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AGEPAGE12b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毕淑敏作为一名充满着生命关怀意识和浓厚人文情怀的女作家,其以医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在文坛颇具影响力。她的作品不仅有着对于生命的大悲悯,同时又能够以温暖和爱感拯救人于现实生活的泥淖中,是真正具有力量的爱的文学。本文试图以拯救作为主题研究对象,从生命困境和心灵危机、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拯救他人与自我升华这三个向度来探讨毕淑敏作品中的拯救主题。第一章是生命困境和心灵危机。这一章从人与自然的生命困境,人与社会的心灵危机,人与他人的情感冲突,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以及女性的性别困境这五个向度展开。毕淑敏作品中的昆仑山系列呈现出的自然下的生命困顿看似难以逃脱,但她展示的是自然下的人类抗争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对抗中有共生。同时,人与社会的危机更多的体现在心灵上的纠缠,她以沉敏的笔触揭开了社会给予人的束缚,提出人该如何生存的深刻命题。另外在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矛盾冲突中,体现出的情感危机更是为世人敲响警钟,她更倾向于突出这种矛盾,展示困境与危机并进而以爱的笔触来拯救世人。第二章是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这一章通过医生的职责与作家身份,庄严的职责与悲悯情怀,悲剧人生的救赎尴尬这三方面来阐释。这部分从毕淑敏的医者经历及作家的双重身份入手,体现医者与作家的治病救人的共通之处,二者的结合更好的体现了毕淑敏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在对于生死的思考中贯穿了对于生的珍重以及对于死的通达。她更侧重以温暖的情怀拯救受伤的生命,寻找生之价值和意义。第三章是拯救他人与自我升华。这部分从医患的冲突和关系的和谐,自身的矛盾与自我的救赎,生命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这三个层面来阐释。她试图通过个体与他者的矛盾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并寻求和谐之道,同时在对于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感悟中得到救赎的力量。此外,毕淑敏本身的博大情怀也使其作品以及自身的生命更加丰富,让读者能够与她一起凭借着爱与温暖的拯救得以精神的升华。关键词:毕淑敏;拯救主题;生命意识;医者身份ABSTRACTBiShuMinasafulloflifecareconsciousnessandarichhumanisticfeelingswriter,andtheprovidersandwritersofthedualidentityinfluentialintheliteraryworld.Sheworksforthelifenotonlyhergreatgrief,andatthesametime,herwarmandlovecansavepeopleinthenudoflife,sothisisreallypowerfulloveofliterature.Thisarticleattemptstotakesaveastheresearchobject,thelifeandmindcrisis,savetroublelifeandplacatoryheart,saveothersandselfsublimatethethreedimensionstoexploretheworksBiShuMinsavetheme.Thefirstchapterislifepredicamentandmindcrisis.Thischapterpresentsthepeopleandthenaturallifepredicament,manandsocietyheartcrisis,peopleandotherpeople'semotionalconflicts,andhimselfschizophreniaandthewomen'sgendertroublethefivedimensionsbegin.BiShuMinentriestothekunlunmountainsshowundernaturalseriesoflifepredicamentseemsdifficulttoescape,butsheshowedisnaturalhumanbeingundertheprotestsandvigorousvitality,againstinsymbiosis.Atthesametime,peopleandsocialcrisismorereflectonthemindofentwine,shesanktothesensitiveunveiledthepublictogivepeoplethebrushofbondage,putsforwardhowtosurvivetheprofoundproposition.Inotherpeopleandothersandandhimselfaconflict,reflectstheemotionalcrisisisalarmingfortheworld,shetendstohighlightthecontradiction,showthepredicamentandcrisisandthen,bythebrushoflovetosavetheworld.Thesecondchapteristosavelivesandplacatoryheart.Thischapterthroughthebusinessofdoctorsandwriteridentity,solemndutyandgriefandfeelings,tragiclifeofredemptionembarrassedtointerpretthesethreeaspects.ThispartoftheBiShuMinfromtheexperienceoftheauthorandthedoctorofdoubleidentity,reflectthedoctorandawriterofsalvingcommon,thecombinationoftwobetterreflecttheBiShuMinforlife,pityfeelings,fortheconsiderationoflifeanddeathinthroughoutthebirthandtreasurefortheaccesstodeath.She'smoreemphasisonwithawarmfeelingstosavethelifeoftheinjury,lookingforthevalueandmeaningoflife.Thethirdchapterissaveothersandselfdistillation.Thispartfromtheperspectivesofconflictand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itscontradictoryandselfofredemption,ofliferichandthesublimationofthespiritofthethreeaspectsofinterpretation.Shetriedtothroughtheindividualandthecontradictiontohighlighttheownvalue,andseekthewayofharmony,andforlifeindignityandvalueoflifeintheperceptionofthepowerofsalvation.Inaddition,BiShuMinitselfasthefeelingsandtheworkandtheirownlifemorerich,letthereadercanwithhertogetherwithloveandwarmsavetothesublimationofspirit.KeyWords:BiShuMin;Savetheme;Lifeconsciousness;Providersidentity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TOC\o"1-2"\h\z\u前言 1第一章生命困境与心灵危机 3第一节人与自然的生命困境 3第二节人与社会的心灵危机 5第三节人与他人的情感冲突 7第四节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 8第五节女性的性别困惑 10第二章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 11第一节医生的职责与作家身份 12第二节庄严的职责与悲悯情怀 15第三节悲剧人生的救赎尴尬 18第三章拯救他人与自我升华 21第一节医患的冲突与关系的和谐 21第二节自身的矛盾与自我的救赎 24第三节生命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 28结语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4前言毕淑敏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之一,她有着富有传奇色彩的独特人生经历。艰苦的高原从军生活和从医数十载的职业生涯使她比其他作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积累,也让她能够更深地感悟、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90年代走上文坛,她的作品就从各个方面描写了人的生存困境,注重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类生命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和卑微,审视人类无法逃避的死亡与孤独,无奈与自卑,异化与荒谬。尽管她温和的文字给这些触目惊心的命题披上了层柔软的外衣,然而并不减弱她思考的力度与深度。在现在这个无论是个人还是文学都比较注重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时代语境中,毕淑敏这种严肃的文学精神和强烈的使命品格显得格外难能可贵。作品是一个作家思想的流露,是一个作家文学理想的载体。在毕淑敏的创作中,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一种深邃的悲剧意识和强烈的拯救情怀。这无疑是其对生活、生命、人性的思考结果,同时也是自我为医生和作家的双重化身的最佳诠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作用下,“拯救”一词也成为贯穿毕淑敏小说创作始终的关键所在,从走上文坛伊始的《昆仑殇》到轰动一时的《预约死亡》、《红处方》再到新世纪的创作《拯救乳房》、《女心理师》。