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瑞士再保险_第1页
2024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瑞士再保险_第2页
2024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瑞士再保险_第3页
2024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瑞士再保险_第4页
2024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瑞士再保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issReInstitute2024年SissReInstitute02摘要03主要发现05宏观背景与研究方法生命保障是每个家庭长期稳定生活生命保障被定义为,如果家庭主要收入者逝世,以维持家庭整体生活水平所需的保障需的基础。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求。身故风险保障需求主要考虑因家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所导致的未来若干年的收入损身故风险韧性与核心驱动因素的变失,因此应对身故风险的家庭财务能力取决于家庭的储蓄、金融资产和寿险保障。其中,寿险作为应对身故风险的金融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风险保障功能。对家庭而言,理想的寿险保障水平应是基于家庭主要收入者生命全周期的永久收入、被抚养人状况、家庭结构和风险偏好的综合考量。本研究将瑞再研究院身故韧性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大保障缺口与韧性状况,分析并探讨各地风险韧性与主要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从而更深十年来,中国身故风险韧性逐步下数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快速增长,居民部门负债快速攀升,降,2023年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同时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人口结构性趋势导致家庭抚养压力上升,身故风险敞口日益扩大。本研究发现,近十年来中国身故保障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其规模从2013年不足70万亿的规模逐步攀升至2023年的173.8万亿元,华东南与华北地区合计占全国缺口的比例达七成左右。同期,中国身故韧性指数从近十年的峰值43%(2017年)逐步降至2022年的36%,之后在2023年反弹至38%,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这意味着依然有六2023年寿险市场回暖是带动中国寿险市场发展是带动2023年身故韧性改善的最主要因素。2023年,寿险市场显著回他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增长放缓,而房地产市场加速转型使居民房贷余额首次出现回落,使全国31个省的身故韧性指数较前一年普遍提升。在全国各省中,北京和上海寿险保费增速在2023年分别反弹了21%和25%,带动其韧性指数分别提高了4.6和3.8个百分点,至53%/43%,是全国身故韧性提升最快的省级地区。然而,全国共有21个省级地区的身经济较发达的华北与华东南地区身身故韧性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分主要地理区域看,经故韧性在40%以上,高于其他地区济较发达的华东南和华北地区具有较高的身故风险韧性,韧性指数估计分别为40%和44%,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45%),但与发达市场(57寿险保障程度是解释地区间存在身寿险保障程度则是解释在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地区之间存在身故韧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发现,各省寿险深度与身故风险韧性存在正相关性,即寿险深度较高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身故风险韧性。尽管华东南地区具有全国最高的人均GDP水平,但其身故韧性指数却低于华北地区约4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华北地区的寿险深度较高(2.7%;华东南地高水平(2.9%),使其身故韧性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约3-4个百分点。经测算,寿险深度提升1个百分点将带动身故韧性提升6个百分点。寿险市场发展对于提升身故韧性具有重要完全弥合当前中国身故风险保障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家庭收入与金融资产增速预计将逐步放口所需的保障型寿险保费增长规模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持续扩大。在房地产市场转型与利率中枢趋势性下行的背景估计为5000亿元。下,家庭部门债务规模预计将延续温和下降趋势,有助于稳定身故风险保障需求规模。差距(39%),估计身故风险保障缺口的寿险保费约当规模为5215亿元,意味着中国寿险寿险市场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随着中国家庭风险意识的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寿险产品的长期风险同努力。寿险公司尤其需要加强承保障与资产保值功能进一步凸显,预计中国寿险市场将延续平稳发展态势,有望推动身故韧性温和提升。