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_第1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_第2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_第3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_第4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1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8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8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6

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23

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

必备知识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特征: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

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3)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2.岩石

(1)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破物集合体,是构成宣

石圈的主要物质。

(2)分类: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分布及特点

侵入岩:如花岗岩;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

最主要的成分是SiCh

和安山岩

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砾岩、砂岩、页岩、

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

石被破坏,破坏产物石灰岩(由化学或

沉积岩布十分广泛;有层理构造,

经沉积、成岩作用而生物化学作用形

许多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形成成)

受地壳运动、岩浆活片麻岩、大理岩、分布广泛,多含有丰富的

变质岩

动,或者陨石冲击的石英岩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影响,使原来岩石的

矿物成分、结构等发

生改变而形成

[微思考]怎样区分砾岩、砂岩、页岩?

提示:主要从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判断。砾岩由直径在1毫米以上的碎屑组成,

肉眼可辨。砂岩由直径0.05〜2毫米的碎屑组成,一般肉眼可辨。组成页岩的颗

粒物细小(由直径小于0.005毫米的微细颗粒组成),一般肉眼不可辨。

[特别提醒]沉积岩中不一定含有化石,但含有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转化

(1)沉积岩是松散的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变成的。

(2)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成为沉积性的“原料”。

(3)变质岩的“前身”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概念:从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

的软遮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放射能一热能一机械能。

(3)地理意义

①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质运动。

②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特别提醒]由岩浆生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为冷凝作用,生成沉积岩的地质

作用为外力作用,生成变质岩的地质作用为变质作用,所有岩石重新生成岩浆的

过程为重融再生作用。

/究点1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美国波浪谷是指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的帕利亚峡谷,其砂岩上的纹

路像波浪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叫做“TheWave”,即波浪。

[探究问题]

问题1(区域认知)美国波浪谷的砂岩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沉积岩。

问题2(综合思维)波浪岩有何特征?

提示:沉积岩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许多沉积岩中含

有化石。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点

分类形成特点常见岩石用途举例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矿物结晶颗

喷出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粒较小;有流玄武岩

花岗岩是坚固、

石UL|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纹或气孔构流纹岩

石UJ美观的建筑和

固而成造

浆装饰材料;多种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矿物结晶颗

石UL|金属矿是工业

侵入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粒较大;有明

花岗岩生产的原料

石UU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显的晶体形

却凝固而成态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石灰岩是建筑

下,被风化成碎屑物石灰岩材料和化工原

质,再经风、流水等搬具有层理构页岩料,钾盐是化工

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造;含有化石砂岩原料;煤、石油

石l_L|

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砾岩是当前世界最

石后~7~"重要的能源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大理岩大理岩是建筑

变具有片理构

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板岩材料,铁矿是钢

质造或表面具

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石英岩铁工业的重要

岩有条带状

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片麻岩原料

'、尊究点2

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千米处的大西洋海岸,包

括低潮区、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顶端的道路和一块高地。峭壁平均高度为100米。

37000多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提道,形状很规则,

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它们以井然有序、美轮美奂的造型,磅礴的气势令人

叹为观止。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探究问题1

问题1(综合思维)形成玄武岩的物质来自哪里?它属于哪一类岩石,具有

哪些特征?

提示: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形成玄武岩的物质来自

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多呈黑、黑灰等色,岩石

中常见气孔。

问题2(综合思维)“巨人之路”位于沿海地带。受外力作用,其可能转化

为哪一类岩石?

提示:在外力作用下,如风化作用,海浪、风力侵蚀作用等,形成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可能转化为沉积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岩石圈的岩石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任何一

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外力作用(风化、剥蚀、搬运、

②沉积岩

积岩沉积、固结成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

③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

质岩

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归纳总结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三个突破口

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作用都可以变成岩浆。

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

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以直接变成岩浆岩。

(2)两个技巧

①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

②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

教材P23活动

1.(1)指甲能划动的为石膏;指甲划不动但曲别针能划动的是方解石;曲别

针划不动的是石英。

(2)用相互刻划的办法区分,方解石能划动石膏而划不动石英。

(3)不透明的是石膏,透明、呈六棱柱状的是石英,透明、呈斜方六面体的

是方解石。

2.如下表所示

观察颜色对磁铁的反应

磁铁矿铁黑色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赤铁矿钢灰色或暗红色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引

3.(1)用小刀进行刻划,最易刻划的是自然金;不能刻划的是黄铁矿;易刻划

的是黄铜矿。(2)条痕金黄色的是自然金。(3)用相互刻划的方法区分,黄铜矿能

划动自然金而划不动黄铁矿。

教材P26-27活动

1.(1)结构致密,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表面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好,耐