毕淑敏的创作步调均匀而平实,而伴随着人生阅历的一再丰富,其对生活的感悟一再加深,浸润到骨髓中的拯救情怀愈发明显。细读毕淑敏的小说创作,读者可以看到医者和作者身份的最佳弥合,而前者为救死扶伤,拯救的是人的生命,后者为除世人思想之疾,拯救人之精神。如同大师鲁迅,开悟人生,所抚慰的是人的心灵,前后两者各得其所,皆为拯救。由此,“拯救”一词成为连接毕淑敏创作历程的关键,也是研究毕淑敏小说创作的重要线索。“拯救”一词源于《圣经》,指“神藉着他儿子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拯救人类脱离罪恶,跟他恢复了正常的关系。有时也指耶稣医病赶鬼,使病人恢复康健的行动。”圣经•新约•名词笺注[M圣经•新约•名词笺注[M].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299.文学主题研究,是平行研究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同一主题、母题、题材、人物形象、意象等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行与演变情况,一般认为起源于19世纪中叶德国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跨区域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被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正式引入到中国,由此而开始其在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较为广泛的运用。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这是一种打破时间界限,由纵向的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观照的绝佳方式,也是理解作家创作历程和思想的最好的切入点。而对于毕淑敏这样有着较为均匀的创作步调和创作思想的作家而言,运用主题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较具优势的选择。毕淑敏小说的“拯救”主题是对她在作品中思考和阐述的“生命困境”、“性别困境”、“救赎悲剧人生”等问题的高度概括。她的“拯救”,是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客观呈现生命中的矛盾挣扎与美好幸福,让生活在种种社会压力和性格缺陷中的人们能拂去心灵的尘埃,点燃心中的希望,积极寻找散落在人间的真善美。同时在这种“拯救”主题下,作者自身的精神也获得升华和丰富,自我的救赎意义得到实现。生命的困境与心灵危机从廖然远古到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自然界的沧海桑田,社会的进步发展,群体种族的分离聚合,已然成为这个世界最具智慧、最有力量、最高等的生物。从技术层面看,人类似乎无所不能,无坚不摧;从价值角度讲,人类却始终难以摆脱诸多的穷途末境。面对大自然的雄壮和生老病死的规律,人类始终是渺小的,不可顽抗的;面对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人类始终不能把握自己所一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前进方向而因此陷入迷茫和失落;面对他人,人类始终无法如己,亲密如血亲也会反目,“他人即地狱”一语成籖;面对自我,人类也会迷茫,难寻真我面目,踟蹰难以前行。从自然到社会到他人再到自我,人类面临的重重困境,陷入囹圄重围,人类生来就面临着悲剧和困境,现代世界的一切尤其让当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危机四伏。人类,亟需被拯救。和诸多具有苦难意识和拯救情怀的作家般同,毕淑敏也在追寻着这些困境的真面目并企图运用自我的振臂一呼而引起全人类的注意并达到疗救的功效。自九十年代起,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毕淑敏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和答案的追寻。要想找到治病的疗效,就要把真相剥离出来,展示给世人看,毕淑敏一再地关注普罗大众的生存苦难,展示芸芸众生的灵魂境地,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这,是她扛起社会责任大旗的重要步伐。第一节人与自然的生命困境人与自然,大漠情深,二者的关系历来为人类研究者津津乐道,一谈再谈。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反映了作者对而二者之间联系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与自然之和谐,也有“北风雪地百草折”之自然之恶劣。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处在自然之中,只能边边角角的改造自然,却难以控制自然,面对自然的雄奇壮伟,人类渺小不堪;面对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生老病死的循环,纵是拥有人世间再大的权势的人群也难以抵挡。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小学生,无一例外地要陷入到与自然的生命困境中去。毕淑敏16岁即到祖国边陲的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阿里服役,她被昆仑雪域的深邃高远所震慑,小小年纪的她便见识到了自然的残酷与凄凉。高原环境异常艰苦:稀薄的空气,万古不变的寒冰,走路、吃饭、睡觉、呼吸等日常行为都变得惊心动魄,内地的植物无法生长,交通通信困难,在广袤的无人区,维护祖国边关的军人们既面临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终极生存考验与死亡威胁,还经受着男女比例失调的尴尬和与外界交通不畅的孤独。高原、缺氧、奇寒、强烈的紫外线、冰峰雪崩、汽车失事、置人死地的高原病,在那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自身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这些印记都作为一份独特的个体记忆存留在毕淑敏的生命意识中。与此同时,也是从军旅生涯开始,战友们的死亡促使着毕淑敏开始思考关乎人与自然关系,生命意义和死亡等诸多严肃的哲学命题,这在其早期创作的军旅小说中得以展现。在所谓的“昆仑山”系列小说中,毕淑敏以发生在雪域高原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剧告诫人们:人的内在局限性决定了人的体力与意志面对永恒强大的自然,就最终意义来说,只能是战败者。如果人无视自然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那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昆仑疡》讲述了十年“文革”期间一场残酷的野营拉练酿成的悲剧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以“一号”为首的领导者们不顾现代战争的特定方式和部队的实际承受能力,强行穿越五千公尺以上的冰冻无人区,致使许多年轻的生命被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吞噬,而美好纯真的爱之被扼杀。《补天石》则展现了昆仑山上第一批女性的遭遇严酷的自然环境、铁一样的部队纪律,加上男女两性比例的严重失调,共同将女兵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生存环境中。在这里,人的正常欲望被无情的压抑着、扭曲着,所有来自生命深层的要求也被畸形化,终于上演了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阿里》又一次把焦点投向阿里山区的一群女兵。让她们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经历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女兵游星坠人情网,等待她的只能是身败名裂。为了不给自己的父亲——即将进驻阿里统帅全军的游司令丢脸,她选择了投井来结束生命。上述几篇作品描写的都是以昆仑山为背景的高原军营生活故事。在毕淑敏笔下,高原的粗犷、荒蛮构筑了一个异常残酷的生存背景,严寒、疾病、缺氧等则象恶魔一样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稍有疏忽,死亡之神便会不期而至。“奇寒而威猛的山风,犹如铁制的鬃毛,每一根都可以扫瞎你的双眼”。毕淑敏.阿里[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15.“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僵卧了一夜,内脏都几乎冻成冰坨了”。毕淑敏.昆仑殇[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29.毕淑敏.阿里[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15.毕淑敏.昆仑殇[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29.全面关照毕淑敏的作品,除了早期军旅系列小说外,其后期创作的医学小说、心理小说也都大多指向了死亡这一人生终极命题。生老病死,是人永远也难以摆脱和跳出的循环,长期的医生职业生涯使得毕淑敏比同时代其他作家更具有更强的生命意识。在她90年代后以及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她把创作的目光指向了医院里的病人,通过刻画一张张病榻上的病人尤其是绝症垂危的病人形象,向世人昭示了那个亘古不变的死亡悲剧。小说《预约死亡》即是作家以“我”的视角带领读者走入了一所特殊的“临终关怀”医院,作者以医者的严谨态度向读者展示了死亡的真实过程,并以作家的悲悯情怀描摹出了人临危时候的悲凉。死亡,终究不是一个玄乎的哲学命题,而是一个人类难以跳跃的自然过程。小说《红处方》所描绘的,是在一所戒毒医院里,美丽高尚的医生简方宁为给病人戒毒而尽职尽责,但却被自己尽力拯救的病人庄羽设计毒害,染上了毒瘾,最终给自己开出了死亡的“红处方”。尽管是医术高明的简院长,依然没法摆脱“白色和谐”的纠缠,为了不苟活于人世选择了自杀的结局。人类,无论在恶劣的,无法逃避的自然环境面前,还是在日益紧张、人性会异化和分裂的社会环境面前,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困境。