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单元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B卷·拔高培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夏朝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B.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C.司母戊鼎D.利簋2.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的“家”是(

)A.原始人类的活动 B.农耕文明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封建社会的形成3.下面是考古学家对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描述,其共同的研究主题是(

)遗址描述洛阳二里头遗址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安阳殷墟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商王朝都邑郑州娘娘寨遗址全国发现的第五座带有城圈的西周城址A.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B.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的交融4.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5.1976年,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发掘出了一座商王陵,墓室四周有27个陪葬坑,被“杀殉的人数在400以上,这些殉葬者多数是青年,有的还是儿童。这可以说明商朝(

)①百姓赋税繁重

②统治集团制礼作乐

③统治者的残暴

④阶级压迫残酷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拟组织文物图片展览,下列一组文物图片的展览主题可以拟定为(

)A.见证曙光——承载中华文明初生时的秘密B.王朝之始——开启通向夏商时代之“门”C.青铜重器——商周时代的百科全书D.秦汉四百载——文物中的大一统气象7.2021年考古界最重大的事件当属三星堆遗址的重启挖掘。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属于巴蜀文明,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如图),其中青铜尊、铜罍[léi]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等都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①三星堆遗址是从今年开始挖掘的②三星堆出土的所有文物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③三星堆遗对于研究我国长江流域的文明有重要的价值④三星堆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8.如下图中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商朝时期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B.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和识别C.记载的内容只涉及祭祀与战争 D.只运用象形这种造字方法9.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A.造字方法多样 B.发现数量很多C.出现年代最早 D.具有史料价值10.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A.诸侯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诸侯之间关系非常融洽11.下列哪一史实与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有关(

)A.退避三舍 B.尊王攘夷 C.问鼎中原 D.卧薪尝胆12.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某同学利用右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该是(

)武王伐时 B.西周分封 C.春秋争霸 D.战国兼并13.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周开创了井田制;西周时期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我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始于()A.刀耕火种时期 B.原始农耕时期 C.夏朝建立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14.文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下图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组铭文,是秦王政26年(前221年)的诏书,主要意思为: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这一铭文反映出(

)A.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 B.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C.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 D.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15.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16.周礼规定:天子食用牛肉,诸侯食用羊肉,大夫食用猪肉。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这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的确立 B.阶层差异消失 C.铁器牛耕推广 D.统一王朝出现17.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18.夏、商、周三代均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产生于河南。这表明(

)A.中华文明,发端河南 B.中原文化,底蕴悠长C.考古研究,发现历史 D.诸子百家,精彩纷呈19.《孟子·万章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离娄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 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20.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位爱国诗人是(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评卷人得分二、辨析改错题(8分)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8分)(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判断:改正:。(2)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良渚遗址。判断:改正:。(3)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亳,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判断:改正:。(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判断:改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22题8分,第23题12分;共20分)22.同学们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技艺模范”展厅,学习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8分)材料一

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铸型中包括浇注系统,向其注入熔化的青铜液体,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我国商代出现了失蜡法铸造的鹿首青铜短剑,中原地区失蜡法器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材料二(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特点。(4分)(2)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分别指出它们采用了哪种青铜制作技术。(2分)(3)请你另举一例中国古代青铜器代表作。(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材料二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的修建特点。(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2分)评卷人得分四、活动探究题(共1题,12分)2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大盂鼎的介绍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主人:孟鼎高:101.9厘米鼎重:153.5千克出土:陕西附铭文:省先王(遵行先王的制度),受民受疆土。材料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材料三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探究活动,找到了以下史料:(1)材料一和材料二印证了西周实行制。(2分)(2)材料一、二都是研究西周文明的重要史料。其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材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材料。(2分)(3)将材料三中的相关史料与下列探究活动主题一一对应(填序号,多选、错选均不得分)。(4分)探究活动主题变法运动争霸战争农业生产思想文化民族交往序号④(4)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4分)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B卷·拔高培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夏朝的是(

)A.人面鱼纹彩陶盆B.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C.司母戊鼎D.利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主要是夏朝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可以代表夏朝高度发达的文明,B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器物,出现于商朝之前,不能代表商朝高度发达的文明,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排除C项;利簋属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2.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的“家”是(

