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实施的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摘要法律援助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为维护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而建立的一项具有公益性的法律服务工作。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法律援助立法工作不断推进,在法治化基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本论文将聚焦点放在我国基层法律援助上,旨在探索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实施的现状及完善措施。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概述了法律援助的概念、功能以及我国法律援助的特点;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法律援助的进步以及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现状及问题;第三章则强调了完善基层法律援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完善措施。关键词:基层;法律援助;完善措施目录4681_WPSOffice_Level1引言 120532_WPSOffice_Level11.法律援助概述 15344_WPSOffice_Level21.1法律援助的概念与特征 118250_WPSOffice_Level31.1.1法律援助的概念 131663_WPSOffice_Level31.1.2我国法律援助的特征 321699_WPSOffice_Level21.2法律援助的功能 56958_WPSOffice_Level31.2.1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功能 530114_WPSOffice_Level31.2.2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功能 613591_WPSOffice_Level31.2.3践行法律公平正义功能 617017_WPSOffice_Level31.2.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功能 720101_WPSOffice_Level12.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实施 81913_WPSOffice_Level22.1我国法律援助的进步 86213_WPSOffice_Level32.1.1法律援助质量的提升 831256_WPSOffice_Level32.1.2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 9618_WPSOffice_Level32.1.3法律援助资金的扶持 924778_WPSOffice_Level32.1.4法律援助制度的创新 107572_WPSOffice_Level22.2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现状 1126019_WPSOffice_Level22.3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1216290_WPSOffice_Level32.3.1基层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堪忧 1221205_WPSOffice_Level32.3.2基层法律援助制度适用困难 1320118_WPSOffice_Level32.3.3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短缺 1312402_WPSOffice_Level32.3.4基层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足 1427639_WPSOffice_Level13.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实施的完善措施 1613520_WPSOffice_Level23.1提升服务质量 1619451_WPSOffice_Level23.2保障资金支持 1717797_WPSOffice_Level23.3推行立法机制 187992_WPSOffice_Level23.4加大法律宣传 1929914_WPSOffice_Level1结语 2027316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21III引言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同时作为一项扶贫济弱、维护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进步的重要举措。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以公民尤其是弱势人群为服务对象,既体现了政府对法律公平正义原则的践行,又诠释了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今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后期完成乡村振兴目标,基层愈来愈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政府的工作重点逐步落脚在基层法律援助上,2018年司法部公布修订后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137号)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138号),两个文件的发布提高了基层法律服务的水平。2020年“1+1”法律援助行动的启动促使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对于基层法律援助的研究势在必行。虽然近年来,我国基层的法律建设在不断增强,但是基层法律普及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以及基层法制建设等相关方面仍然存在缺失。而基层往往是民事纠纷和社会矛盾频发的主阵地,基层人民也是缺乏维权意识以及缺少维权途径的重要群体,所以基层法律援助起着提高基层人民幸福感、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旨在了解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实施的现状,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完善措施,促进基层法律援助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使其成为推动我国法制建设的中坚力量。1.法律援助概述1.1法律援助的概念与特征法律援助是指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援助人员和法律援助志愿者进行派遣,使他们向刑事指定辩护案件的当事人或者有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以此来保障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建立的,具有法制性、责任性、统一性和福利性的特征,是特殊的、具体的、客观的。1.1.1法律援助的概念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国家立法的司法领域还是法学研究的学术领域,很多国家和学者对于法律援助的定义都始终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的内容包罗万象,内涵深不可测,很难用简单的文字去科学得概括这一复杂概念。