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深圳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深圳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深圳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深圳某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文创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现象级产品频现。比如,

故宫文创已开发了千余种产品,不乏长销不衰的佳品;陕西兵马俑、四川三星堆

等也各有创意满满的特色产品。在题材逐渐多样的同时,文创产品种类也在不断

翻新,除文具、茶具、衣帽等“老几样”夕卜,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等新创

意,生发出许多新趣味。去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以《新青年》杂志、

鲁迅等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文创,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进一步打开了近代历

史和红色文化创意开发的新领域。

一款高质量的文创产品不仅是器物材质与灵感创意的对接,文化精神与当代

审美的融合,更应担当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表达。为此,文创产品开发必须坚持社

会效益优先,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从而符合主流历

史认知和价值立场,契合大众的历史情感和审美诉求,决不能为了搞噱头、抢关

注而任性设计、野蛮发展。

文创产品许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文物精品,也因此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叙述。相较之严肃的历史教育,文创产品具有接地气、生

活化的特征,也因此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特别是达成历史认同的重要途径。优质的

文创产品是历史照进现实的独特通道,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

意。近年来,中共一大旧址推出过“真理的味道”的T恤衫、“我们是共产主义

接班人”的防蚊运动手环,这些产品拉近了人们与革命历史的距离,为人们推开

一扇历史认知之窗。

文创之所以招人喜欢,固然由于其或雅致或软萌的外表,更在于其价值内涵

引发的心理共鸣。文化的形态或许千变万化,创意的灵感也可以奇思妙想,但文

化的内核是价值,创意的基准也是价值。任何一种文化开发和创意呈现,说到底

都是价值对载体的寻找和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制作一款文创产品,不仅

是把文化元素以新的视觉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把文化中蕴藏的价值

理念和精神追求,以符合现代审美的新的符号形式加以表达,使之在现代生活中

延续、传承和弘扬,温暖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力量。当我们品尝一杯苏州博物

馆的“江南四大才子泡澡”袋装茶,感受的不仅是茶香,更是江南文化的独特韵

味。正是在精神层面对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融入体验,让我们心中激发起

无限的文化想象,并从中获得充沛的正能量。

对于文创产品,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这些年,有的地方为了发展“名

人经济”,把当她史有定论的奸臣、汉奸当作历史文化名人,为其修建故居、树

碑立传,当作她方文化名片;有的地方打着发扬传统文化的幌子,把封建社会里

压迫妇女的贞节牌坊装饰一新,宣扬散发着封建礼教气息的女德文化。凡此种种,

均提醒我们,应当加强文创领域正史宣传普及,从业者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

化观和价值观。文创产品也要讲求“真理味道”。只有在文创开发中坚持守正创

新,以科学的历史观激发文化自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设计导向,以清新的美

学理念推动样态创新,守正史,立正德,弘真善,彰真美,才能让文创产品展现

历史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摘编自谷中风《文创产品也要讲求“真理味道”》)

材料二:

优秀的作品通过对舞台时空的营造,引导观众获取新的体验和认知。由张艺

谋导演的《对话•寓言2047》,汇聚了来自7个国家的20支团队共同打造的视

听盛宴,一经推出便收获无数好评。这部剧是一次中西方文化跨界的深度“对话”,

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合在一起的高级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产生的不

仅仅是对这部剧的叫好,还帮助其形成对于未来科技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跨界融合舞台剧《流动的敦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跨界融合、展演兼具的

特殊舞台剧。通过舞蹈艺术与非遗技艺的融合,运用声、光、电等舞台“多维”

立体技术,共同演绎了敦煌的历史文化,深刻解读每幅壁画背后的故事与文化,

让观众在领略中国敦煌独特魅力的同时,唤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视和保护。这

是一部文化融合的观念剧,把敦煌文化从地域文化提升为丝路文化,打破了以往

“就敦煌说敦煌”的常规套路。

艺术作品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文化创意产业不单单要在适应的环境中生

长,同时文创创作的成功助推环境的进一步生长。以成都永陵博物馆音乐舞蹈石

刻“二十四伎乐”为蓝本创编的大型国乐观念剧《伎乐・24》,让文物在伴着国

乐的舞蹈空间模式中再生重现。在《伎乐・24》衍生出的饰品、文具类产品等一

系列传统文创产品外,文创者抓住成都作为音乐之都的标签,在永陵博物馆附近

一生态公园规划打造中国第一个生态乐音博物馆,将二十四伎乐石像做成伴有真

实伎乐声音的公园智慧浏览导图,再次活化成都本她文化,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

化产品到多元、现代、高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在文创的道路上,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创新需要具备的才能往往是多面的。

