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源中学高2026届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杜甫七律《登高》是历来唐诗选本必选之作。明代探讨“唐人七律第一”的问题,这首诗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之后四百年来几成公论。“七律第一”的提法,始见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是频频赞颂杜甫的,可是说到“唐人七律第一”,却不提杜甫。至明中叶,明人对“唐人七律第一”的命题产生了强烈兴趣,更多文人参与探讨,又补充了崔颢《雁门胡人歌》、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等七人的十一首作为候选。其中,王世贞提出杜甫《登高》《秋兴八首》(之一、之七)等四首候选,随后,其弟子胡应麟在这四首杜诗中选出《登高》,并把它从“唐人七言律第一”拔高到“古今七律第一”。此后虽有不赞成者,但因未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故胡应麟一锤定音。在诗歌浩如烟海的中国,《登高》能登顶四百多年而不坠,这绝对不是一桩偶然事件,而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将其他候选作品跟《登高》比较,来窥探古典诗学的终极理想。崔颢的《黄鹤楼》,因为《沧浪诗话》的影响,在“唐人七律第一”的角逐中,最初是《登高》最强的竞争者。早在明初,高棅《唐诗品汇》收“七言律诗”九卷,即取崔颢、李白等为“正宗”,崔颢居首,而另置杜甫为“大家”。而《黄鹤楼》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在前四句不合七律体式,明人胡震亨即指责:“今观崔诗,自是歌行短章,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许学夷虽然宣称“崔颢七言律有《黄鹤楼》于唐人最难超越,太白尝作《鹦鹉洲》《凤凰台》以拟之,终不能及”,但也不得不承认它不够“合律”。尽管如此,《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侍宴隆庆池应制》《积雨辋川庄作》等诗,形式都不弱于《登高》,却也全被淘汰,这说明:形式只是入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内容仍然是决定因素。那么,《登高》的内容,跟其他候选作品有何不同?《黄鹤楼》之外,最有可能跟《登高》竞争的,其实是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比较这三首诗。首先,三诗写景都极为出色。“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皆千古名句。但我们仔细辨析,三诗的场景壮阔有别,激发的情感实有差异,套用西方美学术语,王维激发的是“优美感”;杜甫激发的是“壮美感”,直面超越个体的庞大宇宙;崔颢的“壮美感”则介于两诗中间,强于王维而弱于杜甫。在壮美的强度上,三诗呈现出杜甫>崔颢>王维的排序。三诗还有另一差异,《登高》和《黄鹤楼》是悲剧性的,而《积雨辋川庄作》则是喜剧性的。自古希腊以来,欧美诗学便认定悲剧高于喜剧。跟胡应麟同代的莎士比亚,他的喜剧再好,也没人认为可以匹敌他的四大悲剧。实际上,“悲剧高于喜剧”是东西方文艺的共同预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未进入候选名单。三诗的悲剧强度,依然呈现出杜甫>崔颢>王维的排序。《登高》前两联有宇宙的宏伟,后两联有个体的悲怆,两相叠加,个人的悲怆遂有了宇宙尺度的重量,其他诗跟它比都显得分量太轻,远不如《登高》“气象雄盖宇宙”,遂被淘汰。(摘编自杨志《“古今七律第一”神话及其心理根源》)材料二:萧涤非在《杜诗选注》中这样评《登高》:“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似的悲剧。”这里的悲剧是一种美学范畴,它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是把个体人生的痛苦和毁灭演示给人看。但悲剧绝不等同于悲哀、悲惨或者不幸,也不是所有人的苦难都具有悲剧之美,悲剧和崇高常常是形影相随的,它要求表现出崇高的因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伟大或正面的品格和素质。杜甫无疑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他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忠贞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文关怀等,他始终积极的入世直面惨淡人生,都足以说明这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所以诗中所写的虽然是个人的不幸,却依然有悲剧的震撼力。其次,悲剧人物的不幸痛苦必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造成杜甫不幸的原因有多种,但安史之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这场持续八年的灾难使强大的唐帝国走向衰落。残酷的战争使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这样杜甫的不幸便不仅仅存于“私人生活”的狭小领域,在其个人悲剧的后面有着社会性的现象,这样的悲剧是接近崇高的。崇高使诗的境界更为阔大,悲剧使其情感更加深挚,这正是本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激赏的原因。(摘编自郭杨波、周涛《崇高与悲剧之美——杜甫〈登高〉赏析》)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七律第一”的问题是明代人提出来的,杜甫的《登高》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没人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胡应麟才把《登高》从“唐人七律第一”拔高到“古今七律第一”。