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第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第2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第3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第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和农业工资的影响研究:基于异质劳动力转移假说的分析与检验何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农村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到底给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工资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现有的研究都是在农村剩余劳力同质性假定前提下做出的,本文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滞留劳动力异质性假设为前提,对农业产出和农业工资的决定机制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说,并且采用沿海东部地区和内陆西部地区的分省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异质劳动力假说劳动力转移农业产出农业工资引言改革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迁移,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广泛而复杂的。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也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性问题。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五十年代,刘易斯(Lewis,1954)就曾观察到,不发达国家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为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二元经济也随之消失。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拉尼斯和费景汉(1961)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和费景汉的发展理论认为,不发达国家的农业中存在着隐性失业。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不一样,剩余劳动力是指完全失业的劳动力,无任何工作可干。隐蔽性失业除过包括剩余劳动力以外,还包括劳动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就业人口。隐蔽性失业在以下两种状态下都存在:一是劳动边际生产率为0,这时的隐蔽性失业相当于刘易斯模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隐蔽性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大于0,但是小于制度性实际工资。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技术得到进步,生产率得到提高,农业剩余积累不断得到提高。古典二元经济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工资外生决定。这个工资不由市场力量决定,它是外生给定的,并且中能维持劳动力的基本需求,它在经济发展过程始终保持不变。刘易斯称之为“生存工资”,而拉尼斯和费景汉称之为“制度性工资”。胡景北(1997)曾对农业工资外生决定提出质疑,他在古典二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经济的一阶级模型。它和刘易斯模型的区别,在于它假定了农业部门内只有农民一个阶级,他们既拥有土地,又耕作自己的土地。而在典型的刘易斯模型里,农业部门有两个阶级,即拥有土地的地主和耕种土地的农民。假设耕地有限,人口众多,地主将会尽量提高地租,而农民至少在自己所得能够保证自己生存的前提下才会租地;农业以至于整个经济的均衡劳动所得即工资,将等于生存水准。但在一阶级模型里,农民无需缴纳地租,他们的所得,便是土地的总产品;他们的工资,便是他们的平均生产率。工业部门尽管按照边际生产率来确定工资,但是,由于农民只有在工业工资不低于因为他离开了农业而提高了的农业工资时,才可能接受工业的就业;而追求利润的工业资本家,也不可能向工人付出比这更高的工资,所以,工业工资以及整个经济的均衡工资,将等于由农业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决定的农业工资。他最后证明,农业中虽然可能存在大量过剩劳动了,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可能低于生存水准,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农民能够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工资以及整个经济的均衡工资就会上升。近年来,有中国以及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做了一些实证研究。白南生(2006)利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较多的四川和安徽两省调查资料,通过对外出户和非外出户的比较,证明农村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或提高。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罗斯高等人(Rozelleetal.1999)的研究发现,一方面,迁移对农作物产出的直接影响是负面的,而且显著。当一个家庭成员迁出去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时,产出急剧下降。另一方面,迁移减少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但外出劳动力给家中的汇款,却增加了家庭的资金。也就是说,迁移对家庭农业生产的影响应该是双重的。在理论上,不管是两阶级模型还是一阶级模型,如果不加修正地套用到中国的现实,来解释中国农业工资的变动都会产生偏差。这是因为上述的模型都还暗含了另一个重要假设,即假定农村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农村转移劳动力与那些滞留在农业部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但是如果以上假设不成立,即转移劳动力与滞留劳动力存在着人力资本的差异,那么这些模型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动态过程的解释将是不准确的。然而,从大量的经验证据来看,在中国转移的劳动力与滞留的劳动力在质量上确实存在着差异。本文认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同质性假定前提下做出的分析是不科学的,只有充分考虑两者在人力资本上的差异,才能准确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出以及农业工资的变动情况。另外,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区域数据和微观层面的,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影响,而且上述的研究也没有在理论上给出相应的解释。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第二部分将先对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总体特征进行考察,然后从这一特征出发,假设农村转移劳动力与滞留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人力资本的差异,因此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会使农村农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呈下降趋势,进而对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和农业工资的整体性影响进行探讨。