国际经验显示,促进寿险市场发展需要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保险监管应继续推动行业的规范化与市场化发展。保险业在利率下行背景下需严控死差、费差,强化承保纪律,积极推动寿险产品创新,注重寿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加强寿险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能力,设计更具灵活特征的寿险产品等,以促进业务的可持续经营。同时,商业部门与政府部门可以探索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互中国居民收入与家庭债务的持续攀升,中国居民收入与家庭债务的持续攀升,推动身故保障缺口从2013年的69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3.8万亿元,按约当保费衡量为5215亿元,身故韧性指数(可得保障占身故保障需求比例)从10年间的峰值43%逐步降至38%。这意味着六成以上的身故风险35045%●●300●●40%25035%2003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流动性金融资产寿险保障注:身故保障缺口=身故风险保障需求-可得财务资源。金融资产是目前家庭应对身故风险的主要财务来源,占所有可用资金的65%。其次是寿险风险保额,占比50a.l15% 20232023年,中国身故保障缺口较前一年缩小了6%,身故韧性指数回升了2.3个百分点。寿险市场显著回暖是带动2023年身故韧性改善的最主要因素,贡献度为1.2个百分点。家庭收入增长放缓、以及房地产市场加速转型使居民房贷余额首次出现回落,是身2023年身故韧性指数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2.3ppt0.7ppt0.3ppt4瑞再研究院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中国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身故韧性均有所提升,但地区间仍存在差异,韧性指数从不足15%到50%以上不等,其中21个省级地区81392715122019年韧性指数(右)u高<40%a低<30%1601401201008060402002023年韧性指数(右)万亿元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一华北地区瑞士日内瓦协会指出,早在1989年,生命保障被定义为,如果家庭主要收入者去世,以维持家庭整体生活水平所需的保障需求。因此,对于家庭而言,理想的寿险保障水平应该是基于家庭主要收入者生命全周期的永久收入、被抚养人的人数及家庭结构和风险偏好的综合考量。寿险具有其他金融产品无法取代的极为重要的社会性保障功能,然而全球来看,保障型寿险产品保费占人身险比重增长缓慢,过去30多年间(1990-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仅1.5%。1多方面原因造成全球寿险市场发展缓慢。有研究表明,社会保障的提升和政府支持个人主动购买寿险的主要原因之一。3从消费行为的角度看,潜在的消费者会被他们认为复杂、不透明且繁琐的保单申请流程所影响,或是由于缺乏理解和评估寿险利益所需的金融知识,而在中途放弃投保或在存续期间退保。此外,双收入家庭的增加使家庭对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自信,削弱了市场整体对定期寿险的需求。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与个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保险市场存基于微观层面研究,瑞士再保险采取了一种简化的方法,旨在量化全球以及各国/地区的保障缺口规模,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5。在相关研究中,身故保障缺口是指家庭主要收入者身故后,家庭未来维持目前生活水平所需的收入金额的现值与可用于偿还未结债务(如房屋按揭贷款)之间的差异。家庭可用的财务资源包括现有金融资产、寿险保单的保额和社会保障。而上述财务资源无法满足家庭未来生活需求的部分即是身故保障缺口。家庭的身故风险韧性是指家庭应对主要收入者发生身故风险的能力,即可获保障占身故风险所需保障之间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和未偿还债务的持续增长是身故保障需求与保障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保险保$+=--2007,pp637-652.sigma身故保障:寿险的核心(2004年);亚太地区身故保障缺口(2015年);弥合亚洲身故保障缺口(20206瑞再研究院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自2019年以来,瑞士再保险持续发布全球保险韧性指数报告,其中包括对身故保障缺口和身故风险韧性指数的估算6。根据瑞再研究院sigma数据,全球身故保障缺口从2010年的2667亿美元逐步增长至2023年的4144亿美元(按标准保费计),年均增长率从2004-2013年的8.3%逐步放缓至2014-2023年的3%。同时,韧性指数显示,2023年全球身故风险韧性(即可得保障占保障需求的比例)为44%,较2022年(43%)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0年前的47%。全球家庭身故保障缺口为56%(见图1-2)。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发达市场身故保障缺口新兴市场身故保障缺口全球身故韧性指数(右)自2015年首次发布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亚太地区身故风险保障缺口研究以来,瑞再研究院不断运用更细化的可得数据,并持续优化保障缺口量化评估模型,以提升模型预测能力。