实际上还是农村问题,顺着这个线索,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土地制度?文贯中:农业的特点要求农民主要通过土地规模的扩大才能取得一份平均收入,但由于户籍制度,中国农村户口仍在增加,而农业用地因城市化等原因还在缩小。所以即使没有歧视性政策,农民的收入也很难增加。但是,如果农民有土地的所有权,出售土地时就能拿到一笔财富。买进土地的农民可以先把地契押给银行来获得贷款,然后立即偿付给出售土地且已经在城市里定居的农民。由于买进土地的农民每年要去还银行的贷款,金融业也可以发展起来。所以,我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土地,而土地私有化是其他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国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还需要一场土改。《中国经营报》:关于土地私有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比如游民,比如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比如城市爆炸,你怎么考虑的呢?有人认为农民应该留在农村,否则我们的乡土生态将完全丧失,你又怎么看这个问题?文贯中:一些人想象中最坏的状况是,农民把土地卖掉后就去赌博、大吃大喝,把卖土地的钱几天就用完。这样的说法好像每个农民都是白痴,都不考虑以后的日子。这种人有,但很少。政府可以做教育,劝告,还可以规定私有化之后的第几年才可以买卖土地等。也有人说城市容纳不下那么多人,我不这样看。每个城市的边界由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决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在扩大,边际效益曲线可以上移,边际成本曲线可以下移,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上一些城市的人口早就达到千万了,在21世纪高科技化的条件下,中国的有些城市搞成2000万、3000万应该不成问题。在某个城市的规模达到均衡点后,在均衡点之外的人口就会到另外的城市去发展了。所以土地总是有的,只要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搞对了,城市化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的。因为东南部的地价实在太高了,支撑不了很多工业,也支撑不了所有的人口发展。我对主张把农民留在农村的人的回答是,如果他们向往田园生活,他们不妨自己去试试,但为什么非要整个农民阶级陪他们试验呢?目前的这种土地所有制显然不是出于农民的自愿,这种制度安排也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宗旨。现在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难道不应该把本来属于农民的财富还给他们吗?城市化通过高度集中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会留给中国更多的乡间,更好的生态。城市里的人则享受集聚效应,分享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中国现代化的成本。《中国经营报》:你的观点还是希望农民通过土地私有,某种程度上获得进入城市资本。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废除歧视性的户籍制度更为重要,考虑土地私有化的人很少。文贯中:户籍制度当然是农民进城定居的很大障碍,但要我选哪一个是更为主要的障碍,我还是选土地制度,因为土地制度决定城市化的成本。我去过巴黎、伦敦、墨西哥城,开罗等城市,并曾经居住在纽约附近。这些城市都有大面积的贫民窟。那儿的居民很多是非法移民,连国籍都没有。可是因为土地是私有的,使得他们可以先从居住成本很低的贫民窟开始奋斗,慢慢上升,改善自己的境遇。最理想的是同时实现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改革。经济自由的前提是农民可以自由流动。现在流动是允许的,但对定居存在很多限制,农民待不下去,很多人就回流。原因到底是户籍制度还是土地制度?我认为如果土地私有了,包括城市郊区的土地,那里的农民肯定会出于自利的目的接纳外来民工。上海以前所有土地都是私有的。1842年外国人进来以后,他们先是购买土地,建设租界。由于战乱,有很多人涌入上海避难。在土地私有制下,几十万、上百万的难民为什么就能生存下来呢?这是因为当时上海城市外围的农民通过出租密集性的、低成本的住房,帮助他们留在了上海。当时的上海充满活力,最终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即使现在上海还没有完全恢复这几个中心的地位。《中国经营报》:那么你有没有考虑到操作层面的难度呢,土地私有化需要什么条件?我了解,支持你的观点的经济学家不是很多,即使在留美经济学会中。那么土地私有化这个药方可能包治百病吗?文贯中:其实很多海归经济学家是支持产权的明晰化的。但有些经济学家回来以后,实行所谓的自我审查,反倒不太敢说话了。现在反而是法学家、政治学家站出来,支持产权的明晰化。如果经济学家继续这样,就会越来越不受到民众的欢迎。但经济学家也不能只说民众想听的话,经济学家应该坚持真理,经济学里可能有些共同的规律,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管你要听不要听,不管你是谁,经济学家都应该坚持说下去。有些不支持我的观点的人,我并不认为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思考,所以我并不在意。