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120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120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120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120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12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5(共6套)(共120题)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弭兵之会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标准答案:从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卒,至公元前580年的11年间,晋、楚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使得两国的实力都大受损耗,疲于应对,所以都有缓和关系、停止战争的愿望。在晋楚争霸的同时,处于两国中间地带的中原小国,基本上全都被卷入战争中,深受战祸侵扰,他们同样有停止战乱、保持和平的强烈愿望。弭兵之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第一次弭兵之会由宋国自公元前579年发起,宋大夫华元向晋、楚两国发出会盟的提议,其后两国派出代表在宋国订立盟约。双方保持了三年的和平,但是三年之后楚国撕毁盟约,向北侵扰郑国和卫国。后晋楚两国大战于鄢陵,楚国战败。第二次弭兵之会同样由宋国发起,发起人是宋大夫向戌,此时的晋国深陷国内的六卿争权局面,而楚国则因东边的吴国崛起,没有北进的精力,二者都没有了在中原作战的情绪。所以这次弭兵之会得到了二者和其他诸侯国的响应,公元前546年,共十四国会盟于宋,同尊晋楚两国为盟主。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之间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很少,中原小国不再受大国争霸战争的困扰,为春秋后期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标准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形式之一是企业国有化。国有化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使私人企业国有化。另一种途径是国家出资建立国有企业。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战后没有进行工业国有化,而是由国家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干预。做法就是不断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订货和对垄断组织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美国政府通过大量采购商品(军备和援外),扩大劳务开支,即用扩大有保障的国家市场来刺激生产,以缓和危机,并使国民收入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的重新分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史上的五个周期阶段。标准答案:这五个周期阶段是:(1)40年代末到整个50年代的十多年间,是经济上的恢复重建;(2)60年代到70年代的十年间,是经济的繁荣发展;(3)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十年,资本主义经济由危机走向特有的“滞胀”;(4)8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经历了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5)在跨入90年代门槛之际。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经济安全理论被认同,它是一个更强调革新和变革的大变化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谈谈你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标准答案: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者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评凯恩斯主义。标准答案: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他主张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摆脱危机,这一主张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对“福利国家”型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做了系统而有力的论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反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已基本丧失,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来消除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对凯恩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理论,应予正确和公正的评价:第一,这种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是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第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说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对摆脱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凯恩斯主义没有找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逐渐受到各国冷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标准答案:(1)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反映了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及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战后,列强为分赃和争霸世界而互相争夺,为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2)影响:凡一华体系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它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通过操纵国际联盟发挥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的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这个体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际联盟组织创造出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23年~192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但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①它完全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小对等的,为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②它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③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④体系缺乏公正、民主、普遍性,决定了其在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原有帝国主义矛盾无法根除,新的矛盾义出现,并日益尖锐,成为不稳定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鸦片战争前中国同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存在着哪些差距?到19世纪60年代,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变化中进步的主流是什么?标准答案:(1)中英相比:①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衰落,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上: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财政困难,入不敷出。③军事上:英国船坚炮利,掌握着海上霸权,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而中国清王朝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虚骄自大。