二、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总体特征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正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改革效应释放完成,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开始拉大之时。从那时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逐年扩大。作为一个群体,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1)转移劳动力的年龄构成以2004年数据(表1)来看,非农劳动力中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中较多的是40岁以上的劳动力。整个乡村劳动力中16-30岁劳动力只占整个乡村劳动力的36%,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36%,31-40岁的中年劳动力占27.7%。这表明乡村劳动力的总年龄结构是偏老年型。而外出打工人员中,16-30岁劳动力比重达到60%,加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假设其年龄结构与外出打工人员基本相当),那么非农劳动力中以16-30岁的青年为主。尤其是21-25岁的青年劳动力在外出人口中所占比例最高,这表明青年对外出打工的预期收益比较高。他们大多没有结婚,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小,所以有较强的外出动机。表12004年乡村从业与外出人员的年龄构成年龄组乡村从业人员外出打工人员(岁)人数(万)百分比人数(万)百分比16-20635013.11878185278027.126-30582811.7163115.931-401376827.7238023.240岁以上1787436.0159015.5总计49695100.010260100.0资料来源:乡村从业人员取自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外出打工人数取自蔡昉(2007)。(2)转移劳动力的性别构成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2),农村迁移人口中男性与女性都是以15-40岁的劳动力为主。性别构成中,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其中,15-19岁和20-29岁的女性劳动力明显高于男性,分别达到54.5%和58.3%,而同年龄段男性比例只有45.5%和41.7%。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年轻女孩尚为婚配,有较大的流动性。加上农村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孩的受教育年限普遍低于男性,早早地就被父母要求外出打工,这样女孩的流动性要比男孩强。表22000年外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年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岁)女男女男0-53.24.046.953.16-146.78.147.452.615-1916.415.054.545.520-2941.932.858.341.730-3917.021.446.553.540-497.39.845.055.050-593.84.945.954.160-641.31.646.753.365岁以上2.52.453.047.0总计100.0100.052.347.7资料来源:《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3)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2004年数据显示(表3),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明显比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小,分别为1.8%和10.1%。同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人员中所占比例高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分别为24.0%和4.5%。假设,外出劳动力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具有相同的文化程度。这表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高学历人口为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学历较低。表32004年乡镇企业人员与农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乡村农业从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人数(万)百分比人数(万)百分比文盲半文盲3059.610.1397.71.8小学12238.440.0236017.2初中13890.645.4791557.0高中1315.64.32638.319.0大专以上61.20.2694.35.0总计30596100.013866100.0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劳动年鉴》。有不少学者对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特征也进行了研究。杜鹰(2000)基于对四川省和安徽省农村的抽样调查发现,从年龄上看,两省外出劳动力多为35岁以下的青壮年,比重分别为79.0%和81.1%。从性别结构上看,外出劳动力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四川、安徽外出劳动力男性比重分别为69.3%和65.2%。从文化程度上看,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非外出劳动力。四川和安徽外出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分别比非外出劳动力低8.4和4.8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分别高15.0和7.8百分点。从上文对外出人口特征的描述可知,外出劳动力基本上是农村知识青年,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较大的就业就会。那么,问题是以他们为主要群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加剧了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而高素质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又是否因此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工资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呢?三、理论模型假设农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土地,并假设土地资源一定,于是农业生产函数只与劳动有关。在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它具有如下性质(1);(2);(3);(4)。以下本文将继续延用一阶级模型的假设,认为农业工资由农业的平均生产率决定。这样,其约束条件是约束条件说明农业工资不能低于生存工资为农业部门的劳动产出弹性,。所以,它表明,农业劳动减少,工资将上升。