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萧山区坎山镇光明小学第十册

《数学》

秋花何庆

耳公:五年公(^)

单元或章节教学要求

单元或章节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

积)的意义,对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教明确的概念,掌握这

一、长方体

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2、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

和立方体

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建立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正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使学生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

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2、

二、数的整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能比

除较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通过自然数

之间整除关系的研究、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及箕性质,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

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

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2、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

三、分数的

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3、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能比较熟练

意义和性质

地进行小数和分数的互化。4、从整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

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受

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法和减法

四、分数的

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2、能比较熟练地进

加法和减法

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正确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工作计划

2006年2月11日

学生基础知识、两班共有113名学生,总体上看,同学们富有朝气,思维也不错。•批

女生尤为突出,并且好学上进。但男生学习态度端正又反应灵敏的相对较少,

基本技能、智力状虽然思维活跃,但不够用功,因此学习成绩比不过部分女生。总之,两个班

况及学习情感的简都有女生好于男生的倾向。

极大部分同学爱学习,作业能及时完成、订正。但因班中差生太多,呈

要分析两极分化,课堂教学进度不一,较难组织

本学期学科教1、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

积、容积单位。掌握长方体、立方体的计算公式。会正确地计算它们的表面

学的目的要求(课积和体积。

程标准诉教学迄止2、理解整除、约数、倍数、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能被2、5、3整

除的数的特征。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章节.教学要求及

3、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比较熟练地进

教章节节材的重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

点.难点)练地进行计算。

1.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学科的任务和教材编排体

备课方面系,明确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授课计划。2.在个人认真钻研的基础

提的措施上开展集体备课,切磋重、难点的解决方法,交流教学经验。

教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学上课方面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质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数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3.

4(的措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4.重视情感、态

的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5.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补差工作(对陈焕、王平、周佳笫、余佳峰、陈伟军几位同学接受能力差;姚佳峰、朱

象、.时间措施伊利、沈思远、余佳峰学习不认真。对他们的作业面批,上课多关心他们,

施利用中午、课间、活动课进行补课。

课外活动(兴组织数学竞赛兴趣小组

趣小组.专题

讲座.竞赛活

学科科研

课题

教学进度表

2006年2月11日

本学期上课21周共课时,其中新授课节,复习考试节,机动节

周次起迄日期教学内容(章节或单元)

12.13-2.17长方体、立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立方体的表面积(1)练习1(1)

22.20-2.24反方体、立方体的体积(2)练习2(1)体积单位进率换算(1)练习3(3)

32.27-3.3长方体、立方体的容积(I)练习4(1)复习(2)机动(1)

43.6-3.10约数和倍数(2)能被2、5、3、整除的数(2)练习5(1)

53.13-3.17素数、合数(1)分解质因数(1)练习6(1)最大公约数(2)

63.20-3.24最大公约数(1)练习7(2)最小公倍数(2)

73.273.31最小公倍数(1)练习8(2)复习(2)机动

分数的意义(1)练习9(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843-4.7

的应用题(1)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1)

94.10-4.14练习10(1)真分数和假分数(3)练习11(1)

104.17-4.21分数的基本性质(1)练习12(1)约分(1)练习13(1)通分(1)

114.24-4.28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1)练习14(1)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

125.1-5.7五一放假

135.8-5.1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练习15(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练习16(1)

145.15-5.19-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1)1减真分数(1)练习17(1)带分数加减法(2)

155.22-5.26练习18(1)、带分数连加、连减(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练习19(1)简算(1)

165.29-6.2练习20(2)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练习21(1)

176.5-6.9复习(2)机动(3)

186.12-6.16总复习(5)

19期终考试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

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用真①教师准备:教材第1页图中的各个实物,铁丝制作的

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的小纸盒,并将教

材第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观察后回答: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2.实验

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筒装600毫升的水。然后往其中一只里放入一

块石头,让学生观察,这只量筒里水面的变化情况?小组讨论一下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

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

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

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投影出示)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

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儿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儿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

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

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

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本课内容比较简单,要注意让学生自已来思考问题,有

些问题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处理,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立方体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立方

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立方体的特征及长、立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3页的立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

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立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立方体)你知道它有什

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立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立方体)

②立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正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立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立方体有什么

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

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立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立方体是由一个—的正方形围成的—图形。立方体也有一条

棱,它们的长度立方体也有一个顶点。

(4)做第5页第5题的“做--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立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

一个立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6个面都是长

每组互相平

方形(特殊时相对的面的

长方体6128行的四条棱

有两个相对的面积相等

的长度相等

面是正方形〉

立方体6128都是正方形都相等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立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

