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4套)(共45题)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选集》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民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一《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依据有关材料,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标准答案: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什么方针的引用对这途径的选择起了决定作用?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标准答案:首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因为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列强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增强了综合国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标准答案:造成的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工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标准答案:经验教训:必须保证工、农、轻、重比例的平衡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工业化建设漠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农、轻、重严重失调,这也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障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作战,直到把笼罩阴云于大地的一切敌人消灭为止……任何为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国家或人民,我们都支援。任何与希特勒为伍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过去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一致地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谈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摘自丘吉尔在德国侵略苏联时发表的声明(1941年6月)材料二:我希望看到德军葬身于坟墓之中,而且希望看到俄国躺在手术台上。——摘自《丘吉尔的广播讲话》(1941年6月)问题:5、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的什么立场?标准答案:丘吉尔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捍卫者、斗士,坚持其既反对纳粹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的一贯立场。自从社会主义苏俄建立,丘吉尔就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发表把苏俄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的言论,积极支持协约国“一战”后对苏联的武装干涉。丘吉尔还是一个反纳粹的战士,他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坚定支持者,还是大英帝国既得利益的维护者,他反对纳粹的侵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材料一中,丘吉尔为什么宣称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标准答案:当英国与整个欧洲面临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时,作为一个灵活的政治家,丘吉尔认识到需要抛开对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联合苏联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举出英国“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主要事例。标准答案:英国参加了许多类似战役,比如北非的阿拉曼之战、西西里登陆、英德空军较量的不列颠之战、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等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根据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说明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战争结局?为什么?标准答案:作为一个政客,丘吉尔希望通过战争的延长,看到法西斯与社会主义苏联两败俱伤,这体现了丘吉尔既痛恨侵略自己围家的德国法西斯,又坚持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同立场。丘吉尔一贯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英国的利益。知识点解析:丘吉尔的政治观点体现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尤其是作为一位保守党政治家思考问题的角度,首先是意识形态,其次是国家利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地区,历来被英国视为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大战结束前后,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千方百计渗入这个连接欧亚两大洲的重要战略地区……1947年2月21日,英国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结柬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照会,声称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使英国在3月31日以后无法继续向希腊、土耳其两国提供援助。英国强调希、土面临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根本无力维护“民主制度”,由于希、土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决不能眼看它们落入苏联控制之下。材料二: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向它们提供援助,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材料三:其实杜鲁门主义从来没有规定过什么“地理界线”。杜鲁门自己就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必须进行干涉。”1947年5月22日,援助希、土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问题: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及其运用。标准答案:杜鲁门主义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的真实企图。以反苏反共为名,镇压希腊、土耳其两国革命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杜鲁门主义。标准答案:杜鲁门主义远不只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经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了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的时代。知识点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作为切入点,考查杜鲁门主义出笼的原因、目的、表现及影响等方面的知识。阅读下列材料: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何如?这五十年的日本何如?这五十年的德国何如?这五十年的俄国何如?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哭乐不等,至于学问思想界,真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有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请回答:11、文中的“五十年”概指什么时间?这五十年中,美国、日本、德国、俄国主要有哪些大的变化?标准答案:大致指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美、日、德、俄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德国通过统一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文中所说“这三期”是指哪些历史事件?