本研究将该模型运用到中国省级层面,估算结果将为我们了解各省应十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2035年远景目标8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国际机构对中等发(约2.4万美元)9,较当前水平上升约70%(见图1-3)。因此,如果家庭主要收入者一旦身故,其家庭将失去未来持续增长的收入,面临失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压力,加剧家庭应对重大风险的脆弱性。因此,人均收入的进一步上升与中等收入群体的身故韧性指数=1-保障缺口/保障需求,具体介绍请参阅sigma2019年第5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元(约5500美元),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元(约5500美元),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达国家2019年人均GDP第34百分位的中位数,也就是24492美元,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此估算1800001500001200009000060000300000元201520202025F2030F2035F同期,中国家庭债务亦呈现快速攀升态势,且以长期住房贷款为主,制约了家庭应对重大风险的财务能力。中国居民部门债务总额从2010年的11.2万亿元大幅攀升至2023年的78.3万亿元10,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中国居民部门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即债务杠杆率)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约35个百分点,达到当前的62%(见图1-4),高于欧元区(54%)和新兴市场平均水平(49%)。从结构上来看,居民部门贷款以中长期消费贷款为主,而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主要受个人住房贷款带动。202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转型使居民部门债务同比增速持续放缓,杠杆率趋于平稳。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807060504030200变化,2006-2023年8瑞再研究院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展分析社会保障体系对身故风险提供的保障程度有限;流动资产是家庭财务支出中国家庭应对身故风险的家庭财务资源主要包括社会保障、金融资产(含储蓄)、及寿险等。在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背景下,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目前规模已达约430万亿元,是家庭抵御风险的重要财务资源,其中证券投资约占60%,储蓄占比约35%。然而,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家庭金融资产增长放缓,年均增速从疫情前的15.8%(2009-2019年)降至当前的7.4%(2020-22年),对提升身故风险保障的作用有所减弱(见图1-5)。社会保障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个人,以向遗属发放丧葬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形式为身故风险提供保障,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各个省市根据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制50025%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规模及增速,2010-2023年20%40015%30010%200100050025%中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规模及增速,2010-2023年20%40015%30010%2001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E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E同期,中国寿险市场快速增长,2023年寿险保费收入达2.7万亿元,近十年年均复分亚洲新兴市场相比依然偏低14。造成中国寿险深度偏低的原因很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全球普遍性原因外,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中国受传统文化影响,社会普遍存在依赖家庭或政府社保等固有观念,大众普遍忌讳谈论死亡相关话题,中国居民总体上对于身故风险的认知不足,因此普遍未采取主动应对措施,居民整体投保意愿偏弱,也导致保障型寿险的销售面临较大阻力15。然而,随着中国居民对风险与保险认知的逐步提升,数字化与金融科技能力的应用不断拓展,寿险业务的可持续经营按供养亲属按职工生前工资的一定比例领取抚恤金,详见《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李弘等,“关于寿险业经营转型的思考—基于疫情后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西南金融根据瑞再研究院最新省级合计数据,2023年中国身故保障缺口规模为173.8万亿元,寿险保费约当金额约为5215亿元(约736亿美元),占保障需求的62%,意味着六成以上的身故保障需求不具有保障(见图2-1)。从资金来源上看,流动性金融资产是目前家庭应对身故风险的主要财务来源,占所有可用资金的65%,满足了约25%的潜在风险保障需求。