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选择题题组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2023·浙江宁波一模)根据某位学者的调查,从1969到1997年,美国收入不均的情况恶化了,0.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1%左右,而最底层60%的家庭所占的收入份额却不断下降。财富不均的情况也在扩展,1%的最富有家庭支配着全部财富的将近40%,而最底层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只占全部财富的0.2%。这反映了美国()A.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B.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C.“混合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垄断资本依然占据着支配地位2.(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右翼政党纷纷登上西欧政治舞台的中心。他们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大力推行私有化,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缓解B.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通过合作走出经济困境D.传统自由主义思潮复活3.(2023·江苏常州期初)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这主要表明()A.科技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B.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C.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D.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人类的进步4.(2023·江苏淮安联考)下面为1947—2012年美国各产业占GDP比重的示意图,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是现代服务业得益于()A.新科技革命的推动B.世界霸权的建立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D.社会运动的推动5.(2023·江苏南京模拟)下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12.2%23.2%50.7%19902.8%5.1%7.2%工业195034.7%42.2%22.2%199025.8%40.5%33.6%服务业195048.9%32.4%26.6%199071.4%54.4%59.2%A.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B.制约了工农业的正常发展C.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畸形发展D.形成了美日欧鼎立的格局6.(2023·江苏常州期中)1948年,英国的工党政府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病人不必向医生付钱即可得到治疗,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政府的政策()A.促进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B.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C.使工人阶级实现当家作主D.利于摆脱经济“滞胀”现象7.(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庄志杰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中提道:“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政府保障和福利开支的负担越来越重,并且带着巨大惯性向前滚动,使福利国家面临着经济与福利、负担与稳定之间的两难选择。”这表明()A.福利开支迅速增长导致经济危机B.西方国家将放弃福利国家政策C.福利政策调整受经济等因素影响D.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整体稳定8.(2023·山东潍坊期末)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一再表明反对越战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冻结核武器运动是由两个分支汇合而成,一个分支来自和平组织,另一个则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环保组织。材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反战运动()A.多种运动交织 B.以反核为核心C.超越意识形态 D.呈现全球化趋势题组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9.(2024·江苏常州期末)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B.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C.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D.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10.(2023·江苏苏州中学期中)苏联学者指出,赫鲁晓夫1957年“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该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改革()A.未经充分准备急于求成B.缺乏明确具体的改革思路C.打破传统体制不合时宜D.未能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11.(2023·福建漳州三模)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A.美苏斗争的激烈 B.公有经济的衰败C.西方渗透的加强 D.思想理论的僵化12.(2023·湖南长沙模拟)苏共二十四大时勃列日涅夫指出,1970年苏联职工工资月均146—149卢布。苏共二十六大时他指出,1981年苏联职工月工资是168卢布,比10年前增长40%。而1973年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1974—1984年,苏联石油出口收入保守估计1760亿卢布。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十年间职工收益增长40%B.通过石油收益积极改善民生C.经济建设逐步陷入危机D.遭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13.(2023·山东枣庄模拟)下表所示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1.0-3上表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B.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缺陷C.军备竞赛带来负担并拖垮经济D.用行政命令干预资源配置积重难返14.(2023·江苏无锡中学质量检测)有学者认为:“随着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事态的新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又开始溢出,蔓延至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制力。”该学者旨在表明()A.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解体B.东欧国家希望彻底摆脱苏联模式C.戈尔巴乔夫改革宣告失败D.东欧国家改革迷失社会主义方向15.(2023·江苏如东高级中学期中)有中国学者指出:“苏联失败不仅失之在制,而且失之在治。……苏共内特权阶层的形成,使其脱离群众,人心丧失。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鼓吹新思维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显苏共治理无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共治理国家能力较差B.西方的和平演变C.苏联模式弊端无法纠正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二、非选择题16.(2024·江苏扬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间阶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大拥有过去那种形式的资本、财产,却以股票等形式占有社会财富,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使用价值的生产,以付出自己劳动而获取较丰厚的收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蓝领”的就业人数。这一阶层的基础愈大,社会就愈稳定。他们作为劳动者可能与大资产阶级在利益上发生冲突,而有可能与工人阶级联合,使其中一些人会下降到工人阶级的队伍中;另一方面,他们作为管理者也可能因为在生产劳动中的管理而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与资产阶级联合,使另一些人可能会上升到资产阶级的圈子中去。在经济上,他们作为社会生产、消费的主体和社会构成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将成为新的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政治上,他们对国内的政策、形势、利益以及全球问题等都很敏感,在统治阶级贯彻其意志的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影响。