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并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C.实际上不起任何作用D.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2.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副刊文章《大豆与中美科学交流》,介绍说大豆的故乡在中国,在美国获得巨大的发展。文章配发装饰画《中美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如图)这表明A.中国外交的政策有所调整 B.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摆脱了长期以来外交困局3.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制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4.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他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署内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其中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由一名亲王担任总署大臣,共同办理衙门事务。这反映出当时的总理衙门A.具有临时性机构的性质 B.全权处理涉外事务C.与军机处处于同等级别 D.受内阁大学士牵制6.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7.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恐怖军力平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8.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西汉9.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购,1959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A.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 B.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资本积累C.进-步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D.一直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10.延续至20世纪的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这反应了种姓制度:A.成功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B.缺乏反映社会状况的能力C.适应了社会状况维持社会秩序 D.完全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11.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所有权和占有都是非法的。”这说明古代罗马A.注重保护公民土地私有权 B.缺少商业的契约精神C.居民的身份具有不平等性 D.法律严禁土地的买卖12.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据此可知A.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扩大C.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动荡不安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13.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14.19世纪末,华商各商会成立后基本上都把“兴商学”列入组织章程,通过创办商业学堂、商业报刊和宣讲所、阅报所等多种形式致力于近代商业教育。这体现了A.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 B.商会是传统行会的延续C.政府保护华商的利益 D.商战思想的传播与深化15.“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6.“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之呼声,以及“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之檄文,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C.台儿庄战役开始前 D.二战末期日本投降前17.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18.美国于1930年通过法令,对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平均提高40%。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这一现象导致了A.经济危机的缓解 B.关贸总协定成立C.世界经济的恶化 D.罗斯福实施新政19.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核武器,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9年美苏双方己成平手,到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呈现A.相互平衡 B.相互进攻 C.美攻苏守 D.苏攻美守20.让北宋中期统治者忧叹“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的“二虏”是指A.辽和西夏 B.辽和金 C.金和西夏 D.金和元21.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少弟康叔于殷故地卫。鉴于“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周公要求康叔“刚制于酒”,有敢“群饮”者杀之,“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敦之。这反映出当时A.儒法两家学说相融合 B.粮食产量低不应酿酒C.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 D.重视私营手工业发展22.下表是1942年9月延安“九--运动大会”概况。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A.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B.移风易俗成效显著C.重视军事体能训练 D.形成群众体育体制23.(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24.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等在招生时,报考者寥寥,在毕业后还需要给予科甲出身,李鸿章甚至不得不奏请新式学堂学生一体参加乡试。此现象反映了A.新式学堂教学目标虚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B.新式学堂教学质量不高,毕业学生素质较低C.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对新式人才需求少D.科举影响大,近代教育需依附传统教育生存25.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A.B.C.D.26.1902年,夏曾佑在《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种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则至难定。……至称汉族,则以始通匈奴得名,称曰唐族,则以始通海道得名,其实皆朝名,非国名也。”这表明,在晚清知识分子中A.反对王朝统治的呼声高涨 B.已产生民族国家观念C.掀起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潮 D.开眼看世界成为主流27.同盟会发动的多次起义常因经费和器械没到位而失败。而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军却能利用湖北的大量财政存款和汉阳兵工厂的军火坚持到清王朝大势已去。据此分析,武昌起义的成功应得益于A.湖北革命军奋勇作战 B.同盟会准备工作到位C.洋务派官僚参与革命 D.晚清改革的客观推动28.1953年,毕加索根据斯大林年轻时的照片创作了《斯大林画像》。苏联和法国的共产党人指出,虽然毫不怀疑毕加索对劳工阶级的认同,但“作为斯大林同志特点的至高无上的善良和高贵通通不见了。”以上材料可用于说明A.现代派绘画反传统的特点 B.意识形态对抗呈白热化C.斯大林个人权威开始动摇 D.现实主义艺术仍占主流29.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D.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30.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救国的探索材料一:1895年,京师城门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材料二:“吾人之目的,将以改造政府,而不欲动摇国家之基础。……革命党则因现政府之腐败,并欲变更组织。”“皇帝至圣至仁,虽大彼得、华盛顿不能望其项背;振兴中国非光绪帝不可。”——梁启超《新民丛报》材料三:“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今日为国民精神。”——《同盟会宣言》回答:(1)材料一中的对联讽刺的是什么事件?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2)比较分析材料中探索近代救国道路的两个派别的不同观点。32.“结局”和“起点”有学者说,“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问题:(1)你如何理解材料所述的“结局”和“起点”?(2)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秦未能尽行”的原因。33.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沙糖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代的笔记文)(成书于1095年)有一则笑话: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亨利·玉尔的辑译记载:“在这座城市归属大汗之前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们只是习惯于把蔗浆熬煮并澄取精华,冷却后,即变成黑稠糊。”材料三元代官修《农桑辑要》甘蔗一节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并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是将甘蔗“压挤取汁”之后,“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以上均摘自《读书》2019.9(1)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什么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得出什么重要信息?(2)你认为上述关于沙糖的叙述是否真实?请以三则史料的价值为依据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据材料中投票人在不认识当事人的情况下,仅凭个人感觉,让人代为投票的现象,反映了雅典的陶片放逐法不是真正的民主和理性的判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的局限,而不是充分的民主,A项错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对维护民主政治起了一定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不是审判民主敌人的最佳方式,D项错误。2、A【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大豆与中美科学交流》和《中美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等,体现了中国对美国的友好态度,由此反映中国外交的政策有所调整,A项正确;人民日报的文章和图片,不能表明中美两国在“农业领域”开展着合作,B项错误;1978年底,中美关系基本上实现了正常化,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摆脱了长期以来“外交困局”,D项错误。3、C【解析】