其次,有些人从城里人的角度看问题,觉得能够廉价拿到农民的土地的话,对城市化也不坏。如果他们深思熟虑以后,或者不再有所顾忌后,我觉得他们应该会支持我的观点。我希望大家首先从经济理论上而不是从政治上去讨论土地问题。一味地说土地私有政治上不可能,并没有解决问题。如果过了几年,政府迫于经济规律说可以实行了呢?大家应该意识到现代经济学的前提就是把产权界定清楚。从这点来看,大家没什么理由要反对土地私有。经济学家不应该先考虑政府是否会同意某种经济主张,而是考虑经济规律是否支持这种主张,并把规律性的东西告诉政府,而不是让政府来决定什么是经济规律。中国这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自己独特的经济规律。但是否有中国独有的经济规律呢?还是只有世界共同的经济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寻找自己的经济规律时,往往受到世界共同的经济规律的惩罚,例如大跃进、公社化、闭关自守。我觉得经济学家应该有足够的诚实去告诉政府不能无视世界共有的经济规律。市场机制是避免饥荒的充分条件《中国经营报》:有人提出土地私有化会出现大规模兼并,可能会出现拉美化趋势,你对此怎么看?东亚国家大规模地补助农民的模式是否可以借鉴呢?文贯中:拉美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从殖民地时代就形成了宗主国贵族及其后裔天然拥有很多土地。拉美的土地分配极为不均,使大量的无地农民十分贫困、愚昧,很难再跟上现代化,我就很怕中国出现这种情况。但我认为不搞土地私有化就会拉美化;我们现在面临急剧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只要土地私有的起点是平等的,每人有块土地的情况下,我们不会拉美化,而是东亚化。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内地土地改革的时候,也搞了一个土地改革,他们的办法比较温和,给地主的土地比一般农民要稍微多一点,剩下的土地则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的方式被国家赎买,然后卖给无地或少地农民,每个人都有地契。因为有土地作为资产,再加上城市化,农民有利用土地资产获得收入和财富的途径。中国内地则很不幸,农民承担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失误的代价。改革开放前夕大部分农民几乎处于赤贫的状态,素质也比较低。政府从2004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减免农业税与补助等,但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还在恶化。现在东亚一些经济体的基尼系数在0.3多一点,中国现在都快逼近0.5了,使人十分担心。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来是掠夺农民的,但现在也慢慢走到补助农民的路上去了。如果补助一旦长期化,以后再要废除很困难,成千上万的农民会来跟你捣乱,就像其他东亚经济体为了搞自由贸易区,不得不取消农业补助或保护时所面临的局面一样。所以,我主张要素充分流动,不鼓吹补助这种模式。补助只能是定向的,最好是补助农民的教育。教育能使农民子弟具有很强的人力资本和自信心,今后不需要补助就能留在城市里。当然我不反对少量的补助,把局势先稳定下来,但根本的途径不是补助,而是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这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办法,而且也是从制度上补偿农民从集体化以后蒙受的损害。《中国经营报》:灾难从未远离中国,比如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饥荒,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是阴影也许会永远遗留在不少中国人的生命中。作为饥荒的亲历者与重要研究者,你的解释与其他研究者有所不同。你曾经谈到公社食堂等制度安排设计,让我想到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对饥荒问题的研究,他认为饥荒的产生机制与制度、权利息息相关,你与他的观点有什么异同呢?文贯中:从经济学上来讲,出现饥荒要么跟生产有关系,要么跟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被剥夺有关。大饥荒时,中国的城里人不管多穷,他有粮票保证,所以死亡的人特别少;但生产粮食的农民却大批大批地死亡。粮食征购过重的解释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不成立,但在局部地区成立。1953年和1956年这两年的征购比例,跟1959年是差不多的,但是1953年消费是以家庭为单位,粮食是农民自己在掌握;公社时期,所有粮食先要进入公社食堂仓库,还要发动民兵到各家各户搜余粮,搜出来要惩罚,农户的所有粮食要交公,厨房要砸掉,铁锅拿去炼钢,按规矩所有人都要在食堂里面吃,吃还是不吃是一个政治问题,实际上取消家庭自己消费的权利。粮食完全控制在公社食堂里面,这又导致饥荒时的贪污与后来的四清,解决的方法还是搞包产到户。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董辅礽跟外国友人交流,我作为翻译在场。他说人民公社其实就是农奴制,我很犹豫能不能直翻,他说“你尽管翻译,没事。”外国人第一次听也以为听错了,我又再复述了一次。他觉得一个中国人这样说很令人惊奇,马上记下来。我并不认为中国故意搞农奴制什么的,但从经济上分析到底的话,只能说公社制实质是农奴制,它对人身的各种限制,从水平移动到垂直移动,哪里都有限制。现在我们把这一制度一层层剥开来,大家看到非常严重的异化。森认为在民主制度之下,绝对不会发生饥荒这种事情,我认为他这个条件肯定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没有搞成民主国家,但饿死那么多人的国家很少。如果尊重各个家庭的基本权利的话,粮食就应该分到各家,也就不会死那么多人。我后来总结,市场机制一定要保存。因为即使官僚机构里面有虚假的情报,但只要市场在起作用,市场对价格的反映还在那儿,就能调整供与求的关系。而当时供与求已经被扭曲了,市场都关闭了,不准任何市场交易,都是由国家统购统销。当时一些科学家也乱说,比如有人说现代人类能够利用的光合作用只是潜力的百分之几,如果充分利用,一亩地是可以生产出几十万斤粮食来的。那时有一幅胖小孩坐在稻穗上的宣传照,很有名,成为中国人不诚实的代表作。三,

