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V)
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V)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人权。(X)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V)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V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X
7.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J)
8.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谆嘉图否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X)
9.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的。(J)
10.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V)
二、单选题
1.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
选,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B.爱恩斯坦C.牛顿D.达尔文
2.从阶级属性上说,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C.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学说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C)
A.科学严谨B.博大精深C.与时俱进D.吐故纳新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现实基础(B)
A.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C.工人罢
工和起义D.资产阶级同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8.马克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占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9.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12.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1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
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三、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学育成长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5.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6.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B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2
第一章
一、判断题
I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V
2.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V
3.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V
4.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X
5.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X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X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X
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X
9.唯心主义是一元论。V
10.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V
1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V
1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X
13.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X
14.“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X
15.“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V
16.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V
17.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V
18.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V
19.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X
20.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J
2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J
22.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X
23.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V
24.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V
2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J
26.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V
27.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X
28.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X
29.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X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V
31.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V
32.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V
33.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V
34.“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X
35.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V
36.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X
37.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V
38.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X
39.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J
40.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V
41.旧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统一性是统一于“绝对精神”。X
4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V
43.意识作用的发挥受着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V
4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与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无关。X
45.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X
46.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在于认识可以由人脑凭空捏造。X
4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V
48.“狼孩”只有动物的习性,而没有意识,这说明意识的产生,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J
49.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的推动力是劳动。V
5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条河流”。V
51.“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X
52.形而上学在联系问题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V
53.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V
5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
论依据。V
55.劳动生产率表现了一个工厂量的规定性。V
56.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是量和质。X
57.“关节点”或“临界点”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V
5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V
59.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不可知论。V
60.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X
6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X
62.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世界是人的意识创造的。X
6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V
6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X
65.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唯心论,实质都一样,即都把精神奉为世界的本原。V
66.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J
6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朴素唯物主
义观点。V
68.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V
69.“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准备。V
7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V
7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V
7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V
73.只有从联系中才能真正把握事物,这是辩证法的观点。V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哲学家对自
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人人都有的,不过一般人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朴素的。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①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4.哲学是:
A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D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B世界的统一性;C思维和存在中存在是第一性的;D思维和存在是
否具有同一性。
7.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A否认世界的可知性;B认为世界是人的意识创造的;C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D认为世界
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8.“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9.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统的;D世界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
1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一种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独立的中间派别;B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C唯
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H.黑格尔辩证法的错误在于:
A把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B企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
主义基础之上;D没有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
12.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更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性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14.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uJ知论
与不可知论。
16.唯物辩证法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
A机械的位置移动;B包括社会生活现象在内的“一般的变化”;C对静止的否定;D一切
物质现象的绝对的变动性。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有复杂的结构;B看得见摸得着;C客观实在性;D充满矛盾。
1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方法论错误是:
A割裂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把哲学的物质范畴混同于自然科
学的物质结构学说;D不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20.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
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2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原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
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
质的自发猜测。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
们所认识。
24.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折衷主义:D二元论。
2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6.在世界的本原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
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7.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之外的独立存在物;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D运
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28.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29.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贬低了
意识的能动作用。
3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3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32.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33.“机器思维”: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C能够超过人类的思维并统治人
类;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34.信息论的出现,表明意识:
A就是信息;B是信息的对立物;C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D是
精神现象,而信息是物质现象。
35.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D
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3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观点。
3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
认意识的反作用: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和空间;B客观实在性;C运动;D无限性。
40.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4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
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4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43.意识是:
A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D人类
独有的特殊现象。
4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45.先有计划,后进行工作是:
A意识决定物质的表现;B主观主义的表现;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D经验主
义的表现。
4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
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4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B观念;C灵魂;D“原初”物质。
48.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内容;B根本存在方式;C唯一特征;D根本性质。
4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一定要导致:
A形而上学的错误;B不可知论的错误;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D唯心论的错误。
5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B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C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51.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二元论;D诡辩论。
5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形而
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5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
54.世界的物质性是指: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知的;C世界是运动的;D世界统一于存在。
55.能够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庸俗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56.运动是:
A位置移动;B物质的承担者;C事物的质变;D标志世界匕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的哲学范畴。
57.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A形而上学;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58.意识是:
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B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C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D-切生