(2)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②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的封建闭关状态,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面对现实,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⑤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也使封建统治阶级产生分化,一部分官僚掀起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3)进步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知识点解析:这是历来史学界关注的老问题,也是比较传统的题目。回答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全面把握要点,而不应只是集中在某一点上详细论述。全面而又有思想,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8、简述阿拉伯帝国的特点。标准答案:(1)伊斯兰教的形成与国家的统一是同步进行的,有政教合一的特点。(2)帝国的形成固然有被煽动起来的宗教狂热,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原因,即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其寻求美好的土地与财富。正如他们自己说的,“你抛弃了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远方”。(3)帝国走的也是由盛到衰之路,但与别的帝国有所不同,即阿拉伯帝国虽然灭亡了,但阿拉伯民族形成了,西亚与北非融合成为统一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说,帝国灭亡了,但文化和宗教没有灭亡,其文化宗教的影响长期存在。(4)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是:神权专制政治,军政合一,但行政与财政分离。(5)在经济上是以农为本,但工商业比较发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标准答案:(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大流士改革的原因、内容与意义。标准答案:原因:到大流士时代,波斯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原来的国家机制已不适应庞大而复杂的大帝国的统治,采用何种方式统治的问题提上日程,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帝国内部社会经济状况极为复杂,因此,为了加强帝国的专制统治,公元前518年起,大流士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1)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帝国分为许多个行省,各省由皇帝委派总督统治,总督掌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总督身边都有“皇室秘书”,皇帝给总督的命令由他们宣读。总督之外,又设立一名驻守行省的军事长官,统领本省的驻军。总督和军事长官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国王,以收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之效。(2)制定统一的贡奉制度,废除以前以送礼的形式贡税的制度,正式规定了各行省纳税的项目和数目,并派人专管税收。(3)军事改革。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将领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每年亲自检阅附近部队,派使者检阅远处部队。由波斯人组成近卫军。大流士把全国分为五个军区,全国军队编制为万人团、千人团、百人队、十人队四级,并利用腓尼基、巴勒斯坦人建立了海军。(4)为了加强对全帝国的控制,大流士下令修筑若干驿道,便于调动军队、传达命令。其中最长的一条被称为“御道”。(5)统一了全国货币,只有皇帝铸造的金币才能通行全国,各省只能铸造银币作为辅币,自治城市可铸造铜币。(6)为维持帝国统一,把琐罗亚斯德教奉为国教,禁止其他宗教的流行。意义:大流士的改革,不仅使波斯帝国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得到空前的加强,客观上对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行省制的完善和军队的改组,使得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在帝国的范围内稳定下来,壮大了帝国的军事力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货币的统一、交通网的建设,扩大了帝国境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境内不同区城间的文化交流。知识点解析:大流士改革是本章的重中之重,曾经在考研试题中多次出现,对于它的前因后果,考生应多下工夫。11、简述一战后各主要战胜国的称霸计划。标准答案:(1)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着重体现在威尔逊所谓“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美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在西半球巩固并发展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在欧洲保持德国在政治军事上的较强大地位,使之成为抗衡英法的力量和反对苏俄的阵地;在经济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避免产生使美国在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的连锁反应,及防止法国的过分强大;希望在东南欧建立一个由它控制的巴尔干联盟;在东半球,拆散英日同盟,要求列强承认“门户开放”原则,并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以削弱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对手。(2)英国:支配殖民帝国的资源,保持对欧洲盟国的债权国地位,最大的海军强国,夺得新殖民地。要求战败国支付战争赔款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消灭具有威胁性的德国海军,努力保持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巩固已经取得的殖民地利益。在欧洲,继续实行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和肢解德国,力图使德国成为制止法国势力过于膨胀和遏制苏俄影响的较强国家。企图利用关法矛盾,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又与美国共同限制法国称霸欧洲,以达到由英国主宰欧洲事务的目的。在亚太地区,既希望维持英日同盟以换取日本在欧洲事务上对自己的支持和对抗美国在远东的扩张,又希望利用美日矛盾,与美国联手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以保护英国在远东的利益。(3)法国:欧洲军事战略优势,最强大的陆军。以永久保证法国安全为借口,用一系列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的方法一劳永逸地消灭这个宿敌和对手,重建法国在欧陆的霸权。力图把德国以东的国家组成以它为盟主的同盟体系,并尽量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土耳其在小亚细亚的一些属地,通过实现控制中、东欧,插足巴尔干,巩固非洲和西亚阵地的方法确保称霸欧洲。(4)意大利:要求英法履行1915年4月26日的伦敦密约,索取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大块领土,获得有争议的阜姆港,从而使自己在亚得里亚海和东地中海处于支配地位。(5)日本:使它在战时侵吞的利益合法化,并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为对付美国,希望利用英日同盟,以在欧洲问题上支持英国换取后者对它在亚太地区的支持。知识点解析:这是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历来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各国的霸权目的对其外交政策及其在国际行为有着直接关系,考生需对此加以重视。1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标准答案:(1)定义与性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该体系只是暂时解决了一战遗留的国际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冲突的隐患。由于该体系自身包含有不少无法克服的矛盾,建立后不久就受到各方面的冲击,最终走向瓦解。(2)建立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原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于是一战后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成为历史的必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此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公约、九国公约,都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的规定,又是20世纪世界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模式。(3)评价: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来适应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其中凡尔赛体系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定的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这个体系的实质就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4)进步性:凡尔—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大国按自己的意志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国际格局,具有暂时的稳定性。