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_第1页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_第2页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_第3页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_第4页
2021年新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过程现象结论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科学新教材实验操作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火柴等。实验步骤:1.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桌面上,分别通过直纸筒盒和弯曲的纸筒看蜡烛的火焰,观察现象。3.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蜡烛的火焰,通过弯曲的纸筒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二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器材:平面镜实验步骤:1.用一面平面镜做光的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教室的天花板上。2.用两面平面镜做光的连续反射实验:一位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手执一面平面镜,把射向教室门口地面上的太阳光,用手中的平面镜反射到站在教室黑板前面一位同学手中的平面镜上,再把光反射到教室的墙壁上。3.说说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的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实验三实验名称: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实验步骤: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现象:在纸屏上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实验结论: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能把太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雨后,空气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实验四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人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出现;把冰块移开,则“白气”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结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了雾;飘浮在高空,形成了云。实验五实验名称:探究“露”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器材:小桶、冰块。实验步骤:1.取出小桶,将小桶外壁擦干净。

2.将冰块放在小桶中,确保桶外壁没有小水滴。

3.观察桶外壁。

实验现象:小桶外壁出现小水珠,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水珠越来越多。

实验结论:在温度逐渐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实验六实验名称:探究“霜”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器材:小桶、冰块、食盐。

实验步骤:

1.取出小桶,并将小桶的外壁擦干净,不能留有小水珠。

2.在小桶中放人大约三分之二容量的冰块。

3.用药匙慢慢地向冰块上撒盐,观察小桶的外壁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小桶外壁会出现小冰晶。

实验结论:

在温度逐渐降低到0C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实验七实验名称:“雨”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平底饶瓶、弯管

烧杯、冰袋等。

实验步骤:

1.组装好实验器材,在平底烧瓶中放人些水。

2.在烧杯底部放个冰袋,让烧怀底部均匀受冷,使底部温度降低。

3.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平底烧瓶中的水。

4.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蒸气在烧杯底部凝结成小水滴,逐渐增大,过一会落下来。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形成雨。实验八实验名称: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案一:实验器材:不锈钢杯子、温水。

实验步骤:住不锈钢杯子中倒入温水,用手摸一摸水杯的外壁,感受温度是否变化。

实验现象:将温水倒入不锈钢杯子中,水的热量传给了杯子。因此,当我们用手摸不锈钢杯子外壁时会感到热。实验结论

热可以沿着物体,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方案二:实验器材;带铜棒的铁架台、凡士林、火柴、酒精灯。

实验步骤:

1.将火柴棒抹上少许凡土林,让其依次粘在铜棒上,保持间距一致。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端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靠近火焰的火柴先掉落,随后火柴按铜棒受热近端至远端的顺序依次掉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方案三:实验器材:蜡烛、杯子

、试管夹、铝片。

实验步骤:给铝片均匀地涂上蜡油,铝片的一端用试管夹夹住,另一端用酒精灯加热。一分钟后,观察铝片上蜡油产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铝片上加热部位的蜡油先熔化,然后逐渐向外扩散。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

式叫作传导。实验九实验名称: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实验器材: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木屑。实验步骤:1.往烧杯中放入少量的锯末,再倒入适量的水。2.在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把装有锯末和水的烧杯放在上面。3.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仔细观察水中锯末的运动路线,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木屑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对流。实验十实验名称: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是否相同方案一:实验器材:两个相同大小的易拉罐、温度计、白色纸、黑色纸、胶棒等。实验步骤:1.将一个易拉罐外壁贴上白纸,另一个易拉罐外壁贴上黑色纸。2.分别用温度计测量出两个易拉罐内空气的初始温度并做好记录。3.同时把两个易拉罐放到太阳光底下,每过2分钟时间测量一下易拉罐内的空气温度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黑色易拉罐内空气的温度高于白色易拉罐内空气的温度。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方案二:实验器材:两个大小相同、颜色深浅不同的铁片、火柴棒、凡士林等。实验步骤:1.用凡士林分别在深色、浅色铁片上粘一根火柴棒2.同时把它们放到阳光底下比较哪一根火柴棒先掉下来。实验现象:深色铁片上的火柴棒先掉下来。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方案三:实验器材:深色纸、浅色纸(或白色手套、黑色手套)实验步骤:1.用深色、浅色指各做一只手套。2.分别戴在左右手上,双手放在阳光下,比较左右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戴深颜色手套的手感觉比另一只戴浅颜色手套的手热。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不一样。一般来说,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实验十一实验名称: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实验器材:磁铁、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剪刀等。

实验步骤:

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

2.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并慢慢向上移动磁铁。

3.移走磁铁或剪短细线,观察曲别针向哪个方向移动。实验现象: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并慢慢向上移动磁铁.发现曲别针会随着磁铁移动。移走磁铁,曲别针会落向地面。剪断细线,发现曲别针会被磁铁吸住。实验结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实验十二实验名称: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树枝。

