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共281题)_第1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共281题)_第2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共281题)_第3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共281题)_第4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共281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8(共9套)(共281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关于罪数及其犯罪认定的说法,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而构成犯罪,则对甲应在盗窃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中按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处罚B、乙抢夺他人手机,并将该手机变卖,乙的行为构成抢夺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应当数罪并罚C、丙将某妇女弄昏实施奸淫行为后,顺带将其身上的现金3000元掠走,丙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和抢劫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D、丁在绑架过程中,因被害人反抗而将其杀死,对丁应当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中,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既构成盗窃罪,又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是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行为而触犯了数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断,而不实行数罪并罚。可见,A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中,乙抢夺他人手机并变卖的行为属于事后销赃的行为,不能单独再次进行评价,只能定抢夺罪,故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中,丙的行为构成强奸罪,至于丙实施强奸行为之后的取财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因为丙弄昏妇女的目的并非抢劫,而是强奸,这个弄昏行为与强奸是有联系的,但与占有财物没有联系,因此,丙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对丙应当以盗窃罪和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可见,C项表述错误。《刑法》第239条规定,绑架罪包含了将被绑架人杀害的情况,因此,丁的行为成立绑架罪,而不应当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并罚。可见,D项表述错误。2、甲持西瓜刀冲人某银行储蓄所,将刀架在储蓄所保安乙的脖子上,喝令储蓄所职员丙交出现金1万元。见丙故意拖延时间,甲便在乙的脖子上划了一刀。刚取出5万元现金的储户丁看见乙血流不止,于心不忍,就拿出1万元扔给甲,甲得款后迅速逃离。对甲的犯罪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抢劫罪(未遂)B、抢劫罪(既遂)C、绑架罪D、敲诈勒索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甲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采取压制被害人反抗的暴力,要求被害人交出财物,构成抢劫罪既遂。抢劫罪中人身权的受害者和财产权的受害者可以不是同一人,暴力和胁迫的对象并不限于财物的直接持有者,对有权处分财物的人以及其他妨碍劫取财物的人使用暴力或者胁迫的,也不影响抢劫罪的成立。甲对乙实施暴力,以此胁迫丙,却压制了丁的反抗,从而使丁交付了财物,也符合抢劫罪的因果关系,构成抢劫罪既遂。可见,选B项。由于甲的暴力行为和获财都具有当场性,因此不构成绑架罪。3、甲趁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对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A、抢夺罪(未遂)B、抢夺罪(中止)C、抢夺罪(既遂)D、抢劫罪(转化型抢劫)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抢夺的行为。本题中,甲乘乙不注意,公然夺取乙12000元的项链,构成抢夺罪。抢夺罪的既遂要求是财物脱离占有人的控制。本题中甲已经跑出50米,项链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乙的控制,因此甲的行为属于抢夺罪的既遂,至于犯罪既遂后由于不识货而抛弃或者返还的,不影响抢夺罪既遂形态,故选C项,不选A、B项。甲在返还财物时对乙的攻击行为,并不是为了压制被害人反抗或抓捕而使用暴力,所以不转化为抢劫罪,故不选D项。4、《刑法》第269条对转化型抢劫作出了规定,下列选项适用该规定的是()。A、甲人室盗窃,被主人李某发现并追赶,甲进入李某厨房,拿出菜刀护在自己胸前,对李某说:“你千万别过来,我胆子很小。"然后,翻窗逃跑B、乙抢夺王某的财物,王某让狼狗追赶乙。乙为脱身,打死了狼狗C、丙骗取他人财物后,刚准备离开现场,骗局就被识破。被害人追赶丙。走投无路的丙从身上摸出短刀,扎在自己手臂上,并对被害人说:“你们再追,我就死在你们面前。”被害人见丙鲜血直流,一下愣住了。丙迅速逃离现场D、丁在一网吧里盗窃财物并往外逃跑时,被管理人员顾某发现。丁为阻止顾某的追赶,提起网吧门边的开水壶,将开水泼在顾某身上,然后逃离现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A项表述中,甲虽然拿起了菜刀,但没有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也没有用暴力伤害相威胁,所以不转化为抢劫罪。B项表述中,乙的侵犯对象是狼狗,并没有针对王某实施暴力,不属于转化型抢劫,故不选B项。C项表述中,丙虽然当场使用了暴力,但是使用暴力的对象是自己,而非受害人,故不选C项。D项表述中,丁某实施盗窃行为,为抗拒抓捕,当场对顾某使用暴力,成立抢劫罪,故选D项。5、陈某为了获取毒品,便用假枪威胁毒贩子王某,从王某手中夺取了海洛因100克。陈某持有海洛因1年后将其卖给刘某。后经查:该海洛因是由钒面制作而成的,没有毒性,王某对此是知道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未遂,因为海洛因是假的B、陈某夺取海洛因并非法持有该海洛因的行为属于牵连犯,应择一重罪处罚C、王某以钒面冒充海洛因欺骗陈某,构成诈骗罪D、陈某将海洛因卖给刘某,构成贩卖毒品罪未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中,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既遂,虽然海洛因是假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未遂,因为所谓“毒品”毕竟抢劫到手。故不选A项。一般而言,持有型犯罪属于吸收犯,B项表述中,陈某夺取海洛因并持有,陈某实施的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被抢劫罪吸收,因此应当属于吸收犯,而不是牵连犯,故B项表述错误。诈骗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C项表述中,王某并没有骗取到陈某的财物,反倒被陈某抢劫了,因此不构成诈骗罪。D项表述中,海洛因虽然是假的,但陈某确认为是海洛因,因此构成贩卖毒品罪,由于犯罪对象并不是海洛因,因此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故应当认定为贩卖毒品罪的未遂。可见,D项表述正确。6、甲在某银行的存折上有4万元存款。某日,甲将存款全部取出,但由于银行职员乙工作失误,未将存折底卡销毁。半年后,甲又去该银行办理存储业务,乙对甲说:“你的4万元存款已到期。”甲听后,灵机一动,对乙谎称存折丢失。乙为甲办理了挂失手续,甲取走4万元。甲的行为构成()。A、侵占罪B、盗窃罪(间接正犯)C、诈骗罪D、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侵占罪的成立要求有合法占有的前提,但甲对4万元存款并不具有合法占有的前提,因而甲的行为不成立侵占罪,不选A项。盗窃罪要求有秘密窃取的行为,但甲并没有实施秘密窃取行为,因而甲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不选B项。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自己存折丢失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银行4万元存款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可见,选C项。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成立必须是为了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但甲并没有实施上述行为,故甲的行为不构成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不选D项。7、某地突发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乙离开自己的住宅躲避自然灾害。两天后,大雪压垮了乙的房屋,家中财物散落一地。灾后最先返回的邻居甲路过乙家时,将乙垮塌房屋中的2万元现金拿走。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构成盗窃罪B、构成侵占罪C、构成抢夺罪D、仅成立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甲明知乙倒塌房屋下的财物归乙支配,而秘密取走,侵犯了乙的占有权,构成盗窃罪。故选A项。甲没有对财物合法占有的前提,不成立侵占罪,故不选B项。甲没有使用暴力,获财行为不会给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故不成立抢夺罪,故不选C项。8、张某出于报复动机将赵某打成重伤,发现赵某丧失知觉后,临时起意拿走了赵某的钱包,钱包里有1万元现金,张某将其占为己有。张某取财的行为构成()。