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卷(B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卷(B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卷(B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卷(B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卷(B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2.东汉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即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一现象说明了()A.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溢生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3.女着男装是唐代流行的特殊的"着装时尚"。右图中武则天身旁随侍女官即戴长脚头、身着全套男装。该作品反映了()A.宫廷服饰深受胡风影响 B.尚力崇武成为社会时尚C.儒家礼教受到一定冲击 D.宫廷绘画技术走向成熟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朝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据史料记载,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后,大力提倡喇嘛教发展,康雍乾时期,达赖喇嘛所辖的寺庙有3050座,有喇嘛302500余人,班禅所辖寺庙有327座,有喇嘛13700余人。清政府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奉行了因俗而治的原则C.加大了中央的管理力度 D.加强了佛教文化的交流6.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策略:一是“内华夏而外夷狄”,也就是协调“华夷关系”;二是“因俗而治”,也就是在保证中央权威和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些措施表明()A.和抚夷狄是古代统治者施政要点 B.历代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危害民族关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渊源7.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8.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贯彻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9.1954—1964年,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积极主动和灵活的外交态度。这期间,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包括()①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③中法建交实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0.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A.中国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11.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时间国际局势外交方针与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一条线”“一大片”团结从美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一条线”周围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调整,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A.体现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 B.紧密地围绕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发展C.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D.积极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12.2022年2月初,俄罗斯、塞尔维亚、埃及、卡塔尔等国家政要出席北京冬奥会,并与中国进行了重要国际问题的讨论。中国也利用冬奥这个平台,彰显“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强有力地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出加强全球治理正义的呼声。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A.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C.外交政策得到各国普遍认同 D.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13.中世纪前期的法国至少有五大方言体系,而法语即是奥依语中的一个小的支流,它只适用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范围之内。14、15世纪巴黎方言开始走出法兰西岛,并进而成为具有法兰西自身特色的神圣语言。这表明14~15世纪的法国()A.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天主教势力受到打击 D.民族国家正逐渐形成14.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有()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拿破仑法典》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5.1901年,应德国要求,清醇亲王载沣等赴德为德前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赔罪。在礼仪环节,德国政府主张“中国与德国系平行,所以清廷官员见德皇亦需行华礼”,中国官员“应照中国礼赔罪”,故德皇坐受国书,载沣须对德皇行三鞠躬礼,其他参赞人等须“照中国臣下觐君礼叩首”。这反映了()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受到冲击 B.国际体系无力保护弱国C.此时国际法不适用亚洲国家 D.国际法受大国强权挑战16.1921年,国联第一次会议通过国际公约以管控麻醉药品过量生产、滥用等。但随后,以英、德、日等为代表的缔约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量生产行为。由此可知()A.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根本改变 B.国联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有限C.各国政治利益诉求影响国际局势 D.大国竞争促进国际机制的建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陇西行四首》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民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伊始确立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综合以上材料,为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合理建议。(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随着中古罗马天主教会与日耳曼民族统治阶级相结合,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已不能适应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实际情况,其中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格外突出。首先,就教会本身而言,进入中世纪以后不仅受到了新的统治阶级以及社会上层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君主以及贵族馈赠。其次,公元10世纪商业的复兴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一元化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贸易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有财产。——摘编自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材料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了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诞生。西欧社会结构分化裂变与凤凰涅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其自身结构的特点更是不容忽视的。西欧封建社会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多重性特征,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正是这种多重性结构发展演变的客观要求。——摘编自查振华等《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重性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嬗变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孕育出民族国家的因素。(6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也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B,C两项排除;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即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乐器、饮食等文化在中原地区传播,并且受到了汉族统治集团的喜爱,说明各民族交流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体现不出同源共祖观念的溢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改革与风俗变迁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未涉及人口流动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图中武则天身旁随侍女官即戴长脚头、身着全套男装”,可以看出,宫廷侍女戴长脚头、身着全套男装,结合图示可知,这些着装带有明显的胡人风格,说明宫廷服饰深受胡风影响,A项正确;仅从侍女着装,无法得出尚力崇武成为社会时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妇女着装,无法得出儒家礼教的信息,排除C项;仅从图示,无法判定宫廷绘画技术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故B项正确;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排除C项;题中没有传统观念更新的信息,排除D项。5.答案:B解析: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是利用西藏佛教盛行的地方特色发挥宗教的作用进行管理,体现了清政府因俗而治的原则,故选B项;权力制衡是通过权力的分配体现的,而材料中政教合一的制度并不能体现权力分配,排除A项;政教合一体现的是地方的自主管理,并非加大中央的管理力度,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喇嘛教的发展,D项“交流”一词无从体现,排除。6.答案:D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因俗而治”以及“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存在”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一定相似性,D项正确;古代统治者的施政要点是巩固统治而非和抚夷狄,排除A项;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以巩固统治为主,而非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排除B项;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不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存在零和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自治地区内的民族关系,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的信息,D项排除。8.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国务院部委制定的文件或规章、四川等省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等都是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9.答案:C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正确;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中法建交实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皆在1954年以前,与材料时间不符;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控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选B项。11.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变化,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A项正确;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务实的,并不完全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而发展,排除B项;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排除C项;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12.答案:D解析:“进一步强有力地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出加强全球治理正义的呼声”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故选D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如塞尔维亚、埃及、卡塔尔等国家并非都是中国的邻国,因此注重睦邻友好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各个国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因素,对冬奥会一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普遍认同”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13.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14、15世纪时巴黎方言开始成为法国统一的语言,这表明当时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故选D项;法国的基本统一发生在16世纪,故排除A项;启蒙思想在当时尚未产生,故排除B项;语言的统一与天主教势力受打击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故选:D。1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联合国宪章》,均为主权国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规则,属于国际法,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法国的法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仅适用于美国,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15.答案:D解析: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平等,但大国强权思想的德国试图突破这种规则,侮辱清帝国,D项正确;1815年,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说明德国的行为,没有说明这种行为的结果,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超越欧洲,扩展到亚洲、美洲等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联通过公约来管控麻醉药品过量生产、滥用,但是一些缔约国仍然在不同程度的过量生产,可知国联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有限,B项正确;当时国际格局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际局势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联的影响力有限,和大国竞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1)方式:战争;和亲;册封;互市;等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共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创作灵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答出两点即可)建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方式,据材料一“羌戎贺劳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战争是古代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之一;据材料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和亲通婚也是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民族交往的方式还有册封和互市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所学可知,民族交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共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创作灵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境内一切民族平等;据材料二“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间要民族团结;据材料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答出两点即可)第二小问建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答案:(1)原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