实验步骤:

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用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

发生什么变化。

2.取-根树枝,慢慢地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逐渐用力,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形成了褶皱;当将树枝弯曲一定程度时会折断,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实验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实验十三实验名称: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盘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

1.在铁盘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坑。

2.往坑里倒人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层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铁盘子里。

3.把铁盘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从土豆泥堆成的“山头”外溢的现象。

4.思考: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土豆泥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番茄酱相当于火山的哪个部分?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番茄酱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于地球构造中的地壳,用酒精灯加热相当地壳内部的温度升高压力变大的现象。番茄酱受热后往外溢出,实际上是在模拟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喷发。实验十四实验名称:水流改变地表形态模拟实验实验器材: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实验过程: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地表模型,便于展开模拟。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实验结果: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注意事项:第一,实验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浸润潮湿,方面便于做成不同模型,另一方面防止喷洒的会被沙子完全吸收,影响实验效果;第二,用喷壶给不同模型酒水时应注意洒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须保持一致;第三,提示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保持实验场所的卫生。)实验十五实验名称: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实验器材:烧杯、粗细长短相同的木棒、玻璃棒、铁棒、塑料棒等。

实验步骤:1.将适量热水倒入烧杯里,然后把不同材料的小棒同时放入热水中,并彼此分开。2.过一会用手摸不同小棒相同高度的位置,感受小棒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相同高度位置的铁棒比木棒、玻璃棒、塑料棒的温度高。实验结论: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强,非金属材料的导热性比较弱。实验十六实验名称:比较金属材料的导热性

实验器材:酒精灯,粗细及长短相同的铜棒、铁棒、铝棒,火柴,凡士林等。

实验步骤:1.在同样粗细长短的铜棒、铁棒、铝棒的同一长度处,用凡士林将火柴棒粘好。2.将装置平放在架子上加热。观察金属棒上的火柴棒掉下来的顺序。实验现象:铜棒上的火柴棒先掉下来,然后铝棒上的火柴棒掉下来,最后铁棒上的火柴棒掉下来。实验结论:容易导热的常见金属材料按导热性从强到弱排列依次是铜、铝、铁等。非金属的材料中除钻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导热。实验十七

实验名称:认识什么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

实验器材:泡沫板、木条、橡皮泥小船等。

实验步骤:

1.把泡沫板、木条、橡皮泥小船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把泡沫板、木条掰成小块并把橡皮泥小船团成球后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还能漂浮。

实验现象:把泡沫板、木条掰成小块后放人水中,小块浮在水中:把橡皮泥小船团成球后放人水中,橡皮泥球沉人水中。

实验结论: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属于漂浮材料。实验十八实验名称:探究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是否一样

实验材料: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泡沫板和木板、水槽、天平、砝码、药匙、塑料盒、细沙。

实验步骤:

1.用天平称量好两份同样质量的沙子。

2.向水槽中倒人适量的水,将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泡沫板和木板放人水中。

3.分别用药匙向两块板上添加沙子,观察哪块板先沉人水中。

实验现象:木板先沉人水中。

实验结论: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比木板强。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不同的。实验十九实验名称:研究陶瓷材料的特性。

实验器材:陶瓷片、陶瓷勺、铁钉、铁勺、小锤、镊子、烧杯酒精灯、火柴、导线、小灯泡、电池、灯座、闸刀开关、醋等。

实验过程:

1.将陶瓷勺和金属为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稍等片刻后用手去触摸未浸人水中的部分,通过感受两者温度判断金属勺和陶瓷勺哪个不易导热。

2.将陶瓷片放在胶皮垫或者木板上后,用锤子砸,观察现象。

3.将陶瓷片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灼烧后,观察陶瓷片会不会燃烧。

4.将陶瓷勺和铁勺同时放人醋中,过段时间后,观察两者与醋液接触的部分是否有腐蚀的痕迹。

5.将陶瓷片连接在电路中,观察小灯泡会不会亮。

实验现象:

放人热水的陶瓷勺不太热;陶瓷片容易被锤子砸碎;用酒精灯灼烧的陶瓷只是变热了,没有其他变化;陶瓷勺放人醋中不被腐蚀;陶瓷片连人电路,小灯泡不亮。

实验结论:常见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导电、不易导热、耐高温、易碎、耐腐蚀的特性。实验二十实验名称:探究毛皮、毛巾、海绵、棉花是否会生热

实验器材: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棉线、皮筋等。

实验步骤:

1.在4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读数。

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4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包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玻璃泡)

,并用皮筋捆好。

3.把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便于读数)。

4.分别在3分钟.6分钟时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