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一、单选题1.果蝇的翅型(A/a)、眼色(B/b)由两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纯合长翅红眼雌蝇与纯合残翅白眼雄蝇杂交,F1全为长翅红眼果蝇。若F1自由交配,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B.F2长翅红眼雌性:残翅白眼雄性=3:1C.F2雌性中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有6种D.若F2长翅红眼雌:长翅白眼雄=2:3,原因可能为AXB雄配了致死【答案】B【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纯合长翅红眼雌蝇与纯合残翅白眼雄蝇杂交,F1全为长翅红眼果蝇,所以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B、据题分析,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自由交配,F2长翅红眼雌性:残翅白眼雄性=6:1,B错误;C、据题分析,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自由交配,F2雌性中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Xb6种,表现型为2种,C正确;D、据题分析,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自由交配,F2长翅红眼雌:长翅白眼雄=2:1,若AXB雄配了致死,F2长翅红眼雌:长翅白眼雄=2:3,D正确。故选B。2.某种二倍体植物有四对同源染色体,A/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B/b基因和C/c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连锁),D/d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上,E/e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五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五种不同的性状且为完全显性。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和基因突变等情况,甲乙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2中出现5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和纯合子的个体概率不相等B.F2中杂合子的个体数少于纯合子的个体数C.F2中会出现32种表型不同的个体D.F2中所有表型均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占27/128【答案】D【分析】题干分析,B/b基因和C/c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基因、D/d基因、E/e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B、D、E基因和A、C、D、E基因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是AaBbCcDdEe,由于b与C基因连锁,B与c基因连锁,F2中5对基因均杂合的概率为1/2×1/2×1/2×1/2=1/16,都为纯合子的概率也为1/2×1/2×1/2×1/2=1/16,A错误;B、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是AaBbCcDdEe,由于b与C基因连锁,B与c基因连锁,F2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1/2×1/2×1/2=1/16,则杂合子的概率为15/16,B错误;C、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是AaBbCcDdEe,由于b与C基因连锁,B与c基因连锁,则F2中会出现3×2×2×2=24种表现型,C错误;D、甲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ccDDee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是AaBbCcDdEe,由于b与C基因连锁,B与c基因连锁,则F2中所有表现型均为显性性状(A_B_C_D_E_)的个体占3/4×1/2×3/4×3/4=27/128,D正确。故选D。3.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两个家族系谱图。若图中Ⅲ9和Ⅲ10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6,则得出此概率值需要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列条件中是必要限定条件的是(
)A.I3、I4均为杂合体 B.I3、Ⅱ5均为杂合体C.I4、Ⅱ5均为纯合体 D.Ⅱ7、Ⅱ8均为杂合体【答案】D【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Ⅲ9和Ⅲ10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6,即aa=1/4×2/3,说明Ⅲ9为Aa和Ⅲ10为2/3Aa,则当Ⅱ7、Ⅱ8均为杂合体Aa时才能满足Ⅲ10为2/3Aa,Ⅲ9和Ⅲ10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才是1/6,D符合题意。故选D。4.某一年生植物开两性花,花非常小,杂交育种时去雄困难。其花粉可育与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a(A、a基因仅在花粉中表达)和线粒体基因(N、S,每一植株只具有其中一种基因)共同控制,相关基因型的表示方法:线粒体基因写在括号外,细胞核基因写在括号内。花粉不育的机理如图所示(P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A、a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型为S(Aa)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S(AA)的概率是1/2C.用纯合的植株作亲本培育出植株S(Aa)时,母本最好选用S(aa)D.能产生花粉不育的植株有2种,产生的花粉均可育的植株有5种【答案】D【分析】由图示可知,当有S蛋白时花粉不育,a基因控制合成的P蛋白可促进S基因表达产生S蛋白;细胞核基因—a基因控制不育,由于a基因表达的产物—P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故S(aa)产生花粉均不育,S(Aa)产生花粉有的不育、有的可育;N(AA)、N(Aa)、N(aa)、S(AA)产生的花粉均可育。【详解】A、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题意“其花粉可育与不育由细胞核基因A/a(A、a基因仅在花粉中表达)和线粒体基因(N、S,每一植株只具有其中一种基因)共同控制”可知,A、a和N、S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由图示可知,当有S蛋白时花粉不育,a基因控制合成的P蛋白可促进S基因表达产生S蛋白。细胞核基因—a基因控制不育,由于a基因表达的产物—P蛋白的存在是S基因表达的必要条件,故S(Aa)产生的花粉1/2不育、1/2可育。基因型为S(Aa)的植株自交,其花粉的基因型为S(A),卵细胞的基因型为1/2S(A)、1/2S(a),则后代出现S(AA)的概率是1/2,B正确;C、用纯合的植株S(AA)和S(aa)作亲本培育出植株S(Aa)时,母本最好选用S(aa),因为若使S(aa)作为父本,其花粉均不育,C正确;D、根据B选项的详解可知,该植物的基因型有N(AA)、N(Aa)、N(aa)、S(AA)、S(Aa)、S(aa),其中S(Aa)产生花粉有的不育、有的可育,S(aa)产生花粉均不育;N(AA)、N(Aa)、N(aa)、S(AA)产生的花粉均可育。故能产生花粉不育的植株有2种,产生的花粉均可育的植株有4种,D错误。故选D。5.一种无毒蛇的体表花纹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D、d和H、h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花纹颜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是:D_H_型为野生型(黑色,橘红色同时存在),D_hh型为橘红色,ddH_型为黑色,ddhh型为白色。现有下表三组杂交组合,下列分析错误的是()杂交组合F1的表型一、野生型×白色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二、橘红色×橘红色橘红色、白色三、黑色×橘红色全部都是野生型A.第一组杂交实验的F1的四种表型的比例大约是1:1:1:1B.第二组杂交实验的亲本中橘红色无毒蛇的基因型均为DdhhC.让第二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黑色=3:1D.