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国通史目录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5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中外交流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182卷25题汉初经济困境三农问题20191卷25题汉初地方控制国家治理-中央集权2卷25题汉初儒学发展主流思想20202卷24题汉代社会生活民间文化3卷24题汉末屯田国家治理-缓和矛盾2021甲卷25题汉代监察国家治理-中央集权乙卷25题汉代经济-人口流动核心知识点2022天津卷2题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国家治理-中央集权湖南卷2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国家治理-中央集权江苏卷2题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国家治理-中央集权浙江卷2题刺史国家治理-中央集权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课标要求:高考备考:

该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

复习时注意与三本选择性必修知识点关联。

阶段特征:单体特征: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政治上:汉朝在保留秦制基础上,采用郡县分封并行、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任用酷吏、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上:铁犁牛耕大范围推广,汉武帝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西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外经济交往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形成全国性商业中心(长安);土地兼并加剧。;文化上:汉初“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的演变,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时空定位:前209年9年25年184年220年前202年前207年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王莽建立新朝东汉建立黄巾军起义东汉灭亡西汉东汉目录主题一

从无为到有为——强盛的西汉主题二

王朝的背影——两汉的衰亡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板块一学什么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______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统治刘邦制度建设“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__________”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王国问题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与民休息黄老之学“黄”:黄帝的学说,主张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主张治国无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崇尚自然和质朴,主张“无为而治”。2.西汉的强盛(1)加强集权政治①颁布“________”,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③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④设立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①改革币制,将________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______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①措施:尊崇儒术②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推恩令察举制铸币权政府(2)边疆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62】民族关系设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方汉初,采取__________;汉武帝任用卫青、________为将,北击匈奴,取得大胜西面①在河西走廊设“__________”,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②设置___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③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东北西汉设____________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______,督率戍卒屯田大鸿胪和亲政策霍去病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田官通西域设机构行屯戍学习聚焦——辨正误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巩固统治、反击匈奴作为首要任务。(

)③“七国之乱”根源于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

)④汉武帝在地方上采取“推恩令”和盐铁官营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垄断经营政策。(

)⑥汉武帝尊崇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⑦汉代开辟中西交通道路的主要目的是沟通东西经济、文化往来。(

)×助学助考××√√√×挖掘教材——学思用①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摘自必修教材P21)材料中的“孝文”“孝景”分别指谁?这体现了汉初的什么统治政策?提示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与民休息的政策。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摘自必修教材P22)材料中的“臣”指谁?提出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提示

董仲舒。尊崇儒术的政策。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考概念——拓视野中外朝制:汉武帝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举措。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构成,负责作出决策。外朝也称外廷,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主要负责执行。知识点二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1.地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1)西汉:沿袭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2)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____________三级制,形成了内轻外重、__________的局面。州、郡、县干弱枝强2.汉代察举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1)特点:先考察而后______,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推举(3)意义: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 (1)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______,上报中央。 (2)监察制度 ①中央:秦汉建立以_______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地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计簿御史大夫4.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 (1)法律制度:秦朝推动律的编纂汉制成《________》。秦汉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 (2)乡里制度: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______,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3)民间管理:秦汉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九章律三老学习聚焦——辨正误①西汉创立郡县制。(

)②东汉中后期,察举制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进而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③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④刺史受命于丞相,位高权重。(

)×助学助考√√×挖掘教材——学思用①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两汉承袭先朝上计考课制度,体制最为完备。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式,长官课掾属、逐级逐层考课两大系列。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至唐,上计职责逐渐消失,上计制度渐废。②《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统一中国以后颁行的法典。相国萧何依照秦法,适应新形势,制订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前六篇大体同于秦律,源于李悝《法经》。后三篇是新增的有关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方面的规定,又称《事律》。知识点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____。23年,________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______,史称东汉。3.“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上,重视儒学。新绿林军洛阳尚书台4.“党锢之祸” (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__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过程: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184年,______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__________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外戚宦官张角军阀割据学习聚焦——辨正误①王莽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②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东汉后期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④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助学助考√×√挖掘教材——学思用《后汉书》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5)据此说明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光武帝吸取历史上皇权受威胁的教训,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必考概念——拓视野豪强地主①盛于东汉“世族”“士族”“世家大族”②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是其基础;③政治:把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