该体系用国际会议、各国协商、签订国际公约并建立国际组织来维护各国正常关系的方式,从运作方式上说是进步的、可行的,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5)局限性: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在战胜国与德国。《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疯狂掠夺,引起德国人民强烈的复仇心理,随着国力的恢复和增长,特别是在1932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以后,开始要求修改条约,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战败的德国持续蔓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德国的赔款问题贯穿于整个20年代,各帝国主义国家出于本国利益都力图将赔款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使赔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从鲁尔危机到道威斯计划再到杨格计划,各国之间利益的争斗成为赔款问题最终没能解决的重要原因。意大利因为没有得到英法在密约中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并且扩军备战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唆使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④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以牺牲部分弱小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利益为代价,如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共同宰割中国等,必然激起这些国家人民的反抗,加上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将战争消耗转嫁给殖民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逐渐高涨,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几十年里一直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另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于两战之间。所有这些就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是十分脆弱的。如列宁所说,靠凡尔赛体系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又如法国的福熙将军所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现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标准答案:在晚期猿人阶段,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火。北京猿人的洞穴里留下了大量用火的遗迹。元谋猿人的发现地也发现了炭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用火遗迹。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也有用火的证据。人类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后来才发展到人工取火。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火的使用,使人们开始食用熟食,这样既使得食物种类范围扩大,又使得食物易于消化,减轻了人体消化负担,大大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其次,火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使得人类的活动时间延长到日落之后,活动范围扩大到结冰线以北。再次,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考古证明,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等都是露天宿地的,元谋猿人、北京猿人则因知道用火改为穴居。最后,火还可以用于驱逐猛兽、保护人类和制造工具。可见,人类对火的发现和使用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恩格斯指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与教训。标准答案:原因: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1)内部原因:在历史上,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采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2)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以及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3)苏联长期实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庞大的军费开支与援外开支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也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实质: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训:(1)在指导思想上,执政的共产党要善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国情、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2)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和监督机制。(3)在作风建设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的原则,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和既得利益集团出现。(4)在领导方式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适应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研究执政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5)在适应生产力要求上,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国富民为己任。(6)执政的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慎重稳妥地处理民族、宗教等问题;掌握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处理好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7)执政的共产党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并得到人民拥护的外交政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标准答案:(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既是中国人民反帝民主革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步的、正义的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都突出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日寇。(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力量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论废除科举对中国近代变迁的影响。标准答案: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汉代,于隋唐时期形成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人们发现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和废除科举考试的呼声越来越高。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科举考试改八股为策论。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设立新式学校。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考试。至此,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彻底分离。废除科举对中国近代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1)废除科举使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促进了思想解放。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废除科举加速了儒学解体,儒学的地位日益降低。