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把耕地保护处的主要职责向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和_第1页
下面我把耕地保护处的主要职责向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和_第2页
下面我把耕地保护处的主要职责向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和_第3页
下面我把耕地保护处的主要职责向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和_第4页
下面我把耕地保护处的主要职责向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一项内容: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一、耕地保护制度大家知道,“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一系列文件规定,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的基本国情和耕地减少迅速的严峻形势决定的。一是地少人多。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而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目前只有1.4亩,江苏省人均耕地0.98亩,南通市人均耕地只有0.89亩,已经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0.8亩的警戒线。二是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目前,全国耕地18.3亿亩,其中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34.26%,沙漠化面积19.52%,另有干旱缺水面积32.01%,耕层浅薄的耕地19.64%,渍涝型耕地5.14%,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5.47%。也是说质量不高的耕地在耕地总量中占了相当大比重。三是耕地减少迅速。中国从1999年以来,连续5年粮食减产,但从2003年10月起中国粮食价格出现六年来首次全面攀高,从此之后至今,粮食这种大宗商品进入到了价格持续上涨的通道,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更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非法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对保障粮食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一)耕地保护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当前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二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三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必须占多少、垦多少(垦就是开垦用于补充)。四是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五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农田保护的总体目标就是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六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此外,耕地保护制度还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土地税费制度和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主要是规定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鼓励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税费制度主要是规定通过经济手段保护耕地(耕地占用税)。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主要是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二)我市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和制度建设情况:1、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每年年初,市政府与9个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与9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县(市、区)政府与118个乡镇(街办)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签订比例为100%,并按照部、省考核办法的要求,逐级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2010年初,我市出台了《关于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通政发[2010]9号),全面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级政府为耕地保护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并将保护责任延伸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落实到每个地块,形成了市、县、乡镇、村、组和农户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强化在耕地保护工作中的共同责任,参与耕地保护管理、执行耕地保护规定、落实耕地保护措施。此外,还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了土地违法违规政府领导干部问责制、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等。二是加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力度。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南通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通政办发[2006]127号),明确各县(市)区政府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并明确规定在文明单位等各类考核、评优过程中,实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此外,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在全市评出耕地保护“十佳”乡镇,在全市会议上进行表彰。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耕地保护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许多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动部署、亲自检查耕地保护工作,在基层乡镇营造了良好的耕地保护氛围。三是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制度。根据国家、省关于基本农田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建立了以责任制为龙头的各项保护制度,包括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保护区制度、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禁止破坏和闲置荒芜基本农田制度、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形成了基本农田保护长效管理的制度体系。2、创新开展耕地保护“片警式”监管。我市已全面推行包括耕地保护在内的土地“片警式”监管。一是全员介入、分区监管。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分层级、包区域、定人员”的原则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分区监管工作机制,并以县(市、区)、乡(镇)、村为单位,分别明确和落实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执法、矿产资源管理和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目标,做到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事事有人做,处处有人管。二是全程跟踪、包干负责。详细划分包干分片区域,从县(市、区)、到乡(镇)、村乃至田间地块都明确相对应的具体包干责任人员,按照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等工作的具体要求,分别落实包干目标、职责和责任等。同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局、分局、国土资源所、村土地管理员要对各自负责区域的“片警式”监管各项工作负责。三是全面监管、严格考核。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片警式”监管执行情况负责,并实行分级考核、下查一级、上带两级的考核制度。