文创不是几种文化的随意嫁接,而是在深思熟虑后的有意为之。好的文创种子,

前期找对了土壤,再加以施肥浇水,才能郁郁葱葱。

(摘编自周文军《不走寻常路文创才能常谈常新》)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努力打造作为重要新兴产业的现象级众多文创产品,其中佳品迭出,长

销不衰。B.文创产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是人们认识历史并达成历史

认同的重要途径。C,《对话•寓言2047》因张艺谋通过对舞台时空营造的制作,

才能成为优秀文创作品。D.文创产品在适应的环境中生长后,还可以推动、促

进原有特定生长环境进一步发展。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需要挖掘文化中蕴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得

以传承、弘扬。B.价值是文创产品的核心,文创产品创意的价值取向永远决定

着文创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C,《流动的敦煌》运用“多维”立体技术跨界融

合,使敦煌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真正展现。D.文创产品不仅要挖掘文创元素,

还需要有独特的创意、先进的技术以及价值理念的支撑。

【小题3】

1,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相关“文创产品”观点的一项是()

A,展示大量故宫珍贵文物的《故宫日历》,已畅销十三年,销售近500万册。B.商

家以''颜值至上”的理念精心设计中秋节月饼盒,突出其品位和时尚感。C.XX

县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大力发展“西门”文化的新文化产业。D.云

南丽江将玉龙雪山、泸沽湖、大研古镇等美丽的风景印在旅游宣传册上。

【小题4】

1.两则材料都是论述文创产品,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述。

【小题5】

1.我们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美不美,家乡水”。请你为

家乡设计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宣传家乡文化。要求介绍产品的构思并说明设计

理念。

[知识点]

时评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材料一主要从价值的角度论述,强调文创产品要以社会效益为先,

兼顾经济效益;材料二主要从创新的角度论述,举例论述文创产品要在设计、

技术和生长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

【小题5】我为家乡设计的文创产品是“运河之韵文创桌游一一探寻中国大运

河”。构思:玩家只需在吴王夫差和钱铺书中选择一个人物,再从交通工具中

选择骑马或者货船,便可沿着运河顺流而下,领略两岸风光。在游戏道具的设

计中,也融入沿岸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角度展示大运河文化底蕴。设计

理念:以立体式地图探宝的桌游形式,融入沿岸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

们感受运河沿岸的各处地标性建筑和独特风土人情,让运河文化更加深入人

心。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其中佳品迭出,长销不衰”错误,原文说“不乏长销不衰的佳品”,意思

是有些佳品长销不衰,不是所有的佳品长销不衰;

B.“文创产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错误,原文是“文创产品许多取材于

历史人物、文物精品”,不是文创产品全部取材于历史,故“文创产品都承载

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推断不当;

C.“因张艺谋通过对舞台时空营造的制作,才能成为优秀文创作品”错误,''对

舞台时空的营造”只是创造出优秀文创作品的一个方面,不是唯一原因。

故选D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使敦煌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真正展现”错误,“跨界融合的舞台剧《流动

的敦煌》”只是进一步推动、扩大了敦煌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播。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C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价值,不符合文创理念;

D.只是正常旅游推广宣传。

故选A。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为此,文创产品开发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从而符合主流历史认知和价值立场,契合大众的历史

情感和审美诉求,决不能为了搞噱头、抢关注而任性设计、野蛮发展”可知,

材料一主要从价值的角度论述,强调文创产品要以社会效益为先,兼顾经济效

益;

根据“这部剧是一次中西方文化跨界的深度'对话',将思想性、艺术性、观

赏性融合在一起的高级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产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部剧的叫

好,还帮助其形成对于未来科技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通过舞蹈艺术与非

遗技艺的融合,运用声、光、电等舞台'多维'立体技术,共同演绎了敦煌的

历史文化……”“艺术作品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文化创意产业不单单要在

适应的环境中生长,同时文创创作的成功助推环境的进一步生长"''在文创的

道路上,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创新需要具备的才能往往是多面的”可知,材料

二主要从创新的角度论述,举例论述文创产品要在设计、技术和生长环境等方

面进行创新。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简单来讲,文创产品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的产品,其核心要义是对文化

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为家乡设计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首先从家乡历史文化

中选取某一个点,然后对其代表的文化进行挖掘体现。例如,针对运河文化可

以设计桌游、大运河记忆IP智慧云游功能伞等。

产品构思即为文创产品的整体设计计划和构想,设计理念即构思过程中所确立

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根据文中“一款高质量的文创

产品不仅是器物材质与灵感创意的对接,文化精神与当代审美的融合,更应担

当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表达”“文创产品许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文物精品,也因

