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共299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共299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共299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共299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共299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5(共9套)(共299题)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试述辛亥革命的意义。标准答案: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传统社会的最高权威一一皇帝,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丁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秩序,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答案应当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以及其世界意义方面来阐述辛亥革命的意义。2、试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标准答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最终失败。其中失败的原因有:(1)客观原因: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破坏革命。(2)主观原因: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革命追寻者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派兵加以镇压。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散,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答案中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3、简述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905—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了高潮。这次论战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此次论战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即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以及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1)要不要“反满”以及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整个论战的焦点。为了论证“反满”和暴力革命的必要,革命派抓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这些宣传显然具有浓厚的封建种族主义色彩,颇有煽动性。不过,革命派随即指出“反满”并非要杀尽满族人,而只是反对满清王朝。在不推翻反动、卖国的满清王朝,中国就不能前进的历史关头,革命派把“反满”和暴力革命紧紧结合起来,引导时代潮流。改良派认为满族早就是中国臣民,清朝取代明朝,只是政权的更迭,不是亡国;满族入关后即已和汉族同化,“反满”和政治变革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反对变革的不尽是满族人,所以,应当以政治变革为目标,而不应以“反满”为目标;暴力革命是杀人盈野的残酷行动,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只能改良、立宪。(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君主立宪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是又一重点。改良派一贯主张,政治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是必经的阶段,他们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民智未开,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3)要不要社会革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这一争论没有完全展开。改良派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梁启超指责革命派主张“土地国有”是以国为盗,“夺富人之所有以均诸平民”,借以博得下层群众同情。革命派认为,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权失衡现象,土地属于自然资源,理应由全民所共享;少数地主阶级垄断土地,不仅陷亿万贫民于苦难深渊,而且是工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答案中应当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简述此次论战的内容。二、单选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4、同盟会的纲领中没有明确提出的是()。A、土地问题B、推翻清政府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反对帝国主义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的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未涉及反帝的问题。5、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社会上各种主张盛行,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资产阶级利益?()A、实业救国B、民主共和观念C、收回利权D、以俄为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的种种主张,其中不包括“以俄为师”。6、华兴会的创立者是()。A、孙中山B、黄兴C、宋教仁D、陶成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革命团体。华兴会是黄兴在1904年创立的。7、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是()领导的。A、秋瑾B、黄兴C、孙中山D、熊成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革命起义。1907年徐锡麟领导安庆起义失败后,1908年熊成基又再次领导安庆新军起义,失败后逃往东京。8、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的,以“革命排满”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是()。A、军国民教育会B、光复会C、日知会D、科学补习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以“革命排满”为宗旨。成立不久即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借研究科学为名,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活动。9、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其中改良派的重要阵地是()。A、《民报》B、《新民丛报》C、《新华报》D、《天义报》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10、南北议和中,南方的总代表是()。A、伍廷芳B、唐绍仪C、宋教仁D、蔡元培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南北议和的细节。1911—1912年南方革命政权与袁世凯之间进行的和平谈判。南方总代表伍廷芳,北方总代表唐绍仪。11、下列属于湖北军政府颁布的法令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认为临时中央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等。12、民初政党林立,其中进步党是由几个党派合并而成的,其中不包括()。A、共和党B、民主党C、统一党D、民国公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民初政党。进步党于1913年5月29日在北京成立,由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而成。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等九人为理事。13、“第一流人才内阁”的总理熊希龄是()党员。A、国民党B、进步党C、民主党D、共和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民初政党与议会。袁世凯重新组阁,成立“第一流人才内阁”。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议员熊希龄为内阁总理。14、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是()。A、袁世凯开始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B、宋教仁案C、北洋军进攻国民党军队D、袁世凯罢免江西等三省都督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二次革命。B、C、D选项所列的因素是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袁世凯践踏民主共和制度。15、袁世凯在控制自己权力,实现对全国控制的过程中,主要颁布的法律不包括()。A、《大总统选举法》B、《修正大总统选举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临时约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袁世凯如何建立对全国的统治。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颁布《大总统选举法》《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以及《中华民国约法》等手段,逐渐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16、梁启超为了反对洪宪帝制,他发表了()。A、《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B、《讨袁宣言》C、《变法通议》D、《共和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洪宪帝制。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梁启超在上海《大中华》月刊发表了明确反对称帝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17、1915年,古德诺公开鼓吹复辟,发表了()。