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三单元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8.《中国建筑的特征》

9.《说“木叶”》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

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

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

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学习本文,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

兴趣。同时也能很好的贯彻《课程标准》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

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养成独立思

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的理念和要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味作者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情感,理清文章结构。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相关学科

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

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热爱祖国

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屠呦呦的科学研究历程,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课前准备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但是对演讲辞的阅读

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前指导阅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知

识,以帮助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屠呦呦是著名药学家,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

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

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说:“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

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下面我

们共同来学习本文。

二、整体把握

本文作为演讲稿,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在开篇综述部分,阐明

了继承中医药精髓,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表达了对评委会、中国同事、

国际友人的感谢,同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医等的研究,最大

程度地造福人类。然后从五个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其中在“发现

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作者重点提到受《肘后备急方》启发,采

用了低温提取的方式,使得青蒿素的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在“中医

药学的贡献”部分,作者提到青蒿素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又具体列举出了中药砒霜对治疗白血病、从中草药“千层塔”提取的

石杉碱甲对治疗失忆、中药提取的芍药昔对防止血管再狭窄等具体的

事例,表明了中医药的贡献。

三、课文分析

(一)研习“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

题。

1.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中“查

找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

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找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

队查找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

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

作就是为了查找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

分。

【明确】D项,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

疟药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抗击疟疾,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

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

挫”。答案:D

2.文中引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

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有何作用?

【明确】:①这句话既为上文“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提供例证,

又引起下文“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的相关阐释,是最终找到青蒿素

抗疟疗效的关键转折点。②引用权威性古代医学著作,使阐述更加深

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作者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3.请结合本部分内容,简要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过程。

【明确】:①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

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②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有抗

疟疗效的成分。③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加热提取,进展甚微。④

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保存抗疟有效成分。⑤成功

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二)研习“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

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速度相当快。

B.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形式,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

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罕见。

C.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

高血流剪应力。

D.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学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会进一步发

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更多新贡献。

【明确】:C项,逻辑表达混乱,根据文本阐述的意思,应是在

“保健运动提高血流剪应力”的前提下,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才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答案:C

5.应如何理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句话?

【明确】:①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

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所以说是“珍贵礼物”。②

把“青蒿素”比作“礼物”,具体、贴切,抽象深奥的医学道理阐述

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6.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明确】:①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②中药砒霜是治

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③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可

治疗老年痴呆症。④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人类健康作出

贡献。⑤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芍药普

可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⑥生物力药理学用于

防病治病。

(三)整体信息理解

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做了题为《青蒿

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后,青蒿素的发现及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B.屠呦呦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

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

期内显而易见,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的青蒿素,却对人类健康的改

善起到了及时迅速的作用。

D.本文重点阐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和中

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叙述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确】:D项,“叙述生动形象”有误,本文多使用概念明确、

含义固定的专业术语,以说明、议论为主,语言表达平实、简明。答

案:D

8.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

素的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的

系统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使屠呦呦在中医

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能力。②勤于思考。屠呦呦不断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古代医者的经验中获得启迪,取得了关键性突

破。③锲而不舍。在漫长的“抗疟”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及其团队经

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地进行医学研究工作。④团队力量。

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

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⑤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精髓。

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四、手法借鉴一一引用手法

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作者运用引用手

法表现自己在探求青蒿素的艰难历程中,是如何实现重大突破的。在

第一阶段,作者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但经过测试,抗疟效果不佳。

好容易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且与文

献记录相悖。在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背景下,文中引述道:

“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

方》,书中有这样的记录:'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巧妙引用典籍著作,阐述传

统中医药学的重大意义及作用,材料真实可信,富有权威性,增强了

文章的表现力。

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

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为依据,表达思想

感情、证明观点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

较有权威性,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1.明引

引用分明引与暗引两种。明引又叫直引式,直接引用典籍文献、

名言警句或诗句来阐释文章的中心,如下面的片段:在人类的语言中,

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

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汩罗江时,想到的

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梦魂为萦、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

东晋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葛洪说:“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所报者,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

爱恋。

2.暗引

暗引可分为三种类型。

(1)修饰式,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如下

面的片段: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的戚继光,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

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

幸福十亿人”的边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

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献给了崇

高的事业。

(2)镶嵌式,把引用的内容,组织进自己的叙述或议论,变成自

己话语的一部分,如下面的片段:漫漫秋夜,冷冷秋风,你孤枕难眠,

辗转反侧,“寒蛰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再回首,那携手穿行于菜

花间的快乐往事;再回首,那临窗共饮酒赋诗的闲情岁月。不会忘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场离别啊!你追忆这一切,“欲

语泪先流"。你日夜盼明诚归来,相思成灰,离恨成草,以致“帘卷

西风,人比黄花瘦”。姑且起身,坐于院中。折一剪红梅,可“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愁了,拿来一壶水酒,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你“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啊!