让第三组F1中雌雄个体多次交配,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9:3:3:1【答案】C【分析】分析表格: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_H_,橘红色的基因型为D_hh,黑色的基因型为ddH_,白色的基因型为ddhh;一:野生型(D_H_)×白色(ddhh)→F1: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中野生型的基因型为DdHh;二:橘红色(D_hh)×橘红色(D_hh)→F1:橘红色,白色(ddhh),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hh;三:黑色(ddH_)×橘红色(D_hh)→F1:全部都是野生型(DdHh),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一组中野生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白色的基因型是ddhh,其测交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l:1:1:1,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二组中双亲的基因型都是Ddhh,且该杂交组合F1的橘红色、白色=3:1,B正确;C、第二组F1中橘红色无毒蛇基因型为1/3DDhh、2/3Ddhh,与另一纯合黑色无毒蛇ddHH杂交,理论上杂交后代中黑色个体比例为(2/3)×(1/2)=1/3,野生型个体比例为1-1/3=2/3,野生型:黑色=2:1,C错误;D、第三组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F1野生型基因型未DdHh,让F1中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野生型:橘红色:黑色:白色=9:3:3:1,D正确;故选C。6.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已知甲病正常基因两端各自有一个限制酶Mstll的切点,甲病患者该基因内部碱基对发生改变,又出现了一个该酶的识别序列。将该家系中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用MstII剪切扩增后,电泳结果如下图。人群中出现乙病男性患者的概率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Ⅱ2与Ⅱ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11C.Ⅲ2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婚配,生一个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4D.甲病基因表达出来的肽链长度与正常肽链长度不一定不同【答案】D【分析】电泳的原理:DNA在碱性条件下使其带负电荷(pH8.0的缓冲液),在电流作用下,以琼脂糖凝胶为介质,由负极向正极移动,根据不同的DNA分子片段的大小和形状不同,在电场中泳动的速率也不相同,同时在样品中加入染料能够和DNA分子间形成络合物,经过紫外照射,可以看到DNA的位置,从而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详解】A、由电泳图可知,Ⅱ3、Ⅱ4是杂合子且患甲病,Ⅱ5是纯合子且不患甲病,所以甲病是显性遗传,若是伴X显性遗传,Ⅲ2应该表现正常,与实际不符,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乙病是伴性遗传,Ⅱ2、Ⅱ3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Ⅲ1,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Ⅱ2和Ⅱ5都表现正常,所以基因型都是aaXBX-,Ⅲ1患乙病基因型为XbY,Xb来自于Ⅱ2,则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来自于家族之外的人群,已知人群中出现乙病男性患者XbY的概率是5%,即Xb基因频率就是5%,那么XB基因频率是95%,XBXb%=0.95×0.05×2=0.095,XBXB%=0.95×0.95=0.9025,所以XBXb占表现正常的比例为0.095÷(0.095+0.9025)=2/21,B错误;C、Ⅲ2患甲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因为Ⅱ5为aa),由B项可知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19/21aaXBXB、2/21aaXBXb,对于甲病,Aa×aa,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对于乙病,XbY×19/21XBXB、2/21XBXb,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9/21+2/21×1/2=20/21,故Ⅲ2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婚配,生一个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2×20/21=10/21,C错误;D、由“已知甲病正常基因两端各自有一个限制酶MstⅡ的切点,甲病患者该基因内部碱基对发生改变,又出现了一个该酶的识别序列”可知,甲病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该基因内部碱基对发生改变可以是增添、缺失或替换,故甲病基因表达出来的肽链长度与正常肽链长度不一定不同,D正确。故选D。7.科研人员利用三种动物分别进行甲、乙、丙三组遗传学实验来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它们的两对相对性状均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组别亲本选择F1中两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F2性状分离比甲A×B4:2:2:1乙C×D5:3:3:1丙E×F6:3:2:1A.三组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甲组可能是任意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均使胚胎致死,则亲本A和亲本B一定为杂合子C.乙组可能是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D.丙组可能是其中某一对基因显性纯合时胚胎致死,则F2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答案】B【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三对杂交组合中,F1自交后代均出现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用A、a和B、b表示控制性状的两对基因。【详解】A、三组实验中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在F2中均出现了类似于9:3:3:1的变式的分离比,故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甲组的性状分离比4:2:2:l=(2:1)×(2:1),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由于任意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均使胚胎致死,即AA和BB致死,F1基因型是AaBb,亲本基因型可以是AaBb和aabb,不一定是杂合子,B错误;C、如果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即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则后代会出现5:3:3:1的比例,F1基因型是AaBb,F2中纯合子有AAbb、aaBB和aabb,比例为3/12=1/4,C正确;D、丙组出现6:3:2:1=(3:1)×(2:1),是一对基因纯合致死所致,即AA或BB致死,假设AA致死,F2中纯合子有aaBB和aabb,比例为2/12=1/6,F2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6,D正确。故选B。8.白花三叶草有叶片含氰(HCN)和叶片不含氰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两个品种杂交后,F1全部含氰。F1自交得F2,对F2植株的叶片研磨液进行产氰检测,结果如下表。已知合成含氰糖苷需要产氢糖苷酶(由A基因编码),含氰糖苷转化为氰需要氰酸酶(由B基因编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类型F2比率提取液是否含氰提取液+产氢糖苷酶提取液+氰酸酶①9/16+++②3/16+③3/16+④1/16注:“+”含氰;“-”不含氰A.白花三叶草产氰的生化途径为含氰糖苷→前体物→氰B.类型②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产氢糖苷酶C.类型②和类型③中纯合体的比例不同D.F2各类型中两种隐性基因频率相同有类型①、类型④【答案】D【分析】分析题意,F1全部含氰,F1自交后,子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合成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合成含氰糖苷需要产氢糖苷酶(由A基因编码),含氰糖苷转化为氰需要氰酸酶(由B基因编码),据此推测,白花三叶草产氰的生化途径为前体物含氰糖苷氰,A错误;B、由于品系②在提取液中加入氰酸酶后能产氰,说明类型②缺少氰酸酶,B错误;C、类型②类型入氰酸酶后能产氰,说明类型②缺少氰酸酶,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_bb,类型③加入产氢糖苷酶后可产氰,说明其基因型为aaB_,两者的纯合体AAbb和aaBB的比例均为1/3,C错误;D、F2各类型中两种隐性基因频率相同有类型①(1AABB、2AABb、4AaBb、2AaBB),a=b;④(aabb),a=b,D正确。故选D。9.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杂交编号及亲本子代表现型及比例Ⅰ(红眼♀×白眼♂)F1
