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6(共277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6(共277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6(共277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6(共277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6(共277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6(共9套)(共277题)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1、试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标准答案: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领域和社会两方面的巨大变化。(1)在生产领域的变化表现为:①工业革命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技术革命。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的使用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英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的飞跃促成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世界T业和贸易垄断地位的确立。②形成了工厂制度,极大地改变了生产面貌,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取得统治地位。③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一系列的工业中心拔地而起,传统的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文明为主的社会。城市文明把乡村文明排挤到次要地位。④导致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一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由工业一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2)工业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首先,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就是形成了两个新的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下,无产阶级逐步觉醒,从而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其次,工业革命引起了观念的巨大变革。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们的道德观、伦理观、婚姻家庭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点解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由于两大对抗阶级的出现,出现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2、分析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标准答案: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同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都获得了成功,并成为后来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榜样。但他们各有不同的特点。(1)美国革命与英法不同。由于革命前,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美国革命肩负着对外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对内扫除封建残余和进行民主改革的双重任务。(2)英国革命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法国和美国革命后则建立了共和国。(3)法国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英国则以圈地运动的方式将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力,美国没有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4)英国革命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而法国和美国则以启蒙思想为指导公开向敌人宣战。(5)由于革命前社会矛盾的激化程度不同,各国所面临的革命任务和封建势力的强弱不同,对人民群众的依赖程度不同,因而导致革命的深度不同。知识点解析:三国根据自己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其实也是实现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不同方式。3、试述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在法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启蒙思想家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社会各界广泛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为大革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2)启蒙运动超出国界,跨越时代,成为各国先进人士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国启蒙运动提出的新思想直接推动并深刻影响了俄国、德国等封建大国中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这些国家反封建的文学革命和哲学革命。法国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更明显,北美《独立宣言》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就是卢梭思想的法律化。(3)法国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的顶峰,同时也为人类精神文明建立了丰碑,为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知识点解析:启蒙运动最主要的战场在法国,但是德国和英国的启蒙运动也得到较大发展,三国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不同之处。4、玛利亚.特利萨(1740一1780)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政策。标准答案:(1)土地改革:逐步给农民人身自由和婚姻自主权、职业选择权;减少农民的地租负担;限制领主的裁判权,取消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权利。(2)教会改革:解散耶稣会和天主教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为国有,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各派教徒与天主教徒有同等的公民权利。(3)改组国家政府机构,加强中央集权;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成立跨越领地的地方政府,排挤地方贵族势力。(4)实行募兵制度,建立警察组织和常备军。(5)奖励工商业,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建立国家工场,扶植经济发展。但因遭到地方贵族的激烈反对,收效甚微。知识点解析:玛利亚.特利萨和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政策具有开明君主专制的一般性特征。5、试述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及影响。标准答案:(1)1789年法国大革命有三个特点:①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进行反封建斗争。法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毫无权力,在经济上受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第三等级中的城市平民和农民只纳税,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资产阶级利用群众反封建的要求,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以受苦阶层的人民代表的姿态出现,和人民结成联盟。②法国大革命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作战。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反对王权,提倡自然科学、无神论,打击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不少领导人或是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或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因此,革命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以理性、自由、平等作为斗争的旗帜。③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像一把大扫帚,对封建时代的垃圾做了彻底的清除。它消灭了封建贵族、废除了封建特权及农民的一切封建义务,铲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消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旧法规,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2)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一般民主原则,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体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宣告了欧洲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③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范围内的反封建斗争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广泛发展的时期,④法同大革命的思想和民主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社会政治革命,开启了现代社会的序幕。