A、抢劫罪B、抢夺罪C、盗窃罪D、侵占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和侵占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客观方面: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使人不能抗拒,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抢夺罪是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是秘密窃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侵占罪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他人的遗忘物等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综上对比,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因为张某将赵某打成重伤是“出于报复动机”而非劫取财物的目的。9、下列关于聚众斗殴罪的表述,正确的是()。A、聚众斗殴罪属于任意的共同犯罪B、因聚众斗殴而致人轻伤的,以故意伤害罪(轻伤)定罪处罚C、因聚众斗殴而致人重伤的,以聚众斗殴罪加重处罚D、因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有必要共同犯罪和任意共同犯罪之分。我国刑法规定了必要共同犯罪的两种形式:聚合型共犯和集团型共犯。聚众斗殴罪属于聚合型共犯,可见,A表述错误。因聚众斗殴罪而致人轻伤的,仍以聚众斗殴罪定罪处罚,但如果属于重伤或者致人死亡的,则根据《刑法》第292条第2款规定,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而不定聚众斗殴罪。一般说来,一旦出现重伤、死亡,都有可能形成转化犯。可见,B、C项错误,D项正确,选D项。10、陈某,男,29岁。2007年3月,陈某在某市发廊要求发廊小姐为他全身按摩。按摩后,陈某出示伪造的假“公安工作证”,冒充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并变造行政处罚书,借口发廊搞色情按摩,要处以罚款。陈某以此为手段,骗取甲发廊经营者的人民币2850元。对于陈某的行为,应当定性为()。A、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和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B、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实行数罪并罚C、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和招摇撞骗罪择一重罪论处D、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和诈骗罪择一重罪论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招摇撞骗罪的显著特点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这是与诈骗罪最主要的区别。陈某冒充警察招摇撞骗,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招摇撞骗罪,而其伪造公安机关工作证和变造行政处罚书的行为构成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该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只要实施伪造、变造或者买卖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本罪。同时,陈某实施的行为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又构成其他犯罪的,如诈骗罪、招摇撞骗罪等,两者形成牵连犯关系,对此,应按照牵连犯的处理原则择一重罪认定和处罚。11、一盗窃团伙将盗取的23台变压器铜芯(价值25万元人民币)卖给从事废品收购业的严某,严某明知变压器铜芯系赃物却予以收购,然后又将所收购的赃物销售给流动收购人员,从中牟取暴利。严某的行为()。A、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B、构成窝藏罪C、构成非法经营罪D、构成盗窃罪,属于盗窃罪的共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严某明知变压器铜芯系赃物却予以收购,然后又将其卖给流动收购人员,以达到掩饰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故选A项。严某的行为不构成窝藏罪,因为窝藏罪的行为对象是实施犯罪的人,这不同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故排除B项。严某的行为属于盗窃团伙盗窃行为结束之后的掩饰、隐瞒行为,而不是盗窃行为,故排除D项。12、某甲系某酒店经理,某日,某甲发现一名13岁的幼女某乙姿色颇佳,便付给某乙500元钱,某乙即陪某甲睡了一夜。某甲的行为构成()。A、强奸罪B、嫖宿幼女罪C、强迫卖淫罪D、系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断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某甲具有嫖宿的故意,应以嫖宿幼女罪定罪处罚,故选B项。其余选项都不符合各自犯罪的构成要件。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3、下列犯罪中,应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10条规定,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据此,A项表述构成盗窃罪,选A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六)项规定,盗窃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处罚。故不选B项。根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故选C项。修正《刑法》第177条之一规定,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的,以窃取信用卡信息定罪处罚。据此,不选D项。14、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中,乙是以“强夺”的方式抢夺甲的财物,构成抢夺罪。故A项表述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人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人户抢劫。故B项表述正确。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故C项表述正确。D项表述中,前半句表述的“持枪抢劫"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表述正确。但后半句表述是错误的,由于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财产权利又侵犯人身权利,所以具备劫取财物或者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属于抢劫罪的既遂。据此,对于持枪抢劫的,同样存在既遂、未遂的问题,其中属于抢劫未遂的,应当根据刑法关于加重情节的法定刑规定,结合未遂犯的处理原则量刑。可见,D项表述错误。15、赵某唆使钱某骗取孙某的财物,得手后意图逃跑,孙某知晓后随即追赶,钱某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使孙某死亡。则()。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赵某唆使钱某实施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共犯,故选C项。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和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这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转化型抢劫”。钱某当场使用暴力,使诈骗罪转化成为抢劫罪。在转化型抢劫情况下,仅对转化犯定罪,对没有实施行为的人不定罪,即对未实施行为人仍然按照原罪论处,故选B项,不选A、D项。16、下列行为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71条规定,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本单位财物的,构成职务侵占罪。A项表述中,村民小组组长甲属于“其他单位人员”,其利用职务之便,侵吞集体财产,构成职务侵占罪,故选A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93条第2款的解释》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4)土地征收、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5)代征、代缴税款;(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等定罪处罚。B项表述中,村委会主任乙协助乡政府管理和发放救灾款物,此时行使的是乡政府赋予的国家权力,按照国家工作人员对待,其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救灾款物,按照贪污罪处理,故不选B项。根据《刑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据此,C项表述中,丙作为部门经理,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不成立贪污罪,成立职务侵占罪。故选C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故选D项。17、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甲以杀人故意实施投毒行为,投毒范围仅限于受害人乙一家三口,并未危害公共安全,所以只成立故意杀人罪,不成立投放危险物质罪,故A、B、C项表述错误。抢劫罪的暴力必须在取得他人财物的当场实施。本题中,甲虽然是因不想归还借款而实施杀人行为,但暴力行为并不具有抢劫罪要求的当场性,因此不构成抢劫罪。故D项表述错误。18、甲、乙、丙共谋犯罪。某日,三人拦截了丁,对丁使用暴力,然后强行抢走丁的钱包,但钱包内只有少量现金,并有一张银行借记卡。于是甲将丁的借记卡抢走,乙、丙逼迫丁说出密码。丁说出密码后,三人带着丁去附近的自动提款机上取钱。取钱时发现密码不对,三人又对丁进行殴打,丁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伤害,说出了正确的密码,三人取出现金5000元。对甲、乙、丙行为的定性,表述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甲、乙、丙三人对丁实施抢劫行为,抢得一张借记卡,逼迫丁说出密码取得财物的行为应定抢劫罪,并且是既遂,故选A、B、C、D项。