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官制及其他制度+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官制及其他制度+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官制及其他制度+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官制及其他制度+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官制及其他制度+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官制及其他制度一、秦朝(一)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1)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太尉:管理军事。(3)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处理国家监察事务。2、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二)地方制度—郡县制1、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普遍推广。2、特点(1)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2)秦统一后设36郡,后又不断调整;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3)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三)选官制度—军功爵制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为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爵制。2、李斯为相时,官吏世袭制几乎被废,统治阶级荐举提拔人才得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也蕴造了后来的九品中正制。二、西汉(一)中央官制—中外朝制1、西汉初期:汉承秦制,大致沿用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时期:为削弱相权,建立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朝,将奏章的拆读和审议之权交给尚书。3、三公:合称外朝,全力基本被架空,仅有议事权。4、尚书台:中朝(或内朝),成为中央决策机构,设左仆射、右仆射和六曹。(二)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1、为吸取秦亡教训、守卫中央,西汉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2、后期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历代皇帝不断进行削藩,最终使地方王国变成与郡同级的单位。(三)选官制度1、任子制: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不问其子弟德才如何,都可获得任其子弟为官的资格。2、察举制:又称“举孝廉”,是一种依照品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3、太学:全国学子无论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过考核就能成为“五经博士”的弟子;“博士弟子”通过岁试考核即可委任官职。4、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三、魏晋南北朝(一)中央官制—三省制1、尚书省: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2、中书省:秘书机构,相当于汉代的尚书台。3、集书省(散骑省):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掌评议、规谏、驳正违失权。(二)地方制度—三长制1、创立:北魏孝文帝时期,创立三长制。2、目的: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3、内容: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4、影响:此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1、时间: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大约存在四百年之久。2、特点: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往往不注重才能。3、影响(1)积极:将评议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①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阻碍阶级流动,阶级日益固化。

四、隋唐(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创立:由魏晋时期的三省制发展而来,由隋文帝杨坚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2、内容(1)中书省:负责议政,起草诏令。(2)门下省:负责审核,不妥者驳回。(3)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4)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特点(1)相权三分:三省互相制衡,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提高了行政效率。(3)后期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4、影响(1)积极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朝廷办事效率。(2)消极①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至高的皇权更加专制,容易导致决策失误。②加大皇帝的工作难度,可能导致宦官干政,六部过于分工会降低工作效率。(二)地方制度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初:沿用州县二级制,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之后道成为州、县的上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在战略重地设置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兼并其管辖的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4、唐朝节度使的影响:设立之初中央有能力控制节度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唐期,中央权力失控,节度使拥兵自重,征战不断,民不聊生,极大削弱了中央的权力,使唐朝逐渐走向灭亡。(三)选官制度—科举制1、特点:不根据门第,依据才学选官。2、发展过程(1)隋朝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建立。(2)唐朝①唐太宗时期扩充学生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②武则天时期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内容。(3)宋朝: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采用糊名法。(4)明朝: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只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观点作答,不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5)清朝: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3、影响(1)积极①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②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③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如高丽、越南等国。(2)消极①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②入仕途径单一,多数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做官,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导致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③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也摧毁了中国文人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五、宋朝(一)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1、二府(1)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相):即“东府”,负责行政。(2)枢密院:即“西府”,负责军事。2、三司(分割宰相财权)(1)盐铁: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长官为盐铁司。(2)度支: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之事,长官为度支司。(3)户部:掌全国户口及赋税,长官为户部司。3、御史台:中央监察机构。4、影响(1)积极: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政、财政等权力进行分割,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消极:但也导致政出多门,行政效率低下。(二)地方制度—路州县制1、为避免藩镇割据,全国分为十五路(行政长官为转运使)。2、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州级又分府、州、军、监)。六、元朝(一)中央官制—一省制1、含义:在中央,元朝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制。2、特点:军政大权完全归中书省掌控并且由其长官丞相完全负责。3、山东、山西和河北被称为“腹里”,被中书省直辖。(二)地方制度—行省制1、含义: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2、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3、特点(1)辖区面积广阔。(2)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方式。4、影响(1)权力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3)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4)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七、明朝(一)中央官制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选拔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重务,正式确立内阁制。3、特务机构:明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明宪宗时期设立西厂;这些机构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抓人、审讯、处置均不通过政府的司法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4、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本质区别(1)明朝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2)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二)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各省设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政,都直属中央。八、清朝(一)中央官制1、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2、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皇权。3、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是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二)地方制度:内地分为十八个行省(行政长官为总督、巡抚),西北和东北盛京设立五将军,西南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随堂测试1.东汉尚书台曾独任中央秘书机构,后担负行政任务,失去了信息枢纽的本色,魏晋时为中书省所取代;后中书省显耀,皇帝则又另设门下省负责中央的秘书工作。这反映出(D)A.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成熟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中外朝制度已逐渐确立D.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其中有“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的记述。推断(

C

)A.《陈情表》是研究西晋历史的实物史料B.西晋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C.西晋初可能延续了汉代的察举制D.科举制在西晋时已有雏形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B

)A.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4.与汉唐相比,宋代不完全依靠田赋地税作为国家收入。因此,宋朝以经济力量支撑国家统治的方式,堪称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可行主要得益于(D)A.缴纳岁币以换取边境的和平B.土地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C.二府三司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5.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这说明元朝一省制(

B

)A.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B.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C.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D.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6.明清时代皇权专制在制度安排上出现新的变化,皇权专制程度似有新的提升,与此同时,行政的法制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时代行政法制化的加强(D)A.是君主专制集权加强的表现B.是对儒家德治观点的否定C.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D.对专制权力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7.

唐初,三省以尚书省为首,尚书令地位极高,较难控制其权力。唐太宗继位后,因为他曾任尚书令一职,“其后人臣莫敢当”,其官职时有空缺,久而久之尚书令演变成一个荣誉职衔。唐太宗在位时,以三省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之后又在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称号,位同三品。唐高宗在位时下令废除尚书令一职,后期又以“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唐玄宗时“临时”命翰林学士以协助政务为由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唐德宗时翰林学士代行中书之职,成为“内相”。唐宪宗时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与帝相共商国家大事。此后,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制度,其权力凌驾于中书门下之上,中书门下逐渐脱离中枢体制。此外,还出现拜计臣为“计相”、君主直接控制军事力量神策军等现象,都属于削弱三省权力的一部分。这为北宋三省六部制的调整埋下了伏笔。——据蔡澄《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制度缺陷及其变迁》整理(1)根据材料,简析唐朝三省权力旁落的制度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和北宋中央机构运行的不同之处(6分)。答:(1)因素:①皇帝通过空缺官职、荣誉职衔的方式架空、削夺尚书权力;②皇帝命三省以外的官员参与决策并将其制度化,削弱了中书门下的地位;③皇帝直接控制财政、军事大权,分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2)不同: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北宋二府三司制的特点可知,前者突出程序分工,后者实行职能分工;前者官位与职权具有一致性,后者多采取临时差遣的方式。

8.在20世纪80年代,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作用上。史学界时此问题的看法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清政府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起到自卫和阻挡资本主义冲击的作用。也有学者的观点恰好相反,认为闭关绩国政策虽具有保中性,但在客观上的确起了抵抗外来侵略和自我防卫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此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有些学者提出了“机会”说,认为清朝在18世纪推行闭关债国政策,失掉了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由此拉开了与西方世界的距离。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有的学者认为“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帝国的外部环境、外部世界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且比较起来,后者比前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清帝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