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lo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内环境的知识结构

■成

氧气、养料国氧气、养料

外内

5T细胞

境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代谢废物代谢废物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以及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血浆PH的缓冲对:NaHCO3/H2CO3Na2HPO4/NaH2P0』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C

8.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0.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

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1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14.内环境稳态变化的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1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超过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16.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7.免疫系统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1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9.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反射弧:感受器T传入神经(有神经节)T神经中枢T传出神经T效应器

(2)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完成反射活动的条件:反射弧完整

(5)反射不能完成的原因: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

(6)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

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

静息电位T一定强度的刺激T动作电位T刺激部位与未刺激出现电位差-►局部电流

(1)曲线各段形成的原因AB段: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BC段: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D段: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

DE段:在Na-K泵作用下,进行Na/K交换,此过程消耗ATP

(2)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的电位变化

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由正变负

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由负变正

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

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由刺激部位向未刺激部位进行双向传导

(4)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

突触小池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

突触后段

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单向传导

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转换:电信号T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转换:化学信号T电信号

突触发生的信号转换:电信号T化学信号T电信号

神经递质的作用: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起作用后的去向:被分解或由前神经元回收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2)各级中枢的作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3)神经元结构示意图

神经纤维

神经几

4.大脑的高级功能:

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夕卜,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

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1)书写中枢(W区)一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2)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一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3)听性语言中枢(H区)一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听不懂)

(4)阅读中枢(V区)一失读症(能听、说、写,看不懂)

(5)学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注意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动物体中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g/L—低血糖症高于1.2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4.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5.血糖平衡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

(2)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3)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A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血糖、神经递质、胰岛素

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分子: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4)血糖平衡调节中的相关激素: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6.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肝脏、骨骼肌

(3)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通过呼气、排尿、排便等

方式散热

(4)人的体温调节

大脑皮层

增加产热量

维持体温恒定

(5)事例-寒冷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反射弧

皮肤冷觉感受器T传入神经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T传出神经T肾上腺(骨骼肌)

注意:效应器的概念要答全面,在反射弧中可以只写腺体名称

(6)激素分泌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

寒冷刺激一下丘脑耳垂体2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

①在寒冷刺激下,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

②a、b、c过程属于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③上述过程中下丘脑接受的信号分子是一神经递质、甲状腺激素,垂体接受的信号分子是TRH、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接受的信号分子是TSHo

7.水平衡调节

下丘

饮水不足外

渗T神经传导渴

食物过咸压丘大脑皮层

高脑党

失水过多

分泌

促进

垂体后叶释放减

肾小

合管

尿

抗利尿激素水的

吸收

8.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后被灭活

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作用速度迅速较^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哲比较长

10.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1.免疫系统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免疫细胞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3)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浆细胞、

抗原一吞噬细胞一T细胞一B细胞:、抗体

|第二次免疫_______________些P细胞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

组织)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

B细胞增殖分化的条件:抗原刺激、淋巴因子作用

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

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产生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

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1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

抗原,机体再借助于抗体、吞噬细胞将抗原消灭

13.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及将侵入机体的病原体清除

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受损以及癌变的细胞

14.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时所

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

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丈滋病(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

过敏反应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②: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

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区别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

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

4.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有机物。

5.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6.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

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叫味丁酸(IBA)

8.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蕾期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从而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

抑制的现象

解除顶端优势的措施:去除顶芽

9.其它植物激素

(1)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发育。

(2)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4)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10.各种植物激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1.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12.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优点: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滥用:青鲜素(抑制发芽)可能有致癌作用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动、植物种群

(2)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鲂虫、跳蜻)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黑光灯诱捕法:有趋光性的昆虫

抽样检测法:微生物种群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曲线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值的含义: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②“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7.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8.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有关

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有关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

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造成

9.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组成成分: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从而供群落生物利用

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非最高营养级)

特别注意:烧螂吃大象的粪便,蜕娜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

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

4.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

类最有益的部分

6.能量流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