6、如何认识“农奴制再版”现象?标准答案:农奴制再版抑制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来源和围内市场的扩大受到影响:(1)农奴制再版是在欧洲其他国家经济逐渐从重商主义经由工场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在德国和沙俄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是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也就是当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2)德国的“农奴制再版”所体现的经济形态固然是愚昧、野蛮的劳役地租制度以及人身依附制度,但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已经和原生状态下的农奴制有所区别,这个时候的农奴制农业,是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包含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就如同19世纪美国内战前南方的农奴制一样。(3)世界近代的历史是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这个现代化过程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有的闰家是依靠民间经济的缓慢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而有的国家则通过一种社会性的特殊行为或者政府的强制行为走向现代化的,也有的国家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走向现代化的。如果将当时德国的“农奴制再版”看作是后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初期阶段,则应当属于第二种类型。知识点解析:“农奴制再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中东欧某些地区出现的特殊现象,不同于传统的封建社会的农奴制。二、名词解释(本题共24题,每题1.0分,共24分。)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标准答案: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世纪末,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归属问题成为欧洲各国关注的焦点。西班牙君主查理二世多病且无子嗣可承王位,与西班牙有姻亲关系的欧洲各国对西班牙巨大的遗产都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路易十四利用各种手段使其孙子菲利浦(腓力二世)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英国、荷兰、德意志等联合起来,于1701年对法宣战。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四个战场上展开了激战,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712年在乌特勒支召开了和会,第二年交战双方缔结了《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获得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也从西班牙手中获取了梦寐以求的地中海的出海口。法国则丧失了霸主地位,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危饥。知识点解析: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法国衰落的起点。8、俾斯麦标准答案:俾斯麦是普鲁士首相和德意志帝国首相,出身于勃兰登堡贵族世家,是普鲁士政坛强硬派代表,曾先后任驻俄、法公使。1862年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强制进行军事改革,领导了德意志统一运动,统一后出任德意志帝国首相,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帝国统一和促进帝国发展的内外政策,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点解析:保守主义者俾斯麦推行的社会保障立法影响了后来福利国家的发展。9、《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标准答案:《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内战中政府颁布的解放黑奴的宣言。1862年9月22日,林肯在内阁会议上首次宣读,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规定自该日起所有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均被视为自由人,可应召参加联邦军队。这一宣言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给奴隶制以巨大打击,使内战的局势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局限是黑人只获得人身自由,而无政治和经济权利,未参加叛乱的蓄奴州的奴隶未获解放。知识点解析:在美国,黑人地位低下,对黑人的歧视根深蒂固。10、“光荣革命”标准答案:“光荣革命”是1688一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1687年和1688年詹姆斯二世先后两次发布“宽容宣言”,试图恢复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残酷迫害清教徒,危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到英国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1688年11月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威廉即英国王位,称威廉三世。这就是1688年政变,因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故史称“光荣革命”。政变之后,通过《权利法案》,英国逐渐建立起立宪君主制。知识点解析: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11、“七年战争”标准答案: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欧冲突,也是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1756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腓特烈二世利用反普鲁士各国的政治、军事弱点和错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知识点解析:七年战争标志着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的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12、尼德兰革命标准答案: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一1609)。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奥兰治亲王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48年,荷兰独立得到国际承认。知识点解析: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13、新贵族标准答案:新贵族是15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化的贵族。15世纪英国发生了农业革命,传统贵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有眼光的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牧业,使用雇佣劳动,有的兼营工商业,有的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这些贵族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日趋一致,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共同反对封建主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就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知识点解析:新贵族影响到英国政治文化中保守主义的发展。14、君主立宪制标准答案: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指以君主(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其形式又可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两种。前者,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如现在的英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后者,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918年的德国。知识点解析:君主立宪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性。15、《人权宣言》标准答案:《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在人权方面,宣言指出,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最高权力来自国民,即主权在民原则。宣言将“平等”也列为人的自然权利,公民在法律、担任公职、负担纳税义务等方面是平等的。在法治方面,《人权宣言》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国民的公共意志应是立法的根本依据。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宣言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以防止政府的专横与渎职。它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人权宣言》第一次把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知识点解析:《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16、开明专制标准答案: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知识点解析:开明君主专制是君主专权的美化外衣。17、制宪议会标准答案:制宪议会是法国大革命初期革命的领导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君主立宪派,在君主立宪派领导下,制宪议会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包括从根本原则上废除封建制度,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八月法令;确立作为大革命《人权宣言》的纲领性文件;改造旧国家政治体制和特权等级,废除封建行业限制、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法令;通过全面体现“八九年原则”的《1791年宪法》。