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_第1页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_第2页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_第3页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_第4页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

中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

药物。

中药学: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中药的品种、产地与采制贮存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道地药材含义。

熟悉:确定道地药材的依据,炮制方法中水飞、炙的含义。

一、炮制:指药物在应用和制成剂型前,根据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

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

炮制的目的:①增效;②减毒;③纠性;④保质量;⑤矫臭味。

二、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

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中

药材。

判定道地药材的重要依据是临床疗效。

三、水飞: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加水共研,借药物在水中的沉

降性质不同制取极细粉末的方法。

四、炙:用液体辅料(酒、蜂蜜、醋、姜汁、盐水)与药物拌炒的炮

制方法。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掌握:中药性能包括的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的含义,五味作用特点。

熟悉:四气、归经、升降浮沉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与

毒性的主要因素。

一、四气的含义一一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反映药

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确定依据一一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

疗效而总结出来,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

阳热证一一用寒凉药;阴寒证一一用温热药

二、五味的含义一一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止匕外,香气还附于辛味。故仍称“五味”。

1.辛味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

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血

阻滞证;

2.甘味能补一一补虚;能和一一和中、调和药味;能缓一一缓急

止痛、缓和药性2

3.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此

外,酸味药还常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附: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作用。

4.苦味:能泄、能燥。①苦泄一一通泄大便,治疗便秘。降泄气逆,

治疗咳喘、呕吐等。清泄火热,治疗火热证。

②苦燥一一燥湿作用,治疗湿证。如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5.咸味:能下一一软坚泻下;能软一一软坚散结。

①咸下:有泻下的作用,治疗便秘。②咸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爆痈、瘦瘤、痕积聚等。

6.淡味:能渗、能利一一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用于水湿内停所致

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归经一一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表

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影响因素:①炮制②配伍

四、升降浮沉一一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

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五、毒性一一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

能。药物毒性的有无、大小主要取决于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毒性分级:大毒、有毒、小毒。坚持“有毒

观念、无毒用药”原则。不良反应: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或毒性。

第三节中药的应用

•掌握:中药七情的含义;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

熟悉:中药用量的含义,七情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中药的用药禁忌

包括的主要内容。

一、七情

是单行及其余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1.单行:两味药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如神

曲与连翘。

2.相须: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

效应。

3.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以一味药物为主,另一

味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

5.相杀:一味药物能消除另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

消除。属于配伍禁忌。

7.相反: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作用,或产生新的毒副作

用。属于配伍禁忌。3

二、中药用量——指单味药物临床应用时的剂量。换算:1市两=30克;

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影响因素:药物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应用方面(应用形式、用药目的、

配伍、剂型);患者方面:(年龄、体质、病势等);三因制宜。

三、用药禁忌一一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证的药食禁忌、服药

时的饮食禁忌。附:“十八反”、“十九畏”歌诀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篓

贝薮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

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

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

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第一节、解表药

・掌握:麻黄、桂枝、生姜、荆芥、薄荷、桑叶、菊花、柴胡、升麻

了解:紫苏、白芷、细辛、牛茅子、淡豆豉

一、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

二、性能功效

1.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

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2.部分药兼有止咳、利尿退肿、透疹、止痛等作用。

三、适应范围

1.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

感表证。

2.部分药尚可用于咳喘、水肿、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等证。

四、配伍原则: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

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

1.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

的药物外,还要与祛暑、化湿、润燥药配伍。

2.体虚兼外感,还须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虚药配伍,

以扶正解表。

五、使用注意

1.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伤阳气,损及

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

也应慎用。

3.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六、分类:根据解表药药性及临床应用不同,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

风热药两类。4

一、发散风寒药

功效(使用注意)主治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1.风寒表证(发汗解表要药,

尤宜外感风寒表实证)2.咳嗽气喘(肺气壅遏喘咳要药)3.风水水肿

(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用)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血热出血忌用;孕妇慎用)

1.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表虚有汗)2.寒凝血滞诸痛证3.脾肾阳虚水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1.风寒表证(兼气滞,咳喘痰多)2.脾胃气滞,胸

闷呕吐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热盛阴亏者不宜用)1.风

寒表证2.胃寒呕吐(呕家圣药)3.肺寒咳嗽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1.外感表证(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

平和之品)2.风疹、麻疹、皮肤瘙痒3.出血证

白芷祛风解表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风寒表证头痛

鼻塞2.鼻渊3.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经要药)4.带下证

细辛祛风解表通鼻窍止痛温肺止咳1.风寒表证鼻塞头痛2.鼻渊

3.头痛,牙痛,风湿痹痛4.肺寒咳喘

(1—3克,有小毒,反藜芦)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1.风热表证,温病

卫分证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

(后下。体虚多汗不宜用)

牛茅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透疹1.风热表证,温病卫分证2.

