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 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 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 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 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 唐诗五首【考点精讲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唐诗五首壹贰“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本课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课前预习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文体知识律诗结构起合承转首联点题写景叙事转折变换议论抒情读诗五步法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野望王绩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简介诗人在隋大业(605—618)中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背景链接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ɡāobóxǐyǐdú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徘徊(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译文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傍晚。薄,接近。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译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大家相顾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译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起】叙事东皋野望地点时间“徙倚”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首联写诗人在傍晚独自徘徊眺望,揭示其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做铺垫。“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诗词品读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承】写景山林秋景颔联承“望”字而来,写薄暮中远望所见的山林秋景,营造出清冷、静谧的氛围。默写常考“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秋色”“落晖”两词充满了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晖(huī):日光辉(huī):闪耀的光彩静态、远景,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写人牧猎归来颈联转而写人,写牧人、猎人归家的温馨场景,反衬诗人无所归依的孤寂。默写常考··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自己却独无,透露出忧郁、孤独、清冷的气息,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动态、近景,侧重微观特写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合】抒情追怀古贤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道出诗人无法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只好长吟寄意。用典(广州中考)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题思路]

①找意向,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对象;②表特点,给对应的名词加上描述性的修饰语,表现其特点;③绘画面,发挥想象,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画面;④明情感,结合词句理解画面传达的情感。[参考答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描绘出一幅带着牧歌式情调的山家田园图。考点描绘画面(广州中考)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

①关注诗歌标题及诗歌题材;②抓“诗眼”或关键词;③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明确其特定含义;④借助“注”或“序”,从中寻找线索;⑤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⑥抓尾句,一般尾句多是主旨句,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为主。[参考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考点分析诗歌情感《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合作探究野望叙事、抒情远景、静态近景、动态巧用典故孤独无依前途渺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起承转合结构梳理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落寞情怀。主旨归纳对比分析王绩《野望》与杜甫《野望》两首诗的异同。野望[唐]杜甫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tiáocénɡjiǒnɡ拓展延伸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遥远的样子。不能极远,不能到尽头。曾:同“层”。首联点题,总写清秋时节的“望”,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颔联承首句“望”字写景,远水、孤城,是先远后近。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远。颈联转写近景,叶稀、山迥是先近后远。尾联以“独鹤”自喻,写独鹤晚归,昏鸦满林,既点明野望的时间,又寓含漂泊望归之意。【赏析】这首五言律诗写秋日野望所见,以壮阔秋景极尽情感之浓,流露出孤苦漂泊、羁旅望归的愁绪。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体裁背景内容五言律诗政治不得志望秋景,抒愁情律诗技巧表现手法情感倾向王诗开创杜诗成熟王诗直抒胸臆杜诗借景抒情王诗消极杜诗积极黄鹤楼[唐]崔颢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征,诗风变得雄浑奔放。作者简介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背景链接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zǎiqīyīnɡwǔ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译文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译文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译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分明的样子。地点,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对望。草木茂盛的样子。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译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故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起】叙事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此诗押“ou”韵。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起笔,借用典故,既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又令人心生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感。仙人乘鹤归去是虚写,眼前的黄鹤楼是实写。“空”为“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使人产生孤寂之感。诗词品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承】感叹岁月易逝(虚实结合)颔联紧承首联,黄鹤飞走是虚,白云飘荡是实。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空”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渺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前三句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唆,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转】写景登楼所见(对偶)颈联笔锋一转,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眼前所见景物,描绘出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文抒发乡愁做了铺垫。“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汉阳一带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自然美景。····默写常考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运用设问,以愁作结,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这渺茫的忧思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渲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烟波”写出了江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更增乡愁。【合】抒情浓浓乡愁(设问)本诗三美:①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虚写神话,实写景象,意境悠远。②色彩缤纷的绘画美: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

绿树芳草、落日烟波。③韵律铿锵的音乐美:双声词“黄鹤”“复返”,叠词

“悠悠”“历历”“萋萋”。(娄底中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参考答案]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考点描绘画面(娄底中考)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由传说落笔,表现世事苍茫之慨;后四句笔锋一转,展现晴川草树、日暮烟波,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考点分析诗歌情感《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合作探究黄鹤楼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描写登楼所见抒发思乡之情吊古怀乡愁而不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起承转合结构梳理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主旨归纳下面一首诗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相传是李白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低而拟作。请你任选其中一联,说说两首诗在景象或情感上的相似之处。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拓展延伸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与下一句中的“晋代衣冠”共同指代六朝的繁华。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翻译: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参考答案]