C.在许学夷看来,《黄鹤楼》是唐人难以企及和超越的,但他也承认确实不合七律体式。D.《登高》能登顶七律有其深刻的根源,两则材料都从悲剧的美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棅《唐诗品汇》收“七言律诗”九卷,即取崔颢、李白等为“正宗”,崔颢的《黄鹤楼》居首。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未进入候选名单,是因为“悲剧高于喜剧”是东西方文艺的共同预设。C.“悲剧高于喜剧”是东西方文艺创作的共识,《黄鹤楼》虽然具悲怆色彩,但其强度不及《登高》。D.《登高》所写的虽是个人不幸但不仅仅存于“私人生活”的狭小领域,其背后有着社会必然性。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黄鹤楼》被淘汰的一项是()A.吴昌祺: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B.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C.许学夷:太白尝作《鹦鹉洲》《凤凰台》以拟之,终不能及。D.胡震亨: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和崇高形影相随,苦难才具有悲剧之美,萧涤非对《登高》的评价首先强调其“悲歌”就基于此。B.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的悲剧观与鲁迅的悲剧观有着较大的差别。C.杜甫的老病孤愁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读此诗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D.杜甫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伟大的人文关怀,杜诗虽然都表现他个人的不幸,但都具有悲剧之美。5.《登高》胜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并与《黄鹤楼》作简要的比较分析。【答案】1B2.A3.D4.C5.①形式上:《登高》有严格的七律诗的体式,而《黄鹤楼》前四句不合七律体式。②内容上:两首七律写景极为出色,但《登高》有直面庞大宇宙超越个体生命的“壮美感”。《黄鹤楼》的“壮美”不如登高。③悲剧性上:《登高》悲剧强度大,前两联有宇宙的宏伟,后两联有个体的悲怆,两相叠加,使个人的悲怆遂有了宇宙尺度的重量,具有崇高美和悲剧美。《黄鹤楼》的悲剧强度不如《登高》。【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没人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错误,结合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原文“此后虽有不赞成者,但因未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故胡应麟一锤定音”可知,“没人能提出更有力的竞争诗作”是胡应麟“一锤定音”的原因,不是从从“唐人七律第一”拔高到“古今七律第一”的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崔颢的《黄鹤楼》居首”错误,结合材料一第六自然段原文“早在明初,高棅《唐诗品汇》收‘七言律诗’九卷,即取崔颢、李白等为‘正宗’,崔颢居首”可知,“居首”的是崔颢,而不是崔颢的《黄鹤楼》。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结合材料一第四自然段“而《黄鹤楼》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在前四句不合七律体式,明人胡震亨即指责:‘今观崔诗,自是歌行短章,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可知,《黄鹤楼楼》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就是前四句不合七律体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苦难才具有悲剧之美”错误,“就基于此”也错误,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原文写到“悲剧和崇高常常是形影相随的,它要求表现出崇高的因素”,文中有“常常”二字,“才具有悲剧之美”过于绝对;另外“悲剧和崇高形影相随”是作者的观点,与萧涤非对《登高》的评价没有构成因果关系;B.“有着较大的差别”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这里的悲剧是一种美学范畴,它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是把个体人生的痛苦和毁灭演示给人看”可知,文中阐述的悲剧观合鲁迅的阐述看起来虽然有些“差别”,但本质是一致的,就是把崇高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D.“杜诗虽然都表现他个人的不幸”错误,“都”将范围扩大了,杜甫的诗也有其他的题材,例如《春夜喜雨》。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六自然段“《黄鹤楼》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在前四句不合七律体式”可知,严格的七律诗体式是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的标准,杜甫《登高》四句八联,每联都对仗,符合七律诗的体式。结合材料一第八自然段“杜甫激发的是‘壮美感’,直面超越个体的庞大宇宙;崔颢的‘壮美感’则介于两诗中间,强于王维而弱于杜甫。