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_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_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_第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_第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报告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张军

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六年多,这是一次

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及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等改革于一体的全面变革。随着课程教材的全

面使用,课程改革的效果逐步显现,但矛盾和问题同时开

始暴露,有些问题源于课程内部,包括由于教师对新教材

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些是非课程因素所致,

这些矛盾和波折是改革中的必然现象。

教师们对新教材的感受最真切,以他们的视角比较新

旧教材,能从实践层面更真实地认识课程,更及时地发现

新课程的优势与不足。

一、实验现状总结

2001年秋季起高密市进入国家新一轮课改实验,我们

强化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颁发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标准》,学习上级领导有

关课程改革的讲话及有关课程专家的论著,通过听专题讲

座、组织讨论座谈、外出听课、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进

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

途径和方法,建立起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观、教学观、

学生观、评价观。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领悟新教材体现的新教学理念,并初步了解所有学科新教

材体系,明确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和教学实施建议。广大教

师学新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了解自己

所任年级段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并能进行体现新课程标

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实践。以下是通过对教师的调查

问卷整理出的目前的实验现状。

1.教师对《标准》的了解。

《标准》作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指导性、纲领性

文件,是新课程的标志。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

试命题四大依据,《标准》虽与传统的“教学大纲”基本相

同,但从体例到内容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课程标准熟悉程度的调查中,36%的教师表示自己

仔细阅读、思考过课程标准;62%的人大致浏览过,认为是

初步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课程标准的仅占2%,而且教师

熟悉课程标准是因为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并为了应付相应

的考试。

教师普遍认为,与“大纲”相比,“标准”留给教师的

创造空间更大、弹性更强;“标准”强化指导意义,弱化了

操作意义。“大纲”时代,“依纲靠本”是教师教学的准贝!1,

“大纲”按年级详尽地列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

就是执行者,而“标准”是粗线条的,按制订者的愿望,

“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彰显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研

究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艺术、获得素质提升”。然而,据

我们的调查,“标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性作用远远没

有达到上述境界。

由于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任务繁重等主客观原

因,教学中课程标准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而“创造空间”

“弹性”反而成了大部分教师教学工作的障碍。使用“粗

线条”的课程标准做指导,教师普遍感受教学“很累”。

2.对新教材的认同性。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是虚的,

教材才是实的,因为教师认识新课程的理念、内容与教学

方法是以教材为主渠道。在他们眼里教材就像剧本,这出

戏改成什么样了,关键在于剧本的变化。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认为新教材变化很大的占%,认为

变化有点大的占%,认为变化不大仅占虬喜欢新教材的占

96%,说不喜欢的占2%,说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的占2%o教

师喜欢新教材的理由主要有:“知识面广,呈现方式多样,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容丰富有趣,具有时代气息,

关注学生发展”,“教材灵活,突出人文性,希望与挑战并

存”,“内容生活化,形式美观,趣味性强,主题图内涵丰

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大

了”。

认为新教材有不足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教材有些内容偏难。有的知识面涉及广,难点也多;

“数列”“立体图形”的渗透学生较难理解;由于题型开放,

条件隐藏,有的题目增加了无关信息,低年级学生识字又

少,增加了题目的复杂程度。

有些形式上的多样化反而华而不实,冲淡了数学味;

个别题目重形式不重培养技能,训练不够扎实。

教材编排有的地方不太合理,知识跳跃性较大。

教学目标难把握,由于开放与灵活,教师对有些内容

的编写意图难以理解,心中不踏实;虽然新课程强调教师

要对课本作二次开发,但“不要把我们普通教师都看成特

级教师”。

有些教材要求组织的活动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教学资源缺乏,班额大,无法体现新教材的优势,

学生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个别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适

应困难,后进生丧失学生数学的信心。有些教师认为新教

材是为高素质教师和优等生编写的。

应该承认,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和以传统数

学教育价值观审视新教材,可能使教材的不足放大了。但

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所谓好教材,不是专家一厢情愿即可,

适应大多数学生,同时面向教师群体的现状是重要的衡量

标准之一。当然,完善教材,使其既保留传统优势,又恰

当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3.对新教材的把握水平与使用效果。

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程度。%的教师认为自己能按课标要求把握教材,%认为能

基本把握,%认为不能把握。在对教材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

的调查中,结果比较分散:n%的教材认为是教材系统性不

强的原因,%认为开放度太大所致,33%由于教材意图在教

学中不好落实,21%因为学生难以掌握新增内容与教学要求,

而27%认为是由于课程资源缺乏。

在对使用新教材,教师的教学负担与学生的学习负担

是否变化的调查中,%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加重了,认为

变化不大的占%,认为减轻的仅占%,而认为学生负担加重

的占%,认为减轻的占%,认为变化不大的占%。

在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整体数学能力的效果方面,%的教

师认为比传统教材好,%认为比传统教材反而差,而4%认为

离课改目标有较大距离,另有6%认为还很难说。而最令教

师担忧的是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必要

技能的形成。

对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数感”培养,是

否会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调查中,%的教师认为与使用原

教材的学生相比,会削弱计算能力,其中%认为不会影响后

续学习,而%认为会影响后续学习,85%的教师认为不会削

弱计算能力。

我们感到,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虽感压力大,

但都在努力去适应教材,并且努力体现教材的新要求。因

为教师理解的课程改革是一种一致行为,是专家们的真知

灼见,大多数教师对教材的不适应主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并试图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而少有教师怀疑教材甚至改

