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31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31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1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31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题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1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题组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2023·山东德州联考)赵雍倡导胡服骑射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一般都采用马拉车。胡服骑射之后,中原的骑兵发展起来,马车渐渐用于骑乘。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族的认同 B.标志兵车时代结束C.确立赵国霸主地位 D.导致传统礼制消亡2.(2024·江苏扬州期末)《史记》记载:“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李悝),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由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国家经济强盛决定政权存续B.争霸战争改变社会文化风尚C.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D.变法改革势必导致国家政治变局3.战国时期,出身破产平民的吴起、刚刚被解放不久的奴隶申不害、出身没落贵族的商鞅、出身普通平民的李斯都被各诸侯国委以相、将等要职。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法家思想成为显学C.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争霸战争愈演愈烈4.(2023·广东揭阳二模)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盛,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5.(2023·广东肇庆联考)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实行“均输法”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熙宁三年(1070年)实行“保甲法”熙宁四年(1071年)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熙宁五年(1072年)实行“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B.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C.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6.(2024·山东聊城联考)明中叶后,税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张居正乃作“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A.杜绝了额外征税现象 B.推动雇佣关系产生C.加强小农与市场联系 D.促使白银流入中国题组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7.(2024·江苏G4联考)在维新变法中,维新派不仅未提立宪,而且连“废科举”都未提出,只是提出改革考试内容,以“策论取士”取代“八股取士”,却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新政尽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清政府完全丧失自我革新能力B.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转向体制外C.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D.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未能付诸实践8.(2024·江苏扬州开学)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者竟达20600余人。而在此期间各地督抚创办的众多新式学堂却被时人戏谑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B.民族工业发展缓慢C.学堂教育脱离社会 D.缺乏相应社会环境9.(2023·江苏押题卷)1901年,清政府下谕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建立仿照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至清朝覆灭,共编练十四镇和十八个混成协(旅)、又四标(团)及禁卫军一镇,约17万人。这些新编的常备军,泛称“新军”。清政府的军事改革()A.改变了军备落后的局面B.开启了军事近代化进程C.客观上孕育了革命因素D.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10.(2023·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矛盾得以缓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1.(2023·山东德州联考)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据此可知,张之洞()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 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题组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2.下表所示为中共八大决议概要(部分)。这反映出当时()领域概要经济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政治创新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设立中央书记处以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文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对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创新发展A.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共八大的主题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全面贯彻D.中国共产党全方位探索中国道路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南粮北调的格局。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却发生了逆转,形成了北粮南调的粮食流动格局。这主要是因为()A.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C.国内物流体系的改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4.(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浙江经验”引起广泛讨论。有学者认为,浙江省坚持改革省管县体制,充分发挥地方民众自主创业意识强的优势,走出一条内生型的发展道路。该学者意在说明浙江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A.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B.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C.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D.政企分开激发民众创新活力15.下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A.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C.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D.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非选择题16.(2024·江苏扬州开学)“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熙宁五年(1072年),市易法规定国家针对市场上的滞销货物,按规定向商贾贷款或赊货,并收取息金和牙钱,另收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用于市易务开支。市易务的行人和牙人在官员约束下担当货物买卖工作,“契书金银抵当”“结保贷请”。客商如愿将货物卖给市易务,由行人、牙人共同公平议价;市上暂不需要的,予“收蓄转变”待时出售;客商愿与市易务中的其他货物折合交换,予以满足。市易务为了实现多赢利,强迫商户“必买于市易”。以北宋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滞销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调节而消化。苏辙在《乞放市易欠钱状》中揭露,市易务白天“差人监逐”,夜晚“公行寄禁”,对欠户“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捽缚,何所不至”,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摘编自李方遒《王安石变法:一次背离儒家核心思想的尝试》(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态度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施市易法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带来的启示。1.A【解析】赵雍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得马车渐渐用于骑乘,加快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胡服骑射促进了兵车时代向骑兵时代的转型,但不代表兵车时代的结束,排除B项;胡服骑射的改革,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但没有确立赵国的霸主地位,排除C项;胡服骑射改革后,胡服的优势逐渐被中原地区民众接受,冲击了传统礼制,但不意味着传统礼制消亡,排除D项。2.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推动了齐国的称霸,魏国李悝“尽地力,为强君”促进魏国强大,秦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最终完成了统一,说明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C项正确;国家经济强盛影响政权存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且材料并未提到社会文化风尚的变化,排除B项;“变法改革势必导致国家政治变局”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没有三国改革后国家政局变化的内容,排除D项。3.C【解析】战国时期平民阶层通过立军功以及个人的才能进入统治阶层,打破了血缘政治的限制,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与法家思想无关,排除B项;争霸战争愈演愈烈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可知,北魏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魏政权的更迭变化,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南北经济差异缩小,未涉及文化隔阂问题,排除C项。5.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领域密集推行了有关农业、商业等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说明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仅据材料无法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6.C【解析】“一条鞭法”将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农民需要把粮食换成钱,因此加强了小农与市场的联系,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一条鞭法”实施之前雇佣关系已经产生,排除B项;明朝对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而材料强调赋税改革,排除D项。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维新变法中,维新派的改革措施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新政尽废,说明清政府内部自我革新能力丧失严重,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转向体制外,B项正确;“完全丧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维新派的软弱性,而是强调清政府顽固势力力量强大,政府自我革新能力丧失严重,排除C项;“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未能付诸实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而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D项正确;根据“各地督抚创办的众多新式学堂”可知当时政府的支持力度足够,排除A项;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不是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西教育体系中都有学堂教育模式,学堂教育并未脱离社会,排除C项。9.C【解析】清政府编练的新军接受了新的思想文化,他们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有了一定认识,并在辛亥革命中成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主力军,C项正确;“改变了军备落后的局面”夸大了这次军事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军事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19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破产,而材料时间为“1901年”,排除D项。10.B【解析】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频繁使用“中国”一词,有利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以应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族矛盾得以缓解”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11.D【解析】张之洞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张之洞认为宪政实行得越快越好,这是他宪政意识的体现,D项正确;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根据材料可知他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中张之洞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他不完全认同立宪派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的理念,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12.D【解析】中共八大决议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主张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改革或创新,反映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方位探索,D项正确;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于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排除C项。13.B【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经济结构得到较快调整,促使南方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粮食需求量激增,B项正确;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并不显著,排除A项;国内物流体系改善不是粮食流动格局改变的关键因素,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