A、《共和与君主论》B、《君宪救国论》C、《君主论》D、《君主立宪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1915年8月3日,总统府美国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公开鼓吹复辟,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君主立宪制比共和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18、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护国军实力强大B、北洋军阀内部分裂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未得到帝国主义的有力支持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洪宪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西南军阀拥护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原因是()。A、借助孙中山的影响力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中国B、拥护孙中山的民主共和观念C、反对袁世凯的统治D、支持孙中山将革命进行到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护法运动。护法运动中,西南军阀推选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但是这些军阀仅仅是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中国,并非真正护法。由此,孙中山看清了军阀的本质,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20、下列属于中国近代军阀共同特点的是()。A、利用中央权力对抗地方军阀B、反对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C、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帜D、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军阀的特征。近代军阀的主要特征有:以帝国主义为靠山,都试图把持中央政府等。21、府院之争的实质是()。A、黎元洪和段祺瑞的权力之争B、段祺瑞想依靠自己的实力夺取北京政府的实权C、美日两国试图对中国进行控制D、中国是否参加“一战”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是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而其实质却是美日在华利益的争夺。三、名词解释(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22、苏报案标准答案:苏报案是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惶恐。他们对邹容的《革命军》和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尤为忌恨。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案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政治。答案中应当指出苏报案的性质、起因、过程以及影响。23、《天义报》标准答案:《天义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期刊,1907年6月在日本东京创刊,后迁至上海。由何震主编,刘师培、汪公权等撰稿。设有论说、学理、时评、记事、译丛等栏。自称“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亲旨,于提倡女界革命外,兼提倡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介绍了克鲁鲍特金等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的活动及他们的政治主张,鼓吹暗杀。第15期以后,又以抵抗世界一切之强权,颠覆一切现今之人治,实行共产制度为标榜,曾刊出《共产党宣言》部分译文。1908年3月停刊,共出19期。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清末民初政治。答案中应当指出《天义报》的性质、创刊情况、办刊的主旨等。24、兴中会标准答案:兴中会是清末时期由孙中山创立的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冬,孙中山由上海赴檀香山,联合华侨20余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与当地进步社团辅仁文社合作,成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在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决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答案中应当指出兴中会的性质、成立时间、过程、宗旨以及意义等。25、军国民教育会标准答案:军国民教育会是清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由拒俄义勇队改组而成。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为宗旨。成立后,一部分会员秘密组织了一个暗杀团,决定回国进行实际革命活动。暗杀团成员黄兴、龚宝铨分别在长沙、上海组建了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清末革命团体。答案中应当指出军国民教育会的性质、成立、宗旨等。26、中国同盟会标准答案: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资产阶级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革命政党。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清末革命团体。答案中应当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成立时间、宗旨等。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准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按照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原则,采取责任内阁制,并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宗教信仰等自由,但须受政府法律限制。该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答案中应当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时间、主要原则、内容等。28、唐宋内阁标准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的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如陆军总长一职,袁世凯便坚决不肯交给黄兴,而由他的亲信段祺瑞充任;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会员也被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四个部门,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十个阁员中,同盟会会员占半数,也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民初内阁。答案中应当指出唐宋内阁的主要组成以及成员的职位等。29、宋教仁案标准答案:宋教仁案指1913年宋教仁被谋杀的政治案件。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后,为了实现把中国建成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抱负,力图组织真正的国民党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在参议院、众议院均有绝对优势地位,不仅有单独组阁的能力,而且总统也由两院选举,因此国民党甚至有问鼎总统的可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与国民党的矛盾开始凸显。袁世凯在收买宋教仁未果的情况下,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谋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教仁案直接促使茧命派与袁世凯决裂,引发了二次革命。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民初政党与议会。答案中应当指出宋教仁案的性质、简要经过以及宋教仁案的直接影响。30、善后大借款标准答案:善后大借款指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外国银行团进行的借款。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为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以办理“善后”为名,未经国会同意,先后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在北京非法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5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中央税款为担保。借款合同签订后,袁世凯国库充实,立即向南方革命党人发动了军事进攻。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民初政治。答案中应当指出善后大借款的性质、背景、具体内容等。31、《中华民国约法》标准答案:《中华民国约法》是1914年袁世凯制定的临时宪法。袁世凯为了彻底摆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束缚,于1914年3月,授意组织政治会议,政治会议设立的约法会议召开。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约法会议很快就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5月1日,袁世凯正式公布,同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共10章68条,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行政、军队等一切大权,撤消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国约法》。答案中应当指出约法制定的背景、制定原因以及主要内容。32、府院之争标准答案:府院之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的支持下反对参战。后来,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位,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民初政治。