你深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你也懂得“思悠悠,

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也许,是你早已厌倦了这种离别的痛苦

了吧!

(3)化用式,它不是把原句组织进自己的文章,而是将典故、故

事或某种意境、片断性的镜头等组织进自己的文章,如下面的片段:

诗是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海桥伤别的烟柳暮云,有鲸鹏水击三千

里的羽翼,有小轩窗里默默的相对,有大漠长河的遥遥思念。诗,是

一支神来之笔,勾勒鹦鹉洲上的芳草,点化二十四桥的明月,渲染香

炉峰的紫烟。我爱诗,因为我难以抗拒自己的心灵在这美妙的诗行中

与先哲们的心一起跳动的感觉,难以抗拒让自己忘情于呐喊者或低吟

者所创设的一个个优美意境中的感觉。诗,让我体验屈夫子不能从俗

的喟叹,让我领略魏武帝碣石山旁壮心不已的豪情,让我沉浸于康桥

边静谧的月夜,让我品味雨巷中那份丁香似的忧伤。

五、用技法-写片段

请学习暗引中的修饰式手法,以“感恩”为话题,写一个150字

左右的作文片段。

【明确】: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和

希望;它是一种最美的心态,是人生幸福的源泉。生命如昙花一现,

转瞬即逝,红尘往事里,我们应感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

惦记的眼神;感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恳切的教

诲;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温馨的臂弯。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

想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

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

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

的作品,文章没有像本单元前面两位科普作家一样向我们介绍大量的

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对童年的两件对自己启发很大的趣事的追溯,告

诉了我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些必备因素(想象力、好奇心、探究精神、

实践精神等)。全文的思路很清晰,主要是围绕两件事展开,学生更

容易从文章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学习此类课文,我们期盼学

生从中能够体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习惯,感受到科学语言的特

殊美感。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

主要是时间顺序。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

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童

年的两件趣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很容易概括出来;文章讲

述的第三件事:在高中阶段自己动手建造实验室。这样的结构安排,

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一名理论物理学者的风

格。

课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

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这样的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

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

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

其中具体的数据陈述得很详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

以及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础工作能力。

这篇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以学生的感知领悟为主,所以

我将解读的重点放在这篇文章的趣味上,从三个版块上展开:有趣的

科学精神、有趣的科学思维、有趣的科学语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读懂这样一篇叙述性很强的科普文章,是比较容易的O

只是文章篇幅较长,所以采取“长文短教”的办法,把文章教短。文

中涉及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有一点难度,但也容

易引起大家的兴趣。老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不必

纠结相关的科学知识,但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0月19日,凌晨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

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从逐日、奔月的神话,到空间站

的建立,千年绮梦已成真;从万户飞天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起航,

揽月神游弹指间;从想象到实践,我们依靠什么走到了今天?或许《一

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会给我们答案。

二、速读:寻趣之科学精神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并说说

哪件事最有趣?

(作为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水平、概括能力的高二学生,他们应

该能很快概括出三件事:童年两件事一一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对爱因

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高中时代一件事情一一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至

于“哪件事最有趣”,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人人有话可说,可对文

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2、你可以从这些趣事中看到哪些方面的精神和品质对成为优秀

的科学家最为重要?

(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为了探究科学精神:想像力、好奇

心、探究精神、实践精神……)

3、说说你在童年中也有哪些这样类似的奇思妙想。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一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

堂气氛,二背后的意思、隐性的教学是让学生思考,我们跟科学家可

能有相似的起点,却走向了不同的终点,这是什么决定的。)

三、精读:寻趣之科学思维

请同学们精读鲤鱼科学家的故事,找出围绕鲤鱼科学家作者都想了哪

些内容?

“我想”……“我曾想”……“我想”……“我曾想”……

“我常想”……

1、请学生读一读这些文字后面的内容,归纳“鲤鱼科学家”对世界

的认知: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一一它们以神秘的“力”

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与“重现”一一它们认为是“奇迹”,

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而它们却认为是“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鲤鱼科学家”与人类有什么相似之处?

