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复习重点_第1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复习重点_第2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复习重点_第3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复习重点_第4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安全生产: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

转,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

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安全生产管理: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

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相关决策、计划、组织

和控制的行为,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

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

他损失。

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工艺

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企业员工,涉及到企业中的所有人员、设

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

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

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

育,安全生产档案。

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职业危害、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

济损失,包括急性工业中毒分为4个等级:“以上”包括本数,”以

下”不包括本数。

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

接经济损失。

重大事故: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

伤,或者造成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较大事故: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或者造成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

直接经济损失。

事故隐患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间接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危害和

整难力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是危害和整

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经过一定时间整治方能排

除,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2)隐患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3)隐患的治理方案。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

监察部门收到生产经营单位恢复生产的申请后应当在10日内进行现

场审查。

隐患治理是企业、政府和公众等多方综合性地开展隐患辨识、评价、

消除、整改、监控等活动和措施,使生产安全系统的事故风险处于可

接受水平

危险是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

度。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

海因里希法则(事故法则)在机械事故中,伤亡、轻伤、不安全行为

的比例是]29:300

事故法则说明: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

要重视事故苗头和未遂事故。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

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不一定是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

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决定了后果的严重程

度。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

种因素。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及管理缺陷。决定了事故发

生的可能性。企业安全工作重点是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问题。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设计固有的不是事

后补偿的,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包括2反面内容:失误一安全功

能和故障一安全功能。

安全许可证对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

破器材实行。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内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

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及应急管理。

管理系统6个特征: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适

应性。

系统原理:1)动态相关性原则: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如果各要素

都处于静止状态就不会发生事故。2)整分合原则:必须在整体规划

下明确分工,分工基础上有效综合。3)反馈原则:控制过程对控制

机构的反作用,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

个管理系统中管理手段等都有一个封闭的回路。

人本原则:人的因素放在首位。1)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

的工作能力。2)能级原则:发挥不同的能级能量,可以按照能量的

大小顺序排列,保证结构稳定,有层次有幅度。3)激励原则:能够

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预防原理,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控制人的

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

果的严重程度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无论事故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

工作。停产排查后再恢复生产。2)因果关系原则:只要诱发因素的

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早或晚。3)3E原则:工程技

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4)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用于设备设

施,也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

强制原理,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原

则: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

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

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

事故的发生。(曾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

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管理失误,人个原因及工作条件,不安全行

为及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伤释放,意外

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第二类伤害主要指中毒

窒息和冻伤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力能否产生伤害造成

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

集中程度。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

的发生。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有: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

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

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

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和人隔离。

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博德因果:基本原因一起源论、间接原因一征兆、事故一接触、受伤

一损害一损失。

轨迹交叉理论突出的是砍断事物链,提倡可靠性,结构完整性,自动

化和遥控装置。基本原因一间接原因一直接原因一事故一伤害。

系统安全理论:1)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

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

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

的判断。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

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4)有时不可能

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

低,即使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

系统安全基本原则从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安全性直到系统报废为止。

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

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安全优先)、预防为主(系统化、科学

化、思想重视预防得当)、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1)以人为本必须要以生命为本。2)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坚持安全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展效益,降低发展风险。实现安

全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措施。

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安全生产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项行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

三项建设: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

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定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

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善企业安全保障、政府

监管和社会监督、安全科技支撑、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应急救援、

宣传培训6大体系。

我国目前实行国家监管、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考核指标体系目标:1)相对指标。2)绝对指

标。3)较大以上事故下降指标。4)职业健康指标。5)煤矿瓦斯抽

采量,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达标率

1.总量指标是事故总死亡人数

2.绝对指标包括工矿(煤矿、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

工、民爆器材)、道路交通、火灾、水上交通、铁路、农机和渔业

7项

3.相对指标包括亿元GDP、工矿商贸十万人从业人员死亡、煤矿百万

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水上交通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

铁路交通百万公里死亡率、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特种设备万台死

亡率。8项

4.重特大事故起数控制指标分为一次死亡3-9人和10人以上2项指

本木°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核心是人--企业每个员工。采用PDCA“策划、

实施、检查、改进”模式。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生产经

营单位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评审分一、二、三级,一级为最

高。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1)确定目标。2)设置组织机

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3)安全生产投入保证。4)法律法规的执行

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5)教育培训。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7)作