环境的艰苦、死亡的威胁、人性的压抑、情感的失落等等都是毕淑敏在作品中用心思考的问题。她从自身经历出发,用充满智慧的文学语言,既表达自己真诚地抚慰众生、拯救生命的情怀,又引起读者深沉的思索。第二节人与社会的心灵危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物质财富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而现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却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各种困惑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敌对、焦躁、孤独、烦闷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严重阻碍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在浮躁的世界中,个体的心灵漂泊无依,无处安放,在个人的灵魂生存处于绝望的深渊,并被生存意义上的虚无和荒谬包围的时候,社会便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集体的恐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动荡。于是,探究人类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关注现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园成为当下一切有敏锐感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哲学家、艺术家、作家等人文社会学家所争相解决的终极课题。医生、作家、心理师毕淑敏凭借着自己对生命、人性、心灵的特殊感知,也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艰难的爬行,她曾在小说《女心理师》的自序中如下写到:“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些。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毕淑敏.女心理师·自序[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2.正是在这样的思考的指引下,毕淑敏勇于探究当下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心理苦难和危机,她怀着悲悯的救世情怀无畏地走进他人的疮痍满目的心灵世界,奔走于普通百姓之间,这是毕淑敏作品中所最终凸显的拯救意识的现实根源。毕淑敏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危机,在其作品中也多处做出了刻画:小说《昆仑殇》中,“一号”首长为了得到某种社会意义上的权欲满足,不顾普通战士及自我生命的安危而执拗的进行野营拉练,意欲创造奇迹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大批生命的消亡,酿成了巨大悲剧,“一号”自我的灵魂也在“权欲”、“功劳”、“奇迹”这些社会意识的支配下变得扭曲而且丑陋。小说《预约死亡》中,临终关怀医院里,濒死的老年痴呆病人在做垂死挣扎,其儿子竟为了早日获得“洋博士帽子”而意欲将母亲转院,使其饿死冻死。自然的血脉归属在社会利益的驱使下也同样变得扭曲可怕,无论母子多么情深,都无法摆脱社会角色所给予他的巨大诱惑。除此之外,小说《红处方》中的瘾君子的吸毒经历,护士栗秋为追求“贵族气派”而嫁给吸毒者北凉的事实,庄羽的性格扭曲的过程。毕淑敏还在《拯救乳房》中向读者展示了女官员仆珍琪为实现父亲的社会意义上的政治理想而不顾自我癌症病情的悲哀。人之为人的悲哀是面对社会洪流时候的身不由已,毕淑敏清楚地了解社会众生态,并巧妙地通过病房、“心理小组”等场景把各色人等聚集起来,正如老舍先生的《茶馆》,包纳万象。第三节人与他人的情感冲突情感冲突又称感情冲突,是指由于人们之间存在情绪与情感上的差异,并成为行为的动因时所造成的冲突。“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家、戏剧学家萨特在《禁闭》的一句名言引得诸多阐释,当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时候,身边的人也就成了地狱。《禁闭》中的三个灵魂尽管已经死亡,却始终还是逃避不了与他人的关系,依然重复着人世间无法回避的悲剧而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人与他人,的确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很难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契合。于是,亲密如夫妻也会同床异梦,血浓如父母子女,也能成仇反目。毕淑敏也在思考这一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这也在她修习了心理学之后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于是在她创作小说《红处方》、《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作品中,毕淑敏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忧虑,并着力刻画了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小说《红处方》中,吸毒者庄羽由于多次复吸而几次进出戒毒医院,由此结识了院长简方宁,经过多次接触,桀骜不驯的庄羽由开始的不接受而转而对性情高洁的简方宁产生了好感,她意欲要与简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并在言语中表达了心意。但简方宁一心相医,对此并未留意,她的不经意间的凌傲和迟疑引得了因吸毒而变得性格扭曲的庄羽的怨恨,由此而向纯净的简方宁施与了最为毒烈的毒品“七号”。庄羽的害人之心由妒忌、猜疑而起,这也是较为典型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产生的悲剧。小说《拯救乳房》里的周若云,本来是一个可以在学校里无忧无虑读书的花季少女。但命运不幸降临,她被告知患有乳腺癌,需要把象征女人的双乳切除才可以获得新生,她绝望不堪,在手术的前夜离开了了热恋中的男友,并留下了今生不再相见的字条。由于自我躯体上的缺陷,她害怕见到男友嫌弃鄙夷的目光,由此而选择了最干净的逃避与消失,殊不知,男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然而当他们再次相见时,执拗的周若云还是选择了离开。由于强烈的自卑和隔阂,一场本该幸福收场的恋爱以悲剧而告终。小说中主人公的遭遇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时常会矗立着巍峨的大山,让心与心望而生畏。在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的感情是被众人谈论的最多的情感之一,毕淑敏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也较多地关注了这问题。她描述了几种类型的夫妻之间的背叛:如《红处方》中简方宁的丈夫潘岗在妻子忙于工作,儿子生病的时候与自己小保姆范青稞毫无顾忌的偷情;如《女心理师》中,心理师贺顿与电台主播钱云逸之间的情愫;道貌岸然的副市长乌海的背叛,隐藏至深,直至乌海死后,妻子才得知真相。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何种目的、何种形式的背叛,夫妻之间由恩爱甜蜜而变得分崩离析始终是一件极为悲哀的事情。尤其是当今社会,各种压力、诱惑铺天盖地而来,似《拯救乳房》中老安疆与丈夫“政委”之间的那种相对单纯的感情已经很少见到了,毕淑敏有意在作品中渲染了自己对这类危机的忧虑。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由此而竖起的隔阂似乎是永恒的,难以消除的,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理解。毕淑敏笔下对这一现象再次敲响警钟,这种情感冲突的来源在何方成为我们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其实在毕淑敏笔下,任何形式的背叛都并非命运的悲剧,而是人物性格的悲剧,她并没有强调人生的宿命色彩,而更多的给予人希望和关怀,企图从人自身出发,寻求解决方案。如果《红处方》里的简方宁能够缓解一下医者与患者的冷硬的关系,面对庄羽初始的友好给予及时的温暖的回应,或许这两个人都能够在爱的包围下得以拯救。而两个人只是因为没有回应,没有爱的灵魂的触碰,相互不能够很好的应答与交流,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在这里,小说讲述的不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人与人之间如何应答,如何通过真诚呼唤爱与理解。由此而引人深思。第四节人与自我的精神分裂人是悲剧的,尼采的悲剧学说告诉了世人这样的道理。人无时无刻不被陷入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困境当中,但他面对自我的时候,也是存在着难以逃避的悲哀。人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实最大的挑战是自己,人需要对世事做出明晰的判断,但是也许最难以论断的还是自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分析理论提到,一个完整的人格由“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组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在精神学界以及其他诸多学科领域,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修习了心理学博士课程以后,作家毕淑敏在自己的创作中更为关注人们所共有的“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困顿。毕淑敏的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多这样的案例。小说《红处方》中,被毒品侵害的已经丧心病狂的庄羽在向简方宁施下毒手以后,生活在巨大的复仇的快感与害人的愧疚的矛盾之中,在“本我”和“超我”的纠结中人格和人性都在分裂中痛苦着。