1红眼♂:1红眼♀:1白眼♂:1白眼♀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F1
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F2
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注:F2由杂交Ⅱ中的F1随机交配产生A.白眼基因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B.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C.杂交Ⅱ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aaXBXbD.若F2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有8种表现型【答案】D【分析】杂交Ⅱ亲本为黑体和灰体,F1全为灰体,可知灰体为显性性状,由A控制,又由F2雌雄个体在体色上表现一致,推断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杂交Ⅱ的F2中雌雄后代眼色表现不一致,推断红白眼遗传与性别有关,不在Y染色体,基因则在X染色体,再根据杂交Ⅰ的F1代推知白眼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b控制。【详解】A、杂交Ⅱ中F1雄性和雌性后代中均为红眼:白眼=1:1,而F2雌性后代中红眼:白眼=(12+4):(9+3)=4:3,F2雄性后代中红眼:白眼=(6+2):(18+6)=1:3,雌雄后代眼色表现不一致,推断红白眼遗传与性别有关,不在Y染色体,基因则在X染色体。若白眼为显性性状,即由B控制,则杂交Ⅰ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后代雄性全为红眼,雌性全为白眼,与事实不符,因此推断白眼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b控制,A正确;B、只考虑颜色这一对等位基因时,杂交ⅡF1中出现白眼雌性个体,说明杂交Ⅱ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则F1雌性基因型为XBXb:XbXb=1:1,F1雌配子有XB:Xb=1:3,F1雄性基因型为XBY:XbY=1:1,F1雄配子有XB:Xb:Y=1:1:2,由配子计算,F2中红眼雌性应占所有后代中比例为1/4×1/4+1/4×1/4+1/4×3/4=5/16,实际F2中红眼雌性只占(12+4)/(6+12+18+9+2+4+6+3)=4/15,缺失XBXB=1/4×1/4=1/16,因此可以推出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C、杂交Ⅱ亲本为黑体和灰体,F1全为灰体,可知灰体为显性性状,由A控制,又因为F2中雌性灰体:黑体=(12+9):(4+3)=3:1,雄性中灰体:黑体=(18+6):(2+6)=3:1,雌雄在体色上表现一致,推断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A控制灰体,a控制黑体,再根据F1的表现型比例,由此可以推出杂交Ⅱ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C正确;D、杂交Ⅱ的F1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其中灰体红眼为AaXBXb、AaXBY,灰体红眼雌雄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表现型有A-XBXb(灰体红眼雌性)、aaXBXb(黑体红眼雌性)、A-XBY(灰体红眼雄性)、A-XbY(灰体白眼雄性)、aaXBY(黑体红眼雄性)、aaXbY(黑体白眼雄性),共有6种表现型,D错误。故选D。10.某种遗传病与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用A/a表示)或X染色体上的基因(用B/b表示)发生突变有关。研究发现,在正常男性群体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十分之一,同时带有两种致病基因的胚胎致死。调查某家族该遗传病的患病情况,得到如下系谱图,已知和无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和的致病基因只能分别来自亲本的、B.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的基因型为或C.若与再想生二胎,则推测他们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59/80D.和生一个正常儿子的概率是100%,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0【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I1和I2正常,而II6患病,且II6为女性,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Ⅰ2和Ⅰ3、Ⅰ4无相同的致病基因,可知II7由另外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应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图可知,I1、I2正常,Ⅱ6患病,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Ⅰ2和Ⅰ3、Ⅰ4无相同的致病基因,可知II7由另外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应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所以I1、I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Ⅱ6的致病基因aa来自亲本的I1、I2,Ⅲ11的致病基因XbY只能自于亲本的Ⅱ8(AAXBXb),Ⅱ9的基因型为A_XBY,A错误;B、由A可知,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Ⅱ8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Ⅲ11的基因型只能为AAXbY,B错误;C、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产生配子1/2AXB、1/2AXb,在正常男性群体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十分之一,Ⅱ9的基因型为9/10AAXBY,1/10AaXBY,产生配子19/40AXB、19/40AY、1/40aXB、1/40aY,(一般情况下)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AXB×1(所有雄配子)+1/2AXb×19/40AXB=59/80,由于同时带有两种致病基因AaXbY的胚胎致死1/2×1/40=1/80,所以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9/79,C错误;D、Ⅱ6基因型为aaXBXB,Ⅱ7的基因型为AAXbY,生一个女儿为AaXBXb均致死,生正常女儿的概率为0,生一个为儿子AaXBY,100%正常,D正确,故选D。11.某二倍体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有长触角(A)和短触角(a).腹部彩色(B)和腹部黑色(b)两对相对性状,其中A/a仅位于Z染色体上,含W染色体的配子无致死现象,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PF1实验一长触角腹部黑色(♀)×长触角腹部彩色(♂)长触角腹部彩色(♂):长触角腹部黑色(♂):长触角腹部彩色(♀):长触角腹部黑色(♀)=2:2:1:1实验二长触角腹部彩色(♀)×长触角腹部彩色(♂)长触角腹部彩色(♂):长触角腹部彩色(♀)=2:1A.基因A/a和基因B/b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B.实验二中亲本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ZAZA或BbZAZaC.若实验一中F1腹部彩色个体杂交,子代全为长触角D.