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3(共263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3(共263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3(共263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3(共263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3(共263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3(共9套)(共263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梅耶(R.E.Mayer)将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比作三种道路,即:()。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行为塑造技术包括()。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斯皮罗等人把学习分为()。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4、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A、教学目标的设置B、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C、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组织方法D、课程内容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A、二次大战以后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后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儿童在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按照华生的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A、对外界事物的模仿B、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C、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的出现D、以上都不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动作性表征也称()。A、映像性表征B、肖像式再现表象C、表演式再现表象D、象征性再现表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属于()。A、社会建构主义理论B、信息加工理论C、皮亚杰理论D、激进建构主义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学习兴趣是与生俱来的B、学习兴趣是通过教育机制加以培养形成的C、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影响不大D、培养兴趣可以本着“一刀切”的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知识称为()。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感性知识D、理性知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就操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说的是在操作技能学习中要强调()。A、练习B、示范C、联系D、言语指导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学习者有时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以加强记忆的学习策略是()。A、编码与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其中智力活动的(),指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A、内容B、操作C、产品D、语言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其中()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A、分析性智力B、创造性智力C、实践性智力D、成功智力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是指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A、道德意念B、道德认知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方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父母不全、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两地分居等,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等。这是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1、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和顺应。标准答案:正确。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做笔记是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的学习方式。标准答案:正确。做笔记是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的学习方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3、简述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标准答案:维果茨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1)维果茨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比较不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2)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学生的学习包含了若干水平:最低水平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概括化并理解意义;在最高水平时,由于任务难度大大超出了儿童的能力,因此即使有精心设计的教学,学生也不能领会和掌握技能。最近发展区就是介乎两端的中间地带,在这个区域内,虽然学生自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成人的指导下或者和更优秀的同伴合作时,他们就能胜任学习任务。对于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状态。(4)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也强烈地影响了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变量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认为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的学习都是受到背景的影响的;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教学是一食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结合实验,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标准答案:把狗用一副套具固定住,通过手术将导管从狗颚引出,以便收集和计量唾液。给饥饿的狗以铃声,会引起狗定向反射,不引起唾液分泌反射,铃声是中性刺激。但当它受到食物刺激时,会出现分泌唾液反应。这种反应是固有的本能反应,引起这种本能反应的刺激(食物),被巴甫洛夫称为无条件刺激简称“UCS”,把这种反射性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简称“UCS”。然后把非食物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配对,结果会建立非食物性刺激与分泌唾液之间的联系,即单出现铃声(非食物刺激),不出现食物刺激,狗也能产生分泌唾液反应。这样,铃声获得了信号意义,就成了条件刺激,简称“CS”。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称“CR”。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形成说明动物习得了对信号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按照布鲁纳的观点,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有哪些?标准答案:(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弄清楚了,其他特殊课题就能解决好。(2)利于记忆的保持。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他认为,理解更基本的原理和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不仅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学习适合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事物的模式,这模式就是迁移的基础,它能进一步激发智慧。(4)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他主张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直到学生掌握了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性的体系为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动机的需要层次说。标准答案:该理论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下到上排成一个层级。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什么是高原期?高原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期”。产生“高原期”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练习导致学生的练习兴趣下降,产生厌倦情绪,或者身体疲劳等原因造成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此外,当练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时,需要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没完成这种改造之前,练习成绩会处于停顿甚至暂时下降的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标准答案:思维定势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依赖于过去成功运用过的策略的倾向。定势能够使人们对一些常规性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但是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地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定势的作用还极明显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它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物体的功能,囿于狭窄的思维空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创造性地进行问题解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品德不良的成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的客观因素和学生内部心理原因。(1)家庭的不良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①家庭结构不良: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父母不全、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两地分居等,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②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父母教育不当,缺乏管教子女的方法。③父母品德修养差,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不良后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①教育观念失误。②教育方法不得当。③教师素质不高。④学校教育环境不佳。(3)社会方面的原因:①社会价值观的影响。②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③庸俗低级社会文化的影响。(4)学生品德不良的内部心理原因:①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矛盾、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等。②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③道德意志薄弱。④反常的道德情感。⑤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⑥性格上的某些缺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30、阐述并分析桑代克的学习律。标准答案:桑代克提出许多学习律,其中有三条学习律影响最大,并且一直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和争论的焦点。下面作简单介绍。(1)准备律(lawofreadiness)。