在大革命中制宪议会胜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功不可没。知识点解析:君主立宪派是法国大革命初期的领导者。18、雅各宾俱乐部标准答案:雅各宾俱乐部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其前身为布列塔尼俱乐部,正式名称为“宪法之友社”,因常在圣奥诺雷街雅各宾修道院开会议事,故更名雅各宾俱乐部。参加者有自由派贵族、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在大革命进程中,该政治组织经历了几次分化和改组:1791年7月,君主立宪派退出,另组斐扬俱乐部;1792年10月10日,布里索和其他吉伦特派分子被开除或相继退出;此后,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山岳派领导该俱乐部,成为雅各宾专政的重要支柱,对革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俱乐部被封闭。知识点解析:雅各宾派是自由主义激进派的代表。19、青年意大利党标准答案:青年意大利党是意大利复兴运动共和主义者的秘密组织,1831年由马志尼在法国马赛创立,主张通过革命的道路从异族压迫下解放意大利,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实现民主、自由和普选权。参加者中有中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贵族中的优秀代表,出版秘密刊物,提出“为了上帝和人民”的行动口号,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次发动起义,均未成功。该党在意大利解放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独立的、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任务,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知识点解析:该党领导人从抽象的民族概念出发,忽视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拒绝把地主土地转归农民所有,脱离了革命的基本群众。20、大陆封锁体系标准答案:大陆封锁体系是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失败后被迫放弃侵英计划,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一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其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欧洲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知识点解析: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21、百科全书派标准答案: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和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知识点解析: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22、《独立宣言》标准答案:《独立宣言》是美围独立战争时期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起草,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宣言陈述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思想,谴责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独立。宣言体现了平等、自然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人民革命权利等作为新生国家立国理论基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知识点解析:《独立宣言》体现了北美启蒙思想家的观念。23、空想社会主义标准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一种向往理想社会而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主张和设想,如消灭雇佣劳动、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实行计划生产、妇女解放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个来源之一,但它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反对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宣传教育来感化资产阶级,争取有产者的同情与帮助,并通过示范试验,和平地过渡到理想社会。知识点解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逐步失去了其进步意义。24、《联邦宪法》标准答案:《联邦宪法》:1787年5—9月美国独立的十三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9月17日制定出该宪法。它体现了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原则,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它是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使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国家,它所创立的总统制共和政体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重要模式之一,有很大的国际影响。知识点解析:《联邦宪法》对于三权分立的实践及三权分立学说变为现实做出了贡献,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模范。25、彼得一世改革标准答案:彼得一世改革是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和夺取北方战争的胜利而推行的改革。在军事方面,创建新军,实行义务征兵制。在经济上,他鼓励工业发展,推行重商主义;聘请外国技术专家,派遣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在政治上,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在文化教育上,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办近代学校,翻译大量科技书籍,并简化了俄文字母,使用阿拉伯数字;采用公历,创办科学院,兴办报纸;采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使俄国最后在北方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知识点解析:彼得一世的现代化改革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他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26、卢德运动标准答案:卢德运动是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当时工人阶级尚未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把机器看作是造成他们贫苦和灾难的根源,用捣毁机器的方式来反对资本家。据传,该运动约于1779年由工人卢德首先发动,故名卢德运动。1811年春,诺丁汉郡针织工人为提高工资,开始大量破坏新发明的织机。不久,运动在兰开夏郡、约克郡和曼彻斯特及苏格兰也相继爆发。1812年国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调动军队进行镇压。1813年后趋向低潮。知识点解析:卢德运动体现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的自发性特征。27、1832年议会改革标准答案: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整个19世纪,英国经国会批准的重大改革有三次(1832年、1867年、1884年)。在1832年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的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知识点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统治权。28、宪章运动标准答案: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为争取实现《人民宪章》而展开的革命运动。《人民宪章》是伦敦工人协会在1837年拟订、1838年用法案形式公布的一个争取普选权的文件。内容包括普选权的要求以及为保障工人享受此项权利而规定的一系列条件。运动曾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1838一1839)在请愿书上签名者约128万人;第二次(1842)签名者达330万人;第三次(1848)在新请愿书上签名的人数达550万人。三次请愿书皆遭国会否决。工人们的集会、游行、总罢工和抗暴斗争也相继被镇压,运动领袖遭逮捕判刑。由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一个用正确的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等原因,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教育了工人阶级,也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知识点解析:对于宪章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列宁称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29、《共产党宣言》标准答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为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公之于世。全书除前言外,分为四章:一、资产者与无产者;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鼓舞和推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知识点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30、浪漫主义标准答案:浪漫主义曾是一种文学艺术思潮,也包含服饰审美观念,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该思潮有代表进步倾向的、表现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革命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在文艺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但也有逃避现实的、反映封建贵族对革命的反动的消极浪漫主义,其中还有转向提倡回到中世纪,宣传宗教神秘的逆流思潮。