其次是寿险风险保额,占可用资金的35%,仅满足了13%的下,鉴于社会保险覆盖人口广泛,针对身故风险的保障能力则相对有限,占可得资3003002502001501002023年中国身故风险保障缺口250200150100流动性金融资产寿险保障社会保障500万亿元流动性金融资产寿险保障社会保障500近些年中国身故韧性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则有所提升。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导致寿险保费增速在2020年至2022年出现阶段性放缓。需求持续上升与保障增长缓慢导致保障缺口不断扩大。中国身故风险保障缺口从2013年的不足70万亿元增长至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0806040200中国身故保障缺口和身故韧性指数,2013-2023年新冠疫情冲击与房地产市场转型导致中国家庭收入和债务增长放缓,是造成2023年风险保障需求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名义增长率从2020-2021年的8.2%放缓至2022-23年的5.5%,显著低于疫情前水平(2010-2019年:+11.4%)。由此,我们估计收入增长放缓使身故风险保障需2023年家庭住房贷款余额规模首以房屋按揭贷款为主的家庭债务是影响家庭应对风险的财务能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与房地产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根据中国央行数据,2023年居民住房贷款余额达上升,在2016年达到峰值(+37.4%)后持续放缓,从2017-2021年期间年均约16%的增速急剧降至2022年的1.3%,2023年则进一步下滑1.6%,住房贷款余额首次出现回落。经估算,家庭债务敞口的收窄使身故风险保障需求规模进一步下降了0.3个百-5%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10-2023年15%10%尽管金融资产是当前家庭应对身故风险的主要财务来源,满足了约25%的风险保障需求。但新冠疫情后,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居民部门金融资产增长缓慢。我们估计,2023年中国家庭应对身故风险的净金融资产16规模约70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约1%,增速低于疫情期间(2020-2022年:8%)或疫情前的增速水平(2019年:的比例由2022年的67%降至2023年的65%。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家庭寿险保额在2020-2022年期间年均增长3%,较疫情前19%的增速(2015-2019年)显著放缓,导致身故风险的可得财务保障增长几乎停滞,推动保障缺口上升,导致身故韧性逐年降低。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及寿险预定利率调整带动寿险保费增速回升至12.8%(2022年:+4%),应对身故风险中的寿险保额增长10%,使其满足身故保障需求的比例由2022年的12%上升至13故保障缺口下降约3%。因此,在寿险保障、家庭收入与债务变化的共同作用下,2023年身故韧性指数反弹了2.3个百分点至38.3%(见表2-1)。userid:529794,docid:172423,date:2024-08-19,sgpjbg-2%+0.7ppt住房贷款-4%-0.3%+0.1ppt+1%+0.3ppt+10%-3.0%+1.2ppt---6.0%-6.0%+2.3ppt+2.3ppt全球身故风险韧性研究结果显示,寿险在大多数国家的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身故风险韧性较高的国家,寿险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在加拿大(53%)和法国(51%)满足了一半或以上的保障需求(见图2-4)。中国目前寿险对身故韧性的贡献程度与发达市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身故韧性指数(2023年)寿险保障占保障需求的比例身故韧性指数寿险保障占保障需求的比例身故韧性指数●0%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成熟,中国家庭收入与金融资产增速预计将逐步放缓。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存量债务利息成本偏高使家庭仍具有较强的提前还贷意愿,短期内家庭债务规模预计将延续温和下降趋势,进而有助于促进身故风险保障缺口稳中有降。预计未来两年中国身故韧性趋于稳定或温和提升。在此背景下,寿险保障的提升是改善身故韧性的关键。经测算,如果中国寿险深度提升1个百分点,身故保障缺口可缩小约9.8%,身故韧性将提升6个百分点至44%。2023年各省身故韧性普遍提升,其中2023年,31个省级地区的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均有所提升。尽管如此,全国各地21个省份的身故风险保障低于全国平身故韧性指数从不足15%到50%以上不等,区域差异依然明显。其中,21个省级地区(占比为68%)的身故韧性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的平均韧性指数为37.3%,低于全国水平约1个百分点。而韧性程度处于全国40百分位以下的省级地区平均韧性指数约为30%,低于全国水平约8.7个百分点。可见,多数省份的身故风险保障程度低于全国总体水平。2023年各省身故韧性指数u高<40%低<30%2023年各地区身故韧性指数均有所由于历史因素和发展模式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基于华北、华东南、东北、西北和西南五大区域进行分析。