在猫的迷箱逃逸取食物学习实验中,桑代克观察到,要保证学习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的很饱,放进迷箱,它可能卷缩在那睡觉,而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或者说是否发生刺激一反应联结,是同它是否作好准备有关,这就是准备律,但在桑代克学习理论中,动机被看作是一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特定准备方式,即定势。桑代克认为,准备律完全适用于人类学习。但桑代克本人也一直在修正这条学习律。1991年,他称其为“刺激—反应联结的易感性”;1913年改称为“准备律”;1935年又改称为“OK”反应(okayreaction)”。(2)效果律(lawofeffect)。这是桑代克学习律中最主要的一条。用桑代克自己的话来表达,效果律就是:“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减弱”。也就是说,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和加强,这是正强化律;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则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这是负强化律。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未来的行为起关键的作用。在桑代克的后期著作中,取消了负强化律,因为他发现,惩罚不一定削弱联结。(3)练习律(lawofexercise)。桑代克的练习律是由使用律(lawofuse)和失用律(lawofdisuse)组成的。使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一反应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则会增强联结的力量;失用律则是指若不予以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其实,练习律就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在1930年以后,桑代克在论著中多次表示,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效果时,练习才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练习律也就消融于效果律之中了。除了这三条学习律外,桑代克还提出五条从属的附律,有人称其为学习的原则。即是: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桑代克的学习论走的是实证进化论的路线,它是以生物学的观点,在学习问题上论证实用主义。它的局限性是援引动物的实验资料说明人的学习特点。并且由于桑代克热衷于发现所谓的普遍的学习律,因此,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桑代克的学习律主要包括()。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下列属于非互动式的支架的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4、教育心理学是()。A、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B、研究家庭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C、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规律的学科D、研究社会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规律的学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完成的。A、桑代克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赫尔巴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一般用智商(IQ)表示智力,智商等于()。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联结论是由()提出的A、桑代克B、斯金纳C、班杜拉D、杜威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映像性表征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A、前运算阶段早期B、前运算阶段后期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根据乔纳森提出的知识获得三阶段模式,高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何种方式?()A、练习B、反馈C、学徒关系D、经验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与害怕失败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A、比较难的任务B、非常难的任务C、非常容易的任务D、难度适中的任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A、描述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A、操作的定向阶段B、操作的模仿阶段C、操作的整合阶段D、操作的熟练阶段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尽可能避免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学习策略是()。A、编码与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吉尔福特认为()是指运用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按单元计算,也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A、内容B、操作C、产品D、言语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方法称为()。A、爬山法B、逆向反推法C、类比思维D、手段目的分析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进道德发展的()。A、外在动力B、阻力C、根本原因D、直接动力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教育方法不得当属于品德不良的成因中的()。A、学生的内部心理原因B、家庭的不良影响C、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D、社会方面的原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0、过度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的机械学习。标准答案:错误。过度学习是当学习材料达到识记以后,再继续进行额外的或附加的学习。当过度学习量刚能达到背诵的学习量增加50%~100%时,学习效果最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2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景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标准答案: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斯金纳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标准答案: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两个缺陷,一个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发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说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标准答案:(1)优点:①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②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③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2)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维纳得出的归因的基本结论有哪些?标准答案: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而归因=f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奖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类型?标准答案:知识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人类知识,该类知识经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二是个体知识,是某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总和。两种知识实质上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都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对于这一定义,可以从知识的产生基础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种类众多,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知识往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至于狭义的知识,依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以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各种知识分类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提出的知识分类。他把知识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标准答案: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意味着首先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是集中问题的所有信息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对于许多问题,图形表征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方法。(2)寻求解答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要求对能实现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性一一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启发式策略,以一定的以往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它能帮助问题解决者找到问题解决的捷径。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采用这种策略。启发式方法包括: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②逆向反推法:即从目标状态出发,考虑如何达到初始状态的问题解决方法。③爬山法: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④类比思维: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是将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运用到理解新问题上的策略。(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执行计划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策略运用的熟练性和灵活性上,其根本原因是不同个体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元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4)评价结果阶段:当个体选择并完成某个解决方案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评价,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考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从该问题解决活动中可得到那些值得以后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评价反思的有效方法有:指出该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弄清楚自己是如何寻找思路的;对解决方法重新评价,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思考该问题解决中有哪些技巧可以在以后的场合中使用;弄清楚该问题解决值得吸取的教训是什么;概括出该类型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及所用的方法的条件范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怎样矫正学生不良的品德?