久性强,但耐火性差。(2)呈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其颗粒均匀细密,间隙

小,吸水率不高,有良好的抗冻性能。(3)硬度高。(4)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分布

也比较广泛,开采方便,易出大料,并且其节理发育有规律,有利于开采形状规

则的石料。(5)花岗岩成荒率高,能进行各种加工,板材可拼性良好。(6)不易风

化,能用作户外装饰用石。花岗岩的质地纹路均匀,色彩相对变化不大,适合大

面积的使用。

2.(1)“老石片儿”是由原有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冲

击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

(2)“老石片儿”的波纹是由于大理石中含有不同杂质而呈现出来的。大理

石是变质岩,不可能含有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1)岩石的主要类型是页岩。其主要特征为致密而不透水,性质柔软,抵

抗风化能力较弱。

(2)因为页岩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

(3)页岩致密而不透水,所以能够有效阻挡雨水侵袭。页岩性质柔软,抵抗

风化能力较弱,石板多年后需要更换。

教材P29-30活动

[侵入石: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

1.(1)①形成条件《地壳之中冷凝而成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f侵入岩: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是在地壳之中

分布位置《

万*口亘I喷出岩:最初是分布在地表之上

②沉积物沉降下来以后,必须经过埋藏及成岩作用,才能变成沉积岩。

③变质岩形成的条件:原先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

浆接触,温度和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

④要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b.

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C.地质作用: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2)①如图。(注意:该图中“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位置可以互换,互换

后B与C的相应内容也应该互换)

②A.冷凝

B.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作用

③略。

2.⑴②④⑤①③

(2)变质岩。早期,白云岩变质形成白云质大理岩,后来,岩浆侵入白云质

大理岩后变质形成和田玉石。由于和田玉石与白云质大理岩的原有岩石矿物成分

及变质环境不同,所以二者的矿物成分不同。

(3)

|利田工材料|

搬运侵蚀沉积]

I和田:玉小料I|白金皆|

侵蚀破坏变质

I和]玉石任雪白云质大理岩I

I岩浆I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

能量来源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射能

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

表现形式

震等坯、搬运和堆积

[特别提醒]内、外力作用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

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

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一快戊火*力力万aU>啦发先弟万向(八二二旗跳分

(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

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类型: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②如图中b、C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

③如图中d是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⑴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的

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波状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

向上拱起,叫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叫向斜。在地形上,A处成为谷地、B

处成为山岭的情况称为地形倒置。

[微思考]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提示:(1)从岩层形态上判断: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

弯曲。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特别提醒]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

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②断层:图中C处地层发生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就形成了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形成断块山;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

谷地。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含义: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

2.类型

(1)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置置原。

⑵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没有破

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述究点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其

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喜马拉雅

山脉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86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

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探究问题]

问题1(区域认知)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两板块的边界类

型属于哪一类?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由于这两大板块

相互碰撞,因此其板块的边界属于消亡边界。

问题2(综合思维)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仍然在增高?

提示:由于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移动,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使欧亚板块抬

升,因此珠穆朗玛峰仍在增高。

归纳总结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边界

宏观地形图示实例

运动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喜马拉雅山脉、青藏

碰撞消亡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高原

挤压边界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冲美洲西岸的山脉和

常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岛弧亚洲东部的岛弧

彼此生长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

东非大裂谷

分离边界的裂谷卞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J>.____________

大西洋中脊

岭或大洋中脊

y究点2人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华山

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探究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造成华山挺拔如削雄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

问题2(综合思维)除了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

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

提示: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

问题3(综合思维)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

提示: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归纳总结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1-6代表地层由老到新

褶皱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

一般是岩层向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背斜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

上拱起两翼岩层较新

侵蚀成谷地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

一般是岩层向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向斜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

下弯曲两翼岩层较老

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组合岩层运

地表形态例证图解

形式动方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

常形成块华山、庐山、

地垒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

状山地泰山等

对下降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常形成狭东非大裂谷、

地堑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长的凹陷渭河谷地、汾

对上升地带河谷地等

归纳总结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杰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

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

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

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

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例解雕\老新

A•.•

-

图例Z—••

■WWTWW,・.•

B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

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

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

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题组对练]

2.读下图,回答⑴〜(2)题。

⑴图示地质构造为()

A.背斜构造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D.褶皱构造

⑵若图中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岩层④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1)D(2)B[第(1)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

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故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因而图示地

