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减法”练习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_第1页
“小数减法”练习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_第2页
“小数减法”练习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_第3页
“小数减法”练习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_第4页
“小数减法”练习设计(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数减法”练习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小数加减法”例2教材研读: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一位小数简单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按照“通过购物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发现被减数的百分位需要补“0”再减,感知算法——尝试计算,总结算理——计算练习和解决问题,内化方法”这样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算法,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算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重组并建构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这个新数学模型。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下册)的简单小数加减法和本课前例1数位不同的小数加法的学习,学生对小数加减的建模过程已经有了基本的体验。虽然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和前面的小数加减法相比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基本学习过程还是一样的,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索算法提供了可能。但是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在竖式计算时,一方面学生很容易把数位不同的小数的对位搞错;另一方面用“0”补位也是计算中产生的新的需求,学生可能不一定能想到。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授课使学生一方面牢固掌握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模型,沟通与一位小数加两位小数的练习,而且还要在辨析中能对“对位”和“补0”问题加以甄别。如果时间允许,练习中还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逐步提升“整数减小数”的运算技巧,使学生对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认识更丰满。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算法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补0和退位的算理,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细致严谨的计算习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算法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尝试计算。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例2的情境图。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果是上节课提出的加法问题,可以让学生很快计算口答。)提取问题(或由老师提出):一本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让不同方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教师巡视中挑选几种具代表性的。)二、组织交流,寻找算法。交流口算法——连通生活经验用3.65-2.65,得到1元再减去多算的0.25,等于0.75元。用3.4先减去2.4,等于1,再减去少减的0.25等于0.75。直接付5元(或10元),减去2.65等于2.35(7.35)。再减去多付的1.6(6.6),等于0.75。观察竖式法——初步感知算理。肯定学生的口算,引导学生观察竖式。3.43.43.43.43.40-2.65-2.65-2.65-2.65-2.65.750.75①根据上节课学得知识,剔除对位错误的竖式(1、2、3种)。②同桌交流(4、5),重点讲讲被减数百分位和差个位上“0”的来历。三、质疑争辩,建构模型。(简案)质疑上述两个“0”有写的必要吗?为什么?如果要精简竖式,可以怎样书写?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书写,再在小组里交流。组织交流。①被减数百分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的性质)。板书:百分位上没有数字可以看成0②差个位上的必须写(代表整数)4.归纳确定,板书课题3.4-2.650.75四、拓展应用,巩固深化。练习活动一:同类巩固,巩固基本模型。练习内容:(练一练第1题)列竖式计算:7.5―3.280.6―0.2913―8.6练习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然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说说怎样计算。(交流时,主要让中上生说一说是怎样填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只会做,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述。部分学生可能在对位上还有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第3题无从下手。教师的应对:要引导学生联系整数的退位减法,表达清楚: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来减(教师板书:退1当10)。让学生交流经验:注意小数点对齐。(教师板书)第3题可以引导学生与例2对比,发现十分位上没有数字也可以看成0,只是对位时要注意,把被减数看成13.0,与8.6的小数点对齐。【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上练一练的第1题,可是我改变了题目直接是竖式的呈现方式。主要处于以下考虑:1.学生对“小数点对齐”这个计算要领已经心领神会,可以把主动权放给学生;2.对位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哪里需要补0的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对难点的突破。最后一题是我在没有单独教学整数减小数而故意放在其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辨别能力,让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练习活动二:辨别分析,体验基本模型。练习内容:(练习八第4题)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4.38.361616.0―2.14―7.4―6.7-6.72.249610.39.3练习过程:电脑出示4题,让学生审题后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与小组同伴交流错误(错在哪里、什么原因造成、如何改正),再在书本上独立改正并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第4题在辨析过程中学生中可能产生分歧。教师的应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争辩。2.引导看书求证,明确的含义是可写可不写,熟练以后最好不写。【设计意图:在练习八第4题中增加了1个判断:16.0-6.79.3这是对本课难点的再次复归,也是学生在作业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在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这样写能帮助正确对位求差,值得倡导。在操作的时候注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更客观的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争辩、改正的过程中促使整数减小数模型的内化。】练习活动三:问题解决,内化基本模型。练习内容:情境图中还蕴涵着哪些这样的问题,你能找出来并解决它吗?(试一试)4.75-2.658-2.658-3.48-4.75练习过程: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比较。(同时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最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第1题与2、3、4题的区别很容易看出来,可能对2、3、4题的共同点提炼不够。教师的应对:可以告诉学生:整数减小数。并提示学生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接触较多的。【设计意图:虽然在这节课中重点并不是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的运用就是在购物结算上,尤其是整数减小数,所以比较归纳突显整数减小数的地位,体会整数减小数的实际运用价值,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小数加减法。】练习活动四:专项训练,拓展基本模型。练习内容:分别用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面值的人民币购买下面某一件或几件商品,要找回多少元?钢笔18.9元/枝橡皮0.8元/块铅笔促销价2.99元/排画笔6.2元/枝迷你订书器7.6元/个三角板2.5元/副比一比,谁算得快,算得对,算得巧!练习过程: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捕捉信息,自由选择。及时将学生中所提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①50-18.9②10-6.2③20-7.6-2.5④1-0.8……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竖式或口算)。再交流计算技巧。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对整数减小数的运算技巧提炼不出。教师的应对: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结果。差的小数部分与减数的小数部分相加等于1;差的整数部分与减数的整数部分相加比被减数小1。与整百数减几十几比较:100-15100-58100-36100-74提炼凑整的技巧。【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三项练习,应该说学生对需要退位小数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我认为还应该让学生学习指向更明确。因此在最后我补充了一个整数减小数的专项练习。目的就是抓住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找零问题,怎样能提升计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促使学生将数学习得运用于生活,体验生活智慧的生成过程。】总的设计意图:开放而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基于这一理念,我在设计《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时希望以充实、有效的练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关注学生,夯实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练习设计,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因此我的练习活动设计力求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每个练习活动中都蕴涵着对小数减法模型的认识和建构。)——易混地方对比练(在第二个练习活动中新增的一个辨别题就是有目的地针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的。)——难点地方着重练(学生对补0再减有困难,因此练习活动中老师不遗余力的在每个环节中重点讨论这个问题。)二、关注学生,拓展思维——练习具有开放性。在最后一个练习上,教师舍弃了课本上的众多雷同习题,大胆设计了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不可谓不冒险,但这样做是值得的,一来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愿意自己挑选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二来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喜欢一种“格式化”后的“复制”和“粘贴”。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算理不能产生清晰的认识,思维水平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给学生提供一些似曾相识的问题,学生就会由似曾的模糊去搜寻已建立的数学模型,然后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