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q方夕/

三、课堂实践

1.练一练的第2题。

2.练一练的第3题。

3.练习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说说。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立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2页。

课后反思:知识的负迁移是本课的一大难题,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较好。

2、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

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

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广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cm,宽5cm,高4cm”的长方体架,要

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

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

“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例1

出示例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

这个木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2)找儿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

然后算总和。)

8X5X2+8X4X2+5X4X2

=80+64+40

=184(平方分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8X5+8X4+5X4)X2

=92X2

=184(平方分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1、做第8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义宽*2+长乂高乂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X宽+长X高+宽X高)X2

2、做第8页试一试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你发现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立方体的表面积=棱长X棱长X6

四、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的第2、5题。

五、课堂作业

做练一练的第3、4题。

课后反思:

差生对表面积的解决对有一定困难,主要是理解性不够。

练习1

教学要求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2、学会

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

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学生准备:立方体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立方体的表面积?

3.书本第9页第1题。

板演并自练。讲评。

二、深化练习。

计算长方森和正方体某儿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

某儿个面的面。

1、投影出示第3题,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铁盒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4)如果是个无盖长方体,长25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怎

么计算?

2、书本第9页第4、5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讲评。

三、思考题

1、出示图形。

2、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四、课堂作业

1、书本第9页第2题。2、作业本第4页。

课后反思:

能较好掌握基础知识,个别学生还有一点困惑。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

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

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

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

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

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

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

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

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

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

的“做一做二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

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

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13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12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一练的第3、4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一练的第5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讨论。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5页。

课后反思:

对立体图形学生有恐惧感,对空间的想像不够。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

块;投影仪。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

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

有:、、o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

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

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一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

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

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

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X3X1=12(个)

体积:4X3X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

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乂宽X高。

用字母表示:V=aXbX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练习:试一试。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XaXa可以写成a?,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练习:试一试。

三、课堂实践

1.做第1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17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3、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底面积,推出长方体(或立方体)=底面积

X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4、做17页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做17页第5、6题。

课后反思:

学生能较好用公式计算,差生不能很好掌握.

练习2

教学要求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实

际问题。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2、学生独立练习。

3、反馈、讲解。

二、深化练习。

1、一个底面是长方形的沙坑,底面积是24平方米,深0.5米。需要

多少立方米的黄沙才能填满这个沙坑?

(1)学生审题。

(2)分析: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必须已知哪些条

件?

(3)学生找条件,列式计算。

(4)校对答案。

2、一块立方体钢坯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

这块钢坯重多少千克?

(1)学生审题。

(2)分析: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应该已知哪些条件?

(5)学生找条件,列式计算。

(6)校对答案。

3、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

(1)出示书本第18页6、7题。

(2)学生独立练习。

(3)分析、讲评。

三、思考题。

书本第18页。

1、弄清题意。

2、看图想象。

3、反馈交流。

5、实物演示、验证。

四、课堂作业。

书本17页第2、3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化聚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

③正方体体积=O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

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

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

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棱长1分米=10厘米

正方体

体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0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①]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

数?

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

数?

②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0.65立方米=()立方分米48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让学生独立探索化聚方法。

③书本第19页试一试。第20页第1题。

(4)出示例4

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交流。

完成书本试一试。

三、课堂实践

1、练一练的2、3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的4、5题。

课后反思:

差生不能熟练掌握单位的换算,对不同进率的记忆有一定困难。

练习三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化法和聚法,并

能正确地进行化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的实际

问题。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4.5立方米=()立方分米

78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52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61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10立方厘米()立方米

(1)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2)校对,分析。

二、提高练习

1>一根长方体钢材:长1.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

形。如果每立方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析:要求“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

先求什么?

(3)学生列式解答。

2、把6立方米沙土铺在长6米、宽5米的房间里,可以铺多厚?

(用方程解)

(1)复习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学生独立解答。

(3)校对、分析。

3、一种长方体机器零件,底面积是260平方厘米,体积是20

80立方厘米。这个零件的高是多少?

