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8/07/wKhkGWbFFmSANHBQAAHNFgmjg04388.jp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8/07/wKhkGWbFFmSANHBQAAHNFgmjg043882.jp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8/07/wKhkGWbFFmSANHBQAAHNFgmjg043883.jp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8/07/wKhkGWbFFmSANHBQAAHNFgmjg043884.jp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1/08/07/wKhkGWbFFmSANHBQAAHNFgmjg0438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第一部分(1一7题,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亚礁的一项是()
A.超首(qiao)遗嘱(zhU)篱笆(ba)教强(hui)
B.胆怯(que)告罄(qing)毡鞋(zhan)概率(lu)
C.合理(long)遨游(ao)缥碧(piao)便强(ju)
D.题跋(ba)黏土(nian)记载(zai)搀扶(cha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母送一项是()
A.狼籍擦拭迂回长途跋涉B.浩瀚吹嘘汶河巧妙绝轮
C.炽热督战琐屑白手起家D.洗涤仙腴虬枝惮精竭虑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型硕的一项是()
A.元旦放假期间,前往世博园的游客孥号不箪。
B.人们听了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后,不由得触目伤怀。
C.年轻的城市,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隼植拉芍的创造力。
D.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重要前提和保障。
B.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
C.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D.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5.名著阅读
美国作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个必
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的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
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这一边。”
(1)“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发动者是谁?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结果如何?
6.根据原文默写
(1)黑云压城城欲摧,o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天接云涛连晓雾,o
(4)采菊东篱下,-
(5)沉醉不知归路。
(6)一曲新词酒一杯,o
(7)牧人驱犊返,。
(8)晴川历历汉阳树,-
(9)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当做人生的座右铭。
(10)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的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
哲理的句子是,o
7.综合性学习
近视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为此,初三•1班将开展“未来之光一一护眼行动”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
任务。
[请你调查]
(1)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我们准备对初三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你为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请你转述]
(2)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
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
第二部分(8—21题,37分)
(一)(5分)
8.阅读古诗,完成题目。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10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味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解释句中加点词。
(1)舜发于啄国之中()
(2)臂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迎()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第一段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三)(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
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葭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
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
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
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
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
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
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
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
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
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
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
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
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
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日“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
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
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
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有改动》
12.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13.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14.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访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
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
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
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等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
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
的呢?我们很有几分(),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
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
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
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
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
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
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
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
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
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等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
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6.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吃惊狐疑疑惑
B.狐疑吃惊疑惑
C.疑惑狐疑吃惊
D.疑惑吃惊狐疑
17.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一一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
得画作单调一一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18.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
(1)我们当时就嗤地哭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2)我们都哑然笫了。
19.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我们一下子都腰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0.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第三部分(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诚实这美德要用行动来诠释。
请以“做个诚实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1一7题,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亚颂的一项是()
A.翘首(qiao)遗嘱(zhu)篱笆(ba)教强(hui)
B.胆怯(qile)告罄(qing)毡鞋(zhln)概率Q概
C.合拢(16ng)遨游(ao)缥碧(piao)便强(ju)
D.题跋(ba)黏土(nian)记载(zai)搀扶(chan)
【答案】D
【解析】
【详解】A.篱笆(ba);
B.胆怯(qie);
C.便强(jue);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母送的一项是()
A.狼籍擦拭迂回长途跋涉B.浩瀚吹嘘汶河巧妙绝轮
C.炽热督战琐屑白手起家D.洗涤仙腴虬枝惮精竭虑
【答案】C
【解析】
【详解】A.狼籍一一狼藉;
B.巧妙绝轮——巧妙绝伦;
D.仙腴一一鲜腴、惮精竭虑一一弹精竭虑;
故选C。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型砸的一项是()
A.元旦放假期间,前往世博园的游客缉号不承。
B.人们听了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后,不由得触目伤怀
C.年轻的城市,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逑植拉步的创造力。
D.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视题顿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符合语境;
B.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不符合语境;
C.摧枯拉朽,意思是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适用对象有误;
D.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适用对象有误;
故选A„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
C.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D.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前后不一致,把“否”去掉;B.缺少宾语,应在“最基本的”的后面加上“权力”;
C.用词不当(或前后不搭配),应把“探询”改为“探索”。
5.名著阅读
美国作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个必
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的很好,执行的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
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这一边。”
(1)“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发动者是谁?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1).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2).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这里只要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有所了解,就能很
好答题。结合材料中“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的很好”分析可知,“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西安
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
(2)材料中“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这一边。”可知,“这场
军事政变”的结果是和平解决。意义: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
作初步形成。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根据原文默写
(1)黑云压城城欲摧,o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天接云涛连晓雾,»
(4)采菊东篱下,。
(5),沉醉不知归路
(6)一曲新词酒一杯,=
(7)牧人驱犊返,-
(8)晴川历历汉阳树,o
(9)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当做人生的座右铭。
(10)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的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
哲理的句子是,o
【答案】(1).甲光向日金鳞开⑵.折戟沉沙铁未销⑶.星河欲转千帆舞⑷.悠然见南山
(5).常记溪亭日暮⑹.去年天气旧亭台⑺.猎马带禽归⑻.芳草萋萋鹦鹉洲(9).贫贱不能
移(10).威武不能屈(11).结庐在人境(12).而无车马喧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金鳞、折戟、见、日暮、
禽、萋萋、鹦鹉洲、境、喧。
7.综合性学习
近视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为此,初三•1班将开展“未来之光一一护眼行动”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
任务。
[请你调查]
(1)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我们准备对初三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你为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请你转述]
(2)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
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
【答案】⑴示例一:你认为导致近视的原因有哪些?
示例二:你知道预防近视的措施有哪些?