标准答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2)改变外界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3)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4)要培养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9、分析说明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标准答案:布鲁纳把认知生长与智慧生长视作同义词,他认为探讨知觉和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并把它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representationsystems)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智慧生长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借以可以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他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①动作性表征,有人称其为表演式再现表象,与皮亚杰称之谓儿童感觉运动阶段相当,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学习表征事物,例如,怎样爬,玩玩具,用身体影响周围环境,用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②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与皮亚杰称之谓前运算阶段早期相当,儿童用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自己世界中发生的事,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但是以映像性表象再现,并以此进行想象,这些表象很象所知觉事物的照片,与现实非常贴近;③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相当于皮亚杰称之谓前运算阶段以后认识发展阶段。儿童可以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这里最重要的是语言。儿童能用语言这种符号去表征世界,使这种表征更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任意性,并能够进行假设。在布鲁纳看来,人类的智慧发展是沿这三个表征系统顺序发展的。三种表征系统可以对编码系统的不同层次类别进行表征。然而,三个系统虽然在发展时间上有顺序,但却不能相互取代。也就是说,人们有三种显然不同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了解这一点,可以根据儿童三个表征系统发展顺序实施教学,对设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布鲁纳就强调这种“教学的最佳顺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标准答案:(一)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即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论功能模拟思想向心理学的渗透,人们发现了可用来确立心智技能操作原型的“心理模拟法”。控制论认为,在分析研究某系统的结构时,应先建立模型,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存在着形状、特性等的相似性,通过对模型进行试验来研究原型,这就是模拟。根据模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特点,模拟可分为数学模拟、物理模拟与功能模拟。所谓功能模拟,是指如果两个系统能够显示出功能上的平行(在关键性的特征上能够产生一一对应),那么一个系统就是另一个系统的模拟。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常采用功能模拟,即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功能上的相似性,用模型来代替原型或模拟原型的工作过程。(二)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对智力活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学说。这一理论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是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的过程。这一内化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具体来说,要经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①定向活动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言语活动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主张心智技能的形成三阶段说,即:①原型定向阶段,与加里培林的第一阶段相同。②原型操作阶段。与加里培林的第二阶段相同。③原型内化阶段,包括加里培林的后三个阶段。在他看来,加里培林的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活动的三种内化水平。(三)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1)形成条件化知识。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但还要注意知识适用的条件。(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言语表达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促使问题解决成功率更高。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4)科学地进行练习。心智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练习,为了提高练习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明确练习目的;②习题要有变式;③提供反馈;④指导练习方法;⑤练习量要适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学习标准答案:长期以来心理学对学习的含义有种种界说,但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学习是凭借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较为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的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接受学习标准答案: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在奥苏伯尔的观点中,接受学习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机械学习,通常人们所批判的接受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无意义的灌输式教学,而奥苏伯尔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有意义学习标准答案: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奥苏伯尔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罗杰斯也提出了自己的有意义学习的概念,他指出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的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罗杰斯强调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移情理解标准答案:咨询者要能站在被咨询者的角度去体验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被咨询者,使被咨询者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咨询者的关注,使咨询者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罗杰斯将此称为“移情理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先行组织者标准答案: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组织者”不仅可以是先行的,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先行组织者主要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前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后者是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目的在于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探究性学习标准答案:探究性学习是认知建构主义者们认为最典型的一种教学应用,是指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支架式教学标准答案:支架式教学是社会建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教学应用。指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提供某种外部支持,以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直到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为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泛化与分化标准答案: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提出了泛化与分化的概念。条件反射的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例如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中,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而分化是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例如,当狗对类似响铃的声音也产生条件反射时,却不给它肉,几次之后,狗就发现这种声音与响铃有区别,不再产生对它的条件反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负强化标准答案:负强化是指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即消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发现法标准答案: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简答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1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标准答案: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规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②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被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③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据此,桑代克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令人感到愉快的或可能需要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巴甫洛夫在其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中提出了哪些学习规律?标准答案: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通过狗分泌唾液的实验,他得出条件反射作用的一些重要规律,并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可将其学习规律归纳如下:(1)习得、强化、消退。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该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这种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被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2)泛化: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被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4)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作高级条件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学习观点。标准答案:社会建构主义是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本来的面目一致,尽管永远达不到一致。另外,他们也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叫“自下而上的知识”。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罗杰斯将他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移植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信任、安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实现潜能,自动自发地进行学习,教师要遵守以下原则:(1)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2)学习的决策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并对其后果分担责任;(3)学习班集体的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学习过程的发展上,学习内容退居第二位;(4)课程安排是无结构的,主要从事自由讨论;(5)教师是一个非强制的知识资源,在学生提问时要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这种资源中,形成“滚雪球效应”:(6)自律是学习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必须把自律看作是自己的责任;(7)学习评估主要由学生自己做;(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比较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与奖励之间的异同。