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技术_第1页
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技术_第2页
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技术_第3页
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技术_第4页
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技术第一部分自然演绎法 2第二部分公理化方法 4第三部分归谬法 7第四部分析取范式化 9第五部分谓词逻辑中的变元替换 13第六部分量词化和重述 16第七部分归纳证明 18第八部分模型论证明 20

第一部分自然演绎法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自然演绎法的基本规则

1.引入规则:允许将尚未证明的假设添加到上下文中。

2.消除规则:允许从已证明的假设中推出结论。

3.推理规则:允许根据已证明的语句进行逻辑推理。

主题名称:自然演绎法的复合规则

自然演绎法

自然演绎法是一种定理证明技术,它模拟了符号逻辑公式的自然推导过程。它是一种基于直觉和逻辑推理规则的系统化形式证明方法,无需依赖复杂而形式化的公理系统。

基本原理

自然演绎法基于以下基本原理:

*假设:引入假设,供后续推导使用。

*推论:根据逻辑规则,从假设或先前提推导出新的陈述。

*关闭假设:在假设被证明后,将假设标记为已证明。

*否定引入:如果一个陈述可以被证明为假,则可以推出其否定。

*否定消除:如果一个陈述的否定被证明为假,则可以推出该陈述。

推导规则

自然演绎法中有一系列推导规则,用于推导出新的陈述:

*前提引入(RI):从前提中推出前提本身。

*假言引入(II):从前提和假言推出假言。

*假言消除(E):从假言和假言的真值推出结论。

*合取引入(∧I):从两个前提推出它们的合取。

*合取消除(∧E):从合取中推出其组成部分。

*析取引入(∨I):从前提推出其析取。

*析取消除(∨E):假设析取的两个分支,如果其中一个分支导致矛盾,则推出另一个分支。

*否定引入(¬I):从前提的否定推出该前提的否定。

*否定消除(¬E):假设前提的否定,如果导致矛盾,则推出该前提。

*存在引入(∃I):从一个具体实例中推出存在量化的陈述。

*存在消除(∃E):从存在量化的陈述中推出一个具体实例。

*全称引入(∀I):从一个前提的普遍真实性中推出该前提。

*全称消除(∀E):假设前提的普遍性,并推出其对任意实例的真值。

证明过程

在自然演绎法中,定理证明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陈述问题:形式化定理或要证明的陈述。

2.引入假设:引入需要证明的假设。

3.应用推导规则:使用推导规则从假设和先前提推导出新的陈述。

4.关闭假设:当假设被证明后,将其标记为已证明。

5.得出结论:如果推导成功,则根据关闭的假设推出最终结论。

优点

自然演绎法的优点包括:

*基于直觉:它模拟了自然推理的过程,因此比形式化公理系统更容易理解。

*灵活:它允许推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允许探索不同的证明路径。

*逐步:它提供了逐行证明的步骤,便于跟踪和分析。

*直观:推理过程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使得证明更容易理解。

局限性

自然演绎法的局限性包括:

*证明可能很长:对于复杂陈述,证明可能变得很长和复杂。

*可以引入循环:缺乏明确的公理,有时可能导致循环证明。

*需要技巧:掌握自然演绎法需要练习和熟练。

总结

自然演绎法是一种定理证明技术,它利用逻辑规则模拟符号逻辑公式的自然推导过程。它基于假设、推论和关闭假设的原理,并使用一系列推导规则来推导出新的陈述。自然演绎法因其基于直觉、灵活性和逐步证明过程而备受推崇,但它也可能导致冗长的证明和循环证明。第二部分公理化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公理化方法】:

1.形式公理系统:建立一个由公理和推论规则组成的严谨系统,定义命题逻辑的语法和语义。

2.公理的独立性和完备性:公理相互独立,且足以推导出命题逻辑的所有有效论证。

3.公理化方法的优势:提供一个系统且一致的框架,便于定理证明、命题公式的简化和验证。

【演绎推理】:

公理化方法

公理化方法是谓词演算中定理证明的基本技术之一,它建立在有限数量公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新的定理。

公理

公理是不可证明的命题,它们作为演算系统的基础。谓词演算中,常用的公理有:

*等价公理:如果φ≡ψ,那么φ⇒ψ,ψ⇒φ

*自反公理:∀x(x=x)

*同一性公理:∀x∀y(x=y→(φ(x)→φ(y)))

推理规则

除了公理之外,还需要推理规则来构建新的定理。常用的推理规则有:

*肯定前件规则:如果φ和φ⇒ψ是定理,那么ψ是定理。

*否定后件规则:如果φ和φ⇒ψ是定理,那么¬ψ是定理。

*消去实存量词规则:如果∀xφ(x)是定理,那么φ(t)是定理(其中t是一个项)。

*引入全体量词规则:如果φ(t)是定理,那么∀xφ(x)是定理(其中t是一个项)。

定理证明过程

公理化方法的定理证明过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表述定理:首先,明确要证明的定理φ。

2.选择公理和推理规则:根据定理的形式,选择相关的公理和推理规则。

3.构造证明:通过运用公理和推理规则,逐步推导出定理。每个推导步骤都必须有明确的理由,以表明它是有效的。

4.完成证明:当从公理出发通过一系列推导步骤最终得到定理时,证明过程完成。

公理化方法的优势

*基础牢固:公理化方法建立在有限数量公理之上,这些公理是不可证明的,确保了演算系统的可靠性。

*推导清晰:证明过程的每一步都基于明确的逻辑规则,确保了推导的正确性和清晰性。

*可扩展性:可以随时通过添加新的公理或推理规则来扩展演算系统,以处理更复杂的问题。

公理化方法的局限性

*不可穷尽性: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因此可能存在无法证明的定理。

*复杂性:对于复杂的定理,证明过程可能变得非常繁琐和困难。

*非构造性:公理化方法通常只能证明定理的存在性,而无法构造实际的解决方案。

应用

公理化方法广泛应用于数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包括:

*集合论:Zermelo-Fraenkel公理系统为集合论提供了公理基础。

*数论:Peano公理系统为自然数提供了公理定义。

*逻辑编程:Horn子句逻辑使用一组公理来表示知识库。

*软件验证:使用公理系统来指定和验证软件程序的正确性。第三部分归谬法归谬法

归谬法,又称矛盾法,是谓词演算中常用的定理证明技术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假设被证明定理的否定,即假设要证明的定理为假,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导出一个矛盾或荒谬的结论。由于矛盾或荒谬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原假设(即定理的否定)必须为假,从而证明原定理为真。

归谬法的步骤

归谬法的证明步骤如下:

1.假设定理的否定:假设要证明的定理为假,即假设存在一个反例。

2.逻辑推理:从假设出发,使用逻辑规则和公理进行逻辑推理,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3.导出矛盾或荒谬:推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导出一个矛盾(例如真假同时成立)或荒谬的结论(例如一个圆不是圆),则证明成功。

归谬法的常见变形

归谬法有多种变形,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直接归谬法:直接假设定理的否定,并一步步推理导出矛盾或荒谬。

*反设归谬法:先假设定理的肯定(即定理为真),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导出一个矛盾或荒谬。由于矛盾或荒谬不可接受,因此定理的肯定必须为假,即定理的否定为真。

*假设条件归谬法:先假设定理中的某个条件为假,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导出一个矛盾或荒谬。由于矛盾或荒谬不可接受,因此定理中的条件必须为真。

归谬法的优点

归谬法具有以下优点:

*逻辑严谨:归谬法基于逻辑推理,证明过程逻辑严谨,不存在逻辑漏洞。

*广泛适用:归谬法可以用于证明各种类型的定理,包括存在性定理、唯一定理、性质定理等。

*直观易懂:归谬法思想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

归谬法的局限性

归谬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证明过程较长:归谬法需要一步步推导结论,证明过程可能会比较长。