17整体而言,由于身故风险保障需求主要考虑因家庭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所导致的未来若干年的收入损失,而应对身故风险的财务能力取决于家庭的储蓄、金融资产和寿险保障,因此身故韧性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南和华北地区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金融财富积累、以及更高的寿险深度,因此在身故保障需求、保障缺口等主要指标方面均高于其他地区,身故韧性指数处于40%以上。对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偏低的地区而言,身故风险保障需求总体偏低(如西北、东北地性指数在30%左右(图2-5)。2023年,全国五大区域韧性指数较前一年均小幅提升,幅度在1.5至2.5个百分点之间,主要得益于寿险市场的普遍回暖。2023年,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叠加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的影响,各地区寿险保费收入大幅提升,各地区增速在9.1%至14.8%之间,远高于疫情期间(2019-2022年)年均2.5%的水平。我们估算,各地区寿险保障的增长对2023年身故保障缺口缩小的贡献度在2.4%至4.1%之间。即使如此,全160140120100806040200160140120100806040200(2023年与2019年对比)●35%81392715151212保障缺口华东南可得保障保障缺口华东南可得保障2023年韧性指数(右)2019年韧性指数(右)华东南与华北地区的身故保障缺口绝对规模较高,分别估计为81万亿元和39万亿元,合计占全国身故保障缺口的七成左右(69%),低于其经济占全国GDP的比例域的身故韧性指数分别达40%和44%,显著高于中国其他地区约10个百分点以上,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45%),但与发达市场(57%)相比仍有差距。其中,2023年北京和上海寿险保费增速反弹21%和25%,带动韧性指数分别提高了4.6和3.8个百分近十年来,华东南与华北地区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家庭收入维持在年均增长10%左右的水平,住房贷款增速则分别高达16.0%和18.6%,是全国增速最高的地区,推动上述地区的身故风险保障需求规模较10年前分别增长了152%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华东南与华北地区的身故风险保障需求与可得保障的年均增速约10%左右,两方面因素相对平衡的增长使其总体韧性中国西南地区的身故风险保障缺口估计为27万亿元,仅次于华东南与华北地区;但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支持下,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近10年家庭17.3%(仅低于华北地区的18.6%),带动西南地区身故风险保障需求与保障缺口在10年间均增长了200%以上,是全国身故保障区的可得保障增速则相对滞后,导致其身故韧性较2013年小幅下降了2个百分相比之下,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身故保障缺口分别为12万亿元和15万亿元。过去十年,东北地区家庭收入、房贷规模、金融资产等各主要指标的增速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寿险增速高于同期收入增速约6个百分点,是寿险与收入增速差最大的地区,得益于东北振兴、小额寿险产品推广等利好政策。由此,东北地区身故韧性达34%,高于具有更高收入增速和更高寿险增速的西南地区(31%)和西北地区(30%)。十年间(2013-2023年),东北和西北地区高于其他地区的增幅18,使各主要地区间的身故韧性差距显著收窄,指数区间由17个百分点降至14个百分点。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家庭收入与财富的增长,区域间的经济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省份间的差距由76.9%降为70.5%40%38%40%40%38% 36%30%20%10%201320182023华北地区华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全国50%40%30%20%10%然而,全国所有地区的身故韧性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新冠疫情期间(2010-2022年),约七成省份的身故韧性较疫情前(2019年)水平有所下降。除华东南地区下降了身故保障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高于社保和金融资产等可得保障增速,同时各省寿险增速普遍放缓,导致保障缺口扩大和身故韧性下滑。华东南地区由于区域内省际间经济活动密切、数字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且流动性高,疫情期间在家庭收入、金融资产、寿险保障等各方面都是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使其保障需求和保障缺口的复合年均增速达13.8%和15.8%,然而韧性指数降幅则相对温和。2023年,华东南地区较快的寿险增长使该地区身故韧性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而华北地区则仍低于疫情前约3.2个百分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身故韧性仍低于疫情前约2.8个百分点,尽管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身故风险保障需求与家庭平均财务状况具有直接影响,寿险保障仍是影响各地区之间身故韧性程度的主要因素。如图2-7所示,我国各省级地区寿险深度与身故韧性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尽管华东南地区具有全国最高的人均GDP水平(10.9万元),但其身故韧性指数依然低于华北地区约4个百分点,主要辽宁的寿险深度分别达3.4%、2.7%和2.4%,均高于2.1%的全国平均水平。