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训练

一、字词书写

L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芒种为五月季。“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为始熟,田野里开始(而)漫着新麦

的清香,水稻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新绿,令人心(kuAng)神(y。。

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飞马”,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

螳螂两足如斧,故又称“斧虫”,这斧令它自以为螳臂能挡车,这实在是有些可笑。

(选自《微谈节气》)

(1)根据拼音写汉字。

(mi)漫心(kuang)_神(yi)

(2)根据语段内容写一个与螳螂有关的成语。

(3)下列诗句内容与语段所写的节气相符的一项是—

南行别弟

(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A.书架斜斜设,梅花细细香

B.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C.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二、选择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

B.“黄发垂髻”中,“黄发”指老人;“崔氏二小生”中,“小生”指年轻人;“儿女共

沾巾”中,“儿女”指儿子和女儿。

C.《五柳先生传》、《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

“传”“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捕蛇者说》《爱莲说》。古代常见的文体还有记、铭、表、

序等。

C.《藤野先生》和《故乡》都是我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作品。鲁迅的另一作品《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侧重于驳论,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

D.《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

4.下列关于文学、文体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

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战国策》。

B.契诃夫,俄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

的人》《樱桃园》等。

C.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以演唱为主要手段。《天下

第一楼》就属于话剧。

D.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

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锻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

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

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信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

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每有会意媵人持汤沃灌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造饮辄尽

7.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了自己少年求学时的“乐",而《五柳先生传》中也写到

了五柳先生的"乐"。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心中的快乐是怎样的。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假借:(2)以是:

9..翻译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穿壁引其光。

10..(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

11•.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

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

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

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苏洵传》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从篡书以观(2)香焚常所为文(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湃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

C.或遇不叱咄俟基欣悦

D.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复

14.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既出,土大夫争传之,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专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马生的赠序,文中自述少年时求学之难来勉励

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学习。

B.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他27岁才发愤读书,最终学业大进,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

范。

16.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席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年,无冻馁之患矣;坐大

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才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条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乱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

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

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

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

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知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

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耳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殉者⑥乎?为我谢目:强

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注):①董生:董邵南,韩愈朋友,因仕途挫折,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

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③读“q送ng”,勉力;④读

“sh6n”,况且;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

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

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17.下面哪二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遵是以先帝简拔以遵陛下(《出师表》)

B.无奔走之芳矣无案牍之芳形(《陋室铭》)

C.岂他人之过哉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余期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期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E.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

②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9.结合文体,说说(甲)(乙)两段选文的写作目的有什么异同点。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己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如是者凡更④

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

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彳来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目:“非

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目:“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

南沁阳)。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

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⑨《易》

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20.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B.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C.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D.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2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即逃难徂彳来山

B.余国得遍观群书/国请寓宿

C.吸遇其叱咄/吸问之

D.学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学暑中过河阳

2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

23.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试比较两文分别赞美了两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裂而不

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泮

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尺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

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

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注)乙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2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暧白玉之环()

(3)凡人多军子孙为大官()

(4)余服官二十年()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戴朱缨宝饰之帽

C.可以处乐以衾拥覆

D.太丰则吾不敢也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

2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曾国藩家信》)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3)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7.(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

为就应该做到。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赵准,藁①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情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

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②。日不足,竟夜

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镀®

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

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

面目:”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二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2

([明]朱国桢《藩国名臣》)

(注释)①藁啰。②埒1送等同。③矮yue:尺度。

2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目记数千言

(2)赵先生期居其下

(3)卒获有所闻

(4)保其欣悦

2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为讲说甚详恳/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C.以身先之/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门人弟子填墓室/问某姓氏(《湖心亭看雪》)

3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31.翻译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32.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学生,赵准“为讲说甚

详恳”,“矩矮严,诸生步立皆有则”,“以身先之”。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

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四、课内阅读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

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

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

33.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

3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同舍生皆装绮绣()(2)主人目再食()

(3)右备容昊()(4)缢袍敝衣()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6.选段依次从口、住、食、口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

意志,那是“"。(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

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37.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

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

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苦此。

3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无从皇书以观()

(2)保其欣悦()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右备容晏()

39.翻译下列句子。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

B.或遇基叱咄安陵君不许寡人

C.以衾拥覆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锻裂耐不知先帝创业未半晅中道崩殂。

4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

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旗稍①之供,父母岁有裘葛②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