材料“天子都城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说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规格的待遇,等级越高规格越高,等级越低规格越低,这体现的是一种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错误;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C和D项。4、C【解析】试题分析:相持阶段始于1938年10月,①错误;国民政府在战略防御阶段的对日战争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故②正确;中日互有伤亡,两国人民都深受战争之害,故③正确;陈怀民的妹妹没有怨恨美惠子,这说明中国人民胸怀博大,④正确。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5、A【解析】

总理衙门的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说明总理衙门的人员没有固定编制,随意的调配,具有临时机构的性质,故选A;全权处理说法绝对化,B排除;从材料表述不能判断出与军机处同等级别,C错误;总理衙门的大臣从内阁大学士中选派部分,不能说受内阁大学士牵制,D错误。6、D【解析】

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选择D选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故排除B选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C选项。7、C【解析】

材料中把冷战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较量主要不是依靠武力的斗争,很好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故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与冷战时期长时间的和平无关,排除A;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是冷战期间直接的武装冲突,排除B;美苏两国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冲突,排除C。故选D。8、B【解析】根据题干所给材料“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县制,地方长官全部由中央任命。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故选B。其他选项皆可排除。9、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对物资进行统购统销,结合当时发展工业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正确;材料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无关,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已经完成,A排除;材料未涉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C排除;当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制转型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10、C【解析】

据材料可知种姓制度随着社会变革而变化,即种姓制度适应了社会状况来维持社会制度,故选C;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种姓制度也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体现成功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故排除A;材料中无法体现缺乏反映社会状况的能力,B错误;材料强调种姓制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反映社会状况,D与材料的意思刚好相反,排除。11、C【解析】

罗马法强调只能将土地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实际上排斥了非罗马公民的土地购买权,体现了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身份的不平等性,C项正确;材料只限制土地转让对象,没有体现对土地私有权的保护,A项错误;缺少商业的契约精神与强调契约合法的条件不符,B项错误;限定土地买卖的对象不等于严禁土地买卖,D项错误。12、B【解析】

根据材料“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等信息可知,张謇认识到共和是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努力争取实现共和,说明民主共和思潮影响扩大,B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实现共和,没有强调民权观念,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张謇努力争取实现共和的主张,没有强调辛亥革命引起社会动荡方面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立宪派张謇努力争取实现共和的政治理想,说明没有放弃政治理想,D项错误。13、C【解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故C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排除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语出《资治通鉴》,即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出自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即学问必须与社会人事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人事问题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14、D【解析】

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重,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主张商战,兴商学正是这种商战思想深化的表现,D正确;商业教育的兴盛不等于文化素质的提升,排除A;近代商会与行会性质不同,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由于时代的局限而无法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比较这四项义和团运动更反映了这一特点。A.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其失败并不是因为站的高度不够,而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造成的;义和团是反帝爱国但是也对外国的先进的文明一概的排斥,这样对近代文明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要注意分析其口号,扶清灭洋——“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与盲目排外性、“扶清”体现策略性与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同时还要注意意义,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③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16、B【解析】