对所辖区域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等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特别是包干区域内发生重大破坏基本农田案件或年内新发生多起较大违法违规用地案件的,除考核扣分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连带责任。这些新办法、新措施有力促进和推动了耕地保护长效管理,巩固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成果。3、有力保障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一是明确补偿责任。2011年,我市继续按照“建设性补偿为主,管护性补偿为辅”的原则,明确由各县(市)政府负责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涉及相关补偿资金。二是落实补偿资金。我市建立了以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出让金为主要来源的土地复垦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耕地建设补偿。三是严格规范管理。根据2011年度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考核结果,评选先进县(市、区)和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对所在地优先安排申报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对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暂停项目申报。(三)我市的耕地保有量情况:根据省政府与市政府签订的“十二五”期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和《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保护指标,我市2011年末耕地保有量指标为686.87万亩,到2015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少于685.89万亩。根据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市耕地地类面积为667.0910万亩,可调整地类面积80.6192万亩(其中,可调整果园1.7779万亩、可调整其他园地21.4127万亩、可调整坑塘水面57.3738万亩)。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规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由耕地调整为其他可调整农用地,且未破坏耕作层的,可按耕地管理,纳入耕地目标考核,因此,我市实际耕地保有量在686.87万亩以上,超过考核指标要求。(为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应当结合农业种植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业结构向有利于增加耕地地类的方向调整,并在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中及时调查、变更到位,逐步增加耕地地类面积。)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及其关系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关系。基本农田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二调上图工作中可调整耕地也予认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除了耕地、可调整耕地,还有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以及部分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未利用地(河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以往一直有一个基本农田保护区里农民住房的问题,农保区里的农民住房,不得重建翻建。(二)哪些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三)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是一根“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收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三)基本农田“五不准”的内容2003年11月17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88号),首次明确规定“五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农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基本农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在不破坏或轻微破坏耕作层,地力条件易于恢复的前提下,耕地可以调整为其他农用地。(四)我市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根据《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保护指标,我市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638.85万亩。根据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市基本农田面积中,耕地地类面积为563.2949万亩,作为耕地管理的可调整园地、林地、坑塘水面共计76.2126万亩,两者合计为639.(五)当前正在开展的基本农田保护方面工作(主要是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基本农田划定工作(2004年基本农田大调查,新一轮规划和二调后重新开展划定工作)政策背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对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又联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工作任务:(1)落实基本农田地块以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为基础,根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成果,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将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逐图斑落实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保护片(块)编号。(2)落实保护责任将划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的保护责任人,由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户共同承担本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3)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基本农田保护区现状登记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4)设立统一标识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的要求,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识和标志牌。(5)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以划定的基本农田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分级建库,逐级汇总,实现数据联网互通。(6)成果报备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实行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报备制度,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并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划定要求: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并根据规划需要增划一定数量的预留基本农田,用于暂时无法确定具体位置的重点工程用地。优先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应当是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和可调整地类)工作进展:省厅要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已报省,已完成基础资料收集等工作。大部分县(市、区)已落实工作经费,招标确定技术承担单位,正在编制实施方案。下一步,会同农业部门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实施工作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工作任务:《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任务:4亿亩《江苏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任务:2365万亩(下达南通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为226.41万亩,占我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8.85万亩的35.4%。)