——摘编自胡小燕《浅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影响。1.D【解析】材料“0.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1%左右,而最底层60%的家庭所占的收入份额却不断下降。财富不均的情况也在扩展,1%的最富有家庭支配着全部财富的将近40%,而最底层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只占全部财富的0.2%”,体现的是美国资本集中的情况,这体现了垄断资本在美国依然占据着支配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美国贫富差距很大,并没有体现美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排除B项;“混合制经济”呈现出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2.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欧右翼政党主张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加强市场的作用,这与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国家干预经济失调有关,即当时西欧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引发问题,继而右翼政党提出加强市场调节的作用,均属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未缓解,排除A项;材料显示面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西欧右翼政党主张推行私有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些主张所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出走出经济困境的结论,排除C项;新自由主义强调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并不是传统的自由主义,排除D项。3.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牛顿力学、电磁理论、相对论等科学理论的出现先后推动了产业革命、电气化时代和原子时代的到来,说明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B项正确;“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的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A、D两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排除C项。4.A【解析】根据材料1947—2012年美国各产业占GDP比重的示意图可知,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是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是由于现代服务业包括了与信息产业相关的部门,所以是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A项正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世界霸权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新自由主义是因为“滞胀”而减少干预,与材料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社会运动推动国家向更民主和更自由的方向发展,不会直接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排除D项。5.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在农业的人口分布减少,在服务业的人口分布明显增多,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进步,A项正确;该现象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排除B项;材料现象起到的是积极作用,并不是消极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无法得出形成了美日欧鼎立的格局,排除D项。6.B【解析】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建设“福利国家”,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项正确;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并未使英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英国仍然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排除A、C两项;经济“滞胀”现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7.C【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政府保障和福利开支的负担越来越重”,可以看出社会福利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开支,当经济疲软时,政府不得不调整福利政策,可见福利政策调整受经济等因素影响,C项正确;福利开支增长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会影响福利政策的调整,排除A项;“放弃”表述错误,排除B项;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整体稳定,排除D项。8.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冻结核武器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相互影响地交织在一起,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反战运动以反核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意识形态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反战运动,并未体现全球化的趋势,排除D项。9.A【解析】对宇航员的奖励中包含日常生活用品,反映了在当时日常生活用品的缺乏,同时勃列日涅夫把“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写入日记,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联轻工业制品生产相对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轻工业长期得不到提高,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主要原因是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没有涉及忽视消费品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并非停滞不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收到“阿根廷总书记”寄来的物品,不能得出与新兴国家“关系密切”,排除D项。10.A【解析】根据材料“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不能代替实际的尝试”等可知,苏联学者认为赫鲁晓夫1957年改革未充分准备,仓促进行,急于求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改革未经充分准备,仓促进行,急于求成,并不评论改革是否缺乏明确具体的改革思路,且“报刊上对改革计划的种种分析”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是有计划和思路的,排除B项;赫鲁晓夫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改革未经充分准备,仓促进行,急于求成,并不评论改革是否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排除D项。11.D【解析】材料中极力批判“市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反映苏联从官方到媒体把市场经济体制当成洪水猛兽,苏联一直无法冲破苏联模式的弊端,重要原因在于理论创新不够,思想僵化保守,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美苏斗争的激烈,排除;材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讨论,没有体现公有经济的衰败,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苏联思想理论的僵化,没有指明当时西方渗透加强,排除C项。12.C【解析】由材料可知,即使有新增加的巨大石油收益,职工收入也增长缓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项正确;通过比较材料中的数据可知,1981年苏联职工月工资比10年前只增长15%,说明勃列日涅夫报告数据不真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通过石油收益积极改善民生,排除B项;苏联通过出口石油而获得巨额收益,说明其并非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到,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三项数据增长率都逐渐下降,至1990年呈现负增长,从时间上可以断定,其直接原因是苏联几经改革造成的后果,但究其根源却是苏联模式弊端导致的,即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用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即经济成本过高,投资效益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