业安全。8)隐患排查和治理。9)重大危险源监控。10)职业健康。

11)应急救援。12)事故管理。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7)作业安全: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经营单位应加

强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

材、通道、作业环境、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对动火作业、起重作

业、受限空间、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对吊

装、爆破危险作业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2)作业行为管理。

3)安全警示标志。4)相关方管理。5)变更管理。

8)隐患排查和治理:1)隐患排查和治理。2)排查范围和方法。3)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

员、时限和要求。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防

护措施和应急措施(很重要)4)预测预警。

重大危险源监控: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1)危险源识别。

2)安全评估。3)登记建档。4)公安或者安检部门备案。5)实时监

控。

9)职业健康: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进行

1)设置报警装置。2)制定应急预案。3)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

备。4)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生产经营单位制至少每年1次对本单位安

全生产标准化进行评定。生产单位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评定。

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分3个层次。1)直观表层。2)企业安全管理体制内部的组织机构、

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和安全法规与制度建设。3)安全意识形态深沉

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他9004-2008)定义被企业组织的员

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

安全文化内涵是以人为本由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

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组成。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为大多数所认同的价值取向,

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2)凝聚功能:产生积极而强大的群体意识。

3)激励功能:典型、仪式等行为方式不断强化职工追求目标的行

为。4)辐射和同化功能:对周围的群体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并保

持与传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1)安全承诺。2)行为规范与程序。

3)安全行为激励。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5)自主学习与改进。

6)安全事务参与。7)审核与评估。

1)安全承诺:1)领导者应做到:提供安全工作领导力。2)各级管

理者应做到:界定全体员工的岗位安全职责。3)每个员工应做

至U:在本职工作上始终采取的安全方法。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给出安全文化评

价要素、指标、减分指标、计算方式。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1)基础特征:企业状态特征、企业文

化特征、企业形象特征、企业员工特征、企业技术特征、监管环境、

经营环境、文化环境。2)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内容、安全承诺表

述、安全承诺传播、安全承诺认同。3)安全管理:安全权责、管理

机构、制度执行、管理效果。4)安全环境:安全指引、安全防护、

环境感觉。5)安全培训与学习:重要性体现、充分性体现、有效性

体现。6)安全信息传播:信息资源、信息系统、效能体现。7)安全

行为激励:激励机制、激励方式、激励效果。8)安全事务参与:安

全会议与活动、安全报告、安全建议、沟通交流。9)决策层行为:

公开承诺、责任履行、自我完善。10)管理层行为:责任履行、指导

下属、自我完善。11)员工层行为:安全态度、知识技能、行为习

惯、团队合作。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减分指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

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大于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单

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nl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

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是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2000年颁布《重大危险源辨识》。2001年4月1日实施。

危化品源辨别GB28218—2009不适用于:1)核设施和放射性物质的

工厂,但处理非放射性物质除外。2)军事设施。3)采矿业,但涉及

哼化品工艺和储存除外。4)危险化学运输。5)海上石油天然气开

采。

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用安全规划政策,确保重大危险源

台居民区、其他工作场所、机场、水库及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安全

隔离。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7大类:1)爆炸性物质。2)气体燃烧

性物质。3)液体燃烧性物质。4)固体燃烧性物质。5)自燃物质。

6)遇水易燃物质。7)氧化性物质。

毒性物质:毒性等级、物质的状态、气体、重度。

最大危险原则: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事故后果相差大,按后果最严

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概率求和原则: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事故后果相差不大,按统计平

均原理估计事故后果。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门进行。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管理制度和监控

手段,严密监视安全状态想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

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申报危险源分机评价信息,管理情况信息

以及事故救援预案。

宏观监控系统包括组织制度、报告制度、监控管理制度及措施、隐患

整改方案、应急措施方案。

重大危险源监管的目标和任务:1)重大危险源信息(多媒体及地理

信息)的管理。2)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价的计算机辅助分析。3)

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的心想表述。4)为政府宏观管理和政府决

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据和手段。促进规范化和科学

化。

计算机预警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

状态,做出超前(提前)的预警行为。

1)正常阶段。2)事故临界状态。3)事故初始阶段。

安全规范性文件包括:规程、标准、规定、措施、办法、制度、指导

意见。

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原则:主要负责人负责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化

和标准化原则。

安全规章制度是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地方政府的

法规和标注为依据的。其核心是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管理:L起草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3.审核4.签

发(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技术性较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

般由生产经营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

合管理制度应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发)5.发布6.培训7.