在壮美的强度上,三诗呈现出杜甫>崔颢>王维的排序”可知,从写景的壮美强度上,杜甫的《登高》强于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写景极为出色,直面超越个体的庞大宇宙。结合材料一第九自然段从“‘悲剧高于喜剧’是东西方文艺的共同预设”可知,悲剧性是判断一首诗高低的一个标准。从“三诗的悲剧强度,依然呈现出杜甫>崔颢>王维的排序”可知,从悲剧性上,杜甫的《登高》强于崔颢的《黄鹤楼》。《登高》前两联有宇宙的宏伟,后两联有个体的悲怆,两相叠加,个人的悲怆遂有了宇宙尺度的重量,其他诗跟它比都显得分量太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洗澡记赵文辉村委会主任小星是文玉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了感激村支书的栽培,村里的事小星总是抢着干。劲儿用大了,有些事就做过了。就跟短跑比赛一样,狠劲冲,结果把裁判也撞翻了。小星就是这样,乡里来了领导,文玉还没吭声,他却先打了招呼握住乡领导的手不松;村里有个红白事请干部,小星嗓门贼大,指三挥四,文玉没了说话的份儿。事情越来越严重,小星走路居然也走文玉前头了!文玉的眉头不由得皱成了疙瘩,心里也沟沟壑壑地不平起来。秋里庄稼被砍倒后,来了一支“秸秆禁烧工作队”,一行五人全从县教育局抽调。送他们来的是一辆“依维柯”,像只大犀牛威风凛凛地停在村委会门口。村干部从里面迎出来,小星不知不觉又走到了文玉前面,和工作队队长吕科长握手问好。其他队员把他当成了支书,一一与他见面,却冷落了一旁的文玉。文玉在心里狠狠冷笑了几声。午饭安排在村会计家,整了几个家常小菜,酒是当地生产的“百泉春”。会计告诉工作组,酒是文玉自己掏钱买的,菜是他家自留地长的,今天用家宴欢迎大家。刚端起杯,文玉就对小星说:“两位主要领导不能都在这儿喝酒,你喝了这一盅赶紧去南地看看,要是哪家趁这时候把秸秆烧了,咱可全完蛋了!”小星本想跟吕科长他们猜几个枚,他还会喝“楼上楼”,这下子全用不上了。小星只好将酒喝下,又往嘴里填一筷子猪头肉,匆匆去了。文玉心里说:不怕你能,就怕不给你这个机会!谁知才一会儿,小星竟回来了,一进门就向文玉汇报:“我巡逻了一圈儿,没啥问题,为了保险起见,我又让支委们组成临时巡逻队,重点在南地……我赶紧回来,说啥也得给吕科长敬个酒!”文玉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不好发作。刚喝了两盅,文玉忽然一拍脑袋,猛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差点儿忘了,下午乡里有个综合治理会,两点开始,你赶紧去吧!”小星的“楼上楼”又没表演成,肚子还是空空的。他不情愿地站起身,朝那盘牛肉狠狠盯了两眼,去了。等小星从乡里回来时,酒事已经结束。小星说:“支书,会不是今儿个开的……”文玉很夸张地拍拍脑门儿,说自己糊涂了:“嘿,明儿个的会我咋记成今儿个的了?”心里却乐开了花。下午开会布置禁烧工作,文玉总觉得小星碍眼,一个念头砰地冒出来。晚上文玉悄悄把村里福堂约到家里。福堂当年和小星竞争过村委会主任,落选了却一直不死心。文玉开门见山问他还想不想当村主任。福堂回答:“谁不想谁是这个——”用手比画了个王八。文玉笑笑,说:“秋罢又该换届了……”福堂多精的人,赶紧求文玉指点:“你可得支持我!”文玉说:“我只能在两委会上把你当作候选人提出来,选上选不上全看你的群众基础了。”福堂屁颠屁颠走了,第二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群众基础”,村里大街小巷挂满了标语:“赵福堂向全村父老问好!”“赵福堂保证把养老院建好!”过八月十五,福堂又挨家送了两盒月饼、一小壶花生油。文玉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没人的时候就想哼哼几嗓子。这天去河边溜达,见四下无人就扯开嗓子来了几句《朝阳沟》:走过了一架山翻过了一道岭……河里忽然钻出一个人,夸他:支书唱得不错呀!文玉吓了一跳,见是吕科长。文玉知道秋水伤身,赶紧冲吕科长摆手,让他上来。吕科长爬上来,一边用毛巾擦身,一边解释:他坚持冬泳多年了,不碍事。秋天正是冬泳的开头。文玉松了一口气,瞅着冷凛凛的河水问吕科长:“冬泳没点儿硬劲可做不来,你是哪一年开始的?”“说来话长,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吕科长告诉文玉,是他当中学校长时的事儿。那时在学校,他每天喝水都是办公室烧好送来。有一天一直到半上午,还不见送开水。他就去了一趟办公室,原来水已经烧好了,只是负责送水的小王去县里送材料,又没交代别的同志。水就在小王桌子角搁着,伸手就可提走。可他嫌提水掉份儿,就一声不吭离开了办公室。过后越想越惭愧,越想越觉得难为人师表。为了洗去精神上的垃圾,他跳进了满是冰凌的河里……吕科长叹一口气:“瞧瞧我当时精神垃圾有多厚,都结成茧了。好多人,都让这些垃圾给埋了、毁了。”文玉听了,不由得脸红起来,像被人掴了一巴掌。自己、自己……这些天都对小星做了些啥呀?想一想,越发脸红开了,好像又让人掴了一巴掌,他忽然甩掉鞋呼呼啦啦把衣裳扒了个精光,不顾吕科长劝阻,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跳下去的一瞬间,文玉可着嗓子喊了一句:“洗澡了!洗澡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星能当村委会主任,是文玉一手提拔的,可他并不买账,事事都想压着村支书文玉的风头。B.工作队午饭安排在村会计家,酒是文玉自己掏钱买的,说明了文玉本质上还是一个好干部。C.村支书文玉安排小星去南地巡逻,是担心有人趁这个时候烧秸秆,体现了文玉作为村支书的责任感。D.小说以文玉羞愧反省结尾,暗示了福堂虽处处培植自己的“群众基础”,但换届一定不能当选的结果。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将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纳入到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视野,表达作者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关切。B.其他队员把小星当成了支书,冷落了文玉。文玉在心里的冷笑,为后文被文玉“排挤”埋下伏笔。C.小说刻画出了一个官不大但官僚习气不小,却又勇于面对和反省,知错就改的基层干部形象。D.