“法律援助”在定义上很容易与“法律服务”混淆,这是法律援助概念界定上的一个重要难题。“法律服务”,囊括了诉讼业务服务以及非诉讼业务服务两部分,是指由律师、非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士(包括法人内部在职人员、退休、离休政法人员等)或相关机构利用其法律知识和技能,帮助法人或自然人争取正当权益、提升经济效益、摆脱不法侵害、规避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专业活动。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相比,其涉及范围更加宽泛,一般是有偿服务,而且法律援助也是被包含在法律服务之中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济”的区别也给法律援助概念的界定带来了一些困难。“司法救济”,是一项司法保障制度,是人民法院延期收缴,减少或免除存在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民事和行政诉讼所产生的诉讼费用。司法救济与法律援助的主要区别在于,民事和行政诉讼是司法救济的范围,而法律援助的范围则更为广泛。司法援助是延缓、减少或免除诉讼法律费用,而法律援助是采取减少或免除诉讼法律费用这种更加公益性的诉讼费缴纳方式。在法律援助的国际定义上,法律援助全球研究报告中将其定义为“以很少或零成本向被划定为有资格的人提供的法律咨询、援助和/或代理”;国际律师协会关于国际法律援助指南文件草案中则将其定义为“向被指定有权获得援助的人免费或近于免费地提供法律意见、协助和/或作为其代表”。在这两个定义中,都诠释了法律援助与人权息息相关,也体现出法律援助对人权维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立足于法律援助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研究法律援助概念的界定。慈善法律援助阶段,对于穷人的慈善行为就是法援的基础定义,它是律师出于公共利益或自身职业道德而自愿提供的民间法律服务。过渡法律援助阶段,法律援助开始向国家责任制转变,成为保障公民诉讼权的一种政治权利。权利法律援助阶段,法律援助被赋予实现公民平等的新意义,其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诉讼这一个方面,成为了一种社会义务。从法律援助的主体角度出发,法律援助的主体被划分为单一主体和多元主体;在法律援助的范围方面,法律援助被分为诉讼和非诉讼;在法律援助责任方面,法律援助被划分为国家责任和社会国家责任。参见陈君子:《法律援助制度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3页。参见陈君子:《法律援助制度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3页。在我国,《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法律援助定义为:法律援助作为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是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非政府设立的合法律所对法律援助的律师进行派遣,为存在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受援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1.1.2我国法律援助的特征(1)法律援助的法制性我国的法律援是一种法律化、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行为。其建立与发展,是与我国法治化建设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在1994年,是相对来说法律援助建立较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在建立之初,集百家之长,注入中国特色,使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具体化、规范化,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发展。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法制建设的源头。该法中强调了律师对于法援责任履行的基本义务,具体是说律师需要为需要法援的受助群体提供合法规范的法援服务,从而完成维护合法权益的目标。这一法条突出了律师的法律援助义务,由此法律援助与律师的关系在法律上被做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援助的法制化进步。2003年通过的《条例》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历程中被视为的里程碑存在,它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被正式确立,该条例对我国法律援助的主体、范围、实施、责任等内容给出了明确解释,促进我国法律援助工作有法可依,奠定了我国法律援助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基石。(2)法律援助的责任性最初的法律援助被看作一种慈善行为,在逐步地发展中演变为了一种公民权利。在我国,法律援助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律师践行的一项“民心工程”,为受援人搭建起一座公平、正义的维权桥梁。我国的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同时还包括国家司法机关以及所有的行政机关。律师在法律援助中被视为受援人维权道路上的指南针,法律援助工作是律师的责任与义务。而社会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参与和支持,也是促进我国法律援助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例》第3、6、7、8条规定中分别提到了政府、律师和社会三大法援主体。政府扮演着法援责任主体的角色,需要主动积极采用相关办法来保障法律援助事业可以和经济与社会一起协同共进。律师肩负服务大任,需要履行法援义务,帮助受援人利用法援这一途径来维权。而社会则是在被国家的鼓舞下,为法援或者受援人给予资金帮助。这种三位一体的法律援助,使法律援助获得更多的认可与支持,激发律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提高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使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蒸蒸日上。(3)法律援助的统一性为促使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规范化与成熟化,并让其达到法律援助程序的要求,我国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四个统一”的原则。“四统一”是指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指派、统一监督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和法院派遣的法律援助案件。统一受理是法律援助机构工作开展的起始点,统一审理体现了该机构对于法援一丝不苟的法治程序,统一指派展现了法援案件办理的有序进行,而统一监督则彰显了法律援助部门间的互相制约。法援案件由法律援助机构承接是统一受理,法援案件所涉及的受援人的条件核验是统一审理,特派专人提供法援服务是统一指派,对办案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是统一监督。