质构造为褶皱构造。第(2)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但不利于

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

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但在其地下有

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

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利用向斜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

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

(2)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故其分布于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

部;中间为石油。(如下图)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而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

能已被侵蚀、搬运掉。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为洼她,利于地表水汇集,故断层处常为泉水、湖泊分布地,有河谷发

育。可见,断层面底部,水土条件较好,植被则比较茂盛,这是找水的良好标志。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如修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

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水汇集区,

隧道可能演变为水道。

教材P34活动

1.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2.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太平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欧亚板

块之下,形成海沟;欧亚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从而形成了太平洋西部边

缘的深海沟一岛弧链。

教材P35活动

1.⑴略。

(2)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首先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岩石向上隆起

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质地疏松易被侵蚀;

向斜槽部受挤压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背斜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易堆积

成山地。

2.(1)

(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体受力破裂;

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3)断层线上经构造运动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

沟谷、河谷。

教材P36活动

1.上述地区都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

2.(1)活火山: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日本富士山、我国台湾岛大屯火

山群的主峰七星山等。(2)死火山:如非洲东部乞力马扎罗山、我国山西大同火

山群等。(3)休眠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等。

3.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3部分组成。火山地貌在形态上

呈锥状,顶部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必备知识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

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

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对风化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进行连线

物理风化生物参台下的风化作用,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

风化进行

化学风化)。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生物风化/、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

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形式作用地区形成地貌

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

侵蚀切割作用构造抬升区

崖的雄奇景观

沉积作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水蚀作用

类型含义对地貌的影响

下切加深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

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侵蚀深切的上形谷

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随之

溯源

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

侵蚀

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不断受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

侧向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河曲不

侵蚀岸。同时,坦岸堆积,导致河流侧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河

向发展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辗湖

3.沉5班作用

⑴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

床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微思考]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提示:(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zyT-

侵蚀,左岸堆积。凹岸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

[图表点拨]教材第40页图2—43,该图展示出:

(1)流速很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2)随着流速减小,发生沉积。(3)沉积物

颗粒粒径的大小与流速呈正相关。

[特别提醒]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

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

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

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

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

风蚀地貌。

2.风积作用

(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

⑵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微思考]绘图说明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来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沙丘剖面图沙丘景观图沙丘等高线图

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O°OO•••・••・•・•・

OOO•••••••

戈壁沙谟黄土

\用究点1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

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

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

产物。下图为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20

10

0

所市成分迁移带

f穆红壤风化壳

三强化学风化带

如轻微化学风化带

所有成分增大迁移带

睡角砾带

O未风侬着

[探究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归纳风化壳厚度大小与气温、降水、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示:风化壳厚度大小与气温、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

都呈正相关。

问题2(综合思维)冻土带和荒漠带风化壳厚度小,分析其原因。

提示:冻土带:气温低,降水少,且由于气候严寒,植被少,风化作用弱,

风化壳厚度小。

荒漠带:降水少,植被稀少,因此风化作用弱,风化壳厚度小。

归纳总结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气候

(1)干冷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

(2)湿热地区:以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为主。

2.地形

(1)地势起伏状况

①高山区:以物理风化为主。

②低山丘陵以及平原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

(2)山坡朝向

①朝阳面:以化学风化为主。

②背阴面:以物理风化为主。

3.岩石性质

(1)成分

①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于风化。

②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

于吸热、散热。

③沉积岩中的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比其他沉积岩易于风化。

(2)结构

①结构较疏松的岩石易于风化。

②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③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对风化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裂隙发育增加了水、空

气与岩石接触的面积,加剧风化作用。

、各究点2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

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

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

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

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

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探究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归纳总结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

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

上游河谷窄,呈“V,

河道几乎占据整个河谷讣A

以侧蚀为主

中游河道逐渐开戴

侧蚀使河床不对称。

下游河谷更开阔,河谷呈

“u”形,河道图旁为冲积平原:

以侧蚀、

c堆积为主

2.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

组成

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部分

分布山前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凹岸侵蚀,凸岸堆入海处水下坡度平

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积f水下堆积体一缓,河水流速减慢

形成

变得开阔一水流速度放慢一河漫滩一河流改~泥沙堆积f三角

机制

搬运能力降低f洪积扇或冲道,河漫滩被废弃洲相连形成三角洲

积扇f连接形成洪积一冲积f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平原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

地貌平坦,河网稠密,

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地势平坦、宽广

特点河道由分汉顶点向

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侵蚀岸

50堆积图

图示冷

A侵蚀岸

归纳总结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

为凸岸,n、o处为凹岸

教材P38活动

1.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

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次。气候潮湿炎热地区,

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

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一般来说,在气候

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

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在相反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就较小,