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村主任小星单纯、不谙世事的形象,与村支书文玉形成了鲜明对比。8.村支书文玉的心理变化很微妙也很丰富,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小说插入吕科长自述其冬泳以及坚持冬泳的原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由“不满”到“怨恨”,村里的事小星总是抢着做,没把文玉这个提拔他的村支书放在“优先”的地位上,导致文玉心生不满,因为冷落了文玉,文玉心生怨恨,开始为难小星,刻画出一个官不大但官僚习气不小的基层村干部形象。②由“怨恨”到“报复”,文玉把小星的“单纯”与“无知”看作对自己的“大不敬”甚至“威胁”,就想“借刀杀人”,利用赵福堂趁换届的机会排挤小星,刻画出一个心胸狭隘的基层干部形象。③由“报复”到“羞愧”,文玉在吕科长的自我反省中认识到自己的“精神垃圾”,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而羞愧不已,于是决定学习吕科长,跳进河里“洗掉”自己的精神垃圾,刻画出一个勇于面对,知错就改的基层干部形象。9.①吕科长冬泳以及坚持冬泳的原因是文玉反思自己对待小星的态度,正视自己思想上的“精神垃圾”的原因,使得文玉的“转变”变得合乎情理。②吕科长用语含蓄,说是“冬泳”,而在文玉的认知里则更为直接,就是“洗澡”,突出了文玉的淳朴和可爱。③吕科长的“冬泳”是为了“洗掉”妨碍一个干部成长与进步的“精神垃圾”,加深读者对文玉的“洗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小说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可他并不买账,事事都想压着村支书文玉的风头”错误,这只是小星开朗热情的单纯的性格,并没有“不买账”“压风头”的意思。C.“是担心有人趁这个时候烧秸秆,体现了文玉作为村支书的责任感”错误,这样安排是为了报复小星。D.“暗示了福堂虽处处培植自己的‘群众基础’,但换届一定不能当选的结果”错误,没有暗示这个结果,最后的悬念“悬而未决”。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用对比的手法”“与村支书文玉形成了鲜明对比”错误,小说没有对比的手法,小说的主旨是赞扬文玉知错能改的品质,也没有形象优劣的对比意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不满”到“怨恨”:由文中“乡里来了领导,文玉还没吭声,他却先打了招呼握住乡领导的手不松;……文玉的眉头不由得皱成了疙瘩,心里也沟沟壑壑地不平起来”“冷落了一旁的文玉。文玉在心里狠狠冷笑了几声”“文玉心里说:不怕你能,就怕不给你这个机会”“文玉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可知,文玉最初对小星的不满源于小星过分的热情和主动性,这种行为在文玉看来是对自身权威的一种挑战。小星在乡领导面前的积极表现以及在村里事务中的主导角色,使得文玉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不再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感觉逐渐积累,转化为了怨恨。文章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刻画出一个官不大但官僚习气不小的基层村干部形象。②“怨恨”到“报复”:文玉悄悄把村里福堂约到家里,因为福堂当年和小星竞争过村委会主任,落选了却一直不死心。文玉开门见山问他还想不想当村主任,于是文玉怂恿福堂打好“群众基础”。文玉把小星做事的积极态度看成是对自己的“大不敬”甚至“威胁”,于是他暗中支持福堂竞选村主任,企图通过选举来排挤小星。这一系列举动揭示了文玉由对小星的“怨恨”转为“报复”,刻画出一个心胸狭隘的基层干部形象。③“报复”到“羞愧”:由文中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在吕科长讲述自己冬泳的故事后,文玉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精神垃圾”,即那些自私、狭隘和报复心理。吕科长的故事触动了文玉,让他看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这种觉醒促使文玉感到羞愧,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最终,他通过跳入河中象征性地清洗自己,表达出一种想要摆脱不良心态的决心。这一举动标志着文玉心理上的转变,从一个心胸狭窄的官员转变为一个勇于面对错误、愿意改正的基层干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推动文玉心理转变:吕科长冬泳的原因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过程,即通过极端的身体挑战来洗涤内心的“精神垃圾”。这触动了文玉内心,使他反思自己对待小星的方式和动机。文玉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以及对小星的不公平对待,是需要“清洗”的“精神垃圾”。文玉随后的行动——脱衣跳入河中,表达了他想要洗净自己心灵的污垢,重新审视并改正自己的行为,这一举动表明了他的觉醒和自我救赎的意愿,使得文玉的“转变”变得合乎情理。②塑造人物形象:由“文玉可着嗓子喊了一句:‘洗澡了!洗澡了’”分析,文玉把“冬泳”直接称为“洗澡”,突出了文玉的淳朴和可爱。“冬泳”与“洗澡”之间的语义差异反映了文玉与吕科长性格的对比,吕科长的话语含蓄而富有哲理,而文玉的反应直接且充满乡土气息,这种差异增强了小说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强调了文玉回归纯真、朴素的品质。③深化主题:文中吕科长说为了洗去精神上的垃圾,他跳进了满是冰凌的河里,吕科长的“冬泳”是为了“洗掉”妨碍一个干部成长与进步的“精神垃圾”。那么,“文玉可着嗓子喊了一句:‘洗澡了!洗澡了’”,“洗澡”表明了文玉也是要去除自己身上的“精神垃圾”,小说通过吕科长的故事深化了关于个人成长、自我反省和道德净化的主题。