实验中F1均无短触角的原因是ZaW基因型个体死亡【答案】B【分析】分析表格,由实验一F1性状及比例可知,无论雌性还是雄性中,腹部黑色:腹部彩色=1:1,说明控制腹部颜色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A/a位于Z染色体上,因此基因A/a和基因B/b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代腹部彩色:腹部黑色=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Bb×bb,且长触角雄性:长触角雌性=2: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说明基因型为ZaW个体致死,因此实验一亲本基因型为bbZAW×BbZAZa;由实验二,亲代和子代都是长触角,且子代雄性:雌性为2:1,则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亲代和子代都是腹部彩色,亲本至少有一方基因型为BB,因此亲本组合可为BB×Bb、BB×BB。【详解】A、由实验一F1表现型及比例可知,无论雌性还是雄性中,腹部黑色:腹部彩色=1:1,说明控制腹部颜色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A/a位于Z染色体上,因此基因A/a和基因B/b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由实验二,亲代和子代都是长触角,且子代雄性:雌性为2:1,则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亲代和子代都是腹部彩色,则亲本至少有一方基因型为BB,因此亲本组合可为BB×Bb、BB×BB,故实验二亲本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ZAZa或BBZAZa,B错误;C、实验一中F1腹部彩色雄性个体基因型为BbZAZa:BbZAZA=1:1,雌性个体基因型为BbZAW。雌雄个体杂交,只看触角性状,ZaW个体致死,雌性基因型为ZAW,雄性基因型ZAZA和ZAZa,都表现为长触角,C正确;D、由实验一F1性状长触角雄性:长触角雌性=2:1,则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说明基因型为ZaW个体致死,故实验中F1均无短触角的原因是ZaW基因型个体死亡,D正确。故选B。12.黑腹果蝇的灰身和黄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灰身是显性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每代果蝇随机交配,则各代雌雄果蝇中b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若每代能繁殖出足够数量的个体,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雄性b基因的频率总与上代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相等B.图中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总是等于上代雌性与雄性b基因频率的平均值C.子三代的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5/16,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D.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各代群体中b基因和B基因的频率不变【答案】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雄性b基因来自上一代的雌性,则图中雄性b基因的频率总与上代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相等,A正确;BC、XBXB和XbY(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0;雄性b基因频率:1;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一代基因型为XBXb和XBY(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1/2;雄性b基因频率:0;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二代为XBXB:XBXb:XBY:XbY=1:1:1:1(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1/4;雄性b基因频率:1/2;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三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Xb:XBY:XbY=3:4:1:6:2,则子三代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2/8,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四代的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5/16,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B正确,C错误;D、据图可知,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各代群体中b基因和B基因的频率不变,D正确。故选C。13.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少数女性杂合子会患病,这与女性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有关。下图1为某患者家族遗传系谐图,利用图中四位女性细胞中与此病有关的基因片段进行PCR,产物经酶切后的电冰结果如图2所示(A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I-2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B.II-3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母方的X染色体失活C.a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片段中D.若II-1和一个基因型与II-3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患ALD的概率为1【答案】C【分析】1、分析电泳结果图:正常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因此正常基因酶切后只能形成两种长度的DNA片段;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则突变基因酶切后可形成3种长度的DNA片段。结合电泳图可知:正常基因A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310bp和118bp的两种DNA片段,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217bp和93bp,长度之和为310bp,故基因突变a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118bp和93bp的三种DNA片段。2、由题干信息可知,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图2推测可知Ⅱ-4基因型为XAXA,Ⅰ-1、Ⅱ-2、Ⅱ-3号都含有与4号相同的条带,故都含有A基因,故Ⅰ-1、Ⅱ-2、Ⅱ-3基因型均为XAXa。【详解】A、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图2推测可知Ⅱ-4基因型为XAXA,Ⅰ-1、Ⅱ-2、Ⅱ-3号都含有与4号相同的条带,故都含有A基因,故Ⅰ-1、Ⅱ-2、Ⅱ-3基因型均为XAXa,A错误;B、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据题可知其父方Ⅰ-2基因型为XAY,故其XA来自其父亲,Xa来自母亲,但含XA的Ⅱ-3依然表现为患病,故推测其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Xa正常表达,B错误;C、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217bp和93bp,长度之和为310bp,故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DNA片段中,C正确;D、Ⅱ-1基因型为XaY,和一个与Ⅱ-3基因型(XAXa)相同的女性婚配,子代中有XAXa和XAY的正常个体,故后代患ALD的概率不为1,D错误。故选C。14.某家族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某遗传标记与A/a基因紧密连锁,可特异性标记并追踪A/a基因在家系中的遗传。图1是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2是家族中部分个体DNA标记成分(N1、N2)的体外复制产物电泳结果图。不考虑基因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相同B.I1和Ⅱ3的基因型一定相同,I3和Ⅲ1的基因型一定不同C.N1和a连锁,N2和A连锁D.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4【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Ⅰ1、Ⅰ2不患甲病,Ⅱ1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致病,且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为伴X染色体遗传,则Ⅰ2患甲病);故乙病伴X染色体遗传。