咽喉肿痛疮痈,瘁腮3.麻疹

(脾虚便澹慎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平抑肝阳1.风热表证,温病

卫分证2.肺热、燥咳咳嗽3.肝热目赤肿痛昏花4.肝阳上亢眩晕

•菊花疏散风热清肺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1.风热表

证,温病卫分证2.肝热目赤肿痛昏花3.肝阳上亢眩晕4.疮痈肿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1.表证发热,少阳证往来寒热

(要药)2.肝郁气滞证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解表退热生用;疏肝理气醋炙用)

・升麻解表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1.表证发热2.麻疹3.

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等热毒证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淡豆豉解表除烦1.外感表证2.热病烦闷5

第二节、清热药

掌握:石膏、知母、桅子、黄苓、黄连、黄柏、龙胆、金银花、连

翘、生地黄、赤芍、牡丹皮

了解:芦根、淡竹叶、玄参、水牛角、青蒿

一、含义: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

热药。

二、性能功效:味多苦,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

血、清热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三、适应范围:里热证,如脏腑热证,湿热证,血分热证,热毒证

等里实热证及虚热证。

四、分类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

里热证既有气分与血分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因此,就有多

种类型的临床表现。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

热药分为以下五类:

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3.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蚂发斑等血分实

热证;

4.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

5.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

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五、配伍原则:选择用药。依据兼证适当配伍。

六、使用注意

1.寒凉伤阳,易伤脾胃,用量不宜太大,凡脾虚食少便澹者慎用;

2.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忌用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一、功效:以清泄气分邪热及脏腑热邪为主。

二、适应范围

1.温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槽语,

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实热证。

三、使用注意:虚寒证者慎用或忌用。6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一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肺

胃热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要药)2.肺热咳喘,胃火牙痛

(15-30克,打碎先煎虚寒证忌用)煨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3.溃

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知母清热泻火清肺养阴润燥清胃热生津止渴滋养肾阴1.温热

病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燥咳3.胃热津伤口渴消渴4.肾阴虚证

(脾虚便澹,虚寒证不宜用)

•桅子清热泻火清心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1.温热病

气分实热证及心热内扰失眠2.湿热黄疸3.血热出血证4.热毒疮疡

(脾虚便澹,虚寒证不宜用)

芦根清热泻火清胃生津止渴祛痰排脓利尿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或表热烦渴2.胃热口渴呕吐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4.热淋涩痛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或表热烦渴2.心火亢

盛口疮尿赤

二、清热燥湿药

一、性能功效: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的

功效,并能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二、适应范围主要用于湿热证及实热证、热毒证。如:

①湿温或暑湿;②脾胃湿热;③肝胆湿热;④大肠湿热泻痢;⑤膀胱

湿热淋证;⑥湿热带下;⑦湿疹、湿疮;⑧脏腑实热证及热毒证。

三、使用注意

寒凉伤阳,苦燥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

当慎用。

・黄苓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1.湿温

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2.肺热咳嗽、少阳证往来寒热

(虚寒证忌用)3.热毒疮痈4.血热出血证5.胎热不安

・黄连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1.胃肠湿热湿热泻痢、呕吐

(湿热泻痢要药)2.心火亢盛,胃火牙痛胃热呕吐

(脾胃虚弱、阴虚津伤者忌用)3.疮痈疔疮4.外治湿疹湿疮耳内

拜肿

•黄柏清热燥湿清热泻火退虚热清热解毒(脾虚腹泻者忌用)1.