答案中应当指出府院之争的性质、起因、背景、简要过程以及最终结果等。四、史料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第四章总统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第三十二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三十六条临时大总统得依法律宣告戒严。第三十七条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第三十八条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第三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得颁给勋章并其他荣典。第四十条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第四十一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第四十二条临时副总统于临时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问题:33、根据材料具体内容,判定此文件的名称。标准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简述此文件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力;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临时总统”等信息可判定材料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后简述《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简述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标准答案:南京政府在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一些主要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开始有所调整,因此,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彰显国家主权,发起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即“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关于重订新条约之宣言》,宣布凡中外旧约期满者废除另订;尚未满期者解除重订;旧约期满,新约未订定者由国民政府另订适当临时办法处之。关于关税自主问题,分别与西方列强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新约,列强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此后国民政府于1930年、1933年、1934年逐年提高税率。关税自主措施对于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经济起了一定作用;而撤废领事裁判权,均被各国托词拒绝。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才纷纷放弃在华的不平等条约。国民党改订新约宣言发布之后,美国最先与国民政府签约。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成就。二、单选题(本题共28题,每题1.0分,共28分。)2、以下不属于国民党控制金融的“四行”的是()。A、中央银行B、中国银行C、交通银行D、中国农业银行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的金融业。其中“四行”中负责发行兑换券及农业债券的是中国农民银行,而非中国农业银行。3、国民政府的五院制包括()。A、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B、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审判C、政务、立法、司法、考试、监察D、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外交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五院制。国民政府在训政时期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分别执行五项治权,并设国务会议处理政务,解决院与院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4、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确定的负责军事行动的三人组中,其中不包括()。A、毛泽东B、周恩来C、王稼祥D、朱德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遵义会议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使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政治特征是()。A、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B、国民党一党专政C、民族矛盾D、国共合作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指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国内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国共政权的对峙。7、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主要的根据是()。A、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变化B、不同阶级的阶级需求不一致C、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不同的变化D、地主的态度有所不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变化的根据。土地革命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就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变化。8、日本决定侵略中国、称霸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纲领是()。A、《近卫三原则》B、大陆政策C、《国策基准》D、《对中国实施的策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日本侵华。广田内阁制定的《国策基准》,决定了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地区的计划。9、“九—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是()。A、中日实力差距太大B、寄希望于国联C、“攘外必先安内”政策D、适当条件下对日妥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蒋介石的对内政策。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紧逼,蒋介石不进行抵抗,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要集中力量围剿红军。10、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列不属于正面战场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太原会战D、百团大战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其中百团大战是在敌后战场进行的。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1、日本三个月亡华计划破产的标志是()。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结束C、台儿庄战役胜利D、百团大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中虽然中国军队战败,但是标志着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1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将沦陷区的许多矿产业、钢铁业等交给日本公司管理,而名义是()A、“中日亲善”B、“大东亚共荣”C、军管理D、“中日合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日本对沦陷区的政策。日本在沦陷区主要采取军管理的方式。13、抗日战争中全国抗战实现的标志是()。A、七七事变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自卫抗战声明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爆发。《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终于实现。14、下列什么事件的发生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A、七七事变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自卫抗战声明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爆发的细节。“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i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15、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指挥官是()。A、蒋介石B、李宗仁C、白崇禧D、陈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击退日军,并取得了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的重大胜利。16、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战役是()。A、太原会战B、淞沪会战C、长沙会战D、武汉会战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其中,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抗战。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7、国民政府的行政三联制,下列不属于其中环节的是()。A、申报B、计划C、执行D、考核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的政治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1940年7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上提出实行“行政三联制”,把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18、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共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任弼时D、董必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联合国制宪会议。