19、关于盗窃罪的认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中,乙向围观群众声称甲系其好友,将甲扶于无人之处,掏走甲身上的l000余元钱。乙采用了欺骗手段,但其欺骗的是围观群众,而非财物所有人。对于财物的所有人来说,乙仍是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得财物的。可见,A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中,乙将甲灌醉后掏走身上的1000余元钱,属于以暴力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因此,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而非盗窃罪。可见,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中,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因为被害人已经无法反抗或者不能反抗。可见,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中,甲仅仅是将手中剩余的几张报纸卷成一团扔向乙,暴力程度极度轻微,没有明显地实施暴力行为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不能转化为抢劫罪,仍应按照盗窃罪论处。可见,D项表述正确。20、下列情形中,应以共犯论处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156条规定,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据此,选A项。根据《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据此,选B项。根据《刑法》第310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构成窝藏、包庇罪,犯前款罪,以共同犯罪论处。据此,选C项。女子暗中协助不知情的男子实施强奸的,因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而不构成共同犯罪。故不选D项。21、甲、乙在某县城各霸一方,为非作歹。甲为了取得霸主地位,与乙约定某晚在城南各带一帮人决斗。在互拼过程中造成双方各有三人受伤,则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聚众斗殴为“打群架”、械斗,系出于私仇、争霸或者其他动机成帮结伙的殴斗,故应定聚众斗殴罪,而不能认定为寻衅滋事罪。此外,在聚众斗殴过程中造成重伤、死亡的,应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而不能实行数罪并罚,况且仅限于“重伤”、“死亡”,但本题表述的是“受伤”,即便有重伤或杀人行为,此行为应由行为人承担,未必由首要分子或其他参加者承担。故选B、C、D项。22、甲、乙均为吸毒人员,且关系密切。乙因买不到毒品,多次让甲将自己吸食的毒品转让几克给乙,甲每次均以购买价转让毒品给乙,未从中牟利。关于本案,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347条规定,贩卖毒品罪在客观上是有偿转让毒品或者以贩卖为目的收购毒品的行为。主观上明知是毒品而贩卖,并不需要必须以营利为目的。A项表述错在:贩卖毒品罪并不要求以营利为目的。B项表述错在:贩卖毒品罪并不要求以获利为要件。C项表述错在:甲虽然以购买价对乙转让毒品,仍然属于有偿转让。D项表述错在:虽然《刑法》没有将吸食毒品规定为犯罪,但是这并不影响甲贩卖毒品罪的成立。三、简答题(本题共7题,每题1.0分,共7分。)23、简述抢劫罪和绑架罪的区别。标准答案:(1)犯罪客体不尽相同。抢劫罪是复杂客体,同时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主要侵犯的客体为财产所有权,因而归入侵犯财产罪;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即人身权利,但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也同时侵犯了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其与抢劫罪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主要侵犯的客体为公民的人身权利,因而绑架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2)客观行为方式不同。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施加于被害人,当场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绑架罪是将人掳走限制其自由后,以杀害、重伤或长期禁闭被害人的方式,威胁被害人家属或有关人员,迫使其在一定限期内交出索取的财物或提出非法要求。(3)犯罪目的不完全相同。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绑架罪则以勒索财物或者劫持他人作人质为目的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挪用资金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标准答案: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然没有超过3个月,但是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挪用资金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权,具体侵犯的只是单位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犯罪对象限于本单位的资金。(2)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客观方面的构成条件包括:①行为人实施了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行为。②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行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③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从事一定管理性职务的人员。(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使用单位资金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的区别。标准答案:(1)犯罪客观行为方式不同。职务侵占罪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有;侵占罪表现为将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其占有与职务上的便利无关。(2)犯罪行为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行为人所在之公司、企业等单位的财物;侵占罪的对象则是行为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行为人拾得的他人遗忘物或者发掘的埋藏物。(3)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侵占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盗窃罪既遂和未遂的认定。标准答案:(1)区分盗窃罪既遂和未遂的学说包括接触说、转移说、藏匿说、控制说、失控说、失控加控制说、损失说等不同观点。其中,失控说主张,凡是盗窃行为使财产所有人、保管人、持有人等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的,即为盗窃既遂,反之为盗窃未遂;控制说主张,凡是盗窃犯已实际控制财物的,即为盗窃罪既遂,反之为盗窃罪未遂;失控加控制说主张,凡是盗窃犯使财物脱离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或者持有人等的控制并且已实际置于行为人控制之下的,即为盗窃既遂,反之为盗窃未遂。(2)通说认为,对于盗窃一般财物的,采取失控加控制说,对于盗窃无形财物的,采取控制说。(3)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对财物的控制时,就是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最终达到非法占有并任意处置该财物的目的,不影响既遂的成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标准答案: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2)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3)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4)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简述脱逃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标准答案: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逃脱司法机关的羁押和监管的行为。脱逃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对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正常监管秩序。(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脱逃行为。所谓脱逃,是指行为人从司法机关的监所逃逸。(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简述窝藏、包庇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标准答案: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蔽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窝藏、包庇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的对象是犯罪的人,包括判决前的和判决后的犯罪分子。(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窝藏或包庇犯罪分子的行为。所谓窝藏、包庇犯罪分子,是指两类行为:_是为犯罪分子提供隐蔽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二是为犯罪分子作假证明以掩盖犯罪事实。