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考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考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考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考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考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1.(2023·浙江金华十校11月模拟)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时期,尊贤纳士,以法家李悝为相国,同时尊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下列选项中,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礼法走向融合B.德治和法治各有其积极意义C.各国普遍采取儒法并用D.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2.(2023·浙江宁波高二期末)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了秦简《为吏之道》,其主要内容是:“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勿重。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临财见利,不取苟富……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此后出土的王家台秦简、岳麓秦简、北大秦简中都有类似文字。这些竹简作为例证,可说明秦朝()A.推崇法家学说 B.不完全排斥儒家C.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 D.开始采用黄老学说3.西周初年的何尊是目前所见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之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的“得”字。而何尊之后的铭文中,表示“道德”之意时都开始有“心”了。由此推知,西周时()A.青铜铸造技术提高B.注重礼乐教化功能C.已有以德治国理念D.汉字得到较大发展4.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眚(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5.(2023·浙江绍兴高二期末)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6.(2023·浙江宁波高二期末)《后汉书》记载:“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春秋决狱》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汉承秦律与尊崇儒术的矛盾B.律法与条例的分编C.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冲突D.乡约与律条的背离7.西汉时期,酷吏张汤判决大案时“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东汉时期,汝南太守何敞“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这说明汉代()A.儒学主流地位日益牢固B.政府官员支配法律生活C.外儒内法思想深入人心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8.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9.唐高祖命人制定《武德律》,唐太宗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的建议,重新修订颁布《贞观律》,高宗时修订颁布《永徽律》及《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时()A.法律完备有法必依B.政府重视法律建设C.开始出现以礼入法D.中华法系臻于成熟10.(2023·浙江温州二模)有学者认为,这种法律的作用是积极的,即以刑法制裁为手段,达到德礼实践的目的。礼与刑相辅而行,相得而益彰,比起空洞洞的提倡道德,恐怕有效多了。该法律的撰成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该法律是()A.《九章律》 B.《二年律令》C.《唐律疏议》 D.《大唐开元礼》11.唐代有一女子续写了班昭的《女诫》,当时“士族传写,行于时”。宋代《袁氏世范》写道“以夫妇之所与知能行者,语诸世俗,使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反映了唐宋年间()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士族家法学风的严明C.家训社会化的发展趋势D.三纲五常规范言行礼仪12.(2023·浙南名校高二期末)乡约指在中国古代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宋朝以后,乡约教化乡里的功能彰显。乡约的创造者是()A.二程兄弟 B.陆九渊C.朱熹 D.吕大钧兄弟13.(2023·浙江宁波九校高二期末)朱元璋《大诰》记载:“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材料所反映的治理思想是()A.引礼入法,保障民生B.严刑峻法,威慑臣民C.民贵君轻,重视民意D.礼法并用,巩固统治14.明朝中后期,政府刊刻的日用类书籍摘引了许多古代贤达关于童蒙教育和四礼仪节方面的著述,如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等,使得原来均属上层社会教育其子弟,维系家门及延续家风必采之道,如今亦见之于士民通用的民间日用类书籍中,以为四民共同参考使用。明朝政府这一做法()A.推动民间教化,有利于基层治理B.旨在使儒学思想实现世俗化C.降低法律效能,发挥名门作用D.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礼法并用15.(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清代乡约仪式中设置“圣谕牌”,上面写着“圣谕十六条”,讲乡约时要对圣谕行礼,旁边一个小牌为“和事牌”,书写“天地神明纪纲法度”,两旁为听众。由此可知()A.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B.乡约开始带有强制力C.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D.乡约有助于依法治国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君主对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还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他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摘编自《韩非子》等(1)根据材料,概括韩非的国家治理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商鞅思想主张的共同影响。17.(2023·浙江绍兴二模)重视道德教化、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的道德教化到宋明以后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官吏很少。一个县官有时要控制25万到80万人,而所有衙门之内的人有时就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没有军队,没有警察,靠的就是像乡约、社学、圣谕之类的教化力量。——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教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实践探索》材料二榜文内坐去事理,皆系教民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所在官吏、老人、里甲人等,当体朝廷教民之意,各宜趋善避恶,保守身家,常川遵守奉行,毋视虚文,务在实效。违此令者,各照所犯罪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齐才能国治,推行和宣讲朱熹的《家礼》以教导基层民众修身齐家,则是切实可行之道。……《家礼》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行政机构对基层社会控制之不足,使皇权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摘编自孔伟《规制与教化:明初礼俗的基层控制及其成效》材料三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提倡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摘编自欧阳雪梅《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儒学开始“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而发展出的理论,并说明其在南宋后向基层全面渗透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教化乡里的主要方式,并概述明朝教化的特点及根本目的。(3)结合所学,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古今文化建设出发点的变化。