较高的寿险深度使东北地区身故韧性高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西北和西南地区约3-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寿险对于提升身故韧性具有杠杆作用,尤其对于经济欠2023年各省身故韧性指数与寿险深度2023年各省身故韧性指数与寿险深度。北京福建安徽 ● 古青海湖南重庆湖北河肃天津东北江●●●综上所述,近十年来,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身故韧性程度差距有所收窄,但仍存在明显差异,各省之间的差异则更为显著。2023年全国各地的身故韧性普遍提升,主要受益于寿险市场的回暖。然而,全国所有地区的身故韧性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寿险市场发展是提升身故韧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解释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地区之间存在根据全球各国寿险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寿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类似于"S"曲线的正相关性。这意味着寿险市场发展增速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上升,其中在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至35000美元(即:约3.6万元至24.8万元)20之间阶段,寿险保费将具有更高弹性,即保费增速通常会高于经济增速。目前中国各省人均GDP在4.7万元至20万元不等,均处于这一区间。对于中国西南、西北地区而言,寿险深度预计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更快增长;而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地区的寿险增速将趋于稳定(图3-1)。因此长期来看,未来大多数地区的身故韧性仍有增长空寿险深度(保费占GDP的比例)寿险深度(保费占GDP的比例)2023年中国各省寿险业发展在全球◆日本◆日本北京发达市场平均寿险深度:3.6%黑龙江上海印度吉林●ooo辽宁00吉林●ooo辽宁00广东美国德国瑞士发达市场平均寿险深度:1.7%墨西哥西藏实际人均GDP,1000美元华北地区华东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国寿险市场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市场面临老龄化导致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市场利率趋势性下行、寿险业务结构与销售渠道加速转型的多重压力。中国寿险市场保费增速由此前10年(2010-2019年)年均12%的高速增长近年来(2020-2023年)5%的水平。自2019年末《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保险行业监管政策积极推动中国寿险业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提质增效,强化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防范系统注:美元兑人民币按2023年汇率换算。-推动寿险产品定价市场化:继2023年7月监管指导人身险公司下调各类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后,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再次指导保险公司降低人身险新产品定价利率:自2024年9月起,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0%整机制。相关政策旨在提升寿险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强化保险公司的利差风-促进代理人团队专业化:2020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出台《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释放代理人清虚提质的信号,后续配套性政策推动建立代理人分级管理体系22。各家寿险公司逐渐削减代理人数量。2019-2023年,行业中代理人规模从峰值时期超900万人降至约300万人23。-引导市场销售行为规范化: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旨在针对行业长期存在的销售不规范问题。“报行合一”逐步渗透银保、经纪人以及代理人渠道,有助于规范产品销售流程,提高渠道经营效率和渠道价值。在推行“报行合一”后,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左右24。-偿付能力监管差异化: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根据保险公司资产规模对其最低资本实施差异化调节25,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并通过调节资本认定及风险因子等措施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等。有助于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促进保险业回归本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回归保障本源,加大对实体经济、社会民生的保障力度。