在法律援助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四统一”原则,是维护公民法律援助权益的关键一环,是保证法律援助质量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对法律服务者承担法律援助义务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4)法律援助的福利性我国的法律援助是一种无偿的福利性行为,是公民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法律武器,更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条例》中的第2条规定的内容中提到凡是符合条例的公民,都可以享有无偿的法律咨询、代理和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然而在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中,需要被提供法律服务的受援者都是存在经济困难或者能力障碍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或者能力去支撑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对于他们法律援助的无偿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国家实施的“缓交费”或者“减费”措施相比,我国具有无偿性的法律援助更具人性化和合理化。“缓交”或者“减费”可能会导致恶意的有偿法律援助,这就颠覆了法律援助的本来用意。有偿收费的现象会造成法律援助机构和社会执业律师因利益驱使而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法律服务市场秩序,抹黑法律援助的美好形象,甚至危及公民所享有的法律援助权利。参见张丽萍:《试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4页。1.2法律援助的功能法律援助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公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发挥其扶贫济弱功能;可以促进社会法律服务公益事业发展,发挥其法律服务功能;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得到落实,诠释其司法公正功能;减轻社会矛盾,保护公民利益,有益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体现其社会稳定功能。1.2.1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功能在法律援助的发展历程中,法律援助的作用始终都是为公民特别是经济困难或者能力缺失的弱势群体进行服务。伴随法律援助的不断前进,被提及最多的是“人权”,人们往往将法律援助与人权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在立法过程中,在《宪法》和有关实体法中明确提出,实现公民权利的前提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使之具体化、规范化。但是,在有关公民权利的立法与现实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参见林风章:“我国法律援助的困境分析”,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法律援助的主要受援人为社会弱势群体,而社会弱势群体在我国人口中占据一定比例,其中包括经济困难群体以及残疾人群体。在全国范围,我国残疾人人口和存在贫穷情况的人口数量是庞大的。与此同时,我国农民和农民工群体的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据一定地位。除此之外,我国近几年来产生了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不乐观趋势,我国的老人所占人口的比例被不断加大。综合上面几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老弱残人群的数目是非常大的,这些人都是法律援助的主要受益人群。社会弱势群体受到自然因素或经济因素的影响,所处特殊地理环境与资源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造成城乡差距与地区差异;而在市场经济中自力更生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对薄弱也使得弱势群体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社会弱势群体数量的增长。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为了诠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法律援助的人权保障功能将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让社会弱势群体沐浴在法律援助的温暖中,将法律援助的扶贫济弱功能落到实处。1.2.2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功能法律援助属于法律服务的重要范畴,更是公益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2019年司法部出台《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国家以及政府对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视在这个文件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法律援助在公益法律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它不仅很好地充分发挥了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要求。2020年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近140万件的法律援助事件在各级相关法律援助部门和机构的努力下被有效地办结,法援受援人数量达到216万余人次,有近1500万人次群众进行了法援咨询。彭瑶:“彭瑶:“2020年,中国发布丨2020年近140万件法援案办结约四成涉农民工、未成年人援助案件”,/txt/2021-03/02/content_77262194.htm?f=pad&a=true,2021年5月7日阅。法律援助的日益发展,提升了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促使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投身到了法律服务事业中,从而使我国法律公益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1.2.3践行法律公平正义功能法律援助促进了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虽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每位公民的各项权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法律率普及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得受法律保护的机会分配呈现出不均衡的差距。法律援助建立在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基础上,让社会弱势群体与普通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使他们用诉讼或非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见杨亮:《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9页。