开头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借象征王朝的兴盛的凤凰飞去,只余凤凰台,表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这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一样,抒发了一种怅惘之情。使至塞上[唐]王维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又因“精禅理”,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作者简介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背景链接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yánchánɡdūsàiyān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译文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慰问边关守军。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译文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译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指黄河。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译文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起】叙事出使边塞此诗押“ɑn”韵。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地点和事由。“单车”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孤寂之感。“属国”是诗人自称。诗词品读“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承接首联,诗人以蓬、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和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蓬”“雁”多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处指诗人自己。【承】抒情抑郁惆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转】写景塞外风光颈联画风一转,境界阔大起来。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直”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默写常考句···“大”突出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景物的单调,使烽烟显得格外醒目。颈联四美:①构图美: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②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③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艳丽。④意境美:缓缓升起的狼烟,波澜不惊的长河,即将西下的落日,意境雄浑。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与首联呼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从侧面反映前线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慷慨悲壮。“燕然”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合】叙事战事紧张侯(hòu):侦察侯(hóu):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用典(鄂州中考)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参考答案]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天空中。考点描绘画面(遵义中考)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答题思路]考点品析诗歌炼字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修辞手法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分析字词表达的意境、情感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释含义明手法析感情词性角度[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①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③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使至塞上孤独苦闷慷慨悲壮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示边塞内心感受塞外风光战事紧张结构梳理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丽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主旨归纳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比较异同。【甲】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战城南[唐]王维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意谓战士们报国的忠心光明有如白日拓展延伸[参考答案]使至塞上战城南相同点不同点意象意境都描写了边塞景色,都涉及边塞将士大漠、长河、孤烟、落日幡旗、甲胄、冻水、悲风塞外风光:雄浑寥廓、奇特壮丽边塞景色:萧瑟凄清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著有《李太白全集》。作者简介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轻舟东下,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背景链接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xínɡ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译文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译文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译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译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喜爱。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起】叙事远渡荆楚首联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和事由。渡(dù)常用于江河等空间方面度(dù)常用于时间方面“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诗词品读“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以移动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承】写景景物变化(化静为动)默写常考句··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转】写景江上美景(比喻、对偶)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默写常考句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合】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合】抒情思乡惜别(拟人)默写常考句“送”字点题“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襄阳中考)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做简要赏析。考点品析诗歌炼字

“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参考答案](十堰中考)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考点赏析诗歌画面[参考答案][示例一]选择“水中映月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二]选择“天边云霞图”。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合作探究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参考答案]渡荆门送别叙事写景写景抒情展现喜悦心境抒发思乡之情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起承转合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平野江流江月云生怜水送行舟结构梳理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主旨归纳“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pí润州:今江苏镇江。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借指征战。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古代楚地。拓展延伸[参考答案]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留”“怜”二字分别写春、水依依不舍送人,万物皆有情,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作者简介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背景链接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jiǎyīnɡmòzhuóxínɡdī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译文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译文向阳的树。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译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译文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叙事交代游踪此诗押“i”韵。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看,暗扣诗题之“行”。钱塘湖春行线索,诗眼。“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和季节。诗词品读“水面”与“云脚”相连,写出了早春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一“争”一“啄”,呈现出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乱”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默写常考句“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表明早莺尚少,新燕始回,符合早春特点。【承】写景禽鸟活动(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浅”写出春草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征。··默写常考句【转】写景早春花草(静)“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以“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合】抒情最爱湖东“湖东”“白沙堤”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不足”指观赏不够。“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张家界中考)颔联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参考答案]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上向阳的枝头欢快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考点描绘画面(黄石中考)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考点品析诗歌炼字“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附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参考答案](湘西州中考)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答题思路]考点赏析诗歌写法句子对仗精于炼字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整齐的美精细的美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托物言志……正侧面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比喻、拟人、借代、反复、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用典……烘托、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