城市化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1984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二十年间必须要有三、四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里去。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八十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在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二亿人!假若这个大搬迁不出现,经济现代化就难有大成。理由很简单,任何一个在经济上比较先进的国家,农产品消耗的总价值,是不会在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但若要在农村内大量增加农产品以外的工商业产品,就会因费用奇高而难以办到。”

在将近20年前,张五常就指出中国城市化的不可避免性。但是由于惯性甚至是主观上某些指导思想的坚持,张五常预计的大搬迁并未出现。这并没有说明经济学家的预计不准确,恰恰相反,人为遏制城市化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推迟了。这个任务在今天被表述为:从整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仍然需要20年时间。就是因为我们面临的现实没有变化,9亿农民还没有进城,9亿农民要进城。

说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不需要做很多论述:九亿农民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这个动力有多大?九亿农民的一半进城,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推动?

当然我们不能回避,中国城市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城市化理论和政策上的误区,是中国城市化长期不能取得进展和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崎岖山路和荆棘中蹒跚前行。尽管今天城市化三个字已经妇孺皆知,然而城市化却遭遇到更多的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大城市“城市化”责任本应更重

16大提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没有把大城市划为禁区,没有像以前那样“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这是非常重大的变化。大城市的公共设施更加健全,而公共设施有个特点,使用它的人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它回收的“回报率”就更高,大城市应该尽可能的打开城门,让更多的人享用、使用这些公共设施。中国人口众多,大城市应该为中国人口重负多承担一些压力。人口密度标准

我们普遍都承认,最有效率的中国城市是上海。为什么大家有这样的共识呢,因为上海在最小的空间里养活了最多的中国人。换一句话说,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对中国的贡献越大,对中国城市化做的贡献也就越大。

那么在没有达到某个人口密度的标准之前,不允许这个城市扩大它的城市占地和四至。这个要求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公平的。城市化节约土地

纵观世界上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以大量节约土地为其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率越高,土地的节约越明显。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目前北京上海的人口密度均已达到或者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我们可以把这个标准作为完成城市化后的最高标准。假设最后全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为上海的一半,又假设我们的城市化率在达到72%之后开始减速,那么全国有大约10亿人口进入城市,全部用地只有20万平方公里!即使我们人口密度平均按2500人/平方公里计算,40万平方公里就可以容纳10亿人。由此可知城市化能节约多少土地!贫民窟不能回避

在城市化过程中,最能误导高层决策的可能就是有关贫民窟和大城市病的神话。有人以为,把农民挡在城市之外,就可以避免贫民窟的出现。这是掩耳盗铃。我们的贫民窟遍布乡间,没有集中出现在城市周边,不等于贫民窟不存在;官员看不见、学者看不见,不等于贫民窟就消失了。我们怎么会采取这样的鸵鸟政策来自欺欺人呢?