知识点解析:浪漫主义的开创者是卢梭,代表人物有拜伦、雪莱和雨果等。三、史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问题:3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标准答案: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他们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标准答案: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十分不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标准答案: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知识点解析:1861年改革是一场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目的在于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当代科技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标准答案:当代科技革命的发生,有着社会的因素,也有科技自身的内在动因。(1)科学理论的准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战后初期的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2)技术与物质前提。二次技术革命创造的先进实验条件使新技术的诞生成为可能;二次技术革命中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得以诞生的直接前提;二次技术革命中的尖端技术从军用转为民用,扩大了新兴产业。(3)社会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当代科技革命的到来;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本身要求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概述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当代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突出的特点:(1)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纺织机、蒸汽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电机、内燃机。这次技术革命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新技术汇入,形成一个多层次、紧密相连、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这次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二战后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形成需要国家大幅度投资、监控的大科学,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3)发展进程高速化。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大为缩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标准答案:(1)生产力出现新的质的飞跃,经济保持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3)产业结构转向服务化、高科技化和信息化;(4)工人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有很大提高;(5)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工人持股”和“工人参与管理”等改良主义措施;(6)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7)政治和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8)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1)以科技为导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科技发明发现超过前2000年的总和。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2)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70年代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4)国内外环境稳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5)掠夺第三世界的廉价原材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标准答案: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历了两次世界经济危机(1974~1975、1979~1982)。这两次战后最严重的危机有它们的特点,诸如生产下降的幅度大、时间长(主要是后一次)、失业数量大;危机过后,经济回升乏力,没有出现繁荣等。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新特点是“滞胀”,即在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停滞,而同时通货却又不断膨胀,物价上升。这是前所未有的。(1)关于生产停滞。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停滞是明显的。(2)关于通货膨胀。战前历次经济危机物价往往是下跌,而在战后,危机则往往伴随着通胀。70年代的物价上涨同历史上个别时期、个别国家发生过的短期物价上涨不同,它具有过去没有的特点——经常性和严重性。(3)关于滞胀带来的后果主要是统治集团束手无策,国家干预失灵。西方国家再也不敢像以往那样大力运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因为这会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不加干预使失业越来越严重,社会更加动荡。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在这两者的夹缝中摇摆,却难以摆脱危机。这是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长期萧条的根本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史上的五个周期阶段。标准答案:这五个周期阶段是:(1)40年代末到整个50年代的十多年间,是经济上的恢复重建;(2)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年间,是经济的繁荣发展;(3)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十年,资本主义经济由危机走向特有的“滞胀”;(4)8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经历了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5)在跨入90年代门槛之际,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经济安全理论被认同,它是一个更强调革新和变革的大变化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二战后,美国霸权衰落的表现及其经济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二次大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强大实力,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情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主要表现是: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在起作用。具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美国以国民生产总值中较大的比例投入与军事有关的研究和生产,而其竞争对手西德、日本则致力于为民用消费研制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新的技术突破,使后起的国家较快地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下降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两个逆差,即国际收支逆差和外贸逆差,以及由这两个逆差所导致的美元危机和美元的霸权地位的丧失。美国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大量美元回流美国,要求美国兑付黄金,造成对美元的巨大压力,美国黄金储备大量流失。20世纪70年代初,另一逆差即外贸易逆差的出现,又加剧了这种趋势,根本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此前,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多少还可以由贸易顺差来弥补,可是1971年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外贸逆差,此后“美元危机便不可挽救了”。以美元为支柱的战后美国霸权地位不可避免地衰落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什么?标准答案:(1)美国有条件和必须充当未来国际新秩序的“领袖”与“灯塔”。(2)建立美国式的单极世界,或者叫美国式的“一球一制”世界。(3)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4)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和扩张战略,千方百计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海外利益。(5)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利益服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战后西欧经济的变化过程。标准答案:二战后西欧经济经历了比较大的起伏:(1)50年代,持续稳定增长。60年代,在继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普遍加快了增长速度,此时期被称为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60年代西欧经济投资繁荣,劳动力充分就业,国民人均收入显著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而高于美国。