1944年8月21日到10月7日,中共领导人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19、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开创的第一块根据地是()。A、东北抗日根据地B、陕甘宁边区C、晋冀鲁豫根据地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中共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20、根据共产党的“三三制”原则,哪个分子不属于抗日民主政权的一分子?()A、共产党员B、左派进步分子C、中间分子D、国民党员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敌后根据地建设。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21、下列不属于延安整风运动的文件是()。A、《整顿党的作风》B、《反对党八股》C、《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D、《论联合政府》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延安整风运动的细节。其中《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22、下列不属于伪政权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中华民国维新政府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D、武汉国民政府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伪政权。23、下列属于西北联大的学校是()。A、国立北京大学B、国立清华大学C、北平大学D、南开大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西北联大。1937年,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24、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全民族抗战B、改善两党关系C、实现国共合作D、实现共产党的生存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派周恩来前往西安,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共同抗日。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5、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主管宣传,厅长是()。A、郭沫若B、周恩来C、任弼时D、王稼祥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化运动。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严格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26、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继续,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华治华的政策,其原则是()。A、分治合作B、大东亚共荣C、共建共荣D、中日友好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考查日本对华政策。以华治华的核心原则是分治合作。27、汪精卫潜逃南京后,向蒋介石发表了()。A、《和平建议》B、《中日友好协定》C、《大东亚共荣》D、《日华关系调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汉奸势力在抗日战争中的种科作为。汪精卫投靠日本之后,向蒋介石发表了《和平建议》,又称“艳电”,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投降的逆流。28、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将减租减息写进了()。A、《抗日救国十大纲领》B、《中国土地法大纲》C、《陕甘宁土地法》D、《土地纲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对外,因此将“减租减息”写入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29、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全民族抗战是在()。A、洛川会议B、八七会议C、瓦窑堡会议D、遵义会议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洛川举行会议,指出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三、名词解释(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30、第三党标准答案:第三党是邓演达创立的旨在走与国民党、共产党不同的第三条道路的政党组织。1927年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创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30年8月,邓演达将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政治主张》的决议。第三党既反对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期望在这两条路线中间寻找所谓“第三条道路”,即中间路线。第三党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对它采取镇压的政策,于1931年11月杀害邓演达,使第三党受到很大打击。1933年,第三党同其他民主派别一起参加了十九路军在福建的反蒋活动。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1年3月,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第三党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答案中应当指出第三党的成立、宗旨、主要活动以及改称等。31、废两改元标准答案:废两改元是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的废用银两改用银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4月6日,实行“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可由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元,或在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废两改元”为法币改革铺平了道路。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答案中应当指出废两改元实施的过程、具体内容以及这一政策的影响。32、法币政策标准答案:法币政策指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一次币制改革。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规定自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后加人中国农民银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这就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政策”。法币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及时扭转了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局势,统一全国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法币政策也有不利的影响,法币与美元等直接挂钩,导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掠夺全国人民的财富,为后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法币政策。答案中应当指出法币政策的性质、过程、积极意义以及消极意义。33、新生活运动标准答案: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蒋介石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运动。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该运动主要内容: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按照清洁、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的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1949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运动成效不大。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34、中央研究院标准答案: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是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于1928年6月9日正式成立,隶属于国民政府。其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设院长一人,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骅担任;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和心理学13个研究所,从事各学科的科学研究。1949年该院迁往台湾地区。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术研究。答案中应当指出中研院的性质、成立以及主要机构的设置等。35、东北易帜标准答案:东北易帜指1928年奉系军阀张学良将其统治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东北易帜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东北的阴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统一。答案中应当指出东北易帜的性质、过程以及意义。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30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二)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而且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不能不同时肩负起双重历史任务,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1900年前沙皇俄国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的过程。