(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30、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标准答案:(1)关于甲和乙的行为:①甲、乙构成抢劫罪共犯。因二人有抢劫的共同故意和抢劫的共同行为;甲、乙的抢劫属于人户抢劫,因为丙的房间属于其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由于乙与甲共谋人户,甲事实上也实施了人户抢劫行为,所以乙虽没有人户,对乙也应适用人户抢劫的法定刑。综合本案主客观方面的事实,可以认定甲为主犯,乙为从犯,对于从犯乙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②甲、乙虽构成抢劫罪共犯,但二人的犯罪形态不同:对甲而言,甲的抢劫属于犯罪中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甲完全能够达到抢劫既遂,但他自动放弃了抢劫行为;由于抢劫中止,没有造成任何损害,所以,对于甲的抢劫中止,应当免除处罚。对乙而言,乙的抢劫属于犯罪未遂。一方面,不能因为甲事实上取得了手表,就认定乙抢劫既遂,因为该手表并非甲抢劫既遂所得的财物;另一方面,乙并没有自动放弃自己的抢劫行为,甲的中止行为对于乙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根据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关于甲的行为:①甲逼迫丙脱光衣服并猥亵丙的行为,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②甲乘机拿走丙手表的行为,成立盗窃罪。因为拿走手表的行为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拿走手表已不属于抢劫罪中的强取财物的行为,即不属于因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压制或足以压制了被害人反抗而取得手表的情形。所以,不能将取得手表的事实评价在抢劫罪中,而应另认定为盗窃罪。(3)关于乙的行为:①乙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乙客观上为甲盗窃手表起到了一定作用(望风),但乙并不明知甲会盗窃财物,所以,乙并不与甲构成盗窃罪的共犯。②基于同样的理由,乙的行为也不成立强制猥亵妇女罪的共犯。③乙将手表卖与他人的行为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乙虽在事实上销售了甲盗窃所得的财物,但乙是误以为该手表为与甲共谋抢劫所得的财物,并不知道手表是甲单独犯罪所得的财物,所以,乙没有代为销售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故意,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一天,张某到某住宅小区行窃。当他从阳台进入屋内时,看见邹某正在撬箱子,遂喊道:“你小子在这里干活”!邹某受惊,欲弃箱逃走,被张某一把拽住。邹某转头一看,原来是老相识,便说:“这箱子真难撬。”于是二人便合作起来一起干,终于将箱子撬开,窃得人民币3000余元。在逃离现场时,邹某为了破坏现场,将房间内的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离开房间后,张某问邹某:“你在后面磨蹭什么?”邹某回答道:“我把电炉插上了"。张某听后没有吱声。当晚,该住宅区发生火灾。请根据案情并结合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知识对本案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标准答案:(1)张某、邹某二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且二人都属于人室盗窃。在二人没有认出对方之前,属于同时犯,同时犯虽有相同的犯意,但却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张某和邹某应当各自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但二人认出对方之后,达成了共同的犯意,共同实施盗窃行为,因此成立盗窃罪的共同犯罪。(2)邹某同时构成放火罪,但张某不构成放火罪。邹某为了破坏现场,将房间内的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从而引起火灾的发生,因而邹某的行为构成放火罪。邹某的放火行为属于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犯罪,邹某应当单独对超出共同犯罪的部分承担放火罪的刑事责任。虽然张某问了一句并得知邹某把电炉插上,但并不知道邹某又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因此对于放火行为,张某并不承担刑事责任。(3)对于邹某应当以放火罪和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对于张某则仅以盗窃罪承担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胡某,女,25岁,高中毕业后先后做过商场售货员、纺织工、公共汽车售票员,均因不遵守劳动纪律被辞退。2002年12月18日,胡某在某旅馆卖淫时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受到治安罚款处罚。2003年8月,某妇幼保健所在对胡某做身体检查时发现胡某四肢起红色疹,发痒、溃疡并伴有充血,确诊为淋病。胡某被告知此事后未进行医治,继续从事卖淫。2003年11月某日,胡某在某旅社向出租车司机张某卖淫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请根据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知识分析本案。标准答案:(1)胡某的行为构成传播性病罪。所谓传播性病罪,是指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卖淫、嫖娼的行为。胡某在妇幼保健所告知其已患上淋病后却仍然从事卖淫活动,其行为符合传播性病罪的构成要件,构成了传播性病罪。(2)如果胡某事实上并没有造成张某等染上性病,对其行为仍应定传播性病罪,因为传播性病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却仍然实施卖淫、嫖娼行为就构成该罪,不以是否造成性病传播后果为要件。(3)如果妇幼保健所没有告知胡某患有淋病,胡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传播性病罪应视其是否明知自己患有严重性病而定。因为明知自己已患有严重性病是行为人犯传播性病罪的主观要件之一,如果卖淫、嫖娼行为人明知自己患有严重性病则构成犯罪;如果没有明知,则不构成犯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张某、赵某是某浴室的服务员,二人嫌老板给的工资少,活儿又累。在一起聊天时二人曾商议,哪天趁机偷些钱就离开这个浴室。2009年5月5日,张某看见老板将包放在服务台上去了里屋,就从包里面拿走了1500元钱。过了一会儿张某到浴室看见赵某,就对赵某说了此事。赵某又过去从老板的包里面拿了500元钱。后二人平分了这笔钱后分别逃走。2009年5月20日,赵某在一手机店内装作要买手机,趁售货员不注意,拿了正在看的手机就跑,手机店的人一边追一边喊“抓小偷"。赵某见路边停着一辆没上锁的摩托车,骑上就走。围观者王某见状开车以最高速度紧追,赵某慌不择路,由于前方正在修路,摩托车摔倒,赵某死亡。张某离开该浴室后到一家新开业的音像店打工卖影碟,音像店老板所卖的影碟均是盗版货,只是在每次文化局来店检查时才摆上正版影碟以供检查用。张某知道这些情况,但他认为自己只是打工赚钱,老板要卖正版还是盗版自己管不了,进货、定价都是老板一手包办。于是继续在该音像店打工,后该店被文化部门查获,经查该店盗版影碟销售额达25万多元。该音像店老板及张某均被抓获。被抓获后,张某主动交代了其在浴室与赵某所实施的盗窃老板钱财的行为,并交代其在浴室工作期间,一顾客将财物(包括皮包、手机等,共价值2000余元)放进储物柜后忘了上锁,张某见状欲将财物据为己有,但因正在上班无法出去,就将其偷拿的财物移至另一储物柜中并锁好。顾客因找不到自己的财物,将情况告诉老板,该顾客的财物最终被找到。张某在看守所被羁押期间,趁警察不注意,爬到看守所送菜的汽车下面想逃跑,送菜车开出十几分钟后停下,张某觉得此时如果下车可能离看守所还不远,所以没有下车。送菜车又开了十几分钟后停下来。张某下车,却发现自己仍在看守所里面。原来是送菜的人将东西忘在了看守所,中途发现后又折回看守所取东西。阅读、分析案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33、对于盗窃浴室老板的行为,赵某、张某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各应承担的责任数额是多少?标准答案:赵某、张某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张某、赵某的盗窃数额均是2000元。本案中,张某、赵某共谋盗窃,虽然张某在实施盗窃1500元钱时赵某未参与,但二人事先有通谋,赵某得知后继续去偷,而且二人平分了偷来的钱,张某、赵某二人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共犯。根据“一部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二人均对两次的盗窃行为共计2000元承担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赵某在手机店抢走手机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标准答案:赵某的行为构成抢夺罪。本案中,赵某装作要买手机,让售货员从柜台里面给他拿手机看,然后趁售货员不备,拿着手机就跑,趁人不备,公然夺取,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赵某最终获取手机是通过抢夺行为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获取手机,所以不构成盗窃罪或诈骗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5、赵某开走摩托车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标准答案:赵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本案中,由于摩托车车主失去了对摩托车的控制,因此赵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6、王某开车追赶赵某,赵某慌不择路,由于前方正在修路,摩托车摔倒,赵某死亡。王某是否应对此承担刑事责任?