《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确定:2012年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1亿亩,下达江苏660万亩。近日,省厅确定我市2012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为65.86万亩。工作进展:8月上旬,市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各县(市、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业部门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情况,分解落实了我市2012年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目前,各地结合正在开展的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编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实施方案(8月底报省),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第二项内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管理(讲四个方面:基本知识、建设用地报批相关规定、土地征收管理、征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一、基本知识(一)农用地转用农用地转用又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指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确定的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后,将现状的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二)土地征收、土地征用征收土地就是通常讲的征地——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依法足额给予被征收土地的农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行为。征用土地就是通常讲的临时用地——是指抢险救灾、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等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的,可以依法征用,并给予合理补偿的行为。征用和征收的区别:1、征用是临时用地,用后要归还;征收是永久性用地,征后长期使用;2、征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征收改变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征为国有;3、补偿的标准不同,征用土地补偿标准一般由省规定;征收土地补偿标准不得低于法律规定;4、征用以补偿为主;征收必须补偿安置兼并。(三)未利用地使用——是指具体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行为。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滩涂。(四)使改征——是指已确定土地使用权人的集体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征收为国有的行为。使改征土地经依法批准征收并补偿后,如果符合产业政策,一般可以为原使用权人补办出让手续(一般仅限工业用地,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需招拍挂)。(五)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两者的关系农用地转用是指农用地经依法审批,转为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的作用,是允许土地现状地类发生变化,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完成审批后,就可以进行项目建设,但仅仅进行农用地转用,土地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依法将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土地征收的作用,是使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从农民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但仅仅进行土地征收,并不允许土地的地类发生变化。从两者概念可以看出,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是互相独立、截然不同的两类行政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在转用农用地的同时,还会征为国有,所以两者又是紧密相关。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形式:(1)既征又转。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同时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一般是一个建设用地项目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其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最为常见)(2)转而不征。地类转为建设用地,所有权不变,主要分三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土地例如:乡镇企业、农民住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但城市规划区内原则上办理征地手续,纳入城市土地管理。——国有农用地转用例如:国有农场、撤组改居后剩余国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原为国有,不需征收,但收回国有土地造成原使用者的损失的,应当按规定进行补偿。——国有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例如:开发滩涂用于建设,既不需征收集体土地,又不涉及农用地转用。(3)征而不转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地类不变,主要分两种:——集体建设用地征为国有(使改征)例如:征收农民宅基地、集体工矿企业——集体农用地征为国有农用地(仍作农业用途)例如:用于农业科研的种植、养殖基地目前,除大型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以科研生产为目的需要征收农用地用于农业种植、养殖可以征而不转外,其余项目征地时必须一并办农用地转用。(六)土地征收、转用在基建程序中所处的环节1、划拨土地(道路、学校、公益设施等)2、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工业、房地产经营性用地等)二、建设用地报批相关规定(报批方式、审批权限、基本条件)(一)建设用地报批方式建设用地报批分为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与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两种类型。1、分批次建设用地——通常简称“圈内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村镇)规划占用土地的,按批次建设用地报批(可包含多个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捆绑,组合为一个批次),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分批次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次报批的项目在一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后,供地时区分各个建设项目土地用途和用地性质,按供地政策分别供地。具体分为:(1)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2)村镇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根据不同指标来源,分四种报批类型:(1)城市(村镇)批次报批——使用国家指标(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批次报批——使用挂钩指标(3)“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建新区批次报批——使用万顷良田指标(4)调整盘活项目批次报批——使用拟调整盘活项目原有指标2、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通常简称“圈外用地”,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的,按单独选址项目报批,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单独为这个项目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需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圈外,或部分在圈内、部分在圈外(如道路)二是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五种类型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与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的不同之处,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在省辖市范围内涉及多个县(市)的,由县(市)国土部门分别开展基础工作,市级国土部门汇总情况后,以市为单位报批。