(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利用清政府力量削弱之机,开始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大肆进行侵略活动。1850年8月,沙俄又强占了黑龙江口的重镇庙街,并依据沙皇的名字把庙街更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到1853年底,沙俄势力已扩大到黑龙江下游两岸和江口外整个中国领海,并且侵占了库页岛。(二)1851年8月6日,在沙俄的强迫下,伊犁将军奕山代表清政府与沙俄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取得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侵略权益。(三)1856年末,沙俄竟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副都统所辖的黑龙江下游地区和库页岛划为它的“滨海省”,设首府于庙街。(四)1858年5月,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之机,穆拉维约夫率兵直驱瑷珲,于28日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了《瑷珲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只准中、俄两国船只往来,别国不得航行。(五)1860年10月底,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自称“调停有功”,并以帮助镇压太平军为诱饵,再加之以武力要挟,又迫使奕沂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此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惟“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仍照常渔猎”;俄国可以在库伦、张家口、喀什噶尔等地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并享有领事裁判权;中俄西段未定疆界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哨所)等处”为界。这一规定为它以后强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依据。(六)1864年10月,清政府被迫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上签字。具体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山口(今俄境)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通过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泊和特穆尔图淖尔在内的约44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太平天国起义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中南大学201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地方士绅权力的扩大。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为地方团练的兴起、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而地方团练的发展壮大,又扩大了地方士绅的权力。太平天国失败后,地方团练取代了原有保甲组织的功能,它们也由军事组织逐渐转变为政治组织,从而使官方系统对乡村的控制力逐渐削弱,非官方的地方控制系统越来越重要,清政府对乡村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二)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三)满汉官僚阶层的变化。随着地方士绅权力扩大和督抚专权的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层发生严重分化,上层汉族官僚势力迅速增长并最终打破了满汉平衡。汉族官僚的势力逐步增长,清廷满汉官员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改变,尤其太平天国起义后,满人一向依赖的八旗绿营不堪重用。清廷被迫起用大批汉族官僚,借助他们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四)洋务运动的开展。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促使清朝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出现革新势力,因而由掌权的开明官僚发起了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新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比较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南京大学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相同点。两者均以农民为主体,以宗教迷信来组织发动,都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二)不同点。太平天国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初次交融的产物,是以南方农民为主体、以推翻满清政府为首要目标、反封建的农民战争,其组织程度之严密、革命理论之完备,实为历代农民战争之最;而义和团运动则主要是甲午战争后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以北方农民为主体、以“反帝仇教”为主要内容、完全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其成分之复杂多样、抗争行为之暴烈程度以及浓郁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在历代农民革命斗争中也是绝无仅有的。(1)从性质上看,太平天国是典型的旧式农民战争,它以反清即反封建为主,主观上不主动反对西方列强,义和团运动则以“灭洋”即反帝为主,主观上不反封建,是一场自发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民族战争。(2)从宗教上看,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都未能跳出以宗教迷信形式来组织发动群众的旧框框,但二者在宗教的具体形式、内容尤其是宗教信仰上明显不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是一元化、中西合璧式;而义和团则呈现出多元化、本土性。(3)从组织上看,太平天国是洪秀全等人酝酿已久、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的农民战争,其组织上的严密性、系统性,实为历代农民战争之最;而义和团运动纯系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上的松散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4)从成员来看,太平军与义和团的主要群众基础虽然都以贫苦农民为主,但在成员构成上明显不同:太平军自上而下几乎是清一色的拜上帝教众,比较整齐划一,且多为南方人;而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分复杂多样,且以北方人为主,有较广泛的民族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析19世纪60年代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伴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列强在华的利益得到了暂时的满足。由此,列强对华由原来的“炮舰政策"转而开始“相对和平”“与华合作”。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明确提出了“合作政策”,其内容主要有两点:(1)西方列强在华问题上相互合作;(2)西方列强和清政府之间合作。这一政策得到了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强的支持。“合作政策”在60年代末期由于蒲安臣的出使而达到了高潮,70年代中期伴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结束。(二)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2)欧美列强之间暂时缓和尖锐矛盾的需要。(3)英国对华态度由武力到和平的转变。(4)美国重视维护对华贸易和平稳定发展,基本对清政府采取支持态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及变法主张。(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史真题)标准答案:洋务派虽有派系之分,他们所持的洋务思想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主张和思想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变局论。其核心内容是:认识到中国已面临列强纷至的“千古变局”,已被卷人世界大格局之中,力求把握时代机遇,在危机中寻求振兴。(二)自强论。要对付变局就需要自强,其主要含义是中国应自立和自我图强,尽快转弱为强。洋务派所提的实行自强的具体途径是:采西学,制洋器,师洋人之所长,夺洋人之所持。(三)富强论。自强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还需要开创和发展新式工商业,这是求富强的主要内容。其含义包括:求强以求富为先,求富以兴商为要,兴商以商战为经。(四)人才论。洋务派认为,要自强、求富,就需要各种有用人才,人才缺乏要自己培养,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科举制度,采用办学堂、派留学等新式教育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西北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标准答案: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初,终止于90年代中期,持续了30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其特点主要有:(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近代化早期阶段发展工业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4)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困扼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清末新政。(南京大学2001年综合卷真题;厦门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一)主要内容。