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弥漫“学”的味道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36/37/wKhkFmbDcFqAOJ5WAAKKA7IXlgk630.jpg)
![让课堂弥漫“学”的味道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36/37/wKhkFmbDcFqAOJ5WAAKKA7IXlgk6302.jpg)
![让课堂弥漫“学”的味道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36/37/wKhkFmbDcFqAOJ5WAAKKA7IXlgk6303.jpg)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课堂弥漫“学”的味道廖纪元
(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405400)
到学校参加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执教《桥》第2课时。教学完全围绕“课文写了什么”展开,最终目的是感受老汉的高尚品质。课堂上,教师虽极尽表演之能事,学生却丝毫不在状态,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交流时,执教教师一直抱怨:“我真搞不懂,为何教成了这样!”参加活动的听课教师也议论纷纷。最后,我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所教的,有多少是学生原来没有读懂的?”
了解到这个年级有4个平行班,各班的教学进度基本一样,我们随即进行了一个调查:走进另一个班,让学生谈谈学完第1课时,自己掌握了些什么。了解后发现,执教教师在第2课时费力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基本都已经弄懂了!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所教的,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凸显了:在这种情况下,第2课时该教什么呢?
经过研讨,我们建议把《桥》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锁定在“怎么说”上。于是,改进后的教学就有了不少让人激动的场景:
【场景l】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很多句子都很短,而以往学的课文不是这样。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课文的第1自然段,“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师你们平常写作文的时候,这两个词中间一般用什么标点?
生逗号。
师请比较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比较读“像泼。像倒”与“像泼,像倒”。)
生我觉得用逗号时读语气有点拖,而用句号时要果断些。
生我觉得用逗号时,读起来雨好像要小些;用句号时,雨要大些。
生我觉得用逗号时,读起来感觉雨要下得慢一点,用句号时要下得快一点。
师那我们平常说雨像泼、像倒,一般怎么说呢?
生雨像瓢泼一样。
生雨像盆倒一样。
师再请你们对比读一读,看看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对比读“像泼。像倒”与“雨像瓢泼。雨像盆倒”。)
生我发现课文用4个字和我们现在用8个
字,都写出了雨很大。
生虽然都写出了雨的大,但课文的写法更加简洁。
生虽然都写出了雨的大,但是,课文用“像泼。像倒”来写,好像还写出了这个雨来得有点猛。
师是啊,短短的4个字,不但写出了雨的大,还写出了雨的猛,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场景2】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马上数了起来。)
师呵呵,不用数了,老师已经数过了,共511个字。请你们数一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生一共有27个自然段。
生这篇课文的字数不算多,但自然段太多了,许多段就只有一句话。
师哦,是吗?请找出来读读。
(学生自由找、读。)
生课文最后6个自然段都是一句话一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最后4个自然段,完全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自然段。(PPT出示合并后的自然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师自己对比朗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在写洪水退了之后的事情。
生让人感觉有点悲伤。
师再听听老师朗读,看看又有什么感受?
(教师朗读最后4个自然段,重视段落之间的停顿,特别突出最后两个自然段间的停顿。)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心里感到更难过,因为老太大的丈夫和儿子都走了。
生我听了老师的朗读,鼻子发酸,几乎流眼泪了。
师那请你们朗读这4个自然段,将刚才的感受表达出来。
精彩的教学场景远不止这些。有的学生还发现了写洪水时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的还发现了课文到最后才点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课堂上,“上”的味道淡了,“聊”的气氛浓了;或者说,“教”的味道淡了,“学”的味道浓了。
当前的阅读教学,一般是把教学内容锁定在“说什么”上,即课文内容上,教学最终仅是让学生“读懂一个故事”,最多也是在此基础上再“明白一个道理”。所以,崔峦老师呼吁“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可是,想说“再见”并不容易。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是很难打破学生的学习定势。这堂课虽然有很多让人激动的场景,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是教师“牵”着学生过去的。因为学生五年来一直习惯于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几乎没有尝试过关注内容之外的东西。更困难的是,学生基本习惯了“接受”,一旦让其自己去“发现”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二是很难打破教师的教学定势。多年来,教师习惯教课文“内容”,一旦涉及教课文“形式”,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研读文本时,很难发现语言形式,教学时,更难操作。更为突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总是钟情于“教过”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苗圃未来希望助力孩子成长计划
- 加强跨国经营管理提升全球竞争力计划
- 弘扬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计划
- 2025年地理信息大数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中国橡胶行业市场运行态势、产业链全景及发展趋势报告
- 七年级下册《立方根》课件与练习
- 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用户需求变化
- 2025年路面清洁装备项目建议书
- 数学奇遇记教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 医疗器械产业投资合作协议
-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医院放射诊疗中的辐射防护常识学习培训
- 《中国山水画技法》课件
- 如何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A卷)
- 变电站模块化建设2.0版技术导则
- 无人机飞行表演合同
- 广州市2023年中考:《道德法治》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 公会挂靠协议
- 栾川光伏扶贫发电项目部qc成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