湿热带下淋证泻痢黄疸2.肾阴虚证3.疮痈肿痛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脾胃虚寒者忌用)1.湿热黄疸阴肿

阴痒带下湿疹瘙痒2.肝胆实热证惊风抽搐

三、清热解毒药

一、功效及适应证:

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热毒证。外科疮疡、温热病以及其

他火热炽盛者

二、使用注意:性味苦寒,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以免损伤脾胃。7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痈肿疔疮(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温热病热入营血、痢疾2.温病初起卫分证及风热表证

(气血虚,疮痈脓清稀者慎用)

・连翘清热解毒泻心火消肿散结疏散风热1.痈肿疮毒,爆疣痰

核(疮家圣药)、温热病热入营血2.温病初起卫分证及风热表证

(气血虚,疮痈脓清稀者慎用)

四、清热凉血药

一、功效及适应证

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用于温热病营分、血分等实热证及

内科杂病血热出血证。

二、使用注意

部分药物滋腻,湿盛便澹者慎用;兼能活血化瘀的药物,孕妇慎用或

忌用。

•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1.温热病营血分证及阴虚内热

证(清热凉血、止血要药)2.血热出血证及温热病出血发斑

(脾虚湿滞,腹胀便澹者慎用)3.消渴病及津伤便秘

玄参清热凉血清热泻火解毒散结滋肾阴养胃阴1.温热病营血分

证2.咽喉肿痛爆疣痈肿疮毒3.肾阴虚证,消渴病

(虚寒证及脾虚便澹者不宜用;反藜芦)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月经过多慎用,孕妇忌用)

1.温热病血分热证2.血瘀证3.阴虚内热证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孕妇、血虚者慎用)1.温热病血分热

证2.血瘀证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虚寒证忌用)1.温热病营

血分证2.血热出血证

五、清虚热药

功效及适应证: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用于虚热证。肝肾阴

虚,虚热内生或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津液耗伤所致。

青蒿退虚热解暑热截疟(不宜久煎,脾虚腹泻者不宜使用)1.

阴虚内热证2.暑热证3.疟疾

第三节、泻下药

掌握:大黄、芒硝

一、含义:凡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治疗大便秘结,里实积滞证

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二、性能功效8

主归大肠经,沉降。峻下逐水药多有毒。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泻下通

便,以排除胃肠积滞、燥屎及有害物质(毒、瘀虫等);或清热泻

火,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从

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

三、适应范围:适用于大便秘结不通,胃肠积滞,水饮停聚,实热内

结等里实积滞证。

四、分类:根据泻下药的作用特点及主治病证不同,分为攻下药、

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

五、配伍原则:常配伍理气药同用。再据不同病因病机,予以相应配

伍。

六、使用注意

1.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

胃,故年老休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当忌用。

2.使用峻下逐水药,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确保用药安全。

一、攻下药

一、性能功效:多为苦寒,其性沉降,主入胃、大肠经。具有较强

的泻下通便作用,并能清热泻火。

二、适应范围

1.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

2.具有较强清热泻火作用的攻下药,又可用于脏腑实热、火热上炎

引起的热病高热神昏、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血热迫

血妄行的上部出血证。上述病证,无论有无便秘,应用本类药物,以

清除实热,或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3.此外,对痢疾初起,下痢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畅之证,可

适当配用本类起药物,以攻逐积滞,消除病因。对肠道寄生虫病,本

类药与驱虫药同用,可促进虫体的排出。

・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

八执、、

1.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证(要药,尤宜热结便秘)2.脏腑火热上炎证

及热毒疮疡,烧烫伤3.血热出血证4.瘀血诸证5.湿热黄疸,淋证

(泻下攻积宜生用,不宜久煎,或开水泡服。活血宜酒炙用。虚证、

孕妇忌用;经期、哺乳期妇女慎用)

•芒硝软坚泻下清热消肿(温开水溶化后服用)1.积滞便秘(实

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宜)2.咽痛,口疮,疮痈

第四节、祛风湿药

掌握:独活、桑寄生

一、含义:凡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

湿药。

二、功效:祛风湿,祛除留滞于经络、肌肉、骨节的风湿邪气。大多

兼止痛功效,部分药物还分别具有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9

三、适应范围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适用于风寒湿

邪所致的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

和关节屈伸不利、肿大甚至变形等。以及头项强痛、牙痛、外伤疼痛;