冬泳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精神的净化,这种比喻手法使得小说主题更加深刻,引人深思。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乙)周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上卿逆于境,晋侯郊劳,馈九牢设庭燎①。及期,命于武宫②布几筵,太宰莅之,晋侯端委③以入。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既毕,如公命侯伯之礼而加之以宴好。内史兴归,以告王曰:“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且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义所以节也。臣入晋境,四者不失,臣故曰:‘晋侯其能礼矣,王其善之。’树于有礼,艾人④必丰。”王从之,使于晋者道相逮也。及惠后之难,王出在郑,晋侯纳之。襄王十六年立晋文公,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于是乎始霸。(选自《国语》,有删改)【注】①庭中照明的火炬;②晋武公庙,晋文公祖庙;③玄色的礼服为端,礼帽为委。这是当时无爵位的士人所穿的服饰,有爵位的穿“冕服”;④回报。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把相应字母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三处。敬王A命B顺之C道也D成E礼义F德之G则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其意义和用法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不同。B.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可译为“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C.太宰:中国古代官职,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D.其:甲乙两段文言中加点的“其”意义一样,表请求或命令的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12.下列对两个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以“利益”攻心理,以“危害”析形势,以“历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最终成功劝退了秦军。B.晋文公在祖庙武宫接受赐封,太宰代表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冕服,内史兴赞唱仪礼之词,晋文公三次辞让后接受了冕服。C.周襄王派遣太宰文公与内史兴向晋文公颁赐任命诏书,晋国上卿在边境忤逆了太宰和内史,晋文公亲自到郊外道歉。D.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率诸侯在衡雍朝见周天子并呈献所得的楚国战利品,接着主持了践土的会盟,从此开始称霸诸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王从之,使于晋者道相逮也。及惠后之难,王出在郑,晋侯纳之。14.内史兴认为“其君必霸”,用材料(甲)中的内容分析晋文公必霸的原因。全摘抄原文作答不得分。【答案】10.BDF11.A12.C13.(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把东边的郑国作为边界,又想扩大西边的领土,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周襄王听从了(他的意见),派往晋国的使者接连不断,到惠后之难时,襄王逃奔郑国,晋文公接纳了襄王。14.晋文公能称霸诸侯,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即可见一斑。①礼义仁德:“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可见晋文有礼义仁德之心,在晋文公看来,“礼义仁德”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②智慧谋略:“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并迅速做出撤兵的大举。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和深谋远虑。③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表现出了遵从礼义仁德和他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尊敬王命,便是顺从上下之分的行为准则;礼仪得当,就是具有美好德行的表现。“敬王命”中,“王命”作“敬”的宾语,应在“命”后B处断开;“顺之道也”与前面的“敬王命”为一组完整的判断句,“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D处断开;“成礼义德之也则”与前句句子结构一致,也是判断句,“成礼义”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不同”错误。意义和用法相同。均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句意:如果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B.正确。C.正确。D.正确。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陛下还是善待他吧!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晋国上卿在边境忤逆了太宰和内史”说法错误,“上卿逆于境”中“逆”的意思为“迎接”,不是“忤逆”,应是“晋国的上卿在边境迎接太宰和内史”。