二是比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增加以下材料: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2、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3、初步设计批准文件(或其他设计批准文件)、4、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或线型工程平面图);5、是否压覆重要矿床证明材料或压覆重要矿床评估报告;6、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7、占用林地的,需附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8、建设用地申请表9、县、市人民政府逐级请示10、供地方案三是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不同。单独选址项目按不同情况缴纳新增费(分批次建设用地项目需全部缴纳)◆不缴纳范围:在圈外,并且划拨供地◆缴纳范围:在圈内部分必须缴纳;在圈外但属有偿使用的(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必须缴纳(二)建设用地审批权限包括: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土地征收审批权限1、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土地管理法》第44条——报国务院批准:(1)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等有关部委、国家计划单列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等)、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单独选址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2)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3)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中心城区涉及农用地转用的。——除国务院批准权限以外的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土地管理法》第44条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江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原来5个:南京、徐州、苏州、无锡、常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需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增加4个:镇江、南通、扬州、泰州(2011年起)按规定,上述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须报国务院批准。中心城区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报批模式:一年报批一次年初确定报批地块,编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报省,由省审核后转报国土资源部,经国务院批准后,再按以往报省审批方式,分批次组织“一书四方案”等材料形成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审批。注意:报国务院批准用地方案涉及新增建设用地、农用地、耕地和规划用途面积,一旦报国务院批准后均不得突破。因此,确定报批地块时必须准确、慎重,尽可能选择成熟度比较高的项目,取得规划许可证和红线,确保地块位置不变、地类面积不变、规划用途不变。2、土地征收审批权限:《土地管理法》第45条——征收以下土地报国务院审批:(1)占用基本农田的;(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3)征收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4)此外,征收土地的同时涉及农用地转用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征收土地一并由国务院批准(省级政府及以上批准的单独选址项目、中心城区用地项目);——征收以下土地报省政府批准:(1)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且不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2)其他土地不超过七十公顷的。农转用报国务院审批,土地征收一定要报国务院审批。农转用报省政府审批,土地征收可能也报国务院审批。3、未利用地使用审批权限:《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照以下审批权限办理:(1)一公顷以下的,在县行政区域内,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市辖区行政区域内,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2)一公顷以上、五公顷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3)五公顷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4)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用地,报国务院批准。我市一般随项目地块一并报省、报国务院审批。4、土地征用(临时用地)审批权限:《土地管理法》第57条、《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土地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国土部门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需经城市规划部门同意。土地使用者应根据土地权属,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临时用地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土地届满,由临时用地的单位和个人负责恢复土地的原使用状况;无法恢复而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补偿责任。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我市临时用地审批管理由市局利用处具体负责。(三)农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的基本条件1、符合两个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村镇规划)所有拟报批的地块应当在规划确定的建设预留区内,也就是规划图的红色区域内。2、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农用地转用必须落实相应指标。3、占用耕地的,实行先补后占占用耕地的必须依法落实耕地补充。建设占用耕地必须执行占一补一的政策,占用一亩耕地,必须相应的补充一亩新增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4、土地界址、地类、面积清楚,权属无争议征地勘测定界工作十分重要,是工作基础。5、补偿标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6、征地安置途径切实可行,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土地征收,必须依法补偿和妥善安置,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利益。7、履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等报批前程序8、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划拨用地、单独选址项目用地通过用地预审、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审查并批复。(简单说就是要有立项批文、有规划红线、有预审意见)9、材料齐全,内容合法三、土地征收管理(征地的基本程序,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征地安置,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一)征地的基本程序1、报批前程序(1)征地预收件——市区由分局、国土所负责预收件并初审。预收件时,项目单位需取得的前置手续:◆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除外)◆项目立项(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城市规划手续(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及红线)◆使改征项目需区政府、街办、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使改征的意见◆按规定需提供的其他材料(如土地征收转用申报表、单独选址项目需增加的材料等)(2)征地前期工作——协调完成勘测定界,分局负责审核——出具标注报批土地范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3)征地报件市区由分局、国土所完善报件材料后,及时报送市局耕地保护处,耕保处审查登记后转办征地中心。