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5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
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60.先有房子的设计图,然后建出房子,这说明:
A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C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有
时物质决定意识,有时意识决定物质。
6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
想的彻底克服。
62.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63.反映特性是“物质的本性”最普遍的表现之一,所以:
A无机物不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B只有生命物质才具有类似的特性;C-切物质都具
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D一切物质都具有感觉的反映特性。
64.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
A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B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C获得生存资料;D在大脑支配下的活动。
65.从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关系看,意识是:
A二者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二者是完全同一没有区
别的;D意识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66.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具有创造性;D通过实践改造世
界。
6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个命题:
A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是费尔巴哈旧唯物主
义的观点;D为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了依据。
6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C事物的运动和变化;D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
过渡到质变。
71.唯心主义都否认:
A世界的普遍联系;B联系的多样性;C联系的客观性;D联系的条件性。
7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的统一;B联系和发展;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7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74.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都有共同点;B都是统•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C都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之中;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75.“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C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是唯物
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7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7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基本内容;B首要特征;C实质和核心;D全部内容。
78.一位哲学家说:“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叫手,实已不是手了。”这是:
A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B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
用形而上学否定观看问题。
79.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
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8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8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
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8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83.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体现了下列哪个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B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辩证关系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事物的本质方面;B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内部矛盾。
85.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8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
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8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I)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88.矛盾特殊性是指:
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包含其特殊性;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C每一事物所包含的矛
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D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89.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余,用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A矛盾普遍性原理;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90.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D普遍性与
特殊性的统一。
91.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D使事物成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9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指:
A凡物皆有质,凡质皆属物;B有质的事物和无质的事物是有区别的;C质和事物的存在无
关;D事物的质是不能变化的。
93.量是指:
A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C矛盾统一体的分解:D事物的规模、
发展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94.质和量的关系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个性和共性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在度的范围内对立统一、
相互结合的关系。
95.作为质和量之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
统一;1)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96.量变是指:
A事物的显著的突变,对原有度的突破;B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C新
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
97.质变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飞跃: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98.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
A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B质变是事物的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的静止状态;C
相对的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D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99.同质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他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①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的特殊矛盾;1)事物量的规定性。
100.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是:
A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B定量是定性的基础,定性是定量的精确化;C
没有联系;D绝对对立。
101.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
围;D事物。
102.否定是指:
A事物中与肯定绝对对立的方面;B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C事物中健康的方面;D事物
中消极的方面。
10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就是:
A抛弃;B纯粹否定;C事物中好坏两方面的结合;D即克服又保留。
103.辩证的否定观之所以正确就在于:
A它建立在事物的唯物主义理解上;B把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起来;C建立在肯
定和否定排斥的基础匕D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基础上。
10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定物质性,夸大意识能动性;B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突出了否定是批判的、
革命的实质;D孤立、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105.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体中;B新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
物;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10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普遍性
决定的。
107.两点论利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D两点论
以重点论为内容。
10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
A达到目的的手段;B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C具有必然性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
的现象。
109.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同果必同因,同因必同果;B同果必异因,同因必异果;C一果一因,一因一果;D一因
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110.“守株待兔”者犯了下述错误:
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把偶然当成必然;C否定偶然性;D形而上学。
11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真象和假象关系的范畴;B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范畴;C内外因关系的范畴;D客观事
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关系的范畴。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3.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4.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5.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7.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
9.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B.普遍性C.稳定性D,重复性
1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C.必须通过实践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11.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
A.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1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1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A.庸俗进化论B.庸俗唯物主义C.激变论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5.“白马非马”的命题()是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6.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服从整体
17.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8.质和量的关系是()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D、既对立又统一
19.”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要坚持适度原则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21.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
22.肯定方面是指()
A、好的方面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5.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6.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一果多因D、同果异因
27.”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
的。”这种观点是()
A、把必然性绝对化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宿命论
28.或然率是()
A、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B、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
C、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D、抽象的可能性
29.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A、形式虚无主义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30.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A、本质就是现象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31.掌握事物度的重
要性在于()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I).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32.下列哪些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D.要从现实出发,不从可能出发
33.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
C.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D.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34.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
D.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35.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3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能为人们认识
E.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3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表现在()o
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C.提供直接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
D.提供具体资料和直接结论
39.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丁。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克服形而匕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40.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具有的特点有()
A.客观性B.普遍性
C.重复性D,稳定性
42.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3.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1).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44.运动的基本形式有()
A.机械运动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D.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4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46.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
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
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
A.控制论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
48、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9、马克思主义暂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
50、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下列属于工厂的量的规定性是()
A.劳动生产率B.生产方式C.领导体制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52、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包岗位劳务合同范例
- 摆摊转让店铺合同范例
- 托儿所服务的语音识别和翻译考核试卷
- 消防纸设计服务合同范例
- 污水管施工合同模板
- 植物采购合同范例
- 水利设计施工合同范例
- 房屋过户合同范例5篇
- 清垃圾合同范例
- 河堤施工合同范例
-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 《酒水知识培训》课件
- 天津市五所重点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绪论课件
- 信息技术新旧课标对比课件
- YY 0128-2023 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防护器具装置及用具
-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
- 数据结构课程思政课程设计
- 健身房转让合同
-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