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分一、客观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先秦诸予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合一 B.追求社会责任感C.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D.蕴含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主见有为而无求。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动入世的心态,即具有剧烈的社会责任感,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重视天人合一,故A错误;儒家、墨家都主见有为,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本思想,故D错误。2.战国时期荀子汲取法家学说,提倡“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汲取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缘由是()A.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C.适应封建统治须要 D.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体现出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汲取其他思想的合理成分而不断丰富发展。由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缘由是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与时俱进,故D正确;战国时期,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无关,故B错误;适应封建统治须要是儒学趋势更新的目的,故C错误。3.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相识和接受,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缘由是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须要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须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要求分析理学历经坎坷终能实现正统的缘由,结合所学学问,我们不难得知是其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故选A项;B项错在了“首倡”的表述上;“君权神授”思想是从汉代董仲舒时期就提出了,故解除C项;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是在宋代的时期,故解除D项。4.王阳明主见“致知格物”,并将其说明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D.提倡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答案】C【解析】【详解】“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见“致知格物”属于相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解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说明,B无法体现,解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说明,无法体现王阳明“提倡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解除D。5.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同等民主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峻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确定听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同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询问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指责,学校是培育人オ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峻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解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同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解除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峻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解除D。6.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绽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D.宋朝商品经济的旺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南宋李嵩创作的《货郎图》的特色是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突出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这主要和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的说法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风俗画是当时亮点的结论,当时宫廷画也非常兴盛,B选项解除;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与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的说法无关,C选项解除;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北宋商品经济旺盛的说法的,D选项解除。7.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多赛认为,牛顿物理学探求客观世界真实性的模式也可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只要将科学的进步力气适用于社会,就能提升社会生活在道德上的合理化程度,这突出反映了A.启蒙思想家都热衷于探讨经典力学 B.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C.启蒙思想家主见过有道德的生活 D.牛顿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孔多赛的说法,科学的进步力气适用于社会,可以提升生活和道德上的理性等,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自然科学发展影响了启蒙思想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只有孔多赛的观点不能说明全部的启蒙思想家都热衷探讨经典力学,也不能反映启蒙思想家们主见过有道德的生活,AC项说法错误;牛顿的探讨只限于自然科学,他并不是启蒙运动的代表,D项不符合史实。8.依据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推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核心素养内涵唯物史观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相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时空观念要将所相识的史事置于详细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要依据牢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历史说明全部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说明家国情怀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确定的价值推断和人文情怀A.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拓与世界市场的形成B.“四大独创”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重大贡献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斗争D.北宋时期平民毕昇独创了活字印刷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选项和五种核心素养可知,AB两项都强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属于家国情怀;C项是对火药的推理,属于史料实证;D项是对活字印刷的叙述,属于历史说明,故C正确,ABD错误。9.下面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东汉的《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形成B.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推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传播C.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中国近代科技形成D.清中期京剧的形成和旺盛——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东汉的《九章算术》标记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解除A。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供应了条件,推动了西方人文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他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而不是中国近代科技形成,解除C。元杂剧标记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解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正确理解各选项的意思,二是紧抓设问要求“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现代”的观念进一步变更,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这种现代观最终“由科学促成,它信任学问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下列有关科学成就逻辑错误的是A.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B.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成了完整的近代力学理论体系C.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D.1916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阐述了空间弯曲的全新物质观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解除。11.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行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运用电灯照明B.近代城市生活受到其次次工业革命影响C.上海市民始终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D.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答案】B【解析】【分析】略【详解】材料反映了电灯传入中国,电灯是其次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由此说明中国近代城市生活受到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电灯的运用最终推广开来,所以中国政府没有禁止人们运用电灯照明,上海市民也没有反对在市政中运用近代科技,解除AC项;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解除D项。12.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A.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重要性B.史学探讨新局面形成了C.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D.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分析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受到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思想方式的变更,逐步变更中国传统史学“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增加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仅从梁启超个人的探讨不能说明史学探讨新局面形成,解除;C项,“广泛关注”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思维方式发生变更,而不是“清末新政”的作用和影响,解除。13.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纲要》。这一演化反映的实质是A.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规现实的看法转变C.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定D.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精确获得信息和调动所学学问的实力。。材料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过程,事实上说明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定,故C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B中材料没有要体现出该意思;材料中不只是顽固派,故D错误。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反抗派、洋务派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4.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行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国教,定入将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反映出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C.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D.科学学问已经得到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陈独秀……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将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的地位问题,故A解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科学学问已经得到普及,而是说明反对孔教的主见,故D错误。15.1985年3月,中共中心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孳的确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汲取与开发实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实力的中间环节,促进探讨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气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该确定A.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 B.调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C.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汲取与开发实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实力的中间环节”“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气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技术实力的目的,故D选项正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是为人民群众创建更加美妙的生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故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故C选项错误。16.如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探讨》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科技管理探讨》1981—202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五名)1981—1991年1992—2010年2011-2025年1981—2025年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科研单位108技术创新405技术创新166技术创新579科技体制改革100对策250对策141对策391科研成果82高校225影响因素130高校303基础探讨79自主创新198创新95创新279科研管理78创新184产业集群95自主创新265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探讨》1981-202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频次较高;而到了1992-2010您和2011-2025年频次较高的是“技术创新”和“对策”;1981-202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频次较高,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管理探讨》1981-202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关键词的变更体现的是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但反映不了科技促进社会进步,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技期刊中的关键词,能反映科技发展,但体现不了其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17.