开发区分局直接受理开发区范围内的征地项目,并负责具体征地事务性工作。(4)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市区由征地中心拟订《征地告知书》并经局批准后,送达、张贴《征地告知书》,同时在市局和市政府网站公告(政府信息公开)。每一份征地告知书都应拍摄张贴照片,包括近景、远景照片两张。◆征地调查结果确认: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产权人进行确认,填写以下调查结果确认表:——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以组为单位汇总表、分户表)——地上附着物调查确认表市区征地调查确认由区政府负责,分局、国土所参与并把关。关于征地调查结果确认中有关问题的操作意见前一阶段,征地调查确认程序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认表签名混乱。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制作的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中,个别地方存在不同村民小组成员在确认表中交叉签字,甚至所有涉及村民小组和农户全部在同一张表上签字等现象,确认签名混乱,无法准确识别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二是代为签名。一些被征地农户以不识字、不在家等理由,请亲朋好友代为签名确认,但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又出尔反尔,给履行确认程序带来了一定法律和责任风险。三是备注说明不准确、不规范。有的被征地农户拒绝签字或者无法联系,但工作人员在确认表备注中表述不准确,造成理解歧义,如有的表述为:“已当面告知”或“告知书已送达”,告知与确认应属两个不同的工作程序;有的表述为:“因找不到人原因,拒绝签字”,如找不到人,就不存在拒绝签字问题,表述自相矛盾;还有的表述为:“已于某月某日某时去某家”,履行确认程序结果并未表述完整,意思不明。四是签字确认缺失。部分征地项目只涉及到农户的宅基地,而不涉及承包田,有的地方认为“只征不转”的不需要农户签字确认,或者是只签字不填写调查结果。

五是说明与事实不符。具体表现在,征地前已对农民进行安置,房屋也已全部提前拆迁,但没有履行农户放弃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手续,在农户仍依法拥有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在确认表中填写“土地未发包”或“不涉及农户”,造成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说明与事实不符。此外,还有少数地方存在对征地调查结果确认程序工作重视不够、要求不高、把关不严等现象,给征地批准后的组织实施埋下了矛盾隐患,并且一旦发生行政复议、诉讼,将存在败诉风险。为进一步规范征地调查结果确认工作,确保征地工作依法依规进行,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市局去年年初在请示省厅后提出了具体操作意见:1、征地调查结果确认表应规范填写。应以集体土地乡(镇)、村、组三级所有权主体为单位制作,农户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确认表中签字确认,不能交叉签字,更不能不分权属混同签字。(土地权属在村民小组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填确认表;属镇、村集体所有的,以镇、村为单位填确认表;涉及农户的,逐户填分户确认表。)被征地权属单位名称应与集体经济组织公章一致。调查结果确认表和分户确认表的数据与签字应在正反面,不能只签字不填数据。分户、村民小组、村、镇确认的权属、地类、面积应与勘界报告一致。如有涂改,涂改处应加盖集体经济组织公章。2、关于代为签字问题。根据现行有关规定要求,签字确认是以被征地农户为单位,因此在同属一户成员之间可以代为签字确认,具体为:(1)夫妻未离婚,以及其他成年的家庭成员未分户的,可以作为农户代表签字;(2)如果与分户确认表上方填写的农户不是同一人,需在分户确认表备注栏注明签字人与户主的关系、签字人与户主是否属同一户,并由经办人签字证明并由集体经济组织加盖印章证明;(3)农户家庭中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成员以外的亲朋好友(包括直系血缘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和已离婚的配偶等),代为签名确认的一律无效。3、关于农户无人签字确认问题。如果被征地农户拒绝签字,应在分户确认表备注栏写明确认的时间、地点,注明当事人拒绝签字理由,由经办人签字证明(两人以上),并由集体经济组织加盖印章证明;如果被征地农户家庭成员均无法联系,确属无法签字确认的,则应表述清楚,同样由经办人签字证明,并由集体经济组织加盖印章证明,但此种情形不能表述为被征地农户拒绝签字。4、征地范围只涉及宅基地的,也应当由涉及的农户签字确认,即使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也应履行确认程序。宅基地以外的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可与集体经济组织确认(未批先建已变更图斑调整确认处理-村组证明不涉及农户承包地或宅基地)。5、对于农户成员已被提前安置的,一定要认真调查核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土地权利状况,如未办理农户放弃有关土地权利手续的,则不能表述为“土地未发包”或“不涉及农户”等词语。此类情况开发区做法:在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证明确认的同时,由管委会出具书面说明,证明涉及农户已提前安置,并进入基本生活保障,无法联系本人签字。(建议尽可能找人签字,实在找不到人的做法)6、如果地块涉及农民全部集体拒签,应当解决相关矛盾后,进行组织确认和征地报批。(4)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当事人对拟征土地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可在告知书张贴发布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逾期视作放弃。按照法律取证要求,我市规定放弃听证的,需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说明。(5)预存征地补偿款崇川、港闸两区预存,分两个专户:一是预存至市征地中心专户,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征地补偿安置调节资金,按每亩8万元预存二是预存至区财政专户,包括基本生活保障风险资金(每亩15000元)、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开发区预存至开发区财政专户。2、征地报批:(1)编制报批材料◆一书四方案: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土地征收方案、供地方案。分批次报批的,不需编制供地方案,只编制一书三方案。◆其他材料:征地告知书、送达回执及张贴照片征地调查结果确认材料征地听证材料(如未申请附国土局证明,有则附听证笔录)预存征地补偿款票据基本生活保障情况审核表(2)报批审查——规划审查——权属地类面积审核——一书四方案审查——社会保障审核(国土、劳动部门)——合法性、完整性审查建设用地审查实行分级负责,乡(镇)国土所对调查、确认等基本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3)逐级审核后,报省以上人民政府审批(4)缴纳规费:耕地开垦费(17元/平方米,其中20%缴省)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2000元/亩)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市区:64元/平方米)3、批后实施:(1)征收土地公告(征地批准后10个工作日内)(2)补偿登记(规定期限内未登记的,以国土部门调查结果为准)(3)征地补偿安置初步方案公告(征求意见,不少于10个工作日)(4)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5)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正式方案公告,公告没有时限要求。告知被征地范围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注销土地登记,告知争议申请协调栽决的时限--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后30天)(6)征地补偿(政府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后3个月内,未完成补偿不得供地)(7)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到位公告(同时明确被征地单位交地期限)(8)争议协调栽决(市、县政府负责争议协调,省政府负责争议栽决)(二)征地补偿安置费用1、费用标准:省政府规定从2011年4月1日起调整征地补偿标准。《市政府关于调整市区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通政发[2011]54号)(1)土地补偿费:农用地、建设用地26000元/亩,未利用地13000元/亩(2)安置补助费:根据安置人数确定,24000元/人(3)青苗补偿费:视作物种类不同每亩1400至4000元不等。(4)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由区政府(管委会)制定。新标准出台后,市区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分别比原标准提高30%、41%、33%,均高于省规定的最低标准。