允许农民进城,让贫民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边,其实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天天在官员们、学者们眼前的贫民窟,就会逼着这些官员和学者去想办法来解决贫民窟问题。就业问题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因为人多了,分工更精细,发展出的需求更多,就会让更多人得到就业机会。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是所谓第三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原因。那些认为城里人就业难,如果让农民进来,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的论调,毫无经济常识,没有看到目前城市里很多工作已经转到进城农民手中的现实,也没有看到仍有相当多的城市投资欲望被压制,以至于相当多的需求被压抑的现实。目前大城市里改善投资环境,决不能继续过去只盯着城外投资者的短视做法,而是要善待城里的投资者,更要善待自己的居民、移民和来到城里的农民,把他们的投资热情和意愿发掘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渠道都开发出来。当然这样做,首先要严格限制政府部门的膨胀,严格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从学习香港经验到香港回归,我们就是学不会香港那一套:任何人只要交点钱一注册,几分钟之后,就可以经营的工商管理办法。以至于香港人到今天还在用“帮你到香港注册公司”这个办法,来赚内地人的钱。最根本的办法

前面讨论的那些问题,都是在“计划”下进行的城市化。农民进城,居民自由迁徙是50多年的敏感话题,可以预计它还会在严格的“计划”下走很长的路,不会很快市场化。

中国的城市化说到最后,也可以简单的表述成两句话:给农民土地使用和买卖的自主权,由他们决定自己是否进城;打开城市大门,城里城外的人平等自由迁徙。

四.北京07公务员申论考前押题:城市化问题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参考时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来源:1.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的出现,应当说是源于人的需要。城市自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和人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是为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提供所必须的空间和平台。城市是人们意识和行为的产物。人创造了城市,城市反过来影响着人。城市对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潜力方面,起着农村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享受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过程。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城市化的出发点,也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所以,当我们考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能仅仅考虑有多少数量与比重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还要考虑居住在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享受需要有没有达到现代城市应有的水平。来源: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的科学含义,应当包含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包括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另一个层次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的城市化。前一层次的城市化含义是形式,后一层的城市化含义是内容。我们应当把评价城市化标准的重点放在后一层次上。2.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来看,都是人类至今为止没有经历过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的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26年来,城市化水平每年增加0。92个百分点。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很大。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农业和农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地区就业、生活,将是中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形成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从各国城市化的模式看,当城市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日本的东京、阪神、名古屋3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65%的人口和7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组成的五边形大都市区,集中了欧盟40%的人口和50%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大纽约区、大洛杉矶区和五大湖区3大城市群地区。与经济集聚相伴,人口也呈现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如2000年同1945年相比,日本全国人口增长了76%,而同期3大城市群人口增长了174%。3.由于农民和农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考察中国的城市化还应包括农村居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提升,即逐步向城市靠近。这是一种无形的城市化,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在乃至将来不可能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那部分农民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无论中国城镇化达到多高的程度,总有相当部分人口留在农村,而这部分农民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又是息息相关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决定着不可能存在着世外桃园般的原始农村。农村居民也可以不同程度享受城市化的成果——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城乡差别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困难的,无论是进城农民或者是当地政府都要为城镇化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更谈不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亿万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城乡关系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农村问题不能只在农村中找出路,城市问题也不能只在城市中找出路。必须联系城市发展探索解决农村的问题,也必须从农村发展上寻求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即必须纳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4.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极。但是这些地区的空间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所减弱,今后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结构升级、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集约程度,提高竞争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集聚更多的人口。世界银行的研究认为,按一小时交通半径考虑,中国现在有53个大都市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53%,占全国城市人口的43%,产出的GDP占57%,二、三产业GDP占60%。其中多数大都市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都市区有可能成长为更大的城市群地区。应当密切关注这些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探讨政府在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特别要通过制度完善、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等措施,在城市群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沿海、长江为带,主要铁路线为轴,十几个城市群为主体,城市群内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相协调,永久耕地、生态保护区等绿色空间相间隔,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分工协作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布局的空间格局。在考虑中国未来的城市群发展时,还需要特别关注未来人口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时将有15亿,其中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净增3。6亿。