*难以发现反例:对于某些定理,难以构造反例,从而导致无法使用归谬法证明。

示例

定理:存在一个奇素数。

证明:

1.假设定理的否定:假设不存在奇素数,即所有素数都是偶数。

2.逻辑推理:根据素数的定义,偶数不能是素数。但2是偶数且是素数,与假设矛盾。

3.导出矛盾:因此,我们的假设(即不存在奇素数)是错误的。

4.结论:存在一个奇素数。

该证明使用的是直接归谬法。通过假设定理的否定,一步步推理导出一个矛盾,从而证明了原定理。第四部分析取范式化关键词关键要点析取范式化

1.定义:将布尔表达式转换为析取范式的过程,其中析取范式由一组子句(文字或文字合取)的析取组成。

2.目的:使布尔表达式易于求值和处理,因为它将表达式分解为更简单的子表达式,从而更容易分析和证明其有效性。

3.应用:在谓词演算、命题逻辑和其他推理系统中广泛应用,用于推理和定理证明。

子句范式

1.定义:析取范式的特殊形式,其中每个子句都包含一个或多个文字,且子句之间由析取运算符连接。

2.特征:通常用于表示命题逻辑公式,因为它简化了表达式的结构,使求值和推理变得更加高效。

3.优势:在自动定理证明系统和计算机科学中广泛使用,因为它提供了对逻辑公式的标准化表示,便于处理和分析。

合取范式

1.定义:将布尔表达式转换为合取范式的过程,其中合取范式由一组子句(文字或文字合取)的合取组成。

2.目的:与析取范式类似,合取范式也用于简化布尔表达式,使其更容易求值和推理。

3.应用:常用于谓词逻辑和命题逻辑中,为推理和定理证明提供另一种规范形式。

范式转换

1.定义:在析取范式、合取范式和子句范式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这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推理规则和算法来实现。

2.目的:根据不同的应用和推理策略,将布尔表达式转换为合适的范式。

3.应用:在定理证明和模型检查等领域中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范式提供了不同的推理效率和处理复杂性。

证明策略

1.定义:利用析取范式化和其他技术来证明或反驳逻辑公式的系统方法。

2.类型:包括归结、反证法、模型检查等策略,每个策略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3.应用:在定理证明、自动推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广泛应用,为证明复杂逻辑命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布尔可满足性问题

1.定义:判断给定的布尔表达式是否可满足,即是否存在变量赋值使表达式为真。

2.相关性:析取范式化在布尔可满足性问题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将表达式转换为一种形式,可以有效地使用求解器进行求解。

3.应用:在电路设计、规划和密码学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用于解决各种优化和决策问题。析取范式化过程

析取范式化(也称为合取范式化)是一种将布尔表达式转换为析取范式的技术,其中析取范式由联结符连接的合取子句组成。析取范式化的过程如下:

1.将否定符号移至基本命题

将所有否定符号移至基本命题(即原子命题或其否定)。例如:

```

¬(P∧Q)→¬P∨¬Q

```

2.运用分配率

分配合取到析取上,并分配析取到合取上。例如:

```

(P∨Q)∧(R∨S)→(P∧R)∨(P∧S)∨(Q∧R)∨(Q∧S)

```

3.消除重复项

删除表达式中重复的项。例如:

```

(P∨Q)∨P→(P∨Q)

```

4.转换成合取范式

将析取符号从外部移至内部,将合取符号从内部移至外部。例如:

```

P∨Q→(P→Q)∧(Q→P)

```

析取范式化应用

析取范式化在各种布尔逻辑应用中都有广泛应用,包括:

*命题可满足性问题(SAT):确定给定布尔表达式是否有满足赋值。

*自动定理证明:从一组公理中证明定理。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电子电路设计中优化逻辑电路。