(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2)经济改革。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军事改革。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1904年9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1905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年12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二)影响。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论晚清的立宪派。(北京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形成。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以后,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士纷纷联络,发起组织立宪团体。立宪团体纷纷成立,进一步壮大了立宪派的声势和力量,成为推动清末宪政改革的重要力量。1909年10月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立宪派是以君主立宪政治政体为共同理想,采取一致的行动,为实现宪政而奋斗的具有政党性质的派别,是清末立宪活动的主体。(二)主要活动。立宪派进行的改革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上,立宪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坛和团体抨击清朝专制统治,揭露吏治黑暗,鼓吹立宪政治,并代表民意向督抚抗争。最突出的事件是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向清朝当局施加政治压力,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而清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腐败、虚伪、冥顽不化,使更多的人包括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最后的信心和耐心,在辛亥革命发生时很快站在了革命党一边。(2)经济上,立宪派积极提倡兴办实业。立宪派中如张謇等很多人本身就是工商业的代表,他们有着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大办实业热潮,与立宪派的积极倡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兴办实业与鼓吹立宪互为依托、互相促进。(3)在文化上,发展学校教育是立宪派从事的一项重要改革。在立宪派所办的报刊上,关于“教育救国”论的鼓吹俯拾皆是。大量新式学校的出现,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新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各类人才。(4)立宪派的第四项改革是倡导和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是其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三)评价。(1)晚清立宪派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立宪派的改革思想及活动,给近代社会带来了新风貌、新气象,引发了社会变迁,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尽管立宪派的政治立宪运动失败了,但他们对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应该予以肯定。(2)作为刚刚从地主、官僚、富商转化而来的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带有地主和资本家两种不同属性。一方面,他们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矛盾,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传播民主议会观念、制度的活动,对瓦解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封建势力、旧次序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在辛亥革命前,立宪派反对会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带来损害的革命运动,竭力以君主立宪来抵制革命。辛亥革命后,在清朝覆亡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虽被迫承认共和,却并不是真正要实行共和,而是想借此结束革命,阻止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新政权建立的过程中,立宪派与封建官绅袁世凯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排斥革命派,迫使南京临时政府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这反映了立宪派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基本看法。(南京大学2002年综合卷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二)评价。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论争的双方即革命派和康、梁等人代表着同一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段政治的两翼。左翼的革命派希望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右翼的康、梁等人则希望通过和平的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派的思想言论尽管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但他们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而日益得到当时进步人士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拥护。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试述清末收回利权运动的过程及影响o(南京大学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过程。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主要目标是铁路和矿山。他们强行与清政府签订种种条款,运用接办或华洋合办等方式,控制矿山开采权;通过政府出面或直接设立公司,向中国投资,获取铁路修筑权。1905年前后,国内绅商要求自办路矿或收回商办的呼声日益高涨,至1907年蔓延至全国范围。(1)收回矿权方面,以山西省反应最为激烈。1907年,山西绅商组织保晋公司,与英、意商人合组的福公司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至1908年收回山西各地的矿权。此外,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也纷纷开展了收回矿权的斗争。(2)收回路权方面,主要反映在江浙地区,要求收回苏杭甬铁路的筑路权,但未能取得有效结果。与此同时,国内要求收回津镇铁路、滇越铁路筑路权的斗争,也未获成功。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政策,从而激起了以四川保路风暴为主的更大规模的保路运动。(二)影响。朱英先生认为清末持续数年之久的收回利权运动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1)收回利权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和清朝封建统治者出卖国家主权的民族民主运动。(2)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明显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收回利权运动对于工商业者的成长,尤其是对工商业者思想认识的提高,也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影响。(4)收回利权运动与清末同时开展的其他政治运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5)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演变,尤其是“铁路国有”政策出台之后,立宪派以及工商各界对清政府的不满与愤怒也与日俱增,成为武昌起义之后推翻清王朝的重要社会力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评价辛亥革命。(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胜利说。以武昌起义和全国光复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它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把皇帝赶下台,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社会发生质的变化;它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把具有漫长历史的封建专制社会引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道。(二)失败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仍然遗留下来;新生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初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帝制复辟接踵而来。(三)否定说。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它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辛亥革命式的暴力传统,是一种前现代化类型的旧式政治行为模式,它的最大弊害在于,一方面打断了社会阶层的必要发育过程,另一方面则耗费了社会仅有的财富;由于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建设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它需要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而高度的动员只有高度的权威才能实现,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权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论述自袁世凯废除议会至曹锟贿选。