在考虑到人力资本因素之后,农业产出可以表示为人力资本因素与农业劳动人数乘积的函数,所以农业生产函数形式变为:它同时符合之前描述过的农业函数的所有性质,并且假设它是一次齐次函数。由前文所述原因,这里假设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要高于滞留劳动力,因此,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呈下降趋势,这样可以表示成的函数,即。于是生产函数再次写成如下形式:由假设,因而,它表明农业产出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呈下降趋势。农业工资所以上式右端两项分别表示人力资本因素变化与农业劳动人数对农业工资的影响。可以看出农业工资不仅受农业劳动数量的影响,也受其人力资本因素变动的影响。由于与同向变化,因此上式第一项,而第二项。因此工资随劳动力的变化方向,取决于这两项影响的强弱对比。要想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工资上升,需满足条件。于是根据工资上升条件可以得到:其中为农业劳动对人力资本弹性,它表示农业劳动人数变动对人力资本影响的强弱程度。只要农业劳动对人力资本弹性与农业劳动对产出的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工资就会呈上升趋势。同理,可以得到工资不变与工资下降的条件,分别是和。上述的理论可以用图形来展示,如下:HZOMLHZOMLL1SYX3X1X2R图1、异质劳动力假设下农业产出及农业工资的决定图1中ORMZH为农业生产函数,它具有前文描述过的生产函数的性质。随着劳动投入量L的增加,产量Y将上升,直到M点为止,自M点之后,不管L如何增加,产量Y将始终保持在HL的水平上。因此,在M到H的区间上,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假设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初始时在L点上,此时总产出是OY,相应的劳动投入的平均生产率由OH斜率来表示,也为农业的生存工资,即(表示最低生存水平)。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由L点变为L1点。依据刘易斯模型,对应的农业产出是Z点,总产出仍然为ZL1=OY,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仍然为零。在刘易斯的两阶级模型中,总产出将在农民和地主之间分配:农民获得X1L1,地主获得ZX1。在拉尼斯和费的模型中,ZX1将成为农业剩余,提供给工业。总之,在古典二元经济理论中,农民只能够获得X1L1,因此,农业平均生产率始终保持在相当于生存工资水平,即。拉尼斯和费称之为“制度性工资”,意思是其不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市场之外的制度决定,而且总是维持在一个固定水平。在胡景北提出的一阶级模型中,农民将直接获得他通过劳动在土地上获得的所有产出,即图中的ZL1。因此,农业平均生产率将为,它大于劳动力转移之前的平均生产率,并且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业的平均生产率将一直上升。本文认为一阶级模型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胡景北的一阶级模型中一个基本假设是劳动力的同质性,并没有考虑到转移的劳动力和滞留的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如果不考虑人力资本的差异这一中国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便不能准确描述在中国经济某些变化情况。因此,如前文所述,随着劳动力的转移,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呈下降趋势,使得整个生产函数下降到,其中。此时农业的总产出为X2L1,要小于ZL1。农业的平均生产率为,由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大于劳动力转移之前的平均生产率,但是小于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差异时的平均生产率,即。这说明虽然农业工资有所上升,但由于人力资本水平的下降,使得农业工资的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图中的X2点,也就是前文中描述的符合工资上升条件的点。当然,可能的情况有三种,具体取决于的变化对生产函数的影响程度。下降的生产函数有可能与ZL1相交于X1点或X3点,因而表现出工资不变或下降。不过,如果表示的是生存工资,也许没有理由认为工资会下降到生存工资以下。劳动力转移将带来两种影响:(a)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上的减少;(b)使农村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下降。这两种影响都会对农业总产出和农业工资有作用,首先来看农业总产出:(a)对农业总产出不会有影响,因为大量经验证据表明中国的农业处于劳动力过剩的状态,边际生产力为零,因此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不会对农业总产出有影响。(b)对农业总产出具有负面影响,即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下降会使农业总产出下降,但这一程度的大小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再看农业工资:(a)对农业工资具有正的作用,而(b)对农业具有负的作用,农业工资究竟如何变动,取决于(a)和(b)两种影响的强弱对比,但是在人力资本因素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较弱的地区,(b)负面作用较小,因此农业工资的上升动力应该较大。关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总产出可能会下降,也可能没有明显变化。后一种情况会出现,是因为如果人力资本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不大,即使人力资本水平有所下降,也不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冲击。(2)农业工资的变动趋势取决于(a)和(b)两种影响的强弱对比,但在人力资本因素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较弱的地区,农业工资的上升趋势应该更加明显。四、计量检验(1)模型的设定本文假设农业生产函数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因而农业产出可以写成:上式中,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表示省年的农业产出;为物质资本存量;为农村劳动力数量;为表示技术进步的常数。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用一常数来代替,并且加上有关的控制变量和随机项,得到计量经济学方程:我们用分省的二维面板数据对以上计量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将对两组分省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一组是沿海东部地区的数据,另一组是内陆西部地区的数据。之所以这样作对比,是因为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日益明显。那么,劳动力转移对这这两个地区的农村经济的影响方式是否一样呢?作这样的对比分析,可能会得出更有益的结果。(2)变量和数据说明模型中各项指标采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6沿海东部地区和内陆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沿海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内陆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其中四川省包含重庆数据。