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_第1页
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_第2页
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_第3页
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_第4页
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材料一:雅俗互动是推动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动力之一。雅俗关系贯串于生活境界、宗教境界和审美境界之中。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文学艺术的雅俗包括题材的雅俗和体裁的雅俗等,并体现在趣味和艺术样式中。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雅俗观念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自古就有雅俗区别。最初曾以王室官方趣味为雅,民间趣味为俗,后来又常常以文人趣味为雅,以普通民众为俗,逐步演变为雅谓上层和精英趣味,俗谓底层和平民趣味。雅俗审美趣味的差异,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在先秦就很注意区别,例如先王之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我们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作为积极意义的俗,而排除作为贬义的俗。通常所谓避俗、脱俗,乃是脱庸俗,但通俗依然是市井、世俗的体现。俗的东西常常接近日常生活,往往是民间的,大众的,率性而为,自然纯真,纵情任达,不矫揉做作。徐渭说:“语人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俗也常常不拘成法,乃至可以惊世骇俗。俗的内容更侧重于感性,更易于感发情意,震撼心灵。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云:“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而深也。嘻!不通俗而能之乎?”雅常常表现为质朴与精细,表现出正统、规范、清高。历代统治阶层以儒家正统思想为雅正,要求符合儒家的礼乐思想,两汉有所谓教化之雅正,以造就超凡即圣的人格。在文人隐士那里,雅常常超凡脱俗,不同于世俗。在艺术创造中,雅中体现了艺术家的自觉加工。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盛唐诗歌的雅正,体现了兴趣、气象与法度的有机统一。但雅多有因袭,受制于程式,对雅的理解,常常需要知识的储备,造成受众的小众化,以区别于俗。滕固在《古代乐教闲微》说:“雅乐有不可存之理,郑卫之音,有不可废之理。”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呈现出以俗为雅,超越雅俗对立的趋势,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民歌《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故能雅。通俗小说中也是俗中有雅的。朱自清说:“‘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推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推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他虽然有正统的崇雅立场,但是也在倡导雅俗共赏,在求雅中沟通俗。为了强化艺术表现的效果,实现雅俗共赏的目标,艺术家常常力求化雅为俗,化雅入俗,雅俗交融。(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材料二:谢冕(北京大学教授):通俗文化也有很健康、很原始、能够释放生命力的东西,但是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完全等同于娱乐化,并且滑向低俗,恶俗的方向。这是因为总有些人打着“贴近大众”的旗号搞低俗甚至恶俗的东西,获得市场效益,而有了关注就有了经济效益,好像也有了群众基础,其实这是一种不良导向。可悲的是,有些创作者甚至把传统文化,比如国学,也进行简单化、娱乐化处理,美其名曰通过普及掀起“国学热”,其实是把它当做一个新的收视增长点去经营,但不是什么文化都能作“娱乐化”处理的。肖鹰(清华大学教授):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消费和娱乐,不过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中,它还应该表达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态、情绪和情趣,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内涵依旧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贯彻,应当表达关爱、同情、尊重、正义。现在,一些作品实际上放弃了对健康、宽容的坚守,在单向追求消费价值和娱乐效果的生产和传播中,无底线地追求低俗甚至畸形的趣味,把“变态”作为“常态”来表现。谢冕: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神。肖鹰: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没能建立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敌对的根源。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约文化的低俗发展。(摘编自李春利(文化:“雅”与“俗”要良性互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艺术有题材和体裁上的雅俗之分,但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而是互补共存的,共同体现了全社会的审美趣味。B.雅是守正的,更侧重于理性。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求雅对于特定艺术形式的规范精致及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C.随着明清市民阶层的兴起,雅俗关系逐渐超越对立,走向融合,王世贞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能体现这一趋势。D.艺术雅俗尽管表现不同,但都是为了提高和充实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心灵,艺术家要把目标瞄准国民精神的提升和完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关乎地域和社会阶层,雅往往代表王室官方和上层精英的趣味,俗往往代表底层平民趣味。B.在与雅相对举讨论俗的时候,俗主要指通俗,是一种积极意义的俗,而不是平庸的鄙俗或者矫揉造作的流俗。C.消费和娱乐是通俗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D.真正的经典能够雅俗共赏,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要局限于艺术形式的区别,而应力避雅俗文化的对立,让二者良性互动。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好生镇初中学生自己创作漫画《论语》,并动手绘制在学校的文化墙上,颇受同学欢迎.B.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精心挑选了14名女性,并将她们整容的全过程和心理变化全部展现在观众眼前。C.易中天教授因《品三国》系列走红,虽然他招致不少非议,但是他这种“娱乐化”的讲评方式让大量的三国迷听得津津有味。D.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和文物科普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打破了沉闷的说教形式,用更加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文物,讲解历史。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雅俗”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当代社会,如何让雅俗文化之间良性互动,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乌米[苏联]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6.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承有关歌声的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B.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C.“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早晨“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歌声”作为开篇,显得格外自然,确定了全文的描述角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B.