法律援助中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的每一步,例如:严格遵守法律援助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审查及监督的过程中秉承公平正义的原则。而法律援助工作者坚守公平正义的职业操守,履行法律援助的责任与义务也体现了法律援助公平正义的价值所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是实现法律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克服权利救济中的司法阻碍,缩小其合法权利与现实的差异,实现法律援助的程序与实体公平。1.2.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功能法律援助是有效地维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工作,它是有效地保证了公民根本权益的一项政府职责,也是司法公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社会大环境下,落实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服务民生水平。随着公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法律援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打官司”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渐渐趋于常态化,法律援助的社会效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被视为法律的核心价值,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将法律看作是公平与正义的象征。社会和公民安全感来自于法律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法律的公平正义也是公民遵纪守法的重要前提。相反,若法律在公平上有失偏颇,会造成法律的威信力下降,公民的法治意识削弱或淡化,从而产生对法律的抵触情绪,引发社会负面效应。法律援助恰恰赋予了社会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使他们的诉求得到满足,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实施2.1我国法律援助的进步1994年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立,距今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这近30年里,我国法律援助工作风雨兼程,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在法律援助工作上不断地总结经验,由此促使了我国法律援助服务水平的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范围的扩大、法律援助资金筹集与使用的科学化与灵活化的形成以及法律援助制度的创新。我国法律援助在各方面的进步预示着我国法律援助的光明前景。2.1.1法律援助质量的提升我国法律援助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法律援助质量不断提高,为受援人提供了城乡覆盖广、服务效率高、普惠平衡的法律援助服务。2020年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影响下,司法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的法律品牌活动的部署与开展。全国各地响应司法部号召,拓展法律援助事项、组织专项活动、参加帮扶贫困、创新服务方式,为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事业贡献了力量。北京市免予因疫情致贫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因疫情影响返贫的群众在申请法律援助时,提交经济困难证明这一程序。“因突发事件受到人身损害请求赔偿”这一特殊情形被上海市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四川省的法律律援助工作站的增设数量达到了两倍左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涉及川籍农民工的案件也比往年有所增长,对于需要法援咨询的群众进行了非常耐心的解释和回答。吉林省非常重视对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的帮扶工作,对于这些地区的需要法援的对象给予免除复杂程序、优先获得帮扶的服务,更是为贫穷的村庄特地分配配置了法援联络工作者。我国法律援助机构分布逐渐广泛和均衡,法律援助工作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拥有了八十多万个的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在乡镇和街道设立了将近四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者,四百多万人奉献在法律服务工作中,政府更是在65万个村庄和居委会装备了法律顾问,覆盖率为99.9%。晓凡:“全国各类法律服务机构总数达85.3万个法律顾问配备覆盖率达99.9%”,上千个人民法院在内部增设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人民法院的建站率有了显著提高。其中,建站率晓凡:“全国各类法律服务机构总数达85.3万个法律顾问配备覆盖率达99.9%”,曹宇:“我国法律援助机构已入驻1700多个人民法院”,2.1.2法律援助范围的扩大随着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让更多有法律服务诉求的群众可以得到法律帮助,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法律援助事项不断得到扩展,法律援助范围越来越贴合社会实际。2006年开始,和我国法援相关的一些事项得到了很大范围上的补充,除了《条例》之前规定的相关事项之外,其中还补充了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有关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如果在劳动合同的形成和毁灭等过程中,被赋予了不平等的待遇时;在家庭以及婚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被家暴或者遗弃等情况,身心受到了伤害时;在一些意外事故发生的时候,如果这些意外事故是在因公、交通、医疗等方面遭受到了一定的损伤时;以上罗列的这几种情况发生的时候,都可以向法援部门或者工作者请求帮助。2020年,全国各地贯彻司法部对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工作要求,将法援事项做出了新的充实,特定人群(老弱残群体和军人军属等)可以对侵权赔偿进行请求,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劳动者权益保障、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以及受到损害的时候可以要求补偿等等。降低申请门槛,放宽适当条件也是扩充法律援助范围的重要办法。经济困难群众被视为是法律援助的主要受益人群,去年,有二十多个省的经济困难水准、工资最低的标准和低保政策都被调节到了原来的两倍,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困难标准得到了一定的变通性变化,这也大大扩大了法律援助受援人的范围。