《补天石》中小女兵朱瑞阳与化验员徐一鸣在军规军纪的压抑下不能相爱,尤其徐一鸣更是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狠心决绝地拒绝朱瑞阳的表白,选择牺牲自己最珍贵的感情,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昆仑山,也默默地保护了朱瑞阳。朱瑞阳在经历了炊事班长的伤心事、尤天雷的猝然牺牲和与徐一鸣的离别后,开始渐渐成熟。她能尽职尽责地独立完成为朝圣老人输血的艰苦任务,她能接受去军医大学学习的名额并立志再回昆仑山,做一块合格的“补天石”。无论朱瑞阳、徐一鸣、尤天雷,还是可叹又可怜的炊事班长安门栓,他们都有“本我”的欲望、利益以及情感诉求,但又在“超我”的召唤下与“本我”作斗争,最终“超我”战胜“本我”,即使随之而来的是生命的遗憾与巨大的牺牲。这种遗憾和牺牲又是值得颂扬的,在现代社会,当欲望的洪流不断侵袭人心,毒害心灵之时,强调个性自由,个体的主观需要一时成为盛行之物时,到处呈现的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当下文坛也似乎被欲望话语笼罩,再加上后现代主义的疏离与解构传统,本我的浮现越来越明显。毕淑敏在面对如此喧嚣的话语大潮中,仍然高蹈独立的精神姿态,坚守传统中最值得珍重的东西,向世人宣告着自我约束的力量。这种约束更是成全,更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它带给人的不仅是心灵的高贵,更是爱之成熟的践约。第五节女性的性别困境无论东西方,神话传说中早期的人类社会都带有鲜明的“地母情结”。古希腊神话中有地母盖娅,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地母悉多,中国有古代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女神女娲娘娘。她们都有顽强繁盛的生命力和宽厚的包容力,并用自己的神力来创造世界、哺育人类。这种“地母情结”是人类最早的神灵崇拜,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人与土地最亲切紧密的关系。女性,似乎是天然地具有母性的美德与博大情怀。她们可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可以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勇敢坚强地生活,可以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灾难和不幸,可以凭最宽厚的悲悯情怀来抗争世间的黑暗,可以为国家、集体和家庭奉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丝精神气力。但是,自从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氏族所取代,父权制文化崛起,女性地位随之下降,对“地母”的崇拜便渐渐地退出人类所关注的文化中心。尤其在当代这个依然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都在经受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挑战,直至今日,女性依然在诸多领域从属于男性。毕淑敏的目光从女性个体生命体验转向对女性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书写,展现了女性主体在现实生存中挣扎、思考、崛起的生存本相,体现了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和寻求价值实现的艰辛历程。她曾这样谈到:“当我成年以后,见识到那么多人间的不幸,看到许多女性为她们童年的经历留下难以平复的创伤,以致后来在许多问题上会有那么多隐痛,会不知不觉地有一种阴影在影响她们的时候,我就觉得一个家庭对一个女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女孩子更敏感,她小时候的成长更容易受到伤害;何况我们这种社会的文化体系,女子原本就容易受到歧视”毕淑敏.藏红花[M毕淑敏.藏红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376.小说《拯救乳房》中,毕淑敏借仆珍琪的遭遇表现了当下女性在职场的困顿:“仆卜珍琪为人方正,举止端庄。卜珍琪了解下情,专业精通,学识甚佳。卜珍琪对官场游戏规则谙熟于心,起承转合弓马娴熟。卜珍琪懂得必要的妥协和退让,也能随大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卜珍琪觉得自己就是为官场天造地设的尤物,可她不知为什么就迟迟不能升任副司。在每一次民意测验中,她作为后备干部都名列前茅,可命运的绣球就是和她无缘。一肚子的雄图大略,却没有人识货。后来,在一次办公会议上,百无聊赖的她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会场上的女性非常少,除了秘书和端茶倒水的服务员之外,清一色都是男人。她从心底升腾起恐慌,好像是置身于孤寂的野外,被野兽围困。她明白这和性无关,也和恐惧无关。所有的男人都正襟危坐仪表堂堂,讨论的问题和性别没有一点关系,但卜珍琪驱逐不开自己顽固不化的惊惧。晚上,她在宿舍里看电视,突然骇然莫名。屏幕上,是无尽的会议和谈判场景,出现的人物中,都是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份额,全球皆然”。毕淑敏.拯救乳房毕淑敏.拯救乳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2如上,即使是在当今的职场官场,有仆珍琪遭遇的女性又何止她一人呢?在简单的性别区分的背后,又有多少有智慧有魅力的女性陷入自身性别的困顿中呢?也许,这在引起作家思考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很多思考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毕淑敏呈现出的性别困境往往是与女性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然而却减少了当下文坛的歇斯底里,她以冷静理智的笔触书写了女性的努力进取,她们在改善自身的同时也引领了男性,尽管对自我的关注尚不彻底,但其博大的地母似的爱掩盖了其困境的具体体现,她更少了对于男性的对抗,而是试图两性共生。终其最后,女性的性别困境依然要依赖两性双方的力量共同达成,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拯救生命与抚慰心灵医生的职责与作家身份医生与作家,看似各不相干的两种职业却在毕淑敏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与运用。这位人格出众医德高尚的医生,也是慈爱悲悯文笔睿智的作家。医生的职责与作家的身份统一于毕淑敏对生命对人性的赞美与救赎中。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我生命健康的关注是恒久也是强烈的。上有皇帝炼丹服药以求长生不老,下有百姓求医问药以求身体健康。强烈的恒久的需求就决定了自古以来人类都离不开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身体遭受疼痛和折磨的时候,在生命垂危之际都会最先寻找救死扶伤的医生们。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中,他们是人们心中温暖认真的白衣天使。当灾难来临疫情突发时,他们又会化身临危不惧冷静高尚的战士。“黄金有价药无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等等都是来赞美医生的美好词句。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肉体,药物调理的是人的躯体。而在这一切之外,人们对于自我生活还有着其他的需要,那就是对自我生命质量的追求,对自我灵魂归宿的渴望。而这一切单纯依靠医生和药物显然是实现不了的。这时,人们必然呼唤着能够医治人的灵魂的文学的出现。文学,对人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像细雨像甘露会滋润人的心田,甚至有时它也是一味良药,能让受伤的、恐惧的、憔悴的心灵得到救赎和抚慰。而从事这一工作,能够以自己的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为人类创造出医治灵魂药物的作家,在人们心中自然是一个神圣光荣的名号。他们是人类心灵历程的探索者和记录者,是人类灵魂的启迪者和安抚师,是人类灾难的哀叹者和救助者,是人类黑暗的记录者和痛惜者,更是人类未来、光明的先知者和预见者。他们有的如西医,以手术刀一样的眼光发现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个体生命中存在的伤口,在显微镜下,当这一切都纤毫毕现的时候,他们就会以更加冷峻的手法来揭开浮华的表层,来解剖开浅薄的存在,来探寻膏肓之内的病灶,在血淋淋的手术台上为人类、个体展现疗救的必需。他们有的如中医,以“妙不可言”的手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治疗经验,为整个时代把脉、诊断,在他们熟练的“望闻问切”中,人类存在的隐痛被一一呈现,然后各种草药被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那或大或小的一包就成为了人们走向健康或新生的希望。医者和作家,如同毕淑敏自己的描述“面对同样的标本,共需高度的仁爱与责任,面对同样的千古之谜,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身的康健和心的美好”毕淑敏.毕淑敏.毕淑敏散文·医文异同[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7王蒙在为毕淑敏的作品精选集作序时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毕淑敏.毕淑敏作品精选·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曾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孟子·万章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174。孟子.孟子·万章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174研究这位身份多重的女作家时,也许可以追本溯源回到她的早年,回到她走上文学之路的最初时光,回到她选择和确立以文学来安身立命的微妙过程中,来探讨那些文学艺术的酵母如何融进医者的冷静理智化作精妙的文字,探讨一位有悲悯情怀的医者如何把母亲般的慈爱睿智融进文学对世界和人的思考中。