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

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縻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

4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原理②黑厦而白章

B.①色愈恭,礼愈至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①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②诚宜开张圣听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②若皆罢去归矣

4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余印得遍观群书②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

C.①今诸生学于太学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①不必若余之手录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4.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赠言”和“赠序”。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4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③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6.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弥旷怡(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3)B

【解析】

【详解】

(1)“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的偏旁不要写错。“心旷神怡”

意思是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怡”应该是竖心旁。(2)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积累。与螳螂有

关的成语有很多,如螳螂捕蝉,螳螂奋臂,螳螂拒辙,螳螂黄雀等,任选一个作答即可。(3)

本题考查对节气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从文中内容可知,应该是夏季麦熟的季节,而不是秋季

和冬季。故应选B。

2.B

【详解】

B.“儿女共沾巾”中,“儿女”指的是青年男女。故选B。

3.C

【详解】

C.《藤野先生》是散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4.D

【详解】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所编;

B.《樱桃园》是剧本,不是小说;

C.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不是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故选D。

5.体会、领会;热水。

6.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7.宋濂求学时尽管学习及生活条件都很恶劣,但他在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得到了精神上的

满足;而五柳先生虽然家贫,但他从自己的志趣中得到了满足,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

比快乐。我认为真正的快乐就应该是这样,不是来自物质的享受,而是源自精神世界的追求。

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有所追求、有所收获,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分析】

5.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6.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7.只要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8.(1)假借:借。(2)以是:因此。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9.(1)(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评分说明:(2分)每句1分。

10.选取的材料都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

【乙】段写凿壁偷光。

评分说明:(3分)相同点1分,概括两段内容各1分。

11.示例一: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

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

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评分说明:(3分)联系学习生活1分,结合文段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借:借。②句意为:因此

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是:因此。

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走”,跑;“稍”,超过。句意为:(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

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第二句话,注意“乃”,于是;“引”,引进。句意为:于是,匡衡在墙

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10.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主要内容。第一问:阅读两篇文章,了解内容可知,甲文选取的材

料是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乙文选取的材料是说匡衡客服困难学习;因此都与勤学

有关。第二问: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注意用

词语或成语来概括。阅读甲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概括为: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阅读甲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衡

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概括为:乙段写凿壁偷光。

11.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

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以从“遇到困难时,要像宋濂和匡

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或“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

识丰富的人”等方面回答。

【点睛】

文言句子的翻译从句式上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

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一般要

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准确、流畅、优美。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

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

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

遍许多书籍。

【乙】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

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12.(1)得到(2)全,都(3)交游,交往

13.A

14.(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够看到各种名样的书。

(2)苏轼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写作的入都争相模仿苏轼的写

法。

15.C

16.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

(或“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分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

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致,

一词多义,得到。悉,本义,全、者B。游,一词多义,交游,交往。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

真分析,确认词义。

13.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做,从事\介词,对;

B.助词,的\助词,的;

C.代词,指老师'代词,指老师;

D.介词,来\介词,来;

故选Ao

1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以是,因此。以,把。假,借。

因,于是。得,得以。(2)既,已经。之,代词,指这些文章。时,当时。竞,竞相。效,

效仿。

15.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对老师非常尊

敬,对知识非常渴望。本项“他有害羞的一面”表述有误。故选C。

16.

第一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相同点:宋濂家贫,只能抄书来读,“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

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他学习的勤奋刻苦。”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同样体现了苏

洵读书非常刻苦勤奋。不同点:“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体现了宋濂幼时家境贫寒。“年二

十七始发愤为学”说明苏洵读书很晚,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第二问:本题考查阅读

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两文主旨,言之成理即可。从宋濂身上可得启示:读书一定要勤奋

刻苦才能有所收获。从苏洵身上可得启示:只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刻苦努力,终有会

有成就。

【点睛】

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

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

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

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

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

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

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

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

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更加苦读诗书,

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

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苏

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

法。

17.AE

18.①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关键词“举”“屡”)

②圣明的天子在上面(执政),你可以出来做官了!(关键词“明”“仕”)

19.相同点:作为临别赠官,都是为了勉励对方。

不同点:(甲)文是希望对方学有所成。(乙)文是希望对方为天子效力。

【分析】

17.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

A.给予、赠送;