2.1.3法律援助资金的扶持我国法律援助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法律服务行为,为受援人提供无偿性的法律服务,资金的支持对法律援助的高效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行业奉献是我国法律援助的三个不可缺少的资金筹集方式。政府部门作为我国法律援助体系中主要责任承担主体,其对于法律援助的财政扶持占据着主导性位置。2020年,我国各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对资金的保障能力。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地方使得法律援助行为的业务性经费被列入了财政预算,二十多个省专门建立了法律援助行为的专项资金。人民网:“熊选国:全国20多个省份设立了法律援助专项资金”,/a/128203941_114731,2021年5月7日阅。人民网:“熊选国:全国20多个省份设立了法律援助专项资金”,/a/128203941_114731,2021年5月7日阅。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作为我国独一无二专注于促进法律援助事业发光发热的基金组织,它具有一定的公募性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基金会根据不同的受益人群和不同地区的特殊法律需求,先后成功建立了14个特别的法律专项基金,在这其中该组织特别设立了“中彩金”法援项目资金。此项基金项目的实际经费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付,主要被使用于法援办案经费、法援业务支出和其他多个方面。在这样的作用下,我国很多贫穷和困难人群得到了法援的实际帮扶,法援案件的办理得到了鼎力相助,受益人的经济损失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补偿。积沙成塔,相信在基金会的长足努力下,我国法援资金会得到愈来愈多层面上的扶持,帮助法援事业的发展。筹集法律援助资金被视为法律援助资金扶持工作中至关重要的要素。除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支持,我国始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共同为法律援助贡献力量。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纳税人为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捐款,且捐款用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可以按照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该规定极大激发了公众以及社会组织对法律援助资金支持的热情。参见郑自文,左秀美:参见郑自文,左秀美:“法律援助资金筹集方式及可行性研究”,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4期。2.1.4法律援助制度的创新2003年《条例》的颁布编织了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美好蓝图,代表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体系的正式确立,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展现。近年来,我国推行法律援助的深化改革,法律援助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使我国法律援助体系得到了革新与完善。法援制度的创造性实践,为制度的接续前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全国人大规划将法援立法的有关工作列入到今年的法律进步工作日程中。去年在全国人大所审议的多项法律案中就有着法援立法的身影。很多专家学者和执业人员对于法援立法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它更是被当成了今年人们所热切关注的热点。此作为我国法治工作首当其冲的大事,推动法律援助的立法工作,体现了我国法律援助在立法层面的制度进步。2020年我国发布了《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办法》,该办法是我国值班律师制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发挥了值班律师系统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值班律师制度在2018年披着法援的底色被收录到了刑诉法,这件事是我国法援全面性、大覆盖发展的重要体现。该制度可以非常有效使的使得司法案件被公正公平的进行办理,使被告人或者嫌疑人不再被动于诉讼过程中的一些偏见,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展现司法公正。在该制度的建立之前,我国认罪认罚案件的帮扶是微乎其微的,值班律师的参与度更是少得可怜。而在2018年该项制度被建立以后,我国认罪认罚案件的处理工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值班律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是被激励,数以万计的受益人开始依赖于值班律师。由此可见,值班律师制度的确立,使我国法律援助中值班律师的主体作用增强,推动了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进步。2.2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现状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法治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法治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我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提高了我国基层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近年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落实,使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逐渐深化。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开展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地区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中西部地区法律援助临街一层便民服务窗口建成率分别达94%和73%,光明网:“法律援助惠及困难群众”为基层百姓提供法律援助工作,为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基层的法律援助服务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光明网:“法律援助惠及困难群众”虽然过去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完善。我国法律援助的重要服务地点主要在基层,而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和宣传力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满足基层人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诉求。