由于Ⅰ1患乙病,Ⅱ2不患乙病,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则乙病为显性遗传。假设用B/b表示乙病的基因,结合图2可知,则Ⅰ1基因型为AaXBXb,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Ⅰ3的基因型为A_XbXb,Ⅰ4基因型为aaXBY,Ⅱ2基因型为AaXbY,Ⅱ3基因型为AaXBXb。【详解】A、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B、分析可知,I1基因型为AaXBXb,Ⅱ3基因型为AaXBXb,二者基因型相同,I3基因型为A_XbXb,Ⅱ2基因型为AaXbY,Ⅲ1基因型为A_XbXb,二者基因型可能相同,B错误;C、分析可知,I2基因型为Aa,Ⅱ1基因型为aa,可判断N1和a连锁,N2和A连锁,C正确;D、Ⅱ2基因型为AaXbY,Ⅱ3基因型为AaXBXb,两人再生一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4,D正确。故选B。15.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ee),用该突变株分别与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绿叶纯合的7号三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且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则关于F1和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的F1可确定E、e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B.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1:3C.若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占5/36,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若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5:3,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绿叶纯合的7号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若所研究的基因在单体上,则基因型中只含有单个基因E或e,若所研究基因在三体上,则基因型中含有三个相同或等位基因。【详解】A、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0,二者杂交后代为E0:ee=l:1,表现为绿叶和黄叶,若E/e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A正确;B、若E/e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黄叶:绿叶=1:3,B正确;C、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E,EEE产生的配子为1/2EE、1/2E,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EEe、1/2Ee,均为绿叶,EEe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EE:Ee:E:e=l:2:2:1,自交后代黄叶的1/2X1/6X1/6=1/72,Ee自交产生的后代中ee占1/2X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10/72=5/36,C正确;D、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0,二者杂交后代为Ee:e0=l:1,表现绿叶和黄叶,F1中Ee自交后代E_=1/2X3/4=3/8,ee=l/2X1/4=1/8,e0自交后代为1/2X1/4=1/8ee、1/2X1/2=1/4e0,由于一对同源染色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X1/4=1/8,所以F2中黄叶:绿叶=4:3,D错误。故选D。二、多选题16.研究人员对甘蓝型油菜中的矮秆突变体ds—3进行了系列研究。ds—3与野生型(正常株高)杂交获得的F1株高介于双亲之间。F1自交获得的F2群体株高出现三种类型(如图1),统计数量比例符合1:2:1。未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研究者根据油菜染色体上某些特定的已知DNA序列(如M/m、N/n)设计了多对引物,提取上述F2群体中矮秆植株的DNA进行PCR,产物电泳后的部分结果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统计数量比例呈1:2:1说明甘蓝型油菜株高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B.预期F1与ds—3亲本回交获得的后代群体株高在48~126cm范围内C.由矮秆植株中M/m序列的扩增结果可知突变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D.单株丙出现Nn扩增结果的原因可能是7号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答案】ABD【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A、F1自交获得的F2中矮秆∶中等株高∶正常株高=1∶2∶1,说明甘蓝型油菜株高的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A正确;B、假如正常株高和矮秆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控制,F1的基因型为Aa,与ds-3(aa)回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1,因此回交后代的株高在48~126cm范围内,若ds-3的基因型为AA亦同理,B正确;C、由图2结果可知,提取F2群体中矮秆植株的DNA进行PCR,MM、Mm、mm序列均出现在矮秆序列中,说明矮秆基因与M/m序列自由组合,因此突变基因不在3号染色体上,据结果可将突变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上,请解释单株丙扩增结果出现的原因: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与M/m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F1既能产生含突变基因与M的重组配子,也能产生含突变基因与m的亲本型配子,受精后发育成丙,C错误;D、由图2结果可知,F2矮秆植株中均含有DNA序列N,很少有n,说明突变基因和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个别Nn的出现可能是由于7号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也可能是N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ABD。17.一个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时被称为复等位基因,某昆虫的伊红色眼、淡色眼和乳白色眼分别由复等位基因e、t和i控制;翻翅与正常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现有两组该昆虫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亲本子代(F1)雌性雄性雌性雄性甲翻翅乳白眼翻翅淡色眼翻翅淡色眼:正常翅淡色眼=2:1翻翅乳白眼:正常翅乳白眼=2:1乙翻翅伊红眼正常翅淡色眼翻翅伊红眼:翻翅淡色眼:正常翅伊红眼:正常翅淡色眼=1:1:1:1翻翅伊红眼:翻翅淡色眼:正常翅伊红眼:正常翅淡色眼=1:1:1:1A.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是e、t、i存在的基础,同时具有e和i的个体为伊红眼雌性B.表中所有翻翅昆虫均为杂合子,F1中的所有翻翅伊红眼个体均产生4种配子C.甲组F1中翻翅淡色眼雌虫与乙组F1中相同性状雄虫杂交子代中翻翅淡色眼个体占1/2D.让乙组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淡眼基因的频率为7/12【答案】ABC【分析】根据甲组结果,雌性都是淡色,雄性都是乳白色,说明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亲本的基因型是XiXi和XtY,可推知t对i是显性;乙组伊红眼和淡色眼的后代,无论雌雄伊红和淡色都是1:1,说明亲本是XeXt和XtY,说明e对t是显性。【详解】A、复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不定向性的结果(即多方向性),根据甲组结果,雌性都是淡色,雄性都是乳白色,说明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亲本的基因型是XiXi和XtY,可推知t对i是显性;乙组伊红眼和淡色眼的后代,无论雌雄伊红和淡色都是1:1,说明亲本是XeXt和XtY,说明e对t是显性。