(2)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黄金时代结束。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加上第四次中东战争,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尤以西欧的问题最为严重,表现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严重、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3)80年代,“滞胀”有所缓解,主要是“胀”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西欧各国通货膨胀率呈下降趋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战后西欧经济由严重衰落几近崩溃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重又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第一,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大环境看:(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2)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的适应性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能力空前增强。(3)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第二,从西欧的自身环境来看:(1)西欧的传统产业布局和劳动力素质的基础优势明显,为恢复经济提供了重要保证。(2)西欧国家垄断资本在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显著影响。(3)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为西欧经济充分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依赖于廉价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1973年经济危机与战前经济危机相比的特征是什么?其原因主要是什么?标准答案:1973年,一场始发于英国而扩展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等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涨幅过高、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濒于瓦解,同时伴之于石油危机的条件下爆发的,成为战后至70年代间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战后的经济危机与战前危机相比,有以下特征:(1)危机周期过程中的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变为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2)战后危机的表现形式是比较缓和的,而危机期间的物价仍然趋涨,这与战前危机物价暴跌的形式也不相同。造成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1)内在因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主要作用力: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东石油国家运用石油做武器,造成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促进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发展。这次经济危机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称之为“滞胀”的发展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1959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戴高乐任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政策提出的背景:(1)战后法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法国在经济、政治上受到美国的限制,希望能有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美苏冷战使法国感受到安全的威胁。(3)戴高乐个人同美国关系不好。美国二战期间没有支持戴高乐。其政策基本内容:(1)促进法国外交上独立自主。反对美国的霸权,维护民族的独立,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主要反对美国大西洋联盟的霸主地位;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建立三位一体的核力量,1960年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2)加强法德合作,推动两欧的联合。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分裂及美苏对峙对德的控制使德国不能成为法国的威胁,而且欧洲联盟的建立也不能缺少法德。1963年,法德签订《法德合作条约》,实现历史上的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3)调整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对苏联既保持警惕,又希望建立缓和谅解的合作关系,扩大法苏经贸合作,通过向苏联靠拢摆脱美国的控制。(4)非殖民化的问题,使法国赢得有利的国际地位。其政策的意义: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推动两欧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雄心很大,经济不足是其弱点,不可能使法国从根本上改变其国际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内因:(1)有一个长期和平安定的国内环境;(2)战后,日本进行的民主改革如五大改革、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既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生产关系做了局部调整;(3)日本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少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借机扩大对外贸易;(4)长期坚持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5)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素质;(6)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日本人民的变化革新精神。外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日本接受了美军的大批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大力扶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标准答案:1951年9月4日至8日,在美国主持下于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会议期间,美、英、日等49国签订了《对日和约》,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之后在1952年2月28日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4月28日又签订了所谓《日台和约》。这四个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所谓的“旧金山体制”。《对日和约》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以及交由美国托管的领土,同时规定盟国在日驻军权利等。《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在日驻军及行使武力等规定。《日美行政协定》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及美国军队享受治外法权。《日台条约》则排除日本同新中国建交的可能迫使日本与中国政府为敌。旧金山体制的建立,标志着战后美国公开占领日本的时期结束,日本名义上恢复了主权,但实质上进人美国半占领状态,日本被纳入了美国战后的“冷战”体制之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欧共体成立后的三次扩大及其影响是什么?标准答案:欧共体自1958年成立后,经历了三次扩大:(1)从1961年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葡萄牙提出申请开始,历时12年,于1973年完成,欧共体接纳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2)从1975年和1977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提出正式申请开始,于80年代初期、中期相继完成,使欧共体发展成为12个成员国。(3)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区的诞生,是扩大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欧共体不断扩大加剧了欧共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协调共同政策的困难与矛盾,使欧共体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西欧经济衰退和失业以及民族主义的复兴,也给联合的前景增添重重愁云。但欧共体的不断扩大,对其自身和世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1)从经济上看,扩大使欧共体的地域和人口空前增加,给它带来了内部市场的扩展和对外贸易竞争力加强的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此外,欧共体对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对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2)从政治上看,欧其体扩大后对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几乎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北岸,能确保亚非的资源供应,使苏联夹击欧洲的战略受到挑战,对欧洲均势与和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欧共体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这对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抗衡超级大国无疑是有力的支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同美国的关系。