)A.原始人类的活动 B.农耕文明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封建社会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的局面,建立夏王朝,这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C项正确;“天下为家”开始于夏启,不属于原始人类活动,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出现,排除B项;秦朝时期我国才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3.下面是考古学家对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描述,其共同的研究主题是(

)遗址描述洛阳二里头遗址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安阳殷墟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商王朝都邑郑州娘娘寨遗址全国发现的第五座带有城圈的西周城址A.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 B.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的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考古学家对河南三地古都遗址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遗址,安阳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郑州娘娘寨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城市遗址,因此他们研究的共同主题是早期国家的城市起源与发展,A项正确;“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指夏商周以前的历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是指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周王、命、克做燕地的君候”可知,这是周王分燕地给克,建立燕国,体现的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1976年,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发掘出了一座商王陵,墓室四周有27个陪葬坑,被“杀殉的人数在400以上,这些殉葬者多数是青年,有的还是儿童。这可以说明商朝(

)①百姓赋税繁重

②统治集团制礼作乐

③统治者的残暴

④阶级压迫残酷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墓室四周有27个陪葬坑,被‘杀殉的人数在400以上,这些殉葬者多数是青年,有的还是儿童’”,这些说明了统治者的残暴和阶级压迫残酷,D项正确;题目的材料没有提到“赋税沉重”和“制礼作乐”,排除A项;题目的材料没有提到“赋税沉重”,排除B项;题目的材料没有提到“制礼作乐”,排除C项。故选D项。6.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拟组织文物图片展览,下列一组文物图片的展览主题可以拟定为(

)A.见证曙光——承载中华文明初生时的秘密B.王朝之始——开启通向夏商时代之“门”C.青铜重器——商周时代的百科全书D.秦汉四百载——文物中的大一统气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乳钉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因此,题干中的青铜器属于夏商时代,B项正确;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而中华文明初生应该是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早于题干时间,排除A项;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与周无关,排除C项;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与秦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2021年考古界最重大的事件当属三星堆遗址的重启挖掘。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属于巴蜀文明,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如图),其中青铜尊、铜罍[léi]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等都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①三星堆遗址是从今年开始挖掘的②三星堆出土的所有文物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③三星堆遗对于研究我国长江流域的文明有重要的价值④三星堆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三星堆遗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对于研究我国长江流域的文明有重要的价值,三星堆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③④正确,故选D;材料说明2021年考古界对三星堆遗址重启挖掘,并非“开始”,排除①,故排除A;②中“所有文物都”表述太绝对,错误,故排除BC。8.如下图中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商朝时期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B.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和识别C.记载的内容只涉及祭祀与战争 D.只运用象形这种造字方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B项正确;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不是甲骨文,排除A项;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排除C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9.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A.造字方法多样 B.发现数量很多C.出现年代最早 D.具有史料价值【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妇好(注: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可知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妻子妇好等人的活动,有助于人们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具有史料价值,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甲骨文的发现数量,排除B项;题干没有甲骨文与之前的对比,无从体现出现年代最早,排除C项。故选D项。10.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A.诸侯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诸侯之间关系非常融洽【答案】C【解析】材料论述的是齐春秋霸主组织会盟的事情,说明诸侯会盟回避了天子的参加,体现出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落,C项正确;A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A项;没有让天子参加显然是传统礼乐制度的不遵守,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诸侯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列哪一史实与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有关(

)A.退避三舍 B.尊王攘夷 C.问鼎中原 D.卧薪尝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面对夷狄觊觎中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团结中原各国抵御夷狄,以正天下,后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B项正确;退避三舍与晋楚争霸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与问鼎中原有关的是楚庄王,他不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排除C项;卧薪尝胆与越王勾践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某同学利用右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该是(

)武王伐时 B.西周分封 C.春秋争霸 D.战国兼并【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所以依据地图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吴王和越王,研究的内容应该是春秋争霸,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3.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周开创了井田制;西周时期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我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始于()A.刀耕火种时期 B.原始农耕时期 C.夏朝建立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铁质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D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的耕作方式,排除A;原始农耕时期是农耕出现时期,耕作方式是粗放的,排除B;夏朝受限于工具技术,无法实现精耕细作,排除C。故选D。14.文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下图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组铭文,是秦王政26年(前221年)的诏书,主要意思为: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这一铭文反映出(