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有何厌”;“厌”,满足;“肆”,扩大;“阙”,损害。(2)“相逮”,接连不断;“及”,到,等到;“纳”,接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由文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可知,晋文公展现了深厚的礼义仁德之心。当秦伯被烛之武说服,决定与郑国结盟并撤军时,晋国的子犯建议攻击秦军,但晋文公拒绝了这一提议。他意识到,没有秦伯的帮助,自己不可能取得目前的地位,因此攻击秦国不仅违背了仁义,而且会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这是不明智的选择。晋文公的这一决定彰显了他的道德原则和对盟友的尊重,体现了他的礼义仁德。其次,由文中“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可知,晋文公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他明白,即使秦军撤退,攻打秦国也不会带来真正的胜利,反而可能破坏晋国的军事秩序,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他深知用混乱替代整齐有序并不是英勇之举。晋文公的这一判断显示了他清晰的战略思维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表明他是一个具备深思熟虑和长远眼光的领袖。最后,由文中“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可知,晋文公在面对盟友立场变化时所展现出的冷静和理性,以及他处理复杂国际关系的能力,也是他成为霸主的重要原因。当秦伯转向支持郑国时,晋文公并未被情绪所左右,而是选择了撤军,避免了与秦国的直接冲突。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维护了晋国的尊严,也保全了与秦国的关系,为未来可能的合作留下了空间。晋文公的这种外交手腕和对局势的灵活应对,是他最终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参考译文:(甲)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乙)周襄王派遣太宰文公与内史兴向晋文公颁赐任命诏书,晋国的上大夫在边境迎接,晋文公亲自到郊外迎接慰劳,馈赠丰盛的九牢宴席来招待,而且还在厅堂上安设了照明的大火把。到了接受赐封吉日那天,晋文公在祖庙武宫接受任命,安排了丰盛的筵席,由太宰莅临主持仪式,晋文公穿戴着隆重的端委进入祖庙武宫。太宰代表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冕服,内史兴赞唱仪礼之词,晋文公恭谨地经过三次辞让后接受了冕服。仪礼结束以后,晋文公对太宰和内史的礼仪也都按照诸侯的等级宴请。内史兴回来,把这件事告诉襄王时说:“晋国是不能不善待啊,它的国君一定会称霸诸侯。他们恭敬地接受王命,执行礼仪得当。尊敬王命,便是顺从上下之分的行为准则;礼仪得当,就是具有美好德行的表现。以美好德行来作为诸侯的表率,其他诸侯一定会争相归附于他。况且礼仪就是用来观察忠、信、仁、义的,忠是用于分析判断的,仁是用于施行的,信是用于维护的,义是用于节制的。微臣我自从进入晋国以来,以上这四项都不见他有疏漏,所以臣认为晋侯是非常知礼的,陛下还是要善待他。册立知礼者,他的回报一定会丰厚。”襄王接受了内史兴的建议,此后派往晋国的使者更是接连不断。后来到了惠后之难时,襄王逃奔郑国,晋文公接纳了襄王。周襄王十六年任命了晋文公,襄王二十一年晋文公率诸侯在衡雍朝见周天子并呈献所得的楚国战利品,接着主持了践土的会盟,从此开始称霸诸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忆少年·别历下①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②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注]①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贬往连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B.“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C.“罨画”句写长安风光,接着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D.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16.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没有。①此词不属于豪放词一类,风格更倾向婉约。②词中“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没有豪健之气,更见清丽秀美。③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赏析艺术技巧的能力。C.“长安风光”错,“罨画园林溪绀碧”赞历下林泉景胜,所以所写为历下风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写作特色的能力。首先回答有没有“与轼可肩随”的“健句豪语”,可回答“有”,也可以回答“没有”。总体看本词更显婉约,建议回答“没有健句豪语”,不能与苏轼相比。然后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扣到婉约即可。结合题目“忆少年·别历下”分析,这是一首伤别之作,写作者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在依依不舍中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总体风格接近于婉约派。