“回归保障本源”并非将寿险储蓄型和保障型产品区分看待,而是以家庭实际风险保障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促进寿险产品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从而满足家庭对核心身故保障,或/兼具财富保值增值等综合性需求。例如,在近年来金融市场权益类资产波动性加剧、资产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增额终身寿险因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特征,迅速成为众多寿险公司的主打产品,成为典型的创新成功案例。2022年,终身寿险产品在35家寿险公司中保费收入排名第一26。在当前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寿险业普遍面临更高的利差损风险,这也是寿险产品创新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内容。发达市场寿险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市场成熟度更高。保障型产品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寿险产品,是寿险市场的重要支柱。发达市场因其政治制度、市场环境和社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寿险市场。根据sigma数据,2023年寿险保费收入预计为7149亿约17%的身故保障需求,身故韧性指数为49%。美国寿险市场以商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公司承担了全社会的保险保障职责,呈现公司众多、竞争激烈的高度市场化特征,这也促进了投保率的提升。早期的美国寿险市场以定期寿险为主,直到20世纪40年代保险公司开发出传统终身寿险,寿险市场形成以定期寿险和传统终身寿险2023年监管指导人身险公司,自2023年8月起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下调至3%,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则分别下调至2.5%和2%。"预定利率高于3%的人身险产品7月底前全部下架”,新华网,2023年7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新备案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建立预定利率与市2023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个人保险代理人销售能力资质等级标准(讨论稿)》将代理人可销售的产千万级仅剩291万!月薪过万不到四成,4年流失621万人;保险代理人留存向左向右?!_腾讯新闻(qq.《通知》在保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监管标准不变的基础上,总资产500-5000亿和500亿以下的人身险公司分别按95%和90%计算最低资本。过去12年寿险产品深度分析:两全、年金、增额终身寿,各领风骚!谁是下一个王者?财经头条(sina.2023年美国寿险产品结构2023年美国寿险产品结构(左);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有效促进了寿险产品创新。在新型人身险产品中,万能寿险便发源于美国。万能寿险兼具身故保障与投资功能,且缴费灵活、保障可调,受到消费者追捧。1985年,美国万能险在寿险市场占比高达38%。近年来,为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美国寿险公司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推费者需求。据美国保险专员协会(NAIC)统计,2023年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依然是美国寿险业务的主流产品,但变额寿险和指数寿险在净保费中的占比分别20142023德国拥有发达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建立了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保险体系。经过长期发展,社会保险有效提升了职工家庭的身故韧性。例如,当职工在职时身故,社保会对职工遗属支付长达24个月的津贴。在前3个月,遗属可以获得相当于身故职工预期养老金数额的2023年,德国寿险保费规模达到约933亿美元,高于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7%,成为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等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德国储蓄型产品在80-90年代迅速发展,如年金类产品市场份额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5%增长至目前超过三分之一。尽管寿险市场在老龄化背景下由保障功能向储蓄功能转型,但整体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1890%80%70%60%50%40%30%20%10%新加坡以其完善的金融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发展出亚太地区成熟和发达的寿险市场。2023年,新加坡寿险保费规模超300亿美元,寿险深度为7.4%。同时,新加坡政府积极作为极大地促进了新加坡保障型产品发展,尤其体现于监管机构对寿险市场的宏观调控方面。例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要求寿险公司必须推出直销式寿险产品27,包括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由于直销式寿险产品在售卖过程中不提供理财建议,产品费率比同类寿险产品低,受到投保人的青睐。