2.3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2.3.1基层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堪忧法律援助的主体分为法律援助的义务履行者和义务承担者两大部分,其中权利主体是法律援助的受益人,而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责任者是义务主体。驻足于法援义务主体的层面上,就基层法律援助中存在的主体问题进行分析。法律援助的义务主体主要包括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和服务主体。参见邓扬敏:《基层政府法律援助服务问题与对策》,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18页。参见邓扬敏:《基层政府法律援助服务问题与对策》,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18页。基层法律援助存在着责任主体职责的错位问题,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例,实施法律援助的责任和管理法律援助的责任同时被赋予给了法律援助机构,其肩膀上肩负着两个复杂和相互管制的责任。法律援助的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对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参见李琬琳:“基层法律援助的困境及理念重塑”,载《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一个法律援助机构同时兼顾法律援助的细节实操问题(受理案件、审查申请、派遣服务)和法律援助的大局管理问题(制定规划、监督服务),同一层级兼任两个层级的工作,导致法律援助机构内部存在着分工协调困难、“一政多门”参见李琬琳:“基层法律援助的困境及理念重塑”,载《思想战线》2017年第3期。基层往往会产生社会矛盾频发以及冲突纠纷多元化的问题,这就导致基层的法律援助案件涉及面广泛,需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多变。基层法律援助事项包括相邻关系、民间借贷、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农民工讨薪等等,这就要求基层法律援助服务主体的法律专业知识广而精、法律业务水平高而活。然而,基层法律援助服务主体的职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有所欠缺,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对于法律援助质量的高期待值。法律援助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社会弱势群体和经济困难群体,其中包括老年人、妇女、儿童、农民工等等,而这些群体大多来源于基层,这就大大加大了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压力,法律援助资源与法律援助诉求不平衡,从而导致基层法律援助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难度大、报酬低、环境差等问题,也使得基层法律服务主体的工作热情有所下降,对于法律援助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影响了基层法律援助的工作质量和水平。2.3.2基层法律援助制度适用困难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制度现阶段仍处于初级阶段,法律援助在立法层面存在诸多不足,在我国现在所实行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中法律援助只停留在原则体现的层面。在立法的角度上,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内容杂乱、协调性不足。国家与地方都会出台关于法律援助制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一般都是以城市为主要对象进行设定,很少立足于基层地区和涉农问题的特殊性进行考虑,这就导致一些法律法规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运用上很难适用,造成了城市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失去平衡。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援助制度欠缺对于基层法律援助的具体细化,基层法律援助部门间缺少沟通合作的联动机制,没有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法律援助体系,使得基层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感觉无的放矢。而且基层政府的工作流动性高,其监管力度不够完善,很多法律援助工作难以受到重视和落实。法律援助制度中对于法律援助的范围确立也具有局限性,相较于基层法律援助需求的多元化和受援人的多样化,存在着基层法律援助范围狭窄的问题。我国基层群众的纠纷被赋予了特殊性和复杂性两大特点,涉农纠纷包括传统的土地承包纠纷、宅基地使用纠纷以及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加快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房产拆迁纠纷、并村纠纷、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等等,以上所罗列的纠纷都没有被涉猎在我国法律援助条例的范围内,也就导致我国基层的社会矛盾很难通过法律援助来进行解决。基层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维护的同时,也严重危害了我国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现阶段设置了四种层级的法律援助机构,基层法律援助机构被设立到了县、区一级。参见张丽萍:《试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13页。参见张丽萍:《试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13页。2.3.3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短缺我国法律援助资金扶持的主导力量为政府财政拨款,除此之外社会力量的捐赠也为我国法律援助资金扶持做出了贡献。虽然我国在每年的法律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都在不断加大,但是法律援助工作仍然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我国2018年全国法律援助经费总额是26.51亿元,而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220906亿元,在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法律援助经费只占据了0.012%。参见李雪莲,夏慧,吴宏耀:参见李雪莲,夏慧,吴宏耀:“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研究报告”,载《中国司法》2019年第10期。资金的不足只是我国基层法律援助资金问题上的冰山一角,在我国法律援助资金运用和管理系统上还存在很多漏洞。基层法律援助经费体系在我国并没有被专门设立出来,十多个专项基金被包含在了我国第一大法援募集组织——中国法援基金会中,但是在这么多专项中也就单单有农民工法援基金和“1+1”法援志愿者活动基金是和基层法援受益人所息息相关的,这意味着我国法律援助资金的基层覆盖面较小。