反馈8.持续改进(对安全操作规程类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审核和修

订外,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4类: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

环境管理。

(一)综合安全管理制度(必考):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

和总体原则。2)安全生产责任制。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

度。4)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5)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

制度。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9)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10)交通安全

管理制度。11)防害灭灾管理制度。12)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

度。13)应急管理制度。14)安全奖惩制度。

(二)人员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2)劳动防护

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3)安全工具的使用管理制度。4)特

种作业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5)岗位安全规范。6)职业健

康检查制度。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1)“三同时”制度。2)定期巡

视检查制度。3)定期维护检修制度。4)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5)安全操作规程。

(四)环境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2)作业环境

管理制度。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组织保障包括: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保障。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的保障。

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1)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

爆竹等行业领域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存储标准:小型企业不低

于30万元,中型企业不低于100万元,大型企业不低于150万元,

特大型企业不低于200万元。企业累计达到600万元时,不再存储。

煤矿企业风险抵押金标准:15万吨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

10万吨增加50万元。为不影响特大型、大型国有煤矿企业的生产经

营资金运转,当累计达到600万元时不再存储。25、风险抵押金使用

规定: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善后事宜

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

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

支出。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

物品。3)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4)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

估、整改、监控。5)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6)其他与

安全生产直接相关。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核心就是安全技术措施。

行业划分:煤矿安全技术措施、非煤矿山、石油化工、冶金、建筑、

水利水电、旅游等等。

有害因素划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锅炉与压力容器、起重与机

械、电气。

导致事故原因可分: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减少事故损失安

全技术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1)消除危险源。2)限制能量和危险

物质。3)隔离。4)故障-安全设计。5)减少故障和失误:通过安全

系数、增加可靠性或设置安全监控系统。

减少事故损失安全技术措施:1)隔离。2)设置薄弱环节。3)个体

防护。4)避难与救援。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自力更生与勤

俭节约原则,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原则,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项目范围:安全技术措施,卫生技术措施,辅助措

施,安全宣传教育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编制内容:措施应用的单位和工作场所,措施名

称,措施目的和内容,经费预算及来源,实施部门和负责人,开工日

期和竣工日期。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编制方法:确定措施计划编制时间;布置措施计划

编制工作;确定措施计划编制内容;编制措施计划;审批措施计划;

下达措施计划;实施。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进行论证和预评价:1)非煤矿山建设项

目。2)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长输管道输送危化品)。3)生产、

储存烟花爆竹。4)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

烟草、贸易、军工、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电力的国家和省级重点

项目。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其他建设项目。

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内容:D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及对

安全生产的影响(本身影响)。2)建设项目于周边设施(单位)生

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在安全方面的相互影响(周边影响)。3)

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自然影响)。4)其他

试运行不少于30天,最长不超过180天。国家有关规定或特殊要求

除外。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或提交的资料:1)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备

案的文件。2)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及安全专篇。3)建设项目安全

预评价报告及相关文件资料。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向直辖市或者特种设

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附着于显著位置。并应在检

验有效期满1个月前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定期检验。

安全教育培训基本要求: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从

事的生产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必

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

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

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与

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许可证书上岗。

生产经营单位应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

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

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预案。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的安全生产知

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特种作业的范围: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含电

梯)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架设作业,锅炉作业(含水质

化验),压力容器作业,制冷作业,爆破作业,矿山通风作业,矿山

排水作业,矿山安全检查作业,矿山提升运输作业,采掘(剥)作

业,矿山救护作业,危险物品作业等

主要负责人培训及安全管理人员: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及

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低于

48学时,每年进行再培训,时间不低于16学时。其他单位不得少于

32学时,再培训时间不低于12学时。

厂级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生产

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考核奖惩、从业人员的安全生

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

车间级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是: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

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

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

理、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班级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

