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一语文期末试题_第1页
2016年秋高一语文期末试题_第2页
2016年秋高一语文期末试题_第3页
2016年秋高一语文期末试题_第4页
2016年秋高一语文期末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丰一中2016年秋期末检测

语文试卷命题人:王启彦审题人:刘忠良语文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C.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

解错误,原文是“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B.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选项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4-6题。(12分)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袒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上个世纪60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其实很早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逼”出来的。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30年来,她不断往返于祖国大陆、台湾、加拿大。(摘自《南方人物周刊》)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B、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固然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同时也与她的自身素养有关。C、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叶嘉莹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D、在哈佛期间,叶嘉莹经常工作到天黑,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因此叮嘱图书馆的人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参考答案】D

【解析】因果倒置,图书馆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她才经常工作到天黑。5、叶嘉莹先生说“我的根就在中国”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4分)【答案】①创办研究所。回国讲学,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自己一半的退休金用来奖励师生。②传承中国诗词。在东西方普及古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③传播中国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6、有人认为叶嘉莹先生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古典诗词,是“大材小用”“自降身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5分)【答案示例】示例:不同意。(1分)理由:①叶嘉莹先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给孩子们精心讲解古典诗词,正是她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的表现。②叶嘉莹先生放低姿态,为孩子们讲解古典诗词,是为了传播文化,做了很多“清高”学者不愿做的事。③叶嘉莹先生投身教育,立足讲坛。以瘦弱的身躯,九十高龄,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是她爱国有担当的体现。(①答“同意”也可,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即可;②回答“同意”“不同意”给1分,谈理由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③只答“同意”“不同意”,不谈理由,不给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7--9题。(14分)蒲公英的歌唱教育局来信了。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因为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B.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C.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答案】B3分,C2分。【试题解析】A.“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有夸大之嫌;D“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E:“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8.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呼声)。(1点1分,2点3分,3点4分)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理由。(6分)【答案】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四、古诗文阅读:完成10-16题(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①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②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韩、富、杜、范:指韩琦、富弼、杜衍、范仲淹。②颉颃:不相上下,互相抗衡。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B.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C.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D.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参考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这类题目可以通过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等方法作为断句的依据来正确解答。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古代除年号纪年外,还有王公年次纪年和干支纪年。如“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干支纪年。B.“字”是古代男子在成年时,除本名之外,另取的称呼,以表其德或本名之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君圭”。C.“童子”是指未成年的人,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童子;明清科举时期,凡中举以前,不论年龄的大小,皆称童生。D.“策”既是指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一种行为,如策免、策封;也指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如策论、策问。【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君圭”是名,不是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聪慧敏锐,志向远大。他在母亲的亲授下学习《范滂传》,深受范滂的影响,曾立下与范仲淹等贤人比肩的志向。B.苏轼阅读广泛,勤于写作。他广泛阅读经传、史籍,每天撰写心得体会,尤其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弱冠之年名震京师。C.苏轼文章雄浑俊爽,深受喜爱。宋神宗尤其喜爱他的文章,曾经在宫中阅读,竟忘了吃送来的御膳,称他为天下奇才。D.苏轼器识弘大,才能卓著。他入朝掌管书函诏令,出任州县官员,都有所作为,没做宰相,实在不幸。【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错在“没做宰相,实在不幸”。原文为“又岂非幸欤?”,应该是“没做宰相,是幸运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观代汉语。(1O分)(1)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5分)(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5分)参考译文:

(1)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用书教授他,(他)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游学四方”“授”“辄”“要”各1分,大意1分)(2)即使这样,假使苏轼因为这而改变他的所作所为,还能成为苏轼吗?(“虽然”“以”“易”“尚”各1分,大意1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参考答案】AD(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B项不是借喻,是借代;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E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2分)【诗歌鉴赏】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长安失陷,诗人被叛军所羁押,又听闻唐军新败,望着漫天飞舞的的飘雪,感受着凛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油然而发。第一联,写“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多”,写诗人心情沉重;“独”,表现出诗人凄凉的处境。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第三联,写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第四联,写前线战况和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诗人忧愁无聊,只能用手在空中写着字。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运用典故,“愁”字贯穿始终,前后呼应。(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5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丰年留客足鸡豚。(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不孚众望地突破了400亿元人民币大关,国产电影更是创下了票房的历史新高,但“口碑差票房高”现象依然存在。②中朝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是一丘之貉,理应通力合作,但是朝鲜却不顾中方意见,进行氢弹试验。③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⑤中国官方正式承认正在建造第二艘航母,但是新航母的性能和美国航母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一时难以赶超。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A.①④⑥B.③④⑥C.②④⑤D.①④⑤【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①项与语境相反,“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②项“一丘之貉”形容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贬义词。③“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④“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⑤“望其项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用于否定句。⑥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他扮演的是旦角。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党的事业需要的不是一堆“泥菩萨”,而是一大批能干事、不出事、肯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B.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就一定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C.近日,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获得太阳大气高分辨率图像,有望进一步明确太阳活动产生的机理,更准确地对太阳大气进行“天气预报”。D.春节前后,本报共派出110余名记者深入基层,夜宿农家炕头谈心,跟着农民工骑行回家,拿起锄头和老乡一起干活……累计刊发近200余篇图文报道。【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语序不当,按照由“主观愿望”到“实际能力”和“客观效果”的逻辑顺序编排,应改为“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B.搭配不当,“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可改为“焕发人们精神、丰富人们精神世界”。D.前后矛盾,“近”与“多”字任删其一。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冰雹活动①与天气系统有关,②受地形、地貌的影响③很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④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⑤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⑥,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参考答案】C【解析】根据句意重心可知,文段强调地形、地貌对冰雹活动的影响,故①②两处要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第⑥处是作出结论,要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而且是单独使用的表示结论的关联词,自然要选“因此”了。据此,用排除法便不难选出答案。①②③

④⑤⑥A既也/而且因而所以B虽然但是也因而/总之C不仅而且也加之/因此D/它当然况且所以因而20.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大家都知道,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

,排除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

的过程。【参考答案】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填对一处给1分,填对二处给3分,填对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2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并据此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一条建议。(6分)【答案示例】规律: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不同;②采用听讲、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