*人工智能(AI):在知识表示和推理中使用逻辑表达式。

析取范式化的优势

析取范式化的优势包括:

*易于理解和处理:析取范式直观且易于理解,这使其易于进行逻辑推理。

*标准化形式:将布尔表达式转换为析取范式提供了标准化形式,便于比较和操作。

*计算效率:在某些逻辑运算中,析取范式形式可以提高计算效率。

析取范式化的局限性

析取范式化也有一些局限性:

*可能增加表达式的长度:转换为析取范式有时会导致表达式长度增加。

*可能丢失结构信息:析取范式化将表达式简化为合取子句的集合,可能会丢失原始表达式的结构信息。

*不适用于所有逻辑运算:析取范式化为特定逻辑运算而设计,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逻辑运算。

示例

考虑以下布尔表达式:

```

(P→Q)∧(R∨S)

```

将其转换为析取范式:

1.将否定符号移至基本命题:

```

¬(¬P∨Q)∧(R∨S)

```

2.运用分配率:

```

(P∧¬Q)∧(R∨S)

```

3.消除重复项:

```

(P∧¬Q)∧(R∨S)

```

4.转换成合取范式:

```

(P→Q)∧(R∨S)

```

因此,给定表达式的析取范式为:

```

(P→Q)∧(R∨S)

```第五部分谓词逻辑中的变元替换谓词逻辑中的变元替换

在谓词演算中,变元替换是替换自由变元为其他项或变元的技术,用于证明定理。通过变元替换,可以将定理中的复杂表达式替换为更简单的形式,从而简化证明过程。

#规则和限制

变元替换规则如下:

-替换自由变元:在谓词公式中,任何自由变元都可以替换为其他项或变元,只要该项或变元在替换后仍然是自由变元。

-替换约束变元:约束变元(即量词作用域内的变元)不允许替换。

-替换避免名称冲突:替换后的项或变元不能与公式中已有的其他变元或项同名,以避免混淆。

#步骤

进行变元替换时,遵循以下步骤:

1.识别自由变元:确定需要替换的自由变元。

2.选择替换项:选择一个项或变元来替换自由变元,确保替换后仍为自由变元。

3.进行替换:在公式中,用替换项替换所有出现的自由变元。

4.检查名称冲突:确保替换后的项或变元不与公式中其他变元或项同名。

#示例

考虑以下公式:

```

∀x(P(x)→Q(x))

```

要证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变量替换:

-将x替换为y

-将P(x)替换为P(y)

-将Q(x)替换为Q(y)

替换后的公式如下:

```

∀y(P(y)→Q(y))

```

通过这个替换,我们简化了公式,便于进一步证明。

#证明中的应用

变元替换在谓词逻辑的定理证明中非常有用。它可以简化复杂公式,使证明过程更加直接。例如,以下定理的证明:

```

∀x∃y(P(x,y)→∃zQ(x,y,z))

```

可以使用变元替换技术如下:

-将x替换为a,得到:

```

∃y(P(a,y)→∃zQ(a,y,z))

```

-将y替换为b,得到:

```

P(a,b)→∃zQ(a,b,z)

```

-将z替换为c,得到:

```

P(a,b)→Q(a,b,c)

```

通过这些替换,我们得到了定理的简单形式,可以很容易地证明。

#注意事项

在进行变元替换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循环替换:替换项不能包含要替换的变元,否则会造成循环。

-考虑量词作用域:量词作用域内的变元不能替换。

-确保语义一致:替换后的公式在语义上应与替换前的公式相同。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注意事项,变元替换可以有效地简化谓词逻辑定理的证明过程。第六部分量词化和重述关键词关键要点量词化