人们的思想因挣脱制度文本的约束而获得了极大解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西方思潮纷纷涌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2)废除科举推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废除科举使经学衰微,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变为现实,为科技文化在20世纪初的独立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使新学科和新知识在中国传播开来,造就和壮大了现代科技知识分子队伍,促进了科技文化的普及与推广。(3)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兴办,现代教育体系逐渐确立。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4)废除科举促进了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和中国社会的变革。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和新学堂大量创办,近代新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接受了西方文明,逐渐放弃通过考试求取功名步入仕途的观念,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把救国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5)废除科举瓦解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对政治与王朝的人身依附,摆脱了长期以来“读书做官”思想的束缚,开始关注学术的独立品格。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大量旧式知识分子突然丧失了读书做官的机会,他们由清政府的支持者变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当然,仓促废除科举制,而大量新式学堂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教育和传统文化无形断裂的局面,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总之,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个重大决策,也影响到了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变革演进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评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标准答案:义和团运动因主客观原因以失败告终。从主观上看,它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核心,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口号和策略,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因而被清政府利用、出卖;客观上看是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给八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义和团运动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义和团血的教训促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义和团促进了世界反殖民地斗争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取得哪些成就?标准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研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发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这些作为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尺度,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简述工业革命的影响。标准答案: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1)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越来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蒸汽动力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少,工厂一般都建在交通便利或是离交易市场、原料产地近的地方。在这些地方,逐渐兴起了许多工业城市,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另一方面,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又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希望巩固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资产阶级积极展开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美国是怎样从中立走向战争的?标准答案:20世纪30年代,美国宣布在欧洲事务和局部战争中保持中立,集中体现在几个中立法案上。美国宣布的三个中立法案是国内广泛流行的孤立主义思潮的反映。美国的中立政策实际上是纵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但在1939年欧战爆发前后,美国逐渐放弃中立政策而走向战争。(1)30年代的几个中立法案:①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规定对武器实行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禁运武器的项目和实行武器禁运的时间;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1935年10月意埃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援引《中立法》,宣布对交战双方实行军火禁运,它是有利于工业较发达的意大利而不利于埃塞俄比亚的。②193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二个中立法案,将第一个中立法案的有效期延长至1937年5月1日,并增加禁止向交战国贷款的条款。③1937年4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案。规定中立法案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之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或内战国。④随着战云密布欧洲大陆,美国决定废除永久《中立法》的禁运条款。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第四个中立法案,规定在“现款自运”的原则下,美国可以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禁止美国船只与交战国贸易。(2)《租借法案》的通过: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以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租借法案》废除了“现款自运”的原则,规定可以用美国船只运输武器、货物;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归还“借贷或出租”的武器和物资。《租借法案》的通过,彻底结束了美国长期坚持的所谓“中立政策”。(3)《大西洋宪章》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美、英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告: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同它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德、意、日三国及其仆从国。(4)珍珠港事件与美国参战: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次日,美国等国对日宣战,标志着美国彻底抛弃中立政策而走向战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要评析早期国家。标准答案:(1)五帝时代,氏族公社之间、部落之间主要因为掠夺而冲突,一些亲近的部落就组织联盟,设置军事领袖,军事领袖由议事会选举产生。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军事领袖的权力由于战争而日益扩大,议事会由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变为统治机构。它们的成员拥有财富、土地、奴隶,贫富分化产生阶级分化。接着监狱出现,军事首领演变为贵族。(2)尧、舜、禹时期,国家逐渐形成。战争更为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战争的扩大进一步加大了军事首领的权力。重大事务仍由议事会决定,而且,其间还有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3)禹时期,通过治水,发展经济;对外战争,扩大权力,议事会中平等的关系逐渐变为君臣关系,禹也就成了实际的国家君主了,此时已经离形成正规国家机器不远了。(4)启采用暴力手段,篡夺了益的王位,变禅让为世袭,“家天下”,接着启强化国家机器,建立军队、监狱,国家也就真正诞生了,原始社会解体。