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从诗歌的音韵、句式、修辞等方面深入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被引导发挥想象,品味梦境中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思维发展与提升:利用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法,学生可以感悟到作者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其生命追求。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诗人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分析法、鉴赏法、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背景。引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开始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提问环节:同学们,你们对李白这位诗人有多少了解?他的诗歌通常有哪些特点?你们知道“天姥”是什么地方吗?为什么李白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他诗歌的主题?在李白的时代,诗人们通常通过诗歌表达哪些情感和思想?你们认为这些情感和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何关系?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它还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时代背景。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梦游天姥吟留别》,探索李白在这首诗中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二、知人论世:介绍李白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生平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各地。生活经历:李白一生追求自由,不羁放纵,多次尝试进入仕途,但最终未能如愿。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宫廷中的荣耀,也有江湖上的漂泊。创作风格: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华美著称。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主题内容: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英雄理想的追求,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由、理想和个性的强烈向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联系生平: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理解他的诗歌中为何常常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贵的蔑视。通过李白的漫游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他在诗中对不同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分析风格:引导学生分析李白的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李白诗歌的独特性和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三、文本分析:解析关键诗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解析:这句诗描绘了瀛洲(传说中的仙山)的神秘和遥远,反映了诗人对超脱现实世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解析:这里提到的“天姥”是一座真实存在的山,但诗人在这里赋予了它神话色彩,表现出对神秘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解析:通过夸张的手法,诗人强调了天姥山的巍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壮丽自然景观的震撼和敬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解析: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通过梦境来游历吴越之地的愿望,这里的“梦”既是实际的梦境,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解析:诗人在梦中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陪伴,这里的“湖月”和“剡溪”都是自然意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解析:诗人借用了谢灵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攀登高峰、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勇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解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梦中的奇幻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世界的渴望。“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解析:诗人在这里描述了梦境中的迷离和变幻,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曲折和不确定性。“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解析:这些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梦境中的惊险和壮观,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解析:诗人在这句诗中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认为人生的欢乐和悲伤最终都会像流水一样逝去。通过解析这些关键诗句,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到诗人对自由、理想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现实束缚的反抗。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四、讨论与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一)修辞手法: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主要的修辞手法?例如,夸张、比喻、拟人等,它们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明确: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例如,“天台四万八千丈”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巍峨;“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梦”作为比喻,表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否举例说明?明确:夸张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比喻和拟人则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和深刻。(二)艺术特色探讨:李白的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独特之处?例如,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语言方面:词汇丰富,形象生动:李白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汇,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等,这些词汇为诗歌营造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氛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诗歌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对仗和韵律,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夸张与比喻的运用:李白的语言中充满了夸张和比喻,如“天台四万八千丈”,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夸张、生动,富有表现力。结构方面:现实与梦境的交织:诗歌的结构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从现实出发,进入梦境,最后又回到现实,这种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层次分明,情感递进:诗歌从对天姥山的向往开始,逐渐深入到梦境的描绘,最后以哲理反思结尾,情感层次分明,逐渐递进。首尾呼应:诗歌的开头与结尾都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形成了首尾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整体性。意象方面:自然与超自然的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既有自然的“湖月”、“剡溪”,也有超自然的“天鸡”、“熊咆龙吟”,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奇幻的梦境世界。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诗中的意象既有静态的山水,如“千岩万转”,也有动态的声响,如“熊咆龙吟”,这种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象征与暗示:许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如“青云梯”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意象的运用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三)主题和意义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这一主题的?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是对自由、理想和个性追求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批判。表达方式:诗人通过描绘梦游天姥山的奇幻经历,表达了对超脱现实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渴望。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神话色彩,如“天姥”、“瀛洲”等,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天台四万八千丈”,来强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局限的超越。诗歌中的梦境与现实世界有何联系?梦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联系:梦境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它揭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梦境中的景象往往是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和升华,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越。作用:梦境为诗歌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使得诗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梦境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想象,体验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旅程。诗歌中的“留别”意味着什么?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人生态度?明确:在诗歌中,“留别”通常指的是诗人在离别时留给亲友或读者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情感态度。具体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情感态度:不舍与怀念:“留别”体现了诗人对离别之地或人物的深深不舍和怀念。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通过描绘天姥山的奇幻美景,表达了对这个梦境中游览过的地方的留恋。豁达与释然:尽管有不舍,但“留别”也常常蕴含着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接受。诗人在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之后,又以更加豁达的心态看待现实世界的别离。人生态度:追求自由与理想:李白的“留别”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告别,更体现了他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在诗的结尾,他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意屈服于权贵的态度,这反映了他对自由和个人价值观的坚持。超脱与旷达:诗人在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梦境的美好时,展现了一种超脱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他认识到,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最终都是过眼云烟,因此更加珍惜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追求。总的来说,“留别”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不仅是诗人对一段经历或一种情感的记忆和告别,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由和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世事变迁的豁达和超脱。课堂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深层意义。以下是课堂总结的几个要点:诗歌背景与作者:我们了解了李白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修辞手法:通过识别和解析诗歌中的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魅力,并理解了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艺术特色:我们探讨了诗歌在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