这就决定了中国只发展几个大的城市群是不够的,需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承接现有城市群地区结构升级和优化整合后转移出来的产业,承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转移出来的人口,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而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重点是发展好现有的城市,提高城市质量,而不是盲目地单纯扩大规模。5.城市不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孤立现象。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城市化过程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特征。2005年,我国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但城镇化水平仅为43%。从就业结构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水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从就业结构是很难判断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到何种程度。应当作这样的认识,即我国较低的城市化水平是根源于较低的工业化水平。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不仅表现在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上,还表现在工业企业的集中程度上,工业企业的产业集群化程度上。工业企业的集中化程度越高,产业集群化程度越高,工业化程度就会越高。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低,即处于“双低”状态,矛盾的主导方面不在于城市化水平低,而在于工业化水平低。要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首先必须着力于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加快我国工业集中化程度和集群化程度。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中,城市化并不总是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是很明显的。因为城市生产要素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必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从而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及使工业生产获得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城市化还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城市化又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地带动工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效率。6.用什么方式解决城际交通问题一定要提前考虑。不同的交通方式对环境、能源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差异很大。目前中国多数地区比较认定的一种思路就是修高速公路。但是中国的能源条件、环境条件、土地条件不允许也不应该全是高速公路。建轨道交通是十分经济的,占地少,又能节省能源。轨道交通是引导城市布局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引导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先导。随着地铁沿线进行住宅开发,很多人就会弃私家车转而利用地铁。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从东京到大阪的距离是515公里,连接着几大城市群,沿线有7500万人口,每天有250辆火车在运行,平均每5分钟就发一趟车,而且可以直达九州,每天运输的人数在35万人左右。目前到东京23区上班或者上学的总人数有507万人,其中只有192万人是本区居民,其他315万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从比较远的地方乘地铁往返的。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管理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可以考虑向地铁进行一些补助。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随着公共汽车空调的普及,价格上涨了一倍,使很多人转而利用地铁。参考答案1.第一,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等人口3大高峰相继来临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第二,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现在到2005年之间,中国城市要全面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实现联合国提出“能源消费总量在2000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而GDP要在2000年基础上增加一倍”的目标,对城市管理水平、科技发展、决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在新世纪中,必须迅速扭转城市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态势,加速通过临界顶点并转向生态环境总体变优的右侧。第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压力。只有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城市才能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第五,加速国家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应当是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新世纪中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平衡,最终达到改变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全体公民的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所有这些挑战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也只能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地加以克服。2.促进我市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来源:就全市城市化人口而言,我市是中等城市。虽然受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统计口径及数据采集渠道受限的影响,导致城市化率计算方法上的交叉,但目前我市城市化率已超过35%是确定的,根据国际上通用的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的理论,我市城市化发展正处在黄金时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建议从小处着手,依托自身资源,创造出城市鲜明个性,增强城市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建设“小家碧玉”型山水园林城市。2003年~2020年我市总体规划定位是山水园林城市,与省内其他市地相比,我市个性应突出一个“水”字,倾力打造“小家碧玉”型山水园林城市应该更贴切、更符合实际。从自然景观上看,我市北、东、南3面环山,闻名的××河主流从我市东南部发源,绵延流长,另一支流×河发源于北部山区,流经多个乡镇,斜插出境,其余细小支流395条。××河与×西流,河水如带,虽不是万马奔腾,却也曲折迂回,恬静温婉,这就是我们的自然特色。近年来,市里已经加强了对河流的治理改造,尤其是将对××河的与流的综合治理列入了2005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治理成效也初步显现,下一步要在两岸特色建设上下功夫,对北部×河的治理也应纳入规划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维护、恢复河道和湖滨的自然形态,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发挥其生态和休闲价值,促进堤岸防护林体系建设,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遵循地形特点,因势利导,坚持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绿化原则,真正将“山、水、城”3位融为一体。(二)综合整治,做精做细,变城市最短板为最大亮点。我市行政区划小,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应严格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方针开展综合建设。城市建筑物布局凌乱问题、环保问题、城市死角问题等等,都是城市发展当中“木桶效应”的最短板,也是群众非常关注的问题。一个健康的城市不能只看到城市表面的亮丽,更应该有精致的城市角落,这些角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城市建设薄弱环节,对城市角落综合整治,做精做细,不仅是货真价实的民心工程,也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大亮点。(三)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多元支柱产业基础。钢铁行业一直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打造“绿色钢城”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05年1月~10月我市建筑用钢材每吨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00元~700元不等,钢压延加工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比上年下降4。