经济:兼并土地

军事:掌握着私人武装、坞堡。④东汉刘秀本为南阳大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新贵,权倾朝野,累世公卿,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大权的特点,

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外戚专权、军阀割据。汉代庄园(1)土地来源:

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封闭的王国。(3)剥削方式: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结果:

逐新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2板块二大汉雄风——汉王朝的统治[3年9考]承秦损益——两汉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3年10考]主题一

从无为到有为——强盛的西汉视角1削藩与推恩——汉初王国问题解决材料

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后来,“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从无为到有为——强盛的西汉主题一从方式、侧重点、效果等角度入手,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解读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比较顺利。视角2史事的面相——汉武盛世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凭借)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三董仲舒向武帝上疏: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司马光《资治通鉴》不同的历史记述使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面貌,需要提升思维品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历史实证意识。解读结合上述材料,陈述你眼中汉武盛世的面相,并说明理由。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眼中的汉武盛世经济繁荣,但地方势力强大。前两则材料为当时人司马迁所著,为研究汉武盛世的直接证据。材料三为后人司马光所记载当时人董仲舒的上奏,可与前两则材料相互佐证。材料一证明汉武帝时期经济强盛,社会稳定,材料二、三揭示贫富差距大,人民境况悲惨的社会问题,由此我得以全面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面相。思考1.历史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素养解读2.历史解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承秦制”“秦制”“汉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监察制中央继续设御史大夫。地方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2)“有所损益”秦制汉对秦制的“损益”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郡县制汉初施行了分封,出现了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主题二

王朝的背影——两汉的衰亡视角监察权的异化——汉代刺史制度材料汉武帝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王朝的背影——两汉的衰亡主题二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汉代刺史权力逐渐扩大,威胁中央集权。解读指出汉朝刺史制度的变化,谈谈你对“汉之殄灭,祸源乎此”的理解。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当时刺史属于监察官;西汉末年以后,刺史权力扩大到行政、军事;东汉末年,州牧(刺史)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理解:这一看法是片面的,汉代刺史权力逐渐扩大,从地方监察官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是东汉政权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东汉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地主势力膨胀、阶级矛盾尖锐等等,并不只是刺史权力扩大的问题。思考小结刺史制(1)形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形成一套监察制度。(2)演变: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已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3)特点:

位卑权重,以卑驭尊;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4)影响:积极: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局限:服务于专制皇权,实际效能有限;“人治而非“法治”;具有明显的缺陷,后权力日重,威胁中央。1.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深化拓展2.唯物史观——汉朝政治的突出特色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中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乱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返回3.汉代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

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适当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使重农政策落到实处,对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一统”局面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重农抑商政策:

继续推行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3)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也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板块三(2023·山东卷,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高考真题悟【典例】√1231.学习情境——从州的地位变化看两汉地方行政区划(2023·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材料说明从汉武帝至东汉后期,州(刺史)的地位逐渐提升,推举者与被推举者形成利益集团,进而加强了地方势力,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察举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C项错误;东汉末年,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再加上军事权力的下移,增强了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D项错误。12342.复杂情境——从简牍和粮仓遗址看汉代地方治理(2023·北京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23“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②符合题意;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丝绸贸易,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1233.治国理政——以文献史料考查汉代治国理念(2022·湖南卷,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123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是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需求,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1231231.[历史理解·新认知](2023·淄博高三质检)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察举制从民间拔擢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让他们成为皇帝的智囊团。这一举措的初衷在于A.分散丞相的权力

B.加强对官员的监察C.减轻皇帝的负担

D.完备中央职官设置√经典模拟练4据材料“拔擢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分散丞相的权力,强化皇权,故选A项。12342.[迁移运用·新情境](2023·苏州高三调研)自汉武帝时代以后,士人数量剧增。一方面,博士弟子的人数从汉武帝时的五十人增至西汉末的三千人,再增至东汉时代的三万人,郡国也开始设立学校;另一方面,私人教授也愈来愈普遍,“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由此可知,两汉时期A.儒学思想影响渐广

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C.教育体系已趋完备

D.士族势力日益强大√123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府重视儒学的环境下,官学弟子数量不断增加、民间讲学也逐渐繁盛,故选A项;材料是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