共和体制之于民初政治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2014年中国历史真题)标准答案:概念厘定: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宣布停止参众两院所有议员的职务,并发给川资遣散,是为袁世凯废除会议事件;曹锟贿选是指1923年6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为了当上总统,而采取向议员行贿的方式来换取投票的事件。在1914年至1923年的十年间,共和体制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该体制是民初政治的重要内容,故对后者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共和体制是民初政治的核心内容。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王朝,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原则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国家领袖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且具有一定的任期。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体制,使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以确立起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运作模式。1914年,袁世凯为了称帝,采取了废除国会的极端措施,但不久就遭到失败,此后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均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核心,尽管此后政局多次动荡,议会被废除后又被恢复,都体现了共和体制在民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二)共和体制的法理性逐渐被承认。晚清以来对于民主共和制度的宣传,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共和的实践,均使民主共和在民初确立起强大的法理性,任何人均无法否认。袁世凯废除议会复辟帝制,但在各方的联合反对下失败,即是明显的例子。此后的府院之争、曹锟贿选等事件,也均是以共和体制为运作框架。(三)共和体制的实际运行,改变了民初政制的走向。从袁世凯废除议会到曹锟贿选,议会经历了从废除到恢复的过程,期间发生的诸多乱象,也生动地反映了民主共和体制引入中国后面临的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引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精英人物的反思。他认为中国尚无法完全践行西方式的议会,主要原因在于民众民主意识淡漠,因此需要国民党担任“保姆”来教会民众如何运用民主,即“训政”。要实施“训政",就要建立国民党的独大地位,推翻北京国民政府,建立由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这即是此后中国的政制走向。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移植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这种移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导致了议会制度在中国的夭折,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试评新文化运动。(苏州大学2001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真题;武汉大学2003年中华民国史真题;安徽大学2006年中国近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提倡科学和民主。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2)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做全面的评价。(3)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的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二)影响与评价。(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2)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析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李大钊于1918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五四之后,首先是一些有影响的刊物开始以较大篇幅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被陆续翻译出版。1919年9月李大钊把他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该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会成员不仅以多种形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实际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通过日文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著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比较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旧三民主义。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3)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收归国有,“为国民所共享”。(二)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关于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3)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平均地权”是将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国家分配土地耕种;“节制资本”则规定,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开办的企业,有独占性质者,或者因规模过大私人无力承担者,均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的经济政策。(四川大学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厘定新的工商经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工商经济的发展,1927一1937年,国民政府的工商政策主要有:颁布各项工商法规,以完善对工商业的管理,如《公司法》《工厂法》和《矿业法》等;颁布法规,对工商业、新发明的产品进行奖励,如《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工业奖励法》等;发布一系列函文、训令等,以利用外资,限制外资设厂;扶助、救济民营工商业。这些措施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每一条都落到实处,但仍有利于推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二)整理税收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税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盐税改革、征收统税、裁撤厘金。1928年开始的盐务改革,仅就增加收人而言,成效相当明显;各种统税的征收,实现了一物一税,为废除厘金准备了条件。在厘金废除后,非常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三)实现关税自主。1928年7月,国民政府首先同美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随后,陆续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所有这些条约都在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根据这些条约,中国方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关税制度上的均一税和海陆关不统一这两种不合理的规定,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并提高了税率。但是,关税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帝国主义者手中,税率的提高也仍有限制(基本按1926年关税会议所议税率),所以中国的关税权仍不能完全自主。(四)以废两改元与法币政策为主的币制改革。(1)废两改元。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极为复杂紊乱,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设立“废两改元委员会”,研究废两改元问题。次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废两改元的实施,废除了银两这一落后的货币政策,确立了银本位制,并进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自此,银元成为具有强制流通能力的本位币,不但有利于国内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后来实施的法币政策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2)法币政策。1929—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对本国的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战,并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了货币贬值政策。1934年,美国实施白银法案,提高白银价格,并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了银价大幅度上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国内银根紧缩,银行挤兑,物价猛跌,货物滞销,严重地影响了工商金融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为了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后来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同时规定实行白银国有,以及外汇通过英镑来计算(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便士半)。法币本身无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换银币,但它以外汇为本位,信用由外汇的价格决定,是一种汇兑本位制。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