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选官制度【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魏晋至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发展与演变。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的等级授官。(2)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3)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创立(1)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1)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1.阅读教材P40“历史纵横”:根据史料,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提示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察举制的弊端;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意义: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根据史料,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提示不断发展和完善;分科取士,进士科最重要。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官品与中正九品的对应关系2.特别提醒——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是在对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3.构图解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学习任务二三省六部制【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形成、特点及影响。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唐朝时期沿用。(2)职能中书省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发展①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设立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集体议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1.《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摘自教材P42)这一法典有什么历史价值?提示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2.观察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在皇城中的不同位置,如何影响它们的不同职能?提示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特别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既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3.特别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分权思想有根本不同三省六部制有三省分权制衡的一面,但从主观动机到客观效果都在于削弱相权和强化君权,因而与近代分权思想不可同日而语。4.拓展提升——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2)不同: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学习任务三赋税制度【活动1】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自然段,梳理魏晋至唐初赋税制度的演变。1.租调制(1)确立: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史实。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影响eq\b\lc\{(\a\vs4\al\co1(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阅读教材P43“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提示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助学助考1.概念阐释——两税法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2.易错提醒——两税法的实施两税法是按照量入制出的原则征税,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随着唐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国家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3.图解历史——租庸调制4.图解历史——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重点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主题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任务1历史解释——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史料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研讨交流】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成果展示】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任务2唯物史观——科举制的意义史料一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0%17.2%24.5%46.1%——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史料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结合这一变化指出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2)根据史料二,概括科举制的意义。【成果展示】(1)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2.古代科举制的意义社会整合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主题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任务1史料实证——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史料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成果展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任务2历史解释——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及影响史料唐代中央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研讨交流】结合史料中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成果展示】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误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主题三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任务1史料实证——租庸调制史料“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摘自《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研讨交流】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成果展示】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任务2历史解释——两税法的革新及影响史料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黄永年《唐史十二讲》【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成果展示】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时间唐朝前期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均田制均田制遭到破坏目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标准人丁土地与财产内容①租:纳粟②调:纳帛或布③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①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②保障政府赋税收入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②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速检速测1.(2023年3月云南学业水平考试,4)下列史料反映的是()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通过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即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有所发展,并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D项正确;世袭制与“进士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等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唐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浙江7月学考,14)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答案B解析材料首句“一声天鼓辟金扉”描绘的是开榜放榜的场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众多进士面见皇帝,由此判断这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故选B项;唐玄奘只身一人前往天竺取经,与“三十仙材上翠微”不符,排除A项;“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不合题意,材料未见吐蕃、公主等信息,排除C项;“长安的繁华”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科举放榜不符,排除D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2图片改编)三省制度是唐朝非常重要的中央官制,下面图片呈现了唐朝三省与皇宫的相对位置,由此图可推知三省制()A.有助于皇权的加强B.便于皇帝全面地控制朝政C.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为选官制度变革奠定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中信息可知,皇帝将中书、门下二省置于皇宫左右两侧办公,尚书省置于承天门外,从位置上看这加强了对中书门下的掌控,有助于皇权的加强,A项正确;尚书省置于承天门外不能表现出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下的三省之间权力形成制衡,尚书省职权最大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相关选官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年1月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D.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答案B解析唐朝中枢运行机制中,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排除A项;三省制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尚书省职权,排除D项。5.(2021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3)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其目的是()A.遏制土地兼并 B.强化均田制度C.解决财政困难 D.放松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故选C项。一、选择题A组基础巩固练题组1选官制度1.(2024·山东德州高一期中)以下诗歌、民谣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其中,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是()A.