B.劳苦/使……劳累;

C.过错/犯错误;

D.朝见/早上;

E.因此、所以;

故选AEo

18.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

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举,参加。屡,多次。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明,圣明。仕,做官。

19.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目的的理解。甲文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

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乙

文“怀抱利器”的董生要去河北求发展,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写了这篇序文给他。从“明

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可以看出,韩愈是希望对方为天子效力。

【点睛】

甲文译文: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

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

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

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

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

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

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

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

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

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乙文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

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

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

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

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

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

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

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20.B

21.D

22.(1)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老师于是告辞离开,

像这样一共更换了三位老师。

23.宋濂:刻苦,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安平乐道。许衡:刻苦,勤奋好学,正直、严于律

己,胸有大志。

【解析】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应按照句意进行断句。”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翻译

为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都是农民。据此,可断句为: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

也/世为农。故选B。

21.A.既:等到;/既:不久、后来;

B.因:因此;/因:于是;

C.或:有时;/或:有的人;

D.尝:都解释为:曾经;

故选Do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需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翻译”这一原则。

(1)句中“走”翻译为“跑”,需要注意;(2)句是省略句,翻译的时候需要补全主语“老

师”,“去”翻译为“离开”,需要注意。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句子中,可以归纳概括出宋濂勤奋好学、

虚心求教、安平乐道的品质;乙文中许衡曾经“更三师”,他有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

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酷暑天外

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逃难的经历。他格

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学有所成。

【点睛】

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

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

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

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

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

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

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

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

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

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

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

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

书。后来逃难到徂徐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

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

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

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

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

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24.(1)同“肢”,四肢(2)腰间佩带(3)希望,盼望(4)做,当

25.B

26.(1)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

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3)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27.勤奋,自持,能吃苦(刻苦)

【分析】

24.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

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支”:同“肢”,四肢。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望”在

现代汉语中也有“希望,盼望”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5.试题分析: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A前者介词

“因为”,即“为(之)少慰”;后者“做、担任”。C前者与“可”连用,与现代汉语相

同;后者“用”。D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

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

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2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

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1)注意

“尔”“尚”等字词的翻译。(2)注意“于是”“色”“奋”“走”等字词的翻译。(3)注

意“或”“斥咄”“复”等字词的翻译。

27.试题分析:比较阅读。也得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

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两文都认为年轻人要想

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勤奋,自持,能吃苦。此题相对容易,答案也是《送东阳马生序》的中

心。

(一)译文: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跋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

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

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

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

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

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

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二)译文:家中的人来军营的,都说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感安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

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

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这就是君子。我为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

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

凡是官宦人家,又简朴到奢侈容易,有奢侈到简朴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

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就传下来的家风。

28.每天以……为耻终于等到

29.D

30.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31.(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五个孩子

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32.围绕“尊师勤学”、“理解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老师要以身作则,规矩严

明”等回答即可。

【解析】

2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

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日,每天;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卒,最终,终

于。

29.A.之:代词,他/助词,的。

B.为:给/当作。

C.以:用/因为。

D.其:代词,他/代词,他。

故选Do

30.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

的结构。本句意思: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敬畏,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根据句意及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故节奏为: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3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尝,曾经;从,跟随;叩问,请教;骄纵,骄傲放纵;虽,即使。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对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结合所学所得到的

启示。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因为

他教给我们知识,教导我们为人之道,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畏艰苦;对待学生,赵

准“为讲说甚详恳",“矩矮严,诸生步立皆有则”,“以身先之”,可以看出赵准,给学

生讲解详尽恳切,对待学生规矩严明,能以身作则。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

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

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

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

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

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文:赵准,藁城人,高个儿,胡须长而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

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

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

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

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

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有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侍奉在

侧,神情敬畏。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一

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个孩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把朴刀,宽二寸,厚半

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一个人,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

就很敬畏,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33.(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2分,每小题1分)

34.(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4

分,每小题1分)

35.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

36.行(走)衣(穿)艰苦(艰难)以中有足乐者(4分,每处1分)

37.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3

分,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分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

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媵人/持汤沃灌;腰/白玉

之环。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34.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

古今异义词,如“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所以说理解

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如“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

36.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

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