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_第1页
浙江版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_第2页
浙江版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_第3页
浙江版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_第4页
浙江版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3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2)唐朝三省六部制;(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4)元朝的行省制度;(5)中国古代中心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化的特点;(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2.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2)清朝军机处;(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清朝的边疆政策。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1.设置:①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②刺史一人。

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代中心设中书省、③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④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⑤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与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事实上有所分散。

▶图解历史唐朝中心行政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图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1.宰相: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⑥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分割相权: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⑦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图解历史宋代中心的权力结构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设立:元代确定了以⑧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需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心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2)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心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实行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限制。

3.意义: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心集权,特殊是调整好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图解历史元朝行省图五、中国古代中心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化的特点1.特点(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心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2)强化中心对地方的限制。中心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减弱。▶学问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1)演化历程秦代: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2)趋势: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主要内容西汉时期中心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⑩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担当,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状况

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2.评价(1)主动:监察体制的建立,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确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定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形也司空见惯。

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验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3.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心举荐,最终由中心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1)形式:以官举士,权操于上。(2)特点: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体现出封闭性。4.九品中正制(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2)特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5.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

(1)开创:隋朝。(2)相识: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殊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建意识的人。

探究点一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化◆史料呈现史料1(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史料2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类》史料3《元史》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读史引领史料1“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对中心的威逼,加强了中心集权史料2“路”“通判”说明宋代对地方行政进一步细化。宋代在地方军、政、财、刑罚等方面设置官员,直属中心限制,加强了中心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逼史料3“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心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化的特点。提示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中心集权逐步强化。2.元代行省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完善的标记。综合以上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化的相识。提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肯定听从中心,不利于地方主动性和创建性的发挥。◆史论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特点和影响1.过程(1)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心集权受到威逼。(4)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改道为路。(6)元朝:地方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心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行世袭,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省制度,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特点(1)演化过程中,中心始终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自主权,中心与地方的冲突始终存在。(2)中心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心。(3)地方行政制度经验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3.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心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探究点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化趋势及影响◆史料呈现史料1(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史料2(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3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学问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变更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肯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冲突,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读史引领史料1引自《礼记》,其中关键信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官制,这难以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史料2主要介绍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其中信息“德行”“学通”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道德、品德、才学作为举荐标准。这在肯定程度上可以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化的不公允,真正的寒门子弟少有被选中的机会史料3该史料为后世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其中信息“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科举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更。“开放性”指的是科举选官原则的变更,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科举制以考试成果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允考试”的原则◆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世官制、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提示世官制与察举制都是以官举士,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2.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分析科举选官的主动作用。提示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史论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趋势及影响1.变更与趋势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果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允、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2.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更,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更,特殊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驾驭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心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国家供应了高素养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1.(2024浙江1月选考,4,2分)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亮开放答案A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材料“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说明宰相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体现了相权的分散,故A项正确。2.(2024浙江4月选考,7,2分)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更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宋代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旨在分散宰相的权力,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故B项正确。世官制和察举制均属于选官制度,不属于相权调整的范畴,故A、D两项解除。“外朝”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与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中朝”相对应,强化“外朝”的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故解除C项。3.(2024浙江4月选考,5,2分)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心集权,调整中心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中学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本题考查行省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的设置,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同时也有利于调整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故本题选B。已考角度从史料实证、历史说明角度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相权分割、元代行省制等;从历史说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元代的疆域,树立学生的领土以及边疆意识。热考角度立足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古代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的演化选考风向标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始终是选考命题重点,侧重考查史料研读和获得信息的实力,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1.(2024浙江金华十校4月模拟)“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些论述表明,元朝的行省制 ()①代表中心分驭地方②具有僧俗并用、军民通摄的特点③以中心集权否定了地方分权④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答案C“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表明行省代表中心分驭地方,①正确;“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④正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僧俗并用的信息,解除②;行省制是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③错误;②③错误,故解除A、B、D。2.(2024浙江衢州、湖州、丽水三地市4月质检)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处的机构应当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答案A图中的“宣政院”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是在元代设立,其功能主要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依据“六部”“行省”信息,可知①应为中书省,因为行省全称为“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的行政机构,受到中书省的节制,故A项正确。门下省在唐代职能为审核,其下设政事堂,作为议事机构,元代不再设置;尚书省在唐代职能为执行部门,其下设六部,但没设行省。故B、C、D三项错误。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1.废丞相,设内阁(1)缘由: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阻碍皇帝行使权力。(2)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①六部干脆隶属皇帝,丞相制度被恒久废弃。朱元璋废除丞相职务,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大大加强了皇权,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②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渐渐提高。

2.内阁的特点(1)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2)内阁始终不是中心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3)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4)皇帝担忧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逼皇权,于是以③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3.实质: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行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4.影响(1)加强了君主专制。(2)宦官参政,阻碍阁权,甚至限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缘由。二、清朝军机处1.设立:⑤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为军机处。