2、费用支付:(1)土地补偿费:70%的土地补偿费进入被征地农民个人帐户,30%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2)安置补助费:全部进入被征地农民个人帐户(16周岁以下人员除外,一次性领取6000元)(3)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支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由其支付给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所有者。(三)征地安置征地安置途径:1、货币安置2、农业生产安置3、再就业安置4、留地安置5、入股分红安置6、社会保障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安置)(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1、省政府26号令:2005年7月31日起,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并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行为。规定:征收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征收城市规划区范围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可以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2、市区一系列文件:《南通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通政发[2004]1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崇川区、港闸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通政发[2010]85号)《关于调整崇川区、港闸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通人社险[2011]12号)《南通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办法》(通政发[2011]80号)3、保障标准(崇川、港闸):开发区保障标准高于崇川、港闸区。(1)第1年龄段(16周岁以下)一次性发放6000元/人(2)第2年龄段(男16-50、女16-45周岁)250元/月/人,发放期为2年,到第4年龄段发放养老金(3)第3年龄段(男50-60、女45-55周岁)230元/月/人,发放至到达第4年龄段后,发放养老金(4)第4年龄段(男60、女55周岁以上)养老金标准为350元/月/人2012年起,市区历年产生的10多万被征地农民以及今后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进行转换衔接,养老金标准提高到583-938元/月·人。4、保障资金来源:(1)70%土地补偿费(2)全部安置补助费(3)征地补偿安置调节资金(15000元/亩)-用地单位缴纳(4)基本生活保障风险资金(15000元/亩)-土地收益划入(5)利息及增值收入5、有关工作分工:(1)国土部门:征地补偿、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解缴(2)公安部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动态管理(3)区政府: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实施主体,负责基本生活保障组织实施,征地调查结果确认,安置人员确定,地上附着物补偿,以及历史遗留被征地农民问题的解决。(4)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5)区财政部门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和拨付。(6)区农办负责需被安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评定,拨付给集体经济组织的征地补偿款的监管。四、征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一)全社会对征地问题重视程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2010年征地拆迁专项治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15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依法规范征地补偿工作切实控减征地矛盾纠纷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0]163号)2、2011年征地拆迁制度落实专项检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征地拆迁制度规定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18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征地拆迁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土资电发[2011]7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征地拆迁制度规定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传发〔2011〕88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各地严格规范拆迁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苏办发电〔2011〕78号)2011年,我市先后接受省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征地制度落实情况检查组以及省委省政府两办征地工作专项检查组开展的多次征地专项检查和督查。(二)农民申诉的渠道不断拓宽,进一步畅通。因拆迁矛盾引发的征地信访、听证、信息公开、复议、诉讼较为集中,上升趋势明显。(于征地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征地工作引发的群众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信访◆听证(2011年2个征地听证,2012年已有3个征地听证)◆协调栽决◆信息公开(2012年已受理答复49个征地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第三项内容: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一、基本知识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管理三、增减挂钩复垦项目管理四、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五、“万顷良田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六、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新形势一、基本知识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以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土地为对象,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进行整治、加工和配套建设,以达到可供利用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是对农村地区低效和不合理利用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土地利用活动,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整治。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主要包括: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通过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形成新增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万顷良田试点工程”项目(挂钩复垦,占补平衡、省投项目)(一)资金来源:1、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2、耕地开垦费3、土地复垦费4、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二)基本任务: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推进基本农田建设3、加快村镇改造建设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5、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三)具体成效:1、促进农村地区的耕地保护和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2、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3、通过土地平整,改善了农业种植条件,小块并大块,增加了种植面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生产发展。