示例三:为保护视力,你会做什么?
⑵示例:李叔叔,您好!我们班明天下午两点半将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想邀请
您来做这次讲座,不知您能否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
【解析】
【详解】⑴题注意题干要求,主要是与近视相关,如“近视原因”“如何预防”“如何保护视力”等。同时
询问同学需要注意称呼;⑵题注意语言得体,需要表达出活动的目的,时间,活动举办的意义,同时注意称呼,
特别是材料中老师表达的时间是“后天”,而邀请时间是发生在“第二天”,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细节的关
注。
第二部分(8—21题,37分)
(一)(5分)
8.阅读古诗,完成题目。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
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2).
(2)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
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
诗歌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要理解诗歌精神层面的具体感受,突出其内涵型,重点剖析诗歌的言语表达。“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在具体描写画面的
时候要注意突出黄沙漫漫,草木枯绝,落日在夕阳的映照下圆润如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本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
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
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
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
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二)(10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峡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联市之中()
(2)号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第一段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9.(1).田地⑵.曾同增,增加⑶.犯错误⑷.奋起,这里指奋发有为。
10.(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常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
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11.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舜发于吠亩之中: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吠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3)人恒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过:犯过错,犯过失。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故:所以。任:责任,担子,使命。是:代词,这,
这些。(2)然后:这样以后。生:使…生存。死:使…死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内容作用。概括六个事例。第一段举出的舜六人的事例共同点是,他们都出身卑微,
经过磨难,成就了事业。这和文章的论点“生于忧患”是相符合的,同时位于文章开篇,因此这六人的事例引
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2)表达作用。这六个人的事例叙述的句式相似,判断是排比修辞,同类并举,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点睛】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
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
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
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
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
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三)(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
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葭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
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
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
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
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
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
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
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
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
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
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
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
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英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裁”,
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日“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
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
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
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有改动》
12.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13.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14.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
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
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13.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
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14.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15.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
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速读文章,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
准确把握。如分析第1段“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一句,这是从牡丹的特性看,
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一句是
说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第5段“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
人墨客讴歌赞美”等句是说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13题详解】
概括2—4的说明内容。概括段意的要求是:明确,表达意思要正确、清楚。完整,概括出主要内容。直接,
语句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此题可抓住每段的首句分析。如第2段“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
介绍的是丹的花色和品种。第3段“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
人工栽培历史”介绍的是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第4段“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
陕甘秦巴之地”等句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14题详解】
考查第3段的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
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等句是引资料。“有数千年的自然
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属于列数字。准确说明了“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和自然
生长及人工栽培历史长。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
说明对象服务的。
[15题详解】
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第5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的思想感情及原因。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一诗歌的标题的“赏牡丹”。
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
托牡丹之美。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而《爱莲说》中三次提到牡丹: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这三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
牡丹,主要是为了衬托莲花。那么在作者眼中,牡丹是不如莲花的。文中作者说:“世人”“众”爱牡丹,表
现了作者认为牡丹虽然代表富贵,却过于俗套,过于世俗。可见作者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觉得过于庸俗。
【点睛】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
状貌、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
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
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访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
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
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
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等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
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
的呢?我们很有几分(),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
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
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
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
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
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
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
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
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
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等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
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6.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吃惊狐疑疑惑
B.狐疑吃惊疑惑
C.疑惑狐疑吃惊
D.疑惑吃惊狐疑
17.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一-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
得画作单调一一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18.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
(1)我们当时就嗤地笺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2)我们都哑然缓了。
19.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我们一下子都睡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0.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答案】16.D17.(1).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2).帮助舅爷寻找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
18.(1)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
⑵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19.(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
(2)“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努力却无果的沮丧与失望。
20.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
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解析】
[16题详解】
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吃惊:指的人的一种心里反应,形容因为外界的刺激后感到惊讶。狐疑:指狐性多
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疑惑:疑惑:意思是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疑惑
的神情,不相信,有疑心,迷乱。困惑不解,犹豫不定,难以决断等。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
我们很有儿分(疑惑)。——体现我们的疑虑。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吃惊),他竟已画了四张画。体
现了我们的惊讶。“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
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那么说,"我们一时(狐疑)了,“什么东西里,
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体现了我们的怀疑。所以选D。
[17题详解】
考查概括事件能力。概括内容答题格式: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根据
原文概括事件。(1).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
不佩服。——翻看舅爷的画集,并不佩服他;(2).“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我们跑去了,
先是到了东边,也是一片灰白。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
——帮助舅爷寻我最美的东西。
[18题详解】
考查词语的含义。词语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义)+深层含义。本义: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
点明的对象深层含义可以分析真实义、修辞义、象征义、双关义……考虑文章内容、作者的感情、主旨、
人物的关系(比如和人物性格、作者态度情感的关系),还可以分析标题在结构方面的作用(线索、悬念等)。
(1)因为舅爷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
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所以我们嘲笑他。(2)“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
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
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因为不懂美的真正含义,此时的我们有点惭愧。
[19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慕课版 双色版 第3版) 课件 第1章 创新与创新能力
- 2025至2031年中国在线培训考试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金融资产》课件2
- 2025至2031年中国IPOD连接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陶瓷纤维刷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04骨连结幻灯片
- 《项目融资的组织》课件
- 【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水污染练习试题及答案
- 《贯通测量》课件2
- 《胎膜早破教案》课件
- 智慧农业技术助力农业精细化管理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及答案
- 指数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教案
- BPO糊的生产工艺
- 病毒性肝炎 健康宣教
- 《心脏听诊》课件2
- 人才流动问题与对策
- 肿瘤科放射防护课件
- 《无创dna产前检测》课件
- GB/T 17758-2023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