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很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闻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复原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途【答案】A【解析】【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创作呈现旺盛景象,一些传统剧目重新编排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上映,故A项符合。B只是表明现象,不是根本缘由,解除。材料未体现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解除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左”的文艺路途渐渐清算,解除D。18.2000﹣2009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化的大众化。对此相识正确的是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C.满意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须要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故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选A。材料没有体现“多样化办学”的信息,故解除B。C项“满意了”表述不科学,故解除C。“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其内容与材料无关,故解除D。19.“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独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起先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时期,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进化论思想进行变法,出现适之、竟存、演存、演生等词汇,C正确;A、B和D时期没有出现类似词汇,解除。20.“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们缺少群众基础,故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AB;C不符合史实,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思想是全盘否定的,故C解除。21.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端庄,没有妩媚、妖烧的性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乏慈爱,有丰满妇女的皮肤和体型,而观世音菩萨的身体被深深埋藏在衣服里。材料主要反映了A.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B.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C.中国绘画内敛含蓄,凸显人性D.西方绘画自由潇洒,强调意境【答案】A【解析】宋代以后的观世音菩萨画像于西方圣母玛利亚的形象的不同,分别反映了宋代以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明艺术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之中,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西方宗教信仰体系的差异性,而是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艺术形式差异,故B项错误;C项只涉及中国绘画,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D项只涉及西方绘画,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娴熟驾驭两个比较对象的相关学问,再扣住材料关键信息,从理学思想的束缚和人文主义的精神的不同影响动身,即可解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2.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实行在户外阳光下干脆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更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A.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抒发对志向世界的剧烈追求C.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D.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答案】C【解析】由材料“追求光色变更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画派,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所以答案选C。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D是现代主义。23.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见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情愿参与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见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样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样,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歼灭私有制的主见不符合,D项错误。24.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应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供应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干脆限制加强B.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C.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更D.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好莱坞则供应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供应思想资源”体现的是官方意识形态对影视艺术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政府对电影企业的干脆限制加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强调的是思想自由,A选项解除;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的说法片面,B选项解除;美国的政治运作模式仍旧是三权分立,C选项解除。25.“热忱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剧烈担心的感觉表现了追求特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上述绘画风格的是()A.《镜中的少女》 B.《拾穗者》 C.《自由引导人民》 D.《日出·印象》【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热忱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追求特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可知,这是浪漫主义绘画风格。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故C正确;《镜中的少女》是立体派绘画,《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故AB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4道材料题,26题为11分,27题12分,28题8分,29题19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四处奔跑,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行而为之”,“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他主见“时变”,应在变更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偕行”。《孔子家语•五帝德》载:“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迭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溢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程嘉宏《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信息恒久被人们用来尽可能地派各种各样的用场。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2300年的声音从未寂静过。——克西季《苏格拉底的新申辩》材料三:有人说:孔子是东部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孔子提出的对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的思想。(2)材料二提到“苏格拉底的信息”被人们“派各种各样的用场”,试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这一观点。(3)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作为代表性的先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这句话的看法。【答案】(1)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主动进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说明:苏格拉底提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相识人自己”),这对当今人们养成思索习惯、留意理性推断有重要意义;提出“美德即学问”(“学问即美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教化的重要性等,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和促进社会进步。(3)看法:孔子的思想经过后来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西汉时期起先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象征;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更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的实力。思想:依据“‘知其不行而为之’、‘刚健’‘有为’”可概括出“主动进取(自强不息)”;依据“他主见‘时变’,应在变更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与时偕行’”可概括出“与时俱进”;依据“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提及应对自然的问题”可概括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结合所学学问可归纳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学问实力。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结合所学学问可归纳出:苏格拉底提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相识人自己”),这对当今人们养成思索习惯、留意理性推断有重要意义;提出“美德即学问”(“学问即美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教化的重要性等,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和促进社会进步。(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看法:依据题目的意思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各自成为东西文化的象征,所以,可结合详细史实,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谈一谈看法。详细可表述为孔子的思想经过后来孟子、苟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西汉时期起先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象征;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更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和象征。27.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这种氛围不行避开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探讨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相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相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非常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提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学问,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更。(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缘由。【答案】(1)起因:科学与学问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更:从确定人性、敬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同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2)缘由: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解析】【详解】(1)起因:依据材料一中“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探讨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科学与学问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更: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理性”思想主要是确定人性、敬重人的价值,到启蒙运动时期则发展为提倡科学与自由同等。(2)缘由:依据材料二“新的经济形态还非常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只限于“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等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程朱理学限制到经济基础尚未形成等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缘由。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依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答案】示例:论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论证:西方近代化首先从精神层面变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近代化是受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起先的,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和对西学相识的深化,地主阶级开明派领导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近代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缺少资本积累,技术和思想等打算不足,发展艰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对封建制度进行变革,但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民主化道路。虽出现中体西用、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却没能引发彻底的思想文化变革。因此,中国虽顺应历史潮流而起先了近代化进程,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难以实现。参考论题:中国近代化缺乏正确的道路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解析】【详解】依据图示看出,西方的近代化道路是:西方近代化首先从精神层面变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先通过洋务运动学习技术,然后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制度变革,再通过新文化运动进行文化变革。可拟出论题: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论证:首先说明西方近代化的依次是文化变革、制度变革、器物变革,实现了工业化。然后,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别从洋务运动的背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阐述。最终总结说明,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使中国近代化发展畸形,近代化难以实现。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种思想的自由表达与学术的活跃空气发生于政治上军阀当道时期,其间可能有各种困难的缘由,诸如军阀间的纷扰争斗使其一时无暇顾及政治之外的其他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无序为学术自由留下了确定的挥洒空间,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学人可以在确定程度上自谋生路、租界治外法权的存在亦使有违政府“禁忌”的文人有所托庇,等等。…但无论如何,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总是中国社会的综合环境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从思想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