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I课前诊断自测自主诊断回顾反思
(2019•山东新高考模拟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
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
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
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
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
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
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
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
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
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
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
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
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
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
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
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
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
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
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
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
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
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
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
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
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
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
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
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
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
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
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
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
时代的栗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
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
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
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
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
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
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
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
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
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
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
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
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
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
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
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答案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
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
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
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
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
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
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
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
学。”
答案B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
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等。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不合理。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
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
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
种新的“文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
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
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练后思悟
思考1:上述文本论述的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思考2:你的答题过程用了多长时间?正确率如何?你觉得今后解题应注意什
么?
I课堂精准突破重难突破增分提能:
论述类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对考生的阅读效
率和信息把握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考场上,考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要强
化关键词句的勾画意识,强化“论证思维”的意识。同时,要善于根据题型规律
快速寻求解题突破。
题型研训一内容理解题——关注细微,题文比对
[知能精要]
重点关注题中的“2要点”
3个考题依次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原文论证
要点一的相关分析”“根据原文内容的说法”。题目难度在加大;选项
题干新变化对原文信息的概括性更强了;思维含量增大,更强调对文本内容
的深层理解和概括分析。
采用8大设误方式: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
要点二
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考生要准确定位信
8大设误方式
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
[解题策略]
内容理解、筛选比对“2步骤”
[典例剖析]
[典例](2018•全国卷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
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
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
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
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
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
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
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
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
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
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
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
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
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
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
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为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
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
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
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
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
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
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
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
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
方Lo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答案见[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
第一步,先筛选标疑绝对化选项
读完这四个选项,要对某些绝对化词语加以重视:A项,“变得更加容易”;
B项,”之所以……是因为",前后的因果关系是关键;C项,"都是为了对抗
大数据”;D项,“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要注意一点,我们遇到绝对化的词不一定就代表这个选项错了,但这样的选
项或词语往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二步,再逐项回归原文细比对
第一段第二、三句”在大数据时代……使得海量的数字化
定区间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
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A项原文说“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常态”
比对在这里与“困难”相对,意思就是“容易”,选项与原文
分析意思一致。
选项正确
第一段第二句“在大数据时代……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
定区间
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工
原文意思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
B项
比对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
分析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也就是说,“人的主
体身份之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
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选项错误
定区间整个第二段。
原文意思是说,“被遗忘权”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
息,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也就是
对“大数据”把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的抵抗;而
C项比对“隐私权”则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文章并
分析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并且“隐
私权”在大数据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选项“都是
为了对抗大数据”错。
选项错误
第四段最后三句“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
定区间
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原文意思是说,“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
D项忆”是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不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对
比对
抗,“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
分析
“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选项错误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官文化建筑的代表当然就是皇家的宫殿。这种建筑非常注重“象征”作用,
并以具象化的自然形态与之对应,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都是其“勘
舆”“相她”的理论根基。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筑要
“象征”出皇家的至尊无上、气度非凡和能力无限。这种建筑最后一种成熟的风
格,就凝聚出现在北京的明清故宫上面了,它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严谨典丽,
肌理清晰,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风格。当然,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种气
派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建筑的瑰宝,它们往往将国内建筑名胜熔为一炉,甚至吸
收了外来园林文化的精华。
(摘编自刘悦笛《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
材料二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
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
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簿与炫富感走到了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
与含蓄。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
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
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
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
蝇般乱撞。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
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
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摘编自冯骥才《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材料三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
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
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
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
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
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
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
稀里糊涂地完成的。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经过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
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
它才能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审美以感性体验为主要特征,因此,论及个体的审美素养,往往容易忽略审
美知识的涵养。实际上,离开了必要知识的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例
如,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以直观的方式观赏对象,这种美学知识有助于审美主体调
整自己的注意方式,进入审美状态。审美活动以艺术为主体,学生进行欣赏和创
作,更是需要必要的艺术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就该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果对
音乐史有深入的了解,就更有助于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味。欣赏书法作品
除了要懂得书法的基本技法之外,还需要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意境”等
理论有所认识,否则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由此可见,审美知识有助于我们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不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就不可能进入艺术作品之中,
也谈不上受到艺术熏陶了。
(摘编自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
★1.下列对材料中“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时就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
化奢华的欲求,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缗与炫富感,使中
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必然造成国民美育和审美品
格的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
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解析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的影响。
答案C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家宫殿作为官文化建筑的代表,风格雍容华贵,注重象征意味。
B.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
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C.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
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D.艺术熏陶注重直接的体验,只要多加接触,自然就能习得美的精髓。
解析D项歪曲文意,原文强调的是“审美知识的涵养”,“离开了必要知识的
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
答案D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文化建筑一般参考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天体地貌等综合因素。
B.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尤其明代表现得尤为优异,雍容大气,敦
厚沉静。
C.北欧的奥斯陆的大街和建筑内部、家具风格,有效地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
美。
D.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有助于加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甚至可以加强艺
术熏陶。
解析D项,“甚至”表示递进关系,曲解文意。原文是“审美知识有助于我们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不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就不可能进入艺术作品之中,
也谈不上受到艺术熏陶了”。
答案D
4.简要概括清代以来审美发生变异的原因。
答案(1)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2)审美的繁缗与
炫富感走到极致后,国力却日渐衰败,使得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
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3)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当时“不爱红装爱武装”
的时代风气的影响,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再被提倡。
5.请分析北欧能有效地处理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的原因。
答案(1)经过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2)公众形
成集体审美观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
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栗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
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
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
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
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
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莺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
活有了更多的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
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本
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
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
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
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一
一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
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
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
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
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
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
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
企望。
(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
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