2.职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⑥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其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洁,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但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4.影响:肯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记着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问比较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缘由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须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心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洁;行事快捷;外界干涉少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主动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旺盛,为康乾盛世的出现供应政治保障。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四、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敬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⑧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重大举措(1)设理藩院:清朝设⑨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2)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⑩土司制度。从明代起先,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3.重要作用(1)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主要包括新疆、蒙古、西藏、西南地区)(2)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3)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来祖国)探究点探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呈现史料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2雍正年间,因西北用兵,来回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史料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更有千端。画成照旧葫芦样,要把葫芦细致看。”◆读史引领史料1引自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治”是因为“高皇帝罢丞相”,这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肯定的制约作用史料2主要介绍了清代军机处设立的起因,其中信息“西北用兵”体现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太远”“不便亲授机宜”反映了清代设立军机处的干脆目的是适应军务须要史料3关键信息“积成样本四巨册”“惟揣摹此样本为急”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敏捷变通性,揭示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提示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2.依据史料2、3,分析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记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提示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肯定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为彻底的主仆关系。◆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且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主动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抵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沟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①从目的看,它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②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反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缘由之一。1.(2024浙江7月选考,7,2分)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探讨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答案C由材料“最高级别”“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中心最高行政机构是三省及六部,宋朝中心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及六部,明朝最高行政机构是六部,故明朝与唐宋“几无差别”的行政机构是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故解除A项。明朝始设内阁,且内阁始终不是中心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故解除B项。明代已无刺史这一官职,故解除D项。2.(2024浙江1月选考,6,2分)今日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更。恰是这种变更,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更的是 ()①罢除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司礼监④六部直属皇帝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助理机构;后来皇帝担忧内阁地位上升,威逼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由此可知,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设立内阁、设司礼监均属于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变更,故D项正确。3.(2024浙江11月选考,7,2分)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推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答案B清代雍正皇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实行密折制,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限制,符合材料中的“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故B正确。通政司、枢密院和军机处与材料所述不符,故A、C、D错误。已考角度从史料实证、历史说明角度考查内阁制,从历史说明考查明朝的政治体制,从史料实证考查密折制热考角度立足史料实证、历史说明角度,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及影响选考风向标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的强化始终是选考命题重点,侧重考查史料研读和获得信息实力,以及对学问点的综合理解实力1.(2024浙江嘉兴5月选考测试)下图是某一机构的示意图(局部)。据此推断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 ()A.宣政院B.内阁C.鸿胪寺D.理藩院答案D图中机构设有俄罗斯馆、木兰围场和喇嘛印务处等,可以推出其为清代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D项正确。宣政院是元代的中心机构,与“木兰围场”等不符,A项错误;明清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B项错误;清代鸿胪寺主要负责外交、朝会礼仪等事务,不会涉及“喇嘛印务处”“木兰围场”等,C项错误。2.(2024浙江温州11月选考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满清之肯定专制,在雍正帝时代,完全确立。雍正帝英明坚决,裁抑宗室,亲揽大权,达到了肯定专制的最高峰。”下列能支持其观点的有 ()①推行密折制 ②创立“隐私建储”制度③设置军机处 ④完成“改土归流”任务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雍正帝推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限制,也加强君主专制,故①正确;雍正帝创立“隐私建储”制度,加强对皇位传位的限制,故②正确;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故③正确;乾隆帝时期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本讲小结记学问纲要背史论术语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心集权不断强化。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心官制,使相权不断减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与成熟。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以君权的肯定成功而告终。5.明成祖设内阁,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6.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一、选择题1.(2024浙江金华十校4月模拟)《贞观政要》记载:“中书所出诏敕,颇有看法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看法,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可见,唐朝中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A.相权扩大,制约皇权 B.分工明确,相互监督C.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D.决策封闭,效率较高答案B依据材料“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书、门下分工明确,且相互牵制和监督,故选B。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解除A。“人员精干,有官无吏”与“决策封闭,效率较高”均是军机处的特点,解除C、D。2.(2024浙江温州2月选考测试)《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宋代政治制度沿袭唐代,基本没有发展变更B.政事驾驭在三省手里,三省长官拥有实权C.君权被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架空D.宋代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减弱、分散答案D“宋承唐制,抑又甚焉”说明宋代政治制度在沿袭唐代制度的同时又有所变更,故A项错误;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说明政事并未驾驭在三省手里,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宋代职官制度的设计意图是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材料信息“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说明宋代设立了“二府三司”,这使得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减弱、分散,故D项正确。3.(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其次次联考)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验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察法律体系。