中风偏瘫;痹证日久,肝肾不足证。

四、分类:根据药性、功效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

五、配伍原则: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新久,或邪犯部位的不同,

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六、使用注意

1.药性温燥的药物,易耗伤阴血,故阴血亏虚者慎用。

2.为服用方便,可作酒剂或丸、散剂服用。酒剂还能增强祛风湿药

的功效。

一、祛风湿散寒药

一、性能功效:祛风湿、散寒为主要作用,多辛苦温。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风湿痹痛,遇寒加重或兼寒象者。若配伍清

热药同用,亦可用于风湿热痹。

三、使用注意:阴虚血亏及火热亢盛者,不宜使用。

・独活祛风湿止痛发散风寒1.风寒湿痹(广泛用治各种痹证疼痛,

属下部寒湿者为宜)2.风寒挟湿表证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一、性能功效:多苦甘温,入肝肾经,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

骨等作用。

二、适应范围:主要用于风湿日久,疼痛不止,腰膝酸软疼痛。亦

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及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等证。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1.风湿痹日久筋骨痿软无力

2.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不健,崩漏,胎动不安

第五节、化湿药

掌握:蕾香、厚朴、苍术

一、含义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浊中阻证的

药物,称为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二、性能功效

味多辛苦,气香,性温燥。主归脾胃经。能醒脾化湿,温燥之药可燥

湿健脾。10

三、适应范围:适用于湿浊中阻之证。脱腹胀满、呕吐泛酸、便澹、

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

四、配伍原则:常与行气药配伍。寒湿中阻者,配温里药;湿热中

阻,配清热燥湿药等;脾虚湿阻,配补气健脾药。

五、使用注意

1.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者慎用。

2.多含挥发油,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广蕾香化湿解表止呕1.湿浊阻中证(芳化湿浊要药)2.外感风

寒表证3.呕吐

•厚朴燥湿行气平喘1.湿浊阻中证,脱腹胀满2.胃肠气滞证(消

除胀满要药)3.肺气壅逆之喘咳

(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及孕妇慎用)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1.湿浊阻中证2.风湿痹证3.风寒挟

湿表证

(苦温燥烈,阴虚内热、多汗者忌用)

第六节、利水渗湿药

掌握:茯苓、泽泻、车前子、茵陈了解:猪苓、木通

一、含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

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二、性能功效:味多甘淡,主归肾、膀胱、小肠经。具有利水渗湿

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痰饮、

带下、湿痹、湿温、湿疮等水湿病证。

四、配伍原则:针对水湿病证分别选药,并对不同病机作适当配伍。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五、使用注意:易耗伤津液,阴液亏虚、肾虚遗精遗尿者慎用或忌

用。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1.水肿及水湿所致多种病证

(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利水渗湿要药)2.脾虚证3.心神不宁证

(虚寒精滑者忌用)

猪苓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多种水湿病证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多种水湿病证2.

湿热淋证,带下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包煎)1.湿热

淋证2.水肿,泄泻3.肝热目疾4.热痰咳嗽

木通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1.湿热淋证,水肿2.口舌生疮,

心烦尿赤3.经闭乳少

茵陈利胆退黄清利湿热1.黄疸(为治黄疸要药)2.湿温、湿疹、

湿疮11

第七节、温里药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了解:吴茱萸、花椒

一、含义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

寒药。

二、性能功效

多味辛,性温热,以其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止痛,个别药

还能助阳、回阳。少数药物有毒。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

种效用。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

其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其主

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或能回阳救逆。

三、适应范围:主治里寒实证、阳虚证、亡阳证。包括:

①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②肺寒痰饮证;③肝经受寒证;④肾

阳不足证;⑤心肾阳虚证;⑥亡阳厥逆证。

四、配伍原则

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若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须配辛温解

表药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用;寒湿内阻者,

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用;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用;气

虚欲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用。

五、使用注意:药物多辛热燥烈,易动火耗阴,凡实热证、阴虚火

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亡阳证(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阳虚诸证3.寒凝疼痛

(有毒,内服炮制品。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辛

热燥烈,助火伤阴,热证、阴虚阳亢、孕妇忌用。

不宜与半夏、瓜篓、贝母、白薮、白及同用)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1.脾胃受寒证、脾胃虚寒证

(温暖中焦主药)2.亡阳证3.寒饮咳喘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1.肾脾心阳虚证(命门火衰要

药)2.寒凝疼痛症3.寒凝血瘀证

(1-4.5克,后下或煽服。辛热燥烈,伤阴动血,忌用于阴虚火旺、

血热出血者,孕妇慎用。反赤石脂)

