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中的一则。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从不同角度讲述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是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这篇文章是关于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的篇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基本能通过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义,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但是他们从生活经历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拨以及引导,鼓励求大同,存小异,切实领悟“教学相长”这一文章核心的含义。【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读音和节奏,体味本文的韵律之美,能够借助注释及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虽”“弗”“困”“反”“强”“教学相长”等),并熟读成诵。2.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3.品味语言,辨析“教”与“学”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深刻理解文章的道理,明晰学习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掌握读音和节奏,熟读成诵。(2)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译全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教学难点(1)诵读课文,体味本文的韵律之美。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2)品味语言,辨析“教”与“学”的含义,结合自身体会,深刻理解文章的道理,明晰学习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建构动场:温读“学习”名句,情境导入1.齐读《论语》选段,谈一谈共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上名句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一定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其中的为学之道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2.根据课下注释及课前预习准备,了解《礼记》文学常识。(一生回答)【设计意图】以经典名句激趣,调动同学们对旧知识的回顾,认识到本课以学习为主题,激发学生对《礼记》内容的了解,产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精耕细读追本溯源【活动一】初品“嘉肴”,感文言之美读文言文,似品茶,温文尔雅,70个字的《虽有嘉肴》能流传千年,必有其风华。下面就让我们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展示诵读的方式,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1.一读:读准字音自由朗读,注意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三个字的读音。2.二读:读准节奏,分享停顿规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补充1: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大的停顿,可以寻找结构停顿,小的节奏,可以寻找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关联词之后的意义停顿,句间停断抑扬,读来节奏分明。)三读:读出韵律。教师将课文进行如下变形,以便学生快速发现文章在形式上的特点。明确:对偶句式,整齐相对,节奏鲜明,朗朗上口。4.四读:挑战无标点原文,读出韵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活动策略:学生先自由大声朗读、小组展示,反复读;之后配乐朗读;挑战无句读读,最后全体朗读。再读疏文意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互学,展学的方式疏通文意,最后老师提问如下重点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了解掌握情况,并及时答疑。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活动策略:第一步自学:先自主根据预习课的收获疏通文意;第二步互学:小组内相互再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第三步展学:小组合力展示,分享成果,一人读句子,一人翻译,一人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一人答疑。注意“虽”“困”“然后”等的意思,以及“其此之谓乎”的文言句式。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读音和节奏,体味本文的韵律之美,能够借助注释及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虽”“弗”“困”“反”“强”“教学相长”等)。【活动二】细品“嘉肴”,理文章之脉排序游戏,抓住逻辑词,理清文章思路。活动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排序游戏大比拼,既要排对,又要说明理由,进一步总结行文思路。明确:正确顺序为:③⑥①②⑦④⑧⑤“嘉肴”和“至道”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由浅入深,由生活现象到抽象道理,同时他们都具有共同点,都需要我们去品尝。这样开篇引入的方式是:类比。曾经我们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之中也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故”“故”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明确:是故:“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知不足”“知困”的下一步行动是“自反”“自强”。“故”指的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教学相长。同时,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应该关注“是故”“故”等表示总结的逻辑词,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一般就在这样的总结性话语中。把文章后面两句删去也完全没有影响,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两句话呢?明确:引用《说命》,进一步证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总结: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论证,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以“是故”第一次作结,说明学与教的重要性。“知不足”即“学”,学能“自反”,“知困”即“教”,教能“自强”,进而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人的促进作用加以说明,最后以“故”归结,从两个角度层层论证,论证教和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教学相长”这个论点。引用《兑命》中的话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强调学的重要性。(补充:注意品·读贯穿始终结合思维导图齐读或者尝试背诵。)(二)看图猜字,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借助“教”“学”的甲骨文图片来猜测其含义。“教”:甲骨文的“教”=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一个人拿着教鞭在教左边那个小孩学习算术学”:这一图形是由双手、爻和房屋的的象形符号构成。双手数爻指的是用算筹学习数学或《易学》,房屋的象形符号表示学习的场所。造字本义:在学校里面学习算术。把两个字结合起来:既在教别人,自己也在学习。“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习者学习的两种路径和方式,都是为了提高自己,促进自己。【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2.默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学习类比推理的说理艺术。【活动三】再品“嘉肴”,探“劝学”之妙文章除了有严谨的论证思路,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使得“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深得人心?活动策略:1.去掉句末“也”字,再读文章,体会“也”字作用2.联系《诫子书》有关句子,再读文章,体会“也”字作用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明确:感受“也”字舒缓语气的作用,进而感受出作者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读者的情感。三、交流探究:结合经验,分享收获。【活动四】联品“嘉肴”,明晰学习观展示材料一,师生共同探讨这段材料和《虽有嘉肴》开头句有何异同?明确:都运用类比的手法开头,且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材料一开头说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够成为玉器的,就好比学习,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一些东西,比如命运。而《虽有嘉肴》强调学习后才知道不足,更侧重于对生命的认识。教—知困-自强。这一实践活动又使得学的境界不断加深,促使人们不断地“学”,让“学”永不停息。2.展示材料二、三,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目的。明确:足以化民成俗,最终目的即教化百姓。由此可以看出,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联系《学记》内容,我们发现“学”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伴随我们一生,永不止息。“学”要求人终生实践,而”教”就是实践学习的最佳方式。此时,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验,请你谈谈学习《学记》这几篇小文的收获。预设: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方式。学与教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发展,更是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教也是学习,是实践学习的最佳方式。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我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然有困惑,可能我的理解中还有漏洞,这时可以“知困”而:“自强”。四、综合建模:一段流传千年的简单字句,却传达出了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