标准答案:王某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王某见赵某实施犯罪行为后想逃跑,就高速驾车紧追不舍,赵某慌不择路,以致车毁人亡,王某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的帮助抓捕罪犯的行为,对于赵某的死亡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所以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7、张某在音像店打工期间知道老板进的货是盗版影碟,但认为此事与自己无关而进行销售的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标准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因为张某以营利为目的销售侵权复制品,数额达到25万元,符合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构成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8、张某为将顾客的财物占为己有而将财物拿到另外的储物柜中并锁上,该行为如何定性?为什么?标准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既遂。本案中,张某偷拿顾客放在浴室储物柜中财物的行为,属于以秘密窃取的方式占有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9、如果张某上述行为构成盗窃,其主动交代偷盗财物的行为属于什么?为什么?标准答案:本案中,张某主动交代盗窃事实,符合自首的条件,构成自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0、张某脱逃行为处于哪一种停止形态?为什么?标准答案:本案中,张某虽然客观上已经逃出关押场所,但是刑法中的犯罪行为应当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整体,而不是指其中一部分举动,所以张某的整个脱逃行为没有达到逃离关押场所、摆脱监管人员的控制的程度,因此,张某的脱逃行为应当是未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论述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41、试论转化型抢劫。标准答案:(1)《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该条规定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转化型抢劫罪(亦称准抢劫罪)。转化型抢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②行为人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③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2)转化型抢劫是刑法理论中转化犯的一种,而转化犯是指某一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持续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客观表现的变化而使整个行为的性质转化为犯罪或者更为严重的犯罪,从而应以转化后的犯罪定罪或应按法律拟制的某一犯罪论处的犯罪形态。它既可以在此罪与彼罪之间转化,即从轻罪向重罪转化,也可以在非罪与罪之间转化,即从违法行为向犯罪行为转化。因此,对于先前行为不构成犯罪之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只有在其后续实施的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达到犯罪或者相当于犯罪的程度才能转化为转化型抢劫。(3)对于处在犯罪未遂、预备、中止形态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是否发生转化,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对待。《刑法》第269条规定的“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应当理解为不包括预备行为。该条所规定的“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当场,才具备了向抢劫罪转化的前提条件。因此,盗窃、诈骗、抢夺的预备或中止行为,行为人使用暴力、胁迫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逃避追究而不是非法占有财物的意图。所以,它不可能和以暴力、胁迫等方法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行为同等对待,给予抢劫罪的评价,从而认定为转化型抢劫。(4)对于转化型抢劫共同犯罪的认定,应当结合犯罪时的客观情形对行为人当场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主观意志进行分析。共同故意的内容包括希望与希望的结合,也包括希望与放任的结合。在准确定性转化型抢劫的共同故意时,必须排除实行过限行为。在分析有无共同故意的基础上再结合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目的运用证据,才能准确定性。(5)认定转化型抢劫还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对于实施其他类型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如金融诈骗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等罪,根据刑法举轻以明重的原则,是可以转化为抢劫罪的。②对于人户盗窃的,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人户抢劫。人户抢劫的“当场”只能理解为实施盗窃犯罪的现场即户内,而不包括现场的延伸,即追捕的过程中(户外)。另外,对于为了实施诈骗、抢夺财物而进入他人户内,因被揭穿和制止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也应当认定为人户抢劫。③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而不定转化型抢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1题,每题1.0分,共31分。)1、狭义的刑法是指()。A、单行刑法B、刑法典C、附属刑法D、刑事司法解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可见,选B项,不选A、C项。刑事司法解释既不属于广义刑法,也不属于狭义刑法,故不选D项。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刑法渊源的是()。A、刑法修正案B、《企业破产法》中有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C、《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有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属于刑法典的组成部分。《企业破产法》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企业破产法》中有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属于附属刑法的范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属于单行刑法。可见,A、B、D项表述属于我国刑法的渊源。附属刑法仅限于在非专门法律中有关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但行政法规、部委规章中有关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不属于附属刑法,当然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可见,选C项。3、下列关于刑法解释的表述正确的是()。A、刑法规定的“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里的“审判的时候”是指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该解释属于文理解释B、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该解释属于扩大解释C、将“奸淫被拐卖的妇女”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不满14周岁的幼女在内的所有女性。该解释属于当然解释D、抢劫罪加重构成中“持枪抢劫"中的“枪"指的是“真枪"。该解释属于限制解释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规定的“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里的“审判的时候”是指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而非仅仅指法院的审理阶段。所以,该解释属于扩大解释而不是文理解释。可见,A项表述错误。扩大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出字面意义的解释,但扩大解释不能超出应有的,哪怕是最边缘的含义,扩大解释必须符合逻辑。B项表述中,妇女不可能也不允许扩大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故B项表述错误。“妇女”从文理解释上看,应指18周岁以上的成年女性和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少女,而对于不满14周岁的女性则属于“儿童”或“幼女”的范围,不属于“妇女”。可见,C项表述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不满14周岁的幼女在内的所有女性,该解释属于扩大解释,而不是当然解释,因为当然解释不能超出刑法规定的“妇女”的适用范围,可是C项表述的解释明显超出“妇女”的适用范围,故C项表述错误。抢劫罪加重构成中“持枪抢劫”中的“枪"指的是“真枪”,该解释属于限制解释,故D项表述正确。4、下列选项不属于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是()。A、罪刑法定原则B、刑罚适用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明确规定的三个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他的诸如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罪责自负原则以及惩罚和教育相结合原则等,都不是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此外,较为权威性的观点认为,除了刑法明文规定的三个基本原则外,法益保护原则和责任主义原则也应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但刑法对此此未作出规定。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的是()。