毕淑敏早年的文学积累是来自“文革”初期,在学校闹革命停课之后她频频光顾校图书馆,这些不得不带着“批判意识”来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给了她坚实的文学基础。从十六岁开始,花季年华的毕淑敏作为共和国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走上昆仑山的女兵,开始了十一年的西藏军旅生涯。在寒冷、缺氧、生存环境相当恶劣的阿里军分区,毕淑敏开始了医术的学习。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女战士,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以自己的敏感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她又以自己的坚强思考着一切。当那些在阿里的被别人或一度被她自己认为枯燥、单调和“奇遇”发生在她的生活中,出现在她生命的时候,她的心田里,她的脑海中早已将这一切转化成了日后只有她可以转化成文字的密电码,于是这一切都为她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再好不过的素材。人近中年时,又因她那戎马一生的父亲的建议,开始了正式的文学之旅。就像《补天石》里的朱瑞阳,是昆仑山上活泼可爱又认真严肃的小女兵。尽管面对的是铁一般的部队纪律和尴尬的生存环境,个人感情被压抑甚至被无形地扼杀,但逐渐成熟起来的她面对生命时的认真,面对病人时的爱心,在独立完成为朝圣老人输血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女兵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行医时的认真专注和慈悲之心,在文字的流转里让读者动容。《雪山女兵》,更像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里面的班长小毕俨然是十几岁时英气单纯的卫生员毕淑敏。那几个可爱单纯又聪慧的小女兵是昆仑山上皎洁的月亮,给这块苦寒之地带来了妩媚温柔和更多生命的安慰与拯救。她们一起给牺牲的男兵清洗尸体更换入殓的衣服,一起连夜给牺牲的战友扎制环圈,一起随着年长的军医去给藏民进行“天葬”,学习人体解剖。因为目睹了太多昆仑山上瞬间发生的死亡,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年轻的毕淑敏经历了一次次无能为力又刻骨铭心的疼痛。这种疼痛在以后的行医、为文的过程中化作了对生命的挚爱,化作了高度的仁爱与职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不少著名作家都有着“弃医从文”的经历。如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鲁迅,在日本学习了医术本是为救治国民身体,可终是在国家民族形势和个人内心号召之下选择了用文学来完成自己改造国民精神灵魂的理想,也借助文学绽放了自己的天才,实现自我的救赎。如余华,因为一部《活着》结束了五年不得志的牙医生涯,为当时一片荒芜的文坛贡献了优秀的作品,也成就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学上先锋派代表作家的地位。再如池莉,也是在武钢做医生期间由身边的现实生活入手,写作了《烦恼人生》,从此开始以“新写实派作家”驻足文坛。毕淑敏同样也是“弃医从文”,但相比之下,她并没有完全抛弃“医”,反而在文字中比其他弃医从文的作家留下了更多从医的经历和相关题材的展现。甚至可以说在她的小说中很明显着流淌着医者的情愫和职责,几乎每部作品中都有医生的存在,是她的影子或者她塑造的心中优秀的医者形象。在她的小说《教授的戒指》中,毕淑敏塑造了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陶教授。他聪慧过人,并且体贴病人,静心制作出一款精巧的人体电流生物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思想感情频道,并且能对这期间的变化做出精确的分析,通过它可以真切感受到患者的病痛和思想变化,从而帮助医生们对症下药。这枚蕴含着陶教授心血的戒指,高科技的背景下是医者的细心和体贴,是他们对待工作的鞠躬尽瘁和对待病人的真心爱惜。《鲜花手术》里的黄莺儿为了救活有败血症的儿童蔡饼饼绞尽脑汁并且大胆试用新方法,每天三次忍受着痛苦抽取自己的胃液输送给饼饼,在饼饼昏迷之际日夜相守比母亲还要尽职尽责。在这部有些悲情的小说里,美丽的黄莺儿尽管在人生路上经历了难以言说的坎坷,但她作为实习医生时在儿科病房里的母性光彩和医者的聪慧爱心是留在文字深处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医生的职责与作家的身份,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给了毕淑敏更多的空间,也给了她作品更多同一类型的问题和思索。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鲁迅的“金刚怒目”、“横眉冷对千夫指”,看不到余华先锋性的暴力悲情,也很少有池莉新写实中饱胀的人生欲望和原生态的烟火世俗。她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人性和心灵的抚慰救赎。这才是文学的真正精神,生命的真正抚慰。在当今世界和文坛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冷酷,暴烈,欲望和恶之时,毕淑敏的作品无疑成为拯救的力量,她并没有像先锋作家以及新写实作家一样倾向于解构希望,温暖与爱感,试图以撕裂灵魂的方式展示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却没有力量进行缝补与弥合。她是擎着爱与温暖的旗帜,再一次召唤了人性的复苏。她是出于对生命心灵的大肯定,出于对爱的真正持守,以其柔和的力量彰显了心灵的高贵。真正的文学在任何时候都坚持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和文化使命,怀着对人类的温柔善念,向人类和世界表达祝福。这正是毕淑敏毕生的执着与专注。作为医生,毕淑敏看到了人类身体上的种种病痛折磨;作为心理学者,她更能感受到人类心灵和生命的困顿与缺陷;作为作家,她一面要把这些沉潜在生命中的痛苦和感悟呈现给读者,另一面又要把生命中的美好坚强和拯救困顿的意识传递给读者。她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生、老、病、死的困惑,她认为谈论死亡其实是为了珍爱生命,她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直到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阴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摒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毕淑敏毕淑敏.心灵7游戏·写下你的墓志铭[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19正如王蒙所评价的,她是“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在文学的世界里跳出了普通医生只关注病人生理健康的局限,更加关注在社会压力和人性脆弱背景下人类的种种心理疾患,通过文学创作来艺术地建构具有普适性的“心灵处方”,完成对个体生命的救赎,也为整个社会和人类贡献了自己悲悯宽厚的思索,担当了医生和文学家的双重职责,殚精竭虑地追求使大众身心共同康健美好的终极目标。第二节庄严的职责与悲悯情怀和蔼智睿的女作家毕淑敏首先是一个医生,她曾在条件艰苦的西藏阿里地区从军十一年,是一位技艺精湛、为人称道的医生,是一个她自己所说的“视责任为天职的人”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9。毕淑敏以为“责任于医生…是不二法门,须臾离不开的”。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7她曾经在自己的散文中这样骄傲地宣称:“我不敢说自己将来是一个好作家,但我敢说自己曾经是一个好医生”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9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7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7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7毕淑敏的很多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充满责任感、深怀悲悯情怀的医生,这些医生也有毕淑敏自己的影子和化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她的两篇力作,《预约死亡》和《红处方》。《预约死亡》中的齐大夫,尽管一直为选错了职业而后悔,一直在争取离开,但当他面对病人时依然极度认真,设法满足老人们的愿望,像对待自己的双亲那样对待垂死的老人,使病人在看到他时会有安全感会破涕而笑。虽然对职业不满意,但身为医务工作者,齐大夫身上同样有高尚美好的医德,有一颗为病人尽职尽责的慈悲心。《红处方》中的那位美丽高尚的医生简方宁,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是在庄羽的蓄意谋害之下染上了“白色和谐”的剧毒。这位善良美丽的女医生在医学无力回春的情况下选择了死亡的“红处方”。作为医生,简方宁有着高尚的医德,她为病人可以毫不迟疑、毫不嫌弃地付出。而最后的从容赴死,妥善安排未竟之事更是彰显了这位女医生的人性美和对社会对医学的无私美。然而毕淑敏不仅是优秀的内科医师,她还是一位释人心结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准备和责任感。她以自己心理医师的经历,追寻着现代人的心理。她说过,中国人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需要心理援助。毕淑敏认为,善医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心灵的创伤,自己修复的可能性很小,也不能掩盖、蒙蔽,这就需要心理医师的帮助和呵护。《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是毕淑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写下的一些手记,她希望当读者忧郁忧伤烦闷的时候,这本书能给你一点帮助,这帮助的力量来自她书中描写的那些人物。