同时,为保护投保人权益,确保其购买的产品匹配其保障需求,公共部门创建了寿险业的官方比价2018-2022年新加坡DPS计划参保情况20182019202020212022৲؍Ӫ⃞/ࣣࣘ⃞喴(20-64)ӪਓDPS؍仍/(нਜ਼⃞⃞)؍仍(ਣ)10%除了指导、规范寿险公司运作,公共部门也推出针对身故风险的保障计划。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向公积金拥有者提供两种应对身故风险的保险计划,分别为“家庭保很高。例如,2022年DPS参保人数超200万,而当年劳动年龄人口约261万,参保率高达77%。新加披旨在提供全民保障的保险计划,全面考虑了家庭支柱身故对收入和房贷的影响,显著提升了社会的身故韧性,使其成为亚洲身故风险保障最为充分的国家之一。据估算,2023年新加坡寿险保障满足了53%的身故保障需求,身故日本具有全球领先的寿险市场,2023年寿险保费收入预计达2772亿美元,寿险深寿险业经历了长期超低利率环境。此前在80年代大规模销售的保证收益类寿险产品使寿险公司面临长期利差损、退保率飙升、保费规模下降等诸多挑战。对此,日本寿险业逐步下调了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由1990年的6.25%降至2001年的1.5%。1996年生效的“标准责任准备金制度”将标准评估利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挂钩,使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设置与市场变化更为一致。同时,寿险公司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保障型寿险产品占比,并推动健康险产品(如长护险)发展以适应老龄化需求(见图3-5)。产品多元化带来的承保业绩好转逐步弥补了存量储蓄型产品产生的利差缺口。根据估算,2023年日本寿险保障满足了50%的身故保障需求,身故韧性指数为20瑞再研究院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90%90%1970-2022年日本寿险与健康险市80%70%60%50%40%30%20%1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20212022在投资端,寿险行业投资风格由激进转向稳健,1990-2022年日本国内股票投资比升。投资海外证券占保险资金运用的比例逐渐从1980年代的1973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3201820231973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320182023政府债公司债股票海外证券贷款房地产现金与其他投资10090807060504030201002022年以来,主要央行纷纷收紧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高通胀。2024年初,日本央行宣布退出负利率政策,尽管政策利率仅从-0.1%上调至0-0.1%,但为17年来的首次,具有重要象征意义。我们预计,日本寿险市场储蓄型寿险和年金产品将更受青《日本寿险业何以走出利差损?》,华泰证券,2024年2月。终身寿险产品是中国香港寿险市场的重要支柱,兼具身故风险保障与长期2023年,中国香港寿险保费规模预计为567亿美元,寿险深度达14.8%,为全球最高。终身寿险产品是中国香港保险市场的重要支柱,兼具身故风险保障与长期储蓄功能。终身寿险长期以来都是个人寿险业务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具有投资属性的寿险产品曾出现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众多跨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寿险市场进入快速性高增长,目前市场回归以终身寿险发展阶段,以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具有较强储蓄属性的保障型险种成为主流。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迎来牛市,投资属性强的保险产品更受青睐,变额寿险规模快速增长,占个人寿险业务比例迅速提升,2007年达到峰值48.1%。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类投资监管侧重于关注业务合法经营与偿付中国香港保险业监管当局的监管工作重点为保险公司的合法经营情况、偿付能力水能力,为寿险市场的市场化发展奠定平等,对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利率不设硬性约束,同时允许保险公司自行设计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赔付条件等,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储蓄型险种的不断创新,人身产品种类更为丰富,产品设计趋于复杂。2013年以来,专属代理人/经纪人渠道保费收入占比稳步提升,2016年超过银保渠道成为终身寿险销售的主要渠道,2020年因新冠疫情冲击略有下降。对于销售人员素质的要求提高,专属代理人/经纪人渠道发展与寿险产品创新相辅相成,专业性较强的专属代理人/经纪人渠道为终身寿险销售提供有力保障,支撑终身寿险实现长期个人寿险业务主要包括变额寿险、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定期寿险、年金险、意外与健康险等。22瑞再研究院中国身故风险韧性指数-区域发发达市场相对悠久的发展历史为居民对其家庭的风险认知与寿险的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家庭财富管理需求日益上升的背景下,欧美等成熟保险市场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尤其是对寿险产品的认知不断增强。例如,福布斯对英国寿险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