A、排斥相对确定的法定刑B、罪刑规范必须清楚明确C、禁止适用类推解释D、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体现在:(1)禁止类推解释。(2)排斥习惯法,实行成文法。(3)排斥绝对不定期刑,我国刑法实行的是相对确定法定刑主义。(4)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即禁止重法溯及既往,禁止法外用刑。罪刑法定原则在时间效力上体现为从旧兼从轻原则。(5)罪刑规范必须清楚明确,排斥含混模糊的规范。(6)禁止处罚不当罚行为、禁止不均衡、残酷的刑罚。(7)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特征中体现为刑事违法性。可见,只有A项表述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6、我国在刑法溯及力上采取()。A、从新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C、从旧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据此,我国刑法在溯及力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7、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绝对禁止适用事后法B、罪刑法定原则并不排斥习惯法的适用C、罪刑法定原则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绝对禁止对刑法条文的扩大解释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绝对禁止事后法,即禁止重法溯及既往,但这并不意味着罪刑法定原则绝对排斥事后法,因为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适用于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可见,不选A项。罪刑法定原则排斥习惯法,即要实行成文法。可见,不选B项。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这意味着罪刑法定原则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可见,选C项。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对刑法条文的扩大解释。可见,不选D项。8、某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某甲,参与了我国国内某犯罪集团的绑架、抢劫犯罪,对某甲的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是()。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某甲的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适用其本国法律追究刑事责任D、直接驱逐出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1条规定了属地原则的一种例外适用情形: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主要有: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高级官员;外交代表、外交职员、参加国际会议、执行特定外交任务或者参加典礼活动的外国代表;与外交官员一起居住的外交官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本题中,某甲属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员,其刑事责任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选B项。9、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A、刑事违法性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应受刑罚惩罚性D、主观罪过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3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基本特征中最本质的特征。10、《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是()。A、从实质上定义的犯罪概念B、从形式上定义的犯罪概念C、从形式和实质相统一的角度定义的犯罪概念D、从形式、实质和罪过形态相结合的角度定义的犯罪概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3条规定了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该定义兼顾犯罪的实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定义。11、下列对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但书”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犯罪但不宜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但不予刑事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刑事打击面的刑事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其正确的理解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由于其危害性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所以法律认为不构成犯罪。既然不构成犯罪,自然也不存在刑事处罚问题。可见,选C项,不选A、B项。“但书"的意义在于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从而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打上犯罪标记,这并非刑事策略,而是刑法规定。故D项对“但书”的定性错误。12、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所体现的犯罪基本法律特征是()。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惩罚性D、反社会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事违法性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下体现出来的犯罪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虽然犯罪的基本特征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1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B、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基础C、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D、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具体化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表现在: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可见,B、D项表述错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揭示犯罪行为的社会、政治本质,从而能够从总体上区分罪与非罪;而犯罪构成的功能是解决构成犯罪的具体规格和标准问题,进一步明确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构成犯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提供了具体的标准。可见,A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14、强奸罪(中止)的犯罪构成属于()。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从轻的犯罪构成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构成可以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刑法》第236条规定了强奸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但并没有规定强奸罪的修正形态,修正形态包括停止形态的修正(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形态)和共同犯罪的修正(帮助犯、教唆犯等形态)两种,修正形态规定于刑法总则中。可见,选B项。犯罪构成还可以分为标准犯罪构成和派生犯罪构成。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适用“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故意杀人且致人死亡),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标准犯罪构成。而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是适用“处3年以上lO年以下有期徒刑”较轻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派生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可见,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要注意:有减轻的犯罪构成的说法,但没有从轻的犯罪构成的说法。可见,不选D项。15、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表述,正确的是()。A、我国刑法典的分则体系是依据犯罪的一般客体为标准而进行分类的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分则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10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可见,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混淆了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错误的。任何犯罪都必须有犯罪客体,但未必有犯罪对象,如脱逃罪,没有犯罪对象,但有犯罪客体。可见,C项表示错误。