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控制对策、事故案例等。

特种操作证有效期6年,每3年复审1次。连续10年以上经原考核

发证机关或所在地考核发证机关同意,可延长至6年1次。

新从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新

上岗从业人员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

时。调整工作岗位和离岗后由车间组织再培训。

岗位安全教育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安全教育培训,专

题安全教育培训。

三新教育培训: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安全生产检查类型:1)定期安全检查。2)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3)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4)专业(项)安全生产检

查。5)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6)职工代表不定期对安全生产巡查。

安全检查内容: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软件:思想、意识、制度、管

理、事故处理、隐患、整改;硬件:生产设备、辅助设施、安全设

施、作业环境。

安全生产检查方法:1)常规检查法:纠正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完

全依靠安全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结果受人员素质影响;2)安全

检查表法包括: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检查结果及评价。

3)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

安全生产检查的工作程序:1)安全检查准备。2)实施安全检查:访

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仪器测量。3)综合分析。

安全生产检查最后要提出整改要求、整改落实、信息反馈及持续改

进。

劳动防护用品按照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可分为:防坠落用品、防冲击

用品、防触电用品、防机械外伤用品、防酸碱用品、耐油用品、防水

用品、防寒用品。按预防职业病的用途可分为:防尘用品、防毒用

品、防噪声用品、防振动用品、防辐射用品、防高温用品。按防护性

能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一般劳动防护用品。

发放劳防用品的责任:1)特种劳保用品必须有“三证”“一标

志”,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2)用人

单位教育从业人员做到“三会”,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会正确使用

护品,会正确维护保养护品。4)按照产品说明的要求,及时更换报

废过期和失效的产品。5)建立健全护品的购买、保管、发放、使

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

国家对特种劳保用品实行安全标识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由设在中

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标志管理中心负责。

承包商管理主要有:1)明确双方职责。2)严格审查安全资质和专业

技能。3)做好现场作业的安全风险分析。4)开展对作业现场的监督

和管理。

承包商安全现场管理要求:1)工程开工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承包方

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应有完整的记录。

必要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考试,提供规章、制度、要求。2)在有

危险性的生产区域内作业,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

息、机械伤害、烫伤、坠落、溺水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设备损坏、

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应要求承包方做好安全风险分析,制定安全措

施。经生产单位审核批准后,监督承包方实施。承包方应在作业现场

设置安全监护人员。3)在承包商队伍进入作业现场前,发包方要对

其进行消防安全、设施设备保护及社会治安方面的教育。教育培训和

考试后办理准入手续,凭证件入现场。4)生产经营单位协助做好办

理开工手续等工作,承包商取得经批准的开工手续后开始施工。5)

发包单位、承包商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安

全施工,要随时对施工安全进行监督,发现有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情

况,及时纠正,按规定给予惩罚。6)同一工程项目或统一施工场所

有多个承包商施工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与承包商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

协议或者在承包商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发包单位对个承

包商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7)承包商施工队伍严重违章

作业,导致设备故障等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后果,生产经营单位要求

承包商进行停工整顿,并有权终止合同。

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综合监管(国家安监局)与行业监管相结合

(网格式)、国家监察(煤矿监察)和地方监管相结合(煤矿安

全)、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格局。

政府方面的监督主要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监督、监察部门。

其他方面的监督主要有:安全中介机构的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工

会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村民委员会等组织

的监督。

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普遍约束性。

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1)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原则。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预防为主。4)行为

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5)监察与服务相结合。6)教育与惩罚相结

合。

作业场所监督检查程序:D监督检查前的准备,召开有关会议通知

生产经营单位。2)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

情况。许可证,会议记录,安全机构及人员配置情况,安全投入,安

全费用提取。3)作业现场检查。4)提出意见和建议。5)发出《整

改指令书》、《处罚决定书》。

颁发管理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许可程序:申请->受理->征求意见-〉审

查和调查->作出决定->送达。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事前(许可证、资格证等)、事中(行为监

察:规章制度建设、教育培训、责任制落实、技术监察:三同时、特

殊工种场所)、事后(四不放过)3种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容:1)安全管理和技术。2)机构和安全教育