64个百分点。所以,从战略意义讲,要保持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积极实现从传统的“发挥优势”战略到新型“克服劣势”战略的转变,大力发展多元化城市经济,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多支柱产业基础。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创新型为主的高新产业。从传统钢铁产业角度说,一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钢铁产业布局;二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努力降低钢铁能耗和物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要实现向专业化、服务型模式的转型,通过转变经营领域,从单纯的钢铁生产逐步涉足制造业,或提供配销、后勤、工程等全方位深层次服务,或进入特殊材料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领域,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获利能力。除了致力于钢铁产业的发展,也要把精力逐渐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非钢产业,形成“克服劣势,逐步打破钢铁依赖”的格局。(四)以城带乡,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和谐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也就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针对我市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一是紧抓户籍制度改革的契机,促进相关方面的体制改革,改善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序集聚。抓紧落实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相关方面的配套政策,让进城农民吃下定心丸。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以优惠的政策鼓励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在乡镇大力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要积极引导乡村物资交流市场。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发展的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凝聚力比城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工作是他们自发地在做,捐款集资修公路、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建立集市修建市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五)政策倾斜,南北统筹,加速北部山水城镇建设。来源:我市南北发展虽然差距悬殊,但北部乡镇也有发展的潜力优势。第一,传统农业发达。如大枣、花椒、山楂等多以北部乡镇种植为主。第二,土地资源充足。由于北部多为山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大量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如能合理规划,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前几年北部乡镇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和特产税占绝对比例,但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变,依靠税收过日子的乡镇越来越不好过,如果不采取政策倾斜,加大北部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北部乡镇与南部4个乡镇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从南北统筹的大局出发,政府应对北部实施倾斜政策,在投资项目的安排、土地供应、税收、融资等各个方面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外资开发北部,使北部成为各种投资的热土。第三,建议可考虑我市行政中心迁移至口镇以北。从1992年底我市划地级市以来,市、区、街道3级机构的设施挤在一块,同驻一地、重复建设,不利于南北统筹发展。靠行政中心搬迁带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虽然现在控制严格,但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不能从一而论,一概否绝。从现实情况分析,我市城区行政中心如能向北部搬迁,则将能快速实现我市经济重心的转移,带动北部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必能拉开我市发展的大骨架,从而构架一个南北中各有特色、功能分明、互动并进、未来远景可以自由扩展的大城市格局。7.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预测,如果中国城市化比率每年提高1%,未来20年可能会有3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都将会发生根本变化。刘鹤说,尽管中国的城镇化存在种种挑战,但仍将是未来20年中国的一大发展方向。刘鹤认为,在中国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与中国政府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形成互动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农村的人口。我国城市化比率由“九五”末期的36%上升为“十五”末期的43%。刘鹤说,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稳定性大大提高。73%的劳动者在城市就业的时间超过了半年。他指出,这种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改善了农业的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对城市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达55%,超过了农产品价格提升和政府补贴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此外,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制造业、服务业,从而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城市的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福利。8.深圳全面城市化正式启动。据悉,凡是两区原农业户籍的村民,只要是年满18岁,并参与股份合作公司分红的城市化人员,都能以股份合作公司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养老金、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金和与城镇职工相同的医疗保险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纪实。为了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构建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机制,从2004年初开始,成都市出台了“全市城乡统筹工作意见”的主体文件和配套文件18个,涉及社保、就业、培训、教育、卫生、户籍等方面。全市13个区市县乡镇机构先“瘦身”,撤并76个乡镇,减少205个乡镇办事机构,精简1133名乡镇干部,在乡镇管理体制上为城乡统筹开“绿灯”。解读浙江“余姚模式”。目前余姚21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在对全市农民的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制订补助、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安排本地农村劳动力上岗。另一方面免费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并由中心向用工企业进行推荐。农民培训形式多样,一是服务中心自行办班培训;二是委托市级劳动部门培训,农民凭技术合格证书来政府报销培训费用;三是企业培训,政府按培训人数给予企业一定补助。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速度的两倍,但是据世界银行统计,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虽然全国城市由1949年的132个增长目前的近700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小。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10.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在提交给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的背景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成功地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700万人之后,在数量上又出现了小幅反弹,其结果是在以社会公平为主旨的社会保障领域,又形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其中1亿多农民工进入城市,还有1。38亿在乡镇企业工作。在城市的有8000万人左右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则一直徘徊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既未进城保,也未进农保。