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例如,以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不仅侵害财产权还侵害人身权,就属于复杂客体的犯罪。可见,D项表述正确。16、下列犯罪行为中,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是()。A、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B、使用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行为C、非法拘禁他人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直接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简单客体即某一犯罪行为只侵害一个利益,如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只侵害了财产权,因而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简单客体,故选A项。复杂客体即某一犯罪行为侵害两个以上利益,如以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不仅侵害财产权还侵害人身权;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不仅侵害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还侵害了他人的健康、生命权利;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不仅侵害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而且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见,B、C、D项的表述属于侵犯复杂客体的情形。1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B、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对象遭受损害C、犯罪所用之物是犯罪客体的载体D、人体可以成为犯罪对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但不一定有犯罪对象,例如,组织、参加、领导恐怖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脱逃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偷越国(边)境罪,这些犯罪都侵犯了某类犯罪客体,但是这些犯罪却没有犯罪对象。可见,A项表述错误。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侵害。例如,盗窃电脑,电脑未必损坏,但是犯罪客体,即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可见,B项表述错误。犯罪所用之物是行为人实施犯罪所利用的物,例如,盗窃罪中,罪犯使用的绳索就是犯罪所用之物。犯罪所用之物并不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可见,C项表述错误。从物质表现形式上看,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可见,D项表述正确。18、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A、危害结果B、危害行为C、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D、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在犯罪客观方面中,危害行为是犯罪构成方面的必要要素,而行为对象、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都属于选择性要素。可见,选B项,不选A、C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在实害犯(或结果犯)中探讨才有意义,而在行为犯或危险犯中,一般不存在解决刑法中因果关系的问题,可见,不是所有犯罪都存在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故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并非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故不选D项。19、下列行为可以成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A、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B、人在睡梦中的动作C、身体受到外力强制情况下的动作D、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一般而言,下列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1)无意识行为,如反射动作,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身体受到外力强制情况下的动作,不可抗力引起的行为等。(2)欠缺有害性的行为,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3)欠缺刑事违法的行为,如“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言论等,言论成为危害行为,须具有社会危害性。可见,B、C、D项表述都不属于刑法上的危害行为。A项表述中,行为人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仍是在行为人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行为,可以成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故选A项。20、铁路信号员甲因和恋人分手饮酒自醉,未能按时发出改变信号,致使火车相撞。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形式的危害行为B、甲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D、甲的行为义务来源属于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作为铁路信号员没有按时发出改变信号导致火车相撞,这属于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见,A、C项表述错误。甲的不作为义务的来源是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故D项表述正确。甲的不作为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甲的不作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见,B项表述错误。21、下列选项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A、放火罪B、交通肇事罪C、遗弃罪D、故意杀人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纯正不作为犯只能由不作为的形式来实现。典型的纯正不作为犯包括遗弃罪,逃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可见,选C项。不纯正不作为犯既可以通过作为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不作为的方式来实现。故意杀人罪、放火罪和交通肇事罪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实现,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现,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故意杀人罪的作为方式例如用枪将人打死,不作为的方式例如母亲不给婴儿喂奶任其饿死;放火罪的作为方式例如用引燃物将货物点燃,不作为的方式例如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作为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导致火灾发生;交通肇事罪的作为方式例如酒后开车,强行超车等,不作为方式例如通过交叉道口不鸣笛示警、夜间航行不开照明灯、岔路口不减速等。可见,不选A、B、D项。22、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是()。A、甲负有履行生效判决的义务,但甲在有能力履行的情况下却拒不执行判决,还将前来履行执行职责的法院执行人员打成轻伤B、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拒绝扶养,致其冻饿身亡C、丙拦路抢劫孙某,过路人李某看见此情形后却见危不救D、丁离婚后嫌才3个月的女儿戊累赘。某日将戊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丁5天后回家,戊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丁构成故意杀人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表述中,甲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故不选A项。B项表述中,乙的行为构成遗弃罪,遗弃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故不选B项。C项表述中,过路人李某不负有救助义务,虽然具有道德的可责性,但却不构成犯罪,既然不构成犯罪,就谈不上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区分,故不选C项。D项表述中,丁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由于故意杀人行为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因此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故选D项。23、下列关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A、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无期徒刑B、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D、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宣告缓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据此,A项表述错误。