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答案B解析由“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这指的是世家大族世代享有高官厚禄,而真正的英才却难以出人头地,正是九品中正制适应门阀士族势力发展需要的体现,故选B项;由“举”“察孝廉”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指的是察举制,排除A项;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这指的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科举制,排除C项;由“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可知,这指的是科举制中的殿试,排除D项。2.(2024·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高一联考)以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血缘——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B.品行——军功——考试成绩——门第声望C.血缘——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D.品行——门第声望——军功——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世官制按血缘选官,察举制按品行选官,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声望选官,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故选A项。3.(2024·江苏宜兴中学、泰兴中学、泰州中学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魏晋之时,“高门阀族,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而到隋唐之时,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作者意在强调唐代科举()A.推动了复兴儒学 B.促进了阶层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加强了君主集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高门阀族,有世及之荣;庶姓寒门,无寸进之路”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是门第,阶层流动性弱,而唐朝实行科举后,普通士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为官,这一变化促进了阶层流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选官制度,并未体现复兴儒学,排除A项;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亡,排除C项;材料为选官制度,未涉及君主集权,排除D项。题组2三省六部制4.(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魏征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B.魏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C.魏征负责处理各项具体政务D.魏征权力扩大可限制皇帝权力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三省六部的史实可知,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即魏征可以驳回皇帝诏令,故选A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排除B项;尚书省及其下设的六部负责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排除C项;“限制”一词有误,三省六部制强化皇权,不能限制皇帝权力,排除D项。5.(2024·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一测试)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A.户部、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户部、工部→尚书省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工部答案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通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故选B项。6.(2024·湖南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贞观年间,唐太宗对臣下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故“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唐太宗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完善中枢运作程序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削弱宰相议政职能 D.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机要的重要性,认为“诏敕如有不稳便”,都须相互辩驳、讨论;“五花判事”是由一人草拟诏令,其余人各抒己见并署名,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故选D项。7.(2024·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一测试)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题组3赋税制度8.(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高一联考)中国古代某制度规定,“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凡庸、调之物,仲秋而敛之,季秋发于州”。这一规定()A.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加重了当时土地兼并问题D.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无事则收其庸”“凡庸、调之物”可知,该项制度是租庸调制。以庸代役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与租庸调制相匹配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它不会加重土地兼并,排除C项;这一规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9.(2024·广西名校联盟高一期中)“两税法之所以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是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取消了一切杂税和杂役B.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C.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D.保证农民有充足劳动时间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两税法将征收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C项。10.(2024·陕西西安高一期中)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元稹任同州刺史,当地两税的户等情况是:“右件地并是贞元四年(788年)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其间人户逃移,田地荒废。……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豪富兼并,广占阡陌……”这说明当地两税法的实施()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C.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D.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答案C解析由材料“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豪富兼并,广占阡陌”可知,政府36年没有检定户籍,其间逃移人户、人口减少的状况政府并未掌握,且土地兼并现象时有发生,但政府仍按照已经核定的两税税额征税,因此加重了现存百姓的经济负担,故选C项;材料强调政府的税收情况,并未提及商品流通的情况,无法推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可知政府只是没有检定户籍,并不代表放松对农民的控制,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减情况,排除D项。B组能力提升练11.(2024·河南商丘名校高一联考)《晋书·刘毅传》记载:“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通典·选举二》记载:“当时(隋文帝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上述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A.士族丧失做官资格 B.社会阶层流动有限C.选拔权力收归中央 D.选拔人才客观公正答案C解析据材料“州郡无复辟署矣”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权控制在地方士族手中,隋朝创设科举制之后,选官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故选C项;据所学科举制可知,科举制之下士族依然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选官权力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阶层流动问题,且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选官权力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12.(2024·河北沧州运东七县高一期中)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就能跻身官僚阶层”可知,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选D项;A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3.(2024·河北沧州运东七县高一期中)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答案A解析据材料“太宗……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皆宰相职也”可知,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宰相的任用范围,这一做法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三省的职能和工作情况,无法体现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排除B项;冗官是指官员众多而不做事,造成人浮于事,影响行政效率,唐朝并未凸显冗官问题,排除C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渐趋混乱”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4.(2024·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一联考)《旧唐书·李憕传》(注:李憕逝于公元755年)就李憕占田的情况写道:“伊川(洛阳附近)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这种情况日益增多会导致()A.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B.小农经济稳步发展C.唐朝官员重视经济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材料“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反映的是唐代官僚地主占田较多的情况,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图书代销合同示范3篇
- 2024年度药品研发与生产技术转移合同3篇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南川区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题及答案
- 211二次根式教案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写作指导科学家的“战场”
- 2024养殖鸡鸭大棚租赁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3篇
- 有效团队培训的关键要素考核试卷
- 木材切削加工中的切削力分析与控制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的耐油性研究考核试卷
- GB/T 13538-2017核电厂安全壳电气贯穿件
- 英语书法比赛专用纸
- 保安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标准及日常检查考核标准
- 2022年1月福建省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空调检验报告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埋地钢管结构计算
- X-Y数控工作台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 电工新技术介绍(课堂PPT)
- 我最喜欢的节日的小学英语作文我喜欢的节日英语作文.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