同时,这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农民工会在不同城镇之间频繁地选择工作和居住地点。我国目前流动就业人数大约在1。2亿以上,流动就业的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其中跨省流动就业人数约为6000万人,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进入城镇就业,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的近40%,其中进入中等以上城市就业的约占60%。农民工广泛分布于城镇的各个行业,特别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农民工占这些行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80%、50%。而我国现行基本保险制度是在城乡分割的背景下建立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定和实施的,对迁移和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的保护,城市中不断增长的农村新移民,产生了一个新的潜在的城市弱势群体。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农村老弱的基本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中国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任务。11.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大片的农田转变为非农业土地利用形态,二是原有的城市土地利用趋于高度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城市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即土地集约资源利用相对滞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未得到足够重视,地下空间零散,不成系统,城市上部空间也利用不足。因此,以空间垂直利用代替平面利用,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将是城市规模扩张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以行政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是一个方向,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结果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城市化的主导型变为市场化模式,就必然要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经营城市不仅是经营土地的问题,核心是城市空间资源、自然、人力、延伸资本,包括人力创造的价值、冠名权等。目前东部局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已达到60%。从短期看,东部地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要继续明显快于西部地带,前者平均每年增长1。08个百分点,而后者则只有0。71个百分点。未来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省区将有:江苏、福建、山东、广西、广东,年平均增加数为1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较慢的省区将有:内蒙古、黑龙江、贵州、甘肃,其年平均增加数为0。55个百分点左右。但总体上说,省际间城市化差异未来将趋于缩小,最高和最低间的差异将由4倍降为2倍多。1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四,关于农村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工业化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扛杆。“乡镇企业+小城镇”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间接地又发展和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城镇注重发展实业,努力建设“农民城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关键词]:农村;城市化;思路 Somethoughtsandwaysoftheurbanizationofvillage.ZhaoGuoRuJiangXiuPing(YiyangPartySchoolOfCityPartyCommittee,Yiyang413000,Hunan,China)[Abstract]: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aretheradicalavenuesofthedevelopmentofcountyeconomy.Generaladoptionofthemarketprincipleisthesoulof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ofagricultureisashortcutto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Informatizationisastrongleverof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Townshipenterpriseandsmalltownshavegreatlypromotedthe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ofcountyareas,buttheirliabilityofdispersibilityandminiaturediffersfromthecentralizationandscaletrendofthedevelopmentofmodernindustryandcities,whichatthesametimehasdirectlyresultedinthelaggingof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tertiaryindustry.Italsohasindirectlydevelopedandsolidifiedournation’ssocialstructureofbinaryeconomy.Regardingcountytownasthecentertodevelopkeysmalltownsisthenecessarychoiceofcountyeconomy’s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tioninthenewperiod.Itrequiresthatournationincreasesthedevotion,andthetownsputgreatimportanceindevelopingbusiness.Incountyareas,italsorequiresthatagreateffortmustbemadetobuildthecityoffarmers,developprivatesectoroftheeconomy,andputtheconstructionsofsoftenvironmentinthepivotalplace.[Keywords]:village;urbanization;thoughts一、发展农村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是根本出路1、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受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人们似乎觉得我们可以越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几乎没有人认真提出过工业化的任务和口号。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才又发现,过去农民“无工不富”的口号到了现在还是那么正确。事实上正是那些一心一意发展第二产业,甚至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地方,悄悄地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湖南的邵东,醴陵等无一不是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而那些只是把“开发区”、第三产业、高新技术、旅游等当作“时髦”用语喊得震天价响而从不认真发展工业与其它实业的地方,传统的加工工业优势丢了,新兴支柱产业由于没有传统工业基础和特别大的投入而无法形成。在“中国制造”崛起于世界的时代,有的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县域第二产业的比重已低于1980年近十个百分点,这些地方发展滞后就是必然的了。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首先,工业化是商品化,市场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革命”成为现代社会的起点,在于它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为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现代的社会分工,使某种产品的全球化供应成为可能。其次,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推动力和基本内容。没有了工业,没有了商业,就没有了城市,哪来城市化呢。第三,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有了工业化,才有了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有了工业化,城市化才有了农业人口的转移与集中,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才有了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发生作用的空间,才能有了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与空间。2、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与产物,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曾试图绕过(通过小城镇)城市化直奔工业化;现在明白了,城市化同工业化一样,也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不可逾越的阶级。