标准答案:斯金纳强调强化的概念。强化是指增强反应率的效果,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将强化划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或称为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频率的过程,其中令人愉快的刺激包括给予奖励、表扬等;而负强化则是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不论是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还是令人厌恶的刺激(即强化物),强化的结果是反应频率的增加。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或消除愉悦刺激,以降低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其结果会导致行为频率在短期内降低。由此可见,正强化和负强化都会导致行为频率的变化,不同的是,二者使用的手段不同,正强化是给予愉悦刺激,而负强化则是消除厌恶刺激。奖励是正强化物的一种;惩罚是强化的对立,目的是降低行为的发生率,手段可以是给予厌恶刺激或消除愉悦刺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有什么不同?标准答案: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例如风吹眨眼;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这些反应由于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它们的区别有如下几点:(1)经典性条件反射进行的是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的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诱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自发的。(2)应答性行为是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下进行的,而操作性行为需要及时的强化使行为得以巩固。(3)应答性行为只有对特定刺激才能产生反应,而操作性行为不需要特定的刺激,却重在对自发的行为进行多次的强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标准答案:加涅的学习分类按照学习结果分为5类:①智力技能的学习;②认知策略的学习;③言语信息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的异同。标准答案: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后,认为强化分为正、负强化,负强化包括两种形式,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二者的异同:两者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但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在逃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已经发生了,个体已经遭受到这种痛苦;在回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还没发生,有机体事先做出反应回避了它的发生,所以并没有遭到厌恶刺激的攻击。“防患于未然”就属于回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在采用行为矫正法处理学生违规行为问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标准答案:行为矫正的原理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即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消退的原理来消除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有:①确定行为目标;②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③选择强化物;④必要时确定惩罚与惩罚标准;⑤实施行为矫正程序,观察目标行为并与基线水平做比较;⑥减少强化频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说明发现式教学法的优缺点。标准答案: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法就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优点: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点,歪曲了接受学习的本意;同时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而且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水平。因此,发现学习应该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安排。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按照布鲁纳的观点,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包含哪些过程?标准答案: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过程,这种新知识可能是学生以前知识的精炼,或者和学生以前的知识相违背。不管新旧知识的关系如何,通过新知识的获得都会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提高。(2)知识的转化。学习涉及知识的转化,通过转化,新获得的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转化为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3)知识的评价。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运用得是否合理。因此,知识的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按照布鲁纳的观点,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有哪些?标准答案:布鲁纳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的知识更容易理解。他列举了物理学、数学学习中的例子,然后指出不仅在物理、数学中是这样,而且在社会学和文学中也完全是这样。把学科的基本原理弄懂了,其他特殊课题就能解决好。(2)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不会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甩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则多半是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布鲁纳认为,理解最基本的原理和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把事物作为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不仅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学习适合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事物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是迁移的基础。它能进一步激发智慧。(4)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布鲁纳主张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提及这些基本观念,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区别是什么?标准答案:(1)侧重点不同: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发现学习则强调探究过程。(2)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授受学习中,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示性的线索。(3)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在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归纳结论,再把结论归纳到认知结构之中。(4)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不控制具体的学习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行为矫正的原理和基本程序。标准答案:(1)原理: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即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消退的原理来消除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2)基本程序:①确定目标行为;②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③选择强化物;④必要时,确定惩罚与惩罚标准;⑤实施行为矫正程序,观察目标行为并与基线水平作比较;⑥减少强化频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标准答案: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从客观条件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是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也就是说,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②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2)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①学习者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倾向性。简单地说,学生必须想要通过理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1日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这种相互作用越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为哪些基本阶段?标准答案: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匹配。加涅将教学分为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学要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学习的期望。(2)领会阶段:学习者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注意、选择性的知觉。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3)习得阶段:习得阶段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对它们再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人到长时记忆中。(4)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5)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需的一环。(6)概括阶段:教师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7)作业阶段:即反应生成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活动。(8)反馈阶段: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这样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激进建构主义的原则是什么?标准答案: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①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这种建构通过新旧经验互相作用而实现;②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的启示。标准答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对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格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作用;重视创造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3)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即群体动力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的问题,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等。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9、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述这种观点。标准答案: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量极为丰富的时代,各种新兴的思想层出不穷,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身上有很多的优秀的、创新的地方,但是由于它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达到完善的境地。而结构主义学习作为长期以来被我们肯定的学习模式,有其独特的长处;尽管时代发展了,对于传统我们还是不能一概否认,应合理的取长补短。