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第14条第1、2款规定,除刑法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外,对未成年犯一般不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如果对未成年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依法从轻判处。据此,B项表述错误。《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C项表述正确。修正《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据此,适用缓刑的条件之一是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于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即便年满18周岁,也不适用缓刑,故D项表述错误。24、下列关于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A、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B、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适用缓刑的,可以宣告缓刑D、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适用缓刑,如果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修正《刑法》第49条第2款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据此,A项表述过于绝对,故不正确。修正《刑法》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B项表述未区分故意和过失,故不正确。修正《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1)犯罪情节较轻;(2)有悔罪表现;(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据此,C项表述错误。根据《刑法》规定,D项表述正确。25、下列犯罪中,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犯罪的是()。A、污染环境罪B、妨害信用卡管理罪C、违规销售枪支罪D、洗钱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故选B项。污染环境罪和洗钱罪既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故不选A、D项。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故不选C项。2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甲(76周岁)因过失致人死亡,对甲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乙(14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杀害,乙不负刑事责任C、丙(15周岁)抢夺他人财物后,因抗拒抓捕而将被害人打死,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D、丁(17周岁)虽罪行极其严重,但不能适用无期徒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修正《刑法》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A项表述正确。《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乙对绑架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指的是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指具体罪名,因而乙应当对杀害人质的故意杀人行为负刑事责任。可见,B项表述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1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据此,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是抢劫罪。可见,C项表述错误。上述司法解释第13条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据此,D项表述错误。27、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A、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为例外B、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单位的,自然人也可以构成该罪C、单位犯罪只能是故意犯罪D、对于以走私毒品为目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应当以自然人犯罪处理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对单位犯罪采取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可见,A项表述错误。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单位的,自然人不能构成该罪。刑法分则规定只处罚自然人的,单位不能构成该罪。可见,B项表述错误。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犯罪,但也有少数是过失犯罪,如商检失职罪。可见,C项表述错误。单位犯罪中的“单位”必须是合格的单位,对于以从事犯罪活动为目的而成立单位的,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可见,D项表述正确。28、甲试图毒死乙,便在乙的饭碗中下入砒霜毒药,实际上甲错把碱面当成了砒霜,结果甲没有死。则甲在认识上的错误属于()。A、手段认识错误B、因果关系的错误C、对象认识错误D、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手段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本题题干表述中,甲试图毒死乙,但由于误认而错用了无毒的碱面,系手段不能犯未遂,属于手段认识错误。可见,甲的行为属于手段认识错误,故选A项。29、甲明知自己石头扔得不准,但为了砸死经过自家楼下的乙,便置乙身边的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大铁石扔了下去。结果没有砸死乙,却砸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主观心理状态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伤害丙,虽然不积极追求但却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系间接故意,故选B项。30、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只酣睡的猎物,同时又发现附近有一个孩子在玩耍,根据自己的枪法和离猎物的距离,甲不能肯定能够击中猎物。但某甲打猎心切,不愿意放过这一机会,随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将小孩打死。某甲对小孩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某甲明知自己开枪打猎的行为可能打中小孩使其毙命,但为了追求打到猎物的目的,仍然开枪打猎,听任打死小孩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具备了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和其特定的意志因素,因而构成间接故意。31、行为人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的,不是犯罪。这是由于行为人()。A、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认识B、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C、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存在故意或过失D、不具备犯罪的主体条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6条规定了无罪过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意外事件有三个特征:(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所谓不能预见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当时客观情况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也不可能预见的原因。因此,意外事件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出现是没有预见到,而且在当时的具体环境和情形下,也不能要求他预见到,也就是说,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没有预见的能力和预见的义务,危害结果对他来说纯属意外。如果对于这个纯属意外的结果追究刑事责任,就是客观归罪,有悖于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的要求。可见,选C项。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32、《刑法》第99条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该条规定的解释属于()。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99条关于“以上、以下、以内”的解释,是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术语所作的解释,因而属于立法解释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学理解释。同时,该条规定是对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所进行的说明,而不是从逻辑上根据立法的精神与目的对条文进行的说明,因而是文理解释,而不是论理解释。可见,选B、C项。33、下列行为可以适用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