知识点解析:关于早期国家,史学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史前未有国家组织,尧舜禹只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治水也是在这个范围,考生也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这道题包含多个知识点,“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议事会”“原始社会末期的演变”,考生应注意这些知识点,并能适当补充内容。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联邦德国受战争的破坏非常严重,战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它不仅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而且还创造了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其原因:(1)“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除了缓解战后初年原料和食品的紧缺的状况之外,还解决了投资所需的基金。(2)战后从救济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对稳定德国社会和发展经济也起了重要作用。(3)联邦德国奉行艾哈德的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由于德国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人素质较高,这种政策符合德国国情。由于竞争的刺激,联邦德国从1950年起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到70年代初,工农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近7倍,人们称之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标准答案:门阀政治实际上是一种皇权同世家大族间相互制衡,共同行使国家政权的统治形式。它的产生是因为在西晋瓦解的过程中,南渡的大族和南方的大族共处,需要共同拥戴一个政权,所以东晋王朝才建立起来,而且东晋王室本身是大族拥戴上台,没有极具说服力的皇权,无法达到集权,只能是与大族分权共治,这一点不论是大族还是皇帝本人,都有认同,才会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一方面,皇权与大族权力平衡,另一方面,大族之间也保持着势力的均衡,如果有一支大族的权力过分膨胀,或者想替代皇权,那么也会遭到其他大族的一致反对,所以皇权和士族之间一直可以保持这种微妙的平衡。在继承的问题上,由于选官主要以门第为标准,所以大族可以保持对自己地位的垄断,尤其是朝中掌握大权的要职,军权也是争夺的重点。由于这种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他们与下层要求上升途径的寒门人士不断地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门阀政治被寒人兴起所取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伊凡四世及其初期的专制统治。标准答案:伊凡四世即位初期权力落到贵族手里,贵族会议限制了大公的部分权力。1547年伊凡加冕称沙皇,并利用人民起义之机推翻大贵族统治掌握大权。1549年开始推行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改革以强化皇权。1550年他颁布新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已取得的国家中央集权化的成果。军事改革是伊凡四世改革的中心环节,1556年的兵役法改革,使封建家兵转变为替沙皇服役的军队,这加强了他的军队力量,为后来的大规模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改革主要是对中央国家机关的改组,增设了一些分掌各部门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大贵族任首脑,小贵族处理日常事务。1555年,全国普设地方司法机关,从而削弱了地方官的权力,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中央政权,确立了俄罗斯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分裂的王公贵族势力受到打击。伊凡四世的内政改革,加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沙皇从此开始了对外扩张。在东方,它极力夺取金帐汗国的遗产,消灭!四分五裂的鞑靼汗国,夺取伏尔加河中下游和黑海里海地区。16世纪后半期,俄国侵入西伯利亚,占领土地,掠夺毛皮,无恶不作。1588年消灭失必儿汗国,彻底征服了西西伯利亚,16世纪末17世纪初,沙俄在征服鄂毕河流域后,又侵入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17世纪中叶哥萨克开始侵入中国北方领土,强占中国土地。沙俄在东方得手的同时,又把扩张的矛头转向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558~1583年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战争初期莫斯科获得胜利。由于波罗的海地区与许多国家利害攸关。波罗的海周边的国家逐渐参与战争,立沃尼亚战争国际化,最后,俄国不但没有取得出海口,反而丢失了部分国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标准答案: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他们积极领导广大穆斯林各阶层群众参加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国大党决定在工农中发展党员并支持工农运动。(2)国大党关于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烈响应:孟买等地工人举行了抵制性罢工;青年学生穿戴起流行的土布白帽白衣,宣传反帝自治思想;由青年组成的国民义勇军团达15万人;抵制英货热潮席卷全国;许多政府机关关门;手工纺织运动遍及城乡。(3)1921年11月7日,英王继承人威尔斯王子抵达孟买,全印度再一次举行抗议总罢业。这一年发生了400次罢工。英印政府开始大逮捕。广大爱国群众响应甘地号召,纷纷自动入狱,狱中人满为患。1922年2月4日,联合省乔里乔拉村农民火烧警察局,21名警察被烧死。甘地认为这是破坏非暴力原则,在2月12日的巴多利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上,主持通过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3月,甘地被捕,被判6年徒刑。(4)1929年12月,在国大党的拉合尔年会上,甘地推荐贾.尼赫鲁为主席。大会在群情昂扬中通过了采取行动、争取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在适当时候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大会宣布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这一天印度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反帝活动。这次活动促使甘地决定迅速发动一次新的、用“文明的非暴力”形式实现的、不服从政府法律的运动。(5)1930年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11条要求。甘地企图通过社会经济问题的途径,把印度广大阶层吸引到独立运动中来。英印当局拒绝了甘地的所有要求,于是甘地选定反对食盐专卖法作为这次抗争的突破口。英印当局发布了镇压令,1930年4月,尼赫鲁被捕,5月,甘地被捕。(6)1931年3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7)1932年9月,甘地在狱中宣布,他用绝食至死的方式反对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的“贱民”分区选举决定。这一行动推进了不服从运动在全国范围的迅速展开。他还把自己的社会思想在个人不服从运动中付诸实践,大大减少了印度教徒对“贱民”的抵触情绪和促使全社会关心贱民问题。(8)1934年4月,甘地决定停止个人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但他声明,推广手工纺织运动和民族教育、宣传节制生育、戒烟戒酒运动还要坚持下去。10月,国大党批准了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并评价雅尔塔会议。标准答案:当德国败局已定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会晤。在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上,主要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苏联与英美在会议期间讨论得最多,争论最为激烈,几经较量,才达成协议。(3)关于联合国。为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决定成立联合国。任何实质性问题(程序问题除外),均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即五大国拥有否决权。为了成立联合国,会议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会议。(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根据秘密缔结的雅尔塔协定,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评价:积极: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在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使胜利早日到来,以及对联合国的建立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美苏首脑竞背着中国签订了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交易的秘密协定,直到6月14日才由美国政府将内容通知中国当局,以既成事实迫使中国同意。