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教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必备学问·夯基固源]主干学问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商业发展1.先秦(1)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旺盛的商业中心。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3.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非常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协助性经营场所。4.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快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2)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二)“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需明码标价。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特地的管理机构。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化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旺盛。5.宋代(1)“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干脆监管。(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以旺盛的“市”为重要标记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旺盛外,还有扬州。(2)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5.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宝“甲于天下”。(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3.概况(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3)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4)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4.影响(1)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二)“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沿革(1)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意“朝贡”贸易体制。(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旧禁止民间贸易往来。3.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殊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其在明清时期起先出现。2.表现: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征:雇佣关系的存在,地区性、不平衡性突出。4.缓慢缘由(1)经济传统的压抑。(2)政府实行限制和掠夺的手段压抑工商业。(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拓展补遗】[构图解史]古代商业的“先”与“后”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化、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验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思维点击]古代市的变更材料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到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迁移运用:依据材料,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更。提示: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图解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化信息提取:宋代以前,古代官府对“市”与“坊”严格限制;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坊市的限制渐渐减弱,城市经济功能渐渐加强。[思维点击]古代对外贸易材料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迁移运用:请结合所学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提示:广州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思维点击]重农抑商材料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迁移运用:依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提示:实行卑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图解历史]“重农抑商”与“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易混辨析]“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分“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需在正式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肯定禁止一切对外交往。[核心素养·重点深化]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正式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限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加;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针对练1】解读下图,能够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兴盛B.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C.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D.新航路开拓之初的世界状态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途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与图中大多数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图中中国处在贸易体系的中心,其他地区处于边缘地位,符合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心是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拓之初的世界处于相对分散隔绝状态,而图中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联系紧密,故D项错误。答案:B2.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肯定的防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渐渐在世界上落伍。二、“历史说明”下的“认知深化”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更规律商业活动场所的变更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限制交易内容的变更先以贩运、沟通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须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交易媒介的变更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流通领域的变更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加生产过程的现象商人组织的变更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商人地位的变更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变更贸易空间的变更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更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旺盛、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更;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思索](1)依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更。(2)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教你读史]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旺盛,“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很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提示](1)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非常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主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它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定产物。2.“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针对练2】《史记》中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工商皆本观念强化B.商品经济日渐成熟C.做官成为多数农夫的追求D.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材料“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体现出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答案:D二、“历史说明”下的“认知深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点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说明”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要求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也就是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说明历史上的人物、事务、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可做如下分析:(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分的肯定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状况下都不行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主动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行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的机会。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思索]依据史料一观点,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缘由。[教你读史]史料一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须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定选择。[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应,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思索]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教你读史]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歼灭反明势力;其次、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提示]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接着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关键实力·定向突破]史料考法实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要求: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信息: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亲密。材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宝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侈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旺盛、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探讨》发觉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思索: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奢侈之风出现的缘由有哪些?试答:答案: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起先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明显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这一结论。论证:答案: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旺盛、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真题感悟·模拟演练]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考情分析]高考全国卷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的考查主要包括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方式来看,始终寻求创新突破,或采纳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材料创设情境,或关注史学探讨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谛视热点话题。在高考中,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考查相对较少,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重农抑商、管理工商业的措施、“海禁”政策仍需重点关注。1.命题点:中国古代区域贸易的发展(2024·高考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变更 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D对: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输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输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学问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A错:由材料“沿运输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B错:叙述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C错: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答案:D2.命题点:清代的商业发展(2024·高考全国卷Ⅱ)探讨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更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起先成为流通货币解析:C对: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A错: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更。B错:清代依旧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错:“起先”说法错误。答案:C3.命题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2024·高考全国卷Ⅰ)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沟通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为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闻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A错:题中图画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C错: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旧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加剧,海禁政策愈加严格,故海禁政策解除说法错误。D错:题干无法反映出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4.命题点: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024·高考全国卷Ⅱ)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此图见2024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4题)。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斗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确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旺盛解析: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斗争推动的,解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解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旺盛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5.命题点:西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解析:材料中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说明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义利观的变更,解除A项;西汉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卑视商人,B项错误,“地方豪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会读材料。答案:C6.命题点:政治重心的转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2015·高考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旺盛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变更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