1.B据材料可知,魏文侯执政时期既尊重法家代表人物,也敬重儒家代表人物,这说明魏文侯对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治思想均认可,即德治和法治各有其积极意义,故选B项;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融合,排除A项;“普遍”说法错误,材料只涉及魏国,排除C项;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在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排除D项。2.B由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对秦朝官吏管理、施政有一定的作用,秦朝不完全排斥儒家,故选B项。3.C德治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与题干中何尊及之后的铭文中“德”字有“心”相符,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青铜铸造技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礼乐制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C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法律强调法律的执行需要注意区分偶然过失和惯犯的差别,体现出审慎用刑的特点,故选C项。5.B“春秋决狱”就是把儒家的道德引入法律作为判决的依据,使法律打上了儒家的烙印,故选B项;“春秋决狱”有利于统治者实施仁政,不会造成伦理冲突,排除A项;“春秋决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方式,但最直接的影响是儒家思想渗透进了司法领域,排除C项;“春秋决狱”指用儒家观点影响司法,不代表礼法合一,排除D项。6.A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法律也继承了秦律,在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法家强调严刑峻法,而儒家侧重教化,这就出现了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和法家的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审核案件,既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尊重,也使得西汉法律进一步转变,故选A项。7.D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体现出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在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并非展现儒学主流地位,排除A项;官员运用儒家伦理进行司法审判,并非政府官员支配法律生活,排除B项;外儒内法指的是尊崇儒家学说,但是实际操作中依赖法家学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8.C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的“特制令格”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中的设问方式是“体现了”,而不是其作用,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B根据材料可知,唐高祖时期制定了《武德律》,唐太宗时期制定了《贞观律》,唐高宗时期制定了《唐律疏议》,这说明唐朝政府比较重视法律的修订和完善,故选B项。10.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故选C项。11.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家训于社会间流传,体现了家训发展社会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宋时期家训的发展,与女性地位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家训不只适用于士族,同样适用于“田夫野老”,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不能等同于家训,排除D项。12.D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故选D项。13.D由材料可知,“教”指的是教化,而“刑”则是运用刑罚来辅助治理,体现了礼法并用、巩固统治的治国思想,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保障民生的问题,排除A项;朱元璋不主张只用严刑峻法,而是礼法并用,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礼法并用以巩固统治的思想,与民贵君轻和重视民意无关,排除C项。14.A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政府通过摘引许多古代贤达关于童蒙教育和四礼仪节方面的著述,来加强对民间的教化,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维护统治,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的教化以便维护统治,儒学思想世俗化是其手段,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律效能的降低,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基层的教化,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D项。15.A据所学可知,“圣谕”即古代帝王告诫的诏令,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其统治的权威,据此说明基层组织是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故选A项;题干所述能够说明乡约具有强制力,但是并没有体现“开始”之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接受乡约讲读的对象是乡民,也就是说,题干所述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对基层乡民的教化,而不是“地方政府”,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依法治国,并且乡约也不属于法律的范畴,排除D项。16.参考答案(1)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强调法治;打击旧贵族;实行严刑峻法;变法革新。(2)影响积极影响: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其变革、法治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是战国诸子百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消极影响:主张严刑峻法,实行的结果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导致暴政,引发统治危机;君主本位的思想主张成为君主独裁、文化专制的理论依据。17.参考答案(1)理论:理学(或程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