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是四大盟国之一。但是这项协定却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作出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仅此一点,已足见雅尔塔秘密协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标准答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两者相较,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是:(1)二者的宗旨、路线相同,即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2)二者的历史背景相同,表现在两国都是封建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主改革两大任务。(3)双方的领导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牺牲精神。不同点是:(1)两国改革的侧重面不同。明治维新侧重政权改革和建设,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相对广泛。(2)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强藩为依托,且与豪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官僚。(3)两国的领导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精神状态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久经政治风浪考验,长于韬略、精明强千,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准备,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4)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态度不一,英美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对戊戌变法则持观望态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波兰议会君主制及其特点。标准答案:16世纪波兰已经变成完全农奴制的国家。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大小贵族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和自由。由于国家统一和王权加强,国王与大贵族的矛盾愈益突出。国王与小贵族结成联盟对付大贵族。国王竭力扩大和保障小贵族的权力。小贵族通过地方“小议会”影响国家政策。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5世纪末。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这种表决制度成为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1652年,国会又实行“自由否决制”,这种制度使国会和政府实际上陷于瘫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标准答案: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1)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政治上的大一统并未带来经济上的均衡发展。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2)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的三吴地区。但是整个六朝时期,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属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就从几次衰退中恢复,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水平和实力。总之,在隋唐以前的南北分裂时期,长江下游地区还处在开发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之间的联系。隋唐前期,北方地区农业开发的余地已然不大,而南方地区自东晋以来就处于开发的积累过程中,而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的趋势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呈现。(4)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南方成为朝廷的财赋的主要来源,北方著籍户口剧减,中原人口南迁。(5)唐末大动乱对南北经济都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朝廷更迭不休,战乱频繁,而南方经济恢复较快,这一时期在整个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6)到宋朝,江南水田农业最终超越了华北的旱地农业,江南在中国农业中的基本地位确立,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7)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再遭战火,大批人口南渡,南北经济的差距拉大。到了两宋之交,南方的经济重心最终确立。可见,经济重心南移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知识点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历年命题的重点。回答本题时,考生的时间概念一定要清晰,从江南的初步开发直到重心南移的完成都要点到,这本身显示着考生的一种历史素养。考生还要注意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同步南移。10、简述巴黎和会的主要议题。标准答案:巴黎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有时甚至到了互以退会相威胁的程度。它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1)会议程序问题。美国坚持要求先解决国际联盟问题,再言其他。而英、法却担心一旦建立了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联盟,美国就将支配对所有其他问题的解决,使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英、法认为国际联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巩固战胜国通过和约所获得的成果的工具。因此英国提出先解决德、土殖民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面对英法的反对,美国只好退让,“十人会议”决定将国际联盟问题交由一个以威尔逊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去研究。(2)对德和约问题。这是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但几乎在每一个决定作出之前,大国之间都有一番较量。在对德国的领土处理上,英国在美国支持下坚决反对法国肢解德国和兼并萨尔矿区的计划,迫使法国妥协。在战争赔款方面,英、美又联合反对法国的巨额赔款方案,双方最终因无法确定具体赔款数额而把该问题交由一个由克利孟梭主持的专门委员会去讨论。在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方面,法国要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最后备方不得不作出让步,问题才算解决。在对待德国殖民地问题上,英、日主张直接兼并,美国则坚持以托管或“委任统治”的方式解决,最后美国的意见占了上风。(3)波兰问题。由于英美两国坚决反对法国要求把上西里西亚和但泽地区全部划归波兰的建议,法国建立“大波兰”的意图最终未能实现。(4)阜姆问题。意大利想得到阜姆的要求遭到英、美、法的一致反对,在和会上未能如愿。(5)中国山东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当然有权收回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非法权益。但是英、法、意始终支持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无理要求,而美国最后也向日本让步,结果和会完全满足了日本的欲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标准答案: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他们积极领导广大穆斯林各阶层群众参加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国大党决定在工农中发展党员并支持工农运动。(2)国大党关于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烈响应:孟买等地工人举行了抵制性罢工;青年学生穿戴起流行的土布白帽白衣,宣传反帝自治思想;由青年组成的国民义勇军团达15万人;抵制英货热潮席卷全国;许多政府机关关门;手工纺织运动遍及城乡。(3)1921年11月7日,英王继承人威尔斯王子抵达孟买,全印度再一次举行抗议总罢业。这一年发生了400次罢工。英印政府开始大逮捕。广大爱国群众响应甘地号召,纷纷自动入狱,狱中人满为患。1922年2月4日,联合省乔里乔拉村农民火烧警察局,21名警察被烧死。甘地认为这是破坏非暴力原则,在2月12日的巴多利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上,主持通过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3月,甘地被捕,被判6年徒刑。(4)1929年12月,在国大党的拉合尔年会上,甘地推荐贾.