上阕大意是: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都是典型的离别场面,承载的是离愁别绪,下阕开头句“罨画园林溪绀碧”写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更见清丽秀美,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没有豪健之气。结尾四句“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大意是: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感慨物是人非,美好、青春不常在,给人带来的是伤感情绪,可见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3)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引来无数文人的咏叹,有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势,又有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瀚无边。【答案】①.如其礼乐②.以俟君子③.正故国晚秋④.天气初肃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俟、肃、坼、戎、乾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平时不办过年办,年年生朝年年办”“房子未建先办酒,装修款项哪用愁”……2024年春节前后,正是乱办滥办酒席的易发高发期,不少宴请乱象为群众深恶痛绝。对此,万源市纪委监委坚持监督关口前移,紧盯岁末年初、重要节日等关键节点,对违规吃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四风”顽疾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春节期间,万源市石窝镇纪委联合镇综治办,根据当地村规民约规劝禁止了一起群众现场操办满月酒,并借机向在场村民进行政策宣传,规范办酒行为。这是万源市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常态化纠治“四风”的一个生动事例。近年来,该市纪委监委深入贯彻省纪委《四川省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精神,持续开展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借赶场日向群众宣传,并发放“码上举报”口袋书,指导群众发挥“指尖监督”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卸下人情“包袱”,“轻装”乘上文明新风。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加点词“码上举报”用得极为精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春节期间,万源市石窝镇纪委联合镇综治办,根据当地村规民约现场规劝制止了一起群众操办满月酒的行为,并借机向在场村民进行政策宣传,规范办酒行为。19.(1)“码上”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2)“码上举报”,即通过扫码的方式举报,创新举报形式,突出了举报的方便快捷;(3)“码上”谐音“马上”,突出了举报的及时迅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第一处,语序不当,“现场”修饰的是“规劝制止”,而不是修饰“现场群众操办”,应将“现场”调整到“规劝制止”的前面;第二处,用词不当,“禁止”用于事发前,此处是操办满月酒的行为正在发生,此处应改为“制止”;第三处,成分残缺,应该是“制止了一场……的行为”,此处缺宾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谐音双关手法:“码上举报”中的“码上”利用了汉语中的谐音双关技巧。“码上”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字面上的“码上”,指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进行举报,传达了举报的便捷性;二是谐音“马上”,意味着立即、迅速的意思,强调了举报的及时性,表明了相关部门对于处理违规行为的迅速响应态度。这种双关手法寓意巧妙,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创新举报形式:“码上举报”指的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举报,这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举报途径,与传统的电话举报、信函举报等方式相比,更为便捷高效。这种创新的举报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方便了群众进行监督,降低了举报的门槛,提高了举报的积极性和效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进入腊月,宽广的乡村大地,便接踵上演起一部部关于亲情的贺岁大片。父母的叮咛,亲人的期盼,通过小小的电波,借助封封缱绻的短信,把①的人们连在了一起。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这部贺岁片的镜头也越拉越近:离家的游子像归巢的小鸟,带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了②的故乡……腊月,这个甜香氤氲的时刻,因为亲人的团聚而越发美丽:多少悠长的相思,都饱含在醇香的米酒里。多少无言的牵挂,都蕴藏在关切的目光中。多少真诚的祝福,都凝聚在深情的拥抱里……咂摸着这部贺岁片,亲情之花悠然绽放在人们的心间,淡淡的幽香也让腊月的乡村山含情,水含笑,美丽无比。腊月的乡村,是世上最美的家园,铺展着世间最红、最火、最艳的颜色,流淌着人间最纯的真情,它是我们梦里③的深情眷恋。回到腊月里的乡村,就是一次排遣乡愁的旅行,每一个朔风吹拂的日子,都会因此温暖起来,并为来年积蓄新的动力。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第二段连用五个“最”,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20.①天南地北