在法律援助资金落实到法律援助机构后,并非只运用到案件的办理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法律宣传、办公费用、办公补贴等其他合法的开支,这就造成实际运用到具体案件办理上的经费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象。同时,因为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缺乏合理的资金使用标准规范以及严格的资金监督体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经费的管理缺乏了透明性,滥用资金和资金流失的现象发生频率较高。2.3.4基层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足在法律援助工作的推行过程中法律援助的权利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享有法律援助权利的受益人,对法律援助制度的了解程度以及知晓率是影响受援人在寻求法律援助服务过程中的基本前提。虽然近年来,我国重视对基层的普法工作,但是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仍然相对薄弱,对于法律援助更是知之甚少。基层群众的生活环境较为闭塞,受到法律教育的途径与机会很少,这就使他们在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非常难产生意识到为了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我国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的理念,这也造成我国基层人民存在着普遍“厌诉”的思想,认为打官司是不光彩的。参见张丽萍:《试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16页。所以,基层群众为了体面与和睦,往往在遇到纠纷时会选择“忍”参见张丽萍:《试论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16页。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中,法律援助人员稀缺以及资金紧张,导致基层地区法援宣传与教育的力度落实不到位,难以促进群众在法援知识上进行更加深刻地了解,造成许多符合受帮扶条件的困难群众没有被及时、有效地提供法援的服务。基层法律援助宣传工作的形式主义也是影响法律援助难以普及的重要一点,基层法律援助受援主体具有独特性,而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宣传方法并不适用该群体,因此很多法律援助的宣传都是流于表面,很难深入人心。3.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实施的完善措施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直以来都是被非常重视的问题。开展乡村振兴的工作战略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了出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再一次被强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把法治乡村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参见李宁:参见李宁:“浅析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现状与完善”,载《法制博览》2020年第7期。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新月异,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复杂多变,基层治理法治化日趋成熟。参见崔雪莹:《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论文,第8页。我国基层群众产生的纠纷具有多元化特点,但是解决纠纷的方法和机制还被局限地停留在参见崔雪莹:《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论文,第8页。紧随着基层法律普及宣传力度被加大和法制建设被加强的大趋势,基层人民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援助知晓率在基层土地上开花结果。同时,脱贫攻坚的胜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鉴于上面两点,我国基层群众的维权意识被不断强化,对于法律援助的需求也在上升。但是,我国现在的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不足,法律服务人员数量少,尚不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加的法律援助需求,凸显出了基层法律援助供不应求的矛盾。综上所述,完善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工作是重中之重,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法治化建设。3.1提升服务质量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是不仅代表着法律援助的工作成果,更诠释着法律援助为公民合法权益保驾护航的服务宗旨。法律援助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受到了法律援助主体责任、资源分配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强化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法律援助资源。在基层增设直接面向于街道或者村庄的司法服务机构和法援服务点,指派这些机构中具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为基层法援受助群体提供一个人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对特定区域等多种方式的对口帮扶工作。创建基层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直属于地方法律援助机构管理,设定其职责为专门为基层法律援助受援人服务,办理基层法律援助案件,从而规避一些具有私人利益的社会法律从业者为了企图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而敷衍和不认真办理法援案件的负面现象。设立高校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政校联动模式,让城市律师事务所面向县(区)一级的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帮扶和合作工作,为基层输入法援新鲜血液,从而达到扩充基层法律援助服务队伍的初衷。对基层法律援助服务主体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意识进行培养,强化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福利待遇,激发其对于基层法律援助事业的热忱和责任感。地方法律援助中心应该定期对基层法律援助服务主体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进行执证上岗的资格认证要求,增设对服务主体的考核机制,将受援人满意度纳入考核内容。提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福利补贴,完善奖惩机制,将惩罚违规违纪与表彰奖励结合起来,根据服务主体的办案质量水平给予不同档次的补贴,对于优秀的服务者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消极的服务者进行相应的惩戒。