《女心理师》这部长篇小说,就是以一位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和剖析,探索当代人心理疾病与困惑及心理救赎突围之路。这位敬业的医生在写作时同样也把医者的睿智、理智和母性融入其中,她以芸芸众生为关注对象,要“用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文学是需要高度的仁爱和责任的。她以为凡是占用了别人的时间,花费了他人的钱财,在人世间影响了除己以外的他者的事,都要负责任。文学的产品,则被精神更严厉地苛求。她说:“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80毕淑敏是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或许正是因为是医生,见多了生离死别,所以她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悲悯情怀,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温暖与勇气,把医者父母心的这样一种心理带到她的文字里。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充满林林总总的死亡与疾病。她曾说,生命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从医的经历,更使她痛感生命的短暂与宝贵。因着这宝贵与短暂,而来的是浓浓的悲悯,一种对生命的悲悯。好的作家与好的医生,都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悲悯情怀。她始终满怀着对人的关怀和热情,用文字的方式,去关注大众的心灵,用一种博大而又沉郁的悲悯之心去看去人生。她想“表达对生命的悲悯与救赎”。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5她说,生命本身是善恶不分的,但文学家是有善恶的,胸膛里该跳动温暖的良心。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2悲悯,是一种看待人生的态度,也是毕淑敏的情怀气质。毕淑敏是善良的,她的悲悯源就自于她的爱心,一种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深沉、无保留的爱。毕淑敏在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5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2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25正如她的小说《预约死亡》被称为“新体验小说”,毕淑敏所秉持的也是王晓明所说的一种沉入自己人生体验的深处的创作态度。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去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得作家,当她为我们展现了“临终翔”医院的图景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还有透过表面的死亡图景,蕴含的人道精神和作家的广博的悲悯情怀。“祥和安宁的死亡,化腐朽为安宁……是对生命的大悲悯,是对造化的大敬重”。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212第三节悲剧人生的救赎尴尬一.悲剧的人生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具有两种本能,即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根据弗氏理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的本能冲动,与这个冲动相对的则是一种生命本能,趋向毁灭的冲动受生命本能的压制而减弱。这两种本能势力的协作与反抗产生了生命的现象,到死为止。正是这两种本能的相辅相成,才能演出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而中国人却是向来是忌讳谈论死亡的,死亡于人们往往是一种无奈、悲伤和恐惧的存在。但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事实,憎恨却无法摆脱,人人终须要面对这个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人们只好想尽方法推迟与它的会面。就像毕淑敏的散文《化腐朽为安宁》中所说的:“死亡就像一席盛大的晚宴,我们因无法事先品尝它的滋味,而充满好奇,又本能地躲避烹制它的厨案,尽量推迟赴宴的时间”。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211毕淑敏的笔下,就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死亡。多年的医生经历,使面对死亡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常年的高原生活和部队医生的特殊身份使她看到太多的牺牲和死亡。毕淑敏对生的探讨,就是以对死亡的审视来传达的。她说:“我常常在作品里写到死亡”,“死亡使一切结束,它不允许反悔。无论选择是正确还是谬误,死亡都强化了它的力量。尤其是死亡之前,大奸大恶,大善大美,大彻大悟,大悲大喜,都有极淋漓的宣泄,成为人生最后的定格”。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2除了死亡的阴影,人类还要面对与社会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一种欲望与理智的、灵与肉的悲剧性抗争。“这种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是在对人类自我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思考中产生的,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总要在作品中着力揭示人物所处的困境,呈现他们所受到的苦难,表现他们企图以自身力量突破困境而又不能突破时所充满的危机和忧患,绝望与抗争的精神现象”。马辉.民族悲剧意识与个体艺术表现中国现代主要作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8正像作者在《补天石》中所感叹的“姑娘们长大了,你无法阻止自然规律发生作用。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自然规律只能服从于铁的纪律。把活泼的生命禁锢在军规之下,这需要权威,更需要自觉。这需要纪律,更需要自觉”。毕淑敏.毕淑敏文集·补天石[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12于是当个人情感与纪律、军规发生冲突时,有一方就必须做出牺牲。《补天石》中以朱端阳代表的昆仑山士兵就面临这样的悲剧。面对严禁女兵谈恋爱的铁的纪律,战士们只能压制和隐藏自己的感情,进而寻求一种悲剧的解决方式,一种精神的自我折磨和压抑。“马辉.民族悲剧意识与个体艺术表现中国现代主要作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8毕淑敏.毕淑敏文集·补天石[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12毕淑敏.毕淑敏文集·补天石[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139另外,“人生存的悲剧性植根于人的生存悖论中,植根于人以血泪乃至生命为自己开辟生活之路的自我否定的本性之中。明知自己必有一死而渴望永生,明知人性的晦暗复杂而向往纯粹光明,明知生活的多灾多难而偏偏追求完满,这种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活动取向,不正是悲剧性的吗”?张曙光.生存哲学——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40米兰.昆德拉曾经说,小说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然而“生命本身,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过程”。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二.救赎的尴尬基于对于悲剧人生的清醒辨识,毕淑敏总是怀着悲悯的救世情怀试图拯救世人于黑暗的深渊,她意在指引光明,追问价值。作为一名由医转文的作家,她就如同鲁迅、郭沫若等弃医从文的文学家一般,追求的是用文字拯救世人,是身的健康和心的美好,两者是同一战壕的盟友。毕淑敏不惮于直面死亡,却更“痛感生命的宝贵与短暂,发誓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她要“用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用文字的力量拯救他人,表达“对生命的悲悯与救赎”。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5虽然认识到“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4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25毕淑敏.毕淑敏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78毕淑敏说,她不相信文学有救命那么大的效力,正如她不相信医学可以战胜死亡。但是,她要用手中的笔,与生命对话,表达对生命的悲悯与救赎。可惜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功利主义思想愈演愈烈,救赎,往往是有心无力。毕淑敏曾经在访谈中说,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中国人民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我们的物质基本上富足、满足之后,怎样去确立人生的方向,怎样去把握幸福?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在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中,作者就以一种细腻逼真的文笔,描绘了这所戒毒医院里依次登场的欲望人生。“恶之魔”庄羽,护士栗秋,女医生“孟妈”,秦炳众人,就展示了利欲熏心的邪恶一面,一幅幅的人生丑态,让人触目惊心。