即复等位基因e、t和i的显隐性关系为e>t>i,故同时具有e和i的个体XeXi为伊红眼雌性,A正确;B、甲组子代雌雄都是翻翅:淡翅=2:1,说明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表中所有翻翅昆虫均为杂合子,显性纯合子的翻翅昆虫致死。F1中的所有翻翅伊红眼个体基因型为AaXeXt和AaXeY,它们均产生4种配子,B正确;C、甲组F1中翻翅淡色眼雌虫基因型是AaXiXt,与乙组F1中相同性状雄虫AaXtY杂交,按照“拆分法”求解,子代中翻翅Aa占2/3,淡色眼个体Xt_占3/4,故杂交子代中翻翅淡色眼个体占1/2,C正确;D、让乙组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产生的后代中淡眼基因的频率与亲本相同,亲本基因型为XeXt和XtY,则淡眼的基因频率为2/3,D错误。故选ABC。18.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用红眼雌果蝇(XFXF)与白眼雄果蝇(Xf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作"M")。为分析M果蝇出现的原因,将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并分析子代的表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则是环境改变引起的B.子代表型全部为红眼,则是基因突变C.无子代产生,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D.白眼雌果蝇(XfXfY)能产生4种配子且比例为1∶1∶1【答案】AC【分析】用红眼雌果蝇(XFXF)与白眼雄果蝇(Xf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1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2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3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详解】A、若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则M的基因型为XFY,其与白眼雌果蝇XfXf杂交后,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XFXf,A正确;B、若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则M的基因型为XfY,其与白眼雌果蝇XfXf杂交后,子代全部为白眼,B错误;C、若是减数分裂是X染色体不分离导致的,则M的基因型为XfO,表现为不育,杂交后无子代产生,C正确;D、白眼雌果蝇(XfXfY)能产生配子及比例为Xf:XfY:XfXf:Y=2:2:1:1,D错误。故选AC。19.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以下两个家系都有相关患者,系谱图如图(已知I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个体Ⅱ7和个体Ⅱ1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5/9C.若Ⅱ12不携带者甲病的致病基因,则Ⅱ11与Ⅱ12生育杂合子的概率为1/4D.若Ⅲ14患有甲乙两种病,则Ⅱ7与Ⅱ8再生一个男孩且患有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8【答案】ABD【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正常的Ⅰ1和Ⅰ2的后代中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6,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甲病的致病基因为a,则患者的基因型为aa,正常人的基因型为AA、Aa;正常的Ⅰ3和Ⅰ4的后代中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Ⅱ13,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则患者的基因型为XbXb、XbY。【详解】A、图中正常的Ⅰ1和Ⅰ2的后代中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6,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常的Ⅰ3和Ⅰ4的后代中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Ⅱ13,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据图可知,个体Ⅱ7和个体Ⅱ11均不患病,均有患乙病的儿子,故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均为XBXb,关于甲病,其双亲基因型均为Aa,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AA(1/3×1/3)+Aa(2/3×2/3)=5/9,B正确;C、若个体Ⅱ12不是甲病的携带者,即其基因型为AAXBY,而图中由于Ⅱ13患甲病、Ⅲ15患乙病,则Ⅱ11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因此个体Ⅱ11与个体Ⅱ12生出杂合子的概率=1-(1-2/3×1/2)×3/4=1/2,C错误;D、若个体Ⅲ14除患乙病外还患甲病,即基因型为aaXbY,则个体Ⅱ7与个体Ⅱ8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因此个体Ⅱ7与个体Ⅱ8再生一个男孩且同时患有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1/4×1/2=1/8,D正确。故选ABD。20.如图为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和乙病(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Ⅱ8。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12一定为杂合子,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Ⅱ7C.Ⅱ4的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D.Ⅲ9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8【答案】BC【分析】由“Ⅱ3、Ⅱ4和Ⅲ9的表现型”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Ⅰ1、Ⅰ2和Ⅱ7的表现型”可推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依据题意“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8”可进一步推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Ⅱ3、Ⅱ4生Ⅲ9,“有中生无为显性,女病父正非伴性”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Ⅰ1、Ⅰ2生Ⅱ7,“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乙病是隐性遗传病,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Ⅱ8,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Ⅱ7的基因型为aaXdY,Ⅱ8基因型为aaXDXd,Ⅲ12基因型为aaXDXd一定为杂合子,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Ⅱ7,B正确;C、Ⅰ1的基因型为aaXDXd,Ⅰ2的基因型为AaXDY,Ⅱ4的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C正确;D、Ⅱ3基因型为AaXDY,Ⅱ4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DXD、1/2AaXDXd,Ⅲ9为纯合子的概率是3/4,D错误。故选BC。三、综合题21.某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基因导入该植物,选育出甲、乙、丙三株抗虫抗草甘膦植物。取甲、乙、丙自交,F1结果如下表。已知外源基因能1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亲本F1的表型及数量(株)抗虫抗草甘膦抗虫不抗草甘膦不抗虫抗草甘膦不抗虫不抗草甘膦甲182586122乙17989920丙28221190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抗草甘膦对不抗草甘膦为。取该植物自交,(需要/不需要)进行套袋操作。(2)甲的F1中抗虫不抗草甘膦及不抗虫抗草甘膦植株混合种植,随机传粉所得子代中,不抗虫不抗草甘膦植株所占比例为。从甲的F1中筛选稳定遗传的抗虫抗草甘膦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3)若给乙的F1植株喷施适量的草甘膦,让存活植株自交,得到的F2表型及比例为。(4)丙自交得F1过程中,形成抗草甘膦与不抗草甘膦表型比例的原因是。(5)草甘膦能与植物体内5-烯醇式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结合并抑制该酶活性,从而影响植物代谢途径。