由于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和工资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采用的是农业中农林渔牧总产值,因为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农林渔牧生产的总规模和成果,因此用它作为农业产出的指标。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数据的影响,我们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林渔牧总产值指数将总产值的名义值换算成实际值。这样我们得到了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即农林渔牧实际总产值。对于解释变量,我们选择的指标如下:(1)农业机械总动力。该指标是指用于农林渔牧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我们用它来代表农业的物质资本投入(K);(2)农村劳动力。用该指标来代表农业的劳动力的数量(L);(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该指标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我们用它来代表农业的土地投入;(4)灌溉面积比重(R)。该指标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条件;(5)农业化肥投入量(F)。该指标是另一项反映农业生产条件的变量。(3)回归结果及分析表4展示了分地区农业产出及农业工资的回归结果。回归1和回归2是以农业产出Y为被解释变量,回归3和回归4是以农业工资,即农业平均生产率Y/L为被解释变量。表4、分地区农业产出及农业工资的估计结果被解释变量为Y被解释变量为Y/L沿海东部地区(回归1)内陆西部地区(回归2)沿海东部地区(回归3)内陆西部地区(回归4)物质资本存量logKt-10.4495**(7.00)0.3749**(14.03)0.4023**(5.38)0.4068**(14.41)农村劳动力logLt-10.5300**(4.65)0.0842(0.73)-0.3051*(-2.06)-0.5964**(-5.14)控制变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0.0002**(-4.14)-0.0001**(-2.87)-0.0002**(-4.02)-0.0001**(-3.66)灌溉面积比重(R)1.2549**(4.33)-0.3839(-1.21)1.7161**(5.01)-0.2813(-0.81)农业化肥投入量(F)0.0043**(6.00)0.0069**(9.93)0.0049**(5.86)0.0071**(9.91)注:括号内为t的检验值。**和*分别表示变量系数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检验。从回归1和回归2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沿海和内陆地区在物质资本存量和农村劳动力这两项要素投入的系数值差异比较大。沿海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的系数要高于内陆地区,说明物质资本在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系数值为0.5300,并且是显著的。这说明劳动力与沿海地区省份的农业总产出呈较强的正向关系,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沿海地区的农业总产出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的转移对沿海地区农业带来了较强的负面冲击。而在内陆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系数值为0.0842,并且是不显著的。这说明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给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明显的影响。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效应是因为这两个地区农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沿海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素质也要求较高,所以人力资本在其农业生产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在内陆地区,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物质资本方面投资不足,因而人力资本的作用相对较弱(朱农,2005)。因此,劳动力转移给内陆地区造成的影响也就并不明显了。这一结果印证了理论假说部分得出的结论(1)。在回归3和回归4中,农村劳动力一项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工资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工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从两个系数的绝对值的比较来看,内陆地区要大于沿海地区,说明内陆地区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工资的上升更加明显。这一结果印证了理论假说部分得出的结论(2)。五、结论及政策含义上文结果表明,中国的劳动力的流动确实是具有差异性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不单是人员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在产业间的流动,也即人力资本在产业之间再配置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因各地的特征不同而有着差异。在沿海东部地区,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同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比内陆西部地区更为重要。而内陆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在农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低层次的经济结构限制了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由于这种地区间人力资本作用的不同,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这两个地区的农业产出以及农业工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陆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的作用将不断加强,因此劳动力转移也将对西部省份的农村经济带来更强的不利影响。从中长期来看,不论是沿海东部地区,还是内陆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很有可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农业可能会出现较大冲击,持续上升的农业工资也会使工农的贸易条件恶化,这些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进一步的限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目前,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将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呢?本文认为:一方面,根据各国城市化的理论和经验,一国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需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推动,而非农产业的增长需要有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