革本身是否有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感到自己是弱

者,而要达到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所期望的“教师不仅是课

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这样境界的教师还为数

不多。

4.对使用新教材学生变化的评价。

新教材使用的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在对“

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有哪些主要变化”的调查中,比较集中

的意见如下。

肯定的认为:合作意识、想象能力、提取与整理数学

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操作、探索、表达、

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化、自我反思能力获得意强化;

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知识面扩大,思考问题的

角度多了;学习不死板了,胆子更大了,善于与生活联系

了。

持否定态度的认为:使用新教材只让一部分学生得到

发展,而产生了更多的后进生,这与义务教育相违背;过

程是重视了,但对结果掌握不理想了,基础不扎实,计算

能力明显削弱;学生静下心学习的机会减少了,会说不会

做,自我中心理解更加突出;由于内容过多过深,削弱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对学生从低年级就产生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感

到尤为担忧,认为使用新教材使优等生的思维更活跃了,

但中下生更加自我封闭;优生的潜力得到开发,而中下生

受到压抑,差距越来越大;优生更爱学习、更善于交流,

而中下生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更谈不上爱学数学。

由于部分教师反映新教材增加了不少负担,一些学生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不理想,我们调查了使用新教材

班级每周开设的数学课时数,45%的周课时数与规定课时数

相同,%的每周增加了一节课,%的每周增加了二节。有教

师反映,这只是课表上增加的,实际上教师会根据需要随

时加课,直到学生懂为止。“减负增效”也是新课程追求的

目标这一,但一些教师采用的新教材补充老内容、新标准

使用老方法的做法是加重负担的重要原因。但在现实环境

下,教师出于无奈,教师是无辜的。

二、实验思考

1.对实验的肯定。

短短几年,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对教师而言,教育

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课程执行力有所提升,专业成长有了

更大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学习的方式有所转变,自主发

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对课堂而言,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活跃的

气氛使课堂不再沉闷枯燥。这些都给我们以信心。

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是正常的,新的课程总是与教师

的经验有反差。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全体教师随着新方案

出台而一夜间脱胎换骨,但我们的教师会以一种全新的理

念、姿态和行为自觉参与进来。同时,新课程实施无论是

目标、内容还是实施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过分理

想化而脱离现实的状况客观存在。因而,改革需要继续深

入。数学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材,不是建一套新的制度,

也不仅仅是观念转变、教法变化,而是一次数学文化的变

革实践。既不能期望课程改革能解决所有传统教育中的弊

端,也不能把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全归罪于新课程。

2.把课改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完善课程标准

与教材。

从教师实践视角看,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过高、内容过泛、目标偏向。表现为:数学课不仅要教学

生学数学,更要教学生做人;降低了数学要求,而加大了

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的要求;重视了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养成,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过

分强调了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味;提升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与教育价值,而削弱了数学应有的学科价值;扩大了“教

学空间”,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够详细明确。

对于教材,过分的跳跃性会打乱知识体系的严密性,

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情景设计应适可而止,

不可让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

中;数学的特点是简洁、明确、规律性,过分的拖泥带水

会大大削弱学科优势;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精神能使人

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放任的“多样化”不利于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责任感,而只会

让学生学会浮躁而华而不实。小学教育主要是为学生打下

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而不是教给数学应用的能力;小学

数学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理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理性思

维能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问题情景一建立模型一解

释、应用与拓展”在小学,尤其在低年级很难真正全方位

实施,要讲求实际效果而不必追求形式。

3.对于教材的优点。

教师眼中的新教材。通过使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

材,教师们感受到教材在知识的编排上与以往相比更加体

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可

行性,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与原教材相

比,注意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更具有基础性、丰富性、

发展性的特点,综观教材,其开放性、梯度性、系统性和

灵活性堪称美妙绝伦。

教材形式设计符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整套教材的

编写中都采用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

展”的模式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前的数学教科

书,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比较多,题目显得抽象,学生理解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教材中就改变了这种方式。①教材

设计得非常精美,插图多,图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这就暗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些图