4、通过修建项目区田间道、生产道,解决老百姓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5、修建蓄水、排灌设施,改善农业水利条件,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6、土地整理后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民群众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7、农村集中居住后,基础设施配套、生活环境改善,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和“先补后占”制度目前,省厅要求苏中苏北自我“占补平衡”(一)项目库建设要求1、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合理选择项目,项目不得位于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2、应在充分调查耕地后备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年度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需求量、省厅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和省以上重点工程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合理确定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库的建设规模。3、项目库建设周期为当年1月1日一11月30日。(一般在上年度年底前建库)4、项目性质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在项目的选择上,应加强实地调查工作,保证项目选择的真实性和可行性。5、项目规模要求。土地开发项目地块数不得超过10块,每个地块新增耕地不小于1亩,项目新增耕地应大于10亩;土地复垦项目地块数不得超过10块,每个地块新增耕地不小于0.5亩,项目新增耕地应大于5亩;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规模不小于100亩,新增耕地率应在2%以上。 6、基础资料要求。以上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项目立项依据,保证项目立项依据的合法真实。考虑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确认时间差,可在当年6月30日前对项目进行调整后重新上报。7、新增耕地要求。新增耕地必须符合《江苏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验收暂行办法》的要求,必须灌排配套,满足耕作的基本需求。8、关于水工建筑用地复垦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有防护作用的堤防及护堤地不得复垦。涉及对在用河流、湖泊的内陆滩涂、沿海滩涂背水坡一面以及废弃河流进行开发的,需有权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出具同意开发的证明。9、编制项目规划方案(包括项目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相关材料),并组织可行性论证。10、项目不得跨乡镇和重复申报,不得化整为零。(二)项目库管理要求1、凡用于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土地整治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并纳入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库统一管理。2、验收程序:(1)县级自验(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县级国土部门组织自查验收)(2)市级初验(市局委托市土地复垦开发整理中心组织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验收)(3)省级抽验(省厅委托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对报验项目按不低于20%的比率组织抽查)(4)验收确认(待省级抽查认定合格后,由市级下达验收结果确认文件,并抄送省厅备案。项目验收结果申报备案时间应于2012年11月30日前)3、验收要求:项目经验收确认新增耕地面积不得低于入库新增耕地面积的90%,各县(市、区)年度实际完成新增耕地面积不得低于入库新增耕地面积的90%。(三)我市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情况我市已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1999-2011年,全市共建设耕地占补平衡项目2120个,建设总规模54.0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8.62万亩。受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滩涂围垦开发耕地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市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全市2011年新增补充耕地仅为4337亩,2012年入库在建项目新增耕地也仅为3841亩。崇川、港闸、开发区从县(市)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市政府下达的“十二五”期间调剂指标任务落实难度大)三、增减挂钩复垦项目管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挂钩管理模式:从2006年开展挂钩试点工作,2006-2008年挂钩周转指标实行“先用后还”,2009年开始实行“先垦后用”挂钩模式。从2009年起建立挂钩复垦项目备选库,经实施、验收后确认实际新增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作为下达年度挂钩指标规模和编制年度挂钩实施规划的依据。(一)挂钩复垦项目建库要求1、拆旧复垦项目不得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纳入挂钩复垦备选库的项目地块(即拆旧地块)应由农村建设用地组成,并优先复垦为耕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耕地必须灌排配套,满足耕作的基本需求。2、合理控制挂钩复垦项目备选库规模,经验收认定的新增农用地和新增耕地指标原则上应在2个年度内(自下达验收确认文之日起)全部用于城乡挂钩,超过3年未使用的挂钩复垦项目转入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库管理。3、挂钩复垦项目按年度进行建库管理,建设周期为上年12月1日至当年11月304、项目规模要求。单个挂钩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小于3亩,所包含的拆旧复垦地块不得超过10个,单个拆旧复垦地块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小于0.3亩。5、基础资料要求。应以上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依据,保证项目立项依据的合法真实。年初立项所依据地籍资料如与经确认的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不衔接的,可在当年6月30日前对项目进行调整完善后重新上报。6、挂钩复垦项目钩挂指标来源应为村庄(地类编码203)和采矿用地(地类编码204)两个地类,水工建筑物、军事用地和其他特殊用地等不得作为挂钩指标来源。7、编制项目规划方案,并组织可行性论证。项目规划方案应包括项目区的基本概况、项目各项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项目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项目规划图等内容,附具征求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意见情况以及听证和公示相关材料,并说明群众意愿收集和采纳情况,涉及村庄复垦的,还应附具安置情况说明。8、挂钩复垦项目不得跨乡镇设立、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挂钩复垦项目不得与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耕地开垦费投资补充耕地项目、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库项目等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重复。(二)挂钩复垦项目管理要求1、挂钩复垦项目的实施应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和合同制等制度。2、验收程序:(1)县级自验(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县级国土部门组织自查验收)(2)市级初验(市局委托市土地复垦开发整理中心组织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申请省级抽查时间截止当年12月10日)(3)省级抽验(省厅委托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对报验项目按不低于20%的比率组织抽查;省级抽查中如发现有不合格项目,将下达限期整改通知,整改后复验时如仍有不合格项目,则该批项目全部确认为不合格项目。(4)验收确认(待省级抽查认定合格后,由市级下达验收结果确认文件,并抄送省厅备案。)3、验收要求:(1)对项目建设规模、新增农用地和新增耕地三项面积进行验收认定,(2)项目实际完成新增农用地及新增耕地面积与入库新增农用地及新增耕地面积应基本一致,面积相差应在±15%以内,否则认定为不合格项目。(3)省厅对市局申请抽查的项目按不低于20%的比例组织抽查,抽查新增面积与各市验收认定的相应项目新增面积相差不得超过±2%,否则认定为不合格项目。(三)我市挂钩复垦项目建设情况挂钩试点开展以来,我市克服拆旧复垦项目地块多、分布零散、拆迁难度大等一系列困难,全力推进挂钩项目实施,2006-2010年,我市共实施挂钩拆旧区复垦项目1325个,合计新增农用地面积4.22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07万亩。挂钩拆旧复垦项目的实施,在当前建设用地指标紧环境下,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补充了大量用地指标。2011年,全国开展增减挂钩清理检查,暂停一年2012年,全市完成入库项目1150个,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92万亩,计划新增农用地面积1.38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31万亩。四、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包括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指国家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指省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集中部分和土地出让金省集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2001年起开展项目申报工作。从2007年起国家调整中央分成的新增费分配方式,省以上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统一由省级批准下达。(一)项目的申报和批准