(1)我们的一生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理解力的

存在,我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的概念,是因为他

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

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二

3、联系题记,感受作者有趣的科学思维:

从现象到本质,从观察到推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经验到理

性思考……

四、品练:寻趣之科学语言

1、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都需要一个载体:科学的语言。本

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科普说明语言平实准确,显得特别有趣。请大家

找出一两句有趣的语言出来品读。

2、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

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

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

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用有趣的语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

回代笔人。

五、小结:

愿我们保持对这个世界初恋般的好奇!

附板书设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科学精神

科学思维科学语言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是自

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本课论

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的

学生,经过初中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习此

文并不困难。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

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

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

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课前准备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但是对说明文的阅读

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前指导阅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知

识,以帮助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

西阻高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

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

瞩目的一种。

下面请从这样一组图片中找出中国的建筑。

我们之所以可以从一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就是因

为我们心中清楚中国建筑独有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分钟)

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板书: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

用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

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

征?

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

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由课文的提示我们可以感知,一篇说明文要

注重说明顺序的层次性(板书:说明顺序的层次性)。(5分钟)

2.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

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

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

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幻灯片展示:1.中国

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

的?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

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

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防、楝连接。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

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翦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

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

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

一。3.举折、举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3.从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的介绍顺序中我们发现,

一间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

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那么,中国建筑体系中是如何把这一间间房子

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幻灯片

展示: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

弯时一,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

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

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

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

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

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

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体

会一下,中国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从中国建筑的平

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4.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

实用性的同时一,是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点的。那么请我们结合我

们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

有过什么样的描写?

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从

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

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

的期盼。

三、中国建筑的文法

1.在学习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有

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被中国的匠师们所遵守,为中国的人

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板书:风格手法),下

面,我们结合课文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样

具体解释中国建筑的“文法”和中国建筑的“词汇”的。(幻灯片展

示: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

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

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

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构成一座或一组建

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2.中国建筑的文法要求我们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规则,具

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一,中国建筑的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

怎样理解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呢?我们结合课文58页第二自然段

来理解。

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命题上可以有灵活性。具体体现在运用

中国建筑的文法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这样可以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

的运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

形象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

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

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

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

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

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

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

“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

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讨论】5。“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

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

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

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

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

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

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

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

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

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

境界。

四、总结

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

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

格,风格虽然不同,但解决的本质问题却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称作各

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

筑的特征中体现出的中国的文化,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

去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美,同时一,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今天

所体会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和运用的揣摩和体

会。

五、拓展探究:

今天漫步北京街头,“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中央

电视台新址“双z结构”历历在目,你怎么看待?。

9.《说木叶》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说木叶》选自林庚《唐诗综论》,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

“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

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很有启发。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

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

辑。

3、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

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

词的喜爱。

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

意象背后的意趣。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

决问题的方法。

课时:2时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林庚

林庚(1910—)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

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

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2、意象

古诗词意象,是指古诗词中具有特定含义的景物、人物以及事物。

“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

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袅袅nido照浦pu褒bao寒砧zhen

言筌quan导皋gao万应锭ding

迢远tiao灼灼zhuo涔阳cen窸窣xlsu

2、词语

袅袅一一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一一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一一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一一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一一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一一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课文可分成三个大的层次,分别为:

发现问题(1-3自然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

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分析问题(4-6自然段)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

息。

总结全文(第7自然段)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四、细读文本,重点语段研读

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话题的?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

的话题。说明“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二

2、根据课文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

别有哪些?

意象颜色/形态感觉意味

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

木叶微黄干燥舒朗飘零

落叶繁密饱含水分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

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3、这篇文章在说理分析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明确:这篇文章所讨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但作者没有单纯

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

句的品读玩味中,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

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课下小组作业:

选择一个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搜集与之相关的诗句,下节课进行

课堂分享。

第二课时

一、古诗词常见意象分享(以小组为单位)

1、每个小组选派1-2名代表上讲台发言展示,各组之间互相学习。

2、小组展示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补充: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

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

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例如:古诗词中常见的植

物类意象有以下这些:

1.莲一一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

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

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

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梅一一高洁、不屈不挠、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清香,又含蓄

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

《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

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菊——象征高洁、隐逸、脱俗;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

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

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

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

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都借

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

格的写照。

4.竹一一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

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松柏一一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