尼赫鲁为主席。大会在群情昂扬中通过了采取行动、争取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在适当时候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大会宣布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这一天印度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反帝活动。这次活动促使甘地决定迅速发动一次新的、用“文明的非暴力”形式实现的、不服从政府法律的运动。(5)1930年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11条要求。甘地企图通过社会经济问题的途径,把印度广大阶层吸引到独立运动中来。英印当局拒绝了甘地的所有要求,于是甘地选定反对食盐专卖法作为这次抗争的突破口。英印当局发布了镇压令,1930年4月,尼赫鲁被捕,5月,甘地被捕。(6)1931年3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7)1932年9月,甘地在狱中宣布,他用绝食至死的方式反对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的“贱民”分区选举决定。这一行动推进了不服从运动在全国范围的迅速展开。他还把自己的社会思想在个人不服从运动中付诸实践,大大减少了印度教徒对“贱民”的抵触情绪和促使全社会关心贱民问题。(8)1934年4月,甘地决定停止个人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但他声明,推广手工纺织运动和民族教育、宣传节制生育、戒烟戒酒运动还要坚持下去。10月,国大党批准了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果。标准答案:亚述帝国的创建者是公元前8世纪后期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第一,军事改革。实行募兵制;把常备军划分为许多兵种: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工兵等;改善武器装备,给军队配备铁制的刀枪、弓箭、盔甲、护甲、战马等,制造并使用冲城器、云梯和投石机等。军事改革后,亚述军队成了当时西亚、北非最强大的军队。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利用这支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打败了北部劲敌乌拉尔图,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和叙利亚地区,迫使腓尼基境内的一些城市称臣纳贡,并南下控制了巴比伦尼亚。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军事改革的结果使亚述确立了在西亚的霸主地位,使亚述帝国迅速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第二,强制移民。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出于缓和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矛盾、稳定被征服地区社会秩序、发展经济以维护帝国统治的目的,改变了过去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抢光和屠杀政策,采用了一种强制移民的奴役形式。即把大批的被征服居民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安置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新环境中。这些被迁民被统治者视为奴隶,或属于国家,或被赠与神庙、官员,或卖给亚述奴隶主。但他们可以分得一块土地,以家庭为单位耕种或放牧,向主人交纳租税或服劳役。这种比较温和的统治形式较前是进步的,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标准答案: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经济上加紧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朽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相继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社会矛盾汇流;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扶植的清朝统治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的和阶级的基础。反帝反封建成为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义和团运动遭镇压,表明农民阶级难担救国大任;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中国近代出现了哪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标准答案:(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1905年~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公元前5世纪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特点。标准答案: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就其自身的发展过程说,可以说是达到了充分的繁荣。但和同样也经历了自己的发达阶段的东方古国的奴隶制经济比较起来,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奴隶制经济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希腊奴隶使用虽很普遍,却以小规模为主,而且,可称为大奴隶主的公民和小奴隶主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很大。和东方国家帝王将相豪门显贵的奴仆动辄成千上万,甚至十万至数十万的情况相比,雅典第一等级的大奴隶主,在东方看来只能算中等甚至中小奴隶主。这种小规模是和希腊城邦的公民体制密切相关的。(2)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各等级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也是以第三等级为首。即在希腊奴隶制经济中,占优势的是小农和小作坊的经济,与东方之王室、贵族、神庙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同。(3)奴隶劳动使用于商品生产的比重较大,或者说,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的比重较之其他古代社会为大,这反映了私有化比较彻底,市场交换的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工商业奴隶主势力比较强大,这对希腊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都有不小的影响。(4)希腊各邦一般不以本邦公民为奴,所使用的奴隶都是外邦人或蛮族人。由于这些特点,希腊奴隶制可称为古典奴隶制,和古典城邦体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简述1848年欧洲革命的根源及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标准答案:(1)1848年欧洲革命的发生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当时工业革命正在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已开始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各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得到加强,而政治上多数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仍处于无权的地位或初掌政权;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欧洲不断地高涨。另一方面,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封建统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封建残余仍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要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欧洲各个国家具体条件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而面临的革命具体任务也不完全相同。在法国,是要推翻金融贵族的统治,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在德国,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在匈牙利、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是为了摆脱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在意大利,则是消除国家分裂状态,驱逐外国势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1845—1847年欧洲连续发生了马铃薯病虫害,1847年欧洲又发生了经济危机,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加速了革命的到来。(2)1848年2月,法国发生了二月革命。革命后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3月,德国柏林三月革命取得胜利。