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用数学。

②“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

意图在于体现《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

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如一年级上册第6〜7页的小

猪帮小兔盖房子,第53页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图,

第96〜97页的“学校运动会”全景等,这些情景图为教师

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

知经验。

教材改进呈现形式,重视过程学习。新教材与旧教材

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是,旧教材对知识的讲解非常具体、

非常细,而新教材大部分只出现情境问题,对问题的解决

方法课本上讲述的很少。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改

进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用学生喜闻乐

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适当设问、留白、引导,加大探

索空间,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科书的亲近感和认同

感。

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

数感。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

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

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培养了学生解题的

灵活性和多样性。练习上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

见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方面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加

深了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三年级有两个单

元的计算教学内容一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乘法。①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②让学

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

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③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

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

数感;④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体会估

算的作用,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

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最后应用计算达

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形成灵

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起良好的数感,而且也能使

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一

步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等。

练习题设计体现两“活一是贴近生活;二是开放灵

活。纵观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你会发现:所有的练习题

改变了以前旧教材中传统的题目,新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但

图文并茂,而且题目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有

些是常用的。这样的练习题设置学生有很大的兴趣去研究,

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练习二中的练习题全

是图文题目,并且里面的题目是学生见过的或学生都常用

的物品。

教材中练习的设计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尤其是解决问

题的安排不仅变得更合理,不再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而是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与

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以一个整

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

贯通打下基础。

增加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

学内容,各册教材设计了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亲自

动手动脑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增加,不但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材渗透数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

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

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

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等量代换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

础,这些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

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

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

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

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各册教材还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

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

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例如:

三年级教材安排了6处“你知道吗”,2处“生活中的数学”,

2个“数学游戏”。介绍了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发展史、

古代劳动人民丈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一一亩,以及除号的出

现史、小数的发展史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

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

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

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实验所带来的变化

伴随着课改,教师们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

价等方面经历了新与旧的碰撞,尝试过失败,也体验过成

功,学生们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得轻松,学得愉

快,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给学校带来的变化,主要

有五个方面。

变化之一:教师、学生、家长对课改的认识发生了变

化。许多教师都说,通过课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的活力与激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了。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师变得亲切

了,笑容多了起来,语言变得风趣、生动,上课不再是枯

燥的包说包讲,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收集资料,

学习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学校新开设的综合实

践活动课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了。许多家长都发现

课改后自己的孩子自信心足了,兴趣变浓了,动手能力增

强了,变得讲文明、爱读书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在一

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以前较内向,不敢举

手发言,成绩一般。课改后,在老师的教育、鼓励下,自

信心增强了,变得爱学习了,回家后经常给他讲课堂上的

精彩片断和学习的乐趣,现在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

绩已跃居班级前几名。课改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欢

迎。

变化之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倡导探究式

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

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由探究和合作

交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过

去一味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

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动动、

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

一位数学教师在上《分类》时,将一个玩具包,一个

文具包、一个服装鞋帽包和一大堆物品放在讲桌上,让学

生把这些物品分成上面的三类,放在包里。学生争着上台

分类,有的是先把玩具找出来,再找文具,最后找服装鞋

帽;有的是顺着一个一个地分……学生在整理房间的模拟

活动中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能按给定的标准进行

分类和整理,学会了怎样整理房间。

变化之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

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身参与

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拿来一束小棒,和

学生玩起了拿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白了被除数、

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变化之四:教育评价发生了变化。学校在探索中建立

了一套着眼于学校与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

“唯分数”评价教师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一张试卷评优

劣”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教育评价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⑴评价形式多样化。考试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课外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等,课内笔试主要是着眼于学生

“双基”内容的水平测试。期末考试采用A、B卷,满足不

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

以重考,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目的。平时利用

“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个人的有关材料,期末在学生的

素质报告册上进行描述性评价。⑵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

价的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

评,还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⑶评价注重激励。在课

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祝贺你克服了羞涩,争取到一次

锻炼的机会”,“你真了不起,比老师想得还周到",“你读

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话语。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似一缕

阳光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似一滴雨露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

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变化之五: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上,学生

看到更多的是教师亲切的教态,听到更多的是有趣、生动、

贴近学生的语言。课堂上,学生们不再将双手背在身后,

既可以不举手直接起来发言,也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

论,还可以在老师讲课时插嘴。过去“我讲你听”的教学

方式正在悄悄地由“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

代替。师生间轻松和谐、平等互爱的关系,打消了学生的

畏怯感和怕羞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这

种师生关系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与教师争论问题,成为

学习真正的主人。

四、实验工作

1.2001年全国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组织进行了12次

的培训,共约有3600人次参加了培训,人教社的专家20

多人次来高密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并举行数学观摩课、

公开课20多节。

2.利用周六举行研究课活动,除节假日外,每周的星

期六上午为活动固定时间,从2001年9月至今,每年十次

利用周六组织人教版新教材研究课、观摩课,共组织了60

次,并举行数学观摩课、公开课120多节。通过活动重点

解决“影响实验工作的十大问题”,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

堂”的工作重点,突出学科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构建高效

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锻造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全市教师授

课水平的全面提升。

3.利用人教版新教材提倡的教学方式,每年组织两次

“课堂教学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