标准答案:战后西欧的联合最初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美国出于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考虑,推出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合作。50年代中期,共同市场产生后,西欧经济一体化起步。西欧同美国的矛盾开始显现,法国戴高乐领导的第五共和国展开了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随后,6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又以另一种稍微温和的方式,拉开了西欧在外交方面同美国的距离,显示其独立性。经过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和日本的实力在许多方面已接近和超过了美国。美、欧、日三极格局形成,西欧在政治、外交上显示其独立性的倾向更加增强了。在美元几次危机期间,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实际行动迫使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金兑换体制。7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冷战虽然仍在持续,但西方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衰退。在这种环境下,美欧之间的经济矛盾增加了,突出表现在贸易方面。美欧之间的竞争除贸易外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1985年,法国密特朗政府向欧共体提出的“尤里卡计划”,目的固然是为了加强西欧各国的尖端科技合作,同时也是为了同美国、日本竞争。协和式飞机的研制,也是为了排除美国在大型民用飞机方面的垄断。80年代,美欧之间的经济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农产品的贸易方面。欧共体的农业政策,是一种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虽然美国自己也搞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但远未达到共同体的程度。美欧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战,使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1986年开始)拖延了六七年才达成协议。80年代末,东西方冷战走向终结。美欧之间的矛盾又增加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西欧在冷战年代形成的、同美国结盟的大西洋主义(表现在北约)开始衰退。原来在安全方面维系着美国同西欧关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受到置疑。西欧同美国的关系仍然是错综复杂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试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标准答案:(1)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行为,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作为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社会改革运动,赫鲁晓夫改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模式被推广到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所领导的改革是在苏联内部对苏联传统模式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它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3)我们不能因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错误,简单地加以否定,更不能因其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上发生错误而斥之为背叛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复辟行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无可否认,它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愿望的革命运动,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总之,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有教训,有错误,处于不成熟的试验中。作为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先驱者,赫鲁晓夫难以完全摆脱沉重的历史负担。他既是斯大林的批判者,而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斯大林政策的继续者和维护者,他所改革的主要是斯大林模式最极端最暴露的弊病,并未触及旧体制的本质,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但它在苏联和国际共运改革史上的开创性功绩是不能抹煞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分析南斯拉夫走上自治道路的原因。标准答案:尽管战后初期一度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南斯拉夫很快就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本国国情。于是,南斯拉夫从1950年开始逐渐抛弃苏联模式,走上了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南斯拉夫认为,苏联式的中央集权制有很大的消极后果。比如不能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机构庞大且效率低下,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等。第二,实行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自治原则给各共和国和各地方以更大的权限,可以促使各民族的发展保持平衡,有利于解决矛盾。第三,南斯拉夫有自治的传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南共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解放委员会,工人接管资本家的工厂,恢复并管理生产。这是自治制度的最初萌芽。第四,南斯拉夫之所以走上自治道路,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是苏南冲突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实行的经济封锁、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这在客观上迫使南斯拉夫做出选择,不是继续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铁托为首的南共决定从本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简单评述《四月行动纲领》。标准答案: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68年3~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纲领的主要内容有:在政治方面,(1)主张党政分开,不能用党的机构代替国家机构、经济领导机构和社会组织;(2)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集会、结社、迁徙、言论和新闻自由,取消书报检查制度;(3)主张以民族阵线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政治体制;(4)在民族问题上,主张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联邦制国家。(5)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在进一步发展同苏联的“联盟和合作”的同时,发展同一切国家的互利关系。在经济方面,纲领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其主要内容是:(1)改革计划体制,一切经济活动都应利用税收、利润、价格等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2)规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都有独立自主权;(3)成立工厂委员会,它有权决定厂长的任免、利润的分配和职工的福利待遇等;(4)取消外贸垄断,企业有权独立进行外贸活动,国家只根据市场情况采取调节措施;(5)改革价格政策,缩小固定价格范围,逐步向自由价格过渡。《四月行动纲领》把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捷政府所有改革方案中最激进的纲领,各界群众举行各种集会讨论国家生活中的各方面问题,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活泼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试述苏联解体的影响。标准答案: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国际政治中最引人注目、影响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造成了剧烈的震荡和巨大的冲击。第一,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战后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整个世界加速走向一个多极化的新格局。第二,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战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东西欧对峙,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趋势,东西欧开始走向一体化。