1、申报要求:(1)规划要求。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区不得位于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2)基础资料要求。项目立项必须以上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为依据,确保项目立项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3)项目规模和新增耕地要求。项目建设规模应在300公顷以上、分片面积100公顷以上,新增耕地率不得低于2%(以前很高,4-6%).“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区内的项目新增耕地率不得低于1.5%。2、申报程序:县(市、区)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发布的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级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审查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待省批准后,再行编制上报初步设计和预算)“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区内的项目直接编制初步设计和预算,经市级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审查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3、项目批准: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纳入项目备选库。根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省集中部分的年度预算,从项目备选库中确定年度投资项目,下达投资计划和预算指标控制数。

县级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根据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指标控制数,编制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其中建设规模和新增耕地不得低于省下达的计划、预算不得突破预算控制数,经市级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审查,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确认后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和预算指标。

项目投资计划和预算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如果涉及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率、投资总规模中任何一项,应按原批准程序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不涉及上述内容调整的,由市级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审核调整。(二)项目的实施和验收项目所在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工作,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法人)应为其所属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或具有土地开发整理职能的企事业法人单位,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积极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共同搞好项目实施工作。

项目竣工后,县级国土资源、财政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自验,市级国土资源、财政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申请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验收。

项目验收内容和要求:项目规划设计任务执行情况;项目建设是否符合耕作的要求,沟、渠、路、涵是否配套;工程建设质量是否符合项目建设要求;项目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管理是否符合财政财务管理要求;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是否完整准确;土地使用管理与工程管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土地权属调整是否科学合理、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新增耕地面积认定是否准确;项目实施后的效益情况等;档案资料是否装订成册,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三)我市省投项目建设情况2001年以来,我市共争取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59个,建设总规模56.59万亩,新增耕地4.43万亩,利用上级资金7.19亿元。到目前为止,已有50个项目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剩余9个项目,其中2个项目已竣工正在规划变更,2个项目正工程扫尾,5个项目在建。我市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问题:1、县(市)申报积极性不高。尽管省降低了新增耕地比例要求,但由于我市内陆耕地后备资源依然,有不少地方连最低要求也达不到,难以申报项目。同时,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水利、土地、工程、监理、财务、审计多方面内容,事关一个区域的百姓切身利益,工作难度大、时间跨度长,在当前政府工作普遍较忙的情况,有个别地方不愿申报项目。2、项目规划设计调整较多。各县(市)土地整理项目,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耕地填塘土源难解决、规划设计不符合实际等原因,各县(市)、区所有项目都不同程度进行过规划设计变更。极个别项目还进行过二次调整。最近,启东市东海镇和合作镇就因新增耕地填塘土方难解决,需调整新增耕地来源,变更规划设计。3、工程建设需加快并进行修复。个别县(市)项目尚未竣工,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由于实施时间跨度较长,所有已建工程均不同程度出现了破损等情况,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查漏补缺。有的项目的档案资料未及时收集整理,距离验收标准还有差距。4、项目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少数项目在前期工作费、业主管理费、竣工验收费等三项费用使用方面不太规范,还需进一步整改。五、“万顷良田试点工程”项目管理2008年9月,省厅决定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包括:(1)增减挂钩复垦项目(2)耕地占补平衡项目(3)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意义、目的和政策:意义: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凌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和矛盾,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目的:通过大规模的农地整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和享受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加快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集聚。政策:参照执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政策。工程中对建设用地复垦形成的耕地和农用地,可等面积用于安置农民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