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燥湿止泻1.寒滞肝脉诸痛证(肝寒气滞

诸痛要药)2.胃寒呕吐3.虚寒泄泻

(有小毒,1.5-4.5克,阴虚有热忌用)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1.中寒腹痛,寒湿吐泻2.虫积腹痛,湿疹,

阴痒)12

第八节、理气药

掌握:陈皮、枳实、木香、香附了解:川楝子、大腹皮

一、含义: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行气作用强者又称破气药。

二、性能功效主治:多辛苦温而芳香。辛能行散,苦能疏泄,芳香

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调畅气机的作用。主归脾、胃、肝、

经,故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不

同功效。主要用治脾胃气滞证,肝郁气滞证,肺气壅滞证。

三、配伍原则:使用本类药物,须根据病证和病机的不同,选择和配

伍相应的药物。

四、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

者、孕妇慎用。多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1.脾胃气滞证(寒湿阻中气滞最宜)2.

湿痰、寒痰咳嗽(治痰要药)

•枳实破气消痞化痰消积1.胃肠气滞证2.痰阻气滞,胸痹

•木香行气止痛1.脾胃气滞证(行气止痛要药、湿热泻痢里急后重

要药)2.泻痢里急后重3.腹痛胁痛黄疸

(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止泻)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止痛要药)2.月经

不调,痛经,乳房胀痛(妇科理气调经止痛要药)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苦寒,有毒。1.宜肝郁化火诸痛证2.蛔

虫证,头癣

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1.胃肠气滞证2.水肿,小便不利

第九节、消食药

掌握:山楂了解:麦芽、神曲、莱服子

一、含义: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

为消食药。

二、性能功效: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经,功能消化饮食积滞、开

胃和中。

三、适应范围:主要用治饮食积滞证。

四、配伍原则:常配伍行气宽中药同用。另根据不同病因适当配伍。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1.油腻肉食积滞要药2.瘀滞腹痛,产后

恶露不尽(脾胃虚弱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慎用)

麦芽消食化积回乳消胀1•米面薯芋食滞证2.断乳、乳房胀痛(授

乳期妇女不宜用)

神曲消食化积饮食积滞证兼表证尤宜

莱服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食积气滞,脱腹胀满,咳喘痰多,胸闷

食少13

第十节、驱虫药

掌握:槟榔

一、含义:凡以驱除或毒杀人体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治疗虫证

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二、性能功效:多具毒性,入脾、胃、大肠经,对人体内的寄生虫,

特别是肠道内寄生虫,有毒杀、麻痹作用,促使其排出体外。

三、适应范围: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蜕虫病、绦虫病等。

四、配伍原则: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及病人的体质强弱、证情缓急,

选用适宜的驱虫药物,并据不同兼证而适当配伍。

五、使用注意

1.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

2.无泻下作用的驱虫药,应加服泻下药物,以促进虫体的排出;

3.应用毒性较大的驱虫药,要注意用量、用法,以免中毒或损伤正

气,同时孕妇、年老体弱者亦当慎用;

4.对发热或腹痛剧烈者,暂时不宜驱虫,待症状缓解后,再施用驱

虫药。

・槟榔驱虫行气消积利水1.多种肠道寄生虫证(长于杀绦虫)

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3.水肿脚气肿痛

(脾虚便澹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第十一节、止血药

掌握:小蓟、三七、白及了解:大蓟、白茅根、侧柏叶、茜草、棕

相1炭、艾叶

一、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出血证的药物,

称止血药。

二、功效: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所以

其具体作用又有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的区别。

三、适应范围:适用于内外出血病证,如咯血、咳血、蚓血、吐血、

便血、尿血、崩漏、紫瘢以及外伤出血等。

四、配伍方法

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选择药性相宜的

止血药,并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

火,滋阴潜阳的药物,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之品;阴虚火旺,

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行气活血药;若虚寒性出血,应选温经止

血药,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之品;若出血过多,气随血

脱者,则须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五、使用注意

1.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留瘀,出血兼有瘀血者不

宜单独使用。14

2.止血药前人经验多炒炭后用。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苦、涩,可

加强止血之效。但也有少数以生品止血效更好者。止血药是否炒炭入

药,不可一概而论,应当根据药性和病证的性质,以能否提高止血效

果为准则。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利尿通淋1.血热出血证(善治尿血、血

淋)2.热毒痈肿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1.血热出血证2.热毒痈肿

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收敛止血(为治各种出血证

之要药)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1.血热出血证2.淋证水肿黄疸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止痛1.各种内外出血证尤以有瘀滞者为宜2.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伤科要药)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1.血热挟瘀出血证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1.内外诸出血证(收敛止血要药)2.痈肿,