简评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准答案:系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从物质层面打开了中国的近代化之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从制度层面开始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意识层面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进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材料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实际上崩溃了,日本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失败,反映了日本接受了将美国人起草的一个条款载入战后于1948年5月1日生效的“麦克阿瑟”宪法,该条规定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非法的。重新措词的麦克阿瑟使日本有可能动用军事力量来实现除了“解决国际争端”以外的其他目的——可以解释为自卫的目的。材料二首相和总统重申,他们相信日美合作与安全条约是远东和平与稳定,以及保卫日本的基础。为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以及对日本的防卫,他们承认有必要在日本与美国之间做必要的分工。首相表示,日本将主动地,根据其宪法和国防政策作出更大的努力,改善在日本领土上和领海及邻近的空域防卫能力。并进一步减轻美国驻日军队的财政负担。总统表示对首相的态度予以理解。他们认识到对外增强日本防卫能力的共同利益,并表示希望两国在安全问题上进行更有成果的对话。材料三只要不发生全球性大灾难,日本肯定将继续是世界的一个重要和越来越从容沉着的部分。今天在日本所进行的一场独特与国际性的争衡,将以国际性占上风而获得解决。鉴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将明显地促使日本朝这个方向发展。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大大地接近一种可行的世界秩序。材料四“今后文明的主宰者将是日本、美国和欧洲三大势力”,“日本目前不可能单独地立即脱离美国的世界战略”,“日本必须在历史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她将与浩瀚的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并驾齐驱,成为世界的另一核心,她正踏在未来文明的浪尖上”,“美国离不开日本,日本也同样需要美国”。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指出其原因。标准答案:基本政策:独占日本,按自身意志改造日本;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变日本为支持美国的忠实属国。把日本建成美国对苏、中进行封锁包围的主要堡垒;进而控制整个东亚地区。原因:美国既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占领日本,又利用日本对抗苏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日美关系中,日本提出了哪些要求?指出其原因。标准答案:与美展开安全对话的要求,加强其军事实力。原因:一是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发展,二是美国当时战略重点在欧洲,希望日本承担在亚洲的防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今日日本”在国际问题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标准答案:日本企图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企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同美国、西欧相抗衡的力量,特别是成为控制亚洲地区的主要力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二战后日美关系演变的基本过程与基本特征。标准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固结成特殊紧密的关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日美两国力量的消长,日美关系多次调整,日美两国亦由敌对发展成同盟。1945—1952年是美国占领日本并且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日本的过渡时期,日本对美从属地位再次确立,基调是强制性磨合;1952年日本独立到1989年冷战结束是日美关系的第二个不平等时期,日本以承认对美依附地位为前提东山再起,基调是从属性合作;1989年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进入第二个准平等时期,基调是合作与摩擦并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美国由二战结束后控制日本的局面开始随日本实力的增长而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日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盟约》材料二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马世力《世界史纲》材料三联合国之原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联合国宪章》请回答:5、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是哪位政治家在哪份文件中提出的?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的建立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怎样的愿望?标准答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了这一构想。反映了当时世界各国追求和平(合作)的愿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材料二中,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没有包括石油,其隐含的原因是什么?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标准答案:国际联盟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英法等大国希望通过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换得意大利的稳定与整个欧洲的安全。导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联合国宗旨与国际联盟宗旨的不同之处,以及它反映了世界怎样的一种趋势?标准答案:联合国的宗旨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国际问题,即发展问题。而国联仅仅是政治契约的组合,并被大国所利用。反映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材料二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其次,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请回答:8、根据材料,概括美英两国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改革措施的异同。标准答案:相同点: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税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不同点:里根政府强调改革税法,用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方法,调整经济结构;撒切尔夫人政府则强调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推行企业民营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政府的改革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标准答案:原因:①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问题实质,合理有效地运用政府职能解决经济问题。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③国际国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联系此时世界其他各国政府的措施,概括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由此谈谈你的认识。标准答案:共同特征:此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以及第三世界一些国家适时调整改革,发展了经济,可见,此时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社会改革浪潮。认识: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②改革中应抓住问题实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③加强国家的独立性,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是改革的有效保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标准答案: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在经过50—60年代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70年代初期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遇到阻碍,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被称为“滞胀”的现象出现了。①高速发展的原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促进。