②朝思暮想③挥之不去21.①“最”表示程度达到顶点,没有能比得上的。②连用五个“最”字,突出表现了腊月乡村的美好、红、火、艳与纯真。③表达了对腊月乡村的深切眷念及与亲人间的浓浓深情。22.①用三组“多少……都……”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排比,具体表现了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心情。②排比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通过小小的电波,借助封封缱绻的短信”把人们连在一起,此处是说人们相隔遥远,可以用“天南地北”。天南地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第二空,结合前文“带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带着对故土的眷恋”,此处是说对故乡的思念之深,可以用“朝思暮想”。朝思暮想: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第三空,结合前文“腊月的乡村,是世上最美的家园”,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难以抹去,“挥之不去”恰当地表达了这种持久而深刻的情感。“挥之不去”:指某些事情、情感在脑海中或心中难以消除、忘掉。【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最”,相当于“极”“绝”,表示居于首要地位的,程度达到顶点的,没有能比得上的,极力彰显了腊月乡村在色彩、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无可比拟的美好,强调其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此处表现腊月的乡村,用了“最美的家园”“世间最红、最火、最艳的颜色”“人间最纯的真情”来描绘,连用五个“最”字,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腊月乡村独特的色彩、氛围和情感特质,突出表现了腊月乡村的美好、红火、艳丽与纯真。联系前后文“腊月的乡村”“它是我们梦里挥之不去的深情眷恋。回到腊月里的乡村,就是一次排遣乡愁的旅行,每一个朔风吹拂的日子,都会因此温暖起来,并为来年积蓄新的动力”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腊月乡村的深切眷念及与亲人间的浓浓深情,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连续使用“最”字得以更直接、更有力地传达出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多少悠长的相思,都饱含在……多少无言的牵挂,都蕴藏在……多少真诚的祝福,都凝聚在……”可知,此处用了三组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三组“多少……都……”构成了排比;联系此处前面起总说作用的冒号和前文“腊月,这个甜香氤氲的时刻,因为亲人的团聚而越发美丽”可知,此处是具体表现了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心情。此处排比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语调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行文更加丰满、富有气势,产生了气贯长虹、意蕴深厚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岸”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一般就是指终于通过了某次考试或终于完成了某项既定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稳定的大陆。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商业广告灯箱安装施工合同
- 2025年度大曰金地产楼盘销售代理合同全案策划执行合同4篇
- 2025年私人住房买卖合同书含物业管理服务条款范本2篇
- 2025年度高端钛矿资源批量采购合同
- 二零二五版锅炉设备买卖合同附安全使用操作手册3篇
- 2025年度医疗设备租赁合同担保与维修保养服务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屋顶防水隔热一体化合同
- 2025年BEC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研发与授权使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租赁合同3篇
- 预应力专项施工方案
- 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2025年北京生命科技研究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 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防范工作总结【四篇】
- 2024中国智能驾驶城区NOA功能测评报告-2024-12-智能网联
-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市场运营部职责样本(3篇)
- 2024体育活动区铺沙子(合同)协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题库》
- 2024年VB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