参见蒋建峰:“法律援助办案质量控制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7期。加大基层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监督力度,开设基层法律援助服务便民平台。对于法援案件的办案质量和案件承办人的办案水平进行评估考核机制,法律援助机构对于这两个方面进行定期的集体性商讨和评议,对法援案件质量进行登A、B、C三个层级的评定,与此对于办案人进行打分制的水平认证,并给予他们书面形式的参考建议;除此之外,在加大法援案件的监督层面上,我们可以实行跟踪摸底调查、旁审、重大疑难案件集体研究和冤错案责任追责这些多元化的监督方法。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基层法律援助方服务平台,线上平台以微信小程序或者官方APP等多种方式承办法律援助咨询、申请、资格审核、信息反馈等多项业务;线下平台在街道办或者村委会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开启“一站办理”“一次兜底”的服务机制,简化基层法律援助申请过程中的复杂程序,推进线下法律援助工作一体化形式,为受援人提供便利快捷的法律援助服务。3.2保障资金支持为了促进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可持续发展,资金经费被视为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经济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当建立完备的经济保障体制,注重资金经费筹集渠道的扩张、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管理措施的强化等多项工作。拓宽基层法律援助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社会资金的募集力度。法律援助资金筹集的一般路径分为国家财政拨款、法律援助专项基金和社会捐赠,而法律援助的新路径则有律师交纳法律援助金及法律援助义务代偿金制度、法律援助受益人的交费和分担费用、诉讼保险等途径。参见梁鹏:参见梁鹏:“法律援助资金保障的理念与路径”,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9期。扩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备经费资金的管理机制。国家应当提高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水平,以人均法律援助业务资金作为基础标准,在国家各级层面上加大对基层法律援助资金金额的支持力度并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建立法律援助经费分类管理体系,将办案资金、相关业务经费和其他经费使用进行分化,并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资金使用,优化业务经费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合理配置,这样便可以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完善经费财务公开体制,不管法律援助经费是来源于公共财政还是社会捐助,都应当对其财务去向采取公开制度,使经费财务支出透明化。3.3推行立法机制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律援助工作的指南针和风向标,法律援助的立法对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善基层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法律援助立法进程,打造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体系是大势所趋。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中,应当明确法律援助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将法律援助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义务独立出来,形成一个专门的法律援助管理监督机构,打破组织监管体制与业务实施机构的混同现象。对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进行两级监督管理机制,形成由同一层级的法律援助管理监督机构监督和审查该级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工作,同时由上级法律援助管理机构对下级法律援助机构工作进行管理的双层级管理监督方法。推进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工作,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形成适用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实际的制度体系。对基层法律援助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基层的实际情况,在地方上出台符合本地区基层法援工作的法律法规,用于指导和引领该地区基层法援工作的推进,保障基层法援工作进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法制层面上对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工作指导,这就需要制定基层法援工作服务规范条例,用于规范法援工作者的言行举止;研究制定专业性人才参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办法,鼓励高校法律毕业人才和社会执业法律人才加入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从而达到充实基层法律援助队伍的目的。由于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法律援助很难实现“普惠化”,在适用条件中《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经济困难标准”及其认定是重要的申请考量指标。参见樊崇义:参见樊崇义:“我国法律援助立法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律评论》2019年第3期。扩大基层法律援助范围,将涉农纠纷纳入基层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将与基层群众相关的婚姻家庭、劳动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形象维护细则
- 玻璃制品管理办法
- 商标许可租赁代理合同
- 临时演员加入直播节目合同
- 厨房改造设备安装协议
- 珠宝首饰高速公路合同管理办法
- 房地产评估助理聘任合同
- 电力公司电梯井道施工项目合同
- 城市绿地草坪绿化合同
- 烟草公司副总经理聘用合同范本
- 初三九年级青骄第二课堂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采访教师)
-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6课 眼镜的设计丨浙美版 (共10张PPT)
- 蚊类防制技术规范(2020年版)
- 水 泵 安 装 记 录
- 类比-完整版获奖课件
-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完整版课件
- pcs-9882ad说明书-国内中文版
- 外研版六年级上册英语期中试卷(含听力音频)
- 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制度
- QGDW-11513.1-2022-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