手足皴裂,水火烫伤

棕桐炭收敛止血(收敛止血要药。多用于崩漏)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安胎1.虚寒出血尤宜崩漏(温经止血要药)

2.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的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

第十二节、活血化瘀药

掌握:川茸、郁金、丹参、牛膝、红花、桃仁了解:益母草

一、含义: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用治血瘀证的药物,称活血

化瘀药。活血作用较强者,称破血药。

二、性能功效

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促进血行,消散瘀血,并通过活血化瘀

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51,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

三、适应范围

主治范围广,遍及内、妇、外、伤各科。如内科之胸、腹、头诸痛而

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之痕积聚;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

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外伤科之跌扑损

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等。凡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均可用之。

四、配伍方法:除根据各类药物的不同特点加以选择应用外,还需

针对病因及兼证做适当配伍。“气行则血行”,故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

五、使用注意:易耗血动血,对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慎用;破血

药孕妇忌用。

•川茸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止痛1.气滞血瘀痛证(妇科调经要

药)2.头痛,风湿痹痛(头痛要药)

(温燥升散,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头痛者慎用,孕妇忌用)

•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清心热利胆退黄凉血1.气滞血瘀的痛证2.

热病神昏癫痫3.湿热黄疸4.吐血Iffi血等出血证

(性寒)(孕妇忌用)15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安神(孕妇慎用。反藜芦)1.血瘀诸

证2.疮疡肿毒3.热病烦躁神昏及杂病心悸心眠等

・牛膝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水通淋(性善下

行、孕妇忌用)

1.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跌打伤痛2.腰膝酸痛下肢痿软

3.头痛眩晕吐血蚂血4.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活血化斑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

腹痛痼积聚胸痹心痛血瘀腹痛3.瘀滞斑疹色暗

(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多用)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1.多种血瘀证2.肠燥便秘3.肺痈肠痈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1.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瘀滞

腹痛恶露不尽2.水肿小便不利(宜治水瘀互阻的水肿)

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1.气滞血瘀所致的;1痼积聚,经闭,心腹

瘀痛2.食积脱腹胀痛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第十三节、化痰药

掌握:半夏、川贝母了解:桔梗、竹茹、前胡

一、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用,称化痰

药。

二、适应范围

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

痰证复杂;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

蒙清阳之眩晕;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之痕疡、瘦瘤;痰凝肌内,流注骨节之阴

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药治之。

三、分类:根据痰的性质,分为寒痰、热痰、燥痰、湿痰,化痰药分

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燥湿化痰。

四、配伍原则:常配伍健脾燥湿药,理气药同用。

五、使用注意: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属热痰、

燥痰及有吐血、咯血倾向者,宜忌用或慎用。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性温,有毒,炮制后内

服用。阴虚燥咳、血证及孕妇慎用。反乌头)。

1.湿痰寒痰证(为治湿痰要药)2.呕吐(止呕要药,尤宜于胃寒、

痰饮呕吐)3.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等

桔梗祛痰止咳宣肺利咽排脓(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1.肺

气不宣的咳嗽痰多2.咽喉肿痛失音3.肺痈咳吐脓痰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消痰散结(反乌头)1.肺虚劳嗽、

阴虚久咳有痰2.痕疣瘦瘤、乳痈肺痈

竹茹清热化痰清胃止呕1.肺热咳嗽痰火心烦不眠2.胃热呕吐(热

性呕逆要药)

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1.痰热咳喘2.风热咳嗽16

第十四节、止咳平喘药

掌握:苦杏仁、紫苏子

一、含义: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喘证的药

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功效

止咳平喘之理有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泻肺、敛肺及化痰之别。

药物有的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有的则兼而有之。

三、适应范围:咳喘之证。病情复杂,有外感内伤之别,寒热虚实

之异。

四、配伍原则:咳嗽每多夹痰,痰阻易引发咳喘,故化痰药、止咳

平喘药常配伍同用。

五、使用注意:应控制有毒药物的用量,注意用法。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多种咳喘证(降肺、宣肺,为治咳