培训。3)隐患治理。4)伤亡事故。5)职业危害。6)对女职工和未

成年工特殊保护。7)行政许可。

1999年12月30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正式成立,实行:垂直管理、

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归安监总局领导。

煤矿安监特点:1)实行垂直管理(人财物均有中央负责)。2)监察

和管理分开。3)分区监察(不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准)。4)国家监察

(代表国家)。

煤矿安全监察方式:1)日常监察(常规监察)。2)重点监察(许可

证、资格证)。3)专项监察(瓦斯治理停产整顿,关停情况,技术

手段落实)。4)定期监察(年初年底、开停工)。

特种设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

压力管线、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我国对特

种设备实行安全监察制度,具有强制性、体系性及责任追究性的特

点,主要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体制、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事

故处理和责任追究。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方式:1)行政许可制度。2)监督检查制度。

3)事故应对和调查处理。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内容:1)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检验

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的情况2)特种设备及其

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应人员持证上岗情况3)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

制情况4)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充装、检验、修理、改

造、使用、维修保养、化学清洗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5)参加或进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

安全监察制度:1)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2)设计、制造、安装、

使用、检修、改造7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制度。

第四章安全评价

2007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发《安全评价通则》、《安全评价导

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分为3类:安全预

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安全预评价:项目建设前,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

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用以指导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内容包括:危险及有害因素识别、危险度评价

和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验收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

成后,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或工业园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投

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到位情况,检查安全生

产规章制度健全情况,检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情况,审查确定建

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符

合性,从整体上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情

况,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的活动。

安全现状评价: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全部或局部安全生产现状进

行的安全评价,查找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

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

安全评价的程序:1)前期准备。2)辨识与分析有害危险因素。3)

划分评价单元。4)定性、定量评价。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6)安全评价结论。7)编写安全评价报告。

安全验收评价中的符合性评价:检查各类安全生产相关证照是否齐

全,审查、确认主体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的要求,检查安全设施、设备、装饰是

否已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检查安

全生产管理措施是否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评价方法:1)安全检查表方法:SCA;2)危险指数方法RR:通

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

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安全评价方法。3)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HA:4)故障假设分析方法:5)危险和可操作

性研究:HAZOP;定性评价方法,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

状态的变化,然后分析找出偏差原因,后果即可采取的对策,侧重点

是工艺部分或操作步骤各种具体值。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7)故障

树分析FTA:8)事故树分析。9)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JRA:10)

定量风险评价法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1)定性安全评价法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1)定性安全评价法:1.安全检查表法、2.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3.

因素图分析法、4.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5.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6.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7.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2)定量安全评价法:1.概率风险评价法包括:故障类型及影响分

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统计图表分析法。2.伤害(或破坏)

范围评价法。3.危险指数评价法。

各类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危险、

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的划分6)评价方法7)安全对

策措施建议8)评价结论。

安全评价报告格式:1)封面2)安全评价资质证书影印件3)著录项

4)前言5)目录6)正文7)附件8)附录。

为加强对安全评价工作的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安

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安全评价师国家

职业标准(试行)》。

安全评价师不得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从事安全评价。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重要!)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生

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P258)

1)人的因素:1.心里、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行为性危险和有

害因素

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

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因素:1.室内作业环境不良。2.室外作业环境场所不良。3.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

落实。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

足。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二)按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

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类为20

类。

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

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

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动的过程中)引起的人体

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

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

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害I)、刺等伤

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

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等。除先触电外,

所有与起重有关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

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

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的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

电坠落事故。

9.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

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

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

坍塌。

10.冒顶片帮。11.透水12.火灾

13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

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10类115种。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法:1.对照、经验法2.类比

方法2)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法有事件树、事故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过程:1)厂址2)总平面布置3)道路及运输

4)建筑物构筑物5)工艺过程6)生产设备装置7)作业环境8)

安全管理措施。

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一、三、五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1)生产过程。2)劳动过程。3)生产环境。4)工

作场所。5)职业性有害因素:也称职业性危害或职业危害因素,是

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

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

(D按来源分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①化学因素。生产性粉尘,例如矽

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镒、

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②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

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③生物

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

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

不合理等。②精神性职业紧张。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④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

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

阳辐射。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

不足等。

(2)按有关规定分类:

《职业病目录》十类115种:①粉尘类(13种)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

辐射)③化学物质类(56种);④物理因素(4种);⑤生物因素(3种);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

素(3种);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⑨导致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8种);⑩其他职业危害因素(5种)o

职业接触限值(OEL):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以时间为权数规定

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粉尘)2)最

高容许浓度: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

不应超过的浓度(有毒物质)。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在遵守时

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粉

尘)4)超限倍数四类: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

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

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界定法定的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

件是: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泪如国家

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联系。

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禁忌。2.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开

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桑等。3.职业

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1)健康: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

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3)职业病:指企

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

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由国家主

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

预防”: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对

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

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3)第三级

预防:在病人患病以后的康复处理。

2009年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

职业危害识别:

(一)粉尘与尘肺:

1)生产性粉尘: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一

一矽肺。

⑴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

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

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⑵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

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M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

5M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尘肺前3位: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P147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D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其所形成的尘粒(2)物质加热时产生

的蒸气可在空气中凝结成小颗粒,或者被氧化形成颗粒状物质,其所

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即1(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其所形成的

微粒直径多在0.5Mm以下。生产中使用粉末状物质在进行混合、过

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也可产生多量粉尘;

(1)无机性粉尘:1)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2)

金属性粉尘,例如铁、锡、铝、铅、锌等。3)人工无机性粉尘,例如

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2)有机性粉尘:1)植物性粉尘,例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

茶等。2)动物性粉尘,例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3)人工有机

粉尘,例如有机燃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

的是混合性粉尘。

一般认为,矽肺的发生和发展与从事接触矽尘作业的工龄、粉尘中游

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二氧化硅的类型、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

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等有关。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1)全身中毒性,例如铅、镒、碑化物等粉

尘。(2)局部刺激性,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等粉尘。(3)

变态反应性,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烟等粉尘。(4)光感

应性,例如沥青粉尘。(5)感染性,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

尘有时附有病原菌。(6)致癌性,例如铭、银、神、石棉及某些光感

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7)尘肺,例如煤尘、矽尘、矽酸盐尘。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为严重。从病因上分析,可将

尘肺分为六类: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

有机尘肺。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

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

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二)生产性中毒与职业中毒: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

级别。

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体差

异的影响。

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3)毒物剂量。

4)毒物联合作用。5)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6)个体状态。

中毒:1)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

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2)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

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3)亚急

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

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正常生产

过程。检修与抢修。意外事故。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1.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1)空气动力噪声: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

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是由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

发出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

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3)电磁噪声:如电磁式振动台

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一一噪声聋。

2.振动: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4类。(1)使用锤打工

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

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钾钉机、钾打机等。(2)使

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

砂抛光机、钻孔机等。(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如砂轮机、抛光

机、球磨机、电锯等。(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

3.电磁辐射:

(1)非电离辐射:

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高频作业主要有高频感应加热,如金属

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无屏蔽的高频

输出变压器常是工人操作位的主要辐射源。射频辐射引起心血管系统

变化。

微波作业可选择性加热含水分组织而可造成机体热伤害,非致热效应

主要表现在神经、分泌和心血管系统。

2)红外线: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等可成

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造工、玻璃熔吹工、

烧瓷工、焊接工等可接触到红外线辐射。白内障。

3)紫外线:物体温度达1200C以上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

线。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快气焊、氤弧

焊、等离子焊接等。红斑反应、皮炎、毛囊炎、皮肤癌、阳光眼炎或

雪盲症。

4)激光: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机体内活性降低、视力模糊、

生永久性视力丧失、皮肤损伤。

(2)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

放射性仪器仪表多使用封闭源,操作不当则可造成工作人员的外照

射。

放射病:国家法定职业病包括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

放射损伤和内照射放射病等四种

4.异常气象条件:指作业环境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与气压

等。

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工作场所有生产性

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车间;工作场

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c或2c以上的作业,均属高温、强热辐射作

业。2)高温高湿作业:如印染、缭丝、造纸等工业中。具有热害的煤

矿深井。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从事农田、野外、建筑、搬运等露天

作业以及军事训练等。4)低温作业:接触低温环境主要见于冬天在寒

冷地区或极地从事野外作业。在冷库或地窖。5)高气压作业:高气压

作业主要有潜水作业和潜涵作业。

6)低气压作业:高空、高山、高原均属低气压环境。

异常气象条件对人体的影响:1)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体温调节和

人体水盐代谢的紊乱,产生蓄热现象而使体温升高。2)低温作业对机

体的影响: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肺炎、肾炎、肌

痛、神经痛、关节炎、冻伤。3)高低气压作业对人体的影响:在加压

过程中耳充塞感、耳鸣、头晕等,甚至造成鼓膜破裂。在减压过程

中,如果减压过速,则可引起减压病。低气压作业,如高原病。

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1)中暑: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

暑。2)减压病:急性减压病发生在潜水作业后,皮肤奇痒、关节和骨

骼酸痛、头痛、眩晕、失明、听力减退等。3)高原病:急性高原反

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

(四)职业性致癌物:

确认致癌物:炼焦油、芳香胺、石棉、铝、芥子气、氯甲甲醛、氯乙

烯、放射性物质

(五)生物因素:

炭疽、森林脑炎和布氏杆菌病列为法定职业病。1)炭疽病:炭疽病是

由炭疽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牧场工人、毛纺工、缝皮工

及兽医等。临床分为皮肤型、肺型、肠型3种,且可继发败血症型、

脑膜炎型。2)森林脑炎:林区特有疾病,传播媒介是硬婢,从事森林

工作有关的人员,以瘫痪、脑膜刺激症及意识障碍为主。3)布鲁氏杆

菌病:布鲁氏杆菌病引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传染源以羊、牛、猪

为主,主要由病畜传染。

(六)职业有关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

1.人类工效学因素: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创造舒适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发展,人类工效学发挥

着重要作用。人类工效学又称为“工效学”、“人机工程学”等。

人类工效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⑴人体方面:通过研究劳动生理、劳动时能量代谢、劳动时机体的

调节和适应、疲劳、作业能力,采取相应措施,使劳动者在作业过程

中,动作迅速、准确,能量消耗减少,疲劳程度减轻,从而提高工作

效率,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⑵机器设备:人机系统。使机器、设备和工具适合于人的解剖、生

理和心理学特点,以便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

2.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互协作配

合。培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

职业危害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分为经常性(日常)职业

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依据职业卫生有关采样、测定等法规标

准的要求,在作业现场采集样品后测定分析或者直接测量,对照国家

职业危害因素接触限值有关的标准要求,是评价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

业性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的基本方式。通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可

以判定职业危害因素的性质、分布、产生的原因和程度,也可以评价

作业场所配备的工程防护设备设施的运行效果。

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煤矿除外)应当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

因素检测。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粉尘和化学毒物的采样来:定点采样(选

定的采样点、呼吸带)个体采样(前胸上部)

2.职业危害因素测定分析:在现场检测时可以借助测定设备直接进行

读数外,样品进一步的分析测定。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

时”原则的体现。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的主要方法:(1)检查表法:依据现行职业卫

生法律、法规、标准编制检查表,逐项检查建设项目在职业卫生方面

的符合情况。(2)类比法:通过与拟建项目同类和相似工作场所检

测、统计数据;健康检查与监护;职业病发病情况等,类推拟建项目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情况。有很好的可类比性。(3)定量

法:对建设项目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职业危害因素

的固有危害性、劳动者接触时间等进行综合考虑,按国家职业卫生标

准计算危害指数,确定劳动者作业危害程度的等级。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对建设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

和设备布局、车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辅助卫生用室

设置、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

监护等进行评价分析与评价,通过职业危害预评价,识别和分析建设

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主要存在环节,评价

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及程度,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

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评价范围内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可

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

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可能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车

间建筑设计卫生、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体防护措

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明确建

设项目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

响,评价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危害防护要求的

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的建议。

建设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建设项目运行过

程中的现状评价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多个方

面,主要内容是对作业人员职业危害接触情况、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

工程控制情况、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掌握生产经营单位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作的薄弱

环节或者存在的问题,并给企业提出予以改进的具体措施或建议

职业危害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个体防护措

施和组织管理措施等。

(一)工程控制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工程技术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密

闭、通风、冷却、隔离等),控制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

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使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降至国