CP4基因可以编码一种特殊的EPSPS,推测该基因能作为抗草甘膦基因的原理是。中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抗草甘膦基因——GAT基因,该基因能编码草甘膦降解酶,与CP4基因相比,利用GAT基因培育抗草甘膦植物的优点是。【答案】(1)完全显性需要(2)1/9自交(3)抗虫不抗草甘膦:抗虫抗草甘膦:不抗虫抗草甘膦=1:2:3(4)丙中2个抗草甘膦基因整合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5)CP4基因编码的EPSPS不与草甘膦结合(草甘膦与CP4基因编码的EPSPS结合不影响其活性)植物体内不会积累草甘膦(植物体内草甘膦浓度低)【分析】1、分析题表:亲本甲自交,F1抗虫抗草甘膦:抗虫不抗草甘膦:不抗虫抗草甘膦:不抗虫不抗草甘膦=9:3:3:1,表明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基因为显性,且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乙自交,F1抗虫抗草甘膦:抗虫不抗草甘膦:不抗虫抗草甘膦=4:2:2,表明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体上;亲本丙自交,F1抗虫抗草甘膦:抗虫不抗草甘膦:不抗虫抗草甘膦=14:1:1,表明抗虫抗草甘膦基因同时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抗虫抗草甘膦基因又分别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染色体上。2、假设抗虫基因用A表示,抗草甘膦基因用B表示,甲、乙、丙基因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详解】(1)分析甲自交得到F1的结果9:3:3:1,可知抗草甘膦对不抗草甘膦为完全显性;题干信息该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的二倍体植物,故该植物自交需要进行套袋操作,以防止外来花粉干扰。(2)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的F1抗虫不抗草甘膦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不抗虫抗草甘膦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群体中AAbb:Aabb:aaBB:aaBb=1:2:1:2,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1:1:1,随机传粉后,不抗虫不抗草甘膦aabb=1/3×1/3=1/9;从甲的F1中筛选稳定遗传的抗虫抗草甘膦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3)假设等位基因C/c位于乙植株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不在基因A、B所在的染色体上),由上述分析可知,乙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BCc,自交得到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__:AA__:BB__=2:1:1,即抗虫抗草甘膦:抗虫不抗草甘膦:不抗虫抗草甘膦=2:1:1;给F1植株喷施适量的草甘膦后,存活的植株为抗虫抗草甘膦(AB__):不抗虫抗草甘膦(BB__)=2:1,2/3抗虫抗草甘膦(AB__)自交得到的2/12的抗虫不抗草甘膦植株(AA__)、2/12的不抗虫抗草甘膦植株(BB__)、4/12的抗虫抗草甘膦植株(AB__),1/3不抗虫抗草甘膦(BB__)自交得到1/3不抗虫抗草甘膦植株(BB__),由此可知F2表型及比例为2/12的抗虫不抗草甘膦植株(AA__):4/12的抗虫抗草甘膦植株(AB__):{2/12的不抗虫抗草甘膦植株(BB__)+1/3不抗虫抗草甘膦植株(BB__)}=1:2:3。(4)由上述分析可知丙自交得F1过程中,形成抗草甘膦与不抗草甘膦表型比例的原因是丙中2个抗草甘膦基因整合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5)由题干信息可知CP4基因编码的EPSPS比较特殊其不能与草甘膦结合,不会影响植物代谢,故该基因能作为抗草甘膦基因;GAT基因能编码草甘膦降解酶,该酶可以降解草甘膦,导致植物体内不会积累草甘膦。22.为了改良某自花传粉植物的品质,科研人员利用X射线处理品系甲,筛选出若干个单基因突变的籽粒饱满的突变体。为探究纯合突变体1和纯合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进行如下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亲本F1F2表型及比例一突变体1×品系甲随机交配饱满籽粒2002颗,正常籽粒6022颗二突变体2×品系甲饱满籽粒1809颗,正常籽粒5410颗三突变体1×突变体2饱满籽粒2805颗,正常籽粒3601颗(1)正常籽粒为性状,判断的依据是组别的F2表型及比例。籽粒饱满程度的性状至少由.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2)第三组的F2正常籽粒单独种植,开花后自花传粉,所结种子中饱满籽粒占。(3)大量种植品系甲时,偶然发现了1株籽粒饱满的突变体3,假设突变体3与品系甲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则突变体3的产生有三种情况:Ⅰ.属于突变体1或突变体2的一种;Ⅱ.突变体1或突变体2中突变基因所在位置的基因发生新的突变;Ⅲ.一个新的非等位基因突变。请从品系甲突变体1、突变体2和突变体3中选择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判断突变体3是否属于情况Ⅲ。杂交实验方案: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所结籽粒,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Ⅰ或Ⅱ。②若所结籽粒,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Ⅲ。【答案】(1)显性一和二两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F2中饱满籽粒:正常籽粒≈7:9(2)11/36(3)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观察并统计所结籽粒的表型一组全部为饱满籽粒,另一组全部为正常籽粒两组全部为正常籽粒【分析】由于组别一和二中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饱满籽粒:正常籽粒=1:3,说明正常籽粒为显性性状。【详解】(1)由于组别一和二中F2的表型及比例均为饱满籽粒:正常籽粒=1:3,说明正常籽粒为显性性状。由组别三的亲子代关系可知,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F2中饱满籽粒:正常籽粒≈7:9,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突变体1与突变体2的籽粒饱满性状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2)由(1)分析可知,突变体1与突变体2的籽粒饱满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籽粒正常与饱满这一性状由基因A/a、B/b控制,则杂交组别三中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正常籽粒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2:4,甲F2正常籽粒单独种植,开花后自花传粉,所结种子中饱满籽粒占1/9×0+2/9×1/4+2/9×1/4+4/9×7/16=11/36。(3)突变体3发生的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其基因型可能为:Ⅰ.属于突变体1或突变体2的一种,设为aaBB或AAbb;Ⅱ.突变体1或突变体2中突变基因所在位置的基因发生新的突变,设为a1a1BB或AAb1b1;Ⅲ.一个新的非等位基因突变,设为AABBcc。判断突变体3的突变基因类型,杂交实验方案可以是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观察并统计所结籽粒的表型。①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籽粒一组全部为饱满籽粒,另一组全部为正常籽粒;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Ⅰ②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1a1BB成AAb1b1,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籽粒一组全部为饱满籽粒,另一组全部为正常籽粒;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Ⅱ。③若突变体3的基因型为AABBcc,突变体3分别与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所结籽粒全部为正常籽粒,则突变体3属于情况Ⅲ。23.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蚕桑叶利用率高、蚕丝质量高,为了快速筛选出雄蚕,科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请分析回答:
(1)家蚕体色的黑与赤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实验一杂交可以判断是显性性状,相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此利用雌性黑蚕与赤色雄蚕杂交,选择体色为色的家蚕继续饲养。(2)根据体色选择雄蚕费时费力,为此研究者开展了实验二研究,先用4000R的Co60-γ射线处理亲本的雌性黑蚕蚕蛹,诱发突变,再进行杂交实验以筛选出Z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突变体。①如果没有诱发隐性致死突变,则F2代性状分离比为雌赤蚕:雄赤蚕:雌黑蚕:雄黑蚕=;如果诱发相关致死突变,则F2代中观察不到个体。利用该方法获得3个Z染色体上隐性致死突变体:突116、突117和突118(携带的致死基因分别用d1、d2、d3表示).②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偶然得到一雌性个体(T31),其Z染色体正常,但W染色体上多了一段来自Z染色体的片段,让T31分别与突变体突116、突117和突118雄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杂交组合子代雌蚕总数/只子代雄蚕总数/只T31×突11677154T31×突117202194T31×突118112251分析杂交结果可知,致死基因的等位基因分布于易位片段。③性致死基因d1和一定是非等位基因,有研究者提出利用这两个致死基因构建“平衡致死系”家蚕,该品系的雄家蚕与正常的雌家蚕杂交,后代只有雄蚕存活,这样不用选择即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的。【答案】(1)黑色Z黑色(2)1:1:1:1黑色雌性d2d2【分析】蚕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蚕和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Z和ZW,由图可知,实验一中雄性黑蚕与雌性赤蚕杂交,后代全为黑蚕,说明黑色为显性,赤色为隐性,由于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型为Z染色体上.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则实验一的亲本为ZBW和ZbZb、ZbW和ZBZB。【详解】(1)由图可知,实验一中雄性黑蚕与雌性赤蚕杂交,后代全为黑蚕,说明黑色为显性,赤色为隐性,由于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控制体色的基因型为Z染色体上;用Bb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雌性黑蚕(ZBW)与赤色雄蚕(ZbZb),子代基因型是ZBZb和ZbW,雄性全为黑色,所以选择体色较为黑色的个体继续饲养。(2)①雌性黑蚕蚕蛹的基因型为ZBW,与赤蚕ZbZb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ZBZb、ZbW,子代再进行相互交配,若F2代性状分离比为雌赤蚕(ZbW):雄赤蚕(ZbZb):雌黑蚕(ZBW):雄黑蚕(ZBZb)=1:1:1:1,说明没有诱发隐性致死突变,如果诱发相关致死突变,则F2代中观察不到黑色雌性个体;②由于图示的方法得到的是Z染色体上隐性致死突变体,蚕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蚕和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Z和ZW,故由于亲本雌性个体T31Z染色体正常,与突变体突116、突117和突118雄蚕杂交,由于Z染色体上隐性致死突变体,若d1、d2、d3位于非同源区段,则后代雌性个体应有一半的雌性个体全部死亡,与表格数据相比较,说明d1、d3位于ZW的非同源区段,且没有位于易位的片段;T31×突117杂交后代雌性:雄性=1:1,且T31个体Z染色体正常,但部分正常Z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说明该个体Z染色体和W染色体上都有正常基因,且W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来自于易位,后代才会出现雌性:雄性=1:1,所以d2分布于易位片段。③由②分析可知,致死基因d1和d2属于非等位基因,因为由杂交子代的雌雄比例推知,d1在易位片段上无等位基因,而d2在易位片段上有等位基因,所以两者一定为非等位基因.24.在对果蝇的遗传学研究中,科学家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并保存能稳定遗传特定基因的品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黑身果蝇雌雄若干,置于适宜环境中繁殖数代,在某一代繁殖后,科学家发现极少量灰身雌雄果蝇。让这些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有1/4的果蝇体色为黑身,且雌雄数量相等。①出现极少量灰身果蝇的原因最可能是位于(填“常”或“性”)染色体上的控制体色的基因发生了(填“显性”或“隐性”)突变。②为了保存控制灰身的基因,科学家尝试构建并保存灰身果蝇品系:将发现的灰身果蝇作为亲本进行自由交配,子代去除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数代,每次交配后都去除黑身果蝇,自由交配代后控制灰身的基因的频率达到75%。(2)已知果蝇的展翅是由III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且D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现有展翅果蝇雌雄若干。①不能通过(1)中②的方法来构建并保存展翅果蝇品系,原因是。②为了构建并保存展翅果蝇品系,科学家引入Ⅲ号染色体上的另一具有纯合致死效应的粘胶眼基因G。将粘胶眼正常翅果蝇和正常眼展翅果蝇交配,选取子代中的粘胶眼展翅果蝇相互交配,后代只有粘胶眼展翅果蝇,称为粘胶眼展翅平衡致死系。请在图中画出粘胶眼展翅平衡致死系个体G/g基因和D/d基因在Ⅲ号染色体上的位置(图中染色体上的黑色横线代表基因的位置)。(3)平衡致死系可用于基因定位。为研究控制体色的基因是否位于Ⅲ号染色体上,科学家选取粘胶眼展翅平衡致死系黑身雄果蝇与纯合正常眼正常翅灰身雌果蝇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子一代,选取子一代中的(填“雌”或“雄”)果蝇与亲本杂交。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若后代中灰身:黑身=,则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若后代中灰身:黑身=,则控制体色的基因不位于Ⅲ号染色体上。【答案】(1)常显性三/3(2)能够稳定遗传的DD基因型个体具有纯合致死效应(3)雌2:11:1【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①黑身果蝇雌雄若干,置于适宜环境中繁殖数代出现极少量灰身果蝇,出现了新的性状,最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有1/4的果蝇体色为黑身,且雌雄数量相等,说明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环保设备喷涂承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货车驾驶培训承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到期企业综合保险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不锈钢水箱供应与运输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车位锁环保处理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物流仓储管理与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皮卡车租赁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南宁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窗帘设计、制作、安装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版权使用合同具体规定使用范围与授权期限
- 实验室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
- 《集装箱出口流程》课件
- 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案例分享
- 音乐教学职业生涯规划书
- 膝关节阶梯化治疗
- 《第二课 小小“指挥官”》参考课件
- 2024年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口腔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2023团校团史团章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城市交通轨道运营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