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自的特色:(1)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那只能使学生呆读死记,不会在另一种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①学习观。第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第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第三,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②结构教学观。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因此,布鲁纳很重视学科结构的教学,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可见,布鲁纳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③发现学习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知识观。对知识的意义,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不是最终的答案。学生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第二,学习观。认知主义更多地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则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第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呈现,而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3)比较二者的异同。从上面对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分别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他们的思想有相同的地方:都主张学生的主动学习。结构主义虽然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已有的人类普遍知识,但并不主张灌输、被动接受,而是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结构主义者认为尽管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事物,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构建主义则强调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然而,导致二者不同的是:建构主义教育夸大、发扬了这种学生的主动性,把对这种主动性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仅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习性,而且在知识的价值、应用、教师的定位、教学的过程等方面都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的价值上,建构主义强调其应用的情境性,认为真理不是永恒的,而是因人、因情境而变的,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在教师的定位上,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强调每个人过去形成的经验系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信息就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即使对于相同的信息每个人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意义建构,对此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僬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教学使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可见,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分歧在于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度”和“面”,即要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什么程度,要把这种主动性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哪些方面,而不在于是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4)对二者的评价。根据上面的阐述和比较,我们可以概括出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各自最大的优点和缺陷: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先前经验,反对绝对的“真理”,强调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对信息意义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和新的信息的相互作用,其本身也会产生调整和改变。这样就评判了传统的书本知识至上、“标准答案”等情况的弊端。并且,建构主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非常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然而,由于单纯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夸大学生原有经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探索学习,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学生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建构自己的知识、寻找自己的真理,那么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真理就无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和肯定,并且在这种模式教学下,学生很难掌握完整的、系统的知识,难保学习的片面或走许多弯路。结构主义则刚好弥补了建构主义的这些问题,以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为教学法则,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习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完整、丰富的材料,这样就确保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不用总走前人的老路去寻找已有的真理;然而,结构主义在注重学生先前经验、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倡学生主导方面做得较差,虽然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但学习的内容是外界既定的“真理”,常常给学生套上固定的解释和领会,不允许有个性化的想法,设定标准答案等,这些都是结构教学带来的弊端。综上所述,对于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孰好孰坏"的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弊端,而且在很多方面二者应当相互补充、相互磨合。在新兴思想风起云涌的今天,我们不能盲目地求新而把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要认真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合理地把握运用各种理论中有益于我们教育教学发展的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标准答案:(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提出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的结构和过程。对于理解人类的学习,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依据这一基本的学习过程和模式,对于如何安排教学以及进行教学设计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加涅对这三大系统的分别论述:①信息的三级加工(信息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首先到达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从而推动感受器并把它转化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就可能进入感觉登记。这一阶段由于是对信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也是对信息最初和最简单的加工,往往被称为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在这个阶段,信息的加工只需百分之几秒。被我们注意或知觉选择的信息就可能经过这种加工或贮存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而没有被登记的信息就可能消失。被知觉登记的信息很快就会进入短时记忆,这种信息主要是视觉的或听觉的。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新信息的进入会挤走原有的信息,因此,要想使某种信息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复述策略,复述就成为促进信息保持并能顺利地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前提条件。关于复述策略,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策略中进一步论述。短时记忆是信息的第二级加工,也是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复述的信息就能够进入第三级加工,即长时记忆。长时记忆被认为是一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其信息的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后,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信息经过了编码的过程。所谓编码,就是对信息以各种方式进行组织,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收集在一起。信息正是通过编码形式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的,就好比一个经过分门别类、精心设计的图书馆一样。经过三级加工,信息被储存到我们的长时记忆中,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储存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各种问题。当使用信息时,我们就会到长时记忆中去搜寻,这一过程称之为提取。而提取的关键是检索,就是先要找到信息储存的线索,就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一样,找到了线索,才能够提取信息。被提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②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控制结构)。执行控制和期望事项,是信息加工过程另外两个重要的系统,它主要说明人对信息的加工毕竟是和电子计算机不一样的,人除了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各种内部加工以外,期望和对加工过程的控制都会影响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正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州,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生的期望。执行控制系统主要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如何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采用何种信息提取的策略等,相当于加涅所说的认知策略。期望和控制的作用体现在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中,所以加涅没有把它们与其他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也还不清楚。(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加涅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精确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与教学相互独立又相互对应,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八个阶段的系列组成的。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做出反应为止。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做出很透彻的分析和指导,对现代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加涅的理论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单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比较奥苏伯尔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观点。标准答案: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罗杰斯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