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
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
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
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
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
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
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
涵的重栗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
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
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
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栗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
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
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
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
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6.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
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
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
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
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解析C项,“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原文说“习俗
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答案c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
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
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
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
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解析A项,“无法”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
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二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项,关系倒置,
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生活体验感悟到端午节带来的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也获得了心灵
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
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
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
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根据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
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
是传统节日。
答案A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答案(1)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
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
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
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
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10.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答案(1)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2)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
视。
I专题对点强训I对点强训,精准提升:
内容理解题:关注细微,题文比对
(30分钟22分)
题组一对点练
一、(2019•河南七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
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
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
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
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
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
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
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
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
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
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
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
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
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
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
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
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栗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
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
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
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
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
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
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
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
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
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
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
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
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
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
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解析A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C项,原
文是“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
的“更替”和“演变”;D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错,
原文说“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答案B
题组二综合练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题。(19分)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
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
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
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
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
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
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
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涧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钻为着色
剂,加入辂、镒、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的雅
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
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
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
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
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
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
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栗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
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
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
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
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
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钻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
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
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
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钻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
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
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
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
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玦琅彩瓷器蜕化
而来的。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
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
主栗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
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
空前繁盛,''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
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
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
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
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
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
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
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勾倒
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
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
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
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
组成的。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
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
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
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
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
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
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
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倒角脱模工法”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
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B.在元代,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
有简净雅逸之美。
C.“倒角脱模工法”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
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花瓷之美。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
繁密,彰显肃穆之感。
解析B项,应该是“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C项,
“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表述不正确,根据材料三原文“千百年来
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可知,“倒角脱模工法”突破的是“陶瓷量产的
形状”,而非C项中“陶瓷生产的形状”。D项,张冠李戴,“官窑青花……彰
显肃穆之感”表述有误,根据原文“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打破了官窑青花
'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可知,这里是说清乾隆青花缠枝
莲纹抱月瓶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而非
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
答案A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花瓷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青花瓷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
釉下黑彩瓷技术。
B.北宋的青白瓷不是由青、白两色构成,也不是彩瓷,它是单色釉瓷器。
C.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
又一个高峰。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D.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青花瓷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
中国名窑的行列。
解析D项,“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表述不正确。原文是“这种风格
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所以是“青白瓷使
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答案D
4.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
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
B.青花瓷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其白色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
灵魂超逸。
C.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
D.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钻为着色剂,加入铭、锦、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
深邃,沉静。
解析A项,没有涉及青花瓷本身。
答案A
5.青花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②青
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③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
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6.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
料概括出其中三条。(6分)
答案①立足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②关注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③在技术
上刻苦研究,精益求精;④注意吸收他人的技术成果。
题型研训二论证分析题——抓论证要素,理逻辑思路
[知能精要]
「I在文章开头I
--1在文)中间(先破后立)|
在文堂结尾I
事实论据I
论理论论据I
证
总分式结构
国NI
t并列式结构I
「I论证结构I-
t层进式结构I
T对照式结构।
I论证卜「I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I
T对比论证।
q论证手法上
T假谀论证I
-I因果论证I
T比喻论证I
[解题策略]
论证分析“3步骤”
第一步标注选项敏感点
标注选项中的关键字眼根据选项的题F特点分析,敏感点大
致为:①显示论证特点和方式的字眼.如“前提“举例”
“围绕通过"1■接着"论证”等;②显示选项内容特点
的中心词,如“过程"u方面角度”等;③显示选项内容
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同i开简言之.着重标注选项中比较
重要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定选项对应区间
根据选项中的敏感点确定对应的区间一般来说,涉及论证
方法、论点与论据的选项常常由敏感点可以定位局部区间,
涉及文章论证前提、角度或思路的题目由敏感点定位全篇或
多个阅读区间.
第三步梳理比对定答案
要根据选项的定位情况梳理文本:①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②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
句间关系、论证的具体方法.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要素与
相关选项的要素比对,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比对的重点
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涉及局部区间比对的重
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具体应
视情况判断选项正谀.确定答案
[典例剖析]
[典例](2018•全国卷I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
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
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
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
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
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
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
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
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
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
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
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
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
展起来的城市,也需栗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
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
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
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
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
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
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
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
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
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
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
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答案见[技法运用]
[技法运用]
标注选项敏感点定选项对应区间梳理比对定答案
第2段是理论(道理)论证;“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馏塔苯甲苯课程设计
- 统计信源熵课程设计
- 移动通信秒表课程设计
- 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概要
- 2024招聘考试高频考点题库试题含答案
- 线描狗狗创意课程设计
- 山地自行车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大赛
- 学校班主任的食品安全教育策略计划
- 早教机构营业员招生总结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结构与选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派出所考勤制度管理制度
- 网络评论员培训
- 2024年西藏中考语文真题
- 某大厦10kv配电室增容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中建“大商务”管理实施方案
- 2024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航空乘务员危险品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表 6-1-12 咽喉部检查法评分标准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测试卷(教科版)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大学华西医院运营管理部招考聘用3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