文章第⑤段采用以有声衬托无声、远近高低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表现出乌米居住环境的幽静肃穆,也暗示人物的命运。C.与《祝福》(鲁迅)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D.这篇文章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反映作者对如何面对不幸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8.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品是怎样叙述乌米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①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③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赵简子沉鸾徼②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③之盛教。(《吕氏春秋•骄恣》)【注】①春居:齐宣王的臣子。②鸾徼:赵简子的臣子。③三代:指夏、商、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B.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C.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D.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春子”“赵简子”中的“子”都是尊称。C.宣王,是齐国国君的庙号。古代对君王的称呼可以称庙号,如齐宣王;可以称谥号,如汉武帝;可以称年号,如乾隆帝。D.台榭,古代的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治理国家需要礼遇士人,得到群众的拥护,并且要周密防备。以免闭目塞听,地位危险,招致祸患。B.春居劝谏齐宣王建造大宫室时用了楚国国君的事例类比,直接言明齐国也已没有直臣,让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C.面对骄恣的国君,聪明的大臣进谏时是非常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春居的进谏方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D.赵简子能认清鸾徼的谗佞并将其淹死,严厉惩罚了佞臣,他是能够分辨诤臣和佞臣的人,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简要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夜泊牛口[注](节选)苏轼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注]牛口:地名,在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公元1059年冬天苏轼一家顺江而下,牛口有官方设的驿站,苏轼一家在此投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直接发表议论,他认为“人生本无事”,人的困苦在于世间的诱惑力太大。B.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耀”“独”相对,表达了富贵面前人们难守贫贱之意C.诗的第六句中的“与麇鹿友”暗含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麇鹿”的内涵相近。D.诗的七、八句暗含对牛口一地的赞美,意思是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16.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请简要分析苏轼和苏辙看待牛口百姓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2)《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阅卷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想说说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①,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②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③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不得改变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也许你听说过在冰面上溜冰,①。有一种叫作水黾的昆虫就具有在水面上滑行的绝活,为什么水黾能够常在水上滑行而从不湿脚呢?水黾“水上轻功”的绝活更多地来源于其自身的造化。科学家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在水黾的腿部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水黾就是利用这种特珠的结构,有效地吸附空气并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稳定的气膜,()。当然,水黾能够常在水上滑行而从不湿脚,也和水面这个特殊的舞台密不可分。原来,水分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同伴们的引力作用下互相黏合在一起。在水的内部,水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引力而互相抵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可是在水的表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与空气相接触,空气分子对水分子的拉力②,这样就会在表面产生一种向内收缩的趋势,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的表面张力。也就是说,③,正是这层看不见的绷紧的膜,支撑水黾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动作。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水黾腿部就拥有了超疏水特性B.这赋予了水黾腿部超疏水特性C.这种特殊结构赋予了水黾腿部超疏水特性D.水黾腿部因这种特殊结构拥有了超疏水特性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人四、写作(60分)得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清末的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做个出苦力谋生的短衣帮;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走下学历的高台,做普通的劳动者。更多年轻人的心声却是:“不要劝我走下学历的高台,要劝鄙夷我的人放下成见。我大学毕业后也可以去扫大街,但是不要让人对着我指指点点说读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来扫大街。”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C3.B4.①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②雅俗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③雅俗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俗可促进雅的创新,雅可制约规范俗。5.①追求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共通的内在人文精神,使之互相学习、互相汲取。②建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③依靠政府文化部门的调整,纠正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实行更长远、更开放的文化策略。【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侧重于理性”的说法于文无据。“在艺术家眼中,雅比俗要更有价值”错误,没有雅俗比较,根据文本,只是强调雅和求雅在艺术家身上以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通俗文化和娱乐化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使得当下很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错,强加因果,当下很多人混为一谈的原因,不是二者的相似性,而且原文也并不是阐述二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而是阐述“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将它完全等同了娱乐化”。