喘要药)2.肠燥便秘(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紫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咳喘痰多(降肺,止咳喘。尤宜于

痰浊阻肺而致者)2.肠燥便秘

第十五节、安神药

掌握:酸枣仁、朱砂、龙骨了解:柏子仁、首乌藤、远志

一、含义:凡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治疗心神不宁病证的药物,

称为安神药。

二、功效、主治及分类

主要用于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健忘、多梦

植物种子类药质润滋养,多有养心安神作用,宜于心神不宁虚证;矿

石、贝壳类药物,质重沉降,多有重镇安神作用,宜于心神不宁实证。

三、配伍原则

安神药的应用,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适宜的安神药,并进

行相应的配伍。如心火亢盛者,当配伍清心降火药物;痰热扰心者,

当配伍化痰、清热药物;肝阳上亢者,当配伍平肝潜阳药物;血瘀气

滞者,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至于惊风、癫狂等证,多以化痰开窍或

平肝息风药物为主,本类药物多作辅助之品。

四、使用注意

1.矿石类安神药,不宜长期服用;如做丸、散服,须酌情配伍养胃

健脾之品;入煎剂服宜打碎久煎。

2.部分药物具有毒性,当控制用量,以防中毒。17

・酸枣仁养心安神收敛止汗1.心悸失眠(养心安神要药)2.体虚多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便澹及多痰者慎用)1.心悸失眠2.

肠燥便秘

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1.心神不宁,虚烦不眠2.血虚身痛,风

湿痹痛

远志宁心安神化痰开窍祛痰止咳消痈散肿1.心神不宁之失眠健

忘2.痰阻心窍癫痫3.痰多咳嗽4.痈疽疮毒

(有胃炎及胃溃疡者慎用)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1.心神不宁之心悸失眠,惊风,癫痫(镇

惊、清心火,宜于心火亢盛致)2.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入丸散,0.1-0.5克,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

忌火燧)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1.心神不宁惊痫癫狂2.肝阳

上亢眩晕3.滑脱诸证(收敛固涩宜殿用,其余生用)

第十六节、平肝潜阳药

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

一、含义:凡能平抑或潜镇肝阳,主要用治肝阳上亢病证的药物,

称平肝潜阳药。

二、功效:多为质重之介类或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或平抑肝

阳之功效,以及清肝热、安心神等作用。

三、适应范围

1.主要用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和肝火上攻之面红目

赤、头痛头昏、烦躁易怒等证。

2.其次,常与息风止痉药配伍,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与安神药

配伍,治疗浮阳上扰之烦躁不眠。

四、配伍原则:多配伍滋养肾阴的药物同用。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为凉肝、镇肝

之要药)2.目赤肿痛视物昏花

(打碎先煎。平肝、清肝生用,外用点眼宜燧用)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痰核

嗦疣瘤瘦积聚3.滑脱诸证

(打碎先煎。收敛固涩煨用,其余生用)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凉血止血1.肝阳上亢头

晕目眩2.呕吐呃逆(重镇降逆要药)3.气逆喘息4.血热出血

(打碎先煎。止血煨用。孕妇慎用。含微量碑,不宜长期服用)

第十七节、息风止痉药

掌握: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了解:地龙、珍珠18

一、含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风内动

证的药物,称息风止痉药。

二、适应范围

1.温热病极动风、肝阳化风及血虚生风等所致之眩晕欲仆、项强肢

颤、痉挛抽搐证;或用治风痰上扰之癫痫、惊风抽搐;或用治风毒

侵袭引动内风之破伤风角弓反张等。

2.部分药物还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等作用,亦可用治肝上亢头

晕目眩及肝火上攻目赤、头昏等症。

三、配伍原则:肝阳上亢所致者,常与平肝潜阳药配伍;热极生风

者,常配清热泻火、解毒药;破伤风,常与祛风药同用。

四、使用注意:虚风内动者以养阴血为主,不宜单纯使用;脾虚慢

惊风,不宜选寒凉的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研粉服,每次0.3-0.6

克)