根据“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可知,这与《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给日本有关,军民开展了反割台斗争,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台儿庄战役与无关。二战末期日本投降前的情况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故排除ACD三项。17、A【解析】

根据“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可知罗斯福的行政是基于实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A项;根据“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可知系统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不代表其具有脱离理论的盲目性,故排除C项;偶然性的说法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18、C【解析】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转嫁危机后果,各国纷纷通过提高关税的方式,保护本国产业,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导致世界经济的恶化,故答案为C项;这一现象加剧了危机,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成立于1947年,排除B项;罗斯福实施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排除D项。19、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滞涨阶段,军事上陷入越战,而苏联在军备发展中屡屡超过美国,反映了冷战中苏攻美守的态势,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0、A【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中期与北宋并立的两个朝代分别是辽和西夏,故选A项;金建立于北宋末期,排除BC项;元是灭亡南宋后建立,排除D项。故选A。21、C【解析】

周公认为酒色是导致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求康叔不得沉湎于饮酒,其主要目的在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故选C;周公要求康叔不沉湎酒色并未体现儒法学说的融合,排除A;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2、C【解析】

陕甘宁边区举行运动大会,是要增强边区人民与军队的身体素质,由此反映出边区政府重视军事体能训练,故C正确;仅通过一次运动大会不能证明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形成群众体育体制,排除AD项;材料与移风易俗无关,排除B项。23、A【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24、D【解析】

根据“需要给予科甲出身,李鸿章甚至不得不奏请新式学堂学生一体参加乡试”等关键信息可知,科举影响大,故选D;题干中不能看出新式学堂教育目标虚高,而且新式学堂较注重实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说法有误,排除A;新式学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高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对新式人才需求少”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事实,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需要给予科甲出身……不得不奏请新式学堂学生一体参加乡试”分析解答。25、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有弱有强,但总体上是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削弱,故A正确;B项(地方权力渐强)和C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故D不正确。26、B【解析】

依据材料“其实皆朝名,非国名也”来看,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已经将国家与民族区分开来,表明晚晴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国家观念产生。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国家观念,反对王朝统治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明末清初已经产生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潮,C错误;依据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可知,材料只是夏曾佑一个人的看法,不能反映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D错误。故选B。27、D【解析】

根据材料“革命军却能利用湖北的大量财政存款和汉阳兵工厂的军火坚持到清王朝大势已去”可知,革命军的主体是新军,训练新军是清末新政的军事改革内容,新军利用汉阳兵工厂的武器和湖北的资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说明晚晴新政客观推动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故选D;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8、A【解析】

现代主义美术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来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依据材料“作为斯大林同志特点的至高无上的善良和高贵通通不见了”来看,毕加索的斯大林画像符合这一特点。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意识形态的对抗,,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毕加索画像的特点,与斯大林权威动摇无关,C错误;材料未反映现实主义艺术的地位,D错误。故选A。29、B【解析】

由材料“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哥伦布航行……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可知,主要是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故B正确;材料中只是从生态视角解释新航路开辟,没有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故排除AC;材料从生态视角解释新航路开辟,没有涉及欧洲中心论,故排除D。30、C【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5年”来看,这一时期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是为了即将开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故答案为C项。当时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国际游资,排除B项;1955年大跃进尚未发动,排除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事件:甲午战争。联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甲午战败后,维新变法的呼声高涨以及进化论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光绪皇帝也不想做亡国之君,支持康梁的变法活动。(2)途径不同:维新派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造政府”的变法;革命派主张采用“驱除鞑虏”的武装斗争;依靠的对象不同:维新派依靠皇帝和士大夫阶层;革命派“尚当与民变革”,即民众力量。目的不同:维护原有“国家之基础”的君主立宪国家;革命派主张建立“自由、平等”之的民主共和国。(其它言之成理的观点也可赋分)【解析】

根据“1895年”、“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可知指的是甲午战争。材料二是梁启超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二者的联系在于甲午战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发展,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张。(2)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要主张社会改良,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从途径、依靠对象和目的等方面比较二者的不同观点。32、(1)秦的统一,结束了东周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转变,实为“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同时,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与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帝国最高统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