第三,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原有的凝聚力下降,美、欧、日矛盾激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第四,苏联解体后,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中间地带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对阵,受西方国家干涉和控制的危险加大,南北矛盾和发展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最后,苏联的解体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它也推动不少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思考和改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1、1947年,苏联一些农村的干部和群众,为了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A、农庄独立经济核算B、包产到组C、包产到户D、劳动日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二战后初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C、学术界批判运动的后果D、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1948年,苏联开展了遗传学的争论和批判,其中被斥责“为帝国主义效劳”的“唯心主义伪科学”的是()。A、米丘林学说B、李森科学派C、摩尔根学说D、达尔文进化遗传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斯大林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A、《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B、《列宁主义基础》C、《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1954年,苏联文艺界出现了所谓“解冻文学”,其代表作《解冻》的作者是()。A、爱伦堡B、西蒙诺夫C、左琴科D、肖洛霍夫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斯大林逝世后,首先获得平反的冤假错案是()。A、列宁格勒案件B、布哈林一李可夫案件C、医生间谍案件D、图哈切夫斯基案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名词解释(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27、马丁.路德.金标准答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运动的著名领袖,60年代初,他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对动员美国黑人群众参加政治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1963年4月,当他在蒙哥马利市领导反种族歧视运动遭到警察袭击时,民权抗议活动迅速扩大到全国。他坚持非暴力斗争的主张,于1968年4月18日被种族主义暴徒刺杀。他所领导的黑人群众运动,揭露和打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势力,改善了黑人、特别是南部黑人的社会地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新左派”运动标准答案:它是60年代美国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生发动的一场没有明确政治纲领、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造反行动。它始于1960年2月北卡罗来纳学院四名黑人学生的午餐静坐示威。1960年,美国18~24岁的大学生中有75万自称是“新左派”,他们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反对侵越战争,反对陈旧的教育制度,参加妇女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他们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到70年代初随着侵越战争的结束,该运动就销声匿迹了。这场运动反映出美国青年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对于社会不公而产生的“压抑”感,以及对于一个充满资产阶级偏见,特别是种族歧视的社会的“异化”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水门事件标准答案: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水门事件使尼克松面对被弹劾或辞职两个选择,最后他宣布辞职,由副总统福特就任总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里根革命标准答案:1980年,共和党里根在总统竞选中获胜,开始实行“新保守主义”,宣扬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地方社会和经济事务。1981年,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的四大支柱: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这些措施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或“里根革命”。这些措施的确成为1983~1984年经济强劲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里根革命”也留下了巨大隐患,美国经济陷入“三高一低”: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降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凯恩斯主义标准答案: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并逐渐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管理经济的主要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原因在于需求不足,国家应该承担调节需求的责任,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开支,甚至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以提高总需求水平,消除危机和失业。二次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强调的国家干预、调节需求的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着西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这对缓和经济危机,避免30年代大萧条的出现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执行这种政策,也带来积重难返的后果,这就是通货膨胀和国债大增。7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凯恩斯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变革,一定程度上也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弊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2、超越遏制标准答案:1989年布什政府上台后,针对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和苏联、东欧改革的新形势,提出了“超越遏制”的外交新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和国内政治“多元化”,最终把苏联融入西方社会。与遏制战略相比,超越遏制战略目标更大、空间更广、手段更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3、“沙漠风暴”标准答案:1991年1月17日凌晨,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奉命向伊拉克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在此后的38天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利用自己的海空优势和高技术优势,对伊拉克进行持续的空中突击,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伊军全线溃败。2月28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多国部队停止战斗,海湾战争结束。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阵亡340人的代价取得对伊拉克的绝对胜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戴高乐主义标准答案: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并实现了法德合作。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表明西欧对外政策已开始摆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依附状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5、新东方政策标准答案: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从60年代起,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联邦德国开始调整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实行了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及承认民主德国的“新东方政策”。由于联邦德国处于中欧这一特殊的地理优置,从俾斯麦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相应的东方政策。旧的东方政策不承认战后德国疆界的现状的不可改变性,不承认两个德国同时存在的现实,不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新东方政策的实质就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展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6、舒曼计划标准答案: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计划提出法国政府的建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并指出这个步骤将为未来欧洲联邦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计划而产生的煤钢联营(共同体)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此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7、《罗马条约》标准答案:1957年3月25日,法、德、意、荷、比、卢6国首脑聚会意大利罗马,签署了两项条约,即《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根据条约,成员国之间取消进出口关税和贸易限额;确立对共同体以外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贸易政策;确立农业和运输业方面的共同政策;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实行成员国之间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通,设立欧洲投资银行和社会基金;建立联系国制度等。