1.肝风内动证(要药,尤热极生风所致)2.肝阳上亢证3.肝火头痛肝

热目疾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入丸散,每次0.15-0.35克。

孕妇慎用)

1.温热病热极生风及小儿肝热惊风等肝风内动证2.温热病热入心包、

中风、癫痫等闭证神昏3.咽喉肿痛、痈疽疔毒等热毒壅滞证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入煎剂后下)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

(小儿高热惊风)2.头痛眩晕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通络止痛1.肝风内动(性平,寒热虚实

皆可配伍)2.肝阳上亢眩晕头痛(要药)3.中风偏瘫,风湿痹痛

地龙清热息风止痉通经活络平喘利尿1.高热惊风癫狂2.气虚

血滞半身不遂痹证4.肺热哮喘5.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1.心神不宁2.惊风癫痫3.目

赤翳障4.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溃久不敛

(内服入丸散用,0.1-0.3克)

第十八节、开窍药

掌握:麝香了解:冰片

一、含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作用,

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

二、适应范围

主要用治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槽语;以及惊风、癫痫、

中风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

三、辨证用药

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别,虚证即脱证,实证即闭证。脱证治当补虚固脱,

非本章药物所宜;闭证治当通关开窍,醒神回苏,宜用开窍药。

然而闭证又有寒闭、热闭之不同,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

须配伍温里祛寒之品;面红、身热、苔黄、脉数之热闭,配伍清热解

毒之品。如闭证神昏兼惊厥抽搐者,还须配伍息风止痉药物。19

四、使用注意

1.开窍药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且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

服,不可久用。

2.因本类药物性质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

多入丸散剂;多数药物能兴奋子宫,孕妇忌用。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1.闭证神昏(醒神回苏要药)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胸痹3.疮痈肿毒咽喉肿痛

(入丸散,每次0.03-0.1克。孕妇忌用)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入丸散,每次0.03-0.1克。孕妇

慎用)1.闭证神昏2.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痛疮痈烧烫伤

第十九节、补虚药

掌握:人参、黄黄、白术、山药、甘草、大枣、当归、熟地黄、白芍、

麦冬、龟甲、补骨脂

了解:天冬、杜仲、鹿茸

一、含义:凡能补虚扶弱,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

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二、分类

各种原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虚衰,表现出气虚、阳虚、血虚、

阴虚。补虚药即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三、适应范围

1.补虚药主治虚证。

2.若配伍祛邪药,可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证候,

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四、配伍原则

除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外,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

血、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而同用配伍。

五、使用注意

1.不可误补、滥补。

2.部分药物滋腻,影响消化,不可过用。

3.如作汤剂,应适当久煎。宜作蜜丸、煎膏(膏滋)等,以便保存

和服用。

一、补气药

一、含义:以补气,纠正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改善或

消除气虚证的药物,称补气药。

二、功效及主治20

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分别能补脾气、补肺气、补心

气、补肾气,尤善于补益脾肺之气。用治脾、肺、心、肾气虚证。

三、使用注意:部分药物味甘易助湿并阻碍气机,故湿盛中满者慎

用。

•人参大补元气补肺脾益心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3-9克文火

另煎,或研粉服,一次2克,一日2次;救虚脱,15-30克。反藜

芦)

1.元气虚极欲脱证(拯危救脱要药)2.肺脾心肾气虚证3.热病气虚津

伤口渴及消渴病4.心脾气虚之失眠健忘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黄黄补脾益气升阳举陷利水消肿补肺气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1.脾气虚及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证(补脾气要药)2.脾虚水肿3.肺气虚

证及表卫不固之喘息、多汗、易感冒者4.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

・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苦、甘,温)

1.脾气虚水湿内停之腹泻、带下、水肿(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2.

脾肺气虚,表卫不固多汗3.脾虚胎动不安

・山药补脾肺肾气益脾肺肾阴1.脾肺气虚证2.肾气虚证3.消渴

病之气阴两虚证

•甘草补益心气补脾气止咳祛痰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1.心气不足心悸,结代脉2.脾气虚证3.咳喘证4.脱腹,四肢挛急疼痛

5.药物食物中毒及热毒证6方剂中调和药性

(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助湿满中,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

不可大剂量久服)

・大枣补脾气安神1.脾气虚证2.脏燥,失眠

二、补血药

一、功效及主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