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详细解读_第1页
《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详细解读_第2页
《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详细解读_第3页
《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详细解读_第4页
《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暖冬等级GB/T21983-2020》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术语和定义3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附录A(规范性附录)暖冬阈值取值方法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参考文献011范围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站、区域、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它适用于对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以及服务。术语定义标准中明确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平均值、冬季平均气温距平、暖冬等,为准确理解和应用标准提供了基础。1范围1范围010203判定与等级划分:单站暖冬:根据单站冬季平均气温距平与暖冬阈值的比较来判定。单站暖冬进一步划分为单站弱暖冬和单站强暖冬,具体根据距平与标准差的关系来确定。区域暖冬:当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时,判定为区域暖冬。区域暖冬也分为区域强暖冬和区域弱暖冬,依据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的比例来划分。1范围全国暖冬:通过计算全国暖冬指数来判定,当该指数大于或等于50%时,即为全国暖冬。同样,全国暖冬也分为全国强暖冬和全国弱暖冬,根据全国强暖冬指数来确定。此标准通过明确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为暖冬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和应对暖冬现象。022术语和定义定义指上年12月至当年2月的平均气温。单位摄氏度(℃)。2.1冬季平均气温定义最近连续三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作为气候态或常年值。更新频率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规定,每十年更新一次。2.2气候平均值冬季平均气温与其气候平均值的差值。定义摄氏度(℃)。单位2.3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定义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一定程度的气候现象。2.4暖冬“2.5单站定义某一气象观测站,也称为站或站点。定义某一给定的地理范围,如行政区、气候区或流域区等,不包括全国整体范围。2.6区域定义判定单站暖冬及其程度的临界值。2.7单站暖冬阈值“定义一个量,用于描述暖冬及其程度。2.8暖冬指数2.9有效站点定义具有连续30年以上气温观测记录的气象观测站。2.10有效网格定义:将全国范围按给定经纬度格距划分网格,包含有效站点的网格。这些术语和定义构成了《暖冬等级GB/T21983-2020》标准的基础,为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033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3.1暖冬分类区域暖冬在某一给定的地理范围内(如行政区、气候区等,不包括全国整体范围),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时,判定为区域暖冬。全国暖冬当全国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50%时,判定为全国暖冬。单站暖冬指某一气象观测站(单站)观测到的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其气候平均值一定程度的气候现象。030201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加内容,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单击此处添加内容,文字是您加内容,文字是您思3.2判定与等级划分“20143.2.1单站暖冬的判定与等级划分判定:单站冬季平均气温距平(ΔT)大于等于单站暖冬阈值时,判定为单站暖冬。等级划分:单站弱暖冬:当0.43σ≤ΔT<1.29σ时,判定为单站弱暖冬。单站强暖冬:当ΔT≥1.29σ时,判定为单站强暖冬。04010203判定: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时,判定为区域暖冬。区域强暖冬:在区域暖冬年,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25%。区域弱暖冬:在区域暖冬年,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小于25%。等级划分:3.2.2区域暖冬的判定与等级划分01020304全国弱暖冬:在全国暖冬年,全国强暖冬指数小于25%。判定:全国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50%时,判定为全国暖冬。此标准提供了暖冬的分类、判定和等级划分方法,有助于对暖冬现象进行科学的监测、预测和评价。等级划分:全国强暖冬:在全国暖冬年,全国强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25%。3.2.3全国暖冬的判定与等级划分04附录A(规范性附录)暖冬阈值取值方法所选取的阈值应能代表该地区冬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反映暖冬现象的真实情况。代表性原则阈值应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能够适用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暖冬判定。稳定性原则阈值的确定应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便于各级气象部门进行暖冬监测和评估。可操作性原则确定暖冬阈值的原则010203暖冬阈值取值步骤收集该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冬季气温数据,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质量控制。数据收集与处理计算冬季气温的气候态(如平均值、标准差等),了解该地区冬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利用独立样本数据对初步确定的阈值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阈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气候态分析根据气候态分析结果,结合历史暖冬事件,初步确定暖冬阈值的候选值。阈值初步确定01020403验证与调整010203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进行暖冬监测和评估。可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应对暖冬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暖冬现象,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暖冬阈值的应用范围05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公式有效网格面积是通过特定的公式来计算的,该公式考虑了地球表面的曲率和网格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准确计算有效网格面积是确定全国暖冬指数的基础,它确保了不同地理位置的网格在暖冬评估中具有相同的权重。B.1有效网格面积的计算B.2全国暖冬指数的计算步骤1.数据准备收集全国范围内所有有效网格的冬季平均气温数据。2.数据处理对每个有效网格的冬季平均气温进行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计算平均值等。3.指数计算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利用特定的公式计算出全国暖冬指数。4.结果判定将计算出的全国暖冬指数与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是否为全国暖冬。全国强暖冬指数的计算方法与全国暖冬指数类似,但阈值和判定标准更为严格。计算方法全国强暖冬指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极端暖冬事件的情况,对于气候研究和气象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意义B.3全国强暖冬指数的计算确保所使用的气温数据准确可靠,以避免计算结果的偏差。数据准确性严格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计算方法的规范性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特点合理设定阈值,以提高判定的准确性。阈值设定的合理性B.4注意事项01020306参考文献《暖冬等级GB/T21983-2020》是中国国家标准,用于规定单站、区域和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此标准不仅为气象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暖冬判定依据,还有助于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工作。下面将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一、引言“二、术语和定义指上年12月至当年2月的平均气温,以摄氏度为单位。1.冬季平均气温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2.气候平均值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一定程度的气候现象。4.暖冬冬季平均气温与其气候平均值之差,单位为摄氏度。3.冬季平均气温距平02040103三、暖冬的分类与判定等级划分:分为单站弱暖冬和单站强暖冬。具体划分标准依据标准差(σ)和冬季平均气温距平(ΔT)的关系。判定依据:单站冬季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单站暖冬阈值。1.单站暖冬:0102031232.区域暖冬:判定依据: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等级划分:分为区域强暖冬和区域弱暖冬。在区域暖冬年,根据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的比例来判定。三、暖冬的分类与判定3.全国暖冬:判定依据:全国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50%。等级划分:分为全国强暖冬和全国弱暖冬。在全国暖冬年,根据全国强暖冬指数来判定。三、暖冬的分类与判定010203用于描述暖冬及其程度的量,具体计算方法在标准附录中有详细说明。暖冬指数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指具有连续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