1849年3月,法兰克福议会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行全德的关税、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宣布了言论、信仰、人身、集会和结社的自由等,这部宪法消除了原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同时期,奥地利和意大利也发生了起义和革命,沉重打击了统治者。1848年欧洲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大陆,可是从它取得胜利之快,而失败几乎同样之快的现象来看,革命力量还缺乏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的背叛、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工人阶级本身在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次革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为什么中世纪的德国曾一度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标准答案:查理曼帝国分裂后,东法兰克王国即后来的德国,到国王奥托一世统治时期,对内制服大封建诸侯,对外进行侵略扩张。10世纪中叶,他侵入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富庶的意大利,应教皇约翰十二世的请求,还率兵解除了罗马贵族对教皇的威胁。因此,962年2月,罗马教皇维奥托一世为其加冕,称他为“罗马皇帝”,后来前面又加上“神圣”二字。这个领土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的帝国,史称“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在历史上曾有“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之称。神圣罗马帝国就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962年由奥托一世创始,以后帝国逐步瓦解,于1806年被拿破仑一世消灭。通过普法战争,1871年由首相俾斯麦用武力自上而下统一了德国,从此开始了称为第二帝国的德意志帝国,直到1918年11月德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为止。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梦想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故此,希特勒法西斯时代的德国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它是法西斯德国的非正式名称,于1945年覆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标准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虽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帝国主义反动统治力量的脆弱,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很尖锐,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的统治“陷于孤立”;另一方面指这个国家革命力量的强大,有用革命方式解决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现实社会力量。(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的主要表现是:①仍保留着沙皇专制制度;②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对象;③俄国形成了用革命方式解决各种矛盾的现实社会力量;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一切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因此,俄国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容易突破的一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及英美大国的态度。标准答案:(1)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企图独霸地中海,在东非建立殖民帝国。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意大利的打击十分严重。为了夺取原料和销售市场,并转移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不满,墨索里尼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1932年7月,他委托殖民大臣德·博诺起草《在埃塞俄比亚采取行动的计划》。1934年2月,墨索里尼召集法西斯军政要人,秘商侵埃问题,并决定于1935年发动战争。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军向驻扎在奥加登省瓦尔一瓦尔绿洲的埃塞俄比亚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事后,意大利反诬埃塞俄比亚人挑起争端,并故意提出了一些让对方难堪而无法接受的要求。(2)瓦尔—瓦尔事件爆发后不久,埃塞俄比亚即向国际联盟报告。意大利极力反对国联过问,主张由双方自行解决。英法袒护意大利,在它们的操纵下,国联行政院直到9月4日才召开会议讨论意埃争端问题。在这九个月的时间里,英、法明明知道意大利正在加紧准备战争,但不仅坐视不问,而且通过各种渠道让意大利知道,它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法国企图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的宿敌德国,所以对墨索里尼政府的包庇最为露骨。1935年1月初,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赴罗马访问,1月7日,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其中四件公开,四件秘密。总括起来,它们的主要内容有:在奥地利的独立和完整受到威胁时,法、意两国将互相协商;意大利逐步放弃在法属突尼斯的特权地位;法国将法属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一些地区划给意大利,等等。但十分重要的是,赖伐尔在和墨索里尼秘密会谈时,允许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行动”。法意协定签订后,墨索里尼于1月16日任命德·博诺为东非高级专员兼驻东非意军总司令,命令他立即前往意属厄里特里亚,加速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的态度不像法国那样明显,它奉行的是一种所谓的“双重政策”,即“同意大利协商和忠于国联”。“同意大利协商”是“双重政策”的真正目标,而“忠于国联”则是迫不得已采取的策略。英国认为,没有生死攸关的利益使英国必须抵抗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对英国利益的威胁是遥远将来的事情。为了“保持欧洲和平”,英国不可惹怒墨索里尼,以免把意大利赶到德国的怀抱中。6月19日,新任外交大臣霍尔在内阁会议上主张向意大利提出如下的建议,即埃塞俄比亚把南部奥加登省的部分割让给意大利,而从英国手中得到英属索马里的泽拉港及联接内地的一条走廊。内阁批准了霍尔的方案,决定派国联事务大臣艾登出使罗马。6月24、25日艾登两次会晤墨索里尼,但英国的建议被完全拒绝了。7月25日,英国政府宣布对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双方将不再颁发出口武器的许可证。这表面上看来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对意大利一方有利的。(3)9月4日,国联行政院召开会议,6日通过决议:由英、法、波兰、西班牙、土耳其组成五国委员会,研究意埃关系并寻求解决办法。9日,国联第16次大会开幕。11日,霍尔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冠冕堂皇的演说,侈谈英国与国联站在一起,支持集体维护盟约的完整,特别支持对一切侵略行为进行坚决的集体抵抗。霍尔的演说一时迷惑了许多代表,但在会下霍尔与赖伐尔举行了三次会谈,霍尔还透露了英国支持国联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舆论迫切需要置于国联保护之下的集体安全,并说大多数中间派都是如此看法。9月18日,五国委员会提出了方案,但其实质是在承认意大利享有特殊利益的条件下对埃塞俄比亚实行国际共管。9月22日,意大利拒绝了五国委员会的方案。墨索里尼从这个方案中再一次看出英法旨在妥协,于是悍然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从1934年12月5日瓦尔—瓦尔事件爆发到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这一阶段长达十个月,至关重要。英、法如果真想制止战争,在此期间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但它们却想方设法满足意大利的领土野心,只求对方以“和平”手段实现吞并,便心满意足,结果使墨索里尼看清了英、法的软弱,更加无所顾忌地发动战争。(4)1935年10月5日,国联行政院决定成立一个六国委员会,负责研究形势的发展。10月7日,行政院会议一致(意大利除外)通过六国委员会的报告:“意大利政府无视它根据国联盟约第十二条所定的契约,诉诸战争。”不久,国联大会举行。在出席会议的54个会员国中,有50个赞成行政院的决议。它们组成了一个协调委员会,在其下又设立了一个18国委员会(通称制裁委员会),实际负责组织制裁的工作。对意大利的制裁包括武器禁运、财政制裁、禁止进口意大利货物和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某些货物。由于英、法的主张,禁止向意大利输出的物资,不包括石油、钢和铁的制成品、铜、铅、锌、煤等重要战略物资。这种软弱无力的制裁只能起激怒意大利的作用,却不能真正制止侵略战争,而且由于英、法的阻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