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阐述的现象是错误做法,这种行为是以猎奇心理来满足大众的趣味。其余三项都是材料二赞同的对雅俗文化的一种良性互动传播。

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在审美趣味的发展历程中,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由雅俗互动而创新”可知:俗是审美趣味发展的源泉,由俗而雅。

(2)根据“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成功的作品其雅俗无关优劣,更无关成败,而是互补共存,共同体现出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并且积极互动,共同推进了审美趣味的发展”可知:雅俗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3)根据材料二“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可知:雅俗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俗可促进雅的创新,雅可制约规范俗。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根据“优秀文化作品有共通的东西,对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不能以艺术形式来分类,两者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汲取的地方,重要的是,都应该关乎人文精神”可知:追求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共通的内在人文精神,使之互相学习、互相汲取。

(2)根据“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我们没能建立起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是造成它们互相敌对的根源”可知:建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

(3)根据“中国的文化在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单向的以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为目标的创造。这就需要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作出相对的调整,给高雅文化应有的发展和表达空间,制约文化的低俗发展”可知:依靠政府文化部门的调整,纠正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价值导向,实行更长远、更开放的文化策略。【答案】6.B7.C8.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使全文交织着忧伤和希望的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仰。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乌米的歌声引出乌米的故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使叙述集中。④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使乌米的故事具有哀而不伤的诗意美。⑤在叙事中穿插“我”的心理活动,直接表达对乌米的同情与敬意,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6.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B.“厌恶的心态”错,文章没有直接写出村民对乌米的心态,隐约表现的是对乌米的行为的不理解。“埋下伏笔”错,“我”的态度与村民的态度没有直接关联。

故答案为:B。7.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C.《祝福》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祥林嫂的三进鲁镇,其中的肖像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是乌米的歌声,至于其中第⑥段“乌米的眼睛”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乌米的乐观善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对情节发展则没有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描写乌米的歌声,开头前两段“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这里的歌声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使全文交织着忧伤和希望的色彩。

第七段“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这里的描写是在了解了乌米的故事后,歌声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

结尾部分“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这里的歌声是在作者与乌米近距离的接触后,了解了乌米满怀期待的等待的执著,歌声更能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仰。

乌米的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了线索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为全文点染上了一种忧伤与希望交织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的能力。结合“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村民们对我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一次,我去看她”“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我问她”“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可知,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写乌米的故事,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使故事叙述集中而紧凑。

结合开头前两段“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这以歌声引出乌米的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叙述乌米故事的过程中,“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一方面营造一种诗意而伤感的氛围,一方面衬托人物的形象和心理,与叙述的故事融为一体。

结合“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可知,这些都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直【答案】10.D11.C12.B13.①自我夸耀就会怠慢士子,自作聪明就会专横独断,轻视外物就会无所防备。②如今我爱好士子已经六年了,而鸾徼未曾推荐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而废止我的善行。14.①傲视贤士②独断专行③无所防备【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古代礼仪【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必定自我夸耀,必定自作聪明,必定轻视外物。自我夸耀就会怠慢士子,自作聪明就会专横独断,轻视外物就会无所防备。无所防备就会招致祸患,专横独断就会地位危险,怠慢士子就会上下阻塞。想不阻塞就必须礼遇士子,想不使地位危险就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想不招致祸患就必须周密防备。这三条是国君的重要原则。

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见识浅薄。智谋短浅就不知道事物的变化,不知道事物变化的人一举一动都会危害自己。齐宣王建造大宫室,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筹建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没有人敢规劝齐王。臣子春居问宣王说:“楚王抛弃先王的礼乐,因而礼乐变得轻浮,我敢问楚国还有贤君吗?”宣王说:“没有贤君了。”春居说:“楚国朝廷中贤臣以千来计算,却无人敢劝谏,请问楚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现在您建造大宫室,其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造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中没有人敢规谏,请问大王,齐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春居说:“我请求回避。”便快步退出。宣王说:“春子!春子请回来!您为什么规劝我如此之晚呀?我愿意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他立即召来主管记录的掌书官,说:“记录下来:我不肖,喜欢建造大型宫室,春子劝止了我。”规劝君主不可不审慎。无人敢劝谏宣王,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劝谏。宣王若没有春居,差一点被天下所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春居这样的谏臣。所以,劝谏国君的忠臣,也应遵从适当的方法进谏,对此不可不小心谨慎,这是劝谏成败的关键。