甚至可能为零。

教材P41-42活动

1.(1)恶沟源头较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不断进行溯源侵蚀,切断了原来

的分水岭,进而袭夺了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使其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

流入恶沟。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上源被恶沟袭夺后,导致该段河谷缺少水源补给,宽

谷内水流变细小,径流量很小。水流细小,搬运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河流冲积

砂砾石及亚沙土在此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2.(1)物质条件: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和胶体物质。

(2)动力条件:①河流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②入海

口的海底坡度平缓;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教材P43-44活动

1.(1)①黄土物质的颗粒细小,适宜风力搬运。

②黄土富含CaCCh,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

类极不相似,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③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物理风化强,

风力大,搬运能力强。

④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⑤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

厚度。

(2)黄土堞和黄土明的形成过程: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堞,由黄土城被沟谷

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堞,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大多数黄土

即是由黄土堞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黄土塘演化成黄土堞,黄土堞演化成黄土

加,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黄土即将演变成黄土柱。

⑶略。

2.(1)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A、B、C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

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o

(2)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3)地壳下沉一堆积一断层一地震C—堆积一断层一地震B—堆积一断层一

地震A—堆积。

3.(1)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

宝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如果遇到洪水时期,大量的

水被宝瓶口阻拦,水面就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被飞沙堰后

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达到二次排洪,从而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枯水季节水

位较低,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则大部分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

证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

(2)宝瓶口位于弯曲河段凹岸中部,是内江河水进入灌区的入口,入口处窄

而深,在宝瓶口的右侧是内江的凸岸,有宽而浅的飞沙堰。夏季岷江含沙量大,

在鱼嘴分流后,内江凹岸的洪水直接进入宝瓶口,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

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少;底层水流流向凹岸,一部分泥沙在内江凸岸沉

积,而随洪水来的泥沙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进入宝瓶口的泥沙少。

4.(1)澳大利亚波浪岩:形似一片席卷而来的洪涛巨浪,色调会随着阳光的

照射而发生不同的变化。波浪岩在27亿年前是一块被埋在地下的巨大而完整的

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质变化中,水分慢慢渗透到岩石中,并不断受到化学物质

侵蚀。后来暴露到地面,又被风雨冲刷,形成一条条有规则的各色条纹。其形成

过程可概括为: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

美国波浪谷:其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一样,是一个由五彩缤纷的奇石组成的

风景区。其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形成的沉

积岩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

成期。

⑵略。

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必备知识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⑵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规模分布、形态人口

北方平原区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较小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较少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⑴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

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

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

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

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三”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拉龙、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择有利姬,避开不利地段

②表现|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微思考]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山区交通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采用桥

(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何优缺点?

提示:(1)优点:不仅能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节省通行时间,而且能

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2)缺点:桥隧比例的增加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

步增大。例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地

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期究点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材料一青藏高原聚落的分布景观图。

材料二北方地区平原聚落。

[探究问题]

问题1(区域认知)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提示: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高而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

丰富,而且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问题2(区域认知)平原地区乡村聚落与山地、高原地区的乡村聚落相比有

哪些差异?

提示: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大,多呈团聚状、棋盘式的格局,人口比较多;

而山区的聚落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比较少。

归纳总结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

示:

地区聚落分布聚落形态原因分析

深切河谷两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

高原

岸、狭窄的河呈狭长的条带状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

地区

漫滩平原肥沃,水资源充足

洪积扇、冲积明显的条带状或蜿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

山区扇和河漫滩平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

原河流两岸发展适宜农耕

有的沿河发展,形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

平原聚落分布最密成沿河聚落带;有

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

地区集地区的沿海发展,形成

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沿海聚落带

2.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具体如下表:

地区聚落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卷究点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中国是多山之国,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了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国

内早期建设的国道省道以及县道乡道等大部分路段都是盘山的,高速路网逐步成

型后,盘山公路的比例明显下降。在平原地带或东部地区,盘山公路的功能作用

主要集中在偏远山村和自然景点,但在西南和中部地区,盘山公路仍然是主体。

[探究问题]

问题1(人地协调观)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提示: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高,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线路坡

度较小,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问题2(人地协调观)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问题3(人地协调观)盘山公路有哪些弊端?

提示:破坏植被环境、公路等级受限、地质灾害侵袭、公路全程漫长以及行

车路况危险等。

归纳总结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影响原则原因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

运输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