家职业卫生标准容许的范围之内。例如,控制作业场所中存在的粉

尘,常采用湿式作业或者密闭抽风除尘的工程技术措施,以防止粉尘

飞扬,降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对于化学毒物的工程控制,则可以采

取全面通风、局部送风和排出气体净化等措施;对于噪声危害,则可

以采用隔离降噪、吸声等技术措施。

(二)个体防护措施:经工程技术治理后仍然不能达到限值要求的职业

危害因素,需要为劳动者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针对不同类型的

职业危害因素,应选用合适的防尘、防毒或者防噪等的个体防护用

(三)组织管理等措施:通过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确

保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有关要素的良好与有效运行。

职业危害申报:煤矿企业除外,及时、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并接受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申报。

1.申报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申报职业危害时,应当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

表》和下列有关资料:

⑴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⑵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⑷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⑸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2.申报有关要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

⑴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

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⑵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

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

内进行申报。

⑶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

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生产经营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

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

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劳动过程中的管理:

1.材料和设备管理: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

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和材料;生产经营单位原材料供

应商的活动也必须符合安全健康要求;不采用有危害的技术、工艺

和材料,不隐瞒其危害;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有中文说明书;

在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

明;使用、生产、经营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要有中文说明

书;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材料的,要有中文说明

书;不将职业危害的作业转嫁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

人;不接受不具备防护条件的有职业危害的作业;有毒物品的包装

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2.作业场所管理:主要管理工作内容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

浓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

害作业分开;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设置报

警装置;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置现场急

救用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置冲洗设

备;对于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设应急撤

离通道;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设必要的泄

险区;放射作业场所应设报警装置;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储存应

配置报警装置;一般有毒作业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场所

设红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应设淋浴间;高毒作业应设更衣室;

高毒作业应设物品存放专用间;还应为女工设冲洗间。

3.作业环境管理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设专人负责职业危害因素日常

检测。

4.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5.履行告知义务: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

害及其后果,载明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在醒目位置公布操作

规程,公布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公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

素监测和评价的结果,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健康体检结果;对于患职

业病或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企业应告知本人。

6.职业健康监护:1)健康检查。2)必须有专职人员负责,并建立健

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

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

料。主要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按职业卫生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组织

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按规定组织接

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按规定组织接

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禁止有职业禁忌症

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职业活动;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

害的作业人员;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

合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符合要求,并妥善保管;无偿为劳动者

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接触矽尘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前均应进行职业健康

体检。

劳动者接触二氧化硅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每2年1次;劳

动者接触二氧化硅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每1年1次。矽肺

患者每年检查1次。接触煤尘(包括煤矽尘)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在

岗期间和离岗前均应进行职业健康体检。1)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符

合国家卫生标准,每3年1次;劳动者接触煤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

标准,每2年1次:煤工尘肺患者每1〜2年检查1次。

7.职业卫生培训: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应接受职业

卫生培训。对上岗前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定期对劳动者进

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

8.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报告与处理:对遭受职业危害的从业人

员,及时组织救治,并承担所需费用。

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

第六章应急管理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警对策系统2部分组成。其中预警

分析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

预测评价系统组成

预警的目标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的监测与评价,警示生产过程

中所面临的危害程度。特征:1)快速性2)准确性3)公开性4)完

备性5)连贯性。

预警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对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

构建预警机制需要遵循及时、全面、高效、引导的原则。

预警管理体系的要素: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自然环境突变预警、

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预警)。2)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

(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3)预

警信息管理系统、事故预警系统(综合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如系统安全

理论、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如预防原理,以事故预防和控制为目的,

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过程中各种事故征兆的监测、识别、诊断

与评价,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给出安全风险预警级别)。

预警系统:建立预警机制的基础,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

部分组成。其中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信

息网、中央处理系统、信息判断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

测评价系统等组成。监测是预警系统的硬件部分。

预警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灵敏性、科学性、动态性、可操

作性、引导性、预见性。

预警方法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误警与漏警。

预警信号采用国际通用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

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别代表安

全、一般、严重、特别严重四种级别(IV、III、II、I)0

预警分析与预控对策关系:预警分析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对系统隐患的

辨识,预控对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