②出现“滞胀”的原因:一是70年代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依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影响。标准答案: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自身经济特点不同而发展速度有别,其中德国、日本经济发展最快,英国相对缓慢。影响:①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是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改变。②7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③经济格局的改变使战后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政治格局演变为以美国为主、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夫如是,则中国今日之所宜为,大可见矣。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夫为一弱于群强之间,政之所施,固常有标本缓急之可论。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此舍本言标者之所以无当也。虽然,其事至难言矣。夫中国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今日欲以旦暮之为,谓有能淘洗改革,求以合于当前之世变,以自存于烦扰之中,此其胜负窒窒之数,殆不可不待再计而知矣。”——《原强》严复请回答:1、简述严复的思想。标准答案: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论。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严复在《天演论》中有怎样的思想主张?并概括其影响。标准答案:首先,进化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存在于生物界,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政教人事。其次,强调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这里,严复并没有机械地套用达尔文的理论,片面地强调环境的选择作用,而是具体结合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阐明这种选择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借此呼吁人民觉醒,积极地应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严复的《天演论》带动起来的天演思潮,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进化论的角度,只要进行变法革命,发挥人的主动性,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这为力求改革和革命的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早期的康有为、梁启超到后来的孙中山等人,这种理论都激发他们在政治上产生了强烈的诉求,是改良或者革命的推动力,反过来他们的学说又丰富了进化论的思想体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2: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3、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标准答案:他主张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王朝统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要概述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产生过程。标准答案:康有为自幼熟读古代典籍,深谙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但他拥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致力于研究民族救亡的问题,在研究了大量西方书籍和到过上海、香港游历之后,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图强,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维新思想体系。康有为早期的变法维新思想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附会儒家经学典籍,将西方政治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来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属于这样的创作路数,希望能借此为维新思想正名,将维新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推广。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开始给光绪皇帝上万言书,其中的内容包括,除了痛陈割让台湾、辽东的恶劣后果,还提出了进行变法改革的几点主张。随后康有为的上书直达皇帝,引起了光绪皇帝的重视,他的维新思想取得了光绪的支持。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潮再一次的到来,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帝党下决心进行维新变法,他们的理论根源和变法策略都来自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898年初,康有为上陈《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卷五十材料2: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材料3: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北宋政府对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材料4:王安石执政之后,首先在西北的泾、渭、仪、原四州驻军中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后来又向黄河流域各路推行,每路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设置将与副将各一人,选用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军官充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回答:5、依据材料1,分析唐朝府兵制的特点。标准答案: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将帅临时委派,平时不能掌握军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对比材料1和材料2,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唐朝政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标准答案:表明唐的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主要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失去经济基础。影响:导致割据局面的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依据材料2、3,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标准答案:继承了唐后期的募兵制度。但改变了唐后期兵将结合的方式,实行兵将分离。影响:防止兵变和军事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积弱”现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北宋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由兵将分离再到兵将结合。原因:北宋“冗兵”现象的日益加重,在对北方各部族政权的战争中,兵将分离的弊端明显露。王安石变法要求富国强兵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政治局扩大会相信,中国苏维埃革命有着他雄厚的历史的泉源,他是不能消灭的,他是不能战胜的。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变为游击区,不过是整个苏维埃革命运动中部分的挫折。这种挫折丝毫也不足以使我们对于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前途表示张皇失措,实际上帝国主义国民党就是想暂时停止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的胜利,中央红军在云贵川三省内的活跃,以及全国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证明整个中国苏维埃革命正在前进中。政治局扩大会指出过去党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对于我们党的整个路线说来,不过是部分的错误。这种错误也不足以使我们悲观失望。党勇敢地揭发了这种错误,从错误中教育了自己,学习了如何更好地来领导革命战争到彻底的胜利。党揭发了这种错误之后,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1935年1月请回答:9、以上材料中的这个决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标准答案:这个决议是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通过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对长征进行评价。