而作者精心刻画的美丽、善良、富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戒毒医院的院长简方宁,这么优秀的女性,却拯救不了他们,最终自尽身亡。“我热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一个人对死不怕,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他不怀疑自己的精神追求,知道自己被若干人所支持。”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67简方宁以自己的死亡,捍卫了生命的高贵。丑恶与美好,正义与邪恶的残酷较量,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67当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加大,现代人的心理创伤亦随之增加。焦虑、孤独、抑郁等等心理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似乎大部分人都在焦躁、在烦闷、在忿忿然地生活,都似乎觉得社会和别人亏待了自己。焦虑中的人连自己到底要什么都不知道,似乎无论得到了什么都不知足都在攀比和计较。而毕淑敏却依然没有忘记她那白衣天使的治病救人的宗旨。她用心理学的特有的知识,去关照人们在生活、情感中的心理困惑和迷雾,化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焦虑,给予人心灵和精神的拯救。在《女心理师》中她借助小说说出自己的心声,“她相信自己的工作已经对很多人的生命起了作用,那些潜移默化或是电光火石的碰撞,已经让某些人发生了裂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在付出和虚弱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深刻和稳定。这是用一个生命在掂量另外一个生命,用一个生命在擦拭另外的生命。”毕淑敏.女心理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78这毕淑敏.女心理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78不仅仅是爱,毕淑敏的散文同样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她总是试图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和心灵的感动。她说,爱很艰巨,爱要我们在时间中苦苦摸索。所以,不仅仅是对于众生的博爱,她还提醒人们爱情是我们一生中最需精心保养的器皿,所以要记得修补爱情,而爱情的修理工,只能是我们自己;她呼吁在一切灾难的现场,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稚嫩的心灵,佑护灾难中的孩子,给他们以安全的庇护和无尽的关爱;她谆谆劝告我们常常爱惜,而爱惜的大前提是爱,爱惜的土壤是喜欢,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她告诉我们孝心无价,而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无法重现的幸福,所以天下的儿女们趁父母健在的光阴,一定抓紧;所以她要破解幸福的密码,将幸福的砝码握在自己手上,自己幸福,也要向更多的人传播分享你的幸福。由此看来,毕淑敏的散文总是充满着平淡温暖的氛围,她像母亲一般娓娓道来,尽管语言朴实无华,却是在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和情感提炼中抵达人性和灵魂的最深处。在这其间,她还能以积极的人生姿态和深刻的人生体悟去引导读者直面人生,热爱人生。她饱含一颗爱的救赎之心,试图寻找到心灵的碰撞与感动,同样,她也做到了,尽管难免遭遇自己都难以承担的救赎尴尬,而可贵的是,毕淑敏一直在努力。世事繁杂,人心难度,她只是要人们充满良善,不卑不亢。拯救他人与自我升华第一节医患的冲突与关系的和谐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社会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亲密合作的关系。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从行为学上来说,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让病人康复起来。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医患矛盾。而在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多种原因之下,我国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医生与患者、医院与病人间的矛盾都在加剧,有时甚至相互对立、剑拔弩张。随之,一些反应医患关系的作品也应运而生。毕淑敏的医者经历和医生职责自然会使她在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预约死亡》、《术者》、《血玲珑》等等。医患关系若想获得和谐,则必须使医患双方在权利与义务方面获得对立和统一。但由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会忽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病人产生内心的惶恐和对医生的抵触情绪,容易造成对医院的不信任和讳疾忌医的心理。与此同时,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不尊重,再加就医时不遵守道德缺乏沟通和主见也同样会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给医者和医院造成麻烦困扰。在小说《术者》中曾写道,一位外科手术的主任要求主刀的医生按照手术操作规程把病人套叠的肠子用温盐水热敷半个小时,如果肠子依然是暗淡的颜色方可进行切除。但这位本该尽职尽责的主刀医生却为了参加一场篮球赛而准备不观察就切除肠子。在这里,毕淑敏带领着读者对医生的医德和仁心都进行了质疑与责问,为了一场球赛而置病人的身体健康于脑后,违反了正常的医疗程序而进行一场仓促的手术,这样的医者可有医德可言?这种情况下病人的知情权和生命健康能否得到保障?如果因医生的大意或者有意而为的不负责任产生了医疗事故,医患之间的关系自然会恶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在医患关系中也扮演了微妙的角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医疗卫生行业也越来越受到商业化气息的浸染。权势富贵者在就医时会获得相对更优秀的治疗和服务,而平民百姓却面临着大大小小就医难的问题。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在医疗机构的缺少,造成了“救死扶伤”的宗旨开始让位于“一切向钱看”的经济利益。抗击非典的医学界英雄钟南山院士曾说“医患关系差是人文医学的缺失”。同时钟院士认为,医患相处之道并非沟通,而是医生站在患者立场上想问题。爱心、责任心的付出,这些都是真正的从医之道。《红处方》中的简方宁是戒毒所的院长,也是一位医术高超、对待病人尽职尽责、勇于献身戒毒事业的优秀医生。但遗憾的是,这位美丽善良的女性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却有着致命的缺陷,没有发扬医学中的人文性和人道主义关怀精神。这一点也间接导致了她最终被病人庄羽恶意毒害,“恩将仇报”。小说中曾多次提到,其实最初庄羽对简方宁医生有着强烈的敬爱和赞美,她从戒毒医院出来以后就频繁地打电话向简方宁诉说思念:“从此后我每天给你打电话,无论在天涯海角,我都向你诉说想念”。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56仅仅从这句话来看,多么像是恋人爱意的表白。而且庄羽在电话里还说:“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女人(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56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56但就是这样一个爱着简方宁的病人却走上了设计毒害她的道路,除了庄羽本身的性格缺陷和人性中的丑恶外,简方宁自身的原因也在其中占据很大成分。在封闭的戒毒医院的环境里,简方宁作为院长,可以说有着“强制”和“霸权”的存在。而曾经骄傲优越的庄羽也是一个个性很强的病人,她对简方宁果断睿智不容置疑的口吻有着深刻的抵触情绪。后来因为简方宁善解人意地说出了庄羽的心里话,使庄羽受到感动,喊了一句“大姐”时,简方宁却说“我不是什么大姐,我是院长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57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57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57简方宁作为医生,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改正或者修复与病人庄羽的关系,但她总是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庄羽的冷漠和拒绝,这种冷漠不仅导致了庄羽重新开始吸毒,也让庄羽在长期压抑之下“用心良苦”地为她设计了“白色和谐”的阴谋。如果简方宁能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更人性化一些,给予庄羽更多人道的关爱和真心的友谊,也许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在中篇小说《教授的戒指》中,毕淑敏塑造了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陶教授。他聪慧过人,并且体贴病人,静心制作出一款精巧的人体电流生物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思想感情频道,并且能对这期间的变化做出精确的分析,通过它可以真切感受到患者的病痛和思想变化,从而帮助医生们对症下药。联系到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这一传感器的出现就更有现实性和批判性。当医学科技越来越发达,当患者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只换来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诊断,只换来医生龙飞凤舞的检查单据,将自己的躯体完全交付给冰冷机械的机器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能够得到细致耐心的询问,多么希望得到真诚体贴的治疗。