根据条约,共同体还设置了一整套有一定权限的机构,它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共同体的日常工作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另外还设置了共同体的议会和法院。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8、布鲁塞尔条约标准答案:1965年4月18日,法、德、意、荷、比、卢6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所属机构加以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该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从此成为组织机构完备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9、哥本哈根报告标准答案:欧洲共同体成立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展,开始谋求政治一体化。1973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了共同体9国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由共同体9国外长拟定的“欧洲同一性报告”,表示“九国应该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步确定共同的立场”,提出了“西欧国家要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著名口号。哥本哈根报告是欧洲共同体就国际事务采取独立的共同立场的第一个文件,这次会议被视为欧洲共同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0、《阿拉木图宣言》标准答案: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的宣言。主要内容有: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宣布联合体成员国将通过协调机构进行平等协作,保留军事战略力量的统一指挥和以核武器进行统一监督;各成员国将在形成和发展共同经济区域方面进行合作;宣布随着独联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独联体对承认其宗旨和原则的前苏联成员国或其他国家开放,经成员国一致同意均可加入独联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26题,每题1.0分,共26分。)1、试析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出现的原因。(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经济条件。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物质前提。(二)政治环境。意大利有适宜于新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在北部和中部一些发达的城市里,如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世俗文化比较容易发展起来。(三)文化积淀。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它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地理大发现时期葡萄牙人的主要活动。(北京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葡萄牙人在非洲的殖民扩张。葡萄牙人从15世纪起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16世纪初,葡萄牙又占领了东非海岸的莫桑比克、索法拉、基尔瓦等地,并把这些据点作为从西欧到达东方这条航线上的补给站。为了控制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葡萄牙夺取了作为红海和波斯湾锁钥的索科特拉岛和霍尔木兹岛。(二)葡萄牙人在亚洲的殖民扩张。150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西北的第乌港打败阿拉伯、土耳其和印度的联合舰队,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霸主地位。1510年,攻占印度西海岸的果阿,在那里建立了印度总督府,成为葡萄牙在远东殖民统治的中心。1511年占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接着进入苏门答腊、爪哇、摩鹿加等东印度群岛。印度洋成为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葡萄牙殖民者在1543年到达日本,1553年窃据中国领土澳门。(三)葡萄牙人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在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于1500年到达巴西,巴西成为葡萄牙的领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15一16世纪以来西欧在政治、宗教以及自然科学上的变化。(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世界史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一)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是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的时期。两班牙通过再征服运动、王朝联姻统一了西班牙,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英法两国则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其特征是国王个人专权,他依据“君权神授”说,把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集于一身,并且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集权统治。(二)宗教改革。此阶段,西欧出现了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形式的社会改革运动。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德国爆发了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16世纪后期起,天主教会展开了反宗教改革的活动。(三)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革命的开始,也是自然科学摆脱神学控制独立发展的标志。布鲁诺提出新的宇宙理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个庞大的行星系。开普勒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伽利略进一步论证哥白尼学说的科学性,批判“地心说”的荒谬,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推动了天文学和唯物论思想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也有很大的进展。比利时医生维萨里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按系统分别叙述了人体结构。英国心理学家哈维论证了血液的循环运动,特别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2/3的多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州议会选两名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二)特征。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1789年又制定出针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权利,使这部首次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更加完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其意义。(四川大学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宣言强调天赋人权的原理,“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宣言提出,权利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宣布了法治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宣言最后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二)意义。(1)《人权宣言》是大革命中第一部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并以后者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概述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标准答案:(一)背景。统一前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国家分裂阻碍德意志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二)过程。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发动三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次是1864年进行的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奥结成同盟,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很快战败议和。根据10月签订的《维也纳和约》,丹麦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两国。第二次是普奥战争。普鲁士于1866年挑起了对奥战争。据8月签订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并宣布解散邦联;承认普鲁士有权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承认普鲁士占有荷尔施泰因和吞并在战争中协助奥地利的汉诺威、黑森、拿骚与法兰克福自由市;奥地利将威尼斯归还意大利。普奥战争是俾斯麦统一德国道路上的关键性步骤。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第三次是普法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双方在色当会战,法军大败,被迫投降。1870年11月,代表北德联邦的俾斯麦与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