(1)学生读题、审题。

(2)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

(3)校对、分析。(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

三、思考题

书本第22页。

1、指导学生读懂题意。

2、学生试着独立解答。

3、分析、讲解。答案如图:

五、课堂作业

书本第21、22页,第3、5、7题。

课后反思:

知识的综合给学生带来了麻烦,尤其是基础较差的。但总体感觉

还行。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②掌握升与

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③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容纳1升液体的量杯和1000毫升液体的量筒各一个。一

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

间的进率是-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的长是2分米,宽是1.8分米,高1分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的盖子打开,问:盒内是空的,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的容积,如:

金鱼缸,里面可以放满水,在这里水的体积就是鱼缸的容积。

(2)学生举例。

①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②从大家举的例子看,只有里面

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个长、正方体铁块,

它们有容积吗?(板书:容积)

(3)容积的计算方法。

师: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

宽、iWjo

师:这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1)翻开书第23页,让学生看第2自然段。

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1升

=1000毫升。

(3)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5,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

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

怎么办?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1、第23页的“试一试”。

2、第24页的第1题、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第25页的5、6题。

2、课外调查:第24页的第2题。

课后反思:

学生因为生活经验比较欠缺,对具体数量的大小没有很好的估量

因此要加强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练习四

教学要求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

练地进行化聚。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化聚。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

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1)学生独立填写。

(2)校对、分析。

二、提高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汽油桶,底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

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汽油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析:要求“这个油桶可以装汽油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

几个条件?求“汽油有几升”必须先求什么?“升”与“立方分米”

的进率是多少?

(4)学生解题。

(5)反馈、交流。

2、在一只底面是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高是8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内,

装棱长是2分米的立方体纸盒。这只纸箱最多可装这样的纸盒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题。

(2)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注意什么?

3、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

箱内水面离箱口10厘米。箱内共有水多少升?如果把这些水倒入另一

个底面边长是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内,这时水高多少厘米?

(1)分析:求水高实际上是求什么?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先求什么?

(2)学生解答。

(3)反馈交流。

三、思考题。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

四、课堂作业

书本26页第3、5题。

课后反思:

通过练习已经能正确进行换算,换算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复习(-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

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2、进一步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以

及这些单位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3、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

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

教学重点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及其换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

表面积和体积和容积(容量)的计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说一说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有关知识。

2、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什么叫做体积,什么叫做容积。

3、体积单位进率。

(1)填空

4厘米=()分米4平方厘米=()平方分

4立方厘米=()立方分米4毫升=()升

2平方米6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2立方米6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2升6毫升=()升=()毫升

2.5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2.5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2.5升=()升()毫升

(2)书本第27页第2题。

4、求表面积与体积。

(1)复习长方体、立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

(2)练习第27页3、4题。

二、综合练习

1、挖一个长方体水池,长5米,宽2米,深1米。根据这些信

息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学生补充问题并解答。(求体积或表面积)

2、补充有关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1)如果挖出的土每立方米重250千克,共挖土多少千克?

(2)如果每小时挖土2.5立方米,挖这个水池要多少小时?

(3)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30千克,共需水泥多少千克?

三、对比练习

书本28页第8题。

四、课堂作业

书本28页第5、6、7题。

复习(1)

教学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

积),并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长16米2.4分米60厘米

宽8米0.2分米50厘米

高6米1.5分米20厘米

表面积

体积

2、计算立方4K的表面积和体积。

棱长28厘米1.2米0.8分米

表面积

体积

二、提高练习

1、把一块棱长是0.4米的立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0.08

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造成的钢材有多长?

(1)学生读题、审题。

(2)画图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

(3)列式计算。

2、一个长方体形状的水池,长60米,宽30米,池内原来水深1.5

米。如果用水泵向外排水,每分排水2.5立方米,要求在15小时内

把水池中的水排完,可能吗?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析:要求“在15小时内把水池中的水排完,可能吗?”必

须先求什么?

怎样求排水时间?

(3)学生列式计算后校对。

三、操作实践。

书本第29页第13题。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2)汇报交流。

四、思考题。

1、指导学生怎样摆放木板。(投影出示)

2、根据摆放列式。

(1)10X8+(5-1)X8X2+(5-1)X(10-2)X2=208(平方厘米)

(2)10X8+(5-1)X(8-2)X2+(5-1)X10X2=208(平方厘

米)

五、课堂作业

书本第29页11、14、16题。

课后反思:

内容较简单,作业的准确率较高。个别学生较懒惰,要加强指导。

二约数和倍数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要求①理解整除的意义。②掌握整除、约数与倍数的概念,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③培养学生抽

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尽和整除,约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4-5=(3)154-3=

114-3=1.84-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WO)表示除数,可以怎

样说?(让学生看教材第31页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

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4-5=1.21.84-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

数o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

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

数。(三整无余)

师: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

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第31页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

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

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强调除尽与整除的关系(看书第31页)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31页的“练一练”第1、2题。

2.做教材第32页的第3、4题。

60的约数有o

6的倍数有。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4页。

课后反思:

给学生以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探

索学习掌握概念。

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教学要求①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②使学生学会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③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

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找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

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1、2、3、4、

5、6、7、8、9、10、11、12、13、...

12的约数有:o

2的倍数有:o

师: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

求出12的约数和2的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求

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研究例l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