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2_第1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2_第2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2_第3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2_第4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参考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他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春秋战国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01020304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教学目标

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社会经济发展,老子、孔子学说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唯物史观),通过相关地图及其历史线索的梳理,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格局有明确而清晰的定位与认识(时空观念)。同时,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变化,及其特征与历史意义,据此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也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始终不断地与时俱进,并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通过对相关历史史实与相关历史人物的学习与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树立胸怀天下的志向(家国情怀)。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战国:BC475—BC221年BC256年,周王室灭亡西周春秋战国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

——大动荡(社会背景)一、社会经济大发展二、华山论剑,各显神通

——“百家争鸣”(济世之策)四、探求制胜之道

——变法运动(济世之道)三、目录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孟子·告子下》汉赵岐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阖闾——《白虎通义·号》“五霸”诸说一、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大动荡(社会背景)

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論語·季氏》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2、诸侯势力崛起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4、国家:统一→分裂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主要以什么形式进行?春秋与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有何不同?

春秋大国争霸战争旷日持久,中小国以及广大人民深受其苦。但也正是争霸战争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小国的被兼并换来了区域性的统一;竞争促使各国开始内政改革,重用出身庶民的贤能;时代也造就了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夫差、勾践等一大批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领袖人物。——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春秋战国主要形式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特点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以阵地战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矩、以野战包围战为主。

材料:……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有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促进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大融合一、统一到分裂:诸侯纷争—大动荡(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大发展二战国时期,分田到户的土地已逐渐私有化,先秦的执政者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很早就有深刻的体验。《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春秋时期铁农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都江堰:“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外江用于分洪,内江用于灌溉。

战国青铜编钟

铁犁牛耕开始逐渐使用→生产力发展(农、手工、商业发展)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

(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封建社会逐渐建立社会经济大发展三探求制胜之道——变法运动(济世之道)【合作探究】在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摆脱被兼并的命运?LOREM

IPSUM

01经济:土地公有(井田制)→土地私有02政治格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并·县制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社会阶层:世袭→流动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各国变法运动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030405国家国王措施成效魏魏文侯李悝变法,发展经济,改革军事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楚楚悼王吴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国力一度强盛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军力强大韩汉昭侯申不害改革取得一定成效齐齐威王邹忌改革成为较强大的国家燕燕昭王乐毅改革国家强盛1、商鞅之前的变法(战国时期)2、商鞅变法(战国后期)除旧布新目的及作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农耕,富国强兵“平斗桶、权衡、丈尺”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政治废“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发展官僚制度废分封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军事打破贵族军事垄断军功爵制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文化“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风俗“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方便税收和交换,加强集权制度秦国富兵强【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有何特点?结果如何?为什么商鞅死而其法未败?(原因)商鞅变法有何局限性?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史记·商君列传》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特点:

范围广;全面、彻底;时间长结果:商鞅死而秦法未败“商鞅死”原因:

①旧贵族抵制新法,进行反扑②秦惠文王维护和强化王权的需要③商鞅个人的因素(刻薄寡恩,用刑太过,行事专断)评价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国君支持(政治保障)指导思想正确,态度坚决,铁腕改革策略得当,取信于民改革全面彻底,措施行之有效;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和变革的需要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历史局限华山论剑,各显神通——“百家争鸣”(济世之策)插入文本四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汉书·艺文志》何为“百家争鸣”?为何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02宗法分封破坏,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01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取代公有04学术下移,私学兴办政治思想文化阶级关系03经济儒

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敛……”,故曰:“仁者无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孟子、荀子各自的主张,并分析儒家治国济世思想的特点。孔子孟子荀子时期春秋战国战国主张1、核心:“仁”2、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3、教育:有教无类、兴办私学4、性相近1、政治:仁政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经济:制民恒产、勿夺农时;薄敛省刑4、人性论:性善论1、政治:“仁义”“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人性论:性恶论特点1、主张:都主张施行仁政,以德治民2、态度:积极入世3、手段:温和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的而已。

——《庄子》法“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匹夫。”

——《韩非子·有度》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人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1、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社会理念:小国寡民3、史观:倒退到原始社会4、特点:消极避世1、政治主张:

(1)以法治国(2)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权、术、势)2、史观: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3、特点:强权、霸道思考:“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战国后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限制贵族特权,维护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但它主张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暴力镇压,崇尚阴谋权术,压制工商业发展,提倡文化专制主义,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问题探究】:儒、道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何不受各国诸侯欢迎?而法家思想为何受到重用?夏商西周(统一)秦朝(统一)东周:春秋战国(过渡时期:分裂)BC770年BC221年奴隶社会: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政治宗法分封世卿世禄王室衰微、五霸七雄、变法改革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制经济石器锄耕井田国有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文化礼乐文明以德治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民族交融以法治国旧制度和旧秩序不断瓦解,新制度逐渐建立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历史审思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融合,为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匡乱反正、治国济世的时代任务基本完成,国家从分裂再次走向统一。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任何改革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公,任何改革最根本的是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大动荡诸侯纷争(时代背景)时代任务:匡乱反正、治国济世济世之策:百家争鸣

(思想)济世之道:变法改革

(途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大发展春秋战国历史发展出现三大趋势:1、分裂→统一2、各民族相互融合3、奴隶制→封建制

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课堂巩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