下列监察官职或机构与说明对应不一样的是 ()选项监察官职(机构)说明A秦代御史大夫丞相副贰,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B汉代司隶校尉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C唐代御史台定期到各州县地方监狱视察执法状况D元代御史纠举官吏时,可实行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答案C唐代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特地负责监督国家的政令运行和官员言行,定期到京都的各监狱视察执法状况,而不是到地方监狱视察,故C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奏章,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故A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的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官员,故B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御史在行使职权时可以实行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故D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4.(2024浙江宁波“十校”3月联考)有学者称:“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这种牵制机制始终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种“牵制机制”的有 ()①汉朝的“中外朝制”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中外朝制是汉武帝以左右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参议机要,来牵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措施,故①正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共议朝政,相互牵制,故②正确。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体现了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故③正确。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中枢决策机制,故④错误。故A项。5.(2024浙江七彩阳光联盟4月模拟)宋代非常重视财经工作,对理财机构给予很高的行政地位和很大的权力,其中心机构称“计省”。下列各项中,对“计省”的解读恰当的是 ()①“计省”的长官为三司使②“计省”即尚书省③“计省”习称政事堂④“计省”起到了分割相权的作用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计省”是掌管理财的中心机构,有很大的权力,结合所学可以得知,“计省”是三司的别称,其长官为三司使,宋代将财权给予“计省”明显是起到了分割相权的作用,故①④正确。尚书省的功能是执行政令,而非掌管财权,故②错误。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习称政事堂,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故③错误。选A项。6.(2024浙江十校联盟3月联考)在某一元朝疆域示意图中,有一片区域标示为“宣政院辖地”。这片区域涉及今日的 ()A.西藏、四川、新疆 B.西藏、四川、青海C.新疆、青海、甘肃 D.西藏、甘肃、蒙古答案B元朝时期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心官署,管辖区域涉及今日的西藏和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故选B项。7.(2024浙江台州4月质评)历朝历代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边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相比,元朝通过行省管辖边疆的不同之处有 ()①中心垂直管理地方 ②地方权力受到节制③省官互迁 ④地方不编户籍,不上贡赋A.①③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首领担当都督、刺史,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通常由都督府节制,故②④错误。行省长官由中心任免,带有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特点,而且为了避开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将管理不同行省的官员进行调换,①③符合题意。故A正确。8.(2024浙江名校新高考探讨Z20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 ()A.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B.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C.政务繁忙,辅官与高校士堪当重任D.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答案A据材料“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可知明初采纳元朝中书省制度,丞相参与处理国家事务,故选A项。依所学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高校士,而非内阁,解除B项。据材料“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可知殿阁高校士并不参与决策,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解除C项。据材料“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可知材料强调内阁权力较大,但并未涉及司礼监相关内容,解除D项。9.(2024浙江宁波选考适应性考试)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机构示意图(局部),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皇帝中央A.唐后期 B.宋前期C.元后期 D.清前期答案D示意图中没有宰相,唐、宋和元朝均有宰相,清朝前期继承了明朝的内阁等制度,故选D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解除A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解除B项。元朝实行“一府两院制”,解除C项。10.(2024浙江湖州、衢州、丽水教学质量检测)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B.将学问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答案A据材料“投牒自列”“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可知该制度为科举制。允许自己报名应试,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殊举荐,这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分,据材料“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可知科举制在肯定程度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故选A项。学问分子进入统治集团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该制度的进步性,解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科举制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体现不出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解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制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不涉及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问题,解除D项。11.(2024浙江金华十校一模选考)某博物馆拟建秦、汉、唐、宋历史文化展,须要选择一些具备标记性意义的历史信息作为时代标签。下表依据朝代先后依次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学水排刺史《说文解字》②亭长直道小篆典客③参知政事交子《清明上河图》《武经总要》④釉下彩绘筒车政事堂颜体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答案D据汉武帝时设立太学和刺史制度,东汉杜诗独创水排,可知①是汉代。秦朝时期修建直道,并且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据此可知②是秦朝。《清明上河图》和交子都出现在北宋时期,故③是宋朝。从唐朝创制浇灌工具筒车,颜体是指颜真卿的书法,可知④是唐朝。正确的排列依次是②①④③,选择D项。12.(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新疆是我国的西北屏障,历朝政府非常重视新疆的管理。下列关于新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设立的理藩院后来也负责新疆的行政、赋税等事务②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对西域加以管理③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限制④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据宪法行使高度自治权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最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的机构,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宗教等事务,故①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即640年建立的,是管理西域地区的机构,故②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省,故③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享有自治权,而不是享有高度自治权,故④错误。本题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24浙江金华十校11月选考模拟)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从中世向近世转变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说,宋朝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宋朝的主干力气来自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宋朝初年,君主们大力发展了科举以及太学制度。……由于实行了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朝廷任用的许多官吏首次来自中部和南部,从而结束了北方人垄断官职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更的同时,应科举取士制度而生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国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苏轼的爱好同样广泛,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依据美国学者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尹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整理材料三德国汉学家库恩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更,宋朝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宋代)高品质的印刷和出版等方面都走在了中世纪欧洲的前面。……通过中亚始终连接到伊斯兰世界的贸易路途和传播沟通网络(在19世纪时被称为“丝绸之路”)使中国的技术传播到了欧洲。——依据德国学者库恩《宋代文化史》、加拿高校者卜正民《哈佛中国史》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