)A.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 B.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C.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 D.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了统一的量制,这为后来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提供了借鉴,体现了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A项正确;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但与材料无关,材料所述内容是秦统一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B项;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但这材料并未体现,材料内容没有对比不同变法的成效,排除C项;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如商鞅就是人才,但材料无从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秦王用人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15.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阻碍经济的发展,说明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A项正确;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只能反映一部分材料内容,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秦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6.周礼规定:天子食用牛肉,诸侯食用羊肉,大夫食用猪肉。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这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的确立 B.阶层差异消失 C.铁器牛耕推广 D.统一王朝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周礼规定:天子食用牛肉,诸侯食用羊肉,大夫食用猪肉。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明确规定不同等级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严格的限制,说明当时具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战国时期,等级观念逐渐弱化,说明铁器牛耕推广促进社会变革,饮食方面的礼制逐渐弱化,C项正确;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A项;阶层差异消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战国时期处于分裂时期,并未建立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17.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秦完成统一大业,C项正确;齐桓公成为霸主是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鞅推行新法始于公元前356年,发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排除B项;都江堰修建是在战国时期,而此前夏朝已经消亡,排除D项。故选C项。18.夏、商、周三代均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产生于河南。这表明(

)A.中华文明,发端河南 B.中原文化,底蕴悠长C.考古研究,发现历史 D.诸子百家,精彩纷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夏、商、周三代均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产生于河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形成时期和百家争鸣起源于河南,体现了中原文化,底蕴悠长,B项正确;中原地区有记载着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多个文化遗址,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原文化底蕴悠长,不代表中华文明发端于河南,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河南地区遗址遗迹的发现,无法说明考古发现,发现历史,排除C项;诸子百家,精彩纷呈只能反映诸子思想产生于河南,与夏、商、周三代均发端于河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9.《孟子·万章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离娄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 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仁,莫不仁……一正君而国定矣”可知,孟子强调了君主要实行仁政,即材料反映了孟子主张君主要实行仁政。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民主思想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孟子强调了君主要实行仁政,而非维护君主统治,排除C项;注重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0.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使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位爱国诗人是(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诗人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A项正确;李白、王维和杜甫都是唐朝诗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二、辨析改错题(8分)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8分)(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判断:改正:。(2)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良渚遗址。判断:改正:。(3)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亳,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判断:改正:。(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判断:改正:。【答案】(1)正确(2分)(2)错误(1分)将“良渚遗址”改为“二里头遗址”(1分)(3)错误(1分)将“毫”改为“殷”(1分)(4)错误(1分)将“夏朝”改为“商朝”(1分)【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故本题叙述正确。(2)根据所学知识,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故本题叙述错误,将“良渚遗址”改为“二里头遗址”。(3)根据所学知识,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故本题叙述错误,将“毫”改为“殷”。(4)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本题叙述错误,将“夏朝”改为“商朝”。三、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22题8分,第23题12分;共20分)22.同学们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的“技艺模范”展厅,学习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8分)材料一

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铸型中包括浇注系统,向其注入熔化的青铜液体,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器物。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我国商代出现了失蜡法铸造的鹿首青铜短剑,中原地区失蜡法器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材料二(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特点。(4分)(2)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分别指出它们采用了哪种青铜制作技术。(2分)(3)请你另举一例中国古代青铜器代表作。(2分)【答案】(1)制作技术成熟;出现时间较早;制作方式复杂多样;器型精美等。(1点1分,共4分)(2)司母戊鼎:块范法(或泥范铸造法);(1分)战国铜冰鉴:熔模法(或失蜡法)。(1分)(3)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任答1点,2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成熟;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主要使用泥范铸造青铜器”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出现时间较早;根据材料一“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分单合范和复合范,复合范又分浑铸和分铸。通常采用复合范技术,由双合范、多块范与芯组合成铸型。”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方式复杂多样;根据材料一“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器型精美等。(2)制作技术:观察材料二两件文物,并结合材料一“块范法是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独特成就”“熔模法用易熔材料制作铸型的铸造方法,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常见以蜡为模的失蜡法”可知,司母戊鼎采用了块范法(或泥范铸造法)制作技术;战国铜冰鉴采用了熔模法(或失蜡法)制作技术。(3)举例: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曾侯乙编钟;四羊方尊等。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四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材料二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的修建特点。(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2分)【答案】(1)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2)特点:利用地形因地制宜;(2分)自流灌溉;(2分)各功能相互依存。(2分)(3)共同作用:推动秦国国力发展;(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