可是,现实中情感的交流已然成为奢望。所以,作品中的戒指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是一个环,医生和患者何时才能环环相扣?它像一个句号,但是冰冷紧张的医患关系什么时候才是一个结束?而更加让人深思的是,毕淑敏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让作品中的医生制作了这戒指,恰恰说明了医生其实也在渴望着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的确立,也在期盼着来自患者的情感交流和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重新审视医生这一职业,重新审视现实中存在的处处问题。它摆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禁深思:它难道真的只能出现在作品中吗?这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吗? 第二节自身的矛盾与自我的救赎一.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的本质时,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从其现实性上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体不可能完全脱离群体而存在,他必然要与其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正常的必须的生产与生活。这就要求人们在面对个体生命的时候,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完全割裂与他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孤家寡人”是不存在的。人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属性,必须要关注自己的集体存在。但是关注自我的社会属性和集体存在并不代表着个体独立性的完全的自觉的消失。这两个属性是时刻存在于人的个体生命和生活之中的,而在生活中人们必然要对这两种属性作出一个特定的选择,即在某些时候我们是更加侧重于我们的社会属性和集体性,还是更加关注与侧重于我们的个体属性。当这种属性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能及时找到存在的平衡点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很多的烦恼,我们的生命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情感的纠结之中,这种起伏变化极其剧烈的情感体验往往会让人对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产生新的思考。毕淑敏在《昆仑殇》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人物在这两种属性斗争、抉择过程中的矛盾与痛苦。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这两种属性是如此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它们互相依存,却又相互抗衡。而这却导致了人物不同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个体生命的被撕裂,而这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焦虑、痛苦与挣扎。昆仑防区最高长官“一号”是一位从战争中走过来的高级将领,他在和平年代不甘于淡泊功名,他希望自己在这座无比险恶的舞台上能收获个人的荣誉和功勋。于是,从他个体意识出发的大规模的拉练开始了。作为统帅,此时他的个体生命属性战胜了集体意识,因为他不能淡泊的是个体生命所呼唤欲求的功利,却淡泊了集体存在的其他战士的个体属性。他将战士的健康与生命放在了自我个体生命属性之后。这是一例偏颇的以自我生命为中心的典型,它不可避免的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白热化,由此沟通也会变得艰难,隔阂由此而生。此外,另外一例与之相反的典型是,当领导者的个体属性转换成了集体行为的时候,它所带来的是集体的狂热参与。美丽温柔的卫生员肖玉莲一直压抑着自己正常的情感,在努力消解着自己个体生命存在的属性。为了消除组织对她的误解,她毅然决定参加拉练,“要争取火线入党!”的这个念头激励着她,使她兴奋和不安。她激昂地写下血书,骄傲地踏上拉练之旅。在抉择的过程中,很显然最终个体生命独特存在的属性屈从了集体意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人物身上存在的、洋溢的是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但是毕淑敏的这部作品却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告诉我们,英雄主义精神多以忽略个体存在和泯灭个体生存意识为前提,把个人降低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从而凸显集体利益和集体意识。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儒家传统的根深蒂固性,儒家的这种尚群思想在中国国民的血液中代代相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群体意识在古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结构,安定国家秩序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社会个体自由伦理逐渐显明这样的条件下,这种尚群思想则是忽略了个体生存的价值追问,忽略了个人内心的疼痛挣扎,故此,在张扬生命伦理的当今,关注个体意识不可避免的被提上日程。作为一个心理专家,作为一个敏感的女性,毕淑敏不可能忽视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难道个体生命真的就可有可无?难道集体意识一定要以无条件抹杀个体意识存在作为前提?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中对这些疑问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文章中,她倡导个体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作者用抒情的、又富有哲理的语言不可辩驳地论证了一个事实:“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2”。因为“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假如我生病了,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3”。所以,“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3”?同样,相对于亲密的伴侣、相濡以沫的同道、相交多年的朋友、还有我的工作、我的创意、我的意志等等,都是“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2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3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3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4二.女性的救赎与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当毕淑敏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纠结,当毕淑敏以敏感的心灵感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痛苦,当毕淑敏以敏慧的头脑思考了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与彷徨,当毕淑敏以敏捷的笔触勾勒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抉择与逃逸……我们透过那点点滴滴的文字,自然能够感知到里面透露出来的“凄凉意”、“英雄泪”、“断肠声”、“补天志”……而这所有的一切无疑都体现出了作者的自我救赎和作者的古道热肠一样的人道主义关怀。作为一名女性,毕淑敏以其女性博大而涵容万有的胸怀观照人世并试图在悲剧人生的底色中进行生命的救赎,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话筒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产包产品供应链分析
- 动力卷扬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喷洒农业杀虫剂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空气净化器用过滤器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家用塑料制垃圾袋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船用内燃机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便携式计算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性欲抑制剂产品供应链分析
- 瓶用塑料塞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卷(副省级)答案及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复合概念、发展基础与系统创新路径
- 2024年个人车位租赁合同参考范文(三篇)
- 签申工作准假证明中英文模板
- 员工履历表(标准样本)
-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二手门市销售合同范本
- 新能源发电技术 课件 第一章-新能源发电概述
- 2024年安全员A证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