首先,城市化与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是互相促进的;工商业的一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而城市的发展又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工商业的繁荣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交通、通信、人口、市场、服务,这就是一定的城市。随着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城市的投入增加,建设加速,就业增加,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扩大了城市;并且,市政建设的规模、速度与城市经济势力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城市化是工业化商品化的结果与条件,工业化商品化是城市化的内容和前提。要加速城市化就要加快工业化商品化。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就要更好地实施城市化。其次,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苦于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不然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大大缩小了。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无无疑是对的)甚至于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县域经济也不例外。20多年过去了,第三产业并没有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事实上,第三产业确切些说主要是城市的产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75%以上,前提是它的城市人口占90%以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这是我们第三产业比重低的根本原因。城市化实现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才会高起来。第三,城市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在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里也是明确的。例如,初步的现代化城市人口比重必须在50%以上,而真正的现代化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必须达到90%以上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是没有现代化可言的。3、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外壳,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内核。过去我们论证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实际上也是说市场化是必然的。市场化要求市场机制(这是新式用语,传统上叫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传统上叫“按比例生产”)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机制提供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效率、效益等机制,提供价格、利率、工资、税收等经济杠杆,要求形成与市场化相适应的观念、设施(机构、组织、体制等),这就需要有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职能转变,。市场化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政方式、社会方式,从而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文化。新一轮县域经济变革的实质应当是一场“市场化”的革命洗礼。没有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不能成功的。4、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龙头加基地,产供销,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是先市场化,后工业化;先专业化,后规模化;是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特色推动。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以机械化为基本前提的,这需要土地资源丰富,货币资本集中,农业人口比重低三个基本条件,而中国恰恰是耕地少,资金缺,农业人口比重大。发挥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纽带、龙头带动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同最原始的家庭经营、手工劳动结合起来。先专业化、商品化,先使农民富起来,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这样,龙头企业本身直接推动了工业化,而当富起来了的农民一部分进城成为市民,一部分留下来搞规模经营的时候,我们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就又会大大地前进一步了。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一条捷径。5、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信息化”首先是指“信息社会”,也叫“后工业社会”,社会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均已信息化,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宰和主体。其次是指信息产业,包括电子,通信,互联网等。第三是指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活内部运行及与外界联系的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过程。我国的信息化主要是在第二三含义上的。首先,“信息社会”还不是我们当前的目标,更不是县域经济的目标,但如托夫勒所说,我们的确可以与发达国家分享“信息化”的成果。事实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之一;且由于起点高,发展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亦相对较小。其次,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明白。用锄头种地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通过“农业产业化”等,可以把自己与世界市场对接,但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生产手段,生产效率终究难以与国际资本竞争。这种情况在我国传统工业领域亦普遍存在。这也正是我国入世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出路仍然只能在深化工业化上下功夫——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县域经济也不可能例外。第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有人视信息为继自然资源能源之后的第三国力,是有道理的。没有信息化县域经济可以按部就班地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有了信息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式”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应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信息化有利于我们迅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市场,有利于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率、少湾路、低成本。并最终促进我国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进我国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二、“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思路的反思。乡镇企业加小城镇是二元社会经济架构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其发展“经典”是苏南。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成绩巨大,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将继续作出贡献。但也留下了些许遗憾。1、农村建制镇数量多、密度大,镇域范围小。“以乡建镇”的建制镇设置模式,使平均每个建制镇的行政区划面积与一般乡镇差不多。根据计算,1999年末,全国(不包括台湾省)平均每个乡镇的国土面积只有207.7平方公里;从建制镇看,全国平均每484平方公里分布1个建制镇;但从区域看,东部12省市区每150.3平方公里、中部除内蒙外每281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1个建制镇。湖南益阳市平均176平方公里一个建制镇。尤其是建制镇密度较高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1999年,分别平均每114.6平方公里、93.2平方公里、101.1平方公里和104.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1个建制镇,同比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7%、19.3%、20.9%、21.5%。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和《中国地图册》(1990年版)有关数据计算。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和《中国地图册》(1990年版)有关数据计算。②根据《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江苏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