赵简子将鸾徼淹死在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美色,鸾徼就给我搞来;我曾经爱好宫室亭台,鸾徼就给我建造;我曾经爱好良马和赶车能手,鸾徼就给我招来。如今我爱好士子已经六年了,而鸾徼未曾推荐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而废止我的善行。”所以像赵简子这样的人,是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了。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那么,其国君就可以和他一道推行善事,而不可和他一道为非作歹;可以和他一道推行正直之事,而不得与他一道枉法徇私,这是夏、商、周三代盛行的教化。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见识浅薄。

“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整个做“不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也”死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AC;

“是”应为下一句的主语,“是何也”是判断句,不可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不能早早重用您,如今事情紧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B.正确。

C.“宣王,是齐国国君的庙号”错误。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宣王的“宣”是谥号。

D.正确。句意: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故答案为: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接言明齐国也已没有直臣”错误。春居进谏并没有直接言明,而是用了类比的方式,以楚王为例,说明齐国没有直臣,委婉劝谏。

故答案为: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骄”,自我夸耀;“简”,怠慢;“自智”,自作聪明;“轻物”,轻视外物。

(2)“好”,爱好;“进”,推荐;“长”,助长;“绌”,废止。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君王骄恣的相关内容在第一段。

相关句子是“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大意是“自我夸耀就会怠慢士子,自作聪明就会专横独断,轻视外物就会无所防备”。

根据“简士”可概括出“傲视贤士”;根据“专独”可概括出“独断专行”;根据“无备”可概括出“无所防备”。【答案】15.D16.在苏轼的笔下,乡村虽然潦倒贫穷,但呈现出的是恬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而在苏辙的笔下,人们食不果腹,饱受饥寒之苦,诗句表现的是牛口当地百姓穷愁凄苦的生活。苏轼向往牛口一地的百姓的生活方式,而苏辙则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悲悯。【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以及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D.“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错。七八句写“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这里是对生活在牛口的老百姓的描述,并不是说作者自己。

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以及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来讲,苏轼的《夜泊牛口》,写“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在苏轼的笔下,乡村虽然“贫贱独难守”,虽然潦倒贫穷,但是甘愿和麋鹿做朋友,呈现出的是恬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而在苏辙的笔下,写“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写人们天气很晚才回家,很难捕到鱼,“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描写人们食不果腹,又冷又饿,饱受饥寒之苦,诗句表现的是牛口当地百姓穷愁凄苦的生活。

其次,从思想情感上来讲,苏轼的诗通过描写牛口百姓的生活方式,表现了对那里百姓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热爱;而苏辙则通过描写百姓的凄苦生活,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悲悯。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折腰、锱铢、萧萧、滚滚。故答案为: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⑵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名句名篇的识记重点是反复记背,多理解句子的情景,重点是默写时不写错别字。【答案】18.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19.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20.①分析对仗构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上联“掌灯”对应下联“开卷”,上联“清影立”对应下联“暗香流”。上下联音韵相协(上下联节奏点上平仄相对),尾字仄起平收。②表达效果: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文章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第二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接踵而至: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到来,也形容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此处修饰“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

第三处,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表现乡土文化的美好前景,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

第二处,成分赘余,“一致共识”中,“共识”意思是“共同的认识”,包含“一致”的意思,要删掉“一致”;

第三处,语序不当,“文化底蕴深厚”要放到“充满地域特色”之前。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使用了对仗修辞手法。从构成的角度看,对仗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从短语类型分析,动宾短语“掌灯”对“开卷”,主谓短语“清影立”对“暗香流”;从词性分析,动词“掌”对动词“开”,名词“灯”对名词“卷”,名词“清影”对名词“暗香”,动词“立”对动词“流”。

上下联音韵相协,平仄相对,上下联尾字“立”(仄)和“香”(平),体现了仄起平收的特点。

从表达效果看,此句采用诗歌中对偶的形式,对仗工整,结构整齐,平仄相对,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挑灯夜读乡土文化文章时的情态和由此而生的浓浓情味。这句话运用对仗手法,本身就含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进而为了表明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感触,并极其自然想说说乡土文化,也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主要谈论的话题——乡土文化。【答案】21.B22.却未必听说过在水面上滑行;自然比不上同伴们的拉力大;在水的表面存在一层无形的膜(意思对即可)【知识点】句子的衔接;语句补写【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水黾具有“超疏水特性”是它的腿部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不是“水黾腿部”,也不是“这种特殊结构”有这样的特性,故排除ACD。

故答案为:B。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