标准答案: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政治行动。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抗战得以继续,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红军在所经过的道路上播种了革命的火种,将更多的群众纳入到抗日、革命的队伍之中,拓展充实了群众基础和统一战线。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艰难困苦的任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以下史料,并回到问题:“古之有国家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已,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宋高宗致信金兵元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朕兼爱南北之民,屈己讲和,非怯于用兵也。若敌国交恶,天下受弊,朕实念之。今通好休兵其利博矣。士大夫狃于偏见,以讲和为弱,以用兵为强,非通论也。”(宋高宗对大臣所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问题:1、简述以上史料反映的历史背景。标准答案:靖康元年(1126)秋,金军第二次南下,合围东京(今河南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城破,宋钦宗亲往金营投降。金统治者在大肆掠夺后,于次年三月立宋朝投降派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楚。四月初一,俘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官僚、百工等数千人,携带大批掠夺的金银珠宝、珍贵书籍北撤。金灭北宋时,北宋皇族在开封者都被掳往燕京,只有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地而幸免此难。金兵北还后,张邦昌在全国一致反对下,被迫退位。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国都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宋高宗即位后,多次派人向金求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最终产生了什么后果?标准答案:在宋高宗这种求和思想的主导下,即使南宋军队和北方义军多次取得了胜利,但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担心抗金队伍的壮大,也担心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放回,便不断试图利用有利机会向金军求和,杀主战派将军岳飞。最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顺昌大捷后,南宋准备与金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两国分界线。史称《绍兴和议》,合约是在两国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宋金关系。通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史料的具体内容,基本能够判定这是讲述南宋初年宋金关系,然后根据已有知识分别论述其背景以及后果。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铨法虽多,而莫重于举削改官、磨勘转秩。考课虽密,而莫重于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其他教官、武举、童子等试,以及遗逸奏荐、贵戚公卿任子亲属与远州流外诸选,委曲琐细,成有品式。其间变更不常,沿革迭见,而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强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今辑旧史所录,胪为六门:一日科目;二日学校试;三日铨法;四曰补荫;五日保任;六曰考课。烦简适中,隐括归类,作《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一一《宋书》卷156《选举志》请回答:3、根据该材料,概括宋代的选官方式。标准答案:重用文臣,以文官抑制武将,成为宋代的国策,宋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科举取士。宋代大批官员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科举。②门荫补官。科举外重要的入仕途径。宋承旧制,中高级文武官员按品级高下,其子孙、本宗及异姓亲属、门客皆可补官,其滥授超越前代。③吏人出职。即流外出官。④纳粟买官。富户因赈济、备边、筑城等进纳米粟或金钱而补授官职的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宋代最主要的选官方式是什么?相较前代有何变化?标准答案:科举取士是影响决定宋代官僚队伍的素质和统治力量的最重要的途径。在改革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①宋代科举包括贡举、武举、制举、词举、童子科等九门,其中贡举是科举的主流,而进士科又最受时人的重视。②宋代考生应试有一定的程序,一般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③唐宋在科举上的最大差别是宋代废止了行卷和荐举,彻底消除了推荐制的遗留痕迹。④在考试程序和方法上,宋代有了严密的规定,考试实行糊名制、回避制,还实行“特奏名”制度,皇帝特别批准赐予出身。宋朝通过科举,吸收了大批地主阶级文人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宋代对于官员的管理制度。标准答案:宋代对于各级官员制定了磨勘考课、叙迁制度,用以考核官员每年的劳绩过失;制定了优待士大夫的制度,对于中上级官员的待遇甚为优厚;逐渐建立了完整严密的官员致仕制度。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宋的基本的选官形式和管理官员的方法,是历代考查的重点。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高宗在致金兵元帅信中说:“古之有国家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已,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6材料二宋高宗对大臣说:“朕兼爱南北之民,屈己讲和非怯于用兵也。若敌国交恶,天下受弊,朕实念之。今通好休兵其利博矣。士大夫狃于偏见,以讲和为弱,以用兵为强,非通论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4请回答:6、分析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背景及成因。标准答案:背景: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攻占开封,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归德府继位,是为高宗,然后一路南逃至扬州。1128年,金兵再次南下,赵构逃到海上,派人向金太宗请和。原因:当时的金处于具有军事爆发力的社会发展阶段,内部凝聚力很强,同时也表现出野蛮的掠夺性;宋朝最高统治者非常腐朽,不仅数量庞大的军队缺乏战斗力,而且不敢正视也无力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无力处理好勤王义兵的问题;金保留宋钦宗,是金对南宋战略的重要的安排,使得高宗有所忌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在上述材料反映的政策的指导下,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标准答案:在投降政策的指导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小学营养餐供应承包协议样本一
- 2024年安全施工质量保证协议
- 2024售后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年国际基础设施工程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工程转包合同范本
- 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合同
- 2024员工自愿退养经济补偿合同版B版
- 2024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专属劳动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外贸代理业务抽成协议模板一
-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2《水沸腾了》 教案
- 潮州市乡镇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 一体化净水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操维护说明
- tpe、tpr-SGS检测报告(共4页)
- 行政执法程序流程图
- 士林SC系列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菜籽油生产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资流水证明
- 《孙子兵法》全文在线阅读
- 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汇总分析报告
- 利德华福高压变频器第一章产品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