1.量词化是一种将命题转换成谓词演算中量词形式的技术。

2.存在量词(∃)表示存在某个满足某条件的元素。

3.全称量词(∀)表示所有元素都满足某条件。

重述

量词化和重述

在谓词演算中,量词化和重述是两种重要的定理证明技术,用于简化和变换逻辑表达式,从而更容易进行证明。

量词化

量词化是指在逻辑表达式中引入量词,即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表示对某个域中的所有元素都成立。例如,∀x(P(x))表示对于域中所有元素x,命题P(x)都成立。

*存在量词(∃):表示对某个域中的至少一个元素成立。例如,∃x(P(x))表示域中存在至少一个元素x,使得命题P(x)成立。

量词化可以将复杂的逻辑表达式简化为更简单的形式。例如,∀x(P(x))可以重写为¬∃x(¬P(x)),这表示如果不存在反例(即存在一个元素使命题不成立),那么命题对所有元素都成立。

重述

重述是指改变逻辑表达式的形式,使其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但语义不变。重述对于简化和变换逻辑表达式非常有用。

常用的重述技术包括:

*德·摩根定律:

-¬(P∧Q)≡¬P∨¬Q

-¬(P∨Q)≡¬P∧¬Q

*分配律:

-P∨(Q∧R)≡(P∨Q)∧(P∨R)

-P∧(Q∨R)≡(P∧Q)∨(P∧R)

*交换律:

-P∨Q≡Q∨P

-P∧Q≡Q∧P

*关联律:

-(P∨Q)∨R≡P∨(Q∨R)

-(P∧Q)∧R≡P∧(Q∧R)

*吸收律:

-P∨(P∧Q)≡P

-P∧(P∨Q)≡P

通过使用量词化和重述,我们可以系统地变换逻辑表达式,使之更容易进行证明。这些技术对于谓词演算中的定理证明至关重要。第七部分归纳证明关键词关键要点【归纳证明】

1.定义:归纳证明是一种证明技术,它通过证明一个命题对于一组基例成立,并假设对于所有小于或等于给定整数n的整数成立,来推导出该命题对于所有整数n成立。

2.基本步骤:

-证明基例:证明命题对于一组特定的整数成立(通常为0或1)。

-归纳步骤:假设命题对于所有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成立。证明如果命题对于n成立,那么它也对于n+1成立。

3.应用:归纳证明广泛用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离散数学中,以证明涉及自然数或整数的命题。

【归纳证明的复杂性】

归纳证明

定义

归纳证明是一种数学归纳法,用于证明谓词演算中满足特定模式的命题的正确性。

原理

归纳证明基于以下原理:

*基本情况:证明命题在最简单的实例上成立。

*归纳步骤:假设命题对于某个实例成立,然后证明该命题对于下一个实例也成立。

步骤

归纳证明的一般步骤如下:

1.证明基本情况:证明命题在最简单的实例上成立。

2.假设归纳假设:假设命题对于某个实例成立。

3.证明归纳步骤:证明命题对于下一实例也成立,假设归纳假设成立。

4.结论:根据归纳原理,得出命题对于所有实例都成立。

应用

归纳证明在谓词演算中广泛用于证明涉及自然数、集合和其他离散结构的命题。一些常见的应用包括:

*证实算法的正确性:证明算法在所有输入上都产生正确的结果。

*证明数据的正确性:证明数据结构或数据存储在所有情况下都符合特定属性。

*证明数学定理:证明一般性质的命题,例如自然数的和可以被3整除。

示例

证明以下命题: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是素数。

基本情况:

对于n=1,n^2-n+11=11,这是一个素数。

归纳步骤:

假设对于某个自然数k,k^2-k+11是素数。我们需要证明(k+1)^2-(k+1)+11也是素数。

(k+1)^2-(k+1)+11=k^2+2k+12=(k^2-k+11)+(3k+1)

由于k^2-k+11是素数,并且3k+1>2,因此(k+1)^2-(k+1)+11也是素数。

结论:

根据归纳原理,得出对于所有自然数n,n^2-n+11是素数。

注意事项

归纳证明仅适用于满足特定模式的命题。如果命题不符合以下模式,则归纳证明将无效:

*命题的形式为:对于所有自然数n,P(n)成立。

*P(n)必须是一个关于n的可归纳属性。例如,P(n)可以断言n是偶数或n的平方可被3整除。

*归纳步骤必须假设P(k)成立,并且导出P(k+1)也成立。

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则归纳证明将不可行或无效。第八部分模型论证明关键词关键要点【模型论证明】:

1.模型论证明是一种基于语义的证明技术,它通过构造一个模型来论证公式的有效性。

2.模型论证明依赖于解释函数和解释关系来为公式分配真值,并通过递归地验证公式的真值来证明公式的有效性。

3.模型论证明在谓词演算中具有优势,因为它可以处理量化、关系和函数等复杂结构。

【关系演算】:

模型论证明

模型论证明是谓词演算中一种证明定理的技术,它通过建立模型来证明某个公式在所有模型中都为真。模型是由域和解释函数组成,域是集合,解释函数将谓词符号和函数符号映射到域上的关系和函数。

基本原理

模型论证明的基本原理是:

*满足性原理:一个公式在模型中为真当且仅当公式中所有原子命题在该模型中都为真。

*完整性原理:如果一个公式在所有模型中都为真,那么该公式就是可满足的。

证明过程

模型论证明的步骤如下:

1.构造模型:构造一个模型,使得目标公式在该模型中为假。

2.分析模型:研究模型的结构和解释函数,找出导致目标公式为假的原因。

3.证明矛盾:利用模型的性质证明上述原因在所有模型中都不可能存在。

4.得出结论:通过推出矛盾,证明目标公式在所有模型中都为真。

示例

例如,要证明“所有自然数都是偶数或奇数”这一命题,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域:自然数集。

*解释函数:

*偶数:映射到所有偶数的集合。

*奇数:映射到所有奇数的集合。

在这种模型中,目标命题为假,因为0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然而,我们可以证明在这个模型中存在矛盾:

*矛盾:由于域中所有元素都是自然数,因此它们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但是,0既不属于偶数集也不属于奇数集。

这个矛盾表明我们的模型是不可行的,因此目标命题在所有模型中都为真。

优点

模型论证明的优点包括:

*可视化:通过构造模型,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公式的语义意义。

*通用性:它适用于各种谓词演算系统,包括一阶、二阶和模态逻辑。

*完备性:如果一个公式是可满足的,那么它可以通过模型论证明来证明。

局限性

模型论证明也有一些局限性:

*复杂性:对于复杂公式,构造模型并分析其性质可能非常困难。

*不可构造性:对于某些公式,可能无法构造一个使得公式为假的模型。

*非构造性:模型论证明不提供特定模型的显式构造,只保证模型的存在。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归谬法

关键要点:

1.归谬法是一种证明技术,它通过假设要证明的命题是否定的,然后从该假设中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

2.归谬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假设要证明的命题是否定的。

-从该假设中推导出矛盾。

-得出原命题为真的结论。

3.归谬法常用于证明不存在性的命题,例如证明某个数是不存在的或证明某个集合是空的。

主题名称:间接证明

关键要点:

1.间接证明又称反证法,它是一种证明技术,通过证明要证明的命题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

2.间接证明的基本步骤包括:

-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否定是正确的。

-推导出一个矛盾。

-得出原命题为真的结论。

3.间接证明常用于证明某个命题为真的时候,因为直接证明可能难以进行。

主题名称:反例法

关键要点:

1.反例法是一种证明技术,它通过找到一个违反要证明的命题的实例,从而证明该命题是错误的。

2.反例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假设要证明的命题是正确的。

-找到一个违反该命题的实例。

-得出该命题是错误的结论。

3.反例法常用于证明命题不成立,例如证明某个集合不是子集或证明某个函数不是单射。

主题名称:穷举法

关键要点:

1.穷举法是一种证明技术,它通过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从而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