此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叙述”可知,所设计的文创

产品要担当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表达。例如运河桌游文创产品,是为了让人们感

受运河沿岸的各处地标性建筑和独特风土人情,让运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

了七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

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

方,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

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

——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西南联大校歌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

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

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

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麻陋而辉

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

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

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

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

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

识的。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

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

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

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

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

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

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倜的《黄冈竹楼记》。

这些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

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

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

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

洁的,上课时军阀商人家的小姐也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学绝大多数是蓝布衫、

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

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

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

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

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毯毯的“一口钟”(大概

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

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

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

(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跟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

的声音。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

未用尽,有些同学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

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

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

木屑、老鼠屎。菜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二种,“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

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

恐怕飞出只鸟来!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

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

中学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更重要的

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

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

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

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

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

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

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

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

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

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

无问西东。

(摘编自《西南联大•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

文本三: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

都选了。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

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

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从此

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

意。这样才真实。我也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

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作品的条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回忆丰富多彩的市内生活,一方面呈现了西南联大周边人文气

息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西南联大对作者的深刻影响。B.吴宓先生讲课,

为学生“搬椅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吴先生的修养,而他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也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优雅的君子风范。C.文章大量笔墨刻画教授们衣着“残

破”,而描写联大人读书的细节却不多,这正是为了表现联大人虽条件简陋却孜

孜不倦做学问的志趣。D.结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诗句“水流心

不竞,云在意俱迟”,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

【小题2】

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禹储的《黄冈竹楼记》即《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储被

贬为黄州刺史后写作的一篇小散文,抒发自己怅惘落寞却又不甘沉沦的心

绪。B,西南联大校歌里唱到,将举国栋梁之才移往艰苦偏远的边疆,将其保护

起来免受日寇的摧残,这正是为了保全民族未来的希望。C.闻一多先生是19

世纪中国爱国主义诗人,以《红烛》《死水》《女神》等诗集,开一代诗风。他

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响彻中华大地。D.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

学的宗师,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

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小题3】

1.文本二中的“巨浪”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巨浪形成的原因。

【小题4】

1.如欲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

请列出评论要点。

[知识点]

汪曾祺(1920-1997)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它形成

的原因有:①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②联大的民主思想、

自由开放的精神;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④乐观积极的心态;⑤高尚的君子

人格和道德修养。

【小题4】①''朴素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屑的题材入文,不刻意

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

②“朴素为文”是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

话家常;

③汪曾祺的“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

让真与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归散文。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错。结合“但是

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可知,化用诗句不是重在表达“自

由和随性”,而是表达西南联大对云南在教育方面的影响确实存在。

故选D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及文学文化常识等的识记能力。

C.“19世纪”错,闻一多是20世纪的诗人;另外《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及分析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题干要求分析“巨

浪”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看联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

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

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几

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

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瘪,这样的疙

瘩名士不止一人”,窥一斑而见全豹,西南联大师生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他

们的学术氛围却极其浓厚,“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一一抢

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条件极其艰苦却重

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

其次看联大师生的思想和精神,文中提到一件小事,就是吴宓讲《红楼梦》时

“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

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由此可见联大师生的品格修养;文本一末尾写联大学生在昆明一些中学任教,

“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

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

一是联大的民主思想、自由开放的精神。

文本二中有“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

是守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

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

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强

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文本一中还提到西南联大食堂的伙食,以及师生们的玩笑,”有一位姓郑的同

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一一恐怕飞出只鸟来!”,可见能掀起“巨浪”的

原因之一是乐观积极的心态。

文本二末尾总结了西南联大精神,“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

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

只问勇敢,无问西东”,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高尚的君子人格和

道德修养。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写作特点、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

“朴素”可从写作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朴素为文”也是作者的创作理念。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选取了在西南联大的很多琐碎的小事,比如写到校舍、

图书馆、联大师生的服装、联大的伙食、联大学生对于昆明教育的贡献等,这

些内容写得很“散”,很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

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从语言来看,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

道来,如话家常。如''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

学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

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做擅的‘一口钟有一位姓郑的同学

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一一恐怕飞出只鸟来!”等,体现了其“朴素为文”

的特点;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虽然没有选取“宏大”的题材,只是罗列了些琐琐碎

碎的小事,但在平淡的叙事中却不乏真善美的真情。如写闻一多先生穿的一件

亲戚送的“灰色夹袍”,写朱自清先生穿的“一口钟”,写联大食堂的“八宝

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等,在平淡的叙述中却让人

怀想联大师生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们虽然物质贫乏,精神却富足。“朴素

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

活的恬淡回归散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

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

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

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

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

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信贷以取庸矣。秋汆以五,春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彼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

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

履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

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

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

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

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

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

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

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

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

案相对应的字母。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0必P

害Q从R者S必T利U也。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B,蕃,

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C.舜,

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辔、尧合称“五帝”。D.涂,

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

国家。B.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

能统一天下。C.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

弃农业而从事商业。D.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

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小题5】

1,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知识点]

杂记文

[答案]

【小题1】HMQ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

穷了。

(2)没有奸巧之事,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小题5】①富民强国;②重农抑商。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

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中,“舜”是主语,“严刑罚重禁令”是谓语,共同受

“非”的限制,句子结构完整,在“令”后停顿;

“矣”是句末语气词,在“矣”后停顿;

“去者必害”与“从者必利”结构一致,二者之间停顿。

故在HMQ三处句读。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然而都能统一天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乘关中王。

B.错误。动词,增长;使动,使增多。用法和意思不同。句意:是粮食增产的

好地方。/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C.正确。

D.正确。途径;道路。意思不同。句意:招引民众的途径。/旅行的人都想在

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错误,由原文“故逃徙者刑而上

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可知,是说逃跑迁徙的百姓虽遭到处罚,也不能

禁止他们外流,而不是弃农从商。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本事”,指农业;“事”,从事;“末作”,指商业。

(2)“治”,安定,太平;“王”,称王;“道”,方法。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可知,富民强国;

②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

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可知,重农抑商。

参考译文: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因此,善

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

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

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

则国家富裕。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

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

侈性的工商业。(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

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

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

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

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

“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

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

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

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

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

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这样,

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

巧之事也不会发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

那么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成就王业的方法。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

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

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

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

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

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

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

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

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

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

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

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郎上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

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

悉。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

的特点。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

环境安定。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

面有所差异。

【小题2】

1.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

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劝诫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达催促友人尽

快返家的感望;②诗歌描写江南竹影满径、人家傍山、花木缘溪之胜景,并借

用衣冠南渡之典提醒友人吴越风光让人沉迷,侧面劝诫友人不要像南渡衣冠们

留恋于此。③诗歌尾联想象夜猿啼海树之场景,正面提醒友人“思乡望国”。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错误。“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

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

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评价文章的思想主旨的能力。

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

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诫友人赶紧出

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而在诗歌颔联和颈联中,作

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描绘

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远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

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但这三句结束,诗人却以“避地衣冠尽向南”加

以总结。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甚至有让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

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此时大多数人避安史之乱而逃难于此,本

只应暂居于此,并力求挥师北上,光复中原。所以,诗人更加害怕因为江南美

景令人留恋而最终走上晋朝“衣冠南渡”而最终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结局。这

是第一层“催归”之意。

诗歌尾联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树”烘托夜间寂静的氛围,然后由此直言

“思乡望国”之情难以忍受的情感。这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是劝告友

人及早归家,免得离家太久,像他一样产生思乡望国之情。这是第二层“催归”

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争形态多种多样,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侦察兵深入敌后观察敌情来

推动作战决策,需要战地记者到现场传回信息来看透“战争迷雾”,决不能只在

战场外坐而论道、信口雌黄,否则就是《石钟山记》所写的

“①,②”了。

(2)小刚攀登峨眉山,因为山峰高耸险峻,没能成功翻越。登山教练用《蜀道

难》中的诗句安慰他:"③,®。”

更何况你呢?

(3)《红楼梦》的护身符歌谣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在《阿房宫赋》里表明阿房宫规模庞大的句子是:“⑤,

©。“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臆""猱""攀援""覆""隔"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语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

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

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

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

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

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指

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的人

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

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

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

得③。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

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小题3】

1.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搀起袖子加油干”“一

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熟语(含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答案

【小题1】①脱颖而出

②宠辱不惊

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小题2】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

民的立世准则。

【小题3】①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拾起袖子

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

轼不幸的经历。

②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

神,富有时代气息,也使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

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

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

第②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

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

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

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

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

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

“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

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

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改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是成分残缺,“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后缺宾语中心词,应

在其后添加“立世准则”。

修改后的句子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

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

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下文说“每到一地,他总是橹起袖子加油干”,

因此“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

“橹